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別人一段,很同意:對於我來說,有兩種電影是必須要堅持並且仔細看完的。
一種是非常優秀的電影,另外一種就是難得一遇的爛片中的爛片。
兩者同樣難得。
爛片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如果能夠獲得爛片之王的殊榮,那也算不枉此生。
-回家的路 - 少婦色誘強吻幼齒無聊看了這片,老實說,真的受不了,戲中杜汶澤跟范冰冰是一對已經離婚的夫妻,他們有一個兒子,六歲(鄒硯文飾)故事說親性不是,說倫理不是,劇情多爛多不靠譜也算了只記得周台那一句:「收視就是生命」我最不明白的是那小孩的父母為什麼會同意自己6歲的兒子演這片「露屁屁」、「尿尿」、「摸女人胸部」、「跟范冰冰、尹曉潔親吻」范冰冰不知道是不是「職業病發作」,差點看來像舌吻了,最後那幕瘋狂的吻那小孩的頸,看得我就是嘔心,那有母親這樣吻孩子他的父母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那點片酬,還是想孩子成為知名童星總之,看了就是一個字:噁心怪得不片房如止低
——我觉得就这样,一切都是合理的,让命运去选择吧。
剧中的路远方很像我,应该说性格上我很像他。
很多人都选择不择手段去追求自己的荣誉,我还是坚持相信有最纯真的情感存在。
不要抱怨什么,一切都是合理的,只是大家追求的不一样,对错就让命运去选择吧。
看前觉得应该很好,看后虽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可看过之后觉得不像电影倒更像是电视剧中的一集,既没有创新,也不深邃,完全没有看电影的感觉,内容的表达形式更是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回家的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叫田聪的著名女主持人,在一场大型直播秀中遇到的突发状况,为了节目的收视率不得不利用亲情去换取事业上的成功,但最终失去了宝贵亲情的故事。
田聪这一个角色,很好的诠释了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的概念。
她是当今社会典型的女强人代表,在事业上她苦心追求,无论是在电视屏幕前还是在幕后,她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获得角色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戈曼夫曾提出一个拟剧论的概念,他把社会和人生看作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的表演者都很关心自己的形象,为了表演,社会成员会有前台和后台的行动,前台的行动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田聪在电视屏幕前成功塑造了一个光鲜亮丽八面玲珑的形象,哪怕她用了很多虚伪的假象和作秀。
而相对于前台而言,后台行动则是为了前台表演的准备和掩饰。
在成功事业的背后,田聪的辛酸苦辣鲜为人知,而且付出了代价,前夫和她离婚,并且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孩子甚至不认她,而这一切,没人其他别的人知道。
一个人的社会角色能很好的表达出人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田聪在社会中既扮演着一个名主持人的角色,也同时扮演着一个普通母亲的角色,可惜的是,两者角色发生了冲突,身陷在事业和家庭的十字路口时,她选择了前者,用一场收视大战中亲生儿子和前夫的出丑,用一场丧失基本道德的作秀来获取事业上的成功,理智明理的前夫毅然再次带着儿子离开,在一个以金钱衡量的社会下,这样的分崩离析是必然的。
这个典型的角色冲突也正反映了现代女性在当今年社会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艰难抉择。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田聪是聪明的,成功的,她经过认真的算计,有效地在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种行为在社会学中称为目的理性行为。
在目的理性行为中,所有的行为都成了实现目的的手段。
但是如果把这种目的理性行为放在作为普通母亲的层面上看,田聪无疑是典型的角色失败代表,她不仅没有尽到一名母亲应有的责任,还让母亲这个职责长期处于游离和缺失的状态之间,甚至突破了道德的极限,将亲情作为一种工具,玩弄于自己的手掌中,实在是让人觉得心寒和悲愤。
事业得意,家庭失意,无疑,田聪这个母爱的世界近乎空白的人物,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本来就是混时间才看的这部片子,看完还是后悔,宁愿这段时间发呆也比看这部垃圾片要好多了。。。
为什么范冰冰要跟那个小孩舌吻?
但为了研究国片可以烂的底线,我还是看了。
别的就不多说了,还是用艾爷的那句话来指导性地总结一下吧:就算取消了电影审查制度,中国电影也没戏。
中国就没有文化,当然也没啥文化人。
不是原话,大意是这样。
现在我信了。
真想告诉导演,你拿这片子的胶片当草纸去擦屁股,都比拍成这样要环保。
片子的前几分钟,至少前10分钟内,是特别没挑的一个商业片段落。
放在好莱坞也是好的。
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原来中国大陆还有真正会用镜头、有天才的年轻导演。
不过剧情实在太恶心了。。。
大人们恶心的世界观还要强加给孩子身上,把孩子弄得看似天真,实际也一样俗不可耐。
另外,难道这孩子摆点小可爱的造型就叫戏了么?。。。。。
要不是因为是国产,肯定只给二星不到。
一直以来都被各种娇柔造作的片子,节目,电视看的实在需要找几句话来发泄,路远方的那些话,很出彩。
我们生活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科技的进步、物质的充裕,究竟是给人们带来了更大限度的自由还是限制了自由?
究竟是把人们推向了一个多元的世界还是将人们置于自我的对立面,在这样的多元世界里自我迷失自我疏离?
《楚门的世界》寓言式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
很显然,那个庞大的摄影棚是楚门的世界的全部,当然他对此完全不知道,他的出生、成长,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甚至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观众观看。
楚门就是他们的想象共同体,他们同楚门一起经历着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所适从,生活秩序将被打乱,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
但这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
在楚门走向真相的那一刹那,真人秀节目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商业电视硝烟里的你和我,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关于“老大哥在监视着你”的隐喻不言而喻。
上个世纪末以CBS的《幸存者》为代表的一系列真人秀节目的兴起,正好印证了博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端丰富和精神生活匮乏所造成的“白色弥撒”,虽然博德里亚的观点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状得出的。
如果放置到全球社会的发展形态上来看,这种思考多少带有前瞻性与预测性。
但就如今的社会现状来说,投资性社会,到处都弥漫着商业气息,消费社会的形态已经形成,尤其是随着中产阶级人数的日益增多,寻找刺激与快感首当其冲成为了白色社会人们普遍的消费目的。
真人秀的出现正弥补了这一类“寻找刺激与快感”节目原先的缺席,窥视人物的隐私、放大人物内心的阴暗面等真人秀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物质世界里人们的窥视癖。
真人秀中人物的隐私是通过节目的叙事逐渐展开的。
我们平时所乐衷的电视剧,因为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不存在所谓的隐私,因此也就没有私人领域,而其实,促使人们观看电视剧的动力在于将这些虚构的人物隐私向观众曝光,从某种程度上说,真人秀和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最大的不同是电视剧的隐私是属于剧中人的,而真人秀的隐私却是真的,是属于普通人的隐私,所以从受众观看机制角度,对于这种不加修饰的第一手隐私的热情远高于虚构的隐私。
《回家的路》正是一部以当今消费社会的白色弥撒背景下,真人秀节目被刻意置于大街上的小孩在寻母的过程中所引发的对于收视率至上的电视台对于道德底线以及家庭伦理的反思的电影。
很多人把此片贬得很烂,我想很大程度上不是对于影片的不认可,而主要是针对女主角范冰冰。
我不知道这种莫名的憎恨来源于何处,但正如影片里那些毫无理性的粉丝一样,对于追星的狂热,那些无缘无故的迷恋与憎恨统统都是这场白色弥撒的消费主义社会的极端产物。
作为女主角,范冰冰在《回家的路》中的表演也算是尽职尽责,将一个职场上成功家庭生活失意的女强人演绎得有血有肉。
从故事本身来讲,这是一个悲剧人物,在职场上打拼无数,不满足于只做花瓶,一人身兼主持人和制片人数职,在这个依然男性在职场上还是占绝对领导地位的今天,她需要的也许仅仅是一个认同和肯定。
但收视率不佳、下属的篡权夺位、广告商的撤资、节目的被撤都使得这位外表冷漠的女强人一次次的遭受重创,这注定是一个以工作为中心的女人,所以尽管在直播的时候她内心曾受到孩子的触动,但在她身上,“母亲”的角色始终是处于一种缺席状态和游离状态的,因此这个东方明珠寻母的故事注定是一个悲剧故事,故事的悲剧性不在于她的失去,而在于不圆满,这个家庭终究是不会团聚的。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孩子认同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同时找回了自我母亲的身份,但在这样一个商业市场打拼,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中,母亲的身份还是会被女强人的身份掩盖,而这个家庭又很可能走向分崩离析,从这个角度来讲,影片最后的不圆满成全了我们合理想象的圆满,以一个善解人意的空姐代替了这个已经回头是岸的母亲。
由于孩子母亲身份的缺席,父亲一人既要承担父亲的责任,还得担当母亲的角色,因此我们看到杜汶泽饰演的父亲出场时,是以一个不那么成功甚至有点窝囊的角色出现的,六岁的儿子在父亲相亲的路上不断地给父亲出谋划策,这一点颇为让我感觉有些不舒服,似乎刻意把孩子弄得很早熟可以增加影片的喜剧因素,的确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现了不少又囧又雷的桥段。
我们暂且已经认定了孩子的早熟,但后来儿子在真人秀直播过程中给父亲打的那几个电话就与自己早熟的身份有些不符了,尤其是在斑马线对电视台请来的演员实施咸猪手一段,看起来让人感觉孩子是在刻意假装天真从而弄出这么一个桥段博取观众的笑声,同时在这里电影也承担起了真人秀以噱头吸引人们眼球的终极指标。
《楚门的世界》和《回家的路》都有一个看似悲剧却实则喜剧的结局,然而从现实的悲观角度来看,在这个媒介操纵的时代,谁都不能不能底气十足地说自己与楚门或者路笑无关。
在我们热衷的各种真人秀中,我们难道看不到楚门的影子吗?
在众多为超女好男儿狂热呐喊声中,难道就看不到那些终日与电视机厮守观看楚门与路笑的观众的影子吗?
我们可以痛恨那些整天吃完饭无所事事的长舌妇们的东加长西家短,我们也可以对那些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八卦天后不齿,但是我们自己却不曾意识到自己同样也是一个真人秀游戏里的参与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那句“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至理名言,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媒介延伸了人体的某些功能,而是人体的某些功能被媒介化了。
那么这样的话,在楚门的世界寻找回家的路?
我不相信你能给我一个肯定的答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出于道德和理智的缘故,被深深锁在了心底。
电影从某种角度释放了我们的真实一面,由于电影的虚构性,我们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像在真实世界中,我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潜意识的过滤过的。
所以在影视中,我们看到一个人被香蕉皮滑倒,在路人面前出尽洋相时候会哈哈大笑,却不曾想到现实中却要抱以违心的同情。
我们会不自觉地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把电影中的通天大盗、黑帮老大当成自己的偶像。
片中小主角路笑的名字似乎揭示了这个观点,“路人的笑”-旁观者大多是一群幸灾乐祸、看人出丑的无聊的人。
越是违背道德、伦理、法律...的题材在影视中越是受欢迎,老百姓缺的就是生活中很少见的“新鲜事”,媒体的职责就是挖掘更多更出乎意料的东西,真实的也好,虚构的也好,都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网络的发展让“爆料”这种好事不在是媒体等主流群体的专有权利,只要你有够猛的“料”,你就会在网民的拥护下名利双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正是在这种名利双收的致命诱惑下,什么道德、原则等统统抛下,上演了一场网络的混乱之治。
《回家的路》表面上看是讲述的一个小孩寻找妈妈的故事,却从另一面向人们揭示了媒体的唯利性,观众的空虚性,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不管是媒体还是观众,都需要找到一条回家的路,我们已经被利益和空虚的自我控制得太久了。
这种狗东西。。。
一部赛一部的烂…
我的关注点在学长真的可以给学妹拨穗吗哈哈哈哈哈
还是更喜欢电影
很励志!
依然是该死的翻译、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怎麼有兩個。。。
忍不了了!这个条目是Legally Blonde: The Musical,是根据第一部电影排的歌舞剧好吧。编排很好的,表演设计都很到位。你看过了不喜欢没关系,但是压根没看过的就给差评说不过去了吧!
歌舞还是不错,尤其是法庭上那段。但是总感觉主角太欠火候了,气场不足,完全被配角的光芒压住了!
我终于发现歌舞剧才是押韵爱好者的归宿,嗯!
舞台剧版比电影版好看多了!学长好A!学长好帅!
个性的女孩,不畏困难,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值得敬佩
很久以前看过的,只能记得一片粉红😂
舞台编排很赞,但是唱段设计和歌词有点不够精美,最喜欢的一段应该就是“gay or European”(划掉),“There right there”~哈哈哈哈
虽然有点不合情理,但是看得超开心
真是肥皂。在英美概論選修上老師放給我們看的。
当年全班一起看的。
大学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女主的独立还记得
There right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