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那一年,我不过才刚上小学,记忆清楚深刻,但尚未学会清楚明了地思考。
所以我想,写一封信,起码应该寄到12岁那一年。
你当然不会知道,十几年后,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如一面铜镜映出十几年的路,不甚清楚,却又直指内心。
你当然不会知道,我将怎样感同身受地与女主角一起无法抑制地落泪。
时光荏苒,影星与你我一同老去,当然这并不重要,时光如磨玉的砂,愈久愈是敛华温润。
当年,你除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虚荣,因此日复一日付出自己的青春之外,其实并无什么伟大的梦想;而今,自然还是一样。
但,你曾经想得清楚而坚信的,我却在现实中失落了。
我的方向不明,并非因为失去了梦想,而是失去了信仰。
唯一还记得的,是时光不能再有一分虚度。
生活应当精彩,记忆应当丰实。
电影中的金发少年坚守着梦想,与岁月冷冷相对,却终究未能与初恋的她相携。
回想当年最末的错过,她也是那样哽咽难言。
而错过到底是错过了,隔了漫长的岁月,她已向另一个人交出了自己的手和心。
记忆是美好的,爱情也不是开玩笑的。
你曾经是那样善于在美丽的信纸上书写美丽的文字,我是多么渴望隔着漫长的岁月,收到当年的一份纪念品。
当年的你未必未曾想到过,但或许因为觉得太过奇幻,或许觉得没有必要,终于未能留下。
我知道你不太喜欢留下代表真正心情的文字,害怕转头再看时,时过境迁,觉得羞愧或伤心。
那么就只写下好的吧,那些令人欢快鼓舞的,令人振奋自信的,就当作是给我的礼物,可以吗。
如果你真的能看到,我只想说,坚信你一直坚信的,坚定你一直坚定的。
你当然会跌倒,会受挫,但你的思维是那样清晰,你是那样正直和善良,请一定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生命有尽。
这是一个特殊的月份,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天气开始一点一点热起来,曾经我在春天的前奏处恐慌炎炎夏日的到来,而如今,站在夏天的船头,却发现一切安然的到来,依旧可以泰然自若。
小时候的那个我,会如何想象长大后的自己呢?
那会的我肯定不知道有个叫做迷失的怪物,理想写下来也只是随便说说,哪里知道后来终究沿着那条轨迹向前还是JUST SOSO 。
小我,只是安然地乖乖地站在原地,不吵不闹,大我一直向前走,对的路不对的路,没有方向感地摸索着或者随性地走了一遍,有后悔有洒脱有固执有荒谬有问心无愧有惊慌失措,可无论如何,回望时发觉,那条路不知不觉走了那么远。
有些远方,抵达了便再也没有想过回头,回不去的也就再也不会被记起了。
有些远方,越走越觉得迷茫,于是突然有一天回望,童年的那个小我,发现原来这条路已经偏离最初的轨迹越来越远,于是梦醒了一般,顿时抽离不顾一切地奔回到曾经,那个小我一直站在原地,捧着一束雏菊站在童年那个初春清晨的阳光下,对大我微笑,然后彼此紧紧地拥抱……做真实的自己。
这话只有长大之后的我才会对我说,已经迷失了但想着及时可以找回来,也还来得及的,不是吗?
人生苦短,人生乐长,如果可以做自己,如果可以一直地听心的声音,做决定,做事情,那如此的人生怎能不是传奇?
只是,时间和岁月还有社会教会我们戴着面具,追求着一些生命的附属体,代价就是一点一点地抽离出那个真我的灵魂,最初的心疼当体内纯洁指数还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时候,然悔一点一点地淡然、麻木到后来彻底地显示为百分之零,我们丢了最初的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小我都觉得陌生无比的人。
羡慕那些没有被岁月带走什么的人,当然,和内心有关。
我说羡慕,因为自己想那样,如今那般钟爱独处的自己,在选择一种方式辅佐自己的内心那份灵魂。
曾经迷茫,当我缺少生命附属品的时候,当心灵的追求没有物质的支持而飘摇不定的时候,可是一旦重新拥有了,便发觉真的是够了便够了,我也于是了解了自己,不必担心以后会因为那些而变得罪恶贪婪了。
丢去现在的HR工作,选择从零开始的BAKER,我想我一点都不会后悔。
因为那般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喜悦,想起来便能看得到未来的愉悦,愿意做一辈子的执着和相信,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原来寻寻觅觅那么久,那么多,到最后就在要放弃的时候,她乖乖地出现在了面前,连自己也被些许震撼到了。
以后的每一个母亲节,都会成为我的独特纪念日,和生日一起。
在生日那天,送自己着陆一片全新陌生的土地;母亲节那天,对得起N年前母亲赐予的生命,照着灵魂的镜子,和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说说话。
5.8 ?with love from the age of reason
看完电影有种幸福的感觉或者更加确切一点是心动,奥斯卡-王尔德曾经写道:梦想必须足够大,这样在追求的时候不会消失在眼前。
试着想想儿时的梦想,记得小时候给芭比娃娃穿衣服的时候,我经常偷偷地把一些自己的衣服剪了,缝起来给娃娃做衣裳,那时候我想当服装设计师吧。
妈妈总是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必须自己扎头发,经常有客人到我家来表扬我梳头发梳得好,后来我的芭比就成了我的客人,先是做发型,后来是剪头发···最后芭比头发都没有了。
喜欢学白娘子跳舞,然后回乡下的时候表演,就可以拿到一箩筐的吃的喝的,结果最后我的妹妹侄女的都学了拉丁芭蕾的,而我却没有机会,爸爸给我买的电子琴最后也送给了不知是哪个邻家小妹后来的后来初中的时候暗恋了一个男生,一暗恋就是四年,直到高二在车站见到他,他叫住我的时候跟我寒暄了几句,我只说了句 我要回家做作业了,才发现心动早就不存在了,也不知道我到底在暗恋谁初中数学好,经常被表扬,高中进了实验班的时候,物理老师对我很好,那时候物理就很不错了,在一种莫名的力量下我差点读了物理基地班,后来调档稀里糊涂的读了这个专业混混大大的到现在,感叹幸好当初没上那个专业,早就没有那个拼劲。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时候苦所以更加努力或许我从来都太胆小,不敢轻易接近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只是唠叨两句······ 即使她明白了自己儿时的梦想那也是在成功之后,有些事情无力抗拒,不过要对得起自己。
毕加索说“成为你自己”嘛。
呵呵。
首先要说《穿梭少女梦》是文艺范十足外加小清浪漫法国电影,这样来讲述梦想这件事,就像走进奢华的宫殿。
而事实上,每个人儿时心中都有梦想,她就在那宫殿的宝座上。
长大后梦想的宫殿逐渐褪尽繁华,乌云密布,杂草丛生,不敢靠近一步,仿佛被可恶的魔鬼施了咒语。
虽然童年有着弱小的身躯,却总是喜欢抱着比自己大很多的玩具,相信着那些玩具有一天带领自己走进他们的世界。
相信他们的世界就是Utopia,永远不安与现状。
我小的时候一心向远方,曾在雷雨交加的傍晚趴在窗口看闪电,就像迎接远方的使者的到来。
凉风吹遍全身,灵魂都要开心的跑出来了。
那时的性格和Jane Eyer小时候一样,爱憎分明,孤独,倔强。
我对童年的记忆靠着不舍得扔的物件,和相对现在而言不发达的记录工具记住了很多,那个时候喜欢录音,那些标着明星字眼的磁带,被刷新成了朗诵,琴声,清晨忙碌的声响,现在想对这种行为,依旧很满意。
那时候最喜欢假设自己是一位主持人,就在墙上画一个镜头,每天对着墙读课文。
梦想从不怕被人知道。
30岁是最傻的。
想象力逐渐减退,面对曾经的事物越来越迟钝。
如果没有电影的提醒,恐怕真的会走向可怕的30岁。
而孩子们永远不会失去创意。
记得去年陪朋友的妹妹玩填色游戏的时候,我开始按照动物本身的颜色去填,不敢用那些补色,不敢用太亮的颜色,总担心那些动物变得很花,很可笑。
而她把她的画给我时,我第一感受是“真美”这一张作品不仅是一个七彩世界,更是纯真美好的写照。
看着她我告诉自己,一定记住这个孩子教给你的,大胆的想像吧。
远方是童年梦想的一部分。
而关于旅行的体会略带一点讲讲,这次有幸去西递写生,在下车的前一刻都是满心的好奇,但我躺在狭窄拥挤的旅店时,突然有一种失落,犹如Alan•De•Botton所述,“那个呆在家里郁郁寡欢的我和现在的我之间是连续的,并无二致;而与这种连续性相对应的是风景和气候上的非连续性。
”当这种感觉充满心头时,我承认了最美好的景色永远都在路上。
“土俱是泪”。
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梦想自己是发明家,在日记本里画出自己的设想,还很兴奋的讲给老师听,把机器的工作原理很详细的描述出来,仿佛下一刻就要投入使用一般。
认真的投入到自己设计的游戏中,很久都没有了。
长大后就一头扎进矛盾的世界里不回头,为了减少矛盾的存在,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想法,意见……这种急躁,夜深时由内心腾出不安,那不是我。
如今每当被内心的矛盾折磨时,就默默唱起那首歌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也曾愤怒的说,“我一辈子要像白瑞德一样,对那些逼得我发疯的人们说:‘坦白地说亲爱的,我T。
M。
D根本不在乎’”。
这些可笑的挣扎与逃避,逐渐被不断浮现在脑海儿时的执着和无谓唾弃。
坚持童年的梦想越来越艰难,不仅自己在变,外在的一切都在变,7岁的时候就像哲学家一样设计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部电影也犹如童话般。
为拥有童年梦想的人提供了YY之地。
拥有艺术使我们不致因事实而死亡。
现在所想一如当初遇到那个小女孩的我,不断告诫自己“做真正的你”。
不惑之年,有事业,有家庭,有地位。
一切看似美满,却被7岁的自己来信彻底改变。
电影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很肤浅的道理,勿忘初心。
可事实上,初心也不一定都像女主角那样。
都是在不断休整自己,并不是所有梦想都会实现,可做的就是丢弃另自己痛苦的,获得自己现在最渴望的东西。
就像7岁的玛佳丽丢掉梦想渴望金钱,40多岁的玛嘉烈也不过是放弃地位和财富获得心的释然。。
没有哪种舍弃值不值得,也没有哪种获得更加重要,问题是如果两种方式发生的时间不同,说法就又不同了。
有舍不一定有得,还要看你有没有那种命,或者看你有没有拼到最后的毅力。
像电影主人公身上发生的,大概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
不知道是片子的自问还是喝了红酒抑或是自己目前的困惑的关系,我看的几度落泪。
你还记得自己儿时的梦想吗?
不怕忘记,就怕记得发现其实当初想象的也就是现实的自己。
然后又发现实现的梦想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这个时候该责怪谁呢?
责怪自己在小时候并没有做够大的梦吗?
我还记得我东东哥哥的梦想。
小时候他告诉我他要去做解放军的。
后来,他真的参军了,再后来他退伍了,现在在我不远的城市里娶妻生子,经营着岳父的小生意。
不见得的是他真正喜欢的,不过是他的现实和当下。
而且,他曾实现过他的梦想了。
但这些真的是他要的吗?
我想生个宝宝,然后教他说话,和他拉手去散步,和他骑自行车,和爸爸一起去野餐!
虽然不是儿时的梦想,却是我现在最想要实现的。
不过我却还是没有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
反倒是背道而驰的,为了所谓的事业,决定放弃在近期生宝宝的机会。
安慰自己,说不定以后会新的梦,有更好的自己想要的。
遇到喜欢的演员,就像遇到朋友。
苏菲玛索一出现,依然是满眼清新脱俗、自然生动。
我还想象不到不惑之年的我,会不会记得年轻的模样、冲动的理想。
中午吃饭朋友聊着帮我看手相,她说:“你以后会嫁有钱人耶!
你看你看,你的情感线尾端是分叉的,其中一个是去往木星陵方向的,另一端是在食指和中指中间,这表示你的先生品格端正,地位身份高,并且你能祝他发展。
”大家都在毕业季了,她问我未来的规划和定居理想地,是否会在工作独当一面,是否考虑结婚后停止工作云云。
在一些同学眼中,我一直都比较独立且以工作为重。
而时间仅过四旬,我的想法悄然变化直至和中学时代的想法大大地不同了。
是成为“玛嘉烈”还是“玛佳丽”,是走过每一格都会浇铸、定型理想的抉择。
每一个细微的选择,都会对以后的道路有很大影响。
她明明已经千辛万苦成为商界的白骨精,金钱地位唾手可得,而深藏在心中的纯真愿望却尘封着。
我想并不是她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不是迷失得闯不进那个最珍贵的世界,而是心中即使有这份念想,她也不可实现——直至公证人的出现,以及童年时候的小玩意和信件、卡片,也许是公证人老爷爷的那束“城市里没有的花”和那句“做真实的自己”。
玛佳丽的笑容就像暖洋洋的阳光,她会瞪眼会撇撇嘴角,会哭花眼妆会叫助手寻来老式收音机,会扔掉名牌包和高跟鞋跳下河里和公证人大吵,会独自逃离饭局,穿着男友口中的“可爱睡衣”而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连夜开车去看那个洞穴,会送男友他儿时梦想的红色小汽车,会”自降身份“地在沙漠开荒并致力解决世界饥荒问题,会在沙漠上躺成一个“大”字起身拍拍泥沙又继续往前走……人最好看的样子,就是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每一天都对今天的自己更喜欢。
朋友说,他在四十岁之后才感受到精神里的那股力量。
而这力量,可以不用它,但它会一直在那儿,完完全全在身体里、收放自如。
喜欢的台湾民谣人胡德夫爷爷也说:“我真的不想不想再长大下去了,却比别人长得快,我的胡子都白了……”“做真正的自己。
”——毕加索“梦想必须足够大,这样在追求的时候不会消失在眼前。
”——王尔德“勿忘最爱”
margarita八岁的时候已经神思慎密的为教育感化四十岁的自己有规模有计划的备课。
长大后发现既没有完成小时候的梦想A,也没有成为小时候向往的BCD家,于是自然的落入了F. l'autre的类别。
不过这些全部的可能性margarite小时候都已经设想好了。
她对成为l'autre的四十岁岁的自己说,我爱你,我不能帮你,只有你能帮助我们(一直做自己)。
我想起之前和朋友讨论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五年前的你看到现在的自己,你会失望吗?
我爱这种倒过来看的假设。
即使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想要的东西还没有成为具象的概念,至少要知道自己不想要的以及不想成为的种种可能,温柔善良的拒绝那些要试图潜移默化自己世界的人和事物。
对五年前的自己有所交代,然后大大方方的对五年后的我,对十年后的我说,我爱你。
只是,我有点困惑的是,八岁的margarite是预料到40岁的她会偏离自己心之向往的世界走的太远所以开始写信好提醒未来的自己,然后写完后又决绝地埋葬了心中的玫瑰开始朝牛逼哄哄的方向高速进发?
那小时候的她真正的梦想其实不是公主不是火星探险者不是婚庆蛋糕师傅,而是成为一部浪漫法国情景剧的导演吧。。。
她的人生就是她预先写好的剧本,40岁的她穿梭自己少女梦时地百感交集声泪俱下不过也是她设计好的桥段之一。
如果是这样倒是真的很过瘾诶!
和margarita相比,我小时候实在是个很不浪漫可爱的女孩子,没有做过任何带有奇幻色彩的少女梦。
一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这么懵懵哈的长大了。
努力回忆挖掘小时候的心思的蛛丝马迹,却只看见一个在一大片混沌沉沉浮浮的一颗团子。
年纪越大越爱不着边际的发梦,却又越梦越感觉清晰。
像在水底的潜了太久水,猛地钻出水面时感觉到吹过头顶的风凉飕飕。
这大概只是另外一种叙述结构的剧本吧。
但是当发觉自己本能地向往枝繁叶茂的情景这个事实后,对自己人生剧本的故事性可读性有时不免会产生小小的焦虑。
毕竟margarite奢侈地梦过,残酷的舍弃过,认认真真地牛逼过,最终坦坦然的回归内心,多节奏紧凑跌宕起伏啊,最后还有个魅力十足的知心男人陪她摔盘子尖叫!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戏,那我可不可以让almodovar或者kusturica当我的导演啊。。。
那样落幕的时候我可以掸掸屁股欣慰的起身,跟自己说, wow, it's not a bad show.不过,最重要的,希望不会是个悲剧。
最近怎么看的书和电影总是这样,前面80%都觉得索然无味,幸而坚持到最后,似乎最好的总是留给坚守的人。
整部剧看上去比较幼稚,朋友一听是Sophie Marceau的主演,马上断定又是一部滥剧。
不幸言中,她的演技还是没有和她的年纪同时进步。
也许真的是越来越冷漠了,不能理解那些来自童年的卡片,信件和玩具怎么就能让女主角放弃了当下的生活,跑到非洲去打井。
只是觉得最后比较有意思,小女孩的前面几封信是写给30年后如果变成了鲸鱼医生/公主/圣女的自己,而最后一封是给变成了“其他”的自己。
女主角刚开始没有勇气承认自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直到最后才打开了这第4封信,里面写着“我爱你”。
看来儿时的“我”早已预见到未来的我会是另一个我...这个结尾有点意思,要琢磨琢磨。
最爱法国电影两点:内敛和配乐,今晚都看到了。
看完电影,努力回想自己儿时的梦想,脑子里一片空白,比较杯具。
还很佩服女主角的勇气,过往的信件,我至今不敢碰...
我为我失去的赤子之心泪流满面,但丝毫没有悔意。
从前执着于天圆地方的我并不见得有多么铁骨铮铮,现在屈服于现实的我也不至于卑鄙下流。
探索人生道路过程中,有丢下的有捡起的。
当然必须承认,弱鸡懒散如我,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只想一味被爱坐吃山空不争不抢。
就是需要一个契机,一巴掌。
被抄家不是,被爸爸抛弃不是,被小男友放鸽子不是,而是一直在营造童话氛围的妈妈没有力气了。
我们南法乡村公主终于明白,去特么的床垫下的豌豆,去特么的掘洞王子,去特么的完美童话,人生就应该是被物质撑起的趾高气昂,冷酷无情。
女主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方式很值得借鉴。
在璀璨的人类历史中,认真扒拉出一些女性楷模,面对不同的局面派出不同的女英雄,被居里夫人、香奈儿、特雷纱加持的人生想不开挂都难。
那么婚礼糕点师、驯鲸师、公主就好好的躲在她们的身后。
等到多年后,女主有了爱她的王子,有了足够多的fuck you money,再倒回来和谐童年怨念的自己,这顺序根本对到不行,哪用得着苏菲姐姐歇斯底里的尬演(我本来都哭得不行了看到她哭我突然哭不下去了)(倒在沙漠上的那段是真尴尬啊)(摔盘子那段也好尴尬)。
我本来以为电影法语名是 traverser sur les rêves de la fille 结果居然是l'âge de raison ,中年铁面大妈的气息铺面而来。
翻译片名的大神实在功力深厚!
所以我小时候想做什么呢?
不管是什么,还是老老实实充实自己,再扯犊子的童年梦想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c'est encore loin 道阻且长
分给的是奇妙的构思。希望每个人在社会上不要为了生存迷失了自我。
苏菲玛索那双眼睛为什么还是那么纯真!!!
je t'aime
看得断断续续,很喜欢片头和片尾曲。
写封信给以后的自己
副标题:“只看苏菲脖子的中国人”…… 假如带着混凝土的中国商人坏了少女苏菲的单簧管梦,又是谁把一直物华天宝自给自足的中国人从道法自然的美梦中一炮轰醒?
找回孩提时代的自己 才不失对抗未来的勇气
尽管有身材傲娇的美女养眼,也实在看不下去了。美女你就不能心智成熟点吗?
虽然有了点皱纹,还是很可爱的哇。
好可爱的苏菲玛索。。。谁没个少女时候的梦想。。
无条件热爱苏菲玛索的一切。全片的精髓可能就是最后二十分钟咯。没有成为鲸鱼医生、圣人或公主的玛格丽特,最终成为了她自己。“菲利贝尔,请告诉我你成为了一个挖洞人。”
儿时的梦被自己丢在了什么地方.
看完我惑了
sorry。。女神,我很想看下去,开头设计的不错开头曲也很好听
回归纯真,像孩子一样生活
做真正的自己。
我也要写个未来的自己
好几场哭戏都莫名其妙 可能是铺陈不够吧....一路都在想,女主角到底在痛苦什么捏??
一个感想:我长大了,终于能看懂一点女性电影了(所以是到了l'âge de raison了吗?)创意蛮好但故事讲的真是完全无法打动人阿,这么中二也就法国和北欧能这么拍还合理的吧
苏菲·玛索当然很好,但不太喜欢这种寓意风格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