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第六感,所以是第一次看这样情节的片子,直到最后姐姐出现,以及坠机前克莱尔在现实和冥想中来回切换的画面里才明白整个故事,对我来讲很新鲜。
全片阴暗的色调和几乎无群戏的场面很符合“死后世界”的样子。
在片子传达的主题里我最喜欢的,是"who came back for you"——其实不是谁为你回来,而是你在生命结束前会想到谁。
这些人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提醒着所有人,生时当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当懂得爱,莫要等到死时追悔。
因为有《鬼语者》打了底(没错,就是那部米国电视连续剧),我给这电影三个星。
电影远没到结束,就女主角打电话老没人接,我知道她已经死掉了。
好些电影电视里面都会这么安排。。。。
(这个桥段哪部片子给我打过底,我已经忘了)在鬼语者里面,当飞机失事,我们都以为女主角死党的BF会出事的时候,影片告诉我们,死的是女主的好朋友。
那时候我意外的很呢。
尽管剧集在真相将要揭示之前的那片刻里已经给足了暗示,结局却依然让旁观者都觉得难以接受。
但在这部《空难》里,这一点却用得相当无惊无喜。
不过是让人呼了一口气,说“你终于走到这个点子上来了”。
不过女主角是长得可爱的,大眼睛虽然眼皮有点耷拉,却还是会说话的。
在剧中表现也还过得去的。
口味是大众化的,茶余饭后消消闲大概没有问题。
不至于太刺激。
温情脉脉。
最终各个相关的鬼魂来迎接女主,这真是温暖。
去吧,天堂在光明处等着你,走进那光里去吧(《死神似我》?。。。。
小小声说,其实我挺喜欢《死神似我》的。
)。
很面善的男女主角一直想不起來在哪部電影見過看完電影搜索才知道是The devil wears Prada和Hard candy男主角雖然不帥但是有點Jude law的感覺尤其笑容很有自信很魅惑好像美國佬很喜歡拿飛機失事說事兒說真的看得多真的後怕每次我坐飛機的時候都很緊張估計跟災難電影看太多有關...記得有次遇到氣流整個飛機都在晃杯子裡的咖啡都灑了...嚇得我心裡默念:我還不想死 我沒做虧心事 我是好人電影的trailer我看過了大概估計出一些劇情說是懸疑 其實不是很懸也沒有多大疑就是覺得雖然是災難片 但是整個基調還是比較美好不壓抑的所以給四顆星...作為商業片還是可以看的
本片由安妮·海瑟薇主演,又是一部悬疑片。
讲的是安妮饰演的女心理医生在给一次空难幸存者进行心理辅导中发现事有蹊跷,怀疑这次空难有阴谋的故事。
很遗憾,不剧透我说不出什么了。
---剧透分割线---我开场10分钟不到就猜到了结局,不过中间又背离的我的猜测,以为女主角是通灵者,不过结局还是印证了我开场时的想法。
因为这种桥段已经我已经是第三回见识了。
前两回分别是《第六感》和《小岛惊魂》。
唉,一回生二回熟,第三回只能半睁着眼睛叹息了。
此类鬼片很重要的是主角的表演,看看阵容。
《第六感》是演技派头号童星海利·乔·奥斯蒙特的无尽忧伤和动作老牌巨星布鲁斯·威利斯沉着稳重,《小岛惊魂》是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的疑神疑鬼,相形之下安妮·海瑟薇确实分量不够,尽管她刚刚获得了生涯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但在《穿普拉达的恶魔》中她还是完全被梅丽尔·斯特里普盖过风头。
另外本片在谜底揭晓之前没有涉及鬼,与上述两作一开始就阴风萧瑟不同,因此在气氛渲染上略有欠缺。
不过本片在温情方面比上述两片要有分量。
同样是主角没意识到自己已死,本片采取的解决方式是先于自己逝去的亲友回来引导,包括姑母、老师、爷爷等等。
最有温情的还是男主角6岁时就死去的狗也回来帮助男主角,还是相当有爱的。
除此之外我还有另一个感受。
西方人都相信人逝去后都会有完整的灵魂继续在人间游荡,甚至不知道自己不是活人,当主或者其它逝者来引导自己的时候,灵魂就会平静的升入天堂。
这样的信仰的确伟大,因为它给了活着的人最彻底的精神支柱---上帝一直在看着你,你死后要背负着你所做的一切面对他。
这也是西方社会的道德基础---的确比我们有效地多。
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这样一个信仰,年龄太大了,世界观业已形成。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监定完毕,本片虽然有不合逻辑之处,不过,完全是因为要给观众设置悬念,扰乱视听,所以总的来说,还不错。
另外,是否编剧是否可以试着从这方面入手呢?
即“死前思维”,接下来,先介绍理论基础——人类大约有几百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大约有几百条脑神经,每条神经上大约有几百个突触,每个突触有几百到几千个蛋白质,一个脑细胞的作用大约相当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突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计算机的一块芯片。
可以很简单地推算出来,人的大脑相当于上千亿块或上万亿块芯片。
人类目前最大型的并行计算机,美国的白色战略加速计算机(White ASCI)也不过8000块芯片,和人类的大脑比,相差大约一亿倍,也就是差8到9个数量级。
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一般用一秒钟能做多少次加法运算来统计,目前最快的是日本的“地球模拟器”,40亿次。
如果用计算机类比人的大脑,由于人脑是超级巨大的并行运算系统,所有突触以及每个突触上的所有蛋白质,都可以瞬间同时运动,蛋白质之间又只有几纳米距离,电流在这个距离上一秒可运行几千亿次,人脑运算速度的数量级就大得没法形容,大约1后面跟27个零到30个零。
要知道,40亿次,才不过是4后面跟10个零而已,差了大约20个数量级。
所以,如果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功能,以目前研究进展的速度而言,大约还要一百年才能实现。
因为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每18个月提高一倍,也就是每年大约提高0.57倍,要提高20个数量级就需要100多年。
俺这辈子肯定是看不到了。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计算机就两种电路状态,开或关,而脑细胞、脑神经、突触、蛋白质以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很多种,运动起来远比电路复杂得多了。
所以人类搞清人脑功能的时间还要推后。
--- 人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微妙的智能器官。
它重约1.3千克,体积只有1.4立方米,大约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所组成。
每个神经细胞的周围,有1000~10000个突触伸展出去,和相邻的神经细胞的突触相交联。
这些突触像电路一样,都具有一个能通过或停止“电子流动”的“闸门”,因此,大脑能够储存10万亿位的信息量。
这样的存贮能力可与1万台计算机的存贮容量相媲美。
人脑的思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式化思维,是人脑演绎能力的表现,具有逻辑的循序的特点:一种是模糊性的思维,是人脑归纳能力的表现,可同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思考。
尽管在人的一生中,每小时约有1000个神经细胞发生障碍,一年内有近900万个神经丧失功能,然而,即使如此,大脑仍能正常地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大脑有足够的“后备力量”。
一些神经细胞发生故障,另一些“备用”的神经细胞马上顶替上来。
科学家从人脑的功能原理上,受到了启发,研制成功了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
它具有非凡的计算能力,现代最快的计算机在1秒钟内,能完成上亿次运算,这样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过程的可靠性,是人工计算望尘莫及的。
计算机还能模仿人的某些感觉和思维功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判断和推理,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正因为这样,计算机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称之为“电脑”,而且在各个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计算机总是按照人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的。
在这些程序中,人要为计算机预见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安排好计算机该如何作出反应。
一旦出现了意料之外情况,计算机也会晕头转向,束手无策。
计算机的体积很大,虽然它的元件和人脑细胞的数量一样多,每个元件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耗能为0.1瓦;众多的元件组装起来,其体积已经是1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了,它是大脑体积的600万倍,所需要的能量高达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现代化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
因此,尽管电子计算机的才能非凡,神通广大,在某些方面远胜于人,但人脑仍然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天然计算机”。
也就是说,可以试着用这样的逻辑来讲述故事——Clair在坠机前时间里,脑袋里处理了若干的信息,我们把其中任意一条可以形成完整故事链的情节加以处理,然后讲述出来!
从方法上讲,这是一种对时间的放大,当整个思维被和盘托出了以后,ok,此时坠机!
全篇结束!
这样来讲故事的话,主要可以体现人直到死去的时候都还是带着很多遗憾和愿望,因此,应该珍惜现实的每分每秒!
去争取,去追寻!
看电影之前无意中看了一句评论性剧透,对于这样的电影,这无疑很让人扫兴,所以看的时候总在无意期待剧情的突然转变。
虽然一直在等待真相,虽然真相揭晓前的部分确实有点儿拖沓和无序,但当电影还原了事情的经过,还是有种想哭的感动。
灾难是那么无情,没有选择,但通过灾难的关卡,其实还有后面的路。
虽谈不上明确的信仰,但我一直崇尚“天堂”的存在,所以看到这样的安排,我很安心。
p.s.一直不怎么喜欢帕特里克·威尔森的长相,但是不得不说,这里的他很有魅力,特别是飞机遇难一刻的表现,喜欢这样的男人!
看完这布片子已经是快凌晨3点了。
本着凡事追求透明彻底的原则,我来豆瓣找答案,看了很多的影评,大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从中也学到了不少。
个人觉得结尾确实意料转折,而且耐人寻味。
主角和空难乘客其实和现实中的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她们都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
就如同机长说:你姐姐已经死了。
而她姐姐来到女主角的卧室整理遗物。
难道这就是所说的,死后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使我联想到了《寂静岭》最后的结局。
孩子母亲生活在一个世界,父亲又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彼此存在,有感应但是永远无法触摸。
我有个朋友说这样的感觉其实很恐怖,因为当你存在在这个世界,无论你做什么,在另一个空间,有人可能就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见而已。。。。。
寒一下,睡觉去了。
原本以为女主角跟飞机失事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纯粹的一个心理咨询师而已,看到最后着实让我晕了一把,原来大家都死了,在那场事故中死了。
那么我很好奇的是,这些人在事故之后事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是真实世界还是虚假的时空,最终他们又将去向哪里?
我承认我已经不知所云了。
一年前,viki给了我一部<美梦成真>的片子,那是我关注的第一个讲述死亡的片子,唯美,色彩艳丽,带着一些幸福和温暖,丝毫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冰冷的世界.一年以后,我看到这部电影,评论就想说一句话,"谁会来给你引路?"它让我对死亡,有了崭新的认识.
评分是不是有点低了,虽说有珠玉在前,但整体并无太大的逻辑漏洞,而且人物压抑的刻画也很到位。
还有安妮的颜。
层层的渐入,管家,老师,每一人都为我而来,扣人心弦的温暖,渐行渐远的恐怖,承接了最后的温暖人生仅此而已。
每一份突然终要平静接受。
你说:人死后会有光吗?
但你留下的光永远是光。
即使只能够怀念了。
大情节精彩,细节安排显粗糙,不够顺畅。但角度蛮新颖,有一些对话也还不错。
对于精神问题的张弛把握很到位,佳片。
小悬疑,不恐怖,美女安妮~!
因为安妮看的这个片子。。。没想到。。。
藏得太深了,以至于大家都懒得挖了。
无惊悚,有温情。既然预告片直接剧透了影片70分钟处才抖出来的一个大包袱,那么就可以预料结尾肯定有更大包袱了。看似简单浅显,实际上很多细节仍然存疑,不知道是编剧高深还是蒙混过关。创意不新但处理得如此温情,也算是一种方式吧。PS:大爱Patrick Wilson。
一个小高潮一个小高潮的迭起,直到结束继续让人回味,重看一遍结尾还几乎哭出来
漏洞百出的無聊劇情。不過還有Anne Hathaway和那條漂亮的狗
自从灵异第六感后 惊悚都玩这个套路 不是被剧情推着走 是被拖着走 至于被拖到最好只是想看个结果 失望
真是失败啊,看了十分钟就发现电影名字直接就给剧透了,但是女主角挂了这点倒是最后才看出来。安妮在片子里面真是丑爆了。
第六感式的结局已经不再新鲜了 结尾依旧让我觉得很温暖 死去的人不再是个可怕的符号
靠。。。。。我还说怎么出了空难身上都没伤= =
既然都死了,为什么还能开车?难不成一切都是想象而已?
本来剧本算是优势,只不过有同类型典范片在前反而有点吃亏。缺点明显,头轻脚重,时间又短,结局部分塞过来的一大堆信息很难让观众一下子理顺,同Stay、The others、第六感等简单明了的逆转比起来差距明显。但回过头仔细品味的话也有优秀之处,剧本之外,这样美好的想象也能带来些许温暖。
“习惯自己在世界上的消失也需要学习和指引的过程。”
让人想睡觉的电影
昏昏欲睡的前半段不能掩盖最后剧情大逆转的光芒,不过正因为有大美女海瑟薇,所以才让我坚持看到了最后,否则这部电影会被我认为是又一部平庸的电影。
出人意料的结局。像宗教一样安慰死亡。
2009.1.11考完试的晚上跟老公一起看的。经济危机的美国电影怎么也开始有中国大陆政府片的味道了……
低对比度的片子海瑟薇的正剧如此婉约向她致敬,只是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