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死党有一天提到这部电影。
他说很值得一看。
他是一个标准按照这个社会价值观为手册的好学生。
他追寻如何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果最快的那到工程博士学位,如何拿着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证书去墙街找一份体面又有前途和钱途的工作。
说的这么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最好能在GS和别人一样年底分红超过了60万美金。
Patrick Bateman,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就是他,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追寻的MODEL。
Patrick,年轻英俊,不仅如此,他是Wall st的金融精英,他住在Mahattan的高档住宅,他象女人一样珍惜自己的脸面跟身体,他定期锻炼,定期做SPA,甚至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10分钟的FACIAL,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有个CONRNELL毕业的未婚妻,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
他拥有的一切,不外乎是年轻的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价值的目标。
而当这物质和价值的目标都几乎完美的实现在了27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内心却开始了奇特的变化。
他们,一群金融精英或者公子哥们,在一起认真的攀比的是谁可以在DOSIA定的了位置,谁的名片更加的精致。
这些莫名的举动,在平常的普通人眼里,简直都是怪癖。
当然,Patrick也关心国家大事,他铮铮有词的在聚会里谈到,要消除战争,争取和平,要关心饥荒和贫民,要减少年轻一代的物质欲望。
可是转身而去的黑夜里,他用金钱诱惑无家可归的人们,然后趁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愤恨的将他们杀死。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跟地位用一种变态的手法去讽刺这个社会的价值目标。
他知道众人仰慕或者说容易被钱,物质和权利所引诱,他在那些需要扬起头来看他的人面前,知道如何引诱到他们。
面对妓女christin,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金钱在路边诱惑她上车,christin起初的犹豫就几乎暗示了被杀的命运。
如果说他心里变态是因为不能容忍贫穷,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者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嘲弄。
他杀人迅速而犀利,甚至还有点艺术的味道。
每次的血腥的杀人,他都用激烈的类似摇滚来做背景。
他阐述到每张专辑的背景和内容。
那种若似自言自语的叙述,看似博学高尚的人,却做着人人都鄙视的事情。
我愿意认为Patrick有过想控制的意思,他放弃杀害自己的秘书。
然而事态越来越缺乏控制。
他开始杀害越来越多的无辜的人,模特,老人,看门人,甚至是一直路边的小猫。
失控的高潮终于结束在他逃回P&P投资公司的办公室里。
他的脸上是泪水,是汗水,扭曲着面孔,用哭腔或者是WHATEVER,打电话给他的律师。
他是求解,还是赎罪。
无从而知。
令人惊诧的是,这一系列的凶杀,本该很容易的得到破案,却迟迟没有。
甚至被他坦白过後的律师,都一再的否认。
片中还有不少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节。
仿佛这一系列的凶杀都是他的幻想。
好吧,如果这只是幻想,那么只有Patrick是精神分裂,但是,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所有人甚至这个社会对Patrick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的精神分裂。
这部片子惊悚或者暴力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告诉了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事实。
故事跟导演上看,不错的作品。
最为突出的是Christian Bale的演出。
他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Patrick失控的心理。
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
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
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
他是英俊的华尔街精英阶层,自恋敏感攀比一切,竭尽全力展现完美,从衣着打扮到一言一行,无不精致到无可挑剔。
只是标准化表演性的社交生活,虚荣浮华的物质主义沉迷,解决不了他内在的孤独感疏离感。
物欲横流之下无处舒缓的人心,在狂躁空虚的深渊里沉沉下坠,只能用臆想中肆无忌惮的虐杀来宣泄。
疯狂之后,才能回归正常,白天依然继续他审慎的中产阶级生活。
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困惑——patrick干的当然都是真的! 公寓那幕被很多人当作他YY杀人的证据,其实可以很合理地解释。
尸体是房东太太第一个发现并清理掉的——因为被发现死过人的公寓就租不出去了。
作品就讽刺的就是冷漠而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我不管你有没有犯罪,反正不要挡着我的财路。
至于房东太太怎么办到的,它跟patrick枪法如神,或者很多人叫错很多人的名字一样,是影片夸张的手法之一,你真把它当作悬疑推理片来看我也没办法,那样影片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可是它不是。
老美如果拍悬疑片,他们很喜欢把观众恐怖片方向引。
而且如果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影片讽刺的力度会大大地降低。
顶多就是社会压力把一个人逼疯罢了,你想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幻觉里即使把地球炸了,也只是害死自己一个人而已,怪就怪你丫抗压性不够。
正因为他干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影片酷毙了。
有psycho的,是america。
电影的用意是就表达:这个社会,都有病。
人人唯利是图,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恐怖的不是血淋淋的杀戮,而是社会的置若罔闻,这个现实的体认才让人毛骨悚然,让patrick沉沦绝望。
每个人,脸孔都是模糊的,甚至自己——宝贝,因为没人在乎。
绿魔警长关于日程的自问自答,律师认不清泡阿伦等等。
patrick杀了那么多人,警察一时找不到他也不追查算了,反正是例行公事——这很夸张,可是社会就是这么夸张荒唐,想他当初杀完泡阿伦拖那么大个尸体从大厅招摇到街上,唯一引来的注意也不过是"哇靠,哪来这么酷的睡袋?" "= = J.P.G"...而大家的人生目标也不过是 要定到多洗鸭餐厅的位子,然后在下届名片大赛上大出风头。
当时因为意犹未尽,看完后还想去搜原著和影评,却发现很多很多人讨论的重点都是patrick究竟有没有杀人,搞得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看懂了没有。
为验证想法,还去国外的一些网站(甚至还有yahoo ask = =)搜过,包括作者和导演都说过,patrick并不是在幻想(貌似有位编剧不认同。。。
) 我不会写流畅优美的影评也从来不敢,太多珠玉在前。
只是为了christian bale再上豆瓣找资料,发现这怎么还是争论重点。
百度争论这个不奇怪。
豆瓣上也有这么多人把它当悬疑心理剧看也忒浪费了这电影吧。
别拍砖,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
俗辣小影迷而已,匿了。
ps 这电影后来看了很多遍,有时为了音乐,有时就为了看他的袖扣,还有西装,还有雷朋眼镜,还有他洗澡和日光浴。。。。
Patric Bateman,华尔街投行精英,外表漂亮,表现自信,生活精致,追求高尚,但内里自卑、怯懦、空虚,需要不断通过外界的赞赏和认可,才能确认自己是存在的。
他通过严格到变态的程序来护理肌肤,通过高度自律的锻炼与饮食来保持健美的身体,他还需要他人注视的目光,总之他要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和中心。
他要比那个大家赞赏的paul allen要更值得赞赏。
如果没这一切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糟透的感觉让他受到了极度的羞辱,他无法承受那个渺小的自己,(幻想)杀人才能感觉找回自己的自尊。
他每一天过的都很糟糕,日记本上黑色的画混乱而没有中心,犹如他那破碎的自尊。
他讨厌这样的自己,于是努力维持相反的另一面,甚至为了融入而吸毒,但这所有的一切却让他更空虚了。
他的朋友,他的未婚妻,从未给予他关注的目光,不曾认真倾听他发表见解,不知道他需要什么,这种肤浅的关系让他的更渺小更自卑。
他从未得到过关注,自然也无从去关注别人,他不知道情人在想什么,不知道未婚妻需要什么,忽略街边的妓女的不情愿,无法通过建立亲密的关系获得足够的自尊,转而用诱惑的手段来获得短暂的倾听和陪伴。
他人对他而言只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他对于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渐渐的,他的羞辱感和嫉妒的愤怒,让他分不清现实与幻想,(幻想)杀人成为缓解痛苦的唯一工具,他得了精神病。
整个美国都是精神病,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持着自己的自恋,其他人在眼中除了成为满足自恋的工具外什么都不是。
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我们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社会分工精细化是文明进步的标志,现代行业细分,人劳动的结果不是商品的最终形态,甚至根本见不到自己的劳动产品。
金融是行业的上层,最虚的那一层,男主帕特里克·贝特曼就是这类股票经纪人的一员。
这帮人名校出身,谈吐风趣幽默,有财有貌有地位,他们在美国社会阶层的地位,跟美国在世界国家大家庭里的地位一样。
开头健身和化妆品展示,对待自己的肉身就入赛车手对代自己的战车。
贝特曼和朋友都是名校生,坐在一起时比西服,比名片,比订餐,比幽默。
最好笑的就是比名片,水印 印花 字体 亮度,看着这帮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阶层的人,因为别人名片多了水印就跟死了妈一样的便秘脸,简直笑死。
(联系到网上各种鄙视链)别人名片胜自己一筹,自己心理吃瘪,就一定要找不回来,抽刀像更弱者。
心理失衡会憋出病的,只能妄想杀死乞丐和狗。
对待妓女 乞丐和狗,又看出男主的另一个病态来,对过的好的人不希望他好,对过的不好的人显露自己的优越感来获得快乐。
这可以说是人性,但对于一个nothing 的空壳来说就是病态。
美国之于贝特曼,民国社会之于阿Q;美国精神病之于精神胜利法。
我觉得自我心理调节是处理心理失衡的正确方法。
阿Q的爸爸打儿子,一小半是所给自己听的,大部分是说给看热闹的人听的;是对自己的吃瘪给自己的社会关系一个交代。
男主checkin签名给保安一个交代,结婚是给妻子一个交代。
一次次的心理失衡,就幻想在音乐中杀人,音乐净化,杀人排毒,这才是男主的药。
有张海报是西装革履的男主握刀,刀上引出恶魔脸的男主。
别说文明,任何种群也不会容下残害同类者,但人类作为兽,有一部分人是不是天生就是嗜杀的兽,战场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只不过在高楼里穿了西装,得了American Psycho。
1.“paul的房间” 网友Bill已经做出了解释,或许是他的家人发现了家中的尸体和残骸,误以为paul负罪潜逃,而做出的掩盖罪行的行为。
所以当那个女人看到Bateman的时候反应才会如此谨慎敏感,试想当一个打算出租房屋的房东看到一个西装笔挺的房客(即便他看上去有点慌张),会匆忙地将他赶走吗。
当Bateman说,我在找paul allen的家。
正常的回答应该是,你找错了,然后微笑地请他出门。
而不是用下套的方式(TIME广告)来套取他来这里的真实意图。
如果你要解释说那是房东出于防范心理,怕贼惦记似乎也说得通,但你要知道这间房子如今只是一个待出租的毛坯,至于如此小题大做吗?
显然是心里有鬼。
2.律师的对话Bateman在被追捕的那晚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坦诚了自己的罪行,但最后一句话是暧昧不清的“you know,keep your eyes”,有没有可能律师把这句话误以为Bateman是请求他帮他掩盖罪行呢。
作为一个在华尔街身经百战的律师,他也许早在各种金融要案以及重大丑闻中练就了一身随时随地灵活变通的好本领,为了雇主的利益违背良心使点小聪明也是极有可能的。
那天在酒吧里,或许他一眼就看出Bateman已经精神崩溃,甚至可能在无法自制的情况下当场说出真相。
以求保护他的雇主,当场劝说可能效果欠佳,为了尽量不引人主意,律师将计就计使了一招迷魂计,故意将Bateman认错,以玩笑置之,并且委婉的告诉他,没有人会认为他能杀人。
说在london遇到了paul,也是告诉他,我已经帮你做好了不在场证据。
当然还有一种更疯狂的解释,律师或许真的将Bateman认错。
让我们留心一下影片中到底出现了多少次“认错”的桥段。
paul将Bateman认错,被Bateman枪杀的保安也将Bateman认错,在警官调查的口供中,在london有人被认错为paul一次,Bateman莫名其妙多了一个不在场证据,可以被当做又一次认错。
即便是在影片一开始,Bateman和他的朋友们就当场将robinson和paul allen搅混。
所以律师将Bateman认错,甚至把他在london碰见的那个和paul很像的人误认为是paul都是有可能的。
这就是华尔街,每个人看起来都一模一样。
3.如果之前的杀人片段都是真实的,那么影片最后传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更好的成立。
且看Bateman最后的独白——“再没有什么障碍需要逾越了,所有桀骜不驯,精神错乱,作奸犯科者的不安,我的罪行造成的伤害,以及我对这些的漠视都被成功逾越了”我的英语不够好,所以对照的是中文字幕的翻译,读解上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
但就我现在的理解来看,这里的“逾越”应该指的是“跨越”,“掩盖”。
所有的罪行和不安都被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掩盖了(甚至不需要Bateman出面),这种力量恰好来自于每个人潜在的阴暗心理,他们不知不觉的在相互作用,隐藏残酷事实。
这一点让Bateman感到深深的无助和恐惧。
在他的背后,远远有一股比直接暴力更加强大,危险的负面力量。
(结尾提到了最善于说谎与掩盖的电视传媒)“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我不希望世界为任何人变得更好,不希望谁能幸免。
可即使我坦言相陈,我依然没有得到纾解,我无法逃脱我的罪罚,也不能再深刻地认识自我……这份自白也显得毫无意义”前半句可以看做是Bateman的自我忏悔,或许他一直以来都承受着暴力和理性间的撕扯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对秘书下手的那一段)。
他希望通过坦诚罪行得到解脱,来认清自己恶魔的面孔,但当他鼓起勇气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于一切根本无能为力,犯下的罪行随时可能会变成虚构,邪恶如此轻易地被空气中的诸位帮凶所深埋。
这无疑是一个冷酷的反讽,他永远无法再进一步的面对自己了,“This is not Exit”,Bateman的身后没有出口,他无法回头,无法洗清罪恶,无法面对良心,也无法得到救赎,唯一的出口已经被这个充斥着暴力与谎言的残酷现实牢牢堵住,变成了罪恶的温床。
American Psycho,病的是整个现代社会。
如果你觉得以上解释把我们的主人公想象的过于善良和温和,不要紧,再且从反面进行理解。
Bateman的谈话中曾出现过一个美国的连环杀人狂,言谈中流露出对那人的欣赏与崇拜。
假设Bateman希望效法前辈,借自己犯下的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来享誉世界,满足虚荣,也是可以成立的。
但同样杯具的是,他还是没有料到自己的赫赫战功突然间就被洗得一干二净,想找都找不回来,此刻他就算满世界大喊我是杀手抓我吧,估计大家也只能当傻瓜看,当笑话听了。
这无疑也是另一种黑色幽默。
4.我坚决不认为导演会愚蠢的用102分钟的分钟编造一个可笑的谎言。
如果是这样,那之前一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独白也没有了力量。
就像科幻故事里最差的万金油结尾就是,喔,原来我做了一个梦。
补充:片中有一些逻辑上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地方,如提款机上的古怪提示,Bateman不断吃药,笔记本上的涂鸦,都足以让人产生所有情节皆是虚构与妄想的感觉。
如果这些地方能做的再明确一点,避免无谓的歧义,个人感觉效果会更好。
反之,如果一切真的只是Bateman的假想,或者导演故意想造成这种半真半假的效果的话,这部影片我只能给一颗星到两颗星。
内在根本无关紧要再也没有障碍了,一切失控,癫疯,恶毒,邪恶,造成的所有混乱,以及对它的完全冷漠,如今都超越了痛苦持续而尖锐,不为任何人祈祷世界更美好,我希望其它人尝尝我的痛苦,我希望谁也逃不掉,即便承认了这一切,也没有宣泄后的快感,依然无法受到惩罚,也没有更加了解自己,所说的话只是老调重弹,忏悔毫无意义所以,他后来演了黑暗骑士,而不是小丑,如果他演了小丑,谁能演黑暗骑士和他对戏他在这片演了一个比小丑还小丑的角色小丑:这个世上没有人能对付我,只有你黑暗骑士:首先,我不否认你任何优点,其次,你不知道,我以前演了小丑《美国精神病人》我能和你对戏,因为我演过更疯狂的角色,你知道吗,你杀人,我不仅杀人还吃人脑子,你一直在疯狂,我却能披上一张有钱人/公司大老板的皮来疯狂,你知道吗,大家都知道你是坏人,却没人知道我是坏人,我每次都在完美逃脱,我觉得我比你更变态,但我在崩溃的时候,我还能保持理智给律师打电话,我清晰地记得杀了这个人那个人,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别再给她添乱了,原来我的病已经达到了顶点,没人可以治愈我了,我崩溃时,我想到的是那个逃过一劫没有被我伤害的秘书,奔溃的我来到同事们面前能瞬间恢复假装出来的正常状态,最后,是我自己在治疗自己,我自己明白了还有另一个我,但,我依旧没有更加了解自己你知道吗,我们都是影帝!
豆瓣8.8分太低了,别跟我说豆瓣是7.8,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或许不一样,我已经被贝尔的演技和精分世界征服了,内在的评分确实是8.8他的变态,他的杀戮,是他内心的世界,也是画的世界,也就秘书看到的世界,说真的,2019年的《小丑》最后来原来是幻想的开放式结局,或多或少……无所谓了,这片比小丑还小丑他演了最好的蝙蝠侠,也演了最好的小丑(这个跟DC无关)
《美国精神病人》。
5分。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玛丽·哈伦编剧、导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作品。
极其不喜欢,这就是一部他妈的神经病电影。
贝尔饰演的帕特里克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英俊迷人,每天的生活都令人艳羡,甚至连洗澡洗脸都有严密的步骤。
但就是这么一个神经病,内心里却有着无比黑暗、残暴的一面。
每当夜幕降临,他就喜欢将各种人骗进他的公寓,然后残忍杀害。
直到有一天他杀掉了他的朋友,然后引起了警探的调查。
电影类型的丰富,经常也会导致出现许多乱七八糟的影片,它们或者莫名其妙,或者很无厘头。
同样是讽刺社会,同样是描写人的双重性,同样是黑色,这一部比起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布鲁克斯先生》,差了一万倍。
除了一幕戏,这部电影仿佛就说通了。
从原版小说1991年出版开始,围绕American Psycho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当这部曾被论为unfilmable的作品于2000年被最终搬上银幕之后,有关它的争论仍未停息。
除了有关作品主旨与表现手法的种种议论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者和观众,那就是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凶杀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实犯下的,还是幻想出来的?
单单就影片作为讨论对象,这部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
真实派主张Bateman的确犯下了数宗杀人案,包括谋杀Paul Allen。
作品实质上除了对于Bateman的变态性格与行为进行直接且细节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讽刺了在当今物质奢靡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世俗而疏远的关系。
片中人物经常互相叫错姓名,甚至在结尾处当Bateman向其律师坦白犯罪经历时也被律师误认为是Davis。
按此推理,律师声称其在伦敦与Paul Allen共进午餐也极有可能是又一次“误认”事件的上演: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
Bateman身为投行金领一族,坦供罪行却无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现实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然而似乎虚幻派一边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与被害人之间封闭进行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案件的真实性,更何况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诚他犯下命案但无人采信(即使最后一场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终被杀害的警察与门卫等人之外也并无其他旁观者);另外更为直接的一个理由是,其犯罪的证据会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遗留的血迹等等,一般人无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迹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则许多案件不会以失踪罪来进行调查)。
虚幻派占了上风,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戏,剧情的确也说通了。
正是这一场戏的存在,让凶杀在真实与虚幻间游离不定,不曾确凿。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
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
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
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
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
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
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这就是个人的理解:电影中这一幕戏的意图似乎就是为了说明凶杀案的确存在过。
虚幻派似乎把前因后果都说通了,唯独除去这一场戏。
但真实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
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两位编剧的一段争论:他们一个认为案件真实存在,一个认为凶杀是构想出来的。
最终在影片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他们互相争论不下而妥协的产物: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却又都说不通。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Bateman背后的那扇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这也是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它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单纯地讨论凶杀是真是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出路,因为连作者与编剧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旨也绝非讨论凶杀案的真实性。
这种混沌或许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去。
Christina Bale的表演真真好。
再没有比这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
他的主人公叫Patrick Bateman,哈佛大学毕业,进而深造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27岁,是Wall Street上某投行Pierce & Pierce的Vice President。。。
他每天给自己做面膜,健身,用冰袋敷脸使皮肤有弹性,用名目繁多的洗浴用品。
出入高级酒店及夜总会。。。。
我就一直感觉 Bateman这个姓氏带有高贵的气息。
有高贵气息的变态人士当然要不停的杀人才有看头。
于是这个片子。。。
说恶心也是很恶心呢。
高级公寓里血淋淋的女孩尸体成排,冰箱里人头和甜品共存。
杀人的器具有刀枪,更有电锯和斧子。
看片花的时候我吓得叫出来。
据他和律师的电话他杀了20-40个人。
然而说好玩也是很好玩的。
Bateman杀人是出于不可满足的欲望,以及他无法摆脱的绝望和伤痛。
他的绝望和伤痛来源于订不到某高级餐厅位子的尴尬,或者看到同僚印制比他精美的名片时的嫉妒。
某同事show给他看自己新印制的名片,他看到之后很受刺激,嫉妒的毒蛇啮咬着他的心。
他试图在洗手间里掐死那家伙,结果那家伙柔情万种的转过身来亲吻他的手,倾诉衷肠说我注意你好久了。
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
自从06年在Arizona的酒会上,那一天你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阿玛尼领带。。。
Bateman夺门而逃。
真囧。
而事实上Batemen和此仁兄的女友已经偷情很久了。
很好玩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这片子的一个特点。
Bateman出于嫉妒杀了同僚Paul Allen,然后去Paul家里收拾Paul的行装,伪装成Paul去伦敦出差。
他发现Paul的公寓地段比他的更好,显然更贵。
于是大受刺激。
后来他把 Paul的公寓作为他肢解女孩的据点,一次某位金发call girl说你这个公寓比你另一个还要好,他便很怒。
他后来用电锯杀了她。
顺便讲,演这女孩的演员是Adaptation里的小提琴家,也是The Savages里哥哥的波兰女朋友。
叙事手法中规中矩。
情节套路类似于:大帅哥 = (白天优雅绅士;夜晚杀人狂魔) x N (N > 10)。
好在杀人的手段和动机都不单一。
有时候根本没有动机。
而且随着剧情深入他单位时间内杀人数量直线上升。
只看Christian Bale便很有戏,他每次杀人之前都放流行音乐,对唱片和单曲如数家珍。
他杀人之前跑到浴室穿上雨衣拿起斧头踩着Moonwalk来到起居室伴着音乐扭动着跳舞仔细的系好雨衣扣子然后 —— 用斧头劈开那家伙的脑袋。
啊呀好恐怖哟。
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优雅,他的微笑令人无法抗拒。
一个模特和他夜晚从club里出来,在马路边说:There's something sweet about you...他温柔俊朗的笑。
两人乘出租车回家,然后呢,不出意外,他把她杀了。
这片子有趣就有趣在结尾,不然就落入了和其他杀人狂故事一样的俗套。
有了那样的结尾,你开始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杀过那些人,你开始怀疑那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你甚至开始同情Patrick Bateman。
然后我有点理解片名(也是小说的名字)"American Psycho"里的意思。
American一词的重要性顿时凸现出来 ,甚至超过了"Psycho"。
虽然“Psycho”很吸引眼球。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杀人故事 ,它涵盖了导演(确切的说是原著小说作者Bret Easton Ellis)对于80年美国社会里精英生活的态度。
说来这态度无非是对道德沦丧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别出心裁,非要从这么个极端切入点讲他的故事。
这一手儿让我想起Kevin Spacey在七宗罪里说的话:Wanting people to listen, you cannot tap them on the shoulder anymore. You have to hit them with a sledgehammer, then you'll immediately see you've got their straight attention.大概是人们被锤子砸过了头,此书1991年出版时引发了些争议。
不过又据说9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逐渐接受了作者传达的观点,于是这片子终于得以开机拍摄。
有些Trivia有点意思,比如,Edward Norton把这角色据了;Leonardo DiCaprio一度表示了对此角色的兴趣然最后终于未参演;Christian Bale在杀Paul Allen之前站在音响边扭的那么几下是improvise的;拍他洗淋浴的那场戏时,全片场的女人们都聚拢过来看。
嗯。
总之很强大。
很变态的强大。
看The Dark Knight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演了美国杀人狂的家伙怎么会被看中来演蝙蝠侠呢。
顺带讲,Christian Bale是英国人,确切的说,是威尔士人。
美国演员身上少有这个规模的气质。
0/10 又一部高分垃圾片,要是这个年代的惊悚片,相信也就是4-5分,不明白为啥千禧年老片就这么高分!真是片如其名!絮絮叨叨了一整部片子时长。也不知道有何意义,从头到尾都是男主的意淫和自我高潮,真的欣赏不来!【剧透】光鲜亮丽吹毛求疵的男主仿佛强迫症一样,事物不达到一定标准就会发飙,内心的狂暴让他杀人不眨眼,婉如精神病人,但心思的缜密、光鲜的外面又让他看似再正常不过。身为惊悚片却没有在血腥暴力上大做文章,而是在大段大段的对白上下足功夫,既不过瘾也不变态,简直不伦不类!
简中网上的bro以为把自己代入sigma男人然后就可以薄纱无脑金发白女,殊不知已经落后20+个版本最终沦为了被女法官栓起来的chud😋
心理变态~ Christian Bale的这张脸真是老啊,一付老相~
这是资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心理阴暗面的邪典啊,某些伪善和变态的中产阶级去人性化和种族清洗论的寓言。贝尔太能演了,这大理石脸整的。不适合老爷看啊
有人失足跌入深渊,有人欣然奔向黑暗。
電影無甚轉折地講述一個精神病人,活在愚庸充斥的社會內,病情日漸嚴重,是因為要忠於原著嗎? 如非小說具爭議性,如沒有 Christian Bale 的完美祼露,這電影真的會如此高評價嗎?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不怎么喜欢,有点故弄玄虚了,不过男神的表演还是赞
所谓的经典就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你仍旧喜欢。。。。tomtomclub who feelin' it(philip's psycho mix)
User Rating: 7.3/10 (62,995 votes)
一顿瞎拍一顿瞎搞搞了个大烂摊子驴唇不对马嘴,彻底失控,最后导演摆烂了,反正也对不上号,搞了点儿酸词儿糊弄事儿,杀青了,不拍了。你不如直接上个蝙蝠侠写真,让他找绿魔battle一下。你别叫美国精神病人,你叫美国精神病导演,你看我会不会手贱点开浪费自己俩小时。
克里斯汀安贝尔惊为天人的演绎,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这一切都结束了。 细节值得细细把玩。
我喜欢名片桥段..
几段独白颇值玩味 片子略无聊。当然男神的表演无可挑剔,hip to be square那段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芭乐太可爱了
我是俗人,我只看Christian Bale的屁股
赤膊赤屁股手持电锯追杀妓女那段确实惊心动魄
追完法政先锋系列再看这电影,一路纠结,除了萌萌小贝尔演技不错,凭什么警察就逮不到他?还有,他天天琢磨杀人,还怎么做一个牛逼的banker,华尔街那么好混?很魔幻的黑色电影~
即便说男主角是否真的杀人不是电影的核心问题所在,但这个问题仍然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种亦真亦幻的剧情设置,无疑也是编导希望达到的效果。剧情本身就有大量讽刺和夸张的成分,我个人认为这部剧用了大量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来对于社会大环境进行一个嘲讽。
贝尔真的演得太他妈好了,但是题材我实在是不感冒啊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