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本身代替不了痛苦。
苏联大兵的经历和困难,大战胜利后能不释放本性吗?
换做是德国胜利了,一样的人性。
战争,使得战场上的每一个人身心俱疲。
女人,在男权社会,在非常时期,除了枪杆子,谁能保护自己?
女性的作用是性和情感需求,男性一旦被战俘,只有死亡和被奴隶了。
所以反战才是主题,而不是单一女性视角。
《柏林的女人》(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or A Woman in Berlin,柏林女人,德国、波兰,2008)二战女性与爱情题材经典。
德国导演马克斯•法贝尔布克(Max Färberböck)代表作。
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
1945年德国投降前后的柏林,作为受害者的德国美女记者与作为占领者的苏军官兵的关系变化和情感纠葛:从害怕被强奸到不怕被强奸、从选择占有自己的对象到爱恋保护自己的苏军少校……爱情得到又失去,男人回来又离开……德国妇女劫难的观照与苏军士兵暴行的反思。
国破民贱,心痛无言,客观内敛,细致出色。
妮娜•霍斯(Nina Hoss)、叶甫根尼•希迪金(Yevgeni Sidikhin)、乌尔丽卡•克卢姆毕格(Ulrike Krumbiegel)、罗尔夫•凯尼斯(Rolf Kanies)、朱迪丝•崔贝尔(Jördis Triebel)、罗曼•格里布科夫(Roman Gribkov)、朱莉安•科勒(Juliane Köhler)等主演。
【笑独行按:该影片为在下所见第一部以二战中苏军士兵奸淫德国妇女暴行为主题的电影。
如何看待苏军士兵将柏林当作妓院?
——没露面的纳粹军人说,“与我们过去四年对他们所做的相比,俄国人做的只是皮毛。
”苏军少校说,“这几分钟算什么?
”德国妇女成为纳粹替罪羊无疑也是战争烟尘的一部分……片尾女主人公在得知苏军少校已被“调离”后自言自语道,“鸟儿、钟声都安静下来,就是这样。
”影片中夺人眼目、招人疼爱的女主人公由2007年度柏林电影节影后霍斯扮演,有裸镜,而其间贴合女主人公形象姿态的独白也相当入耳动听。
影片中女主人公在下所见D9影碟有两条中文字幕,无英文字幕,片长为126分钟。
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31分钟(多伦多电影节展映版),评分为7.3分。
】
“你说的对,俄国人 野兽 动物 就像你叫我们的一样,你是对的。
我们在射杀一个德国人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德国人的血沾在我们的制服上面,没有人希望战争,他们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德国是什么。
”女人和孩子没有错,一些参军男人也没有错,错的是战争,错的是主动发起战争的领导人,错的是野心和贪婪。
佩洛西防台我曾一度支持打起来,只是格局太小,只顾眼前一时爽快,却没有想到打起来伤害的是无辜的百姓。
德国投降, 战争结束后,女主和男主彻夜长谈,男主想要女主跟他一起回莫斯科,可女主对男主说“你爱你的国家,就像我爱我的国家一样。
战争改变了语言,爱,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词了,但是,尽管如此,当我的丈夫回来的时候,我仍然希望他来寻找 他曾经抛下的妻子”。
说完男主打算走,女主吻了上去。
第二天男主被调离,而女主的丈夫回来,可她等来的不是那个心心念念想见的曾经说只要30分钟就能爱上爱上自己的丈夫,等来的不是那个能理解自己为了保住生命见对方 忍受身心双重折磨 把自己的尊严践踏在脚底的男人,等来的不是曾经的爱情,等来的是他的一句你太不要脸了,我觉得你很恶心,等来的是两天后就走了的丈夫。
女主面对丈夫的这种回答,她等待的东西都变了,她心意也冷了,是谁的错,男生女生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错的是现实,错的是战争。
“格尔特,我心爱的格尔特,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时光倒转吗,回到你跟我说第一句话的时候,30分钟,你说,给我30分钟,然后你就再也离不开我了”。
时间不能治愈,只有想清楚了才能治愈。
两天后,丈夫走了,女“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很奇怪我并没有再觉得痛苦,可能是因为太忙了。
我要买菜还要做饭,还要找花。
我不知道格尔特还想不想我,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我们还会再见面,也许在某一天。
”女主是坚强又伟大的,在我看来,男主是有一点无能和懦弱,但是谁又能改变呢,谁又能轻易接受呢,现实已经变了,变了的东西已经变了,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只能默默接受了。
好在我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好在我还年轻,还有机会和机遇去改变一些东西。
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到有感触了。
和生活状态一样吧。
看过以后,思想备受困扰。
这是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正如它的名字,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但是我看的蓝光版本却是The downfall of Berlin(即使我完全不懂难听的德语和俄语,但是也知道BT字幕组的活很烂)。
后者似乎不太靠谱,柏林的陷落是电影的背景,电影和原著本身,却是一个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换一个角度,Downfall of Berlin也不为过,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
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
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匿名者讲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同样发生在每一个年代。
只要人类存在,战争就存在,这样的故事就有可能发生。
我是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如何去应对那样的场景。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
战争造成的上海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
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
但是受了这么多年“正统”的教育,都知道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假如看到一个南京的女人,面对鬼子的屠刀而选择苟延残喘、杯盏交错、同呼万岁,真的能够没有怒火?
如果让我真的要做一个选择,我真的会说:理解,但是不可原谅。
蒙古的小肥哥很酷,唱起的呼麦格外悠扬。
高加索老头的歌声,跟咱们新疆的调调很像,的确,他们的文化本来就有想通之处。
少校的钢琴声引人入胜(House大叔在第6季开始的那几集,一直努力在想办法打开锁起来钢琴,接着引发了一段缘分),无论什么的情形下,音乐的力量无比强大。
看《柏林的女人》之前我先在豆瓣上看了一篇关于它的叫做《夏娃的力量》的影评,我是因为这篇影评才决定看这部电影的,总体上来说我不怎么喜欢它,不震撼也不悲伤,甚至连绝望我都没感受到,视觉上也毫无美感可言,哪怕在那一片废墟中一闪即逝的情感光芒也没让我觉得有种心碎的美,就只是在她拼着命骑脚踏车赶去见那位苏联军官时,她说“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有机会了解你”,我忽然被触动了,没有眼泪,没有哀求,也没有指责和控诉,擦肩而过时那一下十指相握让他们在这场破碎的战争中在这场惨烈的相遇中谅解了彼此。
《柏林的女人》一经问世便饱受争议,有人说它是对战争的反思,谁都应该读一读,也有人说作者Marta Hillers是“第三帝国的小规模宣传员”,我却介于两者之间,你不能说它是为了第三帝国讨取同情,毕竟在德国战败时占领军大肆强奸德国妇女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迫于战胜国的压力,同时也迫于身边男人的压力,没人愿意倾听承认她们所受到的伤害,历史以胜利者的姿态压得她们抬不起头来,她们只能沉默,这是整个世界的耻辱。
可是你看,我对女主人公——我们姑且叫她“Marta”——也并没有深刻的同情,她的丈夫是狂热的纳粹军官,在苏军占领柏林之前,她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于这场战争她唯一的担忧是前线的爱人是否安全,显然她从未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她像那个年代大多数德国女人一样,认为“领袖”发动的战争是正确和必须的,她从未想过那些战火之下的异国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不关心,你不能说她错——毕竟她身边大多数人都这样,可是你也无法说她对,因为她并非是未受过教育不会思考的无知妇女,她是个记者,游历过许多国家,对这个世界和良知是有认知能力的。
然后祸从天降,一夜之间柏林沦陷,在漫天的炮火中往日所有的一切浮华都灰飞烟灭,六年的世界大战大概直到这一刻她才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将像所有被占领区的人们一样面临无尽的恐惧、屠杀、蹂躏、饥饿、毁灭……Marta最可贵之处是她能够原谅自己,当苦难深重,原谅自己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赎之道,不让外在的伤害摧毁我们的内心,女人所孕育的慈悲力量如浴火后的凤凰让我们在一片死寂中涅槃重生,那是废墟里的花朵,迟早可以覆盖伤痛开出一片春天。
你也无法一味地指责苏军,他们是带着毁灭般的愤怒一路杀到柏林的,柏林所承受的一切苏联早就承受过了,有过之无不及,战争早已把他们的心血吸干,你无法指望他们对占领屠杀蹂躏自己国家的人心怀慈悲,尽管他们也知道这些女人并非不无辜,而自己也并非不邪恶,他们已经异变成了曾经最痛恨最不耻的那种魔鬼,所以只能抓住唯一一个道德高点来试图解脱自己——是德国人先挑起战争的。
男人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不肯宽恕,不肯宽恕别人,也不肯宽恕自己,所以战败的要自杀战胜的要荼毒,他们一直是拥有力量和权力的人群,当这两样荣耀都丧失殆尽,他们还能紧紧抓在手里的就只有脆弱的自尊,他们要保有一种高傲的姿势,要玉碎,要以血还血,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女人。
战争,释放出人性深处的魔鬼,这才是它真正的可怕之处。
可是我总记得《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说过的那句话:多杀一个人,我就离回家更远了一步。
在战争中,我们要救赎的不仅仅是别人,更有自己。
我们该让自己明白,当你赶杀魔鬼的同时小心不要让自己成为另一个魔鬼。
关于战争,许多电影都做出反思,最令我震撼的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是部令人欲哭无泪的影片,脆弱的美好之下是令人窒息的绝望,你知道它迟早要发生,可当它真的发生时你还是无法承受那种绝望所带来的压抑,就仿佛置身于漫天的埃尘之中无法呼吸。
《辛德勒名单》里让我思考更多的是阿蒙·高斯这个人(我仅指电影里的阿蒙),当然这跟拉尔夫·菲恩斯有很大关系,这样一个魔鬼偏能让他演的颠倒众生。
我忍不住会想,如果没有战争,阿蒙和海伦会怎样?
如果没有战争,阿蒙可能只是个有点儿反犹倾向的激进青年,然后某一天他遇到了这个犹太女孩,爱情会让他明白他的那些激进思想跟这个美好的女孩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本来可以这样,是的,本来可以这样,可是战争却毁掉了一切。
我赞同每个人都应该看看《柏林的女人》,反思是我们不再让一切重蹈覆辙的必经之路,战争没有输赢,也毫无尊严可言,每一个把我们杀死和被我们杀死的人,都将是我们钉在十字架上再难救赎的灵魂。
本片描述女人在战争中的悲痛与无奈,完完全全以女性角度来呈现战争的残酷,乱世中的女人就像附属品,谁强她就归谁,没有例外~但总感觉本片一直在拖剧情,节奏慢得让我失去耐心。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的柏林。
当地的有名面容较好的记者女主,他的丈夫常年征战。
一天苏联攻占了柏林,犹如一般野兽走进兔子的家园,他们抢掠食物,抢夺女人。
女主也不例外。
折磨得她不得不需求庇护,多次去找苏联少校求助,少校却见怪不怪的拒绝了。
女主只好找比他低级的中蔚庇护,中蔚安排她在一栋居民楼,却只满足自己的性欲却没能提供实际的庇护。
少校偶然来到居民楼,见到女主。
女主坦荡的脱着衣服,此刻让少校感受到莫名怜悯。
终于成功以性来得到少校的庇护。
少校也知道自己的军队行为过激,随意在街的掠夺女人。
借着一名中士前来,居民楼捣乱的机会,狠狠教训了他一翻。
后来德国投降,身在柏林的军队接命令转移。
少校曾邀请女主跟着离开,女主却拒绝。
撤离前夕,女主的丈夫回来,两人面无表情的对视着,气氛异常安静的午餐,女主忍无可忍的把自己的记事本,甩给丈夫。
丈夫只是冷面的指责,半点谅解之意也没有。
女主气冲冲赶去将要离开的少校面前表露情人应有的道别。
次日,丈夫没留下任何信件就离开了,留下孤零零的女主生活在这被战争洗礼过变得狼狈不堪的柏林。
之前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苏联在遭受战争屠戮后,他们每经过的土地(东欧、巴尔干半岛、德国、中国东北)都留下了他们抢劫强奸的暴行。
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一名女记者在柏林失守时期的日记,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去露骨刻画苏联士兵的丑陋,同时也写出了他们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更将曾经法西斯主义德国士兵战败后逃避的行为,更加凸显出女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和坚韧。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在得知丈夫战死没有任何收入时为了生存无奈委身他人最后沦为妓女,但她的丈夫却最后选择和她在一起。
而柏林的女人在饱受强奸折磨后,选择依附士兵让自己活下去,被苏联士兵称作柏林妓女,可是女主在依附上校后两人却互相产生了爱意,但是为了丈夫也只能在分别时刻道谢。
即使最后丈夫厌恶她下贱离开后,虽饱受蹂躏,却仍然选择顽强的生活。
影片最后一幕中,她并没有感觉到很伤痛,因为她太忙了,要找到火石,打扫公寓地板,还要找一些花……
炮火连天下的战争讲述的却不是英勇与荣耀,而是强奸与耻辱,当看到美丽 的Actress 独自一人裹紧大衣勇敢的行走在各种色狼虎视眈眈下的残垣断壁的凄冷的街道时,我就情不自禁想动手写点什了…… “我们会活下去,无论付出什么代价”,Actress 在被轮奸后对着另外一个被强奸而痛哭的女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坚强无畏而绝不是苟且偷生。
那事仅仅几分钟而已,不用害怕,“我的士兵都很健康,干净”,“帮我们,还是帮你们?
”,面对Actress 的求助,苏军统帅安德列少校这样回答,敌人的肆无忌惮和女人们的孤苦无助展现无遗。
当然,从影片其它细节可以看出安德列少校心理并不喜欢士兵们毫无军纪的强奸抢劫,他的内心其实是压抑的,从后面他暴打一个搜查、顶撞他的士兵可以看得出来,他也并不是一个粗鲁没文化的人(他钢琴弹的真不错),但是他不得不纵容,这是苏军对敌国的报复和发泄,他不能犯政治错误。
这不仅是他的悲哀和无奈,更是时代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敌我、好坏、善恶,有着的只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彼此伤害,而无辜的柏林女人,只是战争血腥祭坛上最后的牺牲品。
电影看似在谴责强奸,其实是在谴责战争。
柏林女人影片最初品尝战争胜利的傲慢,和之后品尝失败的痛苦,对比何其鲜明强烈。
苏军的伤害和他们回忆中的被伤害,反差令人惊愕,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原谅,他们都只是上帝之鞭下迷途的羔羊。
面对无休止的痛苦的强奸,Actress背景声音说道,“但是我们女人,必须要紧闭我们的嘴,否则等这一切结束的时候,没人再愿意和我们交往”,痛苦和屈辱只能无奈的烂在心理,历史只听到战胜者的欢呼,有谁听到失败者的哭泣呢。
事实也是如此,战后重建的德国甚至不允许人们重揭这段屈辱的伤疤,Actress在死后也才敢公开自己的日记。
”有时我想,只要是从外部对我施加的恶行,而不从内心摧毁我,我都能忍受“,笑着活下去,与狼共舞,饱受欺凌的Actress最后找到了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面对残酷命运的最强的抗争。
”许多女人找到了保护他们的人,以防自己被一群人糟蹋。
”“不给东西,就不做爱”,“他们越来越不行了”,女人们委曲求全,苦中作乐,只是为了活下去,她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故乡,灾后要重建,浴火要重生。
与柏林女人们坚强形成对比的是男人们的脆弱,她们的丈夫或幼稚冲动(不顾庇护自己的整栋大楼人的安危去持枪偷食物),或年老懦弱(只能看着妻子被强奸),或不管不顾自杀身亡,或接受不了日记而离开(Actress的丈夫),这是一部歌颂女权主义的佳作,毁灭性的的灾难下,女人们看似柔弱实则最坚韧。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了解你的机会”,“今后我们该怎样活下去”,因为少校保护Actress等人而违背了自己的命令、犯政治错误被调离,Actress骑着少校赠与的自行车跑来和少校告别,乱世儿女,生离死别,嫖客和妓女、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敌我之间也能产生如此爱情,但是,毕竟两人所属的国家、阶级、立场截然不同,分离早已注定,在战争下,每个人都逃不掉成为血腥祭坛上牺牲品的命运。
最后我想说,愿战争不再,和平永存。
“”
如果说战争中的爱情是淤泥里开出的花。
《沉静如海》描募了花的凄美,那《柏林的女人》,无疑是淤泥里的那部分。
改编自一个女记者的日记,真实而残酷。
二战后期,苏军占领柏林。
女主和当时所有的柏林女人一样,都成了苏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良好的教育似乎反倒成了最大的短板,加剧了不堪其辱的痛苦。
她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记录下来,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信念,做为活下去的支撑。
为了活下去,女主找到了苏军少校安德烈,和另外几个女人一起,得到了庇护。
有了食物和暂时的安全,也有了不得不接待的苏联军官。
安德烈的妻子被德军杀害,痛恨德国人,经历暴行的女主则认为苏军残忍而粗鲁。
这样的两个人之间,有侵占,有交易,有报复,唯独不可能出现的,应该就是爱情了。
然而爱情有一点是像战争的,经常会突如其来,也一样无法阻挡。
他们长夜相拥,交换爱与思想。
至少这一夜,你不是苏维埃,我也不是法西斯,我们都是战争的孤儿,是命运裹挟中的尘埃,不妨碍一个理解的拥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理解后的吸引让他们相爱,无论这场爱的布景多么不堪。
于是淤泥中开出花来,绚丽迷人,脆弱短暂,开始与结束都不由自己。
安德烈调任,他们牵手,凝望,眷恋,不舍,女人选择留下来,离别的话语却是感谢,她对他说:感谢你给我机会了解你。
女主丈夫回归,但已经无法继续在一起,那本曾经给予她支撑的日记,却是丈夫无法容忍的刺,最终选择离开。
有人说人性只是衍生品,人本质上只有神性和兽性。
战争与爱情,大概都源于兽的那一部分吧。
然而爱恋,却在其中停停走走,慢慢闪现出神性的光芒,为我们驱散,那些叫做绝望的黑暗。
阳光翻译组的字幕真的是简直太让人无奈了。
最最基本的德语句子也完全意思不对。
我想这是让异语言观众无法完全解读电影的原因。
其实作为电影的Eine Frau in Berlin的意义要远远不及这部真实存在的个人历史。
一个恐惧但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女人,是当时历史片段里无数在夹缝中活命的女人的缩影。
她要活下去,但是她无法在强大的入侵下不被凌辱。
她选择了一个苏联军队高官的庇佑,可以换来生活用品食物,也不用被其他的士兵强奸。
到后来,在街道上两个女朋友再见时,除了重逢的兴奋之外,只是非常自然地问起“wie oft?”(多少次?
)女人们坐在一起享受难得的下午茶时光,已经可以用被迫与苏联人做爱的经历来开玩笑。
最后归来的女人的爱人,烦躁地阅读了女人写下的日记。
她做的记录是一段无奈的妥协,但也是大多数德国男人在当时所不能接受的。
他恶狠狠地说“乌克兰女人,是这样的!
”这种夹杂着妒忌和愤恨的报复,极其伤人。
他说她和她们淫荡如妓女,不知羞耻,然后最终在两天后离去。
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并不是以批判苏联军队的禽兽和下流。
电影中饰演苏联军官的男人说道,军队中的大多数人,在德国人来到苏联之前,并不知道德国是什么地方。
战争和残忍错误的政治在一起,于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就丧失了过安静正常生活的机会。
作为作者的这名亲历和记录历史的女人,甚至并不能够坦然地让这本书出版。
50年代在德国,日记被匿名出版。
这不能说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它有自己的价值。
第一次有二战题材的影片看不下去,字幕是个问题,但导筒的水平同样有待提高,拍得是略显拖沓啦。~
几乎没有故事主线,也没有情节起伏。
还好 去年看得。怎么这么多过去看得?多久没看新电影了
看的恼火,两边都同情不起来
我挺希望女主跟着安德烈回俄罗斯的
生活就像強姦,可要學會享受哪這麼容易。
又有谁是善良的呢?都一样
女人
这部根据德国女性日记改编,好心酸。战争后的一切,可怜的就是老人,女人,孩子。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四星起开,虽然字幕略糟。演员好稳。视角还是比较独特的,也尽量做到平衡了吧,俄国兵口中德国兵对乌克兰村庄孩子的暴行真令人揪心。战争总是把人兽性的一面激发出来……
战争中的女人、老人与孩子。废墟上的狂欢,战争摧毁了语言。
没认真看,没看懂
妮娜·霍斯的表演是世界级的。她的长相天生就冷,平静之下却激情暗涌,憔悴的背后是一股子韧劲。《不死鸟》里也演的是类似角色,戏路太窄也有些令人担忧。奥古斯特戏份不多,像是把《无耻混蛋》和《伯纳德行动》里的角色结合起来演了一遍。这种邪乎乎的神经质也是没谁了。
没有必回和掩饰,真是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每个人只是历史洪流中微不足道的尘埃,虽然卑微到泥土里,却也激不起一点浪花……
提醒我有着那么一段历史.也让我好奇,在前苏联接管的开始,一定会有着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是这部片子并没有打动我.
不懂德语,被字幕坑了,只能推测剧情...
瞧,这便是你们"神圣的战争",多么下流和不堪。可是没关系,反正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运气不好碰上一个看不懂的字幕翻译。
女主长了副男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