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就好像带了助听器的耳朵,别人听来一般的声音,在青春期的孩子听来已经如雷贯耳,出奇敏感。
此部电影节奏稳健,人物稚拙可爱,有几个出彩镜头。
1. 表示那个重要的星期五,镜头从早上闹钟的5:55直接转到晚上的17:55,单独担忧的奥利夫转到与父亲一起担忧。
2. 失恋的奥利夫在床上睡着,心潮澎湃中,床被置于波涛汹涌的海上。
电影的分段好比是写essay,使得电影更贴高中生,虽然最后的和初恋女孩和好有些牵强附会。
电影配乐也非常棒。
才情横溢的作品。
初一的时候喜欢上班上一个女生,自以为是地认为她和我一样与众不同。
于是用电子词典查一些在当时看来具有强烈的性暗示意味的单词去问她,接着还写令人肉麻的情书,初二上半学期班级组织社会实践之前的一周向她表白。
那个周日晚上回到学校上晚自习的时候,她已经不愿再看我一眼,同我说一句话。
那个时候的我除了成绩还算过得去之外,没有什么能让同龄人看得上的长处,不会打球,不打游戏,踢球毫无智商,嘴也特别贱,加上年龄小,又多多少少有点娘炮,所以经常被同班同学欺负。
当时的我找不到什么能够摆脱这些事情的办法,就那样将就地过着。
与此同时还时不时地向那女孩子用眉目和纸条传情。
其实我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
很小的时候,住在三楼的我会在我家阳台上和住在一楼的邻居家同年纪的哥哥玩互相裸露下体的游戏,我们叫它小鸡鸡和小屁股。
邻居家的阿姨在楼下经过,问我们在干什么,我说在尿尿。
她问为什么不去厕所,我说厕所有人。
五年级转学到离家比较远的学校,在公车上会对成年男人上下其手。
初中的时候追求女孩子,或许是受到了各种文学作品的影响,比如简爱比如飘。
那个女孩子之后整整一年没有理我,初三才重归于好。
之后我们一直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她有一个女朋友,但是她之前没有喜欢过别的女孩。
我至今还没有跟人谈过恋爱。
这些都是后话了。
也是初二的时候,爸爸去大连疗养。
中途去北京帮老家的堂哥办一些升学的事情。
后来他的手机开始频繁没费。
再后来,妈妈开始常常质疑他的手机删光了所有短信。
再后来就是某一天的半夜,我从吵闹声中醒来。
吵闹声并不是特别的大。
外面的妈妈哭着,似乎还打了爸爸。
她质问为什么要这样对她。
之后我知道爸爸当时跟那个北京的女人说我的妈妈是一个疯子,一个神经病,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管她。
那个女人的丈夫似乎是一个怯懦的医生。
其他细节我已经搞不清楚了。
第二天中午,他们带我去当时每两周都要去一次的拾味馆吃饭,告诉我说这是最后的午餐了。
不过他们没有问过我两个人离婚要跟谁。
可是后来大家都笑了。
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知道过关于这件事情的更多下文,不过根据我的了解,他们应该是送给了那个女人一件价格不菲的分手礼物,从此之后我妈妈有了生生百货的会员卡,并且每年会去消费一定价值的货品,只有这样那张卡来年才会继续有效。
如今的爸爸无比消沉,不再飞行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也认定没有什么能够让他继续工作下去。
而妈妈则热衷于读书和把心事藏在心里面。
我记得当时的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动静的时候,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过上几个月,我一定要去到北京还是大连,强奸了那个女人,让她帮我口交,接着要掐死她。
然而后来也没有了故事,况且我还是一个同性恋,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几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是我再也没有回到过童年了。
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之前,都是在羊胎里被水包围着,那里很宁静,也很自由,我们可以浮游在这里,世界上只有我们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心声,因此我们觉得很安全,直到离开水,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并且被狠狠地甩了几下屁股。
我们渐渐长大,却渐渐地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心里话,除非,我是一只海豚,一条狗,一只潜水艇,听到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就像别人听不到妈妈的心声,除了我。
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人的一举一动,然后开始猜想他们心理活动,活着想像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事,我更喜欢后者。
或者,我是一个导演,当我在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镜头此时应该是给我一个特写,能从我的面部肌肉 穿透我的内心的那种。
不过我在别人眼中是个古怪异类,别人也不可能看穿我,就像我的神经质母亲经常怀疑我是智障,也不可能让别人看透我。
PART ONE ,BLUE:我是蓝色的,我并不认为蓝色代表忧郁,在我身上蓝色代表静谧,幽深,大海般。
如果可以的话,我一天20个小时都潜在水里,自由漫想。
我的房间,家里的水缸,父母在餐桌上的交谈,我潜在水缸里,听,分析,作出大胆的猜测。
之后我试图挽救父母的爱情,我觉得应该是成功的,可是我的爱情被潜在下面,我有点累了。
PART TWO,RED乔丹娜是红色的。
我们在一起了,她喜欢火柴的焰火,我们的约会总是充满刺眼的红光。
不知道别的小孩的约会是不是亦是如此,也许在别人眼里我们的约会很浪漫,但是乔丹娜不喜欢浪漫,接吻的时间也是她说了算。
不过我也不在意,如果她喜欢烛光中的红玫瑰,金黄的巧克力,粉红色格子毯子飘着暗香,这就不是火红的她,也不是幽蓝的我了。
我得到教训,她也许是。
直到她妈子的病,我妈子的初恋男友出现。
PART THREE,BLACK格雷厄姆是黑色的,因为这样当他在做演讲的时候,更加能呈现出他身上的彩虹色,他说他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彩虹色,我理解为那仅仅是对我妈子的余情未了的暧昧色。
他在电视节目里说,看到别人的色彩,能让他感到生命的轻松和快乐,非常伟大。
我妈子是个三十八岁的妇女,她是褐黄色。
是的,有点泛黄,和我爸的深蓝色有点违和。
我爸是个海洋学家,他不懂浪漫,和乔丹娜一样,不,应该是和我一样。
恰好,妈子看到格雷身上的色彩,然后,他们差点出轨。
我破坏了他们,格雷的黑色,是我的成就。
他搬走了。
PART FPUR,BLUE我和乔丹娜分手了,因为我顾着给格雷涂上黑色,看着他搬走。
我和乔丹娜的感情不该潜下去,我该去道歉,去告诉她我对她念念不忘。
在海边,她牵着一条黑色的狗,我想到格雷,衬得她的红色外套好像彩虹般绚丽。
望着海水,我道歉了。
我让她问我,海水有多深。
她有点激动,生气,让后平复下来,在我的坚持下她问了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我说,六英里深。
这代表多深,只有潜水艇能听到超声波的距离么,我望着大海,她也望着。
此时只有她了解我,就像她是我的潜水艇,潜在深海里,只有她懂我说什么。
然后她好像对着我,微笑了。
妈妈,如果家里失火了,假设我和爸爸处于同样难救的情况下,你会救谁?
爸爸,如果家里失火了,假设我和妈妈处于同样难救的情况下,你会救谁?
妈妈:我会先救你,但会为了你爸爸而伤心。
爸爸:我会先救你妈妈,这样我们就有更好的机会来救你。
同一个问题,不一样的回答。
妈妈认为只能救一个,便不假思索的救下奥利弗,对于爸爸只是感到feel bad。
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也同样是因为与父亲的感情过于平淡无味,在面对二选一面前,不管是出于感性的角度还是真实的想法都会选择孩子。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理性的爸爸先救下妈妈,这样就能更好的救奥利弗。
这无外乎是一个满分的答案。
但是问题是什么?
同样难救的情况下。
爸爸用了完美的话术巧妙的给了奥利弗一个满意的答案。
但他会先救谁?
—妈妈爸爸不爱奥利弗吗?
爱所以他顾虑奥利弗的感受,给了奥利弗一个看似满分实则错误的答案。
他爱妈妈,所以从像奥利弗那般年纪时就开始“像海水一样平静”的他从“万人迷”的格雷姆身边抢走了妈妈。
这对于一个近乎“书呆子”气的爸爸来说是出格的。
出于对她的爱,以至于在他知道格雷姆是妈妈初恋的情况下,再次相遇,妈妈要求一起看电影,甚至撇下他独自去听格雷姆讲座,出轨的念头呼之欲出的情况下,他也还是会先救妈妈。
他就像他所研究的鱼一样深沉,安静。
他知道海有多深,但他不会下去,因为水压可以压死人。
他爱她,但岁月已经将他的“潜水艇”洗刷得锈迹斑斑,只能默默的等待妈妈的回来。
我太喜欢了!!!
音乐每个都可以单曲循环。
三个转场绝了,帽子转场,医院转,浴缸转。
非常奇怪的男孩女孩还有一条狗,大海。
台词太赞了。
潜水艇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电影真的很牛皮,不愧是个综合艺术,看书的人不一定会拍电影,但是片电影的人一定会看书(这里的电影指的是好的导演和电影)美术道具音乐构图审美三观,在没有比电影包含的东西多了。
理查德艾欧阿德被誉为是英国的韦斯安德森,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标记很多想看的但是我竟然没有看过一部,惭愧。
这个电影主要的亮点是配乐,音乐素养很重要,会影响电影的感觉,每一首配乐都是可以单曲循环的。
色调色调冷色调偏蓝,全片都是蓝色的感觉好喜欢。
人物设定奇怪两个人。
副线副线也好。
台词台词好。
转场的流畅让我看的时候直接叫了出来,我也想这样。
这个电影现在已经进入我最喜欢的心中前三。
分段式。
胶片感。
老电视的画框。
拍立得的信物。
插入短片的颗粒感。
奔跑。
烟花。
他和她和狗。
大海。
(影像的拼接)(结构的花样)。
画外音,定格,子弹时间(超级慢镜头,用照片拼接),强化环境音,闪回。
改变画幅,画框。
00:44:06 - Mum? - Yes?00:44:07 Who would you save first in a fire,00:44:09 given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 that Dad and I were equally hard to save?00:44:13 I'd go for you but I'd feel bad for your father.00:44:15 OK.---01:04:09 Dad, who would you save first in a house fire,01:04:11 given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01:04:12 that both Mum and I were equally difficult to save?01:04:15 I'd save your mother first,
我成为了 奥利弗之后一直重复 这首{it is hard to get around the wind}唱片B面 用来失落时听 放好唱片 看到乔丹娜送来的 圣诞礼物和卡片 我觉得很失落 或者说 失落期开始我漫不经心的躺下 周围的一切变身 汪洋大海 电视机和床头柜 迅速下沉 一切都不存在了 只剩下我和床漂流在大海上 而且天气很阴 海水汹涌起伏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幸免于难 我打电话给乔丹娜 可她始终不接 我去了我们之前一起划火柴的河堤边 又一个人躺在我们曾经玩耍过的废弃浴缸里面 目光呆滞 一言不发 我站在窗前看着你 你也看到了我 可是目光充满轻视 实验课 你在和别人玩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 我还是一言不发 我在想 也许38岁的我 将对这些事释然我希望可以写张这样的纸条:“尊敬的 Davey先生 请允许奥利弗离开课堂 因为他小小的心已破碎 你真诚的 奥利弗 泰特”在爸爸的工作室 小心翼翼的摆放实验瓶 喝柠檬水 看贴满一整墙 那次我们一起在桥下拍的宝丽莱 对着鱼缸发呆 坐在游泳池边很久很久 突然而又毫无征兆的起身 越过门栏 选择最偏僻的一角 优雅的纵身一跃 而起来时候 却在浴缸里面 面无表情 又躺下 将水面拨乱 在另一个一再出现的梦里 我偏执的将结局反复上演 在那个梦里 天色渐暗 我错把一个女孩 当作乔丹娜 一个和她有着一样身材和发型的女孩 但当她转过身来 我却发现 她和乔丹娜没有一丝相像 她问道{我认识你吗?
} 我一脸失望的说{不认识 你不认识我 你根本不认识我} 我想即使等到我38岁的时候 对这些事仍不会释然 乔丹娜 等我长大 依然会想着她 我一个人在不明亮的下午 穿过操场 吃饭的时候 点了土豆泥 我很认真地看着它 但仍然无法下咽 直到我写下 我自杀的理由{1 事情一团糟 2 让父母痛苦 3 再也见不到乔丹娜}
这一看就是文艺小清新到让人牙龈酸软的海报把姐观看的时间一直延后到实在于同个时间档没有其他选择了才入场。
看那个发型,那身制服,还有那个标题,有点历史的老家伙自然就会联想Beatles那部超朝代的cult片yellow submarine(cult片不等同于血腥暴力卖肉好么,亲)。
坐下来一看,果然就是岛国出品,具体事发地点请恕我地理不好,没有概念,只是那个口音就连能无字幕啃下Black books身为Simon Cowell同好会的某只也深感错乱,三不五时地借助字幕。
故事地点本人不详,年代则是电影中不详,其中有一段男主角自拍的video用的是super 8(我就说现在已经进入80后老屁股们集体怀念青葱岁月的档期了),家中放歌用的还是卡带(我人生最后一盘卡带购买于1997年,张雨生最后一张专辑),故此大约可将故事安放到80年代,虽然其实影片中发生的事件无关乎时代,但是给出这种带点间隔的背景,会有一种“(伪)自传”的错觉,而我等老屁股除了安享那份“真情实意”之外还可以借这点微光伸去手去翻摸记忆的仓库,偶尔触到G点,自会颤抖不已。
海有多深——至少一万里么,儒勒·凡尔纳写的。
男主角的爸爸说有1000 miles(要死了,不会换算公制)。
这件事在影片中很重要,因为男主角最后问女主角说“你知道海有多深么”?
然后着红的女生与穿蓝的男生,手拉手,走到海水淹没膝盖的位置。
大海是生命,极深处是没有生命可以承受的黑暗压力,人生就是那一艘潜水艇,在青春期的时候,它决定启航,嗯,不多不少,先下潜个0.5米好了。
青春期有什么重要的事呢?
那就是恋爱,恋爱,以及恋爱。
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恋爱,恋爱以及恋爱——纯纯的爱,接近大人世界的爱,以及大人的爱。
怎么爱上的?
谁还记得,而且who cares?
重点是那个女生梳妹妹头,穿鲜红的大衣,配蓝紫色的legging,命令你跪下!
闭上眼!
然后按住你的头吻上去。
十年后那艘潜艇下潜到1000米2000米的时候都不会忘记。
人生课堂lesson1:做错了事要诚恳的道歉,会有好报的哦爱了之后就是做(不仅单指床上)——爱可以凭本能,不用书本不消学习不要人教,做,可是经验的一部分。
本片男主角最大的特质,就是在镜头落到他身上之前,其人生经验是一片空白(他向老妈宣告自己有女友的时候,他妈那个表情整个就是“我一直以为你是gay啊”的样子,笑倒一片观众),潜水艇还只是他墙上的一副画。
他用来面对现实事务的手段就是——书本,而这位“人类最好的朋友完全靠不牢”的印象只怕也同样印刻在很多人年轻的记忆里。
于是有了诸多笑料。
破处那一天男主角搬出各种老套桥段大串连(姐笑得都要昏过去了有没有,这一幕如此熟悉啊我的妈!
),最后还是一封很幼稚但真挚的信让他顺利摆脱了“青头仔”的身份。
人生课堂lesson2:任何装模作样的猴把戏都比不上诚恳的一句话。
然后就像最近如粤语长片般演到观众都个个犯困才落幕的xx离婚事件——没在一起的时候,媒体希望他们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媒体希望他们快结婚,结婚了之后媒体就等他们什么时候离婚了。
媒体里的故事都这样。
影片的第三part包括了两层危机,男女主角puppy love的终结,和男主角父母之间已经被时光磨光棱角的婚姻关系的破裂。
而偏偏,这两层危机是交叠在一起的,男主角在影片开始时幻想着山寨耶稣的“死而复生”场面,而going男主角母亲的那位“忍者”似乎某个乡下教会的教宗(对那个“上帝之眼”我实在吐槽无能)。
在决定两段关系未来的时刻,两个男人选择坐下来喝茶吃面,也不愿意勉力伪装起来去充充场面——当鱼还是比当潜水艇容易多了吧。
一件明明很小的事,你知道很关键,却总是无法迫自己去做。
父子两静静默默的时候,男孩开始变成男人的征程于是后来有了小说里,电影里都没有,当然字典里就更加不会有转折。
男主角在担心女主角“以后再也不会烧我腿毛”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会演变到他穿着老爹款浴袍像失业时患忧郁症的老爹一样狂饮热柠檬水的情景。
人生中的事故,没有写在剧本里,谁说得定的呢(当然本片的编剧还是对男主角很好的)书本说要杀死女友的狗让她先经历过一次死亡的冲突之后再来第二波会比较容易点,书里说要拉拢夫妻间的关系就要blahblahblah,这死孩子读书已经读到傻冒了么?
书里面的不是人生啊。
还好没有真的赐你一个小说式的结局。
本来是厌烦了,以为有突变会更好,到真的临头,仍然希望“一切都不要改变”,无论父母之间还有什么样的感情,还在一起就好,那个女孩还是梳一样的头发穿一样的衣服转过头来看她就好。
女主角想必也有一样的心情,所以明知对狗过敏,还是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型牵了新养的狗在海边散步——喜欢就好。
即使闻到过死神的味道,毕竟还没有会面,即使会出“我和爸爸/妈妈同困于火海,你会先救谁”这样狗急跳墙的题目毕竟还没有逼到墙角,还在不需要想太多的年纪,先下潜0.5米吧。
为了这种“青涩”的感觉,影片放弃了一切让它可能会显得“专业”的因素,而特意弄得好像“学生作业”一般,更添一分“纯真”的风味,这样两个人互相追打,在烟花中骑行而过,这些场景就不会“假仙”得好像什么俗套的偶像剧,而似发生在你我年轻时代的二百五故事(男女主角非常普罗大众的颜对这种“真实感”亦有所贡献)。
至于男女主角的父母应该就是明白(甚或今时)的你我。
其中的笑料既有出位的,亦有隐晦地,分布均匀停当,算是让人看得很落胃的小品。
我是先被他的OST迷倒后再去看的电影。
我们有的人总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开始幻想死亡,幻想自己的死亡,周围人是怎么样的反应,平日里的老师,自己周围的同学,朋友,兄弟,自己偷偷喜欢的人,偷偷喜欢自己的人,还有平常一成不变的父母,希望看到他们的表情究竟会是什么样,然后再哄的一下rebirth。
Become new and improve。
而这个故事的发展也如我们的所谓的青春期一样蛋疼。
(蛋蛋发育时开始生长而且我们无所适从的疼痛)15岁,我们15岁时究竟在干些什么呢?
我们有没有做一个拯救者?
爱慕者?
还是故意装作成熟并对泡妞的技巧熟练至极然后到处炫耀自己的幼稚?
我不记得了,我不记得我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喜欢过人,有没有做个英雄,那些过去的往事就像是沉淀到了海底6英里下,不见天日。
当一切开始变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手足无措?
还是从未在意,就让一切伴随时间的流失,我不知道。
现在的我太过迷茫而导致丧失了自己的光芒,海浪汹涌着,那6英里的海底下到底有什么?
爱你,如6英里的海底一样深沉
电影《Submarine》很有性格,讲的是在普通不过的年轻男孩爱情、家庭的琐碎事,但胜在玩弄电影手法玩得出神。
画外音、定格、子弹时间、强化环境声、闪回、画幅改变种种形式上的手法,都运用得巧妙。
大小演员的幽默表演拿捏准确,并不居高临下的英式幽默带来此起彼伏的笑声。
细节天衣无缝地贯穿影片,在关键时刻推动情节并促进着人物关系的改变。
最后的无声的结尾,男女比赛似的一步一步从沙滩走向海浪中,画面美丽和表达含蓄,实在难得!
最后不得不补充的是开头男主角对自己葬礼的幻想,看着实在是过瘾——因为我也这么想过!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如果被别人看到了我的幻想,是一件幽默好笑的事情!
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挺没劲儿的。。又一部试图靠絮叨装逼的电影= =
不浪漫的青春剧,但是很实在
小清新沒看懂,截圖倒是不亦樂乎~
实在找不到看下去的理由。
moss拍的……可是真心看不进去
小清新的片兒看看還是有故事流暢性的。
2段故事从原点回到原点,无寓意 无中心思想。 唯一亮点 2人骑喷火单车,故给一星。
神经质 我讨厌这段恋爱
此类片一贯的小细节取胜。但是太小鼻子小眼了。笑点有,不意外。潜水艇始终没浮上来,最后被灌了氧气,好像救了一下,却也是沉了。还是看此片的年纪过了?
太小清新太文艺 太不适合我
这男的没意思。唯一一星是给女主的。
确实没想到Moss极客二愣子的外表下是一颗文艺小清新的心,这算是个惊喜;但我完全忍受不了本片这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傻屌模样,再华丽的形式感也掩盖不了无病呻吟的灵魂。
典型的英式青春片。问题少年、神经质、哲学气质、好听的OST和英国范儿一点不少。女主侧面看很像佐伊丹斯切尔。PS:怪不得英国的堕胎少女那么多… “当我38岁的时候我所经历的这一切就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可我现在在意这些”
少年尽是愁滋味,小心地窥探着周边的世界,做着些自以为是的事。但少年毫无顾忌的勇气,又让他在各种各样的曲折面前直接切入,挽救了自己的家庭,挽回了失去的女朋友。这就是青春,可以复杂地做简单的事,也可以简单地做复杂的事,没有什么不可以。影片氛围掌控不错,几首歌也挺耐听,可打三星半。
孤还是比较喜欢Ricard的,但是超级不喜欢这种英式独白电影
impressive
okay
what the fuck would u do mothafuckers?
奇怪的想法,诡异的意象 ...
7分,前面好,后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