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纯粹的烂片,充斥着牵强、巧合、矫情和无中生有的革命符号。
如果放在电视台播出,唯一可以与它竞争的就是更无聊的广告了。
以下片断是唯一能引起我兴趣和回味的:国王的爪牙到诺丁汉去张贴禁止百姓收留罗宾汉的布告,但苦于找不到一枚钉子来钉它。
突然,一支箭嗖的飞来,——或许正来自罗宾汉——,把布告牢牢的钉在树上。
我不是罗宾汉,我没有百步穿杨的绝技,只能写下如上的文字,把它们一起钉在豆瓣上。
中国人其实对罗宾汉这个人物应该不陌生,很早以前央视就播过以其传奇经历为内容的同名电视剧,长期浸淫于《水浒》式的替天行道的侠义故事的中国观众对这位侠盗王子产生好感和认同是一件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对于我来说,关于罗宾汉的记忆是与一首歌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加拿大歌手布莱恩亚当斯深情演绎的《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这首被翻译为《为你倾情》的情歌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而其出处就是1991年美国拍摄的电影《罗宾汉》的主题曲,尽管有着包括凯文科斯特纳、摩根福尔曼、肖恩康纳利在内的豪华阵容,这一版纯美国式演绎的《罗宾汉》,也只有这首歌能够传世了,我就曾无数次看着VCD在《为你倾情》的MV中不断重温着罗宾汉射出燃烧着复仇烈焰的正义之箭的经典画面。
而在莱德利斯科特版的《罗宾汉》中,这个标志性场面得以重现,只是凯文科斯特纳换成了拉塞尔克劳。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英国导演,再现这位来自英国的侠盗王子,莱德利斯科特自然是不屑于采用简单的美女加英雄式的好莱坞经典商业套路的,于是我们看到这里的罗宾汉虽然足够骁勇,但笼罩在其身上的英雄光环被褪去,时势造英雄的传奇史诗被改造成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流氓发迹史,结伙逃兵、冒名领赏、被迫假扮夫妻、最终被骑士精神感召,罗宾汉的成才之路似乎充满了盲打误撞的偶然性。
用反英雄的方式塑造英雄,是这部《罗宾汉》改编最大胆的地方。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拉塞尔克劳基本上是在延续《角斗士》苦大仇深的表演方式来塑造这个草莽英雄形象,于是本应有趣的一些转变过程反而变得生硬做作起来,导致观众既不能对罗宾汉建立英雄崇拜,也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融入这个流氓无产者的人物内心,于是这个小人物大英雄的文艺故事就变得疏离纠结而且冗长起来。
影片最后用一场海滩大战见证了英雄的诞生,尽管拍得波澜壮阔热血沸腾,但由于突然感受到狮王剑带来的宿命召唤而战力大增并成为所向披靡的救世英雄的转变还是让我觉得突兀,从而让莱德利斯科特精心铺排的生死搏杀带有了儿戏的味道。
人物没树立起来,一切表面快感都是伪高潮。
尽管是在好莱坞商业电影体制下的运作,莱德利斯科特还希望在这里更多地寄托自己作为一个英国导演在把握一部英国题材电影时的所应展现的情怀,以保证影片在题材上欧洲血统的纯正。
与《大侦探福尔摩斯》中对19世纪伦敦氤氲街道的迷恋式再现相映成趣的,是《罗宾汉》中对十字军时期英格兰乡野的白描式写真,回荡在篝火旁的激昂风趣的诺丁汉民谣,以及对古典骑士精神的过度演绎,但是没有盖里奇高效凌厉的叙事和剪辑,莱德利斯科特在这里的中古情调变成了夹带私货式的情怀泛滥,这让这部片长为140分钟的影片变得让人有点心猿意马。
综上所述,《罗宾汉》在美国上映后票房遭遇惨败也就不难理解了,也许日后人们能认识到这是一部优质的带有文艺气质的商业电影,但面对当今心态日益浮躁、要求趋于简单直接的电影观众,《罗宾汉》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了。
但是,如果买一张DVD在家里静静观赏,也许会发现很多在电影院里被屏蔽掉的情趣,而且我觉得,这个叙事节奏可能更适合习惯于文火慢炖的电视剧表述方式的中国观众。
《罗宾汉》的演员阵容基本上是个多国部队了,两位主演拉塞尔克劳和凯特布兰切特来自澳大利亚,大反派马克斯特朗来自英国,对罗宾汉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老骑士的扮演者马克思冯西多来自瑞典,从而赋予了影片应有的古典气质。
尽管拉塞尔克劳的罗宾汉让观众无所适从,凯特布兰切特的玛丽昂略显平淡,但影片中还是塑造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沉闷的次要人物,比如从一开始就十恶不赦到后来又变得很傻很天真的约翰王子就很有光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马克斯特朗扮演的反一号葛福瑞,在近期包括《大侦探福尔摩斯》中的布莱克伍德爵士、《海扁王》中的大毒枭阿米克在内的一系列反派角色中,马克斯特朗所表现出来的暗黑气质十分引人注目,在《罗宾汉》中正是他的强大气场为我的观影制造了最多的兴奋点。
作为一名对特定时空的宗教、历史与战事深深着迷的英国导演,斯科特几乎把持着一种贵族般特权,得以在那精美宏大的商业影像背后,种下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文化风格。
在他的许多影片中,都可以瞥见细致考究的服饰化,温柔空灵的声光影,即便是在浴血厮杀的战场之上,也不忘穿插男女主人公无言相视的脉脉深情。
斯科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以至于单单只从一部影片里,便可窥探到他包裹在商业华袍之下那颗一直文艺的心。
《罗宾汉》的故事取材自十字军东征时期流传在英国民间的侠盗传奇。
这个近乎神化的人物形象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往往以被英雄光环笼罩的完美姿态出场。
斯科特在修改剧本时,试图打破这种生硬无趣的人物设定,而企图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平民英雄形象。
因此在《罗宾汉》的大部分场景里,罗宾·××××(名字忘了)这个罗宾汉前传式的人物,被颠覆成了一种流氓混混的形象。
他组团逃离狮心国王的战场,以弓箭手的身份套上骑士的伪装,护送皇冠入应该只为了加官封地。
而这一单纯的愿望却在约翰过往戏谑式的言语里幻灭。
流浪的旅途在流氓主角面前铺开,转折性的还剑情节出鞘横斩,便成就了英雄的贵人缘。
如果说还有那么几个因素能将主角与凡众区分开来的话,那便是:其一,他是他所致的流氓团伙的头儿;其二,他捡到了狮心王那匹帅到掉渣吐血的宝马坐骑;其三,减肥与健身带来的显著效果使得罗素·克劳比他的组织成员要VIP得多。
尽管在设定上有意地向平民英雄靠拢,大量的细节扩展将主线故事遮盖成英格兰林间小道的鸟瞰图,断续并且狭隘,连带着由其支撑起的英雄养成史都显得薄弱而不具备说服力。
罗宾靠回忆往事而激起的道德觉醒,安排得很靠后并且牵强;之后堆砌的呼声、拥戴、服从,直至最后的海滨大战时那荡气回肠的跪地投降,于是便有了某种让人嗤之以鼻的虚弱。
斯科特的尴尬赤裸裸地挂在那里:罗宾汉注定是要被神化的,即使这拔高的一笔被挤到最末;而导演的文艺与优柔又使起花了庞大的笔墨叙述他非英雄的事实。
这继承与必然的衔接于是脱了节,该片最让我失望的地方倒不在于磨叽的细节拖沓,却是作为正面英雄的罗宾汉,让人觉不出多少可爱之处。
说他混吧,他又总一脸正经似乎背负着民族大义民生大计;说他勇吧,他真刀实箭跨马上阵的场次又屈指可数,并且平日里连显摆个才艺耍个帅的兴趣也没有;说他智吧,他的聪明决定几乎都是结构需要,且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甚至开会时的演讲稿都是引用老爹当年的著述。
能总结出的几枚品质元素是:正直、细心、无情趣。
因此当马克·斯特朗饰演的大反派,以彻头彻尾的阴险、狠毒、酷型男的气场盖过主力魅力时,我心里还是小小幸灾乐祸了一下。
斯科特的影片音乐着墨总是很饱满,但从不会喧宾夺主,宏美空灵的底音游守在一个有限度的张力空间内,支撑着立体画面的丰盈。
这一点很难得。
凯特·布兰切特那一袭长袍的冷艳真有味道啊,澳大利亚的脸部线条却有英伦风情。
总体来说,《罗宾汉》最终的影画效果均属优良,适合以低期望值准文艺心观看,不必回味。
一向不喜欢高大全的英雄片,再加上史诗元素,之前的我肯定就绕道了。
但暑期档实在没有什么好选的,虽然之前的评分远不如《波斯王子》,但《罗宾汉》毕竟算是大卡司,带着挑剔的心情去看,两个多小时下来,在一片骂声中,我却觉得它是好的,也许不能说杰出,但作为开幕影片还是足以撑起戛纳的场面吧。
《罗宾汉》准确的说来应该是《罗宾汉前传》,因为之前太多的作品都在诠释箭术精准的罗宾汉同学如何在森林中过着人间天堂的侠盗生活,而这个版本却是不遗余力的告诉了我们罗宾汉是怎样炼成的。
虽然从十字军东征说起对于这样题材的电影来说过于严肃,以至于让人看到想睡,但这确实显示了电影人的诚意,毕竟在这个档期,到处都是像波斯王子那样,动辄花上亿美元用最华丽现代的方式去讲个古代故事,而《罗宾汉》的整个调调却是向着严肃的史诗片去的,虽然有几个攻城和箭如雨下的镜头我非常不善良的想到《赤壁》,但客观的说,这真是最近难得的正经并且让人不会因此而想笑的电影。
罗宾汉的传说每个人都知道那么一点,所以电影的故事并不是主打,无非是一个本来人格并非完美的人在人民民不聊生的时候,一点点显示出英雄气概,最后在当局出尔反尔的激励下,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从此和一帮兄弟在森林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江湖,过着自由自在的侠盗生活。
所以在这个相当于被剧透的电影里,第一个让人震撼的是布兰切特大人,不管她演的是什么,一出来射出一箭那个气场已经覆盖全场了,哪怕是个农妇,也是有着女王气质农妇。
也唯有有着角斗士霸气的拉塞尔克罗可以与之较量,否则还真想不到有谁可以招架得住她。
于是看着他们相得益彰的步步走近,这个让我们想起《似是故人来》的爱情故事还是让人感动不已。
本片的配乐是我的大爱,在那个战争不断,生活贫乏的时代,每每有一点点小小美好涌现的时候,总是有轻松愉快,又相当英格兰风情的音乐汩汩流出,灵动又可爱。
罗宾汉和同伴第一次劫盗种子成功的时候,星空下,简单的音符跳跃而出,坐在黑暗中的我仿佛也身披月光,美妙至极。
虽然前半部分稍显拖沓,情节松散,但对我来说,之前的铺垫是值得的。
一个宏大的电影必然不能分分钟高潮的,历史也有让人打盹的时候。
就像看足球,就因为不进才好看吧,要是只想看进球,不如去看斯诺克。
《罗宾汉》是一个关于承诺和自由的故事,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罗宾汉因为一个承诺而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而他也因为不同BOSS如出一辙的出尔反尔多次在被利用后又被逼入绝境。
但他一直坚守着自由高贵的心灵,这是那些莫名其妙的规则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的。
看罢电影,忽然觉得这个电影的主题是:不守诚信是你的自由,而我还有不被忽悠的自由。
罗宾汉到底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传说,至今都没有定论。
他最早作为狮心王理查在十字军东征中的拥趸出现在15世纪的诺丁汉郡民谣里,而那时已经据十字军东征有几百年了。
在更早的记载中,“罗宾汉”这个名字专门被英格兰人用来指代重刑犯或者流窜犯。
罗宾汉故事在中世纪的流传与异教的森林女巫崇拜和圣母玛利亚崇拜有关,因此他被描绘成一位隐居在舍伍德森林里、特别保护女性的侠客。
玛丽安女士也具有更多宗教性,有时是居住在修道院的孤女,有时是虔诚信奉天主教的贵族。
当时英法征战、苛捐杂税很重,一位劫富济贫,尤其与诺丁汉郡长为宿敌,不受严苛法律管制、与一群绿林同伴逍遥自在的好汉形象也广受欢迎。
这个传奇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多次再现,几乎每次都是大手笔。
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罗宾汉由巨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在1922年饰演,1938年的《罗宾汉》获得过三项奥斯卡奖,凯文∙科斯特纳也出演过1991年版的罗宾汉。
在罗素∙克劳之前,44岁的肖恩∙康纳利是最年长的罗宾汉。
他在与奥黛丽•赫本的1976版《罗宾汉与玛丽安》中演绎舍伍德传奇20年之后,罗宾汉重回诺丁汉郡的故事,角色与外貌基本符合。
虽然罗素•克劳为本片特意减肥,但他45岁的高龄还是引起很大争议。
这部电影实则是“罗宾汉前传”,讲述他如何从狮心王手下的弓箭手变成投机逃兵,又变成抵抗法国侵略、并继承其自由斗士、宣扬君主立宪的父亲遗志成为爱国将领,最后被约翰王视为眼中钉,被宣判为不法之徒的过程。
故事伴随着罗宾汉从孤儿到认父,并经历过两位父亲的死亡(一位是武士罗伯的父亲、罗宾汉的义父,另一位是他的哲学家生父,罗宾汉在义父启发下重新唤醒了对生父死亡的回忆)而转变为在舍伍德森林中照顾孤儿的父亲的心灵成长。
克劳扮演的罗宾汉少了种侠盗亦正亦邪的气质,尤其在他还是想通过战争发财的投机逃兵时,他的外形与角色相比显得过于忠厚了。
凯特•布兰切特虽然不算绝美,但她的古典与神话气质深入人心。
这次扮演的玛丽安女士少了民谣传说中的宗教性(她去教堂祈祷是为了请求教堂施舍种子耕作),多了女战士的潇洒利落,她骑马驰骋乡野与战场的镜头是全片最为诗意、最有“传奇”特质的段落。
不过多数时候,玛丽安扮演的也是“母亲”角色,解救妇女儿童、耕种土地操持家务,与圣母玛利亚的宗教寓意还是有相通之处。
新版《罗宾汉》从创作一开始就极力颠覆传统,想重新塑造这位“不法分子”的形象,因此两易其稿,开拍时间一拖再拖,最终被加进了很多历史背景。
整部电影的重点似乎不在罗宾汉本身,更多着墨在王室内的政治权术与英法间的阴谋斗争。
同时重要历史事件的顺序并不符合史实,而是一部带着历史感的传奇。
与传说中浪迹天涯、无拘无束的绿林好汉不同,这部电影中的罗宾汉是一个逃兵冒险家、地主、军事家和政治家。
可惜故事并没有充分立住,靠着剑柄上一句遗言和对生父的回忆,罗宾汉就从投机混混转变为有责任心的英雄,似乎缺乏可信度。
罗宾汉本人的性格也比较模糊。
导演通过理查王的评价描述罗宾汉是:“勇敢、正直、天真”,即便这几点的塑造还算圆满,可罗宾汉的性格依旧不能支撑起这个传奇里他所肩负的爱国英雄与政治思想家角色。
只有在罗宾汉角色转变为守卫一方百姓与土地的“英雄父亲”时,才显得贴切自如。
片中最符合一般罗宾汉传说的是他和伙伴们半夜劫持运税粮的马车,将粮食赶回农庄的段落。
这个段落轻松俏皮,还有点幽默感。
可紧接着浓墨重彩的渲染了罗宾汉如何与同伴在雨中播种,侠盗的潇洒立刻变成了守家的持重,同时又与整部电影的大历史感脱节。
几年前我还在诺丁汉居住的时候,英格兰的中世纪仿古风正方兴未艾,很多当地人会打扮成罗宾汉的样子招摇过市。
他们身材魁梧、步履如飞,留着胡茬和长发,穿着褐红色大领、橄榄绿色的“林肯绿布衫”、背着弓箭袋,与身着麻布长裙,长发垂腰的美女在街头喝酒聊天。
他们是哥特亚文化的一个分支,追求不融入主流的自由与“去英雄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们能接受一位平头规整、双颊松弛、身材发福、身着铠甲、步履沉重、满腹中年人的心事还肩负着国族历史重任的罗宾汉吗?
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罗宾汉》段落1)戏反着写。
夜晚,小约翰和罗宾汉在营地里面大闹被喝停。
理查王来到营地,要罗宾汉老实说出他对整次十字军东征的观点。
罗宾汉不畏强权说出了东征的荒谬性,理查王煞有介事地对周围的人说,你看,这就是最忠诚的部下。
看到这里,观影的同伴突然说,这不就活生生是《赤壁》里面曹操在伤病营里对小兵说的一席话么,随即就对《罗宾汉》里面的处理大失所望。
我正在思考之际,镜头一转,罗宾汉和小约翰一行人全部都被枷锁扣住留在了营地,其他人继续攻打法国城堡去了。
——戏都得反着写。
约翰王要是真的满意罗宾汉的答案,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夸得露骨;要是对他的答案表示愤怒,也不能简单地处理成勃然大怒,喊来人上枷锁。
戏得反着写,逆着观众的惯性思维来写,给人以眼前一亮,又加深了他们对角色实际行为和性格的印象。
我想起我的悬念作业《SIM》,当初单纯地为了在短时间里面塑造一个“可怕的丈夫”的性格,简单地认为“什么是可怕?
可怕就是吼呗!
”。
拍摄现场饰演丈夫的演员已经对原本的台词提出了疑问,而我仍然固执地坚持己见。
成片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一切都按照了惯性思维来走。
2)大景别里人物的情绪罗宾汉来到诺丁汉带给了玛丽安她丈夫的死讯。
罗宾汉,和此时的观众,并不知道前文中死去的罗伯特是玛丽安的丈夫。
常规来说,这是展现一个梗的时候,切一个玛丽安听到死讯以后脸色大变的特写观众就马上明了了。
然而此时导演给的是玛丽安呆滞的背影中近景,我们在一个镜头里面看到她转身,走向了黑暗的走廊。
她带着情绪地走,始终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只看到她匆忙的中景身影(门洞里面的剪影),她的痛苦似乎淹没在了周围喧嚷的人群声中。
我们是通过罗宾汉的反应逐渐知道了死者和玛丽安的关系。
这一段戏非常成功地叙事(交代死讯)的同时还加强塑造了玛丽安坚强的性格。
最近在看的《一一》里面多处用了较大的景别来处理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地方,效果同样出色。
可见情绪并不见得全部是通过规范的镜头语言来传达的,最根本的还是人物的行为、动作,已经整个故事剧作发展到此刻自然而然而来。
3)一个段落里面的节奏快慢罗宾汉和同僚第一次劫富济贫。
整个段落诙谐幽默,基调是由轻松愉快的苏格兰长笛音乐来奠定的。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有16条却寸步难行?
”一阵雨点般的群打脚踢之后,8个人被绑在了一起艰难地挪步。
在这之前全部是快节奏的剪辑。
随后,他们把抢回来的粮食播在了诺丁汉原本已经贫瘠的土地之上,他们播种的动作犹如在跳着胜利的舞蹈,采用慢镜播放,每个人的喜悦跃然脸上,和前面的快节奏形成对比。
当看完整个快慢有致、轻松幽默的段落之后,我深深被罗宾汉等人劫富济贫的正义行为感到畅快。
4)分秒必争盲老头洛克斯利要和坏蛋葛福瑞决斗,几乎就是以卵击石。
常规来说,葛福瑞大可以全身而退,然而影片安排了洛克斯利还是胡乱挥刀之下给葛福瑞脑门来了一刀。
这一下激怒了葛福瑞,他两下就把洛克斯利的性命解决。
这一段完全是影片中的交代段落,葛福瑞甚至完全可以在马上就把洛克斯利解决。
然而导演还是安排了两个人几个回合的较量,但是严格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充满了悬念。
可见电影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每分每秒都应该有戏。
不能够允许某个段落的唯一功能就是交代,而应该带着冲突,最大可能地向故事的核心线靠近。
5)“I like your style”(“我喜欢你的性格。
”——美国俚语,表达对一个人作风、行为的赞许。
)影片虽然叫《罗宾汉》,但是罗宾汉这个人物的性格相对于其他角色而言是最为薄弱的。
有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深入人心,稍加修改就会让人别扭。
总以为由罗素来饰演这个角色就能够给罗宾汉带来一点坏男人的气质,但是片中全然没有。
他是一个真正标签化的英雄主角,机智勇敢,身强力壮,对女人柔情似水。
相反,约翰王这个人物是最为丰满而耐人寻味的。
首先他的性格线索是从坏人,中间变成好人,最后又成了一个坏人。
他的两次转变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
而这符合所有人最根本的心理。
同时这样的性格脉络充分体现出他性格上的不成熟,而这正是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
导演安排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海量敌人面前,他居然挥起宝剑大喊冲啊就飞马而上了,周围的人都傻了。
而当战胜之际,他得知敌人不是为他投降,而是为罗宾汉投降,他收敛住了自己镇静的表情。
在庄严隆重的和贵族签署条约的大殿上,他神情自若地烧毁了条约,让所有人再次震惊。
一、“如果你要拍打仗,你就不能只拍打仗” 我终于可以用得上这个最近很火的句式了!
“如果你要拍打仗,你就不能只拍打仗”。
这就是我觉得雷德利·斯科特的战争片贼好看的一点,他不是一上来就跟你千军万马你砍我我砍你,他会适当地给你来一些登陆前打个信号啊点个火堆这样的桥段,让你在期待骑马砍杀的同时还能有那么个瞬间可以有“哦原来古代人仗是这样打的啊”这样的小惊喜。
影片的各类战争场面制作都非常精良,但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总觉得不是很有记忆点。
有可能是碍于时长,这个电影的场面确实宏大但是有一说一还是太短了,这个boss打着打着扭头就跑实在是有点突然。
而且,总觉得缺了点味道,到底是缺了什么呢?
莫非,其实,是,Hans Zimmer的配乐。。。
二、“私有财产被侵犯,皇帝老儿不是人”我对罗宾汉那是一点都不了解,看过的跟他关系最大的文艺作品竟然是《猫和老鼠》里面的某一集。
不过那一集已经有了几个关键的元素:outlaw,监狱,愚蠢又坏的官吏。
那这位侠客突出的就是一个和官府不对付,也就是和官府为之卖命的统治阶级也就是大富豪大地主们不对付。
纯从感官上说,罗宾汉是代表穷苦人民的一种期望,是对为富不仁的一种憎恶,更是对这种为富不仁所依托的私有制的一种朴素的反抗意识。
我并不是说私有制不好,只是在社会缺乏对弱者的保护和福利的情况下,私有制几乎无可避免地会形成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乃至掠夺。
而罗宾汉这类人的对抗强权和劫富济贫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弱者的保护,甚至可以说是穷人在那个时期特殊的福利制度。
但是这个电影里罗宾汉不劫富济贫了。
有热评说,都没怎么看见罗宾汉射箭了。
诶确实是噢。
这个罗宾汉他不射箭耍帅,也不戏耍地主,在片子里侠味比较重的一次也不是去劫富济贫,而是追回了被皇帝老儿征收走的地主的财产,高潮部分罗宾汉更是放下了标志性的弓,拿起了更代表贵族的剑,和贵族王公们并肩骑马了。
一时间竟有一种张麻子和黄四郎称兄道弟的错愕感。
怎么会这样呢?
简单来说,就是罗宾汉还劫什么富,他自己就是个富。
或许是主创们觉得劫富济贫这样的概念有点过时,想要让影片的精神内核更现代一点。
在现代经济社会较为富足的背景下,财产本身(不管是穷人的还是富人的)都是无罪的。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罗宾汉就不是“谁有钱就挣谁的”了,而是变成了“干嘛要挣别人的钱呢,保护好大家的钱才对啊”。
但是那个年代谁有钱?
那还不是有钱人有钱。
要是单纯只讲保护私有财产,那穷人一无所有你保护个啥,到头来还是保护大富豪大地主。
那罗宾汉就不再是穷人的守护神,反倒是地主的看门狗,这个观感要是放出来也太颠覆了估计很多人都会不适。
所以影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了个多管齐下。
首先是优化了中小地主的形象。
影片的主角团基本都是地主。
玛丽安一家是当地的富豪,罗宾汉也是地主的后代,但是他们的日子都过得很苦。
玛丽安一家虽然肯定收人家的租税,但是影片没有安排他们向穷人和佃户收税的场面,我们只看到他们被国王和教会双重剥削。
罗宾汉参军以后更是没有其他地主这个中间商赚他的差价,而是被国王拖欠工资直接被国王本人剥削。
整部电影里你看不到恶劣的地主,地主的日子过得也不好。
影片里的剥削者是现代人早已难以共情和代入的国王和教会,而他们剥削的目的只有打仗或者个人享受。
对比起来,中小地主更像是和穷苦人民一同生活的大家长而已。
其次是虚化了穷人的形象。
影片中穷人的形象其实是被有意忽略甚至是丑化了的。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穷人都是玛丽安一家的背景板,偶尔有那么几个有台词的也是对玛丽安一家充满了顺从。
最突出的穷人的形象,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
电影一开始,他们就偷走了玛丽安一家的种子,致使玛丽安一家名下的广袤的土地来年的生产成了大问题。
但是玛丽安和罗宾汉对他们不计前嫌,慷慨地给了他们救助,甚至教会了他们不少生活技能,终于将他们纳入了生活的正轨。
这样的穷人形象就引导你有了这样的一个观感:穷人代表着无序甚至是混乱,而地主们有着科学的生产管理水平,在保持现有的秩序的情况下,通过维持他们的财富稳定,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然后依托他们一贯以来的善意和道德,由地主自己支配财富进行救济,从而逐步优化穷人的生活。
最后是拔高了立意,罗宾汉保护的可不是地主老爷们的钱这么简单,而是地主老爷们对皇帝老儿说不的权力,正是这个权力形成了宪政的萌芽,后世西方世界的限制国王权力、资本主义发展、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可以说都得朝这个权力喊一声爷爷。
所以这罗宾汉哪还是outlaw啊,他明明是最in的law也就是constitution的源头Great Charter的奠基人啊。
(说起来英国流行文化经常能够给你来上这么一出,什么流行乐啦互联网啦,都要摆一摆祖师爷的谱) 这时你可以看到,在这个电影里,国王是可恶的,穷人是靠不住的,那社会发展靠谁?
还是得靠掌握了一定资产的中小地主组成的中流砥柱。
所以为什么影片要把罗宾汉变成一个地主呢?
我的理解是,时代变了。
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不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状态。
而影片上映的年份经济状态还是不错的,电影院的主要消费群体或许是中产或自认为是中产的人。
你看影片里的中小地主们是不是和现在的中产们很像:有一定的财富,有很强烈的要与当权者对话乃至监督当权者的诉求,对贫苦群体有着很强的同情心,但是要不要救助贫苦群体、怎么救助贫苦群体,这个决定权要在自己手上。
最重要的一点,是高度重视秩序。
当权者的乱来是不可以的,而被统治者的打砸抢烧更是不可以的。
但是影片将罗宾汉劫富济贫救助百姓这样较为朴素的精神内核,拓展成个人私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反抗皇权限制皇权,追求人人平等这样更为宽宏的主题,看似是为所有人发声,但实际上是窄化了受众,也窄化了罗宾汉的抗争精神。
因为影片中的私有权利其实是小地主的私有权利,你回想起那个时代的风貌不会想起小地主,因为他们毕竟是少数。
而且有产者你让他有很强的抗争精神是不现实的,你看英雄故事里绝大多数主角都是被逼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彻底无产走投无路了才燃起了熊熊的抗争之火。
一个原本振臂一呼要带领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森林侠客要改成去喊要维护秩序反对皇帝老儿作恶的口号带着一群四大家族的人去和黄四郎一起卖命,总显得有点英雄气短。
其实我是很不喜欢拿成分这个词说事的,而且我也衷心希望成分这个词最好被历史淘汰。
这部影片所描述的其实也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部分地主希望扩大自己权利,为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可以说是拍出了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而主创们选择罗宾汉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来叙事,也是挺有创新精神的。
而且迎合中产阶级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应该没有什么人愿意永远以无产者的身份自居。
但是雷德利·斯科特这个史诗片专业户就是把这个看起来很难翻车的题材给拍翻车了。
我觉得根源就在于主创们这个创新太有颠覆性又太想自圆其说,想法实在太多了。
为了讨好所谓的社会上大多数的中产阶级,让整个电影的立意显得格外拧巴。
而为了让自己的结论能说圆乎,让人尽量挑不出毛病,又耗费了好大的精力和戏份来完善罗宾汉的人设。
首先你这个罗宾汉不能太颠覆,总得有点侠的样子,所以一开始他是无产的。
然后他要逐步认同中小地主的需求,融入他们的群体,才好带领他们是实现他们的诉求,所以他要在身份上转变成中小地主。
但是你这个转变本质上就是凭空占人家的家产,怎么凭空最便利又顺带能抱得美人归,诶,由于各种不可抗力的因素的作用下,罗宾汉“很不得已”地暂时扮演人家家的儿子和女主的丈夫。
可是再不得已你这也是占了人家家产抢了人家老婆,那怎么样才能让这种换个影视作品就肯定要被千刀万剐断子绝孙的行为变得让人接受呢?
影片用上了几乎所有的细节。
比如罗宾汉说啊你丈夫是个good knight啊,玛丽安听成了你和你丈夫那晚上是个good night啊,马上接上一句“虽然挺短的但是蛮爽的”。
一下就把玛丽安的婚姻关系概括了出来:有感情但是不多,有良心但是已经足够对得起亡夫了,有品德但是姐对那个事情还是很客观理性地看待的,有礼仪但是希望大家理解现在真的快憋不住了而且再憋是不人道的了。
短短几句台词就让罗宾汉和一位寡妇的感情合理化。
虽然这非常巧妙,但是真的太刻意了,啥边角料都用上了啊观众还得跟着你们全程一起费心思看你们怎么样才能天经地义地搞在一起。
而即使已经彻底变成了地主,也不能让罗宾汉失了自己原本作为无产者的本色不然他还侠客个啥,所以要安排很多关爱穷人的戏份,然后再拔高引入维护宪章的戏份。
总算是把动机给搞得够有说服力了,可是这罗宾汉却变得侠味不足,倒是公知味满满。
而且哇呜我们看了这么长一大串是不是忘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对啊打仗呢?
我们买票来看的不是你们打仗的吗??
这时候对比一下《角斗士》这种家破人亡、受人陷害、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立意简单还战争戏份满满的经典,不由得感觉《罗宾汉》搞得这么累又是何必呢。
所以拍电影还是得拍点好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拿传奇人物去生套某些社会概念。
你看现在经济下行了,就不是那么多人自认为是中产了呀,过段时间这片子里的罗宾汉会不会变成对不起广大劳苦大众爷爷的工贼和叛徒都难说。
三、“如果这个国王活着的时候你就很难找他要到工钱了,那他死了你就更要不到了”但是影片开头国王归国部分还是相当打动人的,独立出来都可以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甚至战场上的罗宾汉才应该是“罗宾汉成为outlaw的起源”。
可以看得出罗宾汉以及与他同行的很多军人,在踏上十字军东征之初是非常尚武的。
但是搞了几年以后,罗宾汉最后脱离军队时的说的话是“如果这个国王活着的时候你就很难找他要到工钱了,那他死了你就更要不到了”。
此时的他在忠君尚武的人眼中必然是俗的,你怎么能不讲贡献不讲荣誉不讲国家的利益而只讲钱呢?
但是影片片尾的动画中暗示(其实罗宾汉之前对国王的忠言也有明示),在战争中这些人都犯下了战争罪行,他们已经在道德上否定了这场战争。
或者说哪怕没这些罪行,一场对外战争,打上个两三年没个结果,那你花几代人的时间靠不知多少尚武口号和文化产品所营造出来的所谓尚武的幻觉,就会很快灰飞烟灭。
这你怪不了老百姓俗的,是你自己把自己装扮得太高雅了而已。
时隔十年,罗素克洛不仅添了一身肥膘,军阶也从罗马军团总兵降到了狮心王理查的流氓军队里一个小弓箭手。
可怕的是这弓箭手还满脑子他早丧的父亲遗传的普世哲学,一副硬汉外表偏偏包着一颗悲天悯人的玻璃心。
一脚甩在老国王脸上(他这辈子算是值了……)之后竟然还有胆吐槽国王的屠杀之举,国王与弓箭手之间的短暂对视下,我还以为他要被晋升,转眼天亮他和一干小伙伴被上了枷锁的镜头让我瞬间喷饭:斯科特大爷您这是在拍搞笑片么?
不是第一遍吐槽西方史诗片里的战争场面,虽然看着声势浩大,却怎么看怎么愚蠢,人数少得像过家家,战术简单得像猜拳,两边一字阵对砍,一来二去谁剩下的喘气儿的多谁就开始漫天价鬼吼。
蕞尔岛国,打个上千人的战役就算大战了吧,想想战国时候,破一个城坑杀的士兵就几十万计的,更别提前线打仗的了,那种场面若是搬上荧屏该是何等的壮阔,只可惜中国的导演都不争气,中国的电影公司都是穷逼,什么时候我能看到中国的史诗片把老外吓尿的场景呢。
就像港片的经典桥段一样,狮心王幽幽地说,拿下这座城本王就可以回伦敦了,然后他就被一个守城的小卒一箭射死了。
历史上的理查好歹也是被偷袭射中然后伤口腐化而死,影片里这个无脑往前冲的求死的二逼真是让我吐槽无能。
看多了西方史诗片的观众,肯定会被本片采用的套路剧情催眠,英雄落草或者竖子得志,偶遇贵人忽觉原来自己来头挺牛逼的,然后莫名其妙的就有了一大群拥趸,还顺带抱得美人归,让你不得不怀疑是他的人格魅力太盛,还是天生就是管理大师,怎么人见人爱,做啥成啥。
在这种无聊设定之下,不管主角喊出了怎样振聋发聩的话语,只怕观众都不会买账了,罗素克洛一副常年受了委屈的模样,直面国王要求liberty的时候,气场真是被梅尔吉布森完爆几条街,怎么看怎么像美国导演在借英国英雄输出美国价值观,恍然间站在国王面前的已经不是个绿林好汉,倒像个超级英雄。
传统印象里罗宾汉应该给人精灵射手的即视感,罗素克洛塑造的罗宾汉只给人一种屠夫的粗蠢之感,不像劫富济贫的侠盗,倒像个畏畏缩缩的猎户了。
最后想,蕞尔岛国的确也有蕞尔的长处,狮心王长年征战,诸侯雄起,连国王也敢不放眼里,悲催的约翰王只好在左右威逼下签了大宪章,本片结尾除了国王拒签宪章之外,还是落入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俗套桥段,似有续集之意,但至今不见动向。
狮心王,约翰王所在的黑暗时期,中国这边正是歌舞升平的南宋吧,这一类型所有的电影国王的王宫都像用石头简单搭起来的,破败不堪,现实中的伦敦塔也很大气的,为什么拍出来感觉都没有扬州一座妓院华丽呢。
罗宾汉率众啸聚山林的差不多同时,隔了大半个地球的东方有一百单八将也被逼上梁山,草莽英雄的脉搏,真是息息相通。
比起同为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角斗士》和《天国王朝》,本片总觉力道不足,完全将重点放在了弓箭手Robin Longstride如何蜕变成Robin of the Hood的,没在罗宾汉落草之后的侠义故事上着墨,情节略显拖沓。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史诗片,有着还原历史的风范,还算合格。
听说罗宾汉临死还射了一箭,叛逆了一世也射了一世,纠集了全英格兰的法外狂徒又如何,改变历史的还是逼迫国王签订《大宪章》的领主们。
英雄迟暮,然而千古流芳,这次无需唏嘘。
我在一部以中世纪为故事背景的片子里会不喜欢什么呢?
1法国人先进的登录舰艇2法国人划船划过英吉利海峡3女人穿上锁甲带着一群小孩上场作战4绿林好汉的父亲是法学家兼人权斗士5绿林好汉的父亲是大宪章的起草人之一6绿林好汉变身演说家和军事指挥家7法国奸角都剃光头搞得像福柯的模样我在一部以中世纪为故事背景的片子里会喜欢什么呢?
1女主角长得有古典韵味2男主角邋遢、粗旷和身手敏捷3色彩艳丽而富有质感的服装,特别是丝绸和天鹅绒的4为严格遵守历史的衣着习惯女人都不穿bra,有时候会凸点5战争场面有血浆,有攻城器械,有人6一个有point & make sense的故事要求就这么多了,你看我多肤浅一部片子想拍成史诗至少要有好的故事结构和配乐,没有伏笔、悲剧元素、人物的内心变化的平铺直叙容易导致流水帐。
至于像木乃伊那种动作冒险片的配乐,只够拍欢快的绿林好汉片,拍不得史诗的。
至于历史神马的,看斯科特电影的观众应该有心理准备,史实从来都是让他随意发挥的,我们不要黑他。
不过你把绿林故事改编成招安故事,在结尾的时候才草草交代一下逼上梁山的原因,结尾还轻描淡写得来一句“and so the legend begins"_你还不如直接打出to be continued吧……所以斯科特不是脑袋进水了是什么,人老了,就是要犯糊涂。
抱着要去看《侠盗王子罗宾汉》那类冒险电影的观众,多半要失望了。
“累得你死嗑特”加“啰嗦嗑唠”版的《罗宾汉》走的是黄钟大吕、壮怀激烈的路子,跟以往打打架调调情的侠盗戏不同,宫廷阴谋和国家大事的篇幅几乎与儿女私情和英雄觉醒的段落旗鼓相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确实是最“闷”的一版“罗宾汉”。
但是这种“闷”只是慢,其实并不冷。
注意,本段以下部分为剧透。
影片分成三段,第一部分是罗宾汉跟随狮心王在欧陆的冒险经历,中间插叙野心勃勃的约翰在英国的线索。
第二部分分成了两条故事线,一条讲述罗宾汉返乡,顶替别人成为庄园主,并与寡妇玛丽安假戏真做擦出火花,同时渐渐揭开自己身世。
另一条则是约翰在法国内奸的唆使下走向横征暴敛之路,最终众叛亲离的故事。
第三部分所有的线索合到一处,罗宾汉与国王对抗法王大军。
小小的尾声则交待了罗宾汉遁身绿林的原因。
整个故事完整而曲折,并不差。
这个节奏放在六七十年代,其实是个相当经典的史诗片叙事,只是拿到今日来,显得有些迟缓了而已。
影片的主题也能看得出来,有雷公近年来一贯的政治思考在里面。
《天国王朝》中“良心之国”的理想,《谎言之躯》中对本地人民力量的推崇,都或隐或显地投射出美国当下的政治氛围。
《罗宾汉》特别强调了人民和宪政与王权的交锋,比较起来,属于西方社会老生常谈的内容,与前面几部作品相比少了些锋芒,但是撑起一部商业制作的力量,还是有的。
但这一点也不能掩盖影片的戏肉。
很显然,《罗宾汉》最值得看的戏在动作部分,尤其是最后的海滩大战。
甄子丹和成龙在《千机变2花都大战》中曾经有过一段颇具历史意义的山洞对决,里面兼有水帘、木柴、火炭、兵器、石柱等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五行世界观,被功夫迷们戏称为“金木水火土俱全”的大战。
无独有偶,《罗宾汉》最后的这一场大战,也兼有这五种元素。
金,说的是武士手中的兵刃;木,说的是海边的柴垛和相互撞击的木船;水是磅礴的海潮;火则是岸边接引船队篝火;最后一样,土是海滩。
单说有这五种元素,就算五行交兵,未免牵强,关键在于老雷公创造性地在打戏里运用了这五种元素。
我们都记得在《天国王朝》的战争戏里,雷公创造性地运用了飞溅的泥土这一元素,将以前多见于现代战争的这一手法引入了古代战争中,武士们每一次的击打都伴随着泥土四射,效果相当澎湃。
而在《罗宾汉》中,雷公又玩起了新意思。
不但把“抢滩登陆”这一现代战争格局引入了海滩大战,还创造性地把海水加入了近身格斗场面。
最后大战的镜头从长距离移动拍摄的千军万马全景开始,进入到频繁剪切的中景,短兵相接,再进入正反派对决的水中打斗,用密集剪切的特写和近景拍摄两人交手,几乎每一次动作,都会伴随着海水不同的运动,或用海水四射表现撩击的力量,或用大浪表现下劈的凌厉,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
再加上两侧船只反复碰撞,让打斗空间越来越逼仄。
镜头节奏配合空间的缩小层层递进,而且元素丰富齐整,如工笔画一般创造出令人屏息的声画效果,比起十部动作片九部是好人吊在高处反败为胜的所谓“好莱坞动作片传统”不知高明多少。
上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见漂亮得想让我鼓掌的打戏,还是胡金铨的《大轮回》。
弓箭的运用让这种整齐的递进格律又产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奏,通过放箭、中箭的对切,将不同空间联系在一起。
既符合古代战争的原理,又符合视听规律。
最后罗宾汉用一箭解决了大反派,更是令人击节叫好的设计,画面空间从狭窄一下放到极大,让观众心中累积已久的紧张一下宣泄了出来。
最后的这一幕战争戏虽然论场面和兵种配合不如《天国王朝》,但是因为各种元素配合得当,依然可以入选第一流的动作场面之列。
雷公,真不愧是大师级的商业片巨匠!
除了雷公自己的作品,要稍稍做一些联想的话,首先我会想到《魔界转生》最后的火场打斗,拍摄难度在我所见的火海决斗中,属于最高级别。
除非是在火焰温度上做了什么手脚,否则真是很难想象两个大活人可以在火中坚持那么长时间。
深作的动作戏以“场面汹涌”为特点,无论人潮、海潮还是火海,整个画面每个地方都在动。
而《罗宾汉》的决战以海边的火焰开始,已经充满了动感,让我心生期待。
另一个想到的是《亚历山大》中希腊对波斯的那一战,也是好的古代战争场面,不过那个已经是接近神作的范例,雷公的战争场面,包括《天国王朝》,终究还是过分工整了一点。
雕琢感一出来,就比不上斯通的那份恣肆汪洋了。
最后总结:这片子的动作戏至少是最近一年来的最佳。
强过《福尔摩斯》、胜过《波斯王子》,至于《钢铁侠》之流,提都不要提!
文戏部分能精炼掉20分钟左右就好了。
提醒:片尾字幕部分的动画非常之酷,精彩程度不亚于影片本身。
除了重现影片重要场景之外,好像还有片中没有的十字军征讨穆斯林的片段。
至于好莱坞票房差,跟我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目睹过《最终幻想》和《天国王朝》的失败,我早已对美国人的趣味不抱任何希望了。
网易用稿 转载注明
稀烂
这才是罗宾汉!
没什么特色的片子,场景不错,我爱中世纪
感觉像没说完似的,故事讲到一半就停了,精彩之处刚开始就结束了,意犹未尽
5星气质,4星素质
前面一个半小时直接减掉!!要不是冷气太强绝对直接睡着了= = 150610 CSWD HCJ
永远的凯特布兰切特。
配乐还不错
已经是dc了。任谁都无力回天。
烂的叫人为难 那谁 非要看 情何以堪啊!!
克劳和女王都退步了
额…打斗场面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有点过于粗旷,一种冷兵器的质感
剧情拖沓,场面一般,娱乐性还不如老版的“侠盗王子罗宾汉”。罗素老亦,角斗士的辉煌是很难再超越了。
高潮不够高
年度睡觉大作,完全没有《天国王朝》的气力;一亿美元就鼓捣出这效果?克劳基本一致保持着一个酷酷的表情,给路上全身镜头的时候就像个矮胖子;最后决战拿一把小铁锤,有够雷;有很多刻意幽默实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桥段
没有凯文科斯特纳的版本好看
抱歉我真的看不进去
又是一部虎头蛇尾的烂片,140分钟的片长就有100分钟的沉闷,枉费了那么多明星演员。
一个临时老公扶正后从背后射死敌人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