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涡

Vortex,漩涡(台),岁月的漩涡(港)

主演:达里奥·阿基多,弗朗索瓦兹·勒布伦,亚历克斯·鲁茨,Kylian Dheret,Vuk Brankovic,Kamel Benchemekh,查尔斯·莫赫伦,Frank Villeneuve,Corinne Bruand,Joël Clabault,Philippe Rouyer,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摩纳哥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21

《旋涡》剧照

旋涡 剧照 NO.1旋涡 剧照 NO.2旋涡 剧照 NO.3旋涡 剧照 NO.4旋涡 剧照 NO.5旋涡 剧照 NO.6旋涡 剧照 NO.13旋涡 剧照 NO.14旋涡 剧照 NO.15旋涡 剧照 NO.16旋涡 剧照 NO.17旋涡 剧照 NO.18旋涡 剧照 NO.19旋涡 剧照 NO.20

《旋涡》剧情介绍

旋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已经拍过令人发噱、惊愕或挑逗的电影。这次,我想让观众跟我一起尽情流泪,体验生命即是电影。」作品总是充满争议的阿根廷名导演加斯帕诺埃,新作《漩涡》一改迷幻癫狂的影像风格,反将镜头转向逐渐萎缩的生命。影片请出意大利恐怖名导达里奥阿基多挑梁主演,面对年迈妻子精神退化、日渐失语,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也即将瓦解。影片以分割画面手法,平行呈现这对老夫妇走向凋零的样貌,透过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捕捉生命里真实动人的痕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暖爱永无止境你房里有人猎杀T34妖怪大战争地平线白领羽球部过年好之花馍馍与马卡龙不思异:辞典2花样男子2铁猴子传奇之娇龙媚影理想照耀中国我的卡路里男孩芭比之公主的力量离幸福就差半步只好背叛地球了死亡信息爱我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目击者中国合伙人2圈套特别篇THEMYSTERYDAY~追踪名人连续事件之谜~断案吧!寇准得墨忒耳号的最后航程最后一轮谈判夏眠有安蝉我的唐朝兄弟绝命交错玩命追踪

《旋涡》长篇影评

 1 ) 另一种让人体悟生命极限的影像实验

法国导演加斯帕·诺一向以惊世骇俗的暴力情色题材挑衅观众的承受力,每次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的新片必然引起轰动,影评人和观众在放映中愤而退场或中途晕倒的花边新闻早已成为他引以为傲的丑闻标志,从初次震惊戛纳的《不可撤销》,到全程嗑药体验的《遁入虚无》,再到逼真3D特效的情色片《爱恋》,他的作品评价总是陷于两极分化,从没有中间地带。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去年他的新片《旋涡》在戛纳首映时却没有碰上此等“待遇”,反而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这部新片也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成为他首部适合所有年龄层观众的影片,难道这个电影坏小子终于改过自身了吗?

看完这部《旋涡》相信会有答案。

影片讲述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在巴黎一间公寓里度过生命中最后时光的故事。

这个故事题材恰好与 10 年前戛纳金棕榈作品《爱》如出一辙,同样描写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晚年遭遇考验的经历,两部作品里都有一位患上失忆症的妻子,丈夫要疲于应对和照顾老伴。

不过,这部新片并没有挑战道德观念的安乐死情节,却以另一种方式令人心有戚戚焉。

▲分屏画面的影像实验如果还记得加斯帕上一部短片《永恒之光》,那么你对他这次继续选择分屏画面的实验不会感到惊讶。

两台摄影机分别对准丈夫和妻子,记录下他们各自的日常行为,要么蜗居在公寓,要么出门在外。

画面有彼此重叠的时刻,也有呈现两人在同一时间做着不同的事情。

影片开头令人印象深刻:丈夫起床后在卧室看书写作,而太太出门购物。

通常的拍摄手法是先拍丈夫在家中的镜头,再切到太太在户外的情景;而分屏的技术实现了捕捉两者行为的共时性,也增强了影片的纪录片性质,给人一种家庭录像带拍下的实时场景。

其次,这种拍摄方式具有强烈的隐喻性。

恩爱有加的两人始终被分隔在画面的两侧,即使在公寓的局限空间里,也难以看到他们亲密依偎的镜头,连在床上睡觉也不例外(除了在餐桌上彼此抓住对方的手的一个画面打破这个黑边框)。

无论如何在画面上,总有一种东西要把他们分开,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早晚要面对的死亡。

▲打破分屏边框的镜头导演用这种影像实验引出影片的主题。

一对相爱的夫妻在人生最后的时刻难以分享爱意,而陷入到误解与烦忧之中:妻子患病失忆认不出丈夫,将他的剧本丢到马桶里;丈夫心脏病突发倒地,太太却在卧室里安然入睡。

而当丈夫去世后,一侧的画面变成黑幕,却始终维持着分屏画面,直至到妻子最终孤独死去。

死亡看不见摸不着,却像极了他们之间如影随形的分界线,将恩爱的两人渐渐分开。

疾病、衰老、孤独,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左右分割的画框里展现得深刻具体,既令人感触,也令人感到恐惧。

这也许是导演前些年遭遇重大疾病徘徊过鬼门关而触发的创作灵感。

然而,相比起金棕榈电影大师哈内克,加斯帕尚算是一位年轻导演。

为了对比刻画老年人面对死亡的心态,他引入了儿子这个角色,作为另一个观察视角,无意中揭示了当下不少的社会问题,比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老年人不愿入住安老院等等,这些讨论点并不新鲜,在哈内克的《爱》里也有出现过。

▲引入儿子的角色最意外的是,儿子这个角色和导演前作《遁入虚无》的男主角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与毒品有关。

他曾染上毒瘾,目前在戒毒中,却依然给其他瘾君子派发注射针筒。

而老太太此前是药剂师,退休患病后依然在家自行开处方,家中塞满药物的镜头让人若有所思,究竟丈夫的病发是否与此有关?

这类描写似乎将批判矛头指向了法国政府疏忽药物管制的措施,尽管这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虽说影片一直在探讨严肃的话题,却又不掩饰不住其浪漫柔情的氛围,片头运用Françoise Hardy的法语老歌,公寓房间里的书籍与电影海报透露出迷影心思,女主角的人选更是对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致敬,弗朗索瓦兹·勒布伦在70年代法出演过让·厄斯塔什的《母亲与娼妓》。

而所有的喜剧氛围则源于男主角达里奥·阿基多,这位意大利导演以《阴风阵阵》《夜深血红》等恐怖片奠定邪典大师的美誉,此次出演角色却意外地不再依赖“恐怖大师”的魅力,而是以一口意大利口音的法语对白,给沉郁的故事带来一抹幽默色彩。

▲男女主角的表演出神入化加斯帕·诺以这部严肃的新片颠覆了所有影迷的期待,极其平常、去戏剧化,也没有制造道德难题,却以逼真还原日常生活的纪录风格而令人不寒而栗。

这是看透生死后的思考实录,尽管没有了导演以往那些幻觉、性爱、暴力等极具感官冲击力的画面,却是另一种让人体悟生命极限的影像实验,令人不安的程度甚至更为剧烈,说是加斯帕·诺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毫不为过。

 2 ) 那些丢失了灵魂的国家

深刻揭示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真正恐怖,一点点深入老人的生活中,由一开始的亲密镜头转变为了失忆老伴的严重病情,再到心脏不适的老先生突然辞世。

她在满是陌生的世界里对所有不熟悉充满恐惧,她已经危害到了他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的情况下,两位同是高龄相伴的家庭有多少呢?

又是个不得而知的数字,但经由新冠疫情,总之欧美国家这样的老人们肯定减少了数量可观的人数,毕竟官方发放给老人们的养老金出现了喜人的降低。

这竟能成为政绩,这是多么扭曲的政府部门才会办得出的事。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老年人们势必会成为整个社会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我由衷希望机器人保姆能成为每个老年家庭的标配,那一天快点来临。

子女没办法照顾那么多的老人,他们还需要生儿育女,他们还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工作,那么多的老人谁来照看?

欧洲,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就是我国目力所及的范围,如果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还未实现制造业转型,没有获得高额利润来支撑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肯定会发生可怕的事。

欧洲和美国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不断激化,没有能力在内部消化,肯定就会外部剧烈喷发,我们正在亲身经历这个变化。

人类经历短暂的整体和平后,又将迎来巨大的变局与动荡,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一个微小的家庭只拥有极为有限的社会资源,其本身就属于相对弱势,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群体,没有外界扶持,很难维系其存在。

这样的家庭如果被药物和毒品缠上,那么将会导致更为迅速地瓦解,而欧美家庭存在这种生活,满是药物的生活,所有人都是药物的奴隶,本片的两个镜头,母亲往马桶中不断倾倒药片,儿子躺在沙发上吸食海洛因,多么讽刺,多么具有震撼力的镜头。

药片堵塞了马桶,在水面上方盘旋,儿子进入了状态,往后躺倒,拿抱枕遮住了脸面。

当人衰老到了失去生活的品质,我个人希望可以有渠道让我选择自我了结,不然这样活着于己于人都是一种残忍。

看到那位老先生无助地躺倒在地呼吸困难,最为直面的绝望扑面而来,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衰老成那样,会面对相同的绝望,在某处无法呼吸,一个人孤独的等待最终时刻的来临。

老年,是一个残酷的阶段,身体机能断崖式衰败,活着本身成了负担,这样的生活没有健康,真的不如早点结束,过于悲惨与凄苦。

两位老人离去的画面处理得极为诗意,雾化的隐去效果,又同时把雾化时的相同颜色场景显现,一个生命就这么消逝了,不留下一丝痕迹,未免有些惆怅。

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每一位年轻人的未来,看着父母逐渐老去,眼见他们离开人世,感受到自己 的力不从心,这并非焦虑,而是实打实的担忧。

 3 ) “衰老与死亡”的电影实验

给我感受,更像是先锋的电影实验 每一部分单独拿出来更像是纪录片型的艺术电影。

好像在艺术馆看“衰老与死亡”的影展。

全程的分屏的形式,同一个场景的故事用不同视角展示,丰富而又割裂。

双重的画面让各自的衰老呈现单独性,又互相影响从而加速死亡的进程和生活的无序;更加立体,破碎,孤独。

而一方死亡,分屏就只剩下一半,也就此失去平衡与他之视角。

家庭里失去另一半,用黑屏直戳戳的告诉你,死亡了就真的没有了。

换屏切换意味着另一位也最终走向这样的结局,最后只剩下黑屏。

将不可避免的衰老按在你的脸上,让你感受随着电影进度条推进,人生的时间线也走向衰破而不堪的终点。

生活中的所有物品,是我们活过的痕迹。

一起衰老的伴侣和七零八落的物品,佐证着我们的回忆。

他们最后抗拒走入养老所,因为即便死亡也没办法丢弃生活痕迹,这是活着的象征符号,是走向死亡的人对于生活最后的挣扎。

 4 ) 失调的是认知,惯常的还有本能。

春天还有勇气选中的电影,到了夏天就有些踯躅不前,前往影院的路上才定好位子,顺手也把影院的APP注销了一次,在座位上等开演时,看到了早先预定的影片名,才想起来一手造成的取票困境。

为了平衡观影的预期,一改惯常的抗拒姿态,放轻松出场寻求问题的解决,一番调笑演出后,回到位子上看 电 影。

导演或许吝啬或许善意,在影片的开头给了我,未曾期待的浪漫美餐,很快就开始了那个经典的分屏,当我还在分辨黑线是由上而下时,背景声化作抢眼的中文字幕,让我有种错过了一车信息的感觉,就此决定错过它们。

左右分屏,虽然是在整体框架底下,但还是让我有种选错了座位的感觉,希望中间座位的盆友观感更好,否则影片就有故意冗余信息的嫌疑了。

不知是否分屏引发的感觉,夫妻关系并不如就餐时那般美好,贯穿影片如同儿子之后的发问,几乎看不到夫妻日常饮食的场面,ta们的生活真的如同影片中展现的,重要的生活场景集中在独处中吗?

妻子有典型的法式装扮,尽管最初纳闷,她那么不修边幅的出街,但是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头发自始至终保养的很好,服饰更是不容忽视的注重品质。

虽然影片并不展示日常饮食,但意式咖啡壶和冰箱里的食物,一定层面还是在说明生活的秩序,桌面上的果盘也是可供注意的细节。

有影迷画了张房屋布局的平面图,妻子并没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唯一说得上属于她的,是餐桌上堆满的各种药剂,其实储物柜里还有更多,然后就是她给自己开药方的地方,那里有我没注意到的儿童床柜。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留意到,房间里有几处墙面上有书架,本来是我惯常留意的部分,这次我决定错过它们,但还是留下了到处是书的印象。

妻子出街时进入的两家商店,貌似一家杂货店和一家食品店,虽然并不是她装进包里,抄录药名所指向的药店,但也并不是一家书店,我不明白丈夫是如何思考,并决定如何寻找妻子的。

同样是装满物品的空间,在我眼里也同样是找不到,不知道要找什么的繁乱,不过在这里妻子已经有做整理的动作,所以后来她整理丈夫桌上的手稿,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行为,之所以不被接受,无非就是平常乱惯了,忍耐反而变成了一种所谓的正常。

儿子不经常的到来,看似因为母亲,轮到他带孩子的时候,需要被他照顾的孙子,却一直在试图引起注意,还是母亲利用清醒的时刻,带着孙子维护绿植,才让照护显现了本该有的祥和。

即便母亲迷糊的抱怨,丈夫不规律的作息对自己的干扰,也完全是被忽视的正当表达,何况丈夫对妻子的漠不关心,又何止于日常的没有关爱,所以我也就很不明白,电影海报选取的照片,在我个人看来岂不是一种讽刺。

这也是葬礼照片中我不喜欢的那张, 母亲的照片串起来看,就能看出母亲真的很美了,在这一点上来讲,丈夫倒是并不算瞎,也还好并不需要展现两场葬礼。

而对于照片,成年的儿子躺在母亲怀里那张,观影之前我就没看懂,更准确来说那张截屏,明明更需要安慰的是母亲,母亲糊涂得想亲吻自己的小儿子时,他怎么倒知道自己是个成年人了。

父亲死后,宁愿自己躲起来嗑药,不但未能察觉儿子醒来目睹了这一幕,而且就那么放心母亲一个人,即便后来请了无法熟识的护工,而母亲只是早已习惯了丈夫的干扰,待在住了一辈子的房子里,没有陪伴的陌生去处,对谁来说都可能望而生畏。

最后还有两处印象较深,没有看明白的点,梦中之梦的说法,不是妻子在阳台上小酌时,说出的感慨之词吗?

为什么被一个意大利人,就这么安在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上了?

片头演唱的歌手,会不会是母亲年轻时的影像,虽然难得,但如果是母亲就太合适了,可见我对外国人的脸盲程度,已经到了不认人的段位,堪比出门旅游不认钱的智商水平,所以失智终究不是所谓智商的问题,是一种认知失调的疾病啊。

 5 ) 浅显的谈

《旋涡》,加斯帕·诺抛弃了光污染和实验后拍出了这样一个故事,爱,隐忍,冷淡的痛苦,以及一种残忍。

很让人共鸣,片中的老先生是真的很让我想到自己的亲属,那种喘息声,带痰的沙哑,同样也有心脏问题。

人物设定上为电影本身凋零衰老的无奈画布染了一笔,妻子认知能力丧失,而职业曾是精神病专家。

拍法上和《永恒之光》一样采用了分屏处理,但意义不尽相同,值得一提的处理手段是在老先生因为心脏病过世的时候,他的分屏部分消失,剩下的3.40分钟只有半块荧幕。

本片虽没有明显的加斯帕以往的脸谱式特征,但最后的旋转镜头和压抑以及配乐都在流露出:“宝贝,这可是加斯帕的杰作”

 6 ) Em.

好多跳切,越轴…不按常理出牌的剪辑和前半部分极其缓慢的节奏铺垫会让人有点恍范儿,但是回过头一琢磨,这正是表现老年特征的巧思,对带入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越往后看越窒息,印象很深的1.最后的一组空镜跳切,颓败荒芜气质浓郁,2.男性老年主人公死后屏幕只剩二分之一,然后老人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镜子里,诡异的bgm一轰,我瞬间以为是什么惊悚片!

吓得我一把抓住身边人的胳膊,不愧是邪典导演,有点东西。

3. 老母亲把药片全部倒进马桶和儿子当着孙子的面吸食毒品,画面同频对比令人唏嘘。

4.心脏病发作那段太难受了,想起小时候得肺炎的感觉,演员辛苦了!

这对老夫妻演技nb….分屏的形式感贯穿始终,父子商量要把女主送养老院的那场戏画面分割线正好在女主身上,隐隐的拉扯分裂破碎的感觉但又不做作,挺受用的!

喜欢!!

anyway,衰老确实可怕。

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自由,但也别胡霍大发了,以上,困了,睡觉!

 7 ) 从褪色到黑屏

#BFI# #Preview#开场还是蛮正常的,体现出了一种老夫老妻恩爱的生活,但随着银幕缓缓变宽沿着床的中线开始了分屏(病症)并开始分别展现二人的世界。

大量的同角度构图对照拍摄,展现二人在同一空间同一“状态”下却不处于“同一精神世界”的状态。

导演在放映前也说了整部电影的只有十几页的大纲,并没有具体的台词,所以需要靠演员的即兴演出(达里奥阿基多和弗朗索瓦兹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同时两部摄影机同时从两个机位拍摄也非常考验导演调度。

整部电影的节奏还是非常缓慢的,大量关于家庭、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探讨。

开场的影片张力还比较小,每次二人有交集的时候,分屏的位置会互相替换,镜头还会随着人物的走位互相替换拍摄非常有趣。

但我觉得最有张力的反而是接近结尾的时候,同样的分屏但另一面却是全黑的,仿佛时刻提醒我们失去了的“事物”,而后女主注视着“漩涡”,“一番操作”后随着第二个屏幕褪色直至全黑影片也完成了导演的表达。

(影片有大量的致敬,包括房间布置的大量海报和影片中的台词,《大都会》《潘多拉的魔盒》非常显眼,费里尼也挂在嘴边)

 8 ) 那些相濡以沫的情感,本片给出另一种答案

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但为什么生老病死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因为感受的主体是不一样的,人们总是愿意赋予自己参与过的事情一种特别的意义,当这些特别的意义全都集合起来之后,我们就能看到百态的人生,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别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深度参与过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每一种生活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很有意思,这里的很有意思并不是说影片本身的故事性有意思,而是说影片的技术性是有意思的。

《漩涡》是一部采用了双荧幕来讲故事的电影,本片分屏叙事的方式很有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觉得一部电影是一种故事,一部电影本身是一种百态人生,而本片呈现出来的却是两种故事,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因此,我们看到本片是赚了的。

那么本片的故事有意思吗?

分角度吧。

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个无聊的故事。

《漩涡》讲述的是两个相濡以沫的老人在晚年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故事,老妇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老头子对于自己的妻子悉心照顾,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老妇人的病情的恶化,常常是老头子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就出去寻找,而通常情况下老妇人在方圆能步行到的区域内总会被找到。

如果说爱情有着一种平淡如水的状态的话,本片算是一个。

当我们熟悉的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归于平淡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呢?

《漩涡》这部影片进行了说明,它并没有炫彩夺目的桥段,但日常生活中的如水的平淡,且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平淡却给人以一种非一般的感觉。

我们所期待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吗?

可能没有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支撑,但却能很好的用生活来平衡。

年轻时候的人们是冲动的,这种冲动转变为情感就会产生很多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我们总以为爱情是永远的炽热,永远的热泪盈眶,但这种激情太过于灼热的话总是会伤及到自己,总以为轰轰烈烈是常态,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精力总是充沛的,当自己的情绪开始回落,当平淡的生活开始来袭的时候,是否你做好了准备。

细水长流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只有在老年人身上才能发现,经历过年轻时候的炽热的人才能迈着缓慢的步伐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步伐缓慢并不代表目的地不明朗,我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平淡如水的生活,但真正的平淡如水才是生活的本质,如果能从老年人身上汲取教训,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本片中的奥秘。

原来陪伴才是最长久的告白,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看多了炽热,看多了激情,但陪伴呢?

有多少的陪伴是我们真正能理解,又有多少的陪伴是可以在关键时刻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真谛的。

我们总以为平淡的不是爱情而是亲情,但谁又能断言亲情的前身呢?

幻化为亲情的爱情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意,当老头跌倒受伤后,老太太一系列平缓的动作正是一种反哺,日常生活中的她是一个被照顾者,但是这一次她却成了照顾人的那一个。

即使是自己已经在脑海中没有太多残存的意识来支撑自己的感情生活了,但面对着眼前的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她依旧是用下意识的动作来展现出来自己的情感,我们很难否认这不是爱的一种。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

感情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

陪伴看似无聊,看似没有太多值得歌颂的地方,但是陪伴最温柔。

温柔如同涓涓小流,看似不经意,但是却能很好地让这段水不断绝,同时也能给对方予以温暖。

我们崇尚相忘于江湖,却总是忽视相濡以沫的感觉,这两种感觉都是生活的一种,我们无法通过一种感觉来否认另一种,就像我们无法通过一种生活来感知另一种一样。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梦,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总是会需要有人陪伴左右的,美梦有终点,就如同进行着的人生是一样的。

当梦醒时分即刻来临,你能看见现有的一切正在缓步地前行吗?

那个陪伴你的人是否常伴左右。

期待着生活的美好的本意是接受生活的全部,只有当我们认真的看待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一种馈赠,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好的是生活,不好的同样是生活,生活总是会有不同的表达,当我们真正的将这样的表达贯穿始末的时候,好与坏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要是身边陪伴着的人不变,只要是能有一个人跟你相依,每一天都会在平淡中过得灿烂。

……你好,再见

 9 ) 电影的魔力

“我已经拍过令人发噱、惊愕或挑逗的电影。

这次,我想让观众跟我一起尽情流泪,体验生命即是电影。

”——加斯帕·诺那个拍出了《不可撤销》而使观众们愤然离场的激进的加斯帕·诺,如今却撕下了所有凶狠的皮囊,拍出了这样一部温和、感人的电影,且仍不失压抑的个人风格。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老夫妻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丈夫患有心脏病,而妻子患有阿尔兹海默症。

丈夫死后,右边的镜头黑了,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孤独地待在左边的镜头里。

过了一会儿,右边的镜头又出现了,是他们的儿子,一个人放着《西部往事》,莫里康内那经典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又使电影增添一丝悲凉。

没过多久,妻子也死了,两个镜头转为儿子与他人的对话,再到最后只剩右边的镜头。

最后的几组无声静止的空镜头,使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感受这真正的孤寂。

看完整部电影,犹如度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可当你看完电影后,你才想起这部电影只有142分钟,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加斯帕·诺不仅让你感受到生命,还让你感受死亡,死亡不是瞬间,而是长久,是永恒。

 10 ) 加斯帕诺的猎奇与叛逆

先说形式二分屏与内容匹配得很好,影像时空被割裂成两个。

两个遮罩有时意味着两个人的时空,有时意味着两个视角/认知,有时是同一个时空的割裂,构图和人的割裂。

剪辑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致敬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蓝》中使用的手法,连续时空的同一个镜头,用一段时长极短的黑屏隔开,它可以被理解为眨眼的闪烁,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对现实的间离”,或者说“放空”,或者说“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断裂瞬间”。

它也非常匹配此片的内容。

整个片子的质感充满了道格玛95的意味,像一种忠实的纪录。

所谓的“电影节坏小子”,或许想在这部片子里摒弃内容上的猎奇,尝试形式上的某种叛逆。

整体来说,形式挺规整,对于阿兹海默症的描述很诚实。

但成片还是略显力量不足,略逊于期待。

还是期待加斯帕诺的下一部片子。

PS.男主心脏病倒地时电视上放的应该是老塔的《飞向太空》的段落。

《旋涡》短评

6/10。老夫妇沉睡之际,一条黑线从他们的中间向下延伸,日常起居的空间呈现一种断裂,死亡填补了他们的空隙,镜头内部的静态强迫观者感知死亡本身。丈夫突发死亡时,上方矩形的电视屏内深红的海面在波动,暗示死亡的精神冲击,承受打击的妻子往马桶冲倒药丸,银幕另一侧是死寂般广阔的黑域,一侧包裹在子宫般温暖的家宅色调中,黑暗短暂的闪烁,身体虚弱的她把头蒙在褶皱的床单下,转化为停尸房上的脸,被死亡的黑暗所吞噬。加斯帕诺呈现了大脑退化的残忍状态,开场跟拍妻子在商店的货架之间来回徜徉,与丈夫端坐在打字机前的画面被切分开来,记忆退化的妻子走入旋涡无法逃离,丈夫迟滞的生命状态也面临衰竭,处于同一平面或俯视/平视的分屏,撕裂着两人的情感空间,结尾悼念仪式后一系列空宅的静帧,伴随镜头旋转、飞跃到城区上空,是幽灵游荡的影像。

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不好看

12分钟前
  • 钮钴禄·泡面猪
  • 较差

生活是场梦中梦,一觉醒来发现我们经历的都不复存在,忘记了过去和梦和爱,我们还要如何继续生活。加斯帕诺很突破的一部作品,不要迷幻的镜头和故事,只是平平淡淡的大脑先于心脏崩溃的故事,分镜头跟拍、首尾衔接对应旋涡,衰老也像旋涡,让人无法挣脱。

16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分享画面/荧幕意味着分享心灵空间,而画面的绝对分立则呈现无法交流无法沟通的状态。双机位的选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画面的限制,同一时间的不同视点表达。关于元电影的描述:画框理论和梦镜理论

17分钟前
  • 阿克曼
  • 还行

双机位分屏并排展示不同人物活动形式很新奇大胆,内容主要为耄耋老人日常,戏剧冲突和吸引力不足。

18分钟前
  • 龍的傳人
  • 较差

6,看不懂,看着不像我所理解的加斯帕诺。

21分钟前
  • 十寒
  • 还行

不太会玩

23分钟前
  • .
  • 较差

看不懂,甚至看不下去,我不管拍摄手法怎么新颖或是实验性。的人真有意思哈,好电影给低分,这种文艺到看不懂的能打高分,评论里说着自己都看不懂的字句做点评。得了吧。别整的跟逼呼一般,装的高级跟着虾扯蛋就高分高级?

28分钟前
  • 阿醬不吃宵夜
  • 较差

懒惰而残忍,电影创造流动而不是区隔。

33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很差

@BFI

34分钟前
  • Kinyuan
  • 还行

一般般吧,也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

36分钟前
  • 丶随便一个名字
  • 较差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安逸的夏日午后看这么虐的片子呢??要知道又是这老年痴呆题材我真不一定来!戛纳又算什么。分割屏拍摄又算什么!哦是为了喂猫呀!这应该是公姥不在后,第一次触碰这个题材的电影,看得肯定难受。希望你们知道,电影能拍摄出来的,还不及现实苦痛的一半片头的歌儿好听。老爷子是《夜深血红》的导演呀!!后半段是挺糁的!内嵌中字。散场后出门,那几只小猫中的小黑和小灰花纹出来了,那么瘦像是天天吃不饱!放弃了百老汇🇫🇷法展来的。本月23号小西天也安排了,馆藏首发单元。字幕后散场亮灯无掌声,大约都压抑其中。with F. 资料馆百子湾厅。厕所竟然有手纸了还是在蹲位里!!夏日午后二连之二。

37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还行

没进主竞赛 简直离谱

40分钟前
  • 凹凸
  • 力荐

2.5 / 生硬的,自明的,概念化的,适合美术馆短片集而非电影院的。同样的事情可以看看《第一头牛》里如何极轻盈地完成空间分割与声音的差异共振。

4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双屏主演 平行叙事 两老人的晚年平淡去世

46分钟前
  • bencommas
  • 较差

8.2分 伴随着巨大冲击的一阵眩晕。论折磨人,加斯帕诺比起哈内克也不落下风。开场的剪辑太完美了,前几段日常戏与画外音恰如其分。分屏设计来得浑然天成,双倍的素材,双倍的煎熬;玫瑰在让人心碎的表演之中渐渐枯干。当我开始觉得这将是一部稀释了繁琐复杂,落脚于爱与记忆的电影之时,一些更混沌而使人压抑的信息散开来了。电影过半我才发现,其实它稀释的正是爱与记忆,却拉着你清醒地堕入死亡的眩晕——心脏的死亡、大脑的死亡。它使我开始思考,涌起很多绝望的思绪,但最终留下的是一些清澈的水光,尽管我并不能设身处地地流下泪来。爱与记忆在旁观着,生命的褪去。我们通常却只关注爱与记忆,忽略生命本身。而加斯帕诺注意到了,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它矛盾,复杂,纯粹,而无趣。他将这些都记录下来了,所以这是部奇作…何况还有这么好的表演。

51分钟前
  • Simple Blood
  • 还行

只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老年后生活真是可怕,家里的三个大人都是药罐子,一个心脏病一个老年痴呆一个吸毒

53分钟前
  • djjdhak
  • 较差

可以但是

56分钟前
  • 陈囿
  • 还行

7/10。《爱恋》的痛苦和本片是一脉相承的,有珠玉哈内克的《爱》在前,加斯帕·诺采用了分割画面与纪录片手法呈现生命的凋零,我被那份真诚所打动。“让我们假装正常”,每一次假装,都藏着小心翼翼的爱。死亡是必然那让死的姿态优雅一些,那个惊世骇俗的导演尝试刨开他的心。

1小时前
  • 乍暖
  • 推荐

分镜的画面始终统一,如同生命的无数种交集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