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也阻止不了我喜欢的又一部港产片,即便题材与《我要成名》相似,即便整个剧情、立意和表达方式都如同舞台剧王詹瑞文在电影镜头前那样浮夸,可是有声有色的小人物生活总那么对我胃口。
一个热爱演戏、平日里举止夸张万分的警员被派到戏剧学院进修,以应付被黑帮日益鄙视的卧底演技,借此认识了为谋生计与理想而拍摄三级片的北姑阿sa,最终两人终有所悟,各有各成。
有说法是sa在戏中的角色单丹的原形是彭丹。
我隐约记得霍思燕在《我要成名》里也是北姑身份,类似的还有《性工作者十日谈》,而且把她们的祖籍一律安排为东北。
在香港抢饭吃的北姑同学们真是以东北女人为主流吗?
10年来让港人又嫌又忌的北姑群体,貌似正在得到香港电影界有意识有组织的重新审视。
对本地市场极具敏锐反应力的电影界,已经从《金鸡》时代对北姑的简单排斥,转化成为对半个自己人的调侃,和给与希望,这似乎也隐隐反映了香港本地市场对这个异族群体的逐渐接纳?
貌似、似乎和隐隐,你看我多心虚,可能不过一厢情愿。
一定要看粤语版,这样你才能听懂詹瑞文在片头跟小孩讲的几个冷笑话、才能听到sa那口半普半粤的广东话在剧中的妙处、才能更直接地收到导演组想要传达的信息。
一个人说,你知道香港特首董建华吗?
10年前,我拿1000万全投进了楼市,现在倒欠几百万!
另一个人说,——胡说!
我回来已经做过调查,香港特首是曾荫权,楼市在涨!
我实在是太喜欢港人们小视角大历史的意识了。
恶搞处处有,詹瑞文跟上司上天台接受卧底委任,前后左右都有警官在跟各自卧底聊天、过生日送表、举枪指对方脑袋、把警察扔下楼。
这个桥段算是彻底被毁掉了。
还好玩的一段是曾志伟带戏剧院学生上课排列短剧,詹瑞文的舞台剧天赋充分发挥,浮夸得让人想燃起小宇宙揍他一顿。
最强的是黄秋生在街头指导詹瑞文,最好看的戏剧在生活中。
他引用莎士比亚来点化詹瑞文说,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镜头一转,街头那些戏剧感十足的路人,竟全是梁洛施、黄又南、何超仪、吴君如一干人类,真是应了莎翁的话!
这部电影里走过场的有黄秋生、曾志伟、杜汶泽、吴君如、许绍雄、田启文、梁洛施、薛凯琪、黄又南、徐天佑、森美、谭耀文、何超仪、谷祖琳、曾国祥、许鞍华、陈果、麦兆辉、叶伟信,帅的,真的满街都是演员。
整整一大块的少年时期,我都是在电视剧里度过的,那个时候电视机里的所有一切都吸引着我,从动物世界到正大综艺,从西游记到排球女将,当然还有蓝精灵、变形金刚等等。
而那个时候,同时也流行周星驰的电影,而我,不知道怎么就空缺了那么一块,至今空白一片。
当高中同学入戏的把周星驰片中的桥段一遍遍上演时,我仍无知的在旁边傻笑,不知道有多尴尬。
这只有我自己清楚。
港片的好处是,你可以把里面的台词一次次述说,直到你真正与角色合而一体。
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你的幽默,一遍遍跟别人讲着《大话西游》里的俏皮话。
“打雷了,下雨了,快收衣服……” 近年逐渐开始关注港片,但是周星驰的电影还是没有看完全,断断续续的。
还有王家卫,唯一记忆里的是从盗版碟屋里租了《花样年华》回来看,结果把自己弄郁闷了。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完过,那种大段的独白让我觉得压抑。
《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之类的片子也只在电视里的电影频道不断重复播放的时候看过一些些。
完整看完的大概有《无间道》的第一部吧,那时好歹有点正义感,学会分辨在好与坏之间原来还有无间道。
再就是一些搞笑的肥皂影片,比如《宝贝计划》、《同居密友》、《夏日么么茶》、《情癫大圣》之类的。
我从来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港片。
或许是像警匪一类的,比如《新警察故事》,又或者是《杀破狼》、《导火线》、《男儿本色》这类你杀我我杀你的游戏?
反正,别人在看港片的时候,我totally lost了。
昨天看了《戏王之王》,我原本以为是一部搞笑片,结果我越看越伤心。
又一部讲述小人物的悲哀故事,人有梦想,但实现梦想的路是相当曲折的。
我很怀疑里面的主角是不是有癫痫,太多的明星客串也没有出太多彩,还没有《东成西就》有趣。
整部片子没有起伏,看得人晕晕的,也许港片的步调我还没有适应吧。
只记得里面的人都相当做作,这就是“港片味”吧,越做作,才能显示出港片的特殊。
太多的借鉴的搞笑桥段并没有达到效果,不论是那个在楼顶的《无间道》片段,还是在麻将室里杜汶泽的黑老大教科书。
还好有个地方好笑,例如街灯下两个女人的谈话:“我妈的肾坏了,我在想要不要割一个我的给她。
”“那还考虑什么。
”“我在想我的肾本来也不好,如果以后我的肾坏了,谁来割一个给我,如果我的男人的肾坏了,我又从哪里再去找一个肾给他?
”“那你和你妈一起等死算了。
”“开什么玩笑,那是我妈!
” 反正,我对港片没有特别的感觉,即使有时觉得自己在异空间。
《戏王之王》是部烂片。
“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莎士比亚。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小人物的市井人生. 电影的套路和手法依旧保存港片的本色. 耐着性子看完, 中间偶有拖拉, 却也看了个大概. 笑点间或, 男主角的夸张演法则给人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他的表情演法着实让人一目了然. 哦, 舞台剧. 让人有了新的认识.阿Sa凭借此剧夺得最佳女主角. 这俨然是绿叶衬红花的写照. 但不得不说她的路线远比很多人宽广.另曾志伟和黄秋生的出场依然有些许出彩之处. 场面不多,演法老道. 不愧是前辈.整部片子得到两点. 其一,整个世界就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都不过是演员. 其二, 这个世界上最难最难演的角色是自己.有时候, 活着便是一种快乐.安.
对于《戏王之王》的评价分歧较大,主要集中在詹Sir的表演方式上,或说他表演过于夸张,只停留在舞台剧上,不适合电影屏幕,或说《戏》完全是为他俩身定做的。
我则比较认同后者,因为单薄的剧情本来就是设定这样一个不务正业、一心想要演戏,而又几度夸张的角色,so perfect match!
《戏》是地地道道的港产片,没有一个内地演员。
我则更喜欢这种纯正的港产片,可以毫无顾虑地想说啥说啥,不想合拍片一样,顾这顾那,最后出来的东西,整一“阉人”似的。
《戏》对《无间道》极尽“恶搞”,but似乎没有听到有人说“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这样的话。
《南都》上面的一篇影评认为这是对《无间道》的尊崇,甚至认为此片是对香港电影(人)致敬的片子。
差距怎么就这么大ni?
单从剧本来说,实在是单薄得可以,甚至是无厘头,but喜剧不就是让人笑mo,只要有足够的多的笑点,谁去理会故事有多么荒诞或深刻呢,至少不会出现该哭的地方笑。
阿Sa可爱到不行,加上那对34D的“豪乳”,却没有一点儿低俗的感觉。
只是疑惑影片里面似乎没有过多着墨于这个被广为宣传的噱头,最后多方证实应该是被那些“无耻”的人给删掉了。
拜了詹Sir为师,演技果然有进步,不再像以前电影里面那样装傻,装可爱(尽管真的可爱),但都“过”了,也就是詹Sir所说的“浮夸、失控、造作、夸张、虚假、肤浅...” 略显不足的地方则是那“半咸淡”的广东话,尽管阿Sa说已经已经努力记住每一个字的发音,但我还是觉得没有抓对点,简单地说就是不像。
不标准的广东话不是说国粤语混杂,再把一些音读偏一点就成了的。
听台湾或内地演员讲不标准的广东话基本上差不多,就是因为有些字的发音差异很大,容易直接用了国语的读法。
but基本上还算过的去,不受影响。
詹Sir的表演方式的确贴上了舞台剧的标签,不管是那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是那舞台剧式的标准粤语发音,舞台剧的痕迹无法磨灭,但丝毫不影响他在戏中出色的发挥。
这的确是一部为詹Sir量身定做的电影。
或许是詹Sir在戏剧界的极大影响力,数十位演艺界的台前幕后的明星都来客串。
演警务处副处长的大导演许鞍华(说实话,许大导演真的演得不好,我一直看得别扭,想笑又笑不出来),演Drama School教师的曾志伟,还有演清洁工的黄秋生(就是所谓的少林扫地僧)…… 看到电影结束后那个演员表,满满一屏幕,足够震撼。
无论是影帝还是甘草演员个个都是好戏之人,交足功课,只是有些年轻演员还要在磨练一下。
至于《戏》传达什么“生活就是戏”,“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之类的信息,并没有什么好细细琢磨的。
笑过之后还要去想电影有什么意思,实在是无聊。
用来Kill Time的电影就是拿来Kill Time的,要深刻就去读书。
最后提供几个爆笑点:1.天台上上演《无间道》,许绍雄说要给詹Sir“送钟”,爆笑2.表演课堂,詹Sir的肢体表演,尤其是“变脸”,再爆笑一次3.片尾,杜汶泽再次演绎“4个头”理论,狂笑......
詹瑞文,这个从小剧场走出来的男人。
我在添加他资料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新片《戏王之王》所有媒体报道也只是一味的关注阿sa而已。
宣传照里面詹瑞文被捕捉到的样子也都一律是“面目全非”的厉害——没办法,谁让他在大家眼里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一个谐星了,而“面目全非”的样子似乎就是谐星的代名词。
我第一次看见詹瑞文是在彭浩翔的电影《买凶拍人》里面,这个表演夸张的中年胖子实在是让我有想打人的冲动,一板一眼都是舞台剧里面的招式,一成不变的搬到电影上了——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黑色幽默!
荒唐热闹!
荒诞搞笑!
让我们笑到肚痛未了还要问一句:这个死胖子是谁啊?
他怎么不去shi啊!
这就是谐星的悲剧。
后来陆续在彭浩翔的电影里看见他的身影,一度以为詹瑞文是彭浩翔的小跟班,后来在《南方周末》里面看了詹瑞文的专访才知道,在彭浩翔还不是导演的时候,詹瑞文已经是香港很有名的舞台剧导演/编剧/演员。
在听过詹瑞文的表演课后留下自己的名片“我以后如果做导演,一定要请你出演。
”彭浩翔没有食言。
只是纳闷为什么没有让詹瑞文做主角,詹瑞文的长相也不比历届彭氏作品里面的男主角差劲,想想《买凶拍人》里面的葛明辉,《伊莎贝拉》里面的杜汶泽。
或许詹瑞文就是那种注定“做主角,就只能做自己的主角”的那种人,《戏王之王》就是这样一部属于詹瑞文的电影,就好像《喜剧之王》之于周星驰。
“一部电影成就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成就一部电影”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些我们所谓的“缘分”。
希望詹瑞文有这样的“缘分”。
据说《戏王之王》在表演上仍旧太过于夸张,当小猪罗志祥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扮丑搞怪,fans都在为他叫好:看到没!
我们家大帅哥走的是个性路线,这叫实力派。
但是当一个脖子上褶子可以作为孕育细菌摇篮的40岁人来说,在电影里拌丑搞怪就只会被认为是“黔驴技穷”。
阿sa在拍完《戏王之王》后,拜詹瑞文为师。
这个小妮子我一直不看好她走搞笑路线。
不知道这次拜师是为了挑战自我还是炒作,时尚界的泰斗香奈儿夫人说的好:“时尚不必追求,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用在演艺界也是一样。
表演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自我风格并且这种风格最后被所有观众认可。
当我们听到那声“哈哈哈”的笑声就知道一定是周星驰一样。
希望詹瑞文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被观众接受,祝詹兄在表演的道路上能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注:所有搜索到的关于詹瑞文的资料都只是说他是出生在六十年代,这样推算他应该是50岁左右的人了。
我不管,关于一个人的年纪大小我一直遵守这样一个原则:这个人看起来多大,他就多大!
从任意的SMS开始,阿Sa夺得第十二届金紫荆影后的消息就陆续有来。
当时那份感觉,就像是学长看着善美坐上七点新闻主播台的心情。
他看着电视上的她,笑了:终于坐上主播台了。
我也是笑了,想:终于是影后了。
甜味怕让人说肤浅吧?
就如同青春很伟大,但青春也不需要深度吧?
不管奖杯本身是多么虚幻的肥皂泡,多少程度上还是带着证明和认同的烙印。
事实上我一直在等待这种认同降临到她身上。
是一种对天份和聪明的认可,后天的努力虽然也在起着不可逆转的作用,可是我相信更多时候我会更喜爱天生聪明的人。
以前的电影成功也罢,垃圾也罢,总有一份闪亮是无法被磨灭的。
那是由她所带来的闪亮。
纵然是在《宝贝计划》里,她所饰演的那个苦情女子,生活所带来的苦难,爱情所带来的伤痛,也不能阻止她对生命本身的顺其自然,活下去,不管做几份工作也要活下去,有了新生命,生下来,不管多辛苦也不放弃。
寒夜冷清的街头,穿起鬼舞马六的工作服,扮面包,扮小鸡,扮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自有一份不可忽视的尊严在闪闪发亮。
更早之前少女的习作不必提,那些嚣张的、善良的、青春的、自重的、不管是否是公司宣传包装的结果,多多少少还是带有自身的特质。
情深一往和青春张扬都可以同时出现在她身上。
现在大个女了,我不想说正在逐步消失的飞扬跋扈我有多么怀念,不想说越来越骨瘦如柴的身形我有多么不喜欢,我想说,一个人,只要用心努力往一个方向前行的,就一定会走到她想到达的终点。
不管长路漫漫,如何艰辛,途中谩骂几何,负重几多,心中若然明亮如镜,身边也总有一片掌声专门为你响起,而那片掌声就算终有一天成为旷野回声也不要紧,因为你知道个中的得失喜乐全都是你在承受你在品尝,那些成为你生命的片断是无人可以拿走。
我热爱这个奖项,我不计较它是胞胎。
因为这是你在自幼长大的城市所得到的第一个奖项,你说粤语,喝香江水,是香港人,因此这个奖项也就带着无可攀比的亲切感和需要感。
我相信在外面闯荡百年得到的奖励也难以超越生身之地所赐予的荣誉感。
就如同我们在外如何成功都需要家人的认同和鼓励。
我也可以长舒一口气,因为你很争气,你证明了所有爱你的人的眼光是多么的卓越,多么的伯乐识马,六年前的那个尖尖下巴少女早已不见,可是当你坐在车里说:“我认为,三级片也有认真和不认真的区别”时,那个十九岁、二十一岁的你的气质和脸庞都藏在其中,我看见曾经的你窝藏在你的心脏里,一直存在。
那个笑起来很醒目、哭起来很情深、活泼起来很讨喜、贴心起来很温柔的你,正一路往前飞奔,少女时的宏愿,不管是什么,走到今天,相信你也完成了一大半。
恭喜你,也为我自己开心,终于是影后了。
日后就算风雷雨电,也永志不忘今天的欢欣。
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我喜欢听故事,让我不自觉就代入角色的故事。
显然,戏王之王不是这种故事,整场戏下来,觉得是在观赏舞台上的表演,而不是影像。
难得的是,尽管从头到尾我都无法代入戏内,却并不觉得无趣,时时被它抖落的包袱触发一下笑神经。
虽然,整个故事并非一气呵成,就像不断更换舞台场景一样的片段,但至少每个片段也算流利,不至于冷场,当然偶尔在某些片段中出现一下冷场的时候还是有的,只是很快就有另一个舞台场景递接上来。
不自觉就会调出一些同类型片子做比较,相对于这几年号称搞笑新天王的无赖电影,它的喜剧知识要多许多,有点像是科班出生的演员在自爱自怜,教人做戏的道理。
于是不免想,如果它不是拍成这样摆明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故事,而是赋予男女主角角色的生命会怎样。
从这个假设出发,试图从编导的角度修改一些电影的处理,就发现完全不行,男女主角只能是如片中所拍的概念化的人物,哪怕再把他们描得真实一点点都无法和整个舞台的表演融为一体,会突兀,而成为一部真正的烂片。
一部中游的电影,不是说改哪个部分就可以把它拔高的,我庆幸故事的创作者认清了自己的作品的定位,没有刻意拔高,否则看一出烂片折磨精神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记得在舞台上站着的时候,老师说,别动,舞台像个放大镜,你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
眼睛看着那,你就仿佛看着全场的观众。
戏王之王,我不知道是算作戏剧的回归还是电影的招安。
反正,看着很别扭。
就詹瑞文的演艺学历背景而言,强!
但是,我觉得他把学得的用错地方了。
老詹学的是舞台艺术,他做舞台没问题。
但是当镜头zoom in时,忽然觉得太浮夸了!
七情上面被放大了好几十倍,很不自然,让我看得有点恶心。
电影毕竟不是舞台,演员的一个毛孔,一个细微的动作观众都可以留意到,根本不需要通过过分的夸张去表现。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喜剧的原因,但我觉得,这戏的搞笑地方有很多其实一点都不好笑。
要比无厘头,周星驰的比他好。
老詹接受采访时曾说希望别人在他的表演中总能领悟到一些道理,所以中间会有一段演说。
但我总认为,戏应该通过表演与观众心灵交会,不同的人看戏自有不同的感受。
一个戏表演得好,剧本好,不需要演员导演说白观众也会明白他们的用意。
如果电影总要把中心思想给观众清清楚楚讲出来,这戏就差了,没味了。
而且,还是那个感觉,这段演说超做作。
估计老詹名气大,人面广。
一大堆明星穿梭在戏里,连许鞍华麦兆辉也来掺一脚,好像香港演艺圈在玩游戏给观众看。
或者我对詹瑞文期望太高吧……
有超过20个客串是超级大牌,超级导演。不过詹瑞文,还是喜欢他在AV里的表演,可能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过于夸张和耍宝了吧。好看的部分从1小时20多分钟后黄秋生出现后开始。
最难演的是自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喜欢詹瑞文!太TM过瘾了!要再看一次
这样就拿个影后是不是有点牵强?呵呵!
《我要成名》的“穿衣”版。
烂片一个!!
群星璀璨,真诚之作
穩到自己 認識自己同埋接受自己
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人都是过克~
本片是一部節奏輕快的電影,最大特色在於用詼諧戲謔的眼光解讀生活,用誇張幽默的手法展現表演技術。在思想高度和藝術方式上或許比周星馳的《喜劇之王》更加充實和低沉,只是用更極端的誇張手法沖淡了那種悲怆和心酸的味道。
里面有何超仪
我爱黄秋生念对白段
比我想象得好看
港片从84到07年的前十不足千万,24年经历起起落落没有戏王只有喜剧之神周星驰,动作之神成龙,赌片之神周润发。小人物不是不行异想天开就似新喜剧之王无脑。还是看看我是路人甲怎么拍。(这导演还能拍出人间喜剧奇怪)浮夸滞留于浮夸,没有戏王之王的!!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好自己。
与我要成名所讲述的故事类似,不过这个用喜剧的方式来表达
其实故事梗概是挺有趣的,但编导完全失控,众多明星客串也救不了这个乱糟糟的故事,浮夸的表演方式更加劝退。
07年的时候是进戏院看这部戏的,当时感觉还不错。现在简直觉得看不下去,无聊至极,对詹瑞文的好印象也所剩无几了。时间令我改变了吧。
大局了了,细节绝佳
蔡卓妍真是2出水平来了,跟詹瑞文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