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对矮婆的刻画还是很饱满的, 矮婆的懂事让人心疼,她不能像妹妹一样去撒娇,独自占有一个桃子,全心全意的学习,其中一个原因是她比妹妹们年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是一个“没有妈的孩子”,虽然她恨那个生下她便抛下她的妈妈,但当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她想到的还是亲生母亲,即使连样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但是心底里,她只有这一个妈,妹妹的奖状在片中多次出现,大家都夸她有出息,当她们要去广州时,妹妹请求矮婆帮忙摘奖状,说贴到妈妈的房间,但矮婆硬是不给摘,她就是看不惯妹妹的炫耀,但即使她也得到奖状,她又能向谁炫耀呢。
家里一出什么事,矮婆就不得不挑起重任,挑柴烧火做饭,收稻,下雨天的夜晚要接屋内的漏水,奶奶重病及过世亲戚邻居都会说:矮婆来了矮婆来了,大家完全把她当一个小大人了,她不得不表现出不该属于她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而她还只是个未发育的孩子。
最后,矮婆在死亡和现实面前体验了成长,矮婆不仅心理上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变成了少女,生理上也发生了转变,未知的前程冷不防的砸过来,必须接住并承担。
影片结尾看似是充满希望的,而我看到的却是对矮婆命运的感叹,谁也不知道矮婆接下来会怎么样,是继续读书考大学还是承担家庭重任去广州打工,显然比较可能是后者,因为妹妹成绩好,矮婆又作为姐姐,奶奶的去世也使家里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妈妈不得不回老家,但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是很难支撑的,而“没有妈妈”的矮婆是最应该分担这份责任。
0315
《矮婆》在今年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只有一场排片,在上海影城最小的7厅展映。
映后却有两场自发的鼓掌,第一次是全片结束后的热烈,第二次掌声,大部分观众留到了最后,在片尾所有字幕之后再次感谢、致敬。
这让我感动,让导演欣慰,也说明了电影的力与美。
我、吴飞跃(“大象点映”的创始人之一)和导演蒋能杰就站在影城大厅,寒暄了一小会,蒋导马上就要乘火车回广州,十几个小时,为的是能省下1000+的飞机票。
讨论的一个核心就是这部真挚、朴实的电影最可能的观众是谁?
当然,文艺片本来的受众——文青、大学生、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群会是《矮婆》“自然粉”。
然而,电影对当下都市里的小孩子的教育意义会是深远的。
这是力量,更是一种关怀。
蒋导是拍纪录片出身,之前一系列关注留守儿童(《加一》、《村小的孩子》、《初三》)、抗战老兵(《龙老一生》、《战魂》)、农村变革的片子都紧抓农村这个主题,在一些重要的电影节获得肯定,甚至奖项。
这次他尝试剧情片,深入到湖南农村,在自己家乡附近把镜头再次聚焦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村小的孩子》剧照矮婆是小学生蒋云洁的小名儿,村里人都这么唤她。
她、两个妹妹和奶奶一起生活,眺望遥远的南方才有父亲和后母的身影。
“打工”改变了中国命运,揉搓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又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当下。
打工也是这个偏僻的蒋姓村子最时髦的字眼,带着大家的渴望,也剥去了孩童们应有的陪伴。
矮婆虽是大姐,却还在读小学,沉默寡言,喜欢嘟着小嘴,甚至有些木讷的她每天就是上下学,帮着奶奶整理。
爸爸南下广州之前对她的嘱咐,让小小的她多了一份责任,看着两位妹妹,也要照顾年迈奶奶。
她和这部电影一样,贵在真实和细腻。
矮婆是同名的非职业小演员出演,几乎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生活中她有困惑,就如同老师布置的《我的妈妈》这样最普通却又最烦人的作文题目带给她的,逼得她在晚上问奶奶生母是谁;有片刻欢愉,修房的家叔送来的桃子可以饱餐一顿,她不忘分给奶奶,批评妹妹只知道吃独食;还有更多的无奈,英文不好,考试睡着,没钱坐校车,还被聪明又耍乖的妹妹打小报告。
而每天早晨她都会为全家准备一个烤红薯,日日如此,之后是拾柴、放牛、洗衣、打玻璃球,偶尔会望着远方发发呆。
这样的生活,想必会给城里的孩子们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蕴含的责任感,农村生活的陌生化,以及所谓“非典型”的成长教育。
电影粗剪了两次,最后一次交给了廖庆松老师(注:台湾著名剪辑师,长年与侯孝贤合作),音乐也是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林强老师完成。
现在的版本透过矮婆,深深静穆地凝望这一片农村。
男孩子们都蠢蠢欲动,贴着廉价的大海报,染个发都会觉得潮,一个假期可以什么作业也不动,小学还没毕业就要出去打工,即使毫无技术、体力和特长。
女孩子们如矮婆,懵懵懂懂,唱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舞的是《拾稻穗的小姑娘》,成长完全和远方的父母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一夜之间,命运又被他们完全掌控,被送到大城市借读。
成年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小孩子和老人,连学校的老师也会流着泪一茬茬告别学生,也步入打工大潮。
导演蒋能杰没有渲染或者拔高,更没有抒情,或者平添戏剧性,他说“林强老师的音乐非常棒,可是对情节的预判性太强,我不得不做减法”。
这给我印象非常深。
他坚持用纪录的手法,尽量少去干预自然成型的故事和人物。
每次都只讲解大致情节,而所有具体人物对话均由演员自己发挥,让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演绎,自然会有真情实感。
其实,包括王家卫、侯孝贤等大导演都是喜欢这么引导。
《矮婆》前半小时比较平淡,但当你逐渐入戏之后,你会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与片中的矮婆深深共鸣,跟着她去观察,体验和感受。
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奶奶病重之后,让矮婆收好自己珍藏的铁盒(里面其实是自己的寿衣),又交代留下新衣自己慢慢穿,矮婆虽然意识到什么,却并不能真的明白生死就在这一晚,她回头望望床上的奶奶,想说些什么,却并不知道,轻轻掩上门,自此和奶奶阴阳两隔。
她一夜成人,在奶奶的葬礼上哽咽,长镜头对准她,记录下最辛酸也朴实一面。
相信,每一个观影的小朋友都能在此时体会到如海的亲情,这一刻人性、童性是相通的。
关注留守儿童的电影并不少,之前有《留守孩子》,最近比较有名的《归途列车》,今年有《米花之味》。
但蒋能杰的作品却最有连续性,深入性,这次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变,不仅仅是在类型上,还在对接市场上,就拿郑大圣在“大象点映”长线放映平台的最新发布会上所言,“任何一部片子,只有放映才有生命。
多放一次就多活着一次。
”更多的观众来观看《矮婆》,她才会更努力绽放。
蒋能杰导演将这部电影的主旨总结为“待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其实这种强烈的异乡感过去总是在大城市弥漫,无数都市孤独的灵魂都会在深夜低吟;现在却也侵蚀到宁静的村庄和幼小的心灵。
这虽然不至于可怕,但却不得不叫人忧伤。
《矮婆》中,有好几处矮婆默默凝视村头大树的和原野的镜头,空树寂寥,寒鸦无声,像极了侯孝贤在《好男好女》中对大树的空镜,这种带有人性的追问,相信答案我们已有。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
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
虽然看得我很压抑,但这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生活的缩影。
我也是一个农村留守的孩子,我能体会到那种无助和孤独,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妹妹,很多年轻的老师不愿意到我们村里的小学教书,有的教了没有几年就调走了,很多情节我都能看到我以前生活的影子。
“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暴跳如雷的爸爸指责自己的儿子。
而孩子们仅仅想通过叛逆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听话见不到爸爸妈妈看到这部电影的我有个一岁两个多月的女儿。
正因为自己有了宝宝,哭的稀里哗啦。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到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抚养》。
“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犯罪原来跟养育有这么大关系。
但是养育背后还有教育 社会问题。
如果可以没有家长忍心丢下自己的儿女背井离乡。
矛盾…电影开头妹妹哭着要妈妈抱抱。
妈妈没有回应妹妹。
我好想去抱抱她。
我哭了。
老师要写作文我的妈妈。
云洁却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笔。
对于我们再简单不过的作文再熟悉不过的人。
我哭了。
孩子们放牛把牛丢了,缩在一起不敢回家。
我哭了。
奶奶去世当晚平静的嘱咐云洁,我哭了。
那么小的孩子需要做那么多家务。
还要学习。
三餐营养也不达标。。。
电影中的爷爷奶奶们,是仅次于留守儿童的第二大问题了吧。
辛苦养大自己的儿女们,还要继续养儿女的下一代。
同时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剧中一个男孩子溺水,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老人们一辈子为儿女活着。
离开的时候才舍得穿上新衣服…关爱晚辈 也不能冷漠长辈 。
希望再没有留守儿童。
感触很多。
人物关系简单,台词简单,内容却很丰富。
矮婆年少而早当家,面对不合理的待遇抱怨但不反抗,默默承受。
影片中教师的角色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我以为的乡村教师,是选择了乡村,就会全身心奉献于乡村的老师(可能是被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故事中的乡村教师的形象刻板化了)。
但是矮婆他们的老师却不同,影片中的女教师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应试教育,只看成绩,只重课本,没有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尽管矮婆的思想足够正面,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教师的怀疑与批评。
我国的乡村教育仍是一大难关,合格乡村教师的需要也是一大难关。
从乡村走出来的学生不想回到乡村,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不愿去到乡村。
甚至影片中选择肄业去打工的孩子也让我惊心,我以为的他们,是积极努力学习,想要去到的是更好的大学,而不是熟人更多的工地。
这样的世界观是怎样养成的我也不得而知,是家庭吗?
还是学校呢?
我想,都有,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
父母走过心酸的路程,教导孩子还是读书最重要,没有亲身经历过,孩子又怎么能确信读书最重要呢。
当城市里的学生穿着整齐洁净的校服,在智能化的课堂听着优秀教师的教学,落后的乡村里,那个只有几个年级的学校至少也传出来几声倔强的朗读声。
现目前,中国有一-群人为了自己谋生舍弃孩子离开家乡打拼。
是啊,十三亿人,谁不想过幸福的日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吗?想过他们的感受吗?难道就希望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现实吗?
让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稚嫩的孩子担负着离开父母的悲痛,这不正是在他们心灵上的伤疤吗?让一个需要得到呵护的掌上明珠孤独,这不正 是考验- -个神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吗?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这样一个挑战吗?
每个留守儿童起初都是一株嫩绿的幼苗,但看到其他孩子都能够比自己多得到几分爱,都能够每天有人照顾,都能够得到温暖,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他们是没有错的。
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鼓励,爱。
而大人们心里的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只是金钱,只是满足一-切孩子们的物质追求已经很成功了,但但他们不需要家财万贯,不需要穿名牌,只是希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人们总是会忽虑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的心。
未来走在教育事业的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如果他们的内心是一片净土,那我们就是走进他们的人。
0215在几年之前我观看过同样是农村题材的电影,同样是讲述留守儿童,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这是值得高兴的,说明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群体开始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
观看影片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剧中的矮婆小小年纪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父母在外打工,家里的所有的事情她都扛了下来,都说会哭孩子有糖吃,矮婆的懂事、明事理让奶奶的爱都偏向了妹妹们,矮婆一心想着读书能出头,但是身边的小伙伴都出去打工,他们认为打工是唯一的出路,奶奶去世后矮婆带着妹妹去大城市找父母,发现父母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他们想在城市里读书是件不可能的事。
因为学校不收农村的小孩,妈妈只能带着他们回了老家。
这部影片真实的还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里面的演员有些是“本色出演”,因此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电影其实不仅仅能突出留守儿童的现状还能突出青年人出去打工家里的老人就是空巢老人了,这部影片看完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也希望有更多的导演来加入这个行列。
感触很多。
人物关系简单,台词简单,内容却很丰富。
矮婆年少而早当家,面对不合理的待遇抱怨但不反抗,默默承受。
影片中教师的角色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我以为的乡村教师,是选择了乡村,就会全身心奉献于乡村的老师(可能是被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故事中的乡村教师的形象刻板化了)。
但是矮婆他们的老师却不同,影片中的女教师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应试教育,只看成绩,只重课本,没有做到真正的关心学生,尽管矮婆的思想足够正面,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教师的怀疑与批评。
我国的乡村教育仍是一大难关,合格乡村教师的需要也是一大难关。
从乡村走出来的学生不想回到乡村,在城里长大的学生不愿去到乡村。
甚至影片中选择肄业去打工的孩子也让我惊心,我以为的他们,是积极努力学习,想要去到的是更好的大学,而不是熟人更多的工地。
这样的世界观是怎样养成的我也不得而知,是家庭吗?
还是学校呢?
我想,都有,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
父母走过心酸的路程,教导孩子还是读书最重要,没有亲身经历过,孩子又怎么能确信读书最重要呢。
当城市里的学生穿着整齐洁净的校服,在智能化的课堂听着优秀教师的教学,落后的乡村里,那个只有几个年级的学校至少也传出来几声倔强的朗读声。
这不只是一场电影,更是千千万万个云洁的真实写照,我亦是云洁。
非常真实,看完让我看到了先今中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我非常愤怒。
贫富差距之大已经让农村孩子没有办法自我选择,每一代的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在工厂里打工。
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片中老人得病不敢治,只能自己服毒自杀,看着让人十分痛心。
最愤怒的地方还是在于城市没有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城市敲农村人员的血吸他们的髓,想尽办法榨干他们,却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不提供给他们的子女,让我觉得可恨。
仍然是教育问题,乡村教育。
村里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来了一年就走了,待不下去,工资太少了。
与之对比的是城市的教育和东部的教育,你可以感慨教育差距之大。
这里又让我想到潘石屹那个家伙,为了让自己儿子进哈佛,拿着从中国人民手机挣的钱去给哈佛捐款,他捐的这些钱要是能用来提高农村老师待遇水平,怎么会没有人去农村支教呢?
愤怒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深深的无力感。
如此之大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均的问题,已不是我一个小小的人可以解决的。
我也时常在思考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答案常常是,什么也做不了。
你叫我放弃现在的优渥生活去农村支教我没有那么伟大,做不到牺牲一切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
在那里只待一年又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所以我也常常对自己的软弱和自私而愤怒我不知道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就只能看见这样的好电影支持一下了,也算是做了一种公益了。
片中有几个点我在思考,如果有看到的朋友可以给些答案。
首先,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是一群孩子想要外出打工,年轻劳动力流失过度,这让我思考,农村教育匮乏的原因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不足,这种不足,让劳动力无处可去,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生存,导致了劳动力的流失。
第二,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留守儿童成了最大的问题,而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父母的缺席、祖父母的无力教育,导致了新一代的孩子在最初对于人生的认知上就出现了问题,只想打工、只想逃离。
之前,我有看李玫瑾和陈丹青老师讨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将农村掏空了,通过高考,一些有知识力的孩子离开了农村,到了城市以后,又留不住,农村却又回不去。
农村的基础经济建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
我很想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恰好在学校的点映活动看了这部片子,引发了这些思考。
桃花岛群群友分享,优酷加密。看这样的电影就老恨摄影机没有先进得小得可以扎到最真实的生活当中去——不过有剧情总意味着被窥视,其实还是白给(-ι_- )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
拍的纪录片挺好的,但剧情片真的是....没有主线,没有人物,文艺不是可以记流水账的借口。在纪录片里揭示的问题,表现出的困境,那种情感张力,在剧情片里完全变成轻描淡写。不是把摄影拍好看,电影就会好看。
基本都是固定镜头 但是表演没撑住 没营造出氛围 很难跟角色靠近故事也有点一眼望到头 嗯 以第一次为结尾 就差不多差不多
家长不在身边所以从小要学会照顾好自己也要承担起责任,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并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看完电影觉得自己长大的过程中实在是太幸福和幸运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长大。
没有太大的情绪冲突,太冷峻了
若不是电影,可能真的无法感受和父母完全失去关联的童年是怎样一种模样。这虽然是电影,但却不是一场戏剧,而是当下社会里很大一部分人的真实生活。虽然乡村的美景在都市繁华前失去了颜色,但懵懂女孩依然会长大,片刻的喜悦也是幸福。#心电影2020_167#
你老说自己难,不容易、压力大,可是,谁又不是呢。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电影用矮婆来充当全片留守儿童各自不同命运的见证者,云雾缭绕的山区,静逸的田野,日渐衰落的村落,老一辈还坚守着家族血缘纽带,青壮年在外界信息的刺激下无比想逃离,少年则没有选择地被父母被学校被生活的意外所左右且随波逐流。
电影作为剧情片逻辑不够,作为纪录片不够真实。但此类题材意义深远。
题材大于电影本体,能杰导演映后真实
留守儿童在乡村的现状!
配音方面还不够细致啊 好多地方音画不同步 7/10
想起来蒋能杰导演之前在豆瓣看到标记想看就私聊发资源,好片,好导演
懂事的留守儿童
这脑瘫编导竟然打着纪录片的幌子拍起了有情节有意象的故事片,记录和剧情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就被这自以为是的编导混淆了,奶奶发病晕厥的时候,机位还一动不动地继续拍摄,大半夜在小姑娘的房间里拍摄人家来初潮。说实话,小姑娘没有一圆珠笔戳死这脑瘫编导,简直就是小姑娘教养太好性格太温驯。
林强的配乐,一声声像生命的垂示
摄像机开机的那一刻,就很了不起了。
成长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只不过在同一片蓝天下,有的孩子必须早早习惯这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