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镰刀都休息

锤子镰刀都休息,The hammer and sickle are sleeping

主演:徐刚,张志勇,薛宝鹤,顾本彬,袁利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话年份:2013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照

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7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8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9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0

《锤子镰刀都休息》长篇影评

 1 ) 没了一产二产,他们沦为“好汉”

如果你对于《东北虎》这部影片有想法的话,一定要了解一下耿军导演之前的作品,《东北虎》相比较而言,因为要在院线上映,所以有了修饰,而耿军之前的作品因为没有在院线上映的压力,所以会更加“原生态”,换个词语来说就是莽撞,丝毫不顾忌,非常具有冲击力。

而这种冲击力之下,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地域的衰落。

之前的耿军导演有一部作品叫做《轻松愉快》,当然,那部作品本身并不愉快,也不轻松,如果你看过那部作品的话,今天来看看本片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反之,本片就会显突兀,虽然是顺序,但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创作者的这种戏谑手法表现出来的惊喜。

本片就是《锤子镰刀都休息》,顾名思义,工业跟农业全部凋敝之后,还剩下什么?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是东北的一个小镇下的一个小村,因为所有的产业凋敝,这个小村便失去了正常的村落该有的活力,没有活力的小村自然是没有了任何的“生命体”,于是,民众们浑浑噩噩的活着,他们活着不知道为何,更不知道为何活着。

两个骗子继续着自己的诈骗途径,但每一次都生效甚微,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试图理解这一切,但看上去更像是另一种戏谑。

走投无路的劫匪走进了两个骗子的家却发现家徒四壁,最终他们结成了好友。

看似是一种“强强联合”,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的结合又有什么用?

如果对于本片稍微的深挖一下,观众们就会知道本片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当然,这就是鹤岗,一个曾经的国家工业能源之城,最终却在发展的大潮之下失去了活力。

这是对于鹤岗的一种写照,当然,你可以称之为真实写照,但对于任何一个衰败的城市而言,这样的写照都是真实的,但也是一个方面。

网络上盛传的“鹤岗买房”就是对于本片的高度浓缩总结。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在所有的产业全部衰败之后,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的生活的有一种写照,这种写照自然是片面的,但也是一种反馈。

当一个城市衰败,当一个城市失去了产业支撑之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答案是零。

不论是那两个小偷,还是最后加入进来的劫匪,他们都是零,唯一一个不是零的就是那个虔诚得懂基督徒,他不是零的原因就在于他还有信仰,至于说这种信仰会给他加分多少,这是一个问题,但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因为在破败的土地上,任何情况都会发生,任何事情也都有可能,信仰亦或者是别的东西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具有决定性。

因此,基督徒的信仰在“观众”看来不过是一种娱乐,他并不能通过信仰感动其他人,从始至终,他只能通过信仰感动自己,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而对于其他三个人来说,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很简单,那就是吃点东西。

他们太需要吃点东西了,在漫漫的长冬来临的时候,谁都知道要吃点东西才能活下去,但如何吃东西?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在意这些人如何吃东西,就如同没有人在意这些人的存在是一样的,破败的地方是不会有人关心的,更不会有人在乎破败之后,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人对于流动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消耗殆尽了,这种消耗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三个小贼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改变现状,但碍于安土重迁的心理,他们更不愿意通过离开来获得求生的机会,工业基本上消耗殆尽,农业也无法在凛冬中生长,对于他们来说,就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第三产业”之上了,然而这种“第三产业”不过是自己自欺欺人罢了。

他们有梦想吗?

曾经有,但现在没有了,因为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不断地激励反馈的,当所有的努力尝试都在告诉他们,梦想终归是梦想,实现的希望基本渺茫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而他们又不能像基督徒那样去借用某一个方式来完成某一种形式,以此来欺骗自己,进而活下去。

因此,失败就是意料之中了。

很多观众都很喜欢将这几个人叫做“笨贼”,但观众们忘记了他们的本质并不是贼,而是亡命徒,之所以被归结于“笨”,主要原因在于 他们不敢杀人,一个不敢杀人的贼并不是因为没有杀人的念头,只不过是杀人带来的收益远小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已,而造成这些人落草为寇的主要原因在于凋敝。

耿军很好的抓住了这种凋敝带来的副作用,且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它展示给观众,当之前赖以生存的产业全都不在,究竟什么会袭来,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相信这个问题会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你好,再见

 2 ) 可惜生命啊,他苦涩如歌

其实你是在讨论信仰。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耿军拍的很讲究。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

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

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

元素非常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

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国之大,民之众,情之烈,欲之杂。

纵横万里,大有可为!

华谊兄弟,兄弟华裔!

振兴东北,东北整型啊!

荒废里的荒唐,荒诞,你的荒凉。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挺悲凉的,最后一首《再别康桥》感觉在告别整个世界的荒芜。

残阳下倒下的三个男人,都荒废了。

 3 ) 荒芜之地的荒诞之人 ---------电影《锤子镰刀都休息》艺术特色分析

从一位普通DV拍摄者到金马最佳创作短片的得主,看了耿军所编导的《锤子镰刀都休息》,心中感慨良多,苏珊·朗格曾今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性的形式。

”这部短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个能够使观众回味无穷,并能使人在观片后思索于心的艺术片。

本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三个蠢笨呆呆的东北二流子的故事。

带有浓郁东北味的台词语言与逻辑非常的喜感和出彩,使人在朴素的的画面外乐不可支,也让原本较为粗糙无厘头的影片故事在编导艺术“画笔”下得到升华。

本片的色彩运用占有重要地位,本片的调色师在色彩把控上挥洒的淋漓尽致,如在影片中刚子拦住路人要钱时的场景中的四周的白雪与天空显青蓝色的冷色调,在空旷的的场景中更显凄凉之感。

在刚子提出与勇哥.宝鹤组成团队进行抢劫时的幻想,画面中三人走上大道时的远景周围的景象也是以冷色调为主,但在三人看到“猎物”时的全景镜头中场面的冷色调明显变淡,可衬托出人物幻想的美好,此镜头的时间不长,又跳到了他们行凶抢劫的场景地上被上翻得土壤与地上的棕红色的土又在一定意义上揭露了此行为的残忍。

以色彩的渲染为影片为烘托的荒芜之感奠定了基调。

本片的灵活的剪辑,也别具一番意味,能让观影者的内心有所颤动。

在交代引入人物刚子时以远景拍摄其所住的的房子四周仅有一个房子突出荒芜之感,切到室内的的桌上摆放的物品,再切到锤子上点明片名,让人有种恍然大悟之感,紧接着切到地上略有些霉烂的四颗大白菜上,最后切到墙上所写的每日截获的物品,剪辑以慢慢切换的步步深入的方式,表述出刚子的生活处境。

在有些剪辑中也有更深的隐喻性,如刚子在拦路打劫时,被打劫者说述矿场的不开资,后切到装满矿产的火车。

巧妙的镜头切换暗喻出了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的现象,极具讽刺意味。

在本片中剪辑对细节的捕捉更多的更具深意的是的人性的反思,朴实的场景镜头意味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于其中。

在本片中的音乐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其中在三人打劫时“妹子”时,音乐的应用使影片的此段让人记忆深刻,欢快的小提琴声,映入富有戏剧化的情节,在引人惊笑的同时,也映射出了此情景的荒诞,此中应用也无疑使得其的视听艺术变得更加丰满,更具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也立体的验证了导演所述:“我要拍的是一种软弱,这种软弱 随处可见,谁都有。

在荒废的环境里一个荒唐的故事。

” 本片的细节的把控与对人物的塑造收放自如,影片背后所体现的的社会价值也使人赞叹不已。

金马的光环也是实质荣归。

 4 ) 蛮荒中的艺术~~

又一部东北的风格大于内容的片子跟张猛的《钢的琴》有共同的地方,他们的东北比萧红的东北更有趣更荒凉更实在也更有艺术性快能成流派了吧?

可以叫它为黑色幽默,也可以叫别的蛮荒词儿,毕竟东北盛产幽默也盛产粗人动人的是东北人固有的无法无天和伦常崩坏行为下的淳朴逻辑,你可能很难抓住这个逻辑,但有了这个逻辑在,东北人就可以去抢去偷去骗去卖淫去劈腿去做主播裸聊赚钱养老公而仍旧能热血能召唤能守住这片荒原能让人流泪想念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文化,如果东北也可以有文化他毕竟曾经是那么红的地方,重工业那么倚重的国企聚集地,土改最早的试验田和革命信赖的大后方,这里的工厂墙上的旧标语和苏式尖塔性建筑与凋敝的大地一样充满着过时的落寞的骄傲,是那种穷到尿血也要死横到底的骄傲

 5 ) 魔幻现实相交点

看了一篇导演的采访之后对他充满了兴趣,或者说我对这些和东北有关的人事物都很感兴趣。

这部片子节奏极缓慢,无心了解东北的可能看不到二十分钟就会退出。

情节是荒谬的,劫道的抢了一兜橘子还给人还回去两个,白胖的大个儿非得包上头巾自称大婶,包括每个东北小孩心中都有的那个「傻子」。

但却又是极其真实的,在东北生活过的人看到这些场景仿佛过年回到了老家。

灰白的天下面衬着的光秃秃的树枝,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画面。

深一脚浅一脚的雪地,凋敝的成排小平房,毫无生气的冬天,都让我想说这部片子太东北了。

在b站看的时候,弹幕里一直在问:这些人就真这么穷?

出去干点啥不都行吗?

我看他们就是懒。

这可真是“何不食肉糜”的东北版了。

昨天看到的访谈里,耿军说,他关心的从来不是一个地方开了几个万达广场,而是周边最穷最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地方。

东北有目共睹的没落之下,我们很难说郊区、小乡镇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业难,生活保障低,“情商低”的人什么都做不好,社会“逼良为匪”,到头来他们却发现,其实自己连抢劫这件事也做不好。

看的时候我全程如鲠在喉,黑色幽默让人觉得有些苦涩,导演也没有避讳大段的让人觉得尴尬的镜头,比如最后侄子唱歌和哥哥背诗的那段,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土气”的违和就是东北,就是真实发生在你身边的。

我不否认导演想要这部片子表现得夸张一些,但有时候生活往往比电影更魔幻。

 6 ) 都荒废了

有背景有深意。

东北荒废的矿场小村,毫无生气的人们生活的寒冷又贫穷。

三个坏人以抢劫为生,浑噩度日,他们成为了朋友,成了愚蠢好笑的组合。

抢劫发不了财,甚至吃不饱饭。

三人组合,三次都抢劫失败,镜头拉远,夕阳下被猎物放倒的三人窝在雪地里。

配乐是莫扎特。

情节有趣,台词也有趣,“人得有30个朋友,每天上一个朋友家蹭一顿饭,我觉得这样活就特别好”,“你知道吗,我腿好的时候,认识一个裁缝店的姑娘,她蹲下捡发夹时,我看到了她内裤的印子,我觉得特别美好”。

抢劫的人抢不到东西,感叹的说出“都荒废了”,实在是有深意啊。

镜头语言来看,前后剪辑有变化。

前半部分多数用长镜头叙事,压抑真实。

故事后半部分剪辑有趣活泼,三人组合后接捶被子的一声巨响,三次抢劫失败,三人躺在炕上继续之前的台词聊天。

全景构图对称。

演员表演是片子的加分项,除了三个笨拙的抢劫者,那个抽烟的装作很潇洒的小孩,唱歌时周围愚昧又真实的人们,爱好文艺的喝酒之后只会用复读机音调朗诵一首《再别康桥》的哥哥,都像是真实的,会在现实里听说过的人。

是一部适合研究的片子。

 7 ) 我拧巴的美丽乡愁

锤子 镰刀 都休息,工业 农业 都不行,这可能是我拆字、猜字的第一反应。

这是第一次在电影中看我的家乡,亲切又陌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东北当代电影的场景应该是《钢的琴》、《白日焰火》、不然就是成功商业化爱家乡的《缝纫机乐队》等等。

但是文艺片又独立性的东北元素电影恐怕大家想不出来几部。

很遗憾我现在才知道耿军导演,我们鹤岗国的电影King。

电影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镜头了,那也是我最喜欢的雪景。

干枯的树枝、光滑的路面、北纬的阳光、空旷的鹤岗……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的真实。

真实的台词也不能再现实的表达我们那里部分人的挣扎了。

每一个人都想去改变,可是到头来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的就是找不到那条出隧道的路。

倒是你看下了岗挺困难了,碰到日常劫道还是乖乖的像束手就擒。

遇到了发自内心的热情,终究也唤醒了麻痹的心。

没有什么是一罐儿啤酒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罐儿,再不行就上小香槟。

所以这就是鹤岗人,一个非常内陆的东北城市。

去年在台湾出差生活了半年,才让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是“差异”。

然而每一个台湾朋友也都会问,你是哪里人?

于是,每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Google。

然后他们都会惊呼,好远喔!

那你们那里能看到俄国人嘛?

我心想,拜托,哪里都能看到俄罗斯人啊!

所以金马最佳短片的授予也不难看出,其实台湾人对我们那片土地充满着好奇,而我对台湾也充满着第二故乡的感情。

近几年回家每次都会步行,去看看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改变没。

工厂搬远了、要建机场了、道路干净了、能用支付宝了、年轻人变少了、家人变老了……我经常不切实际的想,自己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为什么我回不来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每次回去上班都要像从翻出大凉山一样?

我的疑问太多了。

在电影里听不到二人转,听得到莫扎特。

在电影里看不到鹤岗的新面貌,看得到鹤岗台。

我以为只有美国有荒诞派戏剧,原来在我生活的那片土地也有人可以创造出让我百感交集的中国式荒诞电影。

谢谢你,耿大哥!

电影海报

 8 ) 锤子镰刀都休息时,我们得拿点啥

1905请来了导演耿军和主演徐刚。

电影放完,开始提问环节,玩摇滚的主持人拉过来大皮沙发的一小节,三人一起坐了上去,没什么华丽的服装,我的意思是,华丽的长相。

红沙发上面的三个男人是好哥们,一切等着回答来观影的大大小小朋友的各种提问。

金马奖今年的最佳原创短片,其实不容易,耿军说去的时候自然是看到了很多“腕儿”,入围的导演演员等有个优惠就是可以免费看各种电影,其中,耿军选的两场电影都跟桂纶镁坐在一起,但是因为是“有素质的人”,所以一直没搭腔,一直到电影结束,耿军才跟桂纶镁说:是小镁吗?

桂纶镁说是,耿军说自己入围原创短片的导演,桂纶镁第一句说:您辛苦了。

耿军说道这段,我觉得很感动,因为一个演员的体贴。

这段小插曲是主持人问到的,虽然导演和主演想要给我们的感觉是,拍了个短片获得了个奖,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却是,处处都透露着在乎。

别扭从来不是来自于显示,而是隐藏显示。

主持人提问之前,观影观众提了很多深沉奥秘的问题,让人云里雾里,非技术的技术的,我憋不住,举手问:短片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镰刀好像就闪了一下就没了?

导演解释给我说,鹤岗这个煤城,以前呢,人们拿着锤子去煤矿上挖煤,或者拿着镰刀去种地,但是当工人和农民的角色被剥夺,锤子和镰刀这两样劳动工具变成了作案工具。

最后导演冲着我的方向,真诚地补了句:是我对不住,没拍明白。

其实我内心还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如此温和的拍并不温和的现实。

但是我没问出口,这实在是太装逼太无聊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他看到的,或者想要表现,或者想要让观众感受到的,就是这种,温柔中透着很多软弱的现实。

城市的荒废,人的荒废,从来都是一种必然的,就像如果天经地义的一天,人类的生活就是躺在床上张嘴天花板上就会有食物落下,突然有一天,天花板上的食物转换到厨房或者走廊上,躺在床上的人怎么可能会知道要起床去那里拿食物呢?

其实我也想过,为什么有手有脚的老爷们儿,会去抢劫、诈骗、乞讨……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不堪,而不是去卖卖力气赚点钱,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锤子镰刀丢了的时候,拿起来别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你跟气喘的人说明明我可以好好呼吸,跟心脏病的人说明明人是可以跑得飞快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的一些片外小记:1.剧组的所有人都是哥们儿。

2.电影里唯一的一段爱情戏的故事是属于扮演“瘦子”的演员的,当时“瘦子”开出租车,跟一个裁缝店的姑娘谈恋爱,一次,“瘦子”开车出了点事儿,挡风玻璃整个砸了下来,一脑袋血,其实都是皮外伤,但当时因为视线内都是血,所以随便拨通了一个电话里的一个号码,就是裁缝店姑娘的,当时姑娘去了看到满脸血的“瘦子”大哭不止。

“瘦子”住院,姑娘一直在看护,有一天下午,医院病房里全是阳光,姑娘拿了个脸盆帮瘦子擦擦胳膊擦擦脸,“瘦子”看到阳光照在蹲下洗毛巾的姑娘的裙子上,印出了内裤的痕迹,感觉很美好。

3.片中的女汉子是“锤子”的媳妇,当时拿的锤子是橡胶的,室内打人完全没事,但是到室外后,橡胶的锤子马上冻住了,所以跟铁的也没什么区别,打得“锤子”脑袋嗡嗡了好几天,瘸子脑袋被打出了一个很大的包,还出了血,但是女汉子乐了一个星期,高兴得不行,以为她没演过任何作品,NG了好多次,打得很爽。

4.唱歌的基督教徒是导演一个姨家的孩子,小时候生了场病,所以吐字不轻,他也真的是在当地的一个教堂里帮忙,学唱歌,冬天拿活的鱼去看导演。

5.两个小段落是前期素材后加进去的,一个是锤子侄子的戏,导演对那么小的孩子在那样的一个场景中的那种熟练和放松很有感触;一个是诗人读《再别康桥》的一段,那诗人是当地一个诗社的成员,叫云游,平时写一些很愤怒的诗歌,也发表,拿稿费,所以行数分得很多。

云游读诗的感觉,导演觉得诗人从一个“小沈阳”似搞笑到一种认真的悲哀。

 9 ) 给荒废之城的挽歌

《锤子镰刀都休息》是个奇怪的片名,又带一点冷幽默。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一下就记住了。

与片名一样,影片浑身上下有着某种自成一格的调调。

这调调一时难以说清(或可称之为东北版脱力系?

),却又浑然天成。

固定镜头,质朴又怪异的表演,数量少又没有没脑的对白,两段莫名其妙的纪录片素材,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所有这些搭边不搭边元素被耿军捣鼓到一块儿,像一锅东北乱炖,却也炖出了一番独特滋味。

如果你再稍微熟悉一点这个导演,大概也能够从他之前的影片里找到些许线索:荒废的东北小城,无名小人物,生活悲喜剧,黑色幽默,简洁的镜头语言,素人演员表演。

你也大可以在《锤子镰刀都休息》里继续找到这些点,只是这一部做得更尽一些,风格化也更加明显。

某种程度上,整部戏更像是一出舞台剧,少量的人物在有限的空间中活动、相遇,有琐碎的事发生。

有些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台前,但更多的东西被隐藏起来,就像是影片中那些空镜,或比对白更多的沉默。

这些留白反而让整部片子收得很干净,也让人忍不住多猜一下: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这些小人物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这样的留白也留下了更多阐释的空间。

耿军说,锤子代表工人,镰刀代表农夫,而如今工人和农夫都失去了工作,片名也由此而来。

于是我们也大可以结合这其中所指涉的社会背景而大书特书,甚至可以联想到王兵的《铁西区》(一样荒废的东北小城与失业工人)。

但另一方面,这些对于影片本身来说,也仅仅只是背景,或许可以让我们想象几位主角(作为失业的工人与农民)是如何在这座因煤矿而闻名复又荒废的东北小城生活成长的,又曾经拥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

但说到底,那些都是埋在水面之下的冰山群,而被耿军呈现在片子里的,只有那简单而干净的一角。

影片四个主人公,刚子,勇哥,鹤宝,小二,性格迥异,行为对白充满生活感,却又因为被隐去了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而略显符号化。

抽象意义上,他们代表着失去工作的工人和农民,被飞速前进的时代遗忘在这荒废之城,成为骗子,劫匪,无业游民。

在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骗着人,打着劫,过一天算一天地混吃等死,偶尔缅怀一下自己的青春与爱情。

嗯,如果那些“特别美好”的瞬间可以称之为爱情的话。

而过去因为被经年的大雪覆盖,依旧保鲜。

所以回忆里,爱情依然芬芳,少女也笑颜如初。

影片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那样天寒地冻、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生存都变得异常艰难:骗子行骗劫匪,劫匪打劫拿不到工资的矿工。

50块,带鱼,鸡蛋,一盒烟,打劫来的每一样物品都被写在墙上,滑稽地昭告着主人有限的战果。

抢到橘子的日子就只能就着开水吃一堆橘子。

在物质都极端匮乏的时候,更不要提什么精神活动了。

看电视、去教会与唱歌(革命歌曲与赞美诗)是仅有的娱乐活动。

都荒废了,主人公们纷纷感叹着。

相较之下,去了南方下海创业的哥成了主人公们艳羡的对象,连诗朗诵的爱好(或许代表着一种遥远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也跟着让人神往起来。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状况中,人的无力与无所适从被放大了。

所以傻愣者如小二,面对苍穹,举起双手,一脸迷惘地寄希望于上帝;而正常人如刚子勇哥鹤宝,只好去劫去骗,以此梦想有天可以发财。

但也似乎正是这样的环境,人性中的那点软弱与善良显得更加温情脉脉:抢来的玩具枪又还给了人家;打劫的也可以坐下来跟被劫的吃顿饭,吃着吃着,抢到手的钱又递了回去。

在《镰刀斧头都休息》中,荒诞与写实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糅合在了一起,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那幽默来自主人公简单到傻、认真到执拗的行为与对白,可偏偏他们自己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地祷告,一本正经地打劫、行骗,一本正经地回忆过去。

于是看的时候,我常常发笑,笑这几个笨蛋劫匪。

有一次因为笑得太厉害,眼角也流出来了泪水,却忽然觉得了些许悲凉。

 10 ) 《锤子镰刀都休息》:荒诞而悲情的锤子

如果不是金马奖,《锤子镰刀都休息》将和很多独立电影一样,被埋没在成堆号称是电影但却鲜为人知的名单里,孤独但傲娇的休息着。

那将会是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哀,正如很多优秀的独立电影一样,拍摄时满腔热血,拍完后无人问津,创作者只能在一阵酒杯碰撞和香烟弥漫中,拷问自己,是否该继续坚持?

显然,我们需要这些电影创作者的坚持,也需要他们创作出来的电影。

但前提是:要有诚意,要走心。

正如《锤子镰刀都休息》一样,我们需要像耿军这样的导演,也需要这样的作品。

一周时间创作剧本,一辆金杯车就拉完的剧组,一干东拼西凑的器材,跑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家乡,16天时间完成拍摄,半年时间完成剪辑。

独立导演耿军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锤子镰刀都休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

全片时长52分钟,好多分钟还是耿军早年拍的一些素材(小孩叼着烟唱街头卡拉OK那段以及片尾”云游“诗人朗诵那段),除此之外,大多数镜头都具有长镜头一般的缓慢性,不急不慢,却耐人寻味。

台词并非多么标新立异,却极为贴近生活,或者说接地气,尽管简短,却非常有力度。

加上东北腔特有的喜感,整部电影在故事的荒诞之余,台词也富有了幽默感,多处对白令人忍俊不禁。

是的,你会像看一部戏剧一样屡次忍俊不禁,但实际上它却不是一出喜剧,反倒是一出悲剧:富有荒诞意味的悲情剧。

三个过年了只能靠馒头就辣酱或亲戚送条鱼才能吃饱肚子的底层小人物,各自为了捞点钱而使出打劫的招数,却要么碰壁要么一无所获,最后联手一起,还被一个妇女干翻。

这其中所展现出来的,除了令人忍不住一笑的滑稽与荒诞之外,更多的是一股软弱、落寞的悲情。

我们会在这样的影像中看到贫穷与底层的某种艰苦,虽然有点自作自受(看起来都可以去干些抢劫之外的正经活儿),却还是近乎真实的展现了某种社会状态。

其中令人有所触动的悲情大概来自两个最为贴近现实的人物,一个是勇哥的亲戚小二:一个口齿不清干瘦沧桑的青年,靠着在教会帮忙,拿着月薪三百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清苦,却心怀善良且持有信仰。

而另一个人则是被刚子打劫的矿工,过年时节,矿上发不出钱,只能拿着二三十块钱买些鞭炮橘子和玩具手枪,还被刚子抢了。

这两个人物展现了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某些地方,还有那么一些人,收入卑微生活清苦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可即便是荒诞和滑稽,这几个试图靠抢劫度日的人在内心深处却是善良的,或者直白点,是软弱的。

导演耿军接受采访时就说过,这是一个关于”锤子包上毛巾的软弱故事“。

这些软弱,不仅体现在了他们不愿靠劳动去改善生活,更体现在抢劫时,滑稽不堪的动作下所遮掩的软弱让他们甚至被妇女一一击倒。

这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软弱其实无处不在,鲁迅在一个世纪前就说过的劣根性,现在还在飘荡,与其说导演是想隐喻着锤子镰刀,不如说是在用荒诞嘲讽现实。

而现实总是那么冷峻甚至残酷,有效的办法则恰好包含了像电影所展现的某种态度那样,带着一丝嘲讽的笑迎接生活,虽然略显滑稽和荒诞,却至少还有笑容。

要知道,融化一切阻碍的力量里,笑容实力雄厚。

《锤子镰刀都休息》里那个三人被妇女击倒在地的镜头很有味道,镜头缓缓上摇,三人倒在雪地上,远处的夕阳抹下一层霞光,落在他们身上,唯美中透着悲凉。

大抵上,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还包括了这一点:一股虽显粗糙但的确存在的人文关怀。

《锤子镰刀都休息》短评

锤子镰刀对共产主义的隐喻。荒废萧条的东北农村背景。

10分钟前
  • D.K.Xu
  • 推荐

金马奖选出来的大陆短片,可惜,以后大陆影片再没这个渠道了

15分钟前
  • 幽州民
  • 推荐

鹤岗的黑土地上,白雪封疆万物殆尽。三十个朋友才能饱食终日,千百年丰润不足滋养蛮荒。远走的诗人后代,叼着烟卷歌颂着;遗落在北境的锤子镰刀,瘸着腿脚等待着。符号的政治解构直中靶心,良知在饥饿的苦捱中溃不成军。粉笔记录着煎熬的战利品,圣歌讽刺着无助的信道者,古典乐器的奏鸣回荡交响,你说美观不美观。

20分钟前
  • 扶苏
  • 力荐

好冷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打劫劫到了年货,玩具还给你;打劫的被人劫,劫的桔子分你俩;打劫的被被劫的请吃饭,一起喝酒还听歌;打劫成团伙,下不了手放人一马……墙上写的打劫战果,从几百块钱到一无所获,究竟是劫不到啥还是啥也不想劫了?最后,团伙解散,他是跟了傻子去入教会了吧!

24分钟前
  • echo
  • 很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惹谁都不要惹东北女人。

2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其实就想在形态上模仿某些欧洲文艺片的荒诞气质,又用party元素来讨好外地人,但是内涵全无。

32分钟前
  • 秦婉
  • 较差

谈论的是空虚?

37分钟前
  • 能逼
  • 较差

看这种电影就是用来装逼的吧,我说的就是我自己。这就是传说中的黑色幽默?荒诞?唉,都荒废了!电影四个傻子加在一起不如回忆中的两个片段,小孩边抽烟边唱的那首歌,什么美观不美观的,还有诗歌朗诵《再别康桥》有意思。

41分钟前
  • 生是过客
  • 较差

期待东北能出个考里斯马基

42分钟前
  • 徐内向
  • 推荐

本来是3星半的水平 无奈导演太好玩了!!!

44分钟前
  • 跑_RunBedlam
  • 推荐

微博上看到 东北经济告急 下午看了这个电影 嗯 我的家乡 我远远地看着 有点想家

46分钟前
  • G
  • 推荐

封闭空间的荒诞小品,有着强烈的黑色幽默的味道。观影结束后见到了耿军导演本人:风趣幽默,性格直爽,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不过耿军说他骨子里是一个悲观的人,他拍的所有电影几乎都是关于一个或一群失败者的故事,他戏称自己也是一个失败者,即使现在混得有点名气了,他依旧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50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傻逼

53分钟前
  • 又在乱说
  • 很差

都休息了

57分钟前
  • 三次元极度成瘾
  • 推荐

才华

60分钟前
  • aurorum
  • 推荐

荒謬的情節、荒廢的現實。最後兩段紀錄影像畫龍點睛。

1小时前
  • のり子
  • 推荐

7.0分。乡土流民的荒诞喜剧,老工业区衰败的纪实性影像背景。三个荒废流氓凑一块依旧是荒废流氓,而他们始终不能被我称为可爱的人,只因他们的流氓气与时代无关。两段被影片创作阶段就考虑进去的纪录片素材成了本片最有意思的闲笔。

1小时前
  • XEcstasy
  • 还行

哈哈哈愁死了

1小时前
  • XU
  • 推荐

底层人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了,有一点不知所云,感觉可以拍的更好

1小时前
  • Serendipit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