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前期宣传的大尺度根本没有,“未满18岁不建议观看”更是噱头,惊悚全靠音效和灯光烘托,悬疑都是没有脑子的给观众挖坑,剪辑全盘乱套,人物动机难以理解,警察被塑造的智商为负…这样的剧本质量真怪不了审查,就算再多给一个小时,让导演把想放的都放进来,也不过是徒增对观众的折磨。
下面简单说几点觉得有问题的细节。
1、电影开头现场勘查就不对劲。
警方发现不明黑色塑料袋,怀疑里面装有尸体,怀疑是多年前的“恶魔案”重出江湖。
不用说如此严重的大案要案,就算是常规命案,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封锁现场,扩出很大的范围拉警戒线,至少勘察现场的时候,不可能允许旁边有围观群众吧!
万一作案凶手藏在其中,去揣摩警方侦办方向呢?
但是电影里旁边围着一堆人看热闹,太不真实了。
2、法医是不是该下岗了?
宁理饰演的冯泰山是老警察了,他带着女徒弟日日在外奔波。
平心而论,宁理对角色把握的很好,生动自然,师徒关系很带感,时而教育、时而爱护,埋怨她不给自己照亮的时候也是真的责怪小孩子没有眼力见儿。
但是你是出外勤的警察,你不是法医啊!
导演应该没在细节上下功夫,就算袋子里是一头猪,也是一头不那么简单的猪吧?
就像冯泰山分析的,病猪埋了就好,沉河也应该加两块石头,这是在干嘛?
这么简单的道理,整个警队就只有他能意识到吗?
结果法医连猪头里藏着的头发和假耳朵都没留意到,现场的痕检是不是也没做啊?
冯泰山到现场的时候,警戒线就只是围着死猪划了那么一小块,这不是在保护现场,反倒像是博物馆里被象征性保护的文物。
3、警察的群像,全员扁平,除了冯泰山。
《怒水西流》差不多是全员坏人的配置,冯泰山代表正义与邪恶抗争,可是不能让正义的一方只有他一个人啊!
其他警察角色太扁平了,包括女徒弟,不但没存在感,而且前面看守所给何沄伟饰演的犯人递烟这个细节,后面完全没有交代,根本就是在给观众挖无效的大坑。
如果说不得已被删了,那前面这场戏也不该留。
还有夏明武饰演的领导,和内部开会上出现的其他民警,连工具人都算不上,完全没有存在感。
4、简单的台词也有bug,在医院里,工作人员带警察去见于娜奶奶的看护,到了地方本该说的是“就是她”,但电影里说的是“就是这里”,不合常理。
群演台词说不对,就不能多拍一条,这样就过了?
5、案件侦破和犯案细节基本都有漏洞、经不住推敲。
电影里警察简直被塑造成智商为负,难怪这么多年都过不了审,这是在黑谁呢?
比如张家养猪场反反复复查了这么多次,竟然直到最后才知道张晓伟是从福利院领养的孩子?
前面那些调查的人是不是太失职了?
重点摸排对象,不说查祖上三辈,至少户口本上的几口人的底细肯定是要摸清楚的。
6、案件侦办的逻辑就是没有逻辑,冯泰山在电影里自己都说了,死猪是故意留下的线索,不然就可以掩埋或加石头沉江,线索直接指向耳朵、猪、屠宰场,全市能有多少所屠宰场?
耳朵有问题的又能有几个?
基本都等于把底透了,结果还是有人枉死。
对了,还有小黄花的线索简直莫名其妙。
仅凭一朵小黄花就兴师动众、现场摸排,断定凶犯来了,看到这里已经如坐针毡,快看不下去了。
7、角色的行为动机都很让人迷惑。
段博文饰演的张晓伟,都等于告诉警方自家养猪场有问题了,还假模假式的报人口失踪,打什么哑谜?
自己最爱的人都危在旦夕,进了警局还不全撂了?
结果反倒上演疯狂逃窜被冯泰山追逐的戏份。
废戏,没有任何意义,给观众挖毫无逻辑的坑。
不符合正常逻辑的包袱,都是低级无效的障眼法。
8、于娜被张晓军骚扰,对方都已经上手、把自己扑倒在床上了,这时候还不跑,是在等着送人头吗?
眼瞅着这一家都不正常,换我马上卷铺盖逃跑,一分钟都不会多待,结果她还在和情人腻腻歪歪。
9、吕晓琳在电影里完全没有发挥,是一个 表情木讷的机器人,导演给观众提供的又一个障眼法。
被黑衣人在胡同里追逐,我不懂她为什么不喊,她就这样一直闷头跑,在快到开着门的人家时被后面捂嘴弄死了,她为什么不喊救命?
10、段博文饰演的张晓伟似乎是个聪明人,他计划弄死姐姐,可是却用自己的手机给对方打电话,竟然都不去找个公共电话亭,以及,姐姐去见自己的弟弟为什么要打扮成那样?
《怒水西流》人设、逻辑和细节上的问题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想说,冯勇沁是新导演,作为HB+U计划选出的人才,黄渤需要把关剧本、帮着他把电影拍好,甚至包括电影该怎样选题、有怎样的尺度能顺利上映,压了7年,等于新导演被耽误了七年,一个相反的例子,当年吴君如想把《妖铃铃》拍成传统港产鬼片,被监制陈可辛劝阻,最终改成了“惊喜片”,相比而言,陈可辛和黄渤水平高下立判。
所以说,《怒水西流》质量不过关、漏洞多成筛子,与其让导演背锅,倒不如说是黄渤的一次严重失手,毕竟大家都习惯于把这部说成是黄渤电影。
扶持新导演,把关剧本比什么都重要。
全员恶人,恶人互杀,警察从开始主角变成结尾配角的犯罪片。
类型犯罪片上剧情不够极致紧张紧凑快速;文艺犯罪片上故事不够深刻,导演风格化表达不强。
影片夹在犯罪商业类型片与文艺片之间。
故事上有一些问题,张小伟第一次骑摩托逃离警察被捕,放人之前应当交待拘留几天,为什么放;中点处恶人家庭中的母亲和长子有前科有证据被传唤拘捕,没交待拘留几天又给放了;后半程给这家人互杀的剧情有些刻意。
悬疑犯罪片最好把恶人的发现过程留在剧中,恶人的结局或互杀或被捕留在片尾。
中间被捕的设定在观影中有些泄气。
观影感觉反派主角经常在换。
长子设定为反派主角,有精神病的听力障碍者不够疯;母亲是隐藏恶人,悬疑埋得不够深;养子的人物线不太能合理成立,小朋友能自己去野河滩,从福利院收养目击凶案的小朋友,太扯了。
故事情节的逻辑合理性,相比剧作法,对于悬疑犯罪片更重要。
主演演技不错,票房还可以了。
文/茹金在看电影之前, 把所有预告都看了一遍。
老实讲,虽然有点担心太过血腥,但是还是很期待正片。
从预告中可以看到几个炸裂点:一是多起旧年陈案无解,手法残忍,令人发指;二是宁理扮演的警察有喊叫的画面,亦正亦邪的感觉,必有人性扭曲的刺激;三是「当心身边人」的警告,预示身边有防不胜防的大恶之人;四是刘敏涛扮演的闫慧茹带全家拜佛的动作,透着阴森恐怖感。
想着一定要有强烈的对比参照,体现人非人的沦丧。
可是看完全片以后,有些失望,所有推测的炸裂点都是点到皮毛,并没有把犯人的恶狠、凶案的残忍和警察的雷厉风行、人性的扭曲呈现出来。
影片里用了一些记忆回闪的手法,在陈都灵扮演的于娜被阿绑架和杀害的片段里,有刻意营造惊悚的氛围,但还是太平了,并没有达到「震慑人心」的地步。
此外基本上是比较直白的叙述手法。
从二十几年前的恶鬼旧案开始,很迅速地讲明「恶鬼案」的恶是因为作案手法残忍;然后就镜头一转到当下时间里,开始出现新的人被绑架,海里漂死猪,猪里有耳朵和头发。
之后就是按发现的线索去走访,查旧案,找关联,追查新的线索、人物,试图找到真相。
然,一切都很按部就班。
案件骇人听闻,侦破手法很一般。
全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点,反而是刘敏涛和段博文两人表演的层次感分明——体现爱子母亲的扭曲看护和失去爱人后的不正常。
个人觉得在表现变态案犯上的处理过弱,警察的睿智与挣扎上也不够好。
王迅扮演的张晓军是一个因为自己残缺致使心理畸形的人物,片中并没有多少镜头展现他的变态。
总的来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犯罪片。
不知道被「雪藏」的七年里,片子经历了什么,最后上映的版本很有缺失感。
不过,这部片子还是有一定警示的意义。
母亲对孩子的无原则「保护」很致命!
人一出生,其实就是社会人,父母应该承担起教养的责任与和谐的价值引导。
闫慧茹对儿子的爱就是一直为他遮掩,即使犯了重大错误还是遮掩,惯子如杀子!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但凡电影里人物智商正常点就不会死人,最后谜底揭晓,感觉就是吃了一堆 shit。
都快被人那样了,还不告诉男朋友。
女朋友面临极大风险,还在和警察打哑谜。
警察破案就靠大脑抽风似的想起一出是一出,毫无章法。
女徒弟思路敏捷表现突出,演到一半突然下线了。
相声演员那场戏不知有何意义,难道纯粹是为了让他露一小脸?
姐姐出门去见谁?
为啥要打扮的那么性感?
这一家人受了什么刺激,为什么个个都变态不正常?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为什么我都凑够 140 个字了还不让我发布?
🎬观《怒水西流》评分:⭐️⭐️电影海报标着“未满18岁谨慎观影”,加上之前在电影院看的预告片,更勾起我的好奇心了,激动购票,失望而返。
这个fz片讲真纯粹是为了拍这种限/制/级而拍,最后就是穿插几个血/腥/c/暴镜头就算完成,一点意思都没有。
首先是这个多年前的连环案,s人动机、作案过程、手法等等直接弱化,几乎是一笔带过,或者闪回几下画面,然后就直接出现的当前的案件。
当前案件的过程、调查也是稀烂,没什么悬念可言,而且陈都灵那个角色作为受害者也没什么存在感,怕是怕观众忘了她,于是隔三差五就让我们看看她“被虐”的镜头。
也就是拖来拖去,没有台词,没什么看点。
而且这些一看就是模仿作案,太假了。
最后的情节算是有点感觉了,比较有点起伏,然后全片除了画面阴暗有点氛围外,没啥看点。
中下。
根据一些很显眼的蛛丝马迹,我大概能猜到这片儿为了过审都改了些啥。
我瞎猜的,肯定猜得不对,大家千万不要当真。
另外我也没有说这片儿全赖审核,编剧自己肯定得背最大的锅。
比如警方的几次震撼人心的大降智就肯定跟审核没关系,如果当年的第五起案子能被另立一案、马鸥看到张晓伟去厕所就很正常的立刻高度重视、警方一开始就顺理成章查出张晓伟是领养,这故事就完全讲不下去了,这几个智障操作明显是为了弥补主线的重大缺陷被迫打的补丁,确实是编剧自己的水平有问题。
但往江里扔死猪很可能是因为过审才显得奇怪,未过审版本里面张晓伟之所以扔死猪而不是直接报警,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姐。
过审前的版本里,张晓娟应该是睡过张晓伟,而且是比于娜先睡的。
并且在张晓伟和于娜交往之后,张晓娟很可能还继续睡过他不止一次,用的是“你要是不跟我睡我就把咱俩以前拍的那些照片儿发给于娜”威胁手法。
于娜被绑了之后发生的事情是,张晓娟跟张晓伟说如果他敢报警,她就把照片儿给警察以及自己妈看并且宣布自己是被迫的,张晓伟没办法,只好用死猪的方式委婉报警,扔死猪于是就很合情合理了。
我这也不是乱猜,其实他俩睡过的这事儿演得很明显。
首先这部片子里的角色塑造虽然都很失败,但不是脸上和心理完全对不上的败法,而是那种每个角色都把性格加黑加粗写脸上的单薄直白的失败,也就是说这片儿里的角色演出来的是个什么人就说明他确实就是个什么人。
张晓娟在片中表现出来的一直是那种蛮横不在乎他人感受的态度,看见她哥拖走弟妹也一脸幸灾乐祸,那就说明她是个没什么共情能力也基本没道德的人,这样的人会为了自己的欲望毫无愧疚的伤害别人,而不是反过来。
那么张晓娟在出门见她弟之前既然特意换了个好看的胸罩,这就说明她特别想睡她弟。
而因为她是那种性格的人,所以既然特别想睡就说明她其实早就已经睡了,她不可能为了顾虑这个那个的就让自己憋着不去睡。
其实都不用等到换胸罩,张晓娟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挨着张晓伟坐在沙发上给他零食吃的那个架势,就明显是早就有了娴熟肉体关系的状态(这个镜头给我造成的第一感觉是“他咋在这边还有个对象儿?
”)。
而她弟的姿态是虽然不愿意但在很熟练的忍受,也能说明他俩确实睡得很娴熟并且她弟不是那么想跟她睡。
由此推断,原本的情节很有可能是多年以前张晓伟刚长大到能用的年纪就稀里糊涂被他姐睡了一遍,之后又被各种要挟睡了很多遍,搞对象之后依然还被屡次要挟睡。
再加上他哥和他妈对他也是各有各的不同伤害,家里的三个亲人没一个对他正常的,这么活着的人心理必然健康不了,于是后来张晓伟办事儿很扭曲怪异就得到了很有道理的解释。
所以这片子的真实面目是讲了一个被妈妈的冷漠哥哥的暴力姐姐的乱伦轮番轰炸十几年的养子的黑深残故事,过审之后去掉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乱伦设定,就把一部会获得两极分化评价的烂片变成了没什么争议的烂片。
总归改不改审不审都是烂片儿,所以大家就更没必要把我这篇胡扯当真了,看看热闹就得。
电影《怒水西流》宣发上有好几个很吸引人的点,但好像这些标签最终都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海报上写的“18岁以下谨慎观看”很容易叫看客误会,电影里会有很多限制级画面。
但可能由于审查等原因,整部电影里其实并没有什么超额画面,最恐怖的画面大约就是于娜被拖走时候,回荡在船边呜呜咽咽的声音。
其他几乎没有。
最令我感到气愤的是,电影压根和“穿衣自由”没有任何关系。
电影有一组很出圈的宣发,直接把“穿衣自由”“女性权利”打在公屏上。
陈都灵惊惶逃跑的背影在这组宣发词下愈发显得楚楚可怜。
以至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一定和这些有关。
结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电影主线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硬要蹭。
可能觉得三月是“她力量”“女性电影”扎堆,这样的宣发方式更契合月度主题?
说回电影本身。
这其实是一个“全员疯批”的故事,闫慧茹一家都是疯子。
大儿子张晓军因耳朵残疾逐渐成为变态杀人犯,还喜欢把人杀死后把耳朵割下来。
二儿子张晓伟从小就知道这家人的真面目却贪恋收养家庭的温暖,一直都不肯离开家,直到女朋友于娜遇害。
女儿张晓娟一直都暗暗地喜欢着自己名义上的弟弟晓伟,即便这在名义上是一种乱lun行为。
最恐怖的是家里的老母亲闫慧茹,她看起来慈眉善目,练字又烧香拜佛的,实则是最可怕的伥鬼,一步步纵容让儿子变成一个彻底的恶鬼。
张晓军可能唯爱自己的妈妈闫慧茹。
他一把年纪也不找老婆,遇到事第一个发出的音就是妈妈,为了妈妈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
孩子爱母亲,这是天性,但绝不是这种超越边界的依赖与爱。
闫慧茹因为张晓军的耳疾一直都很偏爱他。
别人的儿子都健健康康的,她的儿子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世界对他来说是沉默的。
所以,她不惜重金让晓军成为第一个戴上人工耳蜗的人。
所以,她包容晓军的一切问题。
即便这个问题是以其他人的孩子为代价的,她也在所不惜。
别人的孩子哪有晓军重要啊!
张晓娟可能一直都暗恋名义上的弟弟晓伟。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她说于娜和晓伟长不了,因为这是晓娟自己的期盼!
当然,也可能因为晓娟知道于娜真正的遭遇。
但晓娟接到晓伟电话后却换上性感的睡衣,讲话麻兮兮的,已经能说明这个问题。
也从侧面解释她对于娜的不作为!
她干嘛要救她啊,就是她要抢走晓伟!
张晓伟则属于“不拒绝变态就成为变态”的典型。
他一开始就知道张晓军的真面目,也知道闫慧茹收养他的目的,但他在成年后没想着逃脱这个家庭,反而把于娜拉进这个漩涡,真心实意地想要融入这个家庭。
就挺不能理解的。
于娜的死亡终于点醒了他,叫他下定决心开始复仇。
这就是“疯批一家人”的故事。
老实说作为悬疑翻犯罪剧,剧本真的稀碎,完全经不起推敲。
明明张晓军和闫慧茹的嫌疑那么大,但警察查了那么多次,结果愣是不知道晓伟是收养的这个关键信息?
当初锁定犯罪嫌疑人时都不排查下社会关系的么?
这也就算了,一整个警队都看不住养猪场一家人,叫他们杀了于娜又杀了晓娟,好像杀人比杀西瓜还容易。
而且,闫慧茹几乎有通天的本事啊!
儿子杀了人,她能帮他断后。
儿子进了监狱,她就模仿作案,消除儿子的嫌疑。
儿子要玩弄于娜,她就帮儿子安抚于娜,把于娜绑好送给晓军,丝毫不顾及晓伟的情绪。
这个女人真的不简单啊!
但这么厉害的女人却没想着给她的好大儿张罗一门婚事,委实有点不符合传统母亲的感觉。
但我最不能理解的其实是张晓伟。
可能没有遇到晓伟,于娜就不会碰到这家人,就不会因为自己“漂亮的小耳朵”而让张晓军动了杀心。
张晓伟此前多逆来顺受,此后就有多疯。
但他的疯显得很没有来由,好像上一秒他们还是亲密无间的家人,下一秒他就打算杀死晓娟、晓军和闫慧茹,为于娜报仇。
问题是,张晓军自己也是凶手之一啊。
是他将于娜拉进这个罪恶的漩涡,是他的软弱无能让晓军肆无忌惮地杀死了于娜。
至于警方这边也很叫人觉得尴尬。
冯泰山(宁理)这个角色似乎武力值和侦查能力都一般。
追踪晓伟一直都跟不上,武力缺缺;每次查探犯罪现场都发现不了什么,关键点一直是旁边的女警发现的。
关键是,警方一帮人加起来居然都比不上闫慧茹一家,眼看着命案一桩又加一桩地!
更尴尬的是晓娟的裸戏!
明明不需要身体的展示就可以完成“晓娟暗恋晓伟”的暗线,导演偏偏要用裸露的镜头,本质是对女性主体性的漠视,是叙事无能的遮羞布。
明明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的!
“恶鬼杀人案”多好的题材呀,再结合变态畸形的母子关系、对原生家庭的渴望等等元素,明明可以不浪费演员的演技的!
结果生生拍成家庭伦理惨剧。
犯罪和悬疑都没有深入下去。
尤其是悬疑部分,根本没有多少有用线索。
人物转变全靠导演心意,全靠观众对电影的把握去脑补!
至于电影和“怒水西流”有什么关系,就更需要深度脑补了!
可能唯一能看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吧!
宁理、刘敏涛、王迅等人都演的很好,包括陈都灵都贡献了让人心碎的哭声。
此刻算是明白为什么把刘敏涛推上热搜了!
确实,佛口蛇心的闫慧茹叫人不寒而栗。
她看着慈眉善目的,单亲母亲一人带大三个孩子,日常又是练字静心,又是操持猪场什么的,实在是老实又靠谱的样子。
可凡事论心也论迹,明明是晓军的错,可闫慧茹却抱着于娜说“你惹她干什么”,轻轻巧巧将罪责从晓军转移到于娜身上,仿佛真的是于娜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才导致她的悲惨遭遇一般。
尤其是闫慧茹带着全家拜佛那一幕,她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坐在藤椅上的晓伟,真的压迫感十足。
所以,如果电影真的是导演多次赴京沟通、打磨八年的结果,真的奉劝一句,导演和编剧还是趁早转行吧!
真的讲不好故事,也真的抓不住市场,真的不适合这个职业!
THE END.延伸阅读||《涉过愤怒的海》,原生家庭之殇可以轻易消解么?
年度最佳电影,黄渤周迅不负期待
走进影院前,以为会是一部冷峻的社会推理电影,结果像《涉过愤怒的海》一样,打着建议18岁以下谨慎观看的噱头,看完让你感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甚至还不如前者完整。
本可以讲述地更好的故事,导演连故弄玄虚的能力都没有,完全浪费宁理和刘敏涛演技。
暴力的父亲,溺爱的母亲,沉默的姐姐,癫狂的哥哥,拧巴的弟弟和无辜的她。
漏洞百出的叙事,不合逻辑的行为,糊弄观众的翻译翻译。
破案全靠路人对话和主角记忆闪回灵光一闪,没有街头巷角的排插问询,没有相关人员的背调,许多早就该查到的背景,到最后通通让角色口述。
看似埋下一堆以为会是伏笔的细节,真相却恨不得扒开了凑观众跟前。
想用复杂的叙事来讲述简单的故事,导演的调度能力太一般。
心中积压着多年未破案件的阴影与不甘的老警察,配一个愣头青一样但突然灵机一动帮助破案的男徒弟,或者是下穿穿紧身牛仔裤上着修身T恤加衬衫外套看似干练的性格坚韧相信爱与善的女徒弟,从故事的一开始徒弟对师傅总有不满,到故事的最后徒弟被师傅的执着打动,再加上一个外形清纯的女受害者,构成了近些年来刑侦题材影视的几大要素,老酒新瓶有人讲得好有人讲得烂。
对了,片尾一定得是一首后摇,惘闻乐队随便一首歌都能做片尾曲。
整个故事还行,值得拍一部黑色悬疑犯罪电影。
但新人导演执行不好,剧本细节差,逻辑潦草胡乱,欲盖弥彰但谜底一直都很好猜,几乎没反转没意外。
宁理演得好,但角色还是空,既不睿智也不老辣,有状态无行动,偶尔开金手指,更显得漂浮。
几个反派存在感更强,但也都是犯罪电影里的大路货。
整部电影有很重的《杀人回忆》情结,质量堪比迷雾剧场的网剧集,还是其中拍得不太好的那拨。
情绪、气氛、表演都有,但完成上总差口气,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关系看似复杂实际一捅就破,时代、社会几近架空,就是围绕犯罪本身拍,故事难免走向奇情,人物个个工具化。
动机也是网剧拍过的,电影可能更奇情,最后只能按全员疯批的路数走,以暴制暴,警察反而就尴尬了。
这本身只需要一个警察以局外人视角,冷眼旁观就好。
但电影非让他参与,参与又只能外围绕圈,履抓履放,加上编剧笔力不够,没有抽丝剥茧、水落石出的效果,只让人觉得阿sir无能,能力不够。
杀人也没什么高智商,也无人刻意做完美犯罪,按说不该变成悬案,一个模仿杀人就能让人脱罪,只能说刑侦、法医责任都很大。
关于家庭关系的描写更是怪上加怪,动机完全不成立,给自己全家培养掘墓人这事儿也只有疯子之家能做出来。
老母亲儿女双全偏要节外生枝。
爱情的进入逻辑上可以,但老哥明明好了二十年,又突然发疯,耳蜗一扯就化身禽兽,一秒变身,女兽医的耳朵不是听觉器官,是性费洛蒙发射器。
总之就是乍看还过得去,仔细一想逻辑千疮百孔,漏洞都被编剧导演脑补带过。
整部电影创作上是有野心的,包括演员的挑选,包括这个形而上的名字,他想好好弄。
但最后没拍好真的就是能力不够,视听语言,剪辑艺术,甚至是思考深度都差火候。
最终还是那种先设计了一个看起来牛逼炸裂的点子,然后再不断补充顺成完整剧本,人物、情节都围着点子走,文本没顺利索就开拍,然后就拍完了。
这些问题网剧也常有,但大银幕更容易放大。
特别是你无法快进无法倍速播的时候,碰到不合理的地方就格外煎熬,这也是为什么《怒水西流》不该拍成电影,它放到小屏幕上会好些,观众们没那么较真,电影观众要苛刻得多。
电影现在豆瓣评分很低,但实际呈现确实也就这么个水平,观众如果不抱期待尚可一看,也就随便看看完了。
青年导演对犯罪悬疑题材有特别热情,因为可兼顾商业和作者性,进可以讲时代讲人性,退可以拍娱乐拍刺激。
但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能力配不上野心,连基本讲个好故事都没做到,就想要更多。
市场最后会教育他们,电影也只能打一把性别营销牌,或者接审查吹捧下自己的暴力尺度,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
属于可看的电影。
以下内容有剧透成分:1. 这部戏属于不难看的悬疑片。
我起初有点担心,是不是很容易看破的悬疑片?
因为有看到别人的评论。
但也不会。
虽然很快能锁定一定是农场一家,但还没那么快知道是谁,是逐渐清楚的过程。
这部戏让我不禁想起我看的上一部悬疑片,印度拍的因果报应,感觉那部更悬疑,更好看。
导演可以去看看,学习下。
但这两部都有家庭伦理的探讨。。
2. 很典型的“扶弟魔”的另一种版本,“犊子魔”。
农场主妇,为儿子不顾一切,扭曲三观,变成恶魔。
但或许人性中也存有善良的成分,所以,按照她杀人的经历,关小伟不是不可能。
只是最后她反而选择收养成家人,希望一同隐瞒。
那为何不能放过女主呢,因为女主要带走她的养子。
所以她再一次默认她大儿子行凶,甚至她本人也下去行凶。
3. 所有人都是“帮凶”,包括她女儿,关小伟的领养家庭的姐姐,甚至,这个姐姐还喜欢关小伟。
4. 恶魔也有眼泪,比如农场主妇,她会为她儿子哭。
比如那个杀人犯,他会为他母亲农场妇割耳,下跪,也会哭。
比如关小伟杀人,但也有复仇的原因。
关小伟起初认为好人和坏人很难区分。
但他尝试向好人求助,但好人最终没法帮助到他,最后他变成恶魔。
他本可以直接报警,因为他知道一切,也知道是谁,但这时他还把收养他的家庭当成家人。
他选择被动背叛家庭,透露信息,但不愿意做这个主动的人。
这个农场的姐姐,即使作为帮凶,她也会对关小伟说,拿走这次货物你的部分,剩下再拿回来,家里要用钱,对关小伟有一份宽松。
也会傻傻的认为,关小伟不会伤害她,报复这个杀了他爱人的,他的领养家庭家庭,而盛装出去,并苦等至给他伤人的机会。
所以说,爱家庭,护犊子,是不论好人坏人的动物本能。
但是,坏人坏在是非不分,助纣为虐,一味溺爱包庇,无下限无条件,不考虑什么是对她孩子最好的,或者长期来说最好的。
结果,爱子变害子。
就好像最近新闻报道的,某某公众人士的孩子罔顾法律,家长道歉,但更多是希望别人放过她孩子,或许除了放过,更多她需要考虑如何教育。
因为这才是为了她孩子长远来说是好的。
必须让孩子知法守礼,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存有对他人的敬畏与尊重,这样能防范于未然,避免有一天,她孩子遇到一个连她都无法面对的存在的时候,才后悔。
所以说,教育很重要。
知分寸,同时抱有同理心,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做好自己。
5. 不要伤天害理,不要恶意伤害。
放下屠刀,回头是岸。
情节吸引人,节奏很紧凑,可惜逻辑方面有点缺陷,警察很无能,多年没进展,怎么看到一只福利院哨子就能推测出案情细节并猜到现场,猪场如果被封锁了,王迅是怎么进去的,猪场如果没被封锁,警方又是怎么能够及时发现纸条的,这些逻辑要能补上,那就真值得四星了,现在给四星纯粹鼓励
运镜很不错 而且节奏也很快 没有其他冗杂情节
昨晚一个人包场看的,完成度挺好的,看着挺平淡的,犯罪的紧张悬疑感没看出来,刘敏涛和王迅的妆看着挺吓人的,原先以为是一个人犯罪,后来还有人包庇犯罪,真的是畸形的母爱啊。最后姗姗来迟的正义总是那么让人来气。好在犯罪的都死了。
演员尽力了,镜头剧情稀巴烂虚化的背景看得眼睛疼
我的妈呀这个电影转场内个音乐声一惊一乍响度爆表,但是所有波澜的也就这配乐了。整部警匪片里的警察一直瞎忙,一部三分之一就猜出凶手的片子,一直在故弄玄虚。好多年没这么中途离席了。
陈都灵死于演过小耳朵
大烂片
王迅很好地诠释了张晓军这样一个变态杀人魔形象,猪圈里跟冯泰山对峙,轻飘飘的语气,不屑的眼神,狂妄的坏人就应该是这种状态,他真的很会演!!
很普通的一个犯罪片啊,也可能是我看太多了。感觉剧本还挺好的但怎么拍出来感觉就很普通呢。
很一般 真的
不算离奇,只能算调色盘。孤儿线纯耍流氓。当宣发用“全员恶人,全员发疯”这样的字眼,就大概率说明了本质:除了疯除了暴力,啥也没有。“等了8年才有机会与大家见面的电影”
真实三星水准,和宝贝一起看的都打五星叭
什么垃圾剧本!
今年第一惊是王迅给的,演起恶人又怪异又变态,只一个笑就能让人毛骨悚然
新人导演加颗星。看一半猜出来了,悬疑方面还不错,就是最后结尾有点潦草。ps白夜追凶第一季里的女法医很有辨识度啊,还有原来除了宁理,刘敏涛演变态也挺合适😂
大尺度,但不是大在杀人作案血腥场面的尺度,而是人性冷漠背后造成惨案的大尺度,尤其张晓娟视于娜求救而无动于衷那块,细思极恐
黄渤新导演助力计划
两🌟老几位的演技 真的救命谁会把目击者养大并且仇恨值点满等着他长大了满门抄斩啊然后这些变态人的动机也很单薄立不住 感觉就是小学生抄写了一篇SCI
三星半,一共一家四口嫌疑人,一群帽子叔叔查个资料都十几号人,愣是盯不住这一家人互杀。但是整体摄像水平和演员演技蛮好的。
該片以懸疑命案牽出深層黑暗,犯罪線索環環相扣,豬屍藏耳、舊案重現等情節充滿衝擊;角色塑造鮮明,扭曲家庭滋生的罪惡令人震撼;暴力與救贖的主題深刻,將人性陰暗與命運無奈淋漓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