吗啡
Морфий,Morfiy,Morphine
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主演:Leonid Bichevin,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安德烈·帕宁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8
简介:《吗啡》以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同时将布氏早期行医题材的多篇短篇小说糅合于其中以丰富细节内容,色彩与配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尖锐与冷冽风格。 影片发生年代位于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国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小有经验,他工作努力并赢得同事的认同。一..详细 >
怎么能这么涩…怎么能这么涩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俄罗斯影片,嗯,说实话看完不知道该怎么评论了
如果权力即毒品,人民只能等着统治阶级自杀?
情节呢,散得不行,一段一段的,几乎没矛盾没冲突,可能还不如戏文系大一学生作品。
苏联人的冷酷是连血液都冰冻了
这种段落处理果然如同名家的短篇小说合集一样,有时让人意犹未尽,有时也让观众短暂休息。这电影全篇带有着沙俄时期文学作品的那种阴郁,虽不知配乐来自于什么时候,但也加深这种感觉。
还是那么熟悉的味道,依然一如既往的那么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纹理清晰、成色显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再次书写一曲他最擅长的魔幻现实主义。
真好 革命之于人民如同吗啡 上瘾有害切无用
一个年轻敬业的乡村医生沉湎吗啡带来的片刻平静。我认为在毒瘾的背后是形容国家深沉的痛苦,一种俄罗斯的广袤荒凉,格罗斯曼形容为大地一样辽阔、一样长久的痛苦。毁掉医生的是吗啡还是现实,是让人深思的问题。电影表达非常克制,现实悲剧都以只言片语和无助生命的片刻呈现,黑暗而荒诞的房间里戛然而止的结尾简练而残酷。
摄影美术演员都很漂亮的电影,现在怎么没人拍这么漂亮的电影了。剧情平缓但不乏味,真实感拉满的伤残截肢烧伤效果镜头毫不避讳就这么正对着拍,这点我特别喜欢。配乐重复且欢快得怪异,每次一响起来就给人感觉这一整部电影仿佛是个视听八音盒。本来是为了布尔加科夫和导演来看的,结果这个小医生……我大嗑一口,除了长得可爱之外还很脆弱。尽管主线剧情是佢不慎吗啡成瘾,但我有些镜头是当抑制剂失效的Omega看的……总之凝了个爽。结局的黑色意味也棒呆了😊
灯光、色调、摄影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讲得太斯拉夫了,节奏慢,再加上隐喻,让人感到不耐烦。18分钟弃剧。
这导演的片子确实有东西啊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担任乡镇卫生院长期间为了缓解白喉带来的痛苦,导致吗啡成瘾,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帮助下摆脱了毒瘾。当然电影中的米哈伊尔则没这么好运了,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沉沦,酿成大错最终只能靠死——或许是谢罪,或许是摆脱痛苦。巴拉巴诺夫从成名作《兄弟》以来就一直喜欢给电影塞入高密度的音乐。本作的音乐运用也颇为显眼,在轻快的剧情很有苏联喜剧片的味道,但男女主角赤身裸体瘫在床上,神智不清地讨论吗啡问题这段剧情的音乐运用很精彩。特效化妆很棒,电影看起来很像旧俄小说。另外我不得不说,巴拉巴诺夫是少数几个能把女人美丽的肉体拍得魅力十足却难以引起丝毫色欲的神奇导演(也许是因为我看的多了?)
治病救人者的陷落~
布光,配乐赞,不过我似乎对人物传记类或者改编小说类不太感冒
不太明白。手术做的好恶心,看的反胃
接生,截肢与开喉,三场医疗戏厉害,特别后两项,血淋淋,不忍直视。
– 面对大历史,导演做了中和的决定,既不回避问题,也不依附政治而生。不知道为啥,最后痛得有点想死,小医生看现代电影才发出第一声也是最后一声大笑。与其说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人在雪里堕落,不如说是被毁灭。想到德米特里和叶菲梅奇的对话,第欧根尼住的地方炎热,所以他不需要书房和温暖的住所这些东西。如果他生活在俄罗斯,他就会需要温暖的房间。无力时刻疯狂的下坠感以及包裹在陌生环境中的虚无感确实可以直接击垮一个人,最后小医生可能也是癫了。
7.7,好精致的作品,看没太懂,但应该很不错。
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