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是最近似于梦境的一种体验:电影院里万灯俱灭,黑暗中只有屏幕上光影迷离聚焦,观众们不管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都将跟随屏幕上的人物一起经历生死离别、悲欢离合,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恋爱一同死亡,直到曲终人散,黑幕褪去,才带着梦醒时分的慨叹,各自重返真实的人生。
拉斯·冯·特里尔的《反基督者》就有一种在恐惧与神秘边缘游走的梦魇气质。
开场五分钟,在意大利电影《绝代妖姬》的原声歌剧《让我哭泣》中,一帧帧慢动作的男女性爱黑白片段粉墨登场,有窗外涣散模糊的雪片,有激情中水瓶被踢倒四溅抛洒的液体,甚至还有一个请专业色情片演员表演的特写交欢镜头。
代表至上纯洁天使般声音的歌剧对比欲望蒸腾的情色,这个强劲的开场白简直就如同一记响亮而优美的耳光,把人所有的感官都煽动到一个小小的高潮,再冷静沉着且缓慢的告诉你,这对爱欲激荡中男女的小儿子,因为父母高潮时的自顾不暇,从高楼摔落雪地身亡了。
在基督教的体系内,这是个再好不过的原罪例子:女人为了情欲而置责任不顾,间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事后当然是悔恨痛苦的,于是作为理疗师的男人为了让女人脱离药物依赖,决定带她“重返伊甸园”——女人曾与儿子一同渡假的伊甸湖。
这座充满象征意味与世隔绝的伊甸园之所以出现,也是因为女人的一场噩梦:她出于本能的害怕伊甸湖的密林,而男人偏要带女人直面她的恐惧。
特里尔用了很多梦境般的慢镜头来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比如女人从医院病床上醒来后,床边放了一瓶插花,镜头一直推进,直到透过玻璃,看到貌似纯净的水里一团团漂浮的杂质;再比如火车上男人要女人闭目想象伊甸湖,小溪、水流、石桥和密林在人的意识中都变得稀薄飘忽,边缘涣散层叠,而人则如同在蓝色雾气中慢动作行进的影子,方位不定,水波蒸滕样的漂移,非常诡异。
特里尔在展现这些幻境之时用女人唇息微弱的描述对话作为音效背景,夹杂着时强时弱的呼吸声,给人以一种声犹在耳的近距离感。
这种感官上的“近”,是梦境与现实混淆的起点,也是影片整体极令人恐惧的关键。
解读整个故事后续发展的框架离不开基督教义中基督与撒旦、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这些背后的理论在片中以女人论文选题的形式被明示:女人独自带着儿子在伊甸湖畔的森林小屋度假时,研究论文的题目是历史上发生的针对女性的各色屠杀。
欧洲从15世纪末叶开始,曾经有过一个长达三百年的“女巫”迫害风潮,女人被视为恶魔撒旦的化身,接受教廷的公开审判,而同一案件中若有男子参与,他们一般被认为是受了“女巫”的蛊惑,免于刑责。
对“女巫”的惩罚从睡眠剥夺到强奸到截肢,乃至广场上惨烈的火刑。
那么为什么女人要遭受这样悲惨的命运?
基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不也是女人么?
对女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仇视依然来源于基督教义:伊甸园中女人听从了代表欲望的蛇的蛊惑,偷吃了苹果,诱惑了男人,才使人类从此脱离了神的殿堂,放逐自然。
电影中女人有一句台词,说自然是撒旦的教堂。
这里,自然便是伊甸湖,是女人恐惧的源泉。
女人从研究女巫迫害开始在真实世界与精神的虚幻世界中迷失,来到伊甸湖后越发受到自然的召唤,为原始的肉欲所控制,无意识的迫害自己的儿子,有意识的残害自己的丈夫。
特里尔在表现女人为欲望所囿时用了一个令人非常难忘的意象:男人与女人倚靠着根茎交缠的大树做爱,在激情迸发的过程中,树身与藤蔓之中伸出了无数只手,就像女人体内不可遏制的欲望一样,从肉体深处探出触角呼吸。
电影中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意象是针对《圣经》耶稣诞生记中的 “东方三圣”而设立的“东方三乞丐”——分娩的母鹿,啃噬自己内脏的狐狸,和洞穴中的乌鸦。
如果“东方三圣”代表着重生的光辉,那么“东方三乞丐”则代表了腐臭的死亡。
针对这三个带有寓言性质的动物,特里尔特别为它们制作了电脑特效,尤其那只狐狸,竟对男人缓缓说出“混乱至上。
”类似的梦境意象还有很多,比如雨点般洒落的橡实,还有结尾沐浴圣辉缓缓登山的妇女们。
而解析梦的寓意是条非常危险的路,就好象试图逐格分析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的《黄金时代》或《一条安达鲁狗》一样,从来就不存在标准答案,这既可说是此类影片的令人头痛之处,也可说正是其魅力所在。
而针对《反基督者》一片,我觉得只要得出它与基督教体系对称或映像关系的结论就足够了,过度解读反而会丧失了电影本身的神秘感与多面性。
但《反基督者》最有意思的一点,却是它在以刻画女人的沉沦为主体,以基督的映像,也就是“撒旦的教堂”伊甸湖为环境之后,表现出来的却是完全正像的基督教义——女人是撒旦恶魔的化身,她诱惑男人作恶,最终得到惩罚。
这个“负负得正”的反“反基督”法我觉得非常有趣,这个安排表面上看来的确有反女性主义的嫌疑;但再深想一层,我觉得又不尽如此。
女人蜕变的地点是伊甸湖,也就是“伊甸园”的谐意。
在《圣经》中,是伊甸园中的蛇诱惑了夏娃,让她吞下了欲望之果;而在电影中,却是女人在伊甸湖的论文研究,也就是欧洲历史上的女性迫害风潮,导致女人发了狂。
但历史上迫害女性的凶手却是教会与男权,这似乎在说,伊甸园中的蛇并非无中生有,也许它就是教会或男权的使者。
换句话说,如果女人是撒旦化身,那也是因为男人将天国的伊甸园变成了撒旦的教堂,而天真的女人们不知不觉身陷其中,成为了罪恶的代言人与执行者。
又或者,基督的天国与撒旦的地狱,其间距离究竟几何?
人间世界究竟是正反对照黑白分明的矛盾对立呢,还是善恶互为因果,互相交织的恶性循环?
很难判断特里尔想要表达的究竟是哪层意思。
但不管他本意如何,这样不加解释的神秘主义都极大增添了影片的魅力。
《反基督者》是一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片,惊悚度远超过一般意义的恐怖电影,其噩梦般的恐惧程度恐怕只有大卫·林奇的《内陆帝国》才可相与媲美。
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质。
在面对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自我的一面,向往美好的本身是希望去忘记的。
所以论文没有写完就跑回来了,其实早就发现不对劲在之后情绪再次出现端倪的时候,会去责怪丈夫那个夏天为什么没有陪伴他们,她在推脱,不知如何是好,更希望丈夫是稻草能够紧紧抓住自己,或者,阻止当初的行为,即使不可能也会需要缓解,恨不得有力量把自己拉回来重新来过一次。
与以前全然不同的对待死亡的心理,也是在伊甸中得到的启示,恐惧和紧张大过失去孩子的痛苦,也只是借用这件事情将之前在Eden发现的重新发挥出来了。
最开始以为自己深深爱着Eden,却在环境中激发了自己那么多年来从来不知晓的心理(即使是多么的残忍,电影中也只是为了借用这个表现,以达到更为鲜明的效果)。
丈夫面对恐惧的治疗方法,再次放置到那个环境中,开始变得不可逃避,如果非要继续下去,结果必然是后来看到的。
本来想要藏匿的东西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疯了一样的冲破出来。
当丈夫出现在阁楼发现论文,发现孩子的照片的时候,终于和前面出现的场景得到了衔接。
无论之前的两个段落是进展的多么缓慢,他们的实际意义是大于最后的激烈,剧情变化得太快,如此强烈的对比,早就在缓慢的进行中铺垫好了。
怎么那么多人说这电影装B!
太牛B了好吗?
剪B……用剪刀剪B……太狠了!
……开场的升格黑白歌剧片段也是太惊艳!
一对夫妻做爱时孩子意外堕窗而死,两人以不停的做爱来惩罚自己,之后去小木屋的一段赎罪之旅……这种极致到死的情节设置我暂时想不到任何文学或电影与之匹敌……怎么可以这么狠,这么尴尬,这么痛彻心扉……看完就是三天不想跟人说话的感觉。
拉斯冯提尔的创造力真是让我想躺在地上长跪不起,大师!
绝对的大师!
撒旦的情与欲影评本来不想写影评,也从没写过影评,这是第一次写,主要是看到网上对此影片的评论个个附会基督教,盲人摸象离题万里不着重点,浅显而表面,所以谈点,以下是对影片主线的分解,其中还有许多细节,就不一一细谈了。
人类对生命终极的空虚和无意义感的挣扎与幻灭贯穿影片的始终,电影的开始在一个飘雪的清晨,两个主角在沉迷的做爱,他们的年幼的儿子晨起,悄无声息在房间走着,寻声找去,发现了他们俩个抱在一起的情景,然后静静的离开,爬上窗台,从楼上一跃而下。
这段原始的隐喻了人类对生命的终极空虚和无意义感,生命无意义,无意义的生命繁殖同样无意义。
在这种无根的无尽空虚中人类把自己沉浸自然支配的原始动物本能做爱中麻醉自己。
女主角代表了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这种绝对的唯物主义带来必然的生命终极幻灭和空虚观,男主角代表人类的另一类价值,实用唯物主义者,影片中男主角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代表一种普遍的人实用价值观,不管生命是否真的有意义,既然存在了就要活下去,心理咨询师代表了想法活下去的一种具有普遍性暗喻。
影片中的幼子代表了人类在这种空虚感对生命意义追求的一丝已经无望的火花,他一直在支撑着早已绝望的人类,其实早已是一支名存实亡的虚弱的柱子,人类在沉迷于情欲的麻醉的中偶尔的一丝理性的闪念就足以将其击得碎,当这唯一的虚幻的自我安慰也不在时,女主角开始失控了,其实“她”早已失控,而这次是彻底在现实中表现了出来,当女主角的对生命意义追求的最后一丝无望的火花也熄灭后,她终于无法再继续隐藏压抑自己,这种幻灭的价值观从台后转到了台前,这时代表实用唯物价值观的男主角开始帮助她寻找让她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方法,开始了治疗,他让女主角找出她恐怕的根源,在代表实用唯物主义的男主角列举了几个社会事物,都不是,最后女主角说了她的忧恐,最终找到了森林这个意象,森林代表了自然,即在人类社会之外的纯粹自然规律,影片中在森林里两幕情景,一幕是一只腐烂的狐狸,一幕是一只遭到蚂蚁攻击死亡的幼鸟,尖锐的提示了自然规律的无情和生命的无常虚空与无意义。
男主角的治疗方案是让女主角接受自然的支配和承认无解的现实,其中代表性的两幕布,一幕是让女主角想象自己就处在于所恐惧和绝望的环境中,让她躺下来,接受这个环境并溶入到其中,另一治疗片断是让女主把脚落在她所恐惧和绝望的环境中接触其并努力行走,这两幕代表着让其向对生命无解的实用主义妥协和转化,在女主角的极度的痛苦和彻底绝望中,她暂时接受了这一观念,并一度甚至欢乐起来,但这种治疗却只能是表面的,并无法深入问题核心,解决她心中终极空虚和恐惧,就像影片前面女主角一旦恐惧发作就疯狂的与男主角做爱来麻醉自己,求得一时一遗忘一样,这种治疗同样只能顶多起到点扬汤止沸的效果。
但这无疑问这种掩饰是无效的,在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再次崩溃,再度回归生物本能的麻醉上—性,这时这种麻醉已经在彻底绝望的痛苦的刺激下变得更加疯狂和自虐,以此来隐藏和转化她的痛苦,女主角要求男主角虐待自己,抽自己耳光。
最后,转而矛盾转向了试图说服和转化其的实用主义的代表男主角,至此,影片到了矛盾激化的尖锐高点,两种生命观点的由妥协走向对立,代表对生命意义追求无解的空虚和绝望的女主角把愤怒转向了一度试图转化(在她看来这种转化是一种欺骗和对生命追求的毁灭)她的代表实用主义的男主角,她说:我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到此已将影片的表达核心点明。
在重创了男主角之后自残,将自己的生死器官剪掉,代表对现实主义安慰工具的彻底放弃与现实主义在其面前的最终失败,并在麻木中睡去,其后男主角反转本来,并将女主角杀死,代表人类实用妥协唯物主义的最终胜利,影片的最后,男主角柱着拐杖,在森里行走,并摘吃野生草果时,那种不动神情揭示了人类在对生命终极意义追求的无解之后的一种安于现实并努力活下去的状态,最后,当男主角走到一处山顶时,看到无数的人走上山来,最终于把他包围,他又重归自有以来的人类现实社会。
催眠能做那么久(还不花钱),有两个可能:1.亲人给亲人催眠;2.自己给自己催眠。
《反基督者》里两个都占了,1是表层的,2是深层的。
“罪恶”被拉斯拍得很漂亮,很明亮,达福和甘斯布的“交锋”就像是头脑和感觉的“交锋”,头脑在试图解释感觉时不断被感觉影响,最后用自损八百的方式维持住了所谓心灵的平衡。
这个阶段的拉斯应该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吧,企图用既有经验去解释、处理自己体内的“甘斯布”,于是影片呈现出极为具体的内心形象,并企图将这些形象理性化,最后导出一个结果。
因此,这部片中的拉斯其实是站在达福这边的;但到《女性瘾者》时期,他就站在甘斯布这边疯狂开炮,这个心路历程,我表示非常理解(但我的层次比拉斯low太多哈哈哈)。
这次的手持真的非常适合影片私密性和“病理性”的特征了。
每当达福看向镜头时,我的身体也不自觉地跟着拉镜头往后“躲避”。
也许死亡是一个很诗意的方式——扫掉悲伤、痛苦、绝望,我们坠落死亡。
忧郁的森林中居住着一位生病的神。
幽暗的森林中,花朵多么苍白鸟儿多么羞怯。
为什么风中充满警告的低语道路阴暗于阴暗的不详之兆?
生病的神躺在阴影中做着有毒的梦——索德格朗
整个故事是围绕男主如何从一个看上去的好人,变成了敌基督的 。
敌基督到底指他自己就是大恶魔、撒旦,还是所有那些人一起叫敌基督,其实我也不确定。
而女主进入自然状态,变疯癫、被治愈但是其实变得更疯癫,这些。。。
都是烟雾弹。
都是为了一步一步诱导男主相信敌基督、相信混沌的力量。
Chaos reigns. 直到男主知道三乞丐之后,他还是在努力向妻子讲道德,讲不该认为女性内心真的有邪恶的成分。
大概就是相信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这些。。。
表面上,是他在阻止妻子被邪恶力量附身。
但是实际上他自己已经渐渐的得到了很多超自然的体验,他已经有点动摇了。
两人各种混战,男主快死了的时候。
男主还坚持说根本没有这三个星座,他还是不信的,或者只是硬撑着不信。
但是他杀了女主之后,他就信了。
那女主又是什么呢?
莉莉丝?
或许是撒旦的先知或者只是普通女巫?
总之是诱导男主放弃到原来的信仰和道德,成为敌基督。
或许男主的杀戮,就打开了地狱的封印,于是后来很多人往山上走,好像都是死了的人,也可能是魔鬼,或者是这里所说的Antichrist,whatever that means。。
其实lars的电影一直在讲一个善良的男人是如何变坏的,类似打开地狱封印放出恶魔的过程,而女人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诱导男人灵魂堕落的魔鬼 。
毕竟他就是大直男一个。
但是 他塑造的女性足够强大。
女性瘾者的女主也是最后让一个善良并且无性的老学者变坏的钓鱼式狩猎。
这个电影巧妙的地方,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女人的视角,因为这个女主一开始就看着不正常。
比如一开始葬礼上人脸都是模糊的不可识别的,观众会觉得是女主的问题。。
即使是男主自己看到的奇葩的东西,我们也会觉得是这片地方邪性,是女主要被附身或者怎样的恶兆。。
但是其实是男主的问题,男主一开始就是不正常的,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Antichrist,观众也不知道。
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之前已经看过抑郁症 因为这几部没法看在线一直懒得下所以最近才看首先 导演设置了很多条线 就按二元论分开吧 反正也只有两个角色男主代表的理性其实很简单 至少是以我男性的角度看 就是女主最后已经被发现有明显的精神分裂了 一会要置男主于死地一会又拼命挖出来要救活 而且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 男主出于自保杀死女主没什么问题 但男主最后露出杀机时的表情又让我觉得一部分是无法接受自己作为专业心理医师治疗彻底失败的现实 这点在抑郁症里拿望远镜看星星的老公相同 就是坚持科学不承认未知的存在 这么说来导演其实是反智的女主的角度我就很难分析了 但有一点我觉得是确定的就是导演对女性的思考方式研究的很深 比如女主很多行为方式我都能看到和ex争执时的影子 例如把阅读的对象作为了自身的置换而忽略现实(我的认知) 另一方面 女主成为了敌基督/自然的代言 例如聆听到橡子的哭声 是更诗性和异教徒式的 与男主的认知完全相反 最后我想说的是女主陷于疯狂的原因 本身的研究对象陷的太深和强烈占有欲是根源 比如故意穿错鞋和打炮时目睹发生的表情 儿子死亡的打击和丈夫的失败引导是最后人格分裂悲剧的催化剂 除去性器官应该是对另一人格和天性(用性排解恐惧)的反抗 但悲剧显然不是女主一人造成的 男主对自己无能的种种反抗也是成因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 我能看到的是 女性是矛盾的(男性其实也是 说了要治疗但又打炮 说了不会打脸但还是打了的心态抓得很准) 男性是主导wanna be 互相理解是不可能的 无法调和的矛盾最好不要去碰另外就是不同角度解读引起的矛盾造成的认知不协调用以引起观众的思考以及拍摄手法制造的催眠效果使得观众更加沉浸其中最后成群女性的出现 我想只是导演想要吐槽 你们女的都这样没什么本质区别的意思吧
以下分析不纯是我的理解,很多部分是由某人启发的,感谢他。
这是经过两颗脑袋讨论后的细节扫描总结:1、“序幕” 中的细节——>【意象】:孩子的鞋子(在这里就是左右鞋反着放的)——>【失序】浴室内的换气扇、旋转式洗衣桶、吊着的玩具、翻动的书页——>【旋转、解离】掉落的茶杯、翻倒的酒瓶、被孩子扫下书桌的三座童像、失足坠楼的孩子——>【失落】坠楼时孩子的脸与女人的脸(画面同构、平行剪辑)坠楼时孩子的脸与男人的脸(画面同构、平行剪辑)——>【孩子:男女之间的合体】做爱的结束和死亡的来临:女人的睁眼——>【直觉首先得知“合一体”的粉碎】补:序幕中的背景音乐因为听不懂歌词,不清楚涵义。
2、【三大章节与碑座:GRIEF 、PAIN、DESPRATE】序幕中出现的桌子上摆设了三座人体铜像,铜像被爬上桌子的孩子扫到了地上。
此镜头一晃而过,观众很难察觉到三座铜像的碑座上竟分别刻有【GRIEF】 【PAIN】【DESPRATE】三个词。
后面的三大章节,分别以GRIEF 、PAIN、DESPRATE为名。
这三章每章结尾处,都以男人(丈夫)发现一个动物身作结。
这三个动物分别是【鹿、狐狸、乌鸦】,于是我们自然地联想到【鹿=GRIEF】 【狐狸=PAIN】【乌鸦=DESPRATE】这个结构与意象的对应,应该没有争议,也很容易被发觉。
但是关于这三个意象究竟是ANTI的什么东西,在我的理解范围内,倾向于将【半腿的鹿子之身 、自食其脏的狐狸之身、不死的乌鸦之身】对应地理解为【出生、生死之间、死亡】所以得到的是:【出生=GRIEF】 【存在=PAIN 】【死亡=DESPRATE】一句话:导演用意在于『出生即死亡,死亡不死』。
可以肯定的是,三个意象本身带有强烈宗教指涉,绝对比这“一句话含义”丰富的多,但碍于对基督教背景知识的了解之限,我只能在别人的分享中理解到这层而已。
如果这么理解,那么,象征合一体的小孩,为什么在走向窗口的时候,会遭遇象征【出生、生死之间、死亡】的三座铜像,这个就不难理解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们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扫下桌子。
『失落,是在当出生充满GRIEF、存在充满PAIN、死亡充满DESPRATE的时候,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3、摄影机运动医院里,在丈夫宣布成为妻子的精神病医生后,他们进行了第一次谈话,但此谈话的拍摄充满了频繁的跳轴现象。
丈夫此刻试图进行一个心理治疗的对象化,但是跳轴意味着他的妻子拒绝成为这个对象,也即这场治疗在一开始便意味着对象的“不准”。
第二次对话是床上,妻子此刻谈论她身边的男人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缺席,她指出男人疏远于她与孩子。
镜头所给的是以女人为前景看向男人的画面。
她连续说出的一段话,都是以此原则为构图的碎切画面,给观众造成了一种要质问男人的印象。
但是很快,当男人反问为何女人没有写完论文的时候,镜头将男女置于同一平面,但男人位于上方,女人位于被俯视的下方。
女人只答说“这次你不懂”,转向男人要与他做爱。
这整段摄影机的运动,明显地揭示了【医患关系】与【合体关系】的对抗。
第三次(权且略去白天他第一次问她怕什么的那场戏)对话也是在床上,这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典型扮演。
医生在旁边拿着纸和笔,引导躺在床上的病人说出内心的秘密:伊甸。
手持摄影的固定镜头的方式揭示了所谓治疗的暂时“成功”。
但是接下来,妻子要和丈夫做爱,但是丈夫却无法融入或者说无法忍受【合体关系】,妻子于是咬伤了他的乳头。
4、哭着苏醒的是什么1哭:当妻子在丈夫的背上“走过”石头铺就的救赎之路后,她哭了。
2哭:接着,从树上掉下来的雏鸟被大鸟叼走蚕食,她又哭了。
这两个哭很有解释空间。
之间的关系也值得玩味。
第一个哭,是她认为她所信任的“帮助”,可以通过和他的合作完成,这在两人看来都是丈夫(医生)所坚持的“治疗的胜利”。
但很快又被颠覆性地证明,妻子内在的恐惧无法被此胜利所消食。
反过来作为医生丈夫只是帮助妻子明白过来她内在的『另外』一个逻辑。
那么这里其实即已经宣告了治疗的失败,一切“反其道而行”,妻子那个内在逻辑在“治疗”的帮助下,完成了和治疗期待恰相反的苏醒。
『是他将她背着送去了那里』3哭:再接下来又是哭。
她开始回忆她一年前在此收集资料写作论文时的一刻。
她剪下屠杀女性的一幅画,忽然听到一个莫名的小孩哭声。
她追寻哭声而去,却发现它不是来自尼克(她的孩子),而是来自伊甸(未知)。
可以认为这个哭是她内心“另外逻辑”(非理性)的一个苏醒。
只是说这个苏醒原来被深埋在她内心深处,被医生背着她过假想桥的举动所打开、所暴露。
这个转折,体现在这三个哭的细节上。
这是比较重要的。
紧接着,当女人揭示了自己的“秘密”,而丈夫想再次为她的“恐惧”正名(以理性证明规划)时,她已经不再服从他的逻辑,她扑向他并说:你本来应该来这里,你太自大了,这不会维持太久了!
4哭:夜晚,他们在床上静静对话,女人再次提到“哭”:the cry of all the things that have to die(后面还有一句“自然是撒旦的神殿”)。
这是第四个哭的细节。
是女人对她所听到的那个“哭”的解释。
5哭:这个哭,是以丈夫打开信封(尸检报告)后,在雨一般下落的橡子中为意象的。
6哭:下雨。
丈夫看到狐狸——>天空落雨——>丈夫看到屠杀女性的照片。
整个从1哭到6哭的过程,妻子的非理性苏醒与体认,由丈夫治疗所导致,反过来又预告了丈夫的治疗失败。
而丈夫在下落的橡子、大雨、断倒的树下,是一个苦苦坚持却已经失落的形象。
5 结合与毁灭:性具的象征妻子在被丈夫问道是否给孩子穿错了鞋子时,又被丈夫点中了要害。
她在那一刻意识到自己到底想做的是什么。
『结合,或者,毁灭。
』【当生、存在、死亡变成GRIEF 、PAIN、DESPRATE的形象出现时,唯有共同的结合点(性具)的受难,是她所认为的结果。
】这也就是她说三个乞丐(鹿、狐狸、乌鸦)出现,有一个人将死去的原因所在。
丈夫填上ME,受到的是更重的打击。
在这之前,他在金字塔格上填上的每一个字,都使妻子升起重击他的冲动。
(她穿通他的腿不让他离开她,她的警告她的各种手段,都是可以理解为她所代表的那重力量对他施行的报复,而报复之下又是她不可挽回的悲剧性的“想重新结合的冲动”)最后,丈夫制服这种报复的唯一方法是掐死她。
反讽的高点更在于,在掐死她的前一刻,她寄生到他身上,他感受到妻子的恐惧,他意识到了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因为如此,他才去掐她。
他走过森林的灵魂,就像妻子的灵魂。
被屠杀的女性的身体浮出地表,攀于枯枝之上。
女性的身体不断驱逐入伊甸。
而失去性具的他,带着她的影子离开了伊甸。
终于这是否为一种变形的合体?
还是一个最终的分裂?
终于“他”是否是末日的他,还是新生的他?
他去向哪里?
电影止于此。
最终这个电影献给塔可夫斯基,我想导演不是吹的。
PS,本文仅供某人作细节参考用,对于一些哲学宗教意义上的辩证思考,一律不知所措地掠过。
等待批评。
另有详细影评见:http://toowoman.com/archives/301
《反基督者》2009 随便记序开头的升格慢动作相似性剪辑 在此刻变得充满深意。
讽刺第一章:悲伤病床上左右摇时跳切,手持,变焦推梦境的车窗外快速动态模糊,浅浅的顺着动势出现一些具体的恐怖图像。
丈夫控制她不在梦境里走入森林深处的房屋第二章:痛苦(混乱当道)扭曲的画面一直再提醒这是梦境,是丈夫陪她进入梦境,身临其境的引导她。
好吧他们确实是去了那个地方,只是扭曲的:部分是她产生的虚假幻想。
狐狸第三章:绝望(女性灭杀)我在外,也在内女人的本性第四章:三乞丐:痛苦、绝望、悲伤当三乞丐来了,就有人要死都是欲望惹的祸,她看见尼克爬上桌子自责得剪掉阴蒂🦌带着死小鹿仔的鹿、狐狸、乌鸦乌鸦救了他死了这么多人后记“让我为我严酷的命运哭泣……渴望着自由……”没有脸的女人爬上山坡
兩年前看的 看頭實在太美 相當戲劇化 小木屋裏有點受不了 要往深層次理解這片得再來幾遍
没那么惊世骇俗
虽然不是我的菜(有宣传人性本恶的意味),但还是推荐大家看看这变态的片子……
让人恶心的片子
實在太重口味了。由頭至尾2演員,只找到沒字幕沒聲音版本。如果有好的版本倒可以一看, 節奏偏慢。
这世上很多事都是事与愿违的。比如说你觉得这个片子献给塔可夫斯基他会开心,比如说你们两夫妻以为跑去伊甸园会变开心,比如说阿Nic觉得不穿鞋或者跳出去会比较开心……又比如说我今天工作这么累便以为中午看一个不太长的片子似乎不会太浪费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令我如此头痛,我还开心么?
Nature
就怕这种看似可以接受 实则突然恶心的想死的片子!
"反基督者"显然是个非常贴切的标题,冯提尔的悲观主义是如此彻底,以致他要为他的反世界构建起一个充满原罪的源头:伊甸园不再是无邪的超验家乡,它的自然环境变得黑暗而充满威胁性,如魔鬼一般善于引诱。这个圆满的隐喻系统正应着魔鬼的美学,摄人心魄又痛彻骨髓。冯疯子的电影一年还是只看一部为妙。
看不懂啊
讲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很美
.........................
夏洛特·甘斯布,威廉·达福,拉斯·冯·提尔,一次伟大的穿越..
之前曾说过,拉斯冯提尔近十年来的作品都是病理乃至药理/毒理学意义上的非-艺术,本片相当直观地支持了此论断:以一小时的精神分析治疗教学视频开篇,旋即转为导演捏造出的一份符号化的病历,用以佐证其关于人性之恶与女性本质(受害者-加害者)的肤浅观点. 殊不知艺术中的"冷酷"绝不意味着作品成为纯粹智力的构造:已实然显现为人的角色却被强制隔绝人性的介入,或曰人性直接成为了被表象、被讨论的对象,那么人的因素便不再是影片的出发与落脚点,此后所用的任何技巧也都不再是属于艺术的手法――一旦构建开始脱离构建者而自我构建,作品之为作品即同时失去意义;如若构造之上的"艺术"取代了艺术之上的构造,"故事片"成了仅余象征的寓言,它也就是最低层次的作品,亦即"非人的电影"了. 另外,哪里有一秒钟像塔可夫斯基?歇歇吧.
令人震惊,太邪恶了。
三星给镜头和节奏。。。
LVT的东西实在欣赏不来。。。。dogma95不是这样的吧
真重口 拉屎的粪提尔我恨你
从来没有那部电影能让我如此厌恶到极点。拉导这部作品成功的让我敬而远之。为什么能把电影这种艺术拍摄的如此变态和引人生理上的不适啊?你们都会称赞拉导的反叛和石破天惊的胆量,而我却只有厌恶和唾弃。即使甘斯布的演技再怎么无敌,电影本身就是一部变态的、毫无下限的丑陋之作。
我以 快进看完了它,依旧觉得很反胃。让我这么不舒服的,这是第二部,第一部是孽扣。可见特里尔抑郁以后功力更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