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兹塞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才看到比男性更矛盾的女性重新出现,人们开始谈论这一点,因为一直缺乏这一点。
所以,我不能说我被愤怒、黑暗的人吸引。
我想吸引我的是那些角色。
对我来说,感觉非常真实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女人。
我有机会扮演这些女人,感觉很真实。
当你拍电影的时候,有点像在为社会树立一面镜子。
我认为好的电影制作是你真实地举起镜子,你不会把它倾斜,你不会用镜子隐藏东西。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我越开始探索这些黑暗、糟糕的角色,人们就越能在情感上融入他们,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真正真实的东西。
我和杰森雷特曼(Jason Reitman)合作过一部电影(青少年),这可能是我演过的最卑鄙的角色。
我记得,每次放映结束后,人们都会走过来对我耳语,“我认识那个角色,”或者“我就是那个角色。
”
中文名:黑暗之处,又名:暗处 是一部法国导演执导的美国悬疑片。
最近看了太多戏,口味也越来越挑,好像没有什么让我特别有冲动要马上记录下来,直到昨天晚上看到这部Dark Places, 居然在我疲惫身躯的折磨下,一点睡意都没有,聚精会神得看完整部戏,吊足我胃口。
一个7岁的小女孩直认不讳是她的15岁哥哥杀死了亲生母亲和两个姐姐,成为了这场悲剧中的孤女。
但是25年之后,在追踪这场悲剧真相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她的哥哥一直以来都是个不错的孩子,所有的人都不是他杀的,但却甘愿保守秘密白白坐牢25年。
我一直不太喜欢在我的文字中叙述太多的电影情节,我只想推荐好的电影给观众,至于细节,有待于观众朋友们自己去细细品位,全说出来看起来就不过瘾了,特别是这种悬念片。
女主角Charlize Theron 是 Monster 的女主角,她也凭借Monster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也是Dior 广告的女主角,是一位身材一级棒的模特,但是我更愿意把她归为实力派女演员,她的电影,她的角色太有个性了。
我是先看了她同此片的另外一位男演员Nicholas Caradoc Hoult 一起主演的MAD MAX, 之后再看的Dark Places, 我觉得这两位在不同类型的电影里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形象,特别是Nick, 我完全认不出他来,相比之下Charlize 在两部电影里的性格还是比较统一的,她在Monster 中倒是反差很大。
好的演员就应该这样,可以演绎不同类型的角色,甚至让观众完全认不出来不同的角色尽然是同一个演员的杰作。
这部戏还有个亮点,身位母亲让我感受到片中这位母亲的伟大,又要兼顾农场,又要养活四个孩子让他们上学,还要摆脱赌徒前夫的无赖纠缠,真是不容易啊,孩子出现了问题,要面对农场的破产,很难不崩溃。
虽然她选择的结局是消极的,但也是无奈的。
我对饰演母亲的演员Christina Hendricks 印象甚好,个人觉得她在这部电影中的内心戏超越了Charlize,把一个母亲的温柔,坚强,痛楚,无奈用很soft的方式表达得令人很舒服,很恬静,一点歇斯底里都没有。
Christina 很漂亮也十分丰满。
之后做电影search 时发现,Dark Places 的作者居然就是Gone Girl 的作者,美国女作家Gillian Flynn, 擅长悬疑小说。
细细品位,两个故事的确有些手法上的相似,此类电影最难的就是铺层,与小说而言,要有surprise 的同时还要reasonable. 我觉得Dark Places 比Gone Girl 更合理,当然貌似Gone Girl 电影更受追捧。
几个老牌影星演技着的不一样!!!
查理兹塞隆抽烟的样儿简直帅哭我!
分分钟为她晚好吗😍😍😍😍😍😍超杀女那么年轻的脸演的那么成熟酷的角色、稍微有点跑神、但是抽烟的样儿也是简直了😍😍😍😍那个妈妈也是棒呆了😍😍那个爹、呵呵呵呵、日了他妈了!
最毒妇人心、也是最毒小孩儿心啊!
my mom told me to be a useful life❤️❤️
故事写得这么好,评分这么低,连我关注的友邻给分都很低,觉得不合情理。
说“剧情不合逻辑”“有硬伤”的八成是不理解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片名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70年代(?
堪萨斯大草原上的一个农场之家。
农场是母亲一支的家族财产,母亲是德裔美国人,这个家庭的父亲因为成瘾等问题被赶出家门,靠辗转各个农场打零工和卖草(weed维持生计,并且不时来家里偷钱。
母亲的道德支撑和信仰是很重要的一个点,但这恰恰是很多观众不理解的。
在那个时空地点拥有一大片继承自父辈的土地意味着什么?
德裔美国人的身份意味着什么?
其中既有骄傲和自豪,也有衰败的隐忧。
很快故事就讲到,农场运作不下去了,电影暗示母亲早年在银行家的建议下购入了大量土地,这个做法在当时不仅符合道德(扩大家族领地)也受到经济形势的鼓励。
然而经济滞胀一来土地和农产品的价值急剧缩水,母亲面对的是过去几代人无法想象的债务,尽管她已经出卖了很多农机和牲畜,但是失去农场和房子的那一天几乎必然会来临。
母亲是家中长女,电影里姨妈劝母亲离开草原,她以这是家族土地为由拒绝了,但道德其实只是一个原因。
更主要的原因是债务之巨,离开不离开改变不了什么。
每次经济危机都有很多人自杀。
“天使讨债人”也绝非作者凭空杜撰,这个之后再说。
因此母亲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人寿保险上,当然这是不得已时的最后一招。
再穷再累,不到万不得已,总还是希望一家人有尊严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呢?
现在我们都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一点:小孩不是天使,人不是天使,u can't imagine what people are capable of。
不是说人性本恶,只是人是这样一类动物,天然有一种阴郁的两面性,如果到了契合的环境中就会展现出不佳的一面。
这个地广人稀的小镇尽管不能幸免于经济危机的飓风,但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世隔绝。
小孩无聊而饶舌。
成年人在酒精和债务里自我毁灭。
青年心情压抑,沉迷哈草,醉心于来自北欧的Satanism和金属热潮,却并不能凭借换个拉风发型,象征性地出去放纵,在黑夜里砍牛慰劳一下撒旦就逃离此地。
在这样一幅群像中,母亲无疑是中流砥柱。
小镇之恶不只起于贫穷,也起于无聊。
说谎的女孩子,就像《狩猎》里的那位,让人觉得,说谎是一件多么稀松平常又可以置人死地的事情啊!
按照今天的眼光看,Ben就是一个腼腆善良温柔的普通男孩,可能缺乏堪萨斯人夸耀的男子气,但也不是什么变态。
小女孩迷上了做义工的Ben,Ben意识到这样发展下去不太妙,就及时停止。
然而小镇生活是很无聊的,小女孩不能满足于此,开始和朋友吹嘘自己的“高中男友”,随着吹嘘越来越厉害,细节也越来越多,当传到家长耳朵里时这出乌龙其严重性已经变成了性•犯•罪。
像中了魔一样,小女孩的一窝小朋友都说Ben“碰”了自己。
事情就这样从流言变成了“事实”,小孩后知后觉的害怕、悔恨,父母道德受到折辱的震惊,父母和小孩的互相逼迫,都是发酵剂。
警察出动去抓Ben,而此时Ben还和女友在温柔乡。
这件事对母亲意味着什么?
首先,作为母亲她觉得自己是失败的,Ben在自己的养育下竟然长成了一个性•变•态,而这还是一个女儿成群的家,这对她是一个巨大打击。
部分的她想把这归咎于家里的经济情况,丈夫是个不能持家的瘾君子,一切都要她来承担的情况下她无法发现所有事情。
然而后一种声音是很微弱的。
其次,他们家在这个小镇里颜面扫地,信誉全无。
为什么这一点也有关系?
电影里会发现,不管是说谎的小孩家,还是Ben的女友家,经济情况都比Day家好很多。
当母亲上门到据说被Ben性•侵的人家家里道歉时,对方直接说你们家是住在垃圾堆里靠福利养活的。
在经济不如人的情况下,母亲的品德、形象是他们在这个小镇中最后的立足点。
现在连这一点也没有了。
最后,一开始听说这件事母亲是半信半疑的,但当看到Ben包里的女婴装,她彻底崩溃了。
这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这件女婴装本身又是另外一个悲伤故事。
Day家里的几个小女孩也不是省油的灯。
就后来被Ben女友掐死的Michell来说,她一天到晚关注大哥的去向,在房间外偷听,在日记里大骂Ben的女友,恐怕是有什么倒错的恋父情结…同时她对Ben的个人形象和黑金属爱好持高度批判态度,她就像一个小修女,老是粘着妈妈的围裙警告她Ben就要沦落成一个魔鬼。
妈妈虽是一个信徒,但对这类小报告也大多一笑置之。
可是当她确信Ben做了不可饶恕的事时,过去的所有点滴都变成了对她失职的暗示。
如果自己妹妹对Ben是这种看法,陪审团对黑金属迷的看法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并不是一个对青年亚文化足够宽容的时空地点。
更不要说他当时已被人当成是性•变•态。
更不要说他为了显示男子气概公然说谎,扬言正是自己屠杀了全家。
Ben女友在当时已经怀孕了,电影里暗示孩子可能是别的“更有男子气”的人的种,但是Ben并不十分在意。
未婚先孕在当时还是了不得的事情,女友家有钱但保守,她不敢告诉父母,要Ben去偷母亲的私房钱和她远走高飞。
那件女婴装是Ben给婴儿的礼物,却被母亲当成了猥亵的证据,从而下定决心用人寿保险解套全家。
所谓“天使讨债人”,就是根据协议,将当事人的自杀伪装成谋杀,从而让当事人的家人有资格获得保险赔偿。
会选择走这条路的人肯定都是债务缠身,打算牺牲小我来解套全家。
这也是母亲的计划,她请“天使讨债人”谋杀自己,仅自己一人。
人寿保险写的是她的名字,受惠者是她的小孩,因此她的遗书上也是致所有的小孩。
然而悲剧的是,“天使讨债人”替她做出了选择。
电影里介绍“天使讨债人”本身是一个在时局剧变中丧失全部家当的人,因此深知债务之苦,银行和投机家极尽欺诈之能事,zf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财产说没就没。
某种程度上此君并非恶棍,他自认为在做好事,被他“帮”过的人估计九泉之下大多也心怀感激(当然Day一家除外)。
然而问题是,Ben的性•犯•罪当时已经传遍全镇,警察到处找他,如果不出意外,他接下来要找律师、打官司,尽可能不让自己余生都被贴上性•变•态的标签,而这些都是要钱的。
“天使讨债人”和母亲说,她要做出选择,保险金不够帮到所有人。
简言之,他在暗示,应该由他来解决掉“多余”的孩子。
究竟凭什么他认为该由Ben来继承全部保险金,是父权思想吗?
儿子比女儿重要?
那是个挺保守的年代,大概率就是这方面的考量。
于是在那个谋杀之夜,“天使”捅了母亲以后开始猎杀女儿们,而他又不清楚Day家里到底有几个女儿,他杀了一个,Ben女友杀了一个,还有一个躲了起来便逃过了一劫。
那一晚的凶手有两个人,却不是进监狱的那个人。
母亲的悲剧在于,“天使”的意外之举让她的两个女儿丧生,保险金确实拿到了,但全部用来支付她制造出来的这场谋杀(变成了屠杀)的诉讼费,她的儿子为了保护女友,也因为确实搞不明白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母亲和一个妹妹莫名其妙地被人杀掉了)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这个故事里没有穷凶极恶的人,所有人都既有些可怜又有些可恶,只是可怜和可恶的比例各自不同。
说谎的小孩,碎嘴的妹妹,自私的女友,不求真相的人们,这些人也是被困住的人。
被小镇困住,被家庭困住,被欲望困住,被偏见困住,被内在之恶与恶的风景团团围困。
很多人不理解母亲,觉得她为了钱居然放弃自己的家庭。
但更多的误解是以为她指使“天使”杀掉自己的孩子。
她没有这么做,杀孩子是杀手自作主张的结果。
然而即使如此,还是有人觉得难以接受。
我是这么理解的: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道德和金钱是一对互补的关系。
如果没有钱,但家人仍给予“我”对生活和爱的信心,“我”可以死守贫穷也不放弃自己;但是如果,没有钱,又发现自己的儿子很糟糕的人(尽管是误解),十恶不赦的人,否定了过去支撑“我”的全部的信念和长久以来“我”道德上的努力,现在“我”当然只希望自己的死换来的金钱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因为也许正是长期的艰苦生活让他们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母亲签下死亡协议书时的内心状态估计就是这样吧。
那一晚,准备出逃的年轻人,自作主张的杀手,易怒的孕妇,性侵乌龙后笼罩着家庭的紧张和阴云,所有这些都让计划中的自杀脱离了剧本。
而作为悲惨生活调剂的Satanism居然背上了这么大骂名,也告诉我们黑金青年除了夜里砍砍牛真干不了多少坏事。
这世界的某些时空里,年轻就是罪,不出生为妙。
事实无数次证明,抽丝剥茧的手法不是阿猫阿狗都能用得好的。
人应该要有自知之明,既然没那份精湛的基础功力,还不如像万能钥匙一样把伏笔埋深点,最后来个大反转,虽然有取巧的嫌疑,但至少能让部分影迷high到,而不至于拍出这么个让人昏昏入睡毫无共鸣却还腆着脸强行说教一番的玩意。
给三星纯粹是因为比它烂的电影更多。
原书作者:“我一点也不担心查理兹长得不像莉比,因为从她进入莉比灵魂的那一刻起,她就觉得自己像莉比”,“我一点也不在乎她是不是(原书里莉比的)红头发。
”原书作者:最有趣的一件事就是看着塞隆和莉比较量,看着她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故事。
电影应该被视为一本书的伴侣,而不是直接改编一本书。
我认为这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们都看过一些完全照搬原著的电影,但却因此没能成为好电影。
一部电影必须成为它自己的东西。
对我来说,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一直都是一个人。
这两天江湖上都在布道伦理纲常。
其实这伦理说来说去,爱有啥错啊,无非是选择不能苟同罢了。
但是很可惜,有时候这些打着爱的名义,做出的愚蠢选择,不仅会毁了自己,还可能见了血反倒害了爱的人!
今天瓢姐推荐的影片,就是一部以「爱」为源,以「命」收尾的悬疑片。
影片噱头不是说盖的,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有分量。
脚本改编自现象级悬疑片《Gone Girl》(消失的爱人)作者吉莉安·弗琳的另一同名原著。
有外媒称《Dark Places》比《Gone Girl》剧情更扭曲精彩。
主演更是影后查理兹·塞隆一手挑大梁,这位好莱坞小花旦们无法超越的美艳女王。
近年来饰演的“抑郁”女性角色,显然成了圈内一大知名特色。
当然,喜欢鲜肉的更是奔着《X战警》系列、《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的尼古拉斯·霍尔特而来的。
这位小哥,早在热播英剧《皮囊》里,瓢姐就很喜欢这位校园风靡人物“Tony”了。
但是,所谓牛飞得越高,跌下来就越疼。
瓢姐就是在这种历史不良口碑中,怀着低期望值入手的这部影片。
然而,两个多小时的刷片下来,竟然意外地发现还有点意犹未尽......比之大家愿意接受的商业悬疑片,环环紧扣、处处惊悚的一惊一乍节奏。
影片显然有些不讨喜的小众,昏暗破旧的镜头感,温和的穿插倒叙。
仿佛在读20多年前的一份旧报纸,遥远地解读当年的一桩惊天灭门惨案。
贫困的家庭,不堪婚姻、财务重负的单亲母亲。
4个尚未独立的孩子。
在一个昏沉的夜里,小女儿莉比(Libby)应着梦游症来到母亲的床上,从不曾多言语的母亲,竟意外地对小女儿说了句:
仿佛想表达什么一样,然而。
突然间小屋里枪声响起,尖叫、逃跑、慌乱......清晨的小镇从惊恐中醒来,莉比侥幸劫后重生,母亲和两个姐姐却惨死在血泊中。
「命」运的轮盘在这一刻开始转向:在一片震惊中,莉比指证其哥哥本(Ben)为惨案凶手。
一个(本)锒铛入狱二十几载。
一个(莉比)靠着社会救济游手好闲浑浑度日。
故事似乎平淡黯然落幕,但是这时很狗血的一个组织“Kill Club”——谋杀俱乐部。
就是一帮怪癖又怀着圣母情怀,闲得蛋疼的凶杀案爱好者,找上了莉比。
利用金钱诱惑,“聘请”莉比在最后三周为本翻案。
在“Kill Club”组织者莱尔(Lyle)“怂恿”+神助攻下。
莉比不断回忆起当年的凶案疑云......被“篡改”的回忆,被忽略的证人。
通过卷宗的不断翻阅,当年有可能成为关键的人物纷纷浮出水面。
撒谎的妓女。
不断逼母亲拿钱的混蛋父亲。
和哥哥“鬼混”的富家女。
贩毒的混血阿三。
光怪陆离的十字架,撒旦的诅咒......一切的线索都指向被小镇人民唾弃的坏孩子“恶魔”本。
就当真相一筹莫展的时候。
新闻上一桩连环杀人案,“天使债务人”落网的消息,让当年的前因后果一下就明朗了。
深沉的母爱,不堪重负的生活危机。
母亲为了骗保,不得不雇佣“天使债务人”枪杀自己。
却不料,现场玩脱了,突然闯进的孩子们也被捎带了进来。
真相大白,松了一大口气,只是为了这份不算明智的母爱感到悲哀。
期待完结曲的我,却不料影片又引来一个小高潮。
莉比遭遇了神秘人的「暗杀」。
而此时,本似乎也在隐藏着什么秘密,保护着什么人。
当年被破坏掉的凶案现场。
不同的死亡手法。
「案中案」成为了影片的一大反转。
至于是什么,瓢姐就不多剧透了。
说说想推荐的感受吧,这部片就像一汪潭水。
单纯想看烧脑悬疑的朋友似乎一眼便能看到底。
但是水也有着水的厚度,影片中的母亲是为了让孩子们过得好,才选择了“自杀”骗保。
莉比是因为爱着家人,如何也挣脱不了当年的回忆,不敢迎接新的生活。
而哥哥本,宁愿被冤枉也要坐穿牢底的心思,能说不是爱吗?
但「爱」似乎有着更好的答案,影片的最后,莉比开始新生活的「命」运,似乎是影片给出的小小启示。
想要关注更多的小众电影,可以加瓢姐的微信号:QN-Movie
影片展示了人类一个普遍的真理:贫穷是万恶之源。
若非没有钱,女主母亲也不会选择这条真自杀假谋杀之骗保之路。
这一决定直接害死了二女儿,间接害死了大女儿,让其三女儿一直活在梦魇之中,让其儿子失去整个青春。
本身整个影片开头用女主不断地要money,来证实这一真理。
而女主也是没有钱,才同意与真理探索者们合作,继而能揭开事件真相。
影片还告诫了人们一个普遍的真理:要找一个对的男人。
女主母亲就是找一个浪子,也就是不负责任的男人,黄赌毒一体的男人,于是开始错步步错,生了四个子女却只能由自己一个女人来抚养,各种支出导致后面的贫穷,继而导致子女们的悲剧而怀孕小女人则找到一个乖巧善良的男子,也就是女主哥哥啦,杀人后仍能安全了28年。
悲剧的源头,则是女主父亲的堕落!!
是他,导致整个家庭不完整,女主母亲的家庭经济失去壮劳力而窘迫,继而有后续悲剧。
且女主父亲还是整个家庭的负担,他不断榨取女主母亲的最后一点价值:开着豪华车,不对家庭子女负责,并从妻子这里索取财物,黄赌毒,标准人渣!
撒旦只是噱头,并非撒旦控制着人心,是人心自甘堕落,追寻撒旦而已。
美国法律上的疑问,翻案这么容易吗?
本片的表达方式有点像美国的一些罪案节目,成年和童年交替的找到真相。
莉比的厌世让人不舒服却也说明她被事件影响的很深,行尸走肉。
本第一眼就很爱,长大变那样很意外。
塞隆的装扮很颓,格外修长。
科洛的角色夸张了些,但不了解美国历史,应该有那样的疯狂年代。
当然这一切都是所谓宗教的作用。
这部奇怪的电影是这样的:女主小时候,某天夜里坏人闯入,杀了妈妈和两位姐姐,女主很害怕,冲出屋外逃跑,哥哥好心保护她,但却因哥哥平时名声不佳,所以当警察问女主谁是凶手时,惊吓过度的女主便毫不犹豫指向哥哥,于是这倒楣的家伙便关进牢了。
女主在社会人士的救助下,不用担心工作和生活费的开销,整整28年过着废柴般的人生,直到她的律师(?
)提醒她户头快要没钱时,她才惊觉自己不应该这么混蛋下去。
男主是个热衷于推理,并且拥有两家洗衣店的谋杀俱乐部成员兼会计,他用500美金和女主作交易,让她提供28年前那晚所发生的一切。
怎料俱乐部成员对待女主相当不礼貌,认为她哥哥是无辜的,凶手另有其人,女主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劲,被激将法刺激后,居然下定决心要找出哥哥是凶手的证据。
如果你认为猪只会飞,不会走路,还出书向世人证明这个道理,可见你真的认为猪不会走路。
但某天夜里你却被某个不认识的路人甲吼个几句,就开始怀疑自己28年来所坚信的理论是否正确。
可见这行为并非求知的精神,而是你心里清楚,猪根本不会飞!
于是女主开启了赎罪之旅,她先后访问了坐牢的哥哥、酗酒的爸爸、神秘的哥哥女友,以及哥哥及其女友生下的诡异私生女,最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28年前那场屠杀,根本是她妈妈自找的啊啊啊啊啊!
观影过程中我努力不让自己睡着,所以奉劝想看这部电影的朋友,你们上网下载就好了,不必进戏院,没有花钱的价值。
如果你们渴求能从电影里看见人性,看见希望,我诚心地建议你们去看原着!
(台北京站威秀,早场,五厅D排8号,太吵,下次改E排或F排。
)
一个悲伤的故事以最克制的方式表现出来,生命可深可浅,“to make a useful life”
比较平淡
节奏缓慢 无聊
是比出自同一作者的Gone Girl逊色些许 但故事本身依旧有趣
塞隆的旁白实在太多了,感觉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听她讲故事,这又不是练听力好嘛!同样作者写出来的小说由不同导演编剧经手就是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塞隆的表情跟《疯狂的麦克斯》里一毛一样都没变过...不想评判她的演技...实在没有...
呵呵,浪费一众好演员
一点都没惊悚感,完全靠查姐美貌
悬念不足但勉强能看的样子
悬疑是次要的,本质上还是讲了一个心灵救赎的故事。
塞隆素颜还那么美、身材还是像超模一样。她真的好适合演这种有心理阴影的这类角色。惊喜的是除了塞隆,片子里还有其他一众很好的演员。至于整个故事情节不太能认同。ps:为什么我理解下来其实那个女儿不是本亲生的呀,因为本原来是金发,后来染成黑发的,他喜欢的那个太妹也是金发,但女儿是黑头发。
好
如果我告诉你我是有罪的 现在这也不会让你更好受一点
距离消失的爱人有差距,过于平缓。骗人的小婊砸,满满的母爱是重点。
充斥自觉高明的设计。
故事还OK 讲得很无趣
为了nick而看,基本就是一打酱油的人物,主要还是靠Theron一个人去发现事情真相,说实在这真相也是挺突然就出现了,哥哥这25年的牢坐得也是有够冤。家庭就是因为穷,而事情越穷越往坏的方向发展,就算死亡也无法解脱。
1.不让人感兴趣,没有吸引观众的能力。2.故事被切割,且零散,很多铺垫甚至可以直接跳过。3.前半截冗长的介绍女主被毁掉的一生和后面再屋子里急速揭晓真相很割裂。
懸念很好,但是不能試著靠懸念就撐起一整部電影啊。通篇就是一直在同一個點上糾結,人物死板宛如道具,Nicholas Hoult的出演根本沒必要。敘事軸打亂不斷交叉技巧又使用極差,過去跟現在基本可以切成兩個獨立的部分處理。而在中途失神三次,勉強坐到最後,媽的,根本也沒多震撼,差評!
To make a useful life, nothing big, nothing grand, just a start.
其实还算是一部不错的悬疑片,整个的故事与线索的设置都还不错,悬念也能保持到结尾。但影片的观念有些问题,且不合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