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呛人生第一季

Beef Season 1,怀恨在心,牢骚,𬺈龁人生

主演:史蒂文·元,黄阿丽,约瑟夫·李,扬·马齐诺,雷米·霍尔特,崔大卫,佩蒂·安武,阿什利·朴,玛丽亚·贝罗,贾斯汀·闵,安德鲁·桑提诺,米娅·塞拉菲诺,雷克斯蒂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3

《怒呛人生第一季》剧照

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怒呛人生第一季》剧情介绍

怒呛人生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无奇的一天,两个路怒症的邂逅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失意的承包商丹尼·周(史蒂文·元 Steven Yeun 饰)不仅被白色奔驰车挡住去路,还遭到车主的无情鄙视。怒火中烧的他驾驶红色皮卡一路追逐,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随后不久,他通过车牌号找到奔驰的主人,谁知对方竟是一名女子。女人名叫爱美·刘(黄阿丽 Ali Wong 饰),她独立创业,有着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丈夫有意无意的忽视却总让她充满愤懑和不满。丹尼的出现让两个路怒症心底的怒火都得到宣泄的出口。他们想方设法调查对方,攻讦彼此,与此同时又把身边的人卷了进来。 这场争斗看似无休无止,没有尽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我之间这不是柏林革命机Valvrave辣警狂花3橘子郡男孩第一季金装律师亦敌亦友蝟岛决币圣母在上:春血腥巧克力我就是我一树桃花开暗潮空中世界二战银河系大排档正义公堂与狼共伍钢铁斗士城里城外东北人第二部我的笋盘男友纽伦堡审判看不见的邪恶2灾难级假期李响进城临界婚姻至死不渝遇见女孩的感觉莱克伍德60岁的情书

《怒呛人生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一地鸡毛就是各类人生都无法逃脱的愚蠢人类陷阱

这部剧可真是极尽讽刺,所有人的设定都是荒诞的极端两面:向善教徒竟是纵火犯、Amy背后捅刀见风使舵的是亚洲互帮互助好闺蜜、光鲜履历的社会精英是人格矮子、艺术家是无才无德的骗子、恩爱夫妻互相出轨背叛、兄弟是厕所小偷和拉斯维加斯情场骗子并且兄弟之间也互相欺骗(哥哥扔掉了弟弟的大学申请,掩盖纵火真相)、最牛逼的豪宅安保系统活活轧死了大富婆、蘑菇宴椅子展都是愚蠢之极的娱乐、珍宝的结局当然是被尽数摧毁、那个破椅子的最终结局就是被歹徒徒手砸残大富婆、路怒两冤家最终同是天涯沦落人(真·掉落悬崖)并失去了人生的一切,所有人都没有好下场…… 概括来说,一地鸡毛是表象,真相是在这个大染缸社会,即便人心想要向善也不会脱离一个必然结局:富人自命不凡又卑鄙自私,穷人也得不到灵魂救赎,所有人互相尔虞我诈互相算计。

这部剧塑造了一个戏剧性的随时会被打破脆弱平衡的丑陋众生相,所有人都在苦苦挣扎受害的同时也都在制造新的恶,恶性循环;从解构的视角看,人类的悲剧是相通的:虚伪奸诈、忌妒虚荣、人性的丑恶。

另一个表现的侧面是东亚文化,比如东亚人与原生家庭矛盾、屈于欧美主导的奴役秩序并形成人善被人欺的服从性人格,这一点在职场和社会都相当明显,抱着荒诞的心态去审视世间傻逼就会豁然开朗,怪不得要天天跟老美吵架。

 2 ) 每集的选曲出处

Episode 101O-Town “Liquid Dreams”(2001)Hoobastank “The Reason” (2004)Episode 102Collective Soul “Shine”(1993)P-Lo “Same Squad” (2018)Tori Amos “Cornflake Girl” (1994)Episode 103Steven Yeun and cast “O Come to the Altar”(originally by Elevation Worship, 2015)Incubus “Drive” (2000)Episode 104Sugar Ray “Fly” (1997)Limp Bizkit “Nookie” (1999)Morphine “Cure for Pain” (1993)The Offspring “Self Esteem” (1994)Episode 105Shearwater “Natural One” (2013)System of a Down “Lonely Day” (2006)Episode 106Steven Yeun and cast “Raise a Hallelujah”(originally by Bethel Music, 2019)Paula Cole “I Don’t Want to Wait” (1997)Christina Aguilera “Genie in a Bottle”(1999)Bush “Machinehead” (1996)Episode 107Steven Yeun and cast “Amazing Grace” (lyrics by John Newton, circa 1779)Keane “Somewhere Only We Know” (2004)Episode 108Grant Lee Buffalo “Mockingbirds” (1994)Episode 109Tad “Jinx” (1990)Björk “All Is Full of Love” (1999)Episode 110The Smashing Pumpkins “Mayonaise” (1993)

 3 ) 东亚人为啥不开心

平时有耐心看剧的的时候比较少,但五月看完了两部剧,都是口碑发酵得高分剧,一部是国产的《漫长的季节》、一部是NETFLEXT的《Beef》(怒呛人生)。

虽然两部剧的故事完全不一样,但是都是用喜剧演员演绎的致郁剧情片。

关于《漫长的季节》说的人已经太多,90年代的一个深秋,遥远的一个响指,是几个家庭的破碎,几个人生的终结。

看过的人心有戚戚焉,勾起了关于那个年代的灰色记忆,幸好人都是健忘的,时间可以让一切都不那么痛苦。

今年东北文艺复兴的好剧还有另一部《平原上的摩西》用几乎是纪录片的方式白描了一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常甚至有些无聊,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人生的重大变故可能就是暗藏在一个个看似太普通的日常之中,虽然哭不出来,但是悲伤是那么的巨大。

这部剧由于拍摄手法的原因,评价好像比较两极化,但是我很喜欢,是一种很少有的观影体验,用镜头来说话,没有多余的对话。

扯远了,重点是想说一下《BEEF》的。

好莱坞近年来开始喜欢拍亚裔的故事了,电影有《瞬息全宇宙》、动画片有《青春变形记》,还有这部《怒呛人生》。

看过后两部,不能说不好看,但是总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好莱坞的固定亚裔模式:控制狂父母,想要干涉子女方方面面,讨好型人格子女,压抑自我迎合父母,大家都是为了对方好,最后都很憋屈。

《BEEF》里面的男女主两个亚裔,一个是底层打工人Danny,拼命工作想要给父母买房子;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女性Amy,赚钱养家还要讨好婆婆,忍受无能的丈夫。

两个人虽然不同阶层,但是生活都很努力,靠自己赚钱,混的也不算差,但两人都充满了怒气,一副压抑住自己不发疯的状态。

看剧的时候,我不理解,这份怨气到底是因为什么?

是对现状的不满么?

好像也不是,是无法改变么?

好像也能做出了改变。

那么这份憋屈到底是在哪?

这两天忽然悟了,亚裔(这里主要指东亚)的压抑,大概是来自于过分的责任心,以及自我满足的牺牲感。

男主Danny, 韩国裔,打各种工想方设法的赚钱,肩负起买房让父母过好生活的责任,还得为好吃懒做时不时惹事的弟弟“擦屁股”。

女主Amy,华+越南裔,靠自己努力创业买了大HOUSE,供养不懂事的丈夫,艺术家自居的婆婆,明明是为家付出最多的人,但因为忙工作被女儿疏远。

两人都是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把一切压力都一肩挑起,但最后却也得不到一句感谢,甚至可能还会来一句“你怎么这都做不好/谁让你做的”, 总之吃力不讨好......但是确实啊,谁让你做的?

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为了别人好,还是一种自我的满足?

最后一边被责怪为控制狂,另一边委屈的发疯。

说到底,付出本来就不应该追求对等的回报,最能自洽的付出还是应该为满足自己为出发点。

Amy回到自己父母家,对父母说,她所希望得到的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

讨好型人格往往认为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够优秀够努力付出够多才能获得爱。

但也许现实是,哪怕你足够优秀付出的够多,仍然得不到爱。

爱,非常的主观,不是等价交换,越是靠索取越得不到。

要得到爱,其实首先是对方是个有爱的人,他本生就有爱。

西方拍的影视中,总喜欢把亚裔家庭的亲子关系拍的很拧巴,控制狂父母,渴爱的子女。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身处在东亚文化中,子女也是明白父母的爱,这种爱不像西方父母喜欢挂在嘴边,而是身体力行的付出,实打实的付出精力体力,付出存款的支持。

虽然有养儿防老这句话看似是一种有条件的付出,但是实际上有几个父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都是想帮子女减轻负担。

比起轻飘飘的一句love, 亚裔的爱好像会比较沉重,但这份沉重感可能还是来源于社会条件。

亚洲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人均稀缺的资源。

从古至今都是高度内卷之地。

最近查了一下,东亚三卷国,日本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和德国面积差不多,哪怕是几十年的少子化也有1.2亿人口,比德国多了3000万。

而出生率垫底的韩国,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5000万,比日本更加拥挤。

从人均资源来看,人口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

那么,亚裔的压抑感大概来源于对资源匮乏的恐惧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内卷的社会容错率极低且机会成本极高,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主要还是担心子女走了弯路而陷入绝境,是对风险的提前预防。

而比起其他地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人有着更大的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改变命运的渴望,同时对享乐以及不负责任带有天生的愧疚感。

就像剧中的Danny,生为家中的长子,随时紧绷着,认定要想方设法赚钱要帮破产的父母,罩着不靠谱的弟弟的,把一切控制在手里。

而女主,虽然已经阶级提升,但小时候父母因为她读书学费问题而吵架的那一幕仍一直埋在她脑海里。

那么,为什么亚裔很难开心?

还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匮乏;为什么要有牺牲?

因为不得不做出牺牲......而这种匮乏感因为牺牲而造成的愧疚感,哪怕在长大后成功之后,恐惧却仍在。

比较来看,剧中另一个亚裔,Amy的老公,一个吃软饭的日裔男反而显得比他们俩都松弛坦诚许多,大概原因是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曾经富裕的家庭,哪怕自己不赚钱,他仍活得自我。

所以,不是亚裔开心难,而是亚裔经济发展起步晚,一代人要紧绷着努力摆脱贫困,为了是下一代能没心没肺开心的生活。

经济环境的变化,可以让一切的观念都改变,比如曾经最热衷家庭生育的东亚,谁能想到如今最不婚不育的地区。

 4 ) 剧中三大主角的性格与背景映射

黄阿丽的父亲是中国人,剧中她的人物靠着自己拼拼拼,白手起家如今有了一番事业(其实也不能算白手起家,有点靠老公艺术家庭背景的影响,感觉挺像日本产业链转移的lol)属于全剧中三大主角里最富裕的一个。

她的性格也最为拧巴,她总是喜欢把一切都归在工作上,Paul怼她“工作不是你人生一团糟的原因”。

剧中她和父母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有放不下的心结,父亲重男轻女当初就没打算生她,父亲出轨,而且父母极度不善于和儿女沟通,父亲一言不合饭不吃就回屋了,母亲知道父亲出轨但拒绝和女儿谈论此事,但同时父亲又指望女儿生活想让阿丽买个近点的房子,父亲喜欢说“都是为了你,还不是为了你”这种话就真的很像我爸,这种家庭氛围就很窒息,很贴合现实中的家庭形象。

ali也是最善于生意的生意人,和白人富婆的收购交易,以及和Steven打算私了发现婆婆愿意背锅后直接就毫不犹豫的cancel了,睡完paul听了他想借钱后直接就说老娘才不给你,你个大傻冒真以为自己能成笑死我才不当冤大头,把屌无情hhh。

但有趣的是虽然她是生意人但和白人富婆比还是小白兔,需要富婆来指点她中国人是咋做生意的,中国货又好又便宜。

日本老公生于艺术家庭,我把他归于没落贵族,挺像现实中九十年代如日中天但如今逝去的二十年的日本的。

他最虚伪而且恋母,不和妻子提前说直接让母亲来家过夜,表面上关心妻子实际上和白人女生搞所谓的柏拉图恋情,有点像日本脱亚入欧,二战后一边倒的站在美国一方的政策的,剧中也是最被白人社会接受且崇拜的,父亲的一把破椅子被炒上天价。

母亲也是,虽然曾经不为金钱困扰但如今不得不靠黄阿丽接济度日。

丈夫也是最为果断的,在最后一集果断的成为女儿的合法监护人。

母亲的形象我觉得也非常有趣,谁都看不起,但是又非常寂寞连个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

但同时她又非常明事理,一眼就看破一切,而且为了儿子的家庭她愿意替阿丽圆谎。

韩国三兄弟加一起我觉得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韩国的国民性格。

issac最直白最gangster,洛杉矶暴动时他就在,当年韩国人举起枪保卫自己店铺财产,一战成名此后韩国人没人敢惹,喜欢欺负弱小,儿时就喜欢欺负Steven。

这里面有一点有意思的是在赌场时他暗示中国人好堵而且赌博牛逼。

Paul是最westernized的一个,比较chill,最渴望脱离原生家庭同时也是最好高骛远的一个,认为自己有了资源也可以像ali一样成就一番事业最后被ali一番说教。

好在最后翻了墙还活了下来,也是剧中最无辜的一个?

最后和哥哥割舍,不知道主创是不是在表达西化才最好lol。

Steven Yeun我觉得是剧中最复杂层次最多的角色了吧,和ali一样拧巴,虽然忙碌但又没钱,表面看似有点窝囊但实际上暗中掌控一切,害的paul没学上害issac入狱。

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可以威胁ali同时也可以化名接近日本丈夫。

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复杂,很尊重父母,为了父母希望自己赶快买地建房好出人头地,也一直听从父母的身为长子照顾Paul,但同时看见房子被烧了父母扭头就回国了完全没有说帮孩子分担一下解决一下的,父母希望他找个韩国女人,这种家庭背景长大下的男主日后也形成了操控他人的性格,而且极度拧巴,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不敢追求女人,出了事情又喜欢瞒着别人怪罪别人,中途靠着电饭煲的第一桶金看似生意越来越好但其也因为自己走线的原因引起火灾,知道不是纵火后又咽不下气不敢直面自己对paul撒谎操控Paul。

好在最后和自己与他人和解了。

写的不好希望大家见谅,主创想表达的东西肯定比我写的这些要深入要复杂的多,该剧把亚裔角色刻画的这么鲜明这么有层次不得不说A24真的有一套,有想到别的我会更新的。

 5 ) 每集片头标题及配图

Fxxking awesome! If you’re so sick of all the shitty persona out there,这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年度十佳剧。

超级解压同时令人意外地治愈。

全员暴脾气可太爽了反正就不惯着。

剧情疯台词丧,充斥黑色幽默,暴躁搞笑过瘾神经狗血竟然还挺合理且细腻,最后一集几乎触及哲学层面探讨,网飞求求了改编成电影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亚文化共性——拧巴、热衷于自我折磨,其中又以ABC、ABK、ABJ最可怜,挣扎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泥淖里卷出天际,最后发现没什么岁月静好,大家的日子都肤浅虚伪焦虑一地鸡毛。

暴力宣泄不是终极答案,没有真正的内心平和想要体面生活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神经病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活得自洽健康。

最后,圆寸头的Steven Yeun is soooo freakin’ hot!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6 ) Hey, Amy 你有没有感觉被听到?

BEEF 这部电视剧同样由投了《瞬息全宇宙》的A24 监制,风格延续了很多旗下类似的影片风格,黑色幽默暗黑,崩坏的剧情一直到结尾。

关于剧情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情节让人感觉无法预测,一直各种分崩离析式地崩坏。

但是,在这里,我很想认真地讨论一下情节之外的东西。

George Nakai: 西方社会伪善的代表在看到第一集的时候,从 Amy 开车回家和丈夫对话,我就开始大概明白为什么 Amy 会这样“狂躁”的路怒症。

当 Amy 和 Danny 路怒完回家在车库里心有余悸,本来并不想说发生了什么,但是她的丈夫 George 一定要她说,Amy 马上要说到了George又让她深呼吸放轻松,不让她说完。

我会觉得这种对话形式非常暴力,好像 George 只是为了展示客套而共情,等你真正想要说一些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的时候,George 的伪善人格又开始打断你。

这样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就好像你有一天,过的很差,你回到家里想要倾诉,你的朋友问你怎么了,你开始准备说的时候,对方又说放松一些(或者是不要太负面了)就一走了之。

留你一个人在那里质疑自己,被情绪吞噬。

但是这种 George 的式伪善人格的初衷并不是真正关系在乎对方的感受,他们只是在塑造一种“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

就好像吃素、热衷环保、热衷平权、热衷冥想的那些人也不见得是真正在乎,只是说做这些事会显得自己比较时髦比较与众不同。

这种 George 的式伪善人格在北美社会实在太多了。

Amy 在长期这样的环境下一直没有被听到,被理解,所以情绪才会爆发和反噬。

Amy & Danny: 靠自己单打独斗咬碎牙往肚子吞的东亚小黄人

Amy 对于我来说非常能够感同身受。

同样地觉得原生家庭窒息,同样地想要逃离,同样地靠自己得到现在的生活。

但你问我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我的答案是未必。

因为就在前不久各种裁员消息满布的时候,我同样的和Amy说过类似的话。

我对我的心里咨询师说:前不久我搬家,坐在乱如仓库的新家,我一个一个箱子打开整理,然后开始崩溃,出国到现在,一直都是我靠我自己付房租,自己搬家,自己买家具,然后自己一个一个螺丝组装拧好,工作上的矛盾也是一个一个自己吃苦过来的,没有一项是容易的,每一项都是经过了失败,每一项都是我自己辛苦挣来的,如果裁员那我可能就要想靠我自己的积蓄可以活多久,因为确实没有人可以帮我, I am here on my own. Danny 则是让我想起了有一段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时期。

你知道的,总有一段时间,你觉得什么都差了点,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失败的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你想做好,但是不奏效。

Danny 在剧里则是这样,旅馆差点意思,建筑公司差点意思,当哥哥差点意思,当完美儿子差点意思,总而言之就是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各方面都很失败。

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能喘气,因为没有可以倾诉,没有获得帮助的计划,即使觉得自己各方面很失败,还是要勤勤恳恳打好这份工。

Amy 和 Danny 即使身处社会不同阶层,但是仍然有很多相似性。

我觉得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关于灵魂的对话:无条件的爱,空虚感,以及生命的意义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我非常非常喜欢BEEF的最后一集,我觉得导演的很多铺垫都在最后一集里升华了。

Amy 和 Danny 在山谷里讨论到了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 love). 这个词其实在心理咨询领域并不陌生,很多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和问题都可以被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 love)治愈,这种爱可以来自于朋友、恋人、伴侣、师长。

但是这种爱很难描述,你只有体验了,你才知道,你没有体验和得到之前也没有办法给予其他人。

但是确实,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 love)可以治愈很多事情。

Amy 的问题在于她没有被无条件地支持和爱过,所以她也没有办法给予给她女儿,尤其是她发现婴儿的爱并不单纯之后。

而 Danny 则更是,他们都在第一代移民家庭中长大,父母永远都在说我为你付出多少,我来到这个国家就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你不争气,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弟弟。

影片感动的部分在于,山谷里对话的他们,就像互相舔舐对方伤口的小动物,那么脆弱,但是又那么真诚。

空虚感、虚无感、存在主义危机:关于生命的意义

关于空虚感的讨论,我其实一直觉得空虚在现代汉语中被赋予其他意味以至于无法完美表达其原有的意思,但是amy 和 danny的讨论很好表达了空虚感的意味:就像一片虚空, 但又不是,是一种固态的虚无,就在表面之下 (It's like a void, but not, it's like empty but solid, right under the surface.)看着danny的扮演者史蒂芬元,让我想起他的另一部电影《燃烧》,同样地在讨论虚无感和空虚感。

那种感觉就像《燃烧》里的台词一样,“看着太阳一点一点落下,突然好想跟着一样消失“。

当人们太看重功成和名就,在追逐世俗主义名利的路上总是可能引发存在主义危机。

比如说我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就算我获得一切,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可能在追逐名利之前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讨论并没有完全,比如说关于我人生的叙事主题,我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问题并没有解答。

在拥有巨大财富(amy)或者遭遇巨大失败(danny)后很难不问自己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在最后,一切都会消失,没有什么能够长久。

所以最后能留下什么,也许只有回忆。

空虚感是固态的虚无,没有被听到,没有被感受到的孤独。

虚无感是当人生失去了higher purpose,我们靠什么过下去,我想我也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

也许Amy 与 Danny 相拥的那一刻他们或者知道,they are connected, they completed each other, 也许这种时刻虚无感不再存在,因为你的孤独和人生真正的被看到、听到、接受到。

 7 ) 一个人的Diss,两个人的<Beef>:这部剧从来不想要诠释亚裔,因为everything fades

What the fuck is happening?(会有小量剧透)

(很有美学设计感的标题)最后一集结束时,Amy爬上病床,抱住Danny,打上仿佛夜店舞池整晚的最high的走马灯,闪动的荧幕上,A24的标志赫然可见,我只能高呼美妙,复杂的美妙,粗粝的美妙。

(我哭了,你呢)所有的微妙的感觉都是of-this-moment的,无论是向内心灵的感觉,还是向外对世界的描绘。

就好像在马路边,你看见一只小野母猫,你们四目相对,你再招一招手,她就从前方慢慢踱步而来——的这种微妙的当下的默契的链接。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看A24的电视剧,(去年弃了《亢奋》实在因为它实在太指向美国残酷青春文学,这种青春期的搞破鞋烦恼与成长的阵痛已经离我逐渐远去,唉)但而上一次有感受到像《Beef》这么复杂的粗粝的美妙的感觉,或许是《鬼魅浮生》,或许是《好时光》,或许是《佛罗里达乐园》。

从真正开始学习电影,并且用半个门外汉的身份真正审视影像之后,我惊奇的发现,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大部分让我觉得有意义的影片,无一不是A24的片子。

在2017年,我看最多A24影片的时候,或者再往前推一点,他们的东西还是比较“白”的,无论是《伯德小姐》还是《佛罗里达乐园》,尽管《月光男孩》很黑,但从奥斯卡拿到手软可以看出来他似乎有一些讨好主流政治正确的“白”在里面(对不起我总觉得一些刻意的黑其实是很白的)。

但是近年来,从去年又拿上奥斯卡的《瞬息全宇宙》我们可以发现,A24真的没有那么白了。

《Beef》让我真正的成为了A24的粉丝。

但为什么说这部剧不想要诠释亚裔呢,他着实打动人心,但打动人心的地方,不是恰巧这几个亚洲面孔,而是无论是在这一部剧集或者是大多数A24出品的作品中都能看见:真诚的表达;存在主义的抗争;(破碎与混乱的)个体与Outsider的狂欢;影像的文本性。

1.难得一见的真诚的表达尽管影视作品作为商品,于观众而言还是希望看到最真诚的表达。

看腻了主流厂商千篇一律的桥段,又讨厌只有血腥暴力的感官刺激,作为非常挑剔的观众,我在之前的一篇评论里曾大骂Netflix不真诚只想骗钱。

A24就比Netflix真诚多了,(虽说不一定哈,也有可能是我被骗了)但我愿意为他可能是在努力粉饰的真诚来买单。

编剧也在一个采访中提到,Amy的角色最初被设定为一个中年白人男子,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在当下要去讲好一个如《绿皮书》般带有种族碰撞的故事太困难了。

所以剧集从最初发祥上就不是为了去讲亚裔故事而讲亚裔故事,没有为了讨好白观众做一些骚操作,也没有刻意强化什么stereotype(比瞬息全宇宙要好一点),于是剧集里你就看到一些淡淡的女老板,淡淡的男老公,淡淡的建筑工和弟弟的生活,这些淡淡的东西就是自然的表达,但是揭开这些“淡淡的”感觉之下又是一个个风起云涌推波助澜的浓墨重彩的漩涡,我们这些“小写的人”都是丰满的有血肉的。

这就是真诚。

( 听说最近A24在制作Y2K电影,感情可好,我超焦虑自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文化属性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书写者。

)2.我看到存在主义向虚无主义抗争的力量,烧房子这场戏,是演员Steven(扮演男主Danny的),继《燃烧》里烧的仓房后,荧幕上再度烧掉的一个房子。

电影《燃烧》里,Steven扮演的Ben,是一个变态虚无主义者,主动纵火烧房子,为了烧房子而烧房子,没有刻意的目的的烧掉没有任何意义的仓房,因为没有意义,或许所以要进行无意义来才要找到活着的感觉。

《燃烧》剧照,右1是Steven

第一个被烧的房子而在《Beef》里,Steven的房子又被烧了,但这次不是为了好玩主动烧掉的,而是被自己这个“愚蠢的建筑公司”亲手搭错线路,亲手毁掉的,而这座花费了太多努力的房子,也成为了最后搭上了表哥和自己一众“创业伙伴”的性命的导火索。

(Btw 扮演Ben在Steven真的演的很精湛。

在《燃烧》里他演变态富豪有多轻蔑多冷血,在《Beef》里就有多混乱破碎。

)我很爱纵火这个意向,一是他是虚无主义的隐喻,如此强烈,又如此竹篮打水一场空;二是纵火的行为如果想要过度解读的话,有无限的空间,无论是神秘主义的巫异色彩,还是回到人类原始的火的元素,自然的力量,物质“轮回”的性质,甚至在《燃烧》里的阶级隐喻之火,也同样能在《Beef》中捕捉一二。

就好像Amy在Danny混入house party又愤而出走之后,站在garage门口与他对峙,第一次抛出这句话——“cause everything fades”, 她用安静又疯狂的语气,宣告般的解释了他们的生命哲学。

“everything fades..."在结尾处Fade这个字眼也反复出现…“It all faded.” 他们躺在大石头上,又用一种投降的自我安慰的语气再次说出口,或许这就是这部剧虚无主义向存在主义妥协的题眼。

Amy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业女性,一面在演讲上给大众输出“我们可以拥有一切”的心灵鸡汤,而一面内心深处明白的知道“一切总会消逝”。

这矛盾吗?

她为了事业疏离了家庭孩子,是不是因为了解“一切终会消逝”,想要努力抗争,却不得不面对无疾而终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拿捏的太精妙了,每个人都在奋力的抗争,最后或多或少被自己的奋力过的东西毁灭。

Amy奋力了却被自己亲手毁掉的生活,Danny奋力了却仍被自己亲手烧掉的房子,丈夫奋力了却仍被自己亲手毁掉的婚姻。

而正是因为这一对矛盾的母题,这些人物和影像才能够如此贴近我们的内心,是不是我们在奋力的时候,某种程度内心也是向着毁灭的?

3.(破碎与混乱的)主体性与Outsider的狂欢:“What the fuck is happening?”这里不搞什么夸张的精神分析评论(但是下一个部分会讲到编剧对荣格的思考是整部剧的内核),讲几个特别喜欢的设定和场景。

Amy拿着没有子弹的空枪进行self entertain的这一幕,是对她破碎的混乱的人生的很好注解。

大部分时间我是反感无脑自慰和做爱桥段,为了所谓的强化人物;但这个“枪”的设定还是蛮巧妙的,对于刺激危险的渴望,是人的原罪,也是自我压抑的反哺。

你注定会走入这个漩涡的行为不是无来由的,你会被破碎的混乱的人所吸引,你有一种 “渴望受伤,但是需率先确认这个被伤害性是可控的”病态心理。

所以当Amy面对破碎混乱的Danny时,反而会有一种病态的安全感,你可以不加粉饰的表达你的混乱,并且自然的合理化这种混乱——“这不是我的问题,这个世上大多数人恐怕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我面前的这个人。

” 我们多么渴望赤身裸体地站在别人面前,而不被评判,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谁会这样做?

所以很自然的,男女主都不约而同的有Depression,但我喜欢这个影片里把depression的丑陋和扭曲毫不掩饰的淋漓尽致的展现。

不是简单的要死要活,也不是简单归咎社会的过错,贫富差距,阶级分化,政策失调,而是先从自身的错误出发,因为大部分depression,首先因为脑子有些问题是真的(No offense,单纯描述病理上的,因为我的脑子也是有问题的),进而会因为病理上的大脑偏差而犯错,疯狂内耗伤害自己的错,无法控制情绪伤害别人的的错,纵横交错一错再错的错。

而“西方的心理咨询对于我们这些东方脑袋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这句话也是真,于是就可以看到在影片里,在这我们这些乳糖不耐受,做心理咨询没有用的可怜东方人,时而喜悦,大多痛苦;时而冷静,大多疯狂;时而正确,大多错误;时而爱,大多恨。

A24的影片向来擅长刻画outsider的环境与内心。

A24宇宙仿佛在打造一个outsider的庇护所,我们在这里看到世界的角落里,一些好难被看到的人的生活,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幸是个outsider,或者至少曾内心感到过被驱逐,在好多片段里,打碎了再拼起来,里面都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佛罗里达乐园》里的汽车旅馆和 Danny和Paul从小的生活环境如出一辙,里面的小孩都是他们的童年玩伴;《八年级》《伯德小姐》《别告诉她》是 Amy的前传,《好时光》和《原钻》是Issac之前坐牢的原因,《龙虾》是他们最后摔下的森林的番外篇。

而对于Asian Americans 雨露均沾的描绘,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在美国被统一的黄皮统一成asian Americans了,从广义来说,我们的文化渊源大多是相似的。

尤其是在被影像集中表达的家庭方面——从来不沟通的原生家庭,压抑,控制,父亲的不在场,都是经典的亚洲家庭的代言。

A24宇宙4.影像的文本性:艺术/闲笔/留白(艺术/闲笔留白还没讲完...先写到这儿吧,得忙工作了...)(对一个影视内容的好坏评判,和观赏体验大多与私人的经验与生活环境强相关,因此本文仅代表个人的观点)

Episode1 Title card来自一段编剧的采访: “我们有一个共享的文件,在整个写作期里,作家们都会把名言扔进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到所有的剧本都完成了,我才回去试着把他们和正确的人联系起来。

有一些是我们很早就发现的,比如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 (“鸟儿不唱歌,它们痛苦地尖叫”),是来自赫尔佐格的影片 BURDEN OF DREAM。

我们的一位编剧,Alex Russell,在写作的第二天就说,”哦,你们一定要看这个Herzog的片段”,并播放了赫尔佐格在丛林中说所有的自然都在受苦的片段。

这让我大吃一惊,而且感觉很适合。

结尾的一句话“Figure of light”可能是我从一开始就有的一句话。

卡尔-荣格的这句话可能是这部剧的主要指引,甚至在我提出整个剧集的想法之前。

”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我们不是通过想象光明的模样,而是通过黑暗的意识而了解光明,这就是这部剧最核心的思想。

(采访资料来源:https://variety.com/2023/tv/news/why-beef-showrunner-didnt-want-to-focus-on-race-in-netflix-a24-show-1235575853/)(图片来自相册网友上传)

 8 ) 代表美国影视工业最高水准的剧本

这个剧本一定是教科书级别的、代表美国影视工业最高水准的创作。

编剧和剪辑团队没有浪费一秒钟,安排了大量的,密集的技术点。

这其实本身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但是让这些技术点在整个故事结构中交错出现,并且做到效用最大化,形成一个完整紧凑的故事架构,是非常不容易的。

上一个令我有这种感觉的是*Severance*,我认为这两部作品实在是人类目前剧本创作的天花板。

以下是一些技术点对应上的例子:- story - the change of state: 故事是关于男主和女主之间的关系的改变,故事是关于剧中人物和环境的剧变,故事是关于男主和女主对自己(东亚背景下的)内心void / need看法的改变。

- 7 Basic Story Elements: 主要表现在pilot中。

teaser: 男主在福斯特退(自杀用)烧烤机,status quo(inherently,暗示男主经济状况不佳)。

point of attack:男女主相遇在一次road rage。

debate:一次次打击,男主内心纠结要不要去找女主报仇 。

lock in:男主一怒之下查找车牌号,想找上门。

new world随后展开了最大的推动力:互相报仇。

- mid point:女主的企业被收购成功- stakes:男女主互相伤害所承担的外在风险(事业崩溃)内在风险(家庭关系,亚裔互相拉下水)哲思风险(这一切的意义,人生的空虚)- tension:贯穿始终,从最开始的完美状态(mid point假解决)到最后所有事情陷入不确定性,tension持续膨胀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在结尾瞬间坍缩。

- conflict:整个剧本的中心所在。

包括argument(各种吵架),internal conflict(男女主对事业不满足,对复仇的病态渴求),Struggle against circumstance( 最后的荒野求生),avoiding a negative outcome(最后男主造成弟弟的“死亡”),confusion(男女主头脑里的那个枯树叶草地的deja vu)dilemma(女主为了deal再干五年事业)。

- Character Want:赚钱,复仇。

Goal:男女主和好,need:病态的家庭关系,病态的追求。

接纳实质的空虚- surprise:很多,比如男主逃跑的时候发现后座的小女孩- suspense:女主路怒视频可能在收购前败露吗?

男女主出轨会被发现吗?

男人去复仇时可能把女主杀了吗?

表哥出狱后,敲门的人里面有他吗?

- mystery:谁烧了男主的房子?

- advertising:比如表哥出狱后,狱友说:他要出去杀了他表弟;再比如最后绑架犯到来的临近;男主“im gonna kill you bitch”- warning:比如多次出现的,男主告诉弟弟不要和白人女生交往 ,否则……- order:表哥对男主下达计划- deadline:绑匪说今天之前必须要……- plant & payoff 太多了:表哥电饭煲里的钱,后来被男主占用。

女儿喜欢的彩虹糖,荒野求生的时候再次出现。

前面白人女家里的real crown (Chekhov’s Gun),成为后面给绑匪的承诺。

白人女提到有安全屋,最后真的跑去安全屋然后被门夹爆(主要角色中唯一一个非亚裔,然后惨死hhhhh)。

男主和父母打电话得意地说自己安装的排线,结果因此烧掉房子。

女主老公和男主提到,你应该和我wife谈谈,最后真的进行灵魂对话,等等。

- Creepiness:女主意识中出现的鬼怪形象- 库里肖夫效应!!!!

整部剧用的最出彩的地方,提供了大量黑色幽默桥段:女主两次戴起王冠时时候完全不同的处境,开篇女主竖中指,结尾男主竖中指;男主数次使用女主家的厕所,每次的目的都不同;女主在各种情形下对男主说“我要整死你”。

教堂的前后两个风光一时的吉他手主唱- Comedy & Horror 喜剧片惊悚片相似之处:比如被白女被“安全屋”夹死(黑色幽默的巅峰场面)- inside information:女主出轨男主弟弟(女主老公不知道),男主假意结交女主老公(女主和老公都不知道),数次隔着女主家的房门对话(双方不知道对方真实目的),白女不知道危险临近。

男主举报了表哥(其他人不知道)- character emotions:人物从压抑的情绪,到最后的完全坦诚,肆意表达:When we ignore our feelings, or suppress them, they only become stronger. If we don’t express our emotions, they pile up like a debt that will eventually come due.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其实对比一些日韩的类型片就会发现剧本结构上巨大的差异。

这也确定了一点,虽然它讲的是亚裔,但这无疑是正宗的美剧,讲的是典型的美国人。

整个作品探讨了非常广泛的话题,包括了移民群体的所谓美国梦,表面光鲜的婚姻,东亚式家庭关系,人际间畸形的功利主义和相互践踏;经历了一切,发现事业不能支撑自己,家庭也许可以;最后发现家庭也是破碎不堪的,才看清了自己的人生其实是一片上帝创造的虚无。

最为让这部剧封神的部分,就在于最后男女主磕嗨了,开始交换身体,讨论上帝和宇宙,顺其自然地把一部极其写实的作品升华到了一个极致寓言的层面(一模一样的思路还有 瞬息全宇宙)。

 9 ) 《怒呛人生》幕后:Ali Wong的“舞台人生”

很久没有一天之内想把一部剧刷完的这种冲动了。

《Beef》是爽剧又不是爽剧,它人物个性鲜明又极具代表性、剧情推进快、冲突爆发多,加上因为有黄阿丽的加成,台词里脱口秀似的金句频出,真的让人看的很畅快,每集半小时的时长加上各种剧情反转和悬念的设置,又让人停不下来。

但我想,《Beef》真正的好,除了它真的很好看很上头以外,它打中的是所有东亚人的软肋: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沟通与表达、自恋与自卑,以及把所有这一切藏在背后的:我们那个虚假的面具,façade。

不好意思,我们东亚人软肋有点多,您多担待一下。

这部剧里关于东亚人的困境其实都讲的挺直白了。

我觉得更有趣的一个切面,其实是主演Ali Wong的人生与Amy这个角色的对比中,所以与其讲片子,不如来了解一下主演的人生故事。

Ali Wong,一半中国血统、一半越南血统,这个1米52的亚裔女人在2016年,网飞为她推出的脱口秀专场上,挺着怀胎七月的大肚子,以极其夸张的表情和姿态大讲特讲了关于性、对女性的歧视、对亚裔的歧视以及很多生育相关的笑话。

这是她的第一次破圈,我当时看完整个人已经快要笑到地上去了,然后想:“这个小个子女人也太敢讲也太有能量了。

”她真的很有戏。

一个穿着大豹纹的亚裔孕妇讲着三俗的肮脏笑话,有同行说她这是乘着“政治正确”的东风才起飞的,“对啊,因为从历史上看,这可真是喜剧演员脱颖而出的黄金制胜法宝。

”她在广播上对这种酸话直接开嘲。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在Ali Wong外表和段子下真正埋藏的,是这个社会对女性工作者的不公、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孕期妇女和其老公的双重标准,对这些社会现实的精准讽刺和大大咧咧的回击,才是Ali能够成功的真正关键。

她看似是填补了“市场空白”,但是她实际上是在与产生这个市场的“环境”搏斗。

或者最起码,她一直在让我们意识自己真正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几个专场里,有特别多关于她前夫的吐槽,什么她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就知道:“I have to fuck him.”但结婚后才发现这个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钻石王老五”非但没有钻石,反而还倒欠7万刀学生贷款,她说本来以为她捡了个大便宜,结果现在自己要顶着个大肚子出来赚钱养家,“所以真相是,他才是那个下套的人。

他是怎么办到的?

可能是因为他上过哈佛商学院吧。

在关于前夫的一万个笑话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

因为除了在舞台上的犀利吐槽,私底下的Ali其实经常在推特上秀恩爱,展示他们的感情和美好的生活。

但我也知道,结婚前,她前夫家真的跟她签了婚前协议,为了保护他家的财产。

19年Ali在给女儿的回忆录里写道:“因为我签署了一份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了我不能依赖我的丈夫。

我父亲总是称赞‘恐惧是一种天赋’,那份婚前协议是真的让我恐惧了。

但是到头来,我发现被迫签署婚前协议是我在人生中和职业生涯中发生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

”这个有着一半日本血统的前夫的爸爸是一个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日裔美国发明家(是不是跟剧里的设定完全对上了,笑),他在哈佛毕业以后,去一家科技公司当了副总,薪资肯定不低,但他在19年“为了多陪家人”,停止了工作。

而Ali专场的入场费从10美元涨到1000美元,拍了各种电影、剧,接受各种各样大牌访谈节目的采访。

Ali Wong参加《今日秀》Ali在养家一年以后,他们终于还是离婚了,好像很惊讶,又好像没什么好惊讶的,不过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关于前夫的一万个段子里,并不全然是在夸张。

就好像剧里的日本老公一样,明面上他拥有一切美好,还总是占领着“情绪稳定”和道德的高地指责Amy,但实际上他的问题并不比剧里任何一个人少。

在离婚风波后的第一次专场上Ali讲到:“七年前,我威逼着当时的男友向我求婚。

七年后,我真的只想自己过了。

”Ali成功了,就像《Beef》里白手起家的Amy,终于获得了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物质和名气。

但是这部剧真正打动我们的,其实更是这样一件事:表面如此成功的她们,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太多的一地鸡毛,那些夫妻之间的问题,原生家庭的矛盾,养育孩子的不易。

她们的光鲜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换取的?

《Beef》就是在告诉我们,人就像被太阳照着的月亮:所有光鲜一面的背后,也一定都有着难以展现给外人的阴暗一面。

把这样的阴暗面搬上电视,感觉自己生活的某部分也被看到一样,这实际上是一种治愈的过程,我们谁又不是Amy或者Danny,都有着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课题,但依然跌跌撞撞在这个世界上走着呢。

Fun fact:在离婚后,前夫哥依然是Ali的脱口秀tour的manager,他们仍然是很好的朋友。

Jimmy Kimmel调侃到:你们的关系一定是已经进化到一种新的境界了。

后记Ali Wong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主修是亚裔美国人研究。

Steven Yeun本科学的是心理学。

可能这也是这部剧里对东亚人的问题刻画如此之精彩的原因之一吧。

每集片尾曲也太会选了都,好多学生时期听的老摇滚,基本每首都是我超级喜欢的歌。

每集开头的画作都是Isaac的饰演者David Choe画的,这哥们也是个神人。

贴一下豆瓣简介把:崔大卫,是一位韩裔美国籍人物画家、壁画家、涂鸦艺术家和连环小说画家。

他的人物画多以欲望、堕落和喜悦为主题并以粗犷豪放的线条为特征。

他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为 "肮脏主义" 。

从青年时期,他就开始了喷涂式街头涂鸦作品创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街头涂鸦作品是獠牙鲸 。

 10 ) Beef为什么翻译成“怒呛人生”?

刚刚刷了两集网飞的新剧《怒呛人生》,非常非常好看。

故事讲的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某一天心情不好,在开车的时候互呛,然后飙车互怼,结果两人相互挖出了对方的住址,相互陷害,他们的人生随之分崩离析。

故事节奏也非常好,拍摄角度新颖。

英文的俚语脏话彪得也非常爽,那种对人生的怒气和绝望,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传递得非常到位,看得非常过瘾。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英文题“Beef”,牛肉,为什么会翻译成《怒呛人生》。

其实这里用了一句英文俚语:一、What’s the beef?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什么是牛肉”,而是“What’s the problem?” ”What’s going on?”直译一下就是:“怎么回事?

”带情感直译一下就是:“你tmd有毛病吗?

” “你tmd在找茬吗?

”在这个用法里,beef的意思就是“抱怨”,相当于a conflict, complaint, grudge。

二、have a beef with somebody/something意思就是:have an outstanding or unsettled dispute or disagreement with somebody/something例句:You seem to have a beef with Todd. Do you want to fight him?你似乎对Todd很不满啊。

你是想和他吵架吗?

注意一下:上面这个网络用语是错的,这个用法beef前面必须要加a,不是指“一块牛肉”,而是指“一份不满”,哈哈。

三、beef当动词,表示“抱怨”。

固定搭配:someone beefs about someone/something栗子:Ignore him. He beefs about his relationship all the time.别理他,他老是抱怨他的感情问题。

四、最后,还有另一种用法,beefed up,变成肌肉男/变超壮了。

栗子:He got beefed up for his next superhero film.他为了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练得超壮啊!

这不就是我本人的词吗?!

大家注意一下,这里虽然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是其实也有一点点相关。

你的英文老师肯定没教过你beef还有这些用途。

为什么beef会有这种“怒火冲天”“抱怨”“发火”的意思呢?

总共有四种解释:一、“I have a beef with you”来自于美国西部放羊的牧人。

他们老是和放牛的牛仔争草地,所以放羊的人就会用这句话来表示“有冲突了”,因为他们和“放牛/搞牛肉的人”总是有冲突;

二、据说是养牛的农场主之间通常为了牛的利益而发生争吵,但是最后的结果总是这些农场主们为了讲和,把牛都给杀了,然后坐在一起吃牛肉;三、早期美国的士兵们总是抱怨牛肉不好吃,所以beef就是抱怨;

四、18世纪,“beef”指的是冲突,因为在这些冲突里,通常都会有beefy的肌肉男打群架,啊,想想都湿了。

这部美剧《怒呛人生》第二集中,男主角在游泳池边烧牛排抱怨人生,他的肌肉弟弟半裸在泳池里游泳,后来又有两人健身的画面,所以你看,这部美剧名《Beef》起得真的是好啊。

☆☆☆以下都是翻译腔翻译腔 | 一个无性恋男子遇到的爱情翻译腔 | 到底是lunar new year还是Chinese new year翻译腔 | 如果友谊取代婚姻,成为生活的核心翻译腔 | 在国外生活如何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自我有哪些好看的杂志和电视剧《最后生还者》第三集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基佬求求你们别再说“尊重但没必要大肆宣传”这种话了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IsHannahanangel?黑色皮肤的小美人鱼到底有问题吗?

问题在哪?

来谈一下“性乱”和“洁身自好”《绯闻女孩》+简奥斯汀心向快乐趁着《心灵奇旅》还在上映,就推荐皮克斯的另一部作品吧弦子、拉姆,和前程似锦的年轻女孩们真正在巴黎的人,才不会觉得《EmilyinParis》好看神偷卡门女性到底能不能当全职太太?

看看职场女性圣经《傲骨贤妻》是如何解释的在美国哪里可以看到《花样年华》?

资本主义工作方式和职业环境更优越?

《傲骨贤妻》里,Alicia有一万刀的办公室装修津贴推荐个做冥想的小视频《汉密尔顿》,美国精神形神合一这一期《纽约客》太牛了你为什么要看《傲骨贤妻》?

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新的生活方式成都MC浴池事件的几点看法讲一讲Grindr这个黄暴的小软件纽约的上流基佬是如何约会的毫不白左的伊桑君,过得也很好啊!

J先生要离开美国了他和他的洗手池纽约人及伦敦人是如何看北京和上海?

俊熙想约个糯米炮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两个不同的单身男人给你喜欢的酒保打点钱吧

《怒呛人生第一季》短评

不理解所谓“A24极高的水平”和某些人能感受到的“打动”。整部片中完全发现不了任何一点剧作人对于人完整的观察——停留于亚裔“冲突”的表面却未能揭示其中更根本的东西。这里的根本的东西并非什么“东亚人原生家庭、社会环境带来的困窘与压抑”,而是西方白人从历史到现在长期利益以来对于整个世界其他民族的剥削和抢掠。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属于自己的能量,没有任何理由去耳遮眼闭地只了解“他们”的东西。和敌人划清界限,拿出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最后衷心希望大家都能不被这部剧背后的政治惯性所洗脑。

3分钟前
  • vent
  • 很差

元元、A24、Ali、Justin H. Min、Ashley Park、第一次看到Joseph Lee的画作对他的花痴…将许多喜爱的人事物齐聚在了一起,其实已经不算作是追剧而更像是次彻底尽兴的狂欢。打破过往荧幕上总是含蓄、隐忍的既定印象标签,亦不追求任何对分歧观点的见解或是评论;仅是拆解被身份所裹挟,被期望压力所囚禁之下的“怒”——“Amy”和“Danny”的历程常常满载离谱欢笑,却又不经意间完成真挚触动。不绑架观众寻求认同,也不刻意煽动角色完成陈词,或许也是另种意义上的“说好亚裔故事”;10集之后会期望更多更多,也被鼓励对这操蛋人生大吼“不忍了”。

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女主的表演和男主差距太大,有点出戏。

9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东亚

11分钟前
  • Fitzzzzzz
  • 还行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

14分钟前
  • Lucius🥐
  • 推荐

剧本蛮厉害,在北美,没什么事儿不能用吃点致幻剂解决,如果不能,吃两顿

18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21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难看得要命……这个结局更莫名其妙。

22分钟前
  • Bunny
  • 较差

路怒和解的概念故事,然后引申到双方的生活。极度夸大愤怒,顶级制作,但每一幕都不能想前后,更不能深思。不用脑的时候看可能挺爽。

25分钟前
  • volcano
  • 较差

看不进,还没看到疯的地,但真的好疯

27分钟前
  • 阳和启蛰
  • 较差

这部剧可以和This is us相映成趣。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她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去date温柔阳光的日裔艺术家后代,装修精致的豪宅,和加州的白人名媛在gallery里捧着酒杯假笑。她可以对心理医生说出每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假装自己是个温和而健全的人。但她终究控制不了自己,会在一些旁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崩溃发疯,会去做一些毫无必要的破坏行为并感到痛快。完美无缺的灵魂填补不了崎岖的缺口,唯有同样内心崎岖嶙峋的人能对彼此进行刮骨疗伤。亚洲家庭出来的人很难相信纯粹的真善美,总觉得不生产后代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剧中主角的幸运之处在于他们的刮骨疗伤只掘到原生家庭就够了,而万千深陷于泥泞本身的人,再往上发掘便是无穷无尽的黑洞,是他们的原生家庭之所以如此的毒素根源,是那个老而不死难以撼动的五千年怪兽。

32分钟前
  • 林探惜
  • 力荐

不喜欢 但歌挺好,又一个瞬息全宇宙,原生家庭给的伤害,和解。为啥啊为啥最后米娅搁那儿上去???一个非常依赖的男女之间的抱??咋不是朋友之间互相心疼的抱?一星给中毒后幻觉的表达。

35分钟前
  • 草莓树
  • 较差

后半段疯了吧这是?

38分钟前
  • 旁立
  • 还行

借用友邻评价班宇的话:你可以告诉观众亚裔的生活是怎样痛苦和崩溃的,但是你也要告诉观众生活本来是什么。在讲一个搭在特定场域和深刻语境的故事里之前,你得先有一个故事。。。不然就是只要在一瞬间里我没能完全咬牙切齿共情,整个剧集就破功了。另外如果谁的愤怒通过一年一度在大荧幕上看和自己肤色相同的人发次疯就解决,那我直说吧这愤怒也是肤浅的

42分钟前
  • Pluto&Piaget
  • 较差

太好太好了 以为Netflix早成没品伪纪录片真人秀流水线工厂了 找对production house居然能出一部简直像盖里奇操刀的电视剧 有钱能使鬼推磨1111111

44分钟前
  • JuJube
  • 力荐

完全无法共情,就好像fleabag一样,太剧烈了、太极端了、太离奇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相敬如宾认真being honest的同时又饱含了那么多的秘密的。

47分钟前
  • 南瓜不说话
  • 较差

亚洲人的紧绷 不自在 在这部剧里完美呈现了出来 那是种时时刻刻带着微笑面具的紧绷 局促感 哪怕再有钱也不能保持舒展的状态 要努力迎合其他人 哪怕是对家人 甚至只有对陌生人才能彻底发泄 暴露出本性 不需要隐藏 那是种时时刻刻对自我的鞭策 敦促 不能安安心心“躺平” 非常的亚洲 还有对原生家庭的探讨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正视一直存在的问题 永远不会去沟通问题 因为亚洲的父母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 只是强调自己的牺牲 奉献 只是在听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从父母身上“继承”来的不完美 永远不会与父母和解 我们只能藏起真实的自己 然后拥抱自己

48分钟前
  • F
  • 推荐

别说了咱老东亚人就是一代接着一代不幸福不快乐就行了。什么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去你妈的吧。还是妈的多重宇宙的老配方,A24永远拿捏东亚人的trigger。

49分钟前
  • Pirouette
  • 推荐

虽然说“西方的心理治疗不适用于东方的大脑”,但最终还是要靠talk about this来解决问题(。

51分钟前
  • 骤雨至
  • 还行

不对。

53分钟前
  • 年器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