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改得不太好接受……故事围绕着信展开,直贵的境遇每次刚刚好转,就会因为哥哥的信而坠回谷底。
而电影中,信似乎只是兄弟联络感情的工具。
直贵在哥哥刚入狱后一切迷茫痛苦全部没有体现,那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身体和心灵的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时刻,居然没了。
这个境遇的少年考个大学多不容易啊,也没了……如果直贵没有遇到生存的困难、周围人的同情与歧视,那如何体现他的痛苦和故事的深意呢?
搞笑艺人那段,不知是不是理解不了日本这方面文化的原因,觉得莫名其妙,而且也不符合直贵的性格,基于哥哥的事,他更加深沉内敛,又要隐瞒哥哥的存在,怎么会选择做大张旗鼓的搞笑艺人呢?
直贵女儿受伤的剧情安排给女友也是不合理,亲闺女受伤和关系岌岌可危的女友受伤,带给一个男人的感受怎么可能一样?
这段情节也不应该提到这么早,这段情节的意义都没了。
女友父亲的说教太直了,来得也很突然,平野社长的第二次出现不见了,引导直贵做出最终决定的剧情没有了。
纵观整部电影,说教都太直接,道理没有升华出来,而且寥寥数语又是直接告诉观众的,而不是由观众由剧情自然想到的,因此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结尾直贵的告白确实感人,但这种兄弟情,我相信即便不宣之于口,弟弟站在这儿,于哥哥来说就已经明白了。
片尾曲是惊喜了,早就听过这首歌,但没想到来自这里。
言葉にできない 小田和正コレクション / α波オルゴール9.6オルゴール / 2005在读书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是山田孝之主演,因而已经脑补出了整个故事,但电影改编了许多情节,导致全程觉得别扭。
带着山田的形象去读书,或许能兼顾看电影的画面感和读书的感悟。
我觉得故事引人思考的是犯罪者家属该如何生活,以及人们该如何对待他们,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绝不仅仅是兄弟亲情。
因为小说和山田孝之,原本对这部电影期待值很高的,但是电影似乎把痛苦和思考都削弱了,就像把小说摔成碎,捡着其中的大块碎片拼凑起来。
如果没看过小说,我甚至可能想不到故事深处的意义。
信 (2006)7.42006 / 日本 / 剧情 / 生野慈朗 / 山田孝之 玉山铁二
我想要是我身边有一个人家里的亲戚是罪犯,我会歧视他吗?
回答是不会。
所以故事本身的背景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
个人觉得有些奇怪,一方面日本人似乎非常独立,一切都靠自己(比如说家中富裕或者高贵等);可另一方面似乎又特别注重所谓血缘关系,有罪的就亲戚都有罪(新垣结衣在《微笑》也有着类似的设定)。
弄不明白,也许这就是身份等级制的后遗症吧!
封建时代的一人有罪,全家诛连。
作品本身还是有些感人的。
直贵一直由于哥哥的问题受到歧视,无法上大学,找好工作,与相爱的人结婚。
终于受不了停止了与哥哥的书信往来。
可是爱着他的由美子一直关怀着他,渐渐让其重新开始了新生活,而直贵兄弟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真正认识到了人生。
总体感觉虽然温馨,但说教味还是比较重的,也许是因为影片时长所限吧。
可以一看的作品。
在信息传播极快速的今天,还有多少人喜欢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
应该很少吧!
但我很喜欢信的方式,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
影片中的社会现象在我们正常家庭中是难出现的,但它所讲的“歧视”却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讲歧视或许太强硬了一点,换句话说歧视也就是一种社会人的不平等!
只是这种不平等能失衡到什么程度,人们可以接受到什么程度!
也许影片的剧情很老套,最终的结果虽然不是那么的现实,但的确那是人们所憧憬的结局!
而其中的过程何止那么美好,每天的生活更需要持久的毅力!
逃避是人们心中不停涌动的寄生虫,顽固不化!
面对,总是迎来各种各样地阻力军,你是选择勇往直前还是临阵脱逃?
不到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是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
我更相信人的心,相信乌云散去终会撒光芒!
1. 我现在已经搞不清,到底是日本文艺作品很类型化,还是霓虹人的日常就是这样的啊,各种脸谱化超强意识形态,各种温情款款——“就让它结束吧”。
谁来告诉我现实啊。
《入殓师》不也是这样的吗。
2. 那个永远摆脱不掉的负担,它自己才是受着最深苦楚的人啊。
是兄贵,或者永远“皆祸害”的父母。
不管是什么吧,“不要逃避”。
3. 这个email IM满天飞的时代,不进个监狱还真是没有机会写信了呢。
我是看过原著小说过来的,这么懒的我看完后实在是忍不住了,想说说这部改编电影,真的是打死编剧的心都有啊!
————分割线,可能剧透———— 首先,在实子和朝美两个主人公的演员选择上,两个演员真的应该对调过来,实子应该是沉静的,在生活的苦难中仍保持冷静的一个人,可在电影里活蹦乱跳,在酒吧出镜时更是一身红衣,完全没有女工出身的样子。
而朝美呢,朝美是大小姐,勇敢执拗而又大胆,不明生命艰辛,天天敢把跟父母断绝关系挂在嘴边的一个人,可电影里却一派老气。
可以理解制作出于票房考虑忽略了实子和朝美的容貌差距(朝美更漂亮,由此更突显男主放弃爱情的悲剧性),可是连性格都改变了,实在是太过分了吧。
第二,音乐梦想改成了相声梦想,不得不说,前面看着虽然别扭,但后面以喜衬悲还是挺有感染力的。
可是,为什么四个人变成两个人,原本为了自己放弃别人的利益挣扎不见了,公司不肯给予希望,因为歧视过分担心也没有了,成了网民对男主杀人亲属的排斥。
没味道了啊!
那种天堂之门刚刚开启却砰的一声关上的味道没有了啊!
第三,熊猫和玉树两个人颜值很高,没得说,可熊猫塑造的男主太“软”了啊,完全一副腼腆小正太的样子。
书中的直贵是怎样一个人啊,阴翳自卑而又有一股子一往无前的冲劲,每天在生活和梦想中忙的焦头烂额。
可电影没有给受众传达出来这种感觉,拒绝实子是也就只是一句我太忙了,大学的情节都推后了,没有跟工作和梦想杂糅在一起,根本没有表现出“忙”啊!
而且,男主的人物光弧在哪?
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蜕变成一个能为了一点小费了帮客人在酒里下迷药的人,从一个相信爱情到为了谋取爱情和向往的上流社会生活而不惜想先把女友肚子搞大的阴谋家,这个转变完全没有了。
还有孝全,那句“朝美永远对深处逆境的人抱有幻想,但之前的几任也不过是玩一段时间就腻了”,让相爱的人互相怀疑,里面有些多大的杀伤力,是多么精明的爱情阴谋啊,可在电影里完全就是疯狗一样的阔少爷,没一点脑子。
最后, 玉树的这个哥哥形象还是蛮成功的,悔恨和对弟弟的爱表演的都比较到位,配合着信件的旁边还是蛮有感觉的。
为了演员的颜值和玉树这个哥哥的形象,勉强两分,作为一个戏文专业的学生,实在是受不了这么蹩脚的剧本,我一定要自己写个剧本,不为别的,就为了给自己读的书,看到的悲剧一个过得去的交代。
书写的太过压抑,以至于我一时不愿去看这部电影。
但是这部06年的演员阵容,还是吸引我去看了。
剃了头发的玉山铁二真是帅啊,结局时的哭戏把握的也很好。
山田孝之还是一如既往胖胖的,相比另一位真爱,还是和泽尻英龙华的cp感更强一些,那位真爱的脸,总觉得长得怪怪的,说不出来的不和谐,而且身高也比熊猫高,导演是故意要挑一个在身高上都比熊猫强的人,以便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男主是方方面面都高攀不起她吗?
对影片最不喜欢的两处改动:一、直贵拿了大小姐父亲给的钱二、结尾时通过相声对哥哥表白。
如果我没看过原著,可能能够理解这样的处理方式,但看过原著的我,就不欣赏这样的改编了。
面对一个爱自己爱到抢劫杀人的亲哥哥,每次收到来信都反复提醒自己和周围的人,自己有这么一个亲哥哥。
让自己和家人都受了很多苦,可是他又是自己唯一的亲人啊!
弟弟的心情应该像小说中一样矛盾而又痛苦的发不出声才对吧,而不是用说相声的方式向哥哥表白。
其实山田孝之真的应该减肥,哪有生活这么困苦还能这么圆润的?
但是他一贯阴郁的眼神和表情还是挺符合人物形象的。
此外,他去见死者儿子,读到了哥哥写给他们的信时,眼含着泪珠,当泪水滑落时,我也跟着落泪了,这段表演也很不错。
这个五星是评给原著小说的,因为影片的制作、导演上有还很多问题。
该释放出来的情感没有好好释放。
因为亲人的犯罪,你就必须承受由此带来的歧视?
很多人表示不解。
并且为主人公感到不平。
其实,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看似合理的“不平”。
比如你亲人欠了巨债,要你来偿还;比如你的亲人得了很麻烦的不治之症,需要你终身照顾;还有比如,你的国家遭受侵略,需要你来承受毫无人性的欺凌。
这些,都不是你的错误造成的。
这个社会本身就不是公平的,人的命运伴随着他的身世就会走向不同平衡端,如果主人公和他哥哥是出身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会有这么多事情吗?
我们如果遇到这些“合理”的不公平,能作的只是用一颗坚强的心来面对,并且不要忘了,你的亲人是谁。
不管他做的对与错,他永远都是你的亲人,不管你的国家好与坏,它永远都是你的祖国。
血脉相连的感觉就是这样。
当我们的心能够相连的时候,我们就是亲人。
你看,本来不是山田的亲人的由美子因为自己的经历相似,能够与山田用心交流,最终还是成为了他的亲人。
作者一直在用山田和由美子的交流在鼓励我们,鼓励我们用真心去与他人沟通,而不是像山田上一次失败的恋爱那样,想要逃避用真心交流的机会。
没有歧视的地方在人与人心灵的交融之处。
先看的书,很新颖的以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以加害者家属为视角,讲述犯罪行为对犯人家属在生活和心里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有些被东野放大了)和兄弟之间的亲情。
看了电影,觉得山田并不适合弟弟这个角色,他是个不错的俳优,但是他把这个弟弟演的很别扭,情绪和气质都不对,确实没把握好(其实松ken很适合演弟弟),玉铁的角色更是被弱化的只有两三场戏,哥哥的戏可以多一些的,导演节奏掌握的也很差,看来书信的形式很难被电影所诠释,全片最深刻的就是小田的那首经典老歌 言叶にできない 还是被歌曲感动了
《信》是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最近疯狂地迷上了他的作品,看到我的“豆瓣电影”和“豆瓣读书”你就会知道我是如何迷恋他,把他当成偶像,当成神!
电影《恶人》也是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不过是分别从罪犯的亲属、受害者的亲属、罪犯恋人这几个角度展开。
而这部《信》则是重点选取了罪犯亲属的个角度。
信,这个在如今已经被E-mail,即时聊天软件如的QQ、MSN之类所替代,但在按个年代,或者在监狱与外界沟通时唯一的桥梁。
我还记得以前电脑不是很盛行的时候,交了一群笔友,但是的邮票也不是很贵,看到邮箱拆开信件看着娟秀的字体时,那种感觉无以言表。
字如其人,任尔遐想。
哪像现在一模一样的字体,很难窥视对方的内心。
也有些人渐渐地提笔忘字了。
但在这一部电影中,信被赋予了更加深重的意义。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也是打了五味瓶,尽是酸甜苦辣。
哥哥为了让弟弟读书考大学,拼命工作伤了腰,被迫辞职,无奈之下只好入室抢劫,其实在他偷完钱后,马上逃离的话是不会被抓住了,或许可以改写两个人的人生。
但是逃离时无意间看到了散落在桌子上的甘栗,想起弟弟喜欢吃甘栗便去偷,(讽刺的是喜欢吃甘栗的是他们的妈妈,不过妈妈在电影里只是这一处提到,蜻蜓点水)就在这时才被主人发现,在阻止主人报警时误杀了她。
不管说是故意也好,无奈也罢,终究是杀了人,入室抢劫杀人这样的罪名只能被判无期徒刑。
很感动,哪怕哥哥做错了事,他的初衷也是好的,都是为了弟弟。
什么是兄弟,那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血脉手足。
弟弟也是知恩图报,跟哥哥写信,时不时的来看个哥哥。
但是接二连三发生的事让我不知所措。
“罪犯的亲属”这个头衔始终让弟弟无法摆脱,不管搬多少次家,换多少次工作,企图抹杀过去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就像哥哥所说的一样,他所犯下的罪行,并不会因为他进监狱而结束。
它会时时刻刻地折磨着自己的家人。
弟弟好不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出色有名的相声演员,却被人揭了伤疤,曝光了过去,竞争对手往往就是这么不择手段!
与自己真心相爱的恋人千金小姐,也只能忍痛割爱!
出色的工作因为电脑失窃,作为有罪犯的哥哥而被歧视调职;就连最后结了婚,平平淡淡的日子都无法过,妻女遭人排斥。
这要怎么接受呢?
对,哥哥是为了自己而被抓住的,但是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这种罪孽阴魂不散。
他开始痛恨哥哥!
哪怕是怎样的亲情,也很难磨灭独自一人在备受歧视而生存下来的痛苦。
站在旁观人的角度,我们会接近罪犯的亲人吗?
不会。
而且还是杀人的罪犯!
谁能保证他的亲人体内会不会也流淌着罪恶的血液,犯罪的基因呢?
我们连艾滋病、乙肝等病人都谈其色变,连最基本的握手、用餐都战战兢兢,甚至无情拒绝。
跟何况是罪犯,背负人命双手沾满献血的罪犯!
排斥、歧视都是很正常的!
正如最后会长所说。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其实是无法消除的!
就如东野圭吾《单恋》里面的性别认同障碍等边缘人也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同性恋被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不胜枚举,就连一名正常人都会被歧视,跟何况罪犯的亲属。
总有一部弱势群体,被歧视,被边缘。
这是不公平的潜规则。
不公平的往往就是出于利益不利的一方。
在这个社会,如果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硬件和软件,何谈容易。
除非像《幻夜》里面的新海美冬一样,不择手段地上演一幕幕宫心计。
他选择了逃避!
与哥哥断绝联系!
给哥哥最后的一封信写着:“为了妻女,只能放弃哥哥了!
对不起。
请保重身体。
”看到这里我眼泪模糊了,是怎样的决心才会如此决绝,如此的不近人情。
说好的兄弟呢?
很心痛,很难想像哥哥在看到这份诀别信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在寂寞孤独、暗无天日、始终如一的无聊日子,弟弟的信就是生命,给了他活下去的意义和希望,也是他振作起来的动力,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
不过,他或许早就从一个个信封上的新地址猜出来了弟弟的痛苦,这一天会到来也是意料之中的。
不过,好在有由美子的介入牵连,才不会使这样的结局发生。
在弟弟选择逃避,选择与哥哥断绝来往的时候,由美子代替弟弟给哥哥写信,都是用打印的信和信封,哥哥也相信是弟弟写的,也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看到哥哥一封一封写了没有回信却期待能有回信的信:“求求你,给我写封信吧!
”这样的请求奢望,我哽咽了。
多么简单的愿望,却无法得到满足。
其实,哥哥也一直又给受害者的家人寄信赎罪,就连受害者的儿子都深受感动,在他把所有哥哥写的信都交给弟弟时,也似乎解脱了,他说:“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
”这一句话是要鼓起多大的勇气,要有怎样的宽容淡然,才能选择原谅千刀万剐的杀母仇人及其弟弟。
是啊,或许这样大家都解脱了!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过去的罪孽就让它终止,不要再代代蔓延,波及更多无辜的人。
弟弟看了哥哥写给受害者的儿子最后一封信,里面在谈到弟弟也给自己最后一份信时所表现出来的的无奈伤痛,让人潸然泪下。
最后的一封信?
哥哥给受害人的最后一封信,是罪孽的终止。
弟弟给哥哥的最后一封信,起初原本是断绝血脉的开始,最后却是重新开始。
弟弟也觉悟了,选择了接受而不是逃避,他跟好朋友组成的相声组合到哥哥的监狱进行表演,在内容涉及到哥哥的时候,双眼闪烁着美好的泪光,谈到的是童年时候两兄弟相依为命的艰难快乐的时光。
“哥哥不是垃圾,不能说丢了就丢了,哥哥就是哥哥!
”由美子这个人物是我一直为之感慨的,她是一个善良、勇敢、忠贞、敢于最求爱情的女孩子,与弟弟武岛在同一个工厂工作的时候,主动与之交谈搭讪、注意到开门有静电而送其手套、在他辞职后追随者、在他跟千金小姐坠入爱河的时候她祝福他、在他陷入困境时并没有趁火打劫而是给予支持鼓励,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他,弟弟跟哥哥或许真的早就恩断义绝,形同陌人。
她同时也是个好妻子,好妈妈。
在弟弟武岛企图选择逃避,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国家之类的荒谬选择时,她选择坚强坦然面对。
“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在大马路中间”在最后,她让女儿自己一个人去找玩伴一起玩,在看到女儿孤身一人玩沙子时她做为母亲的那种母爱化为泪水镶嵌在眼眶里,没有那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小小年纪就受人没由来的歧视,而过起孤独的童年。
直到结尾一群孩子又跑回来跟女儿一起玩的时候,她看到了希望,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回报,哪怕以后有任何困难我相信她都依然选择勇敢面对!
一个半钟的电影充满喜怒哀乐,希望弟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在舞台上的表现一样,活跃,展现自我,充满自信,而不是背负着罪孽而畏畏缩缩、沉默寡言地活着。
不用怕,你有着一个好妻子,乖巧的女儿,将来的生活会很幸福。
而哥哥看到你们幸福他也会非常幸福。
结尾短短几分钟充满感动,充满希望。
那粉红的樱花正在风中飞舞,寻找梦想,追随幸福……
依然是把审视的眼光放在了犯人家属的身上,从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显示了社会的冷淡与残酷,同时也总是留着一到温暖的出口,为这太过压抑现实的人生存着一份希望,一道微弱的光亮。
山田孝之真是天生就适合出演东野圭吾小说的男主角,表演得含蓄内敛,张弛有度,把弟弟的软弱和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
背景音乐搭配得极其经典,最后院墙外的樱花景色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为这部影片的结尾做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虽然有些细节改动似乎不影响剧情,例如将乐队改成说相声,但与原著相比差异还是很大。书中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都没有表现出来。
不知比原作删减了多少,仅从电影角度来说,叙事还是相当完整的。
再次印证了小说改编成电影鲜有成功
玉山板寸头也好帅!泽尻MM皮肤真心好!虽然不喜欢熊猫本人但真心觉得他好适合演杀人犯弟弟这个苦情的角色!原著还原度什么的已经无力吐槽了...
都忘记了
太凄惨了。
不这么文艺,就真的不行么
说实话改编的真不咋地 有些原著细节删掉了但又觉得节奏挺慢。把乐队改成相声组合有点尴尬 而且意图性太明显了吧 最后一幕强行煽情 演员演技再好也给不了我原著戛然而止的冲击感。Imagine是作品的灵魂啊怎么可以没有!(怨念。不过由美子真的可爱!
把乐队改为相声很妙。挺喜欢山田在这部的表演,这个角色还是有点年龄跨度的,从学生到为人父,他从外表到神态都还挺有说服力的。最后笑中含泪的表演真好。
挺感人的。
几感动,很压抑~
“因为你的哥哥犯了罪,你被歧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只有这样子,每个在要犯罪之前才会考虑”===嗯,导演把小说改头换面了,居然把摇滚主唱的身份置换成了说相声的,山田孝之还演的很带感,不得不说导演眼光很犀利啊,怎么就抓住这小子的特色了呢~看了一半就来评,还没有听到小田和正催泪的片尾曲,鉴
最后弟弟站在舞台上讲着相声,视线却搜寻着哥哥,哥哥坐在台下压抑地哭着,兄弟间的牵绊是怎样都无法断开的,我泪崩了
喜欢电影把小说里的唱歌改成了相声,最后的慰问演出太煽情了T T
ERIKA那个大妈look= =|||
资料馆的日本新电影展,我记得
现在想想,绝对的东野圭吾风格,纠结执着到死。
故事无奇,甚至很脸谱化。细节铺陈不够,两个女孩爱上这个弟弟显得唐突。有几场戏大段的对话,显得冗长,最后去哥哥监狱里说相声那段不错,挽救了不少分数。最后的主题曲是唱《东爱》的那个歌手的声音,一亮嗓子就听出来了。
似乎日本电视看多了,都能总结出它们的规律了。日本的剧本在人物设定和情节上似乎已经找到最快速戳中泪点,眼球的点了,要勇于突破啊!
对于日本如此之强烈的连带歧视很抱有疑问。。。不像东野的风格,还是感觉太情绪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