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Alicia)的相助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
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在整个影片中,纳什出现的几个幻觉形象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非常有代表性。
一个是纳什为了缓解内在对失败的焦虑创造出的第一个幻想中的人物——葡萄牙室友查尔斯。
查尔斯与纳什拘谨的个性完全相反,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他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
因此,幻觉的出现一方面预示着纳什的病症爆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也正是纳什无意识的自我治疗。
查尔斯也无疑就是纳什本我意识的一种体现。
纳什理性的控制下,一切发于自我的感情都通过查尔斯的举止来宣泄。
纳什被捉弄时查尔斯骂人,纳什低落放弃时查尔斯不羁,纳什论文通过时查尔斯在门外欣喜若狂,等等一切,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个体构成了纳什的分裂性格,也是他精神分裂的原凶。
影片中纳什还出现了国防部官员帕彻的幻觉,这是由纳什的英雄情结产生,代表着罪恶的原型,他野蛮,粗暴,专横,破坏力十足。
不能不说,纳什的这部分构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扯不开关系。
普林斯顿大学里教授的关于苏联威胁论的讲解,两次出入五角大楼破译国家安全部拦截的苏联密码,英雄主义和精神分裂的双重作用构建出帕彻的原型。
对于一个密码破译专家来说,发现并解决迷惑事件是他的职业病,纳什破译了密码,但却并未弄清这些不连贯词语代表的含义,人性中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构想一个神秘人物,他带纳什去探究,赋予纳什神奇的身份与权力。
可以说,帕彻的出现,也是纳什本我的一种体现,是纳什英雄主义的原型。
至于那个小女孩玛休,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
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纳什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
伟人们有越高的建树,就会越显得孤独无助。
于是,在这三个有纳什的真实自我构建出来的本我人物不停的纠缠中,纳什丧失了社会中的自我。
理性和现实原则与精神分裂的纳什已相去甚远。
这三个本我人物的鞭策,纳什近乎疯狂的研究符号学理论,纳什的成就,一方面也就是由这三个虚构人物的自我成就,但这种自我成就的背后,更加加深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矛盾激化到高潮。
曾经一度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自己都分不清楚在这部影片中,哪些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要怎样去区分接受自己眼睛看见的事物。
《达芬奇密码》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脑只接受眼睛所选择的事物。
或许,当纳什从所谓的情报杂志中去发现苏联的所谓情报时,拼凑的段落文字构成所谓的情报,也可以这样来解释吧。
故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当纳什沉浸在幻觉中已经分不清现实,分不清真假,被幻觉牢牢控制时,纳什一直拥有妻子艾丽莎的爱。
当他在真与假中迷惘的时候,至少他知道艾丽莎的爱是真实的。
正是这一点真实的情感让理智重新进入纳什的意识,艾丽莎的爱在纳什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并最终成为了纳什康复的契机。
正如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获奖感言中纳什的话: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法用正常的逻辑去推断的。
电影总是把精神疾病逼到角落里去。
把它表现得古怪、感人、可爱、滑稽、任性、悲惨或是不正当。
在这里它就只是一种疾病,几乎要把生命耗尽,但对纳什和他的妻子来说,在他成为那些幸运者中的一员之前,他们仍然可能从崩溃的边缘挣扎出来。
美丽心灵,正如纳什为国家的英雄主义,正如艾丽莎对纳什无限的爱,正是它们都拥有的美丽心灵,才能最终在精神分裂的悬崖上重归现实吧!
当本我与自我在一生中战斗到激烈如此的时候,超我才得以实现;当本我与自我共同实现超我时,就是获得一生成就的时候了。
如果用理性的思维或者程序化的语言去描述《美丽心灵》这部好莱坞经典之作,那几乎是毫无意义的,这好比依据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孔子办学堂的动机,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丰富和感性的心,一种感恩和包容的思想,去领略主人公纳什一生中心灵的演绎,去辨别纳什传奇的人生博弈所折射出来的关于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
《美丽心灵》记录的是一段生存的旅程,又或者是一段超越物质的神话,它将人类最永恒的价值观凝结在纳什身上,同时又通过纳什的情感将所有的价值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感动着更感悟着,因为我始终相信,《美丽心灵》不仅仅只是定格在普林斯顿大学,而应该适合于所有地点所有人。
电影看完了才知道,阿,原来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是真事。
电影是真但又不完全真,约翰•纳什的儿子不是哈佛毕业生,精神病是遗传病,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也没有再婚,仍然继续照顾前夫跟他们的儿子。
纳什曾在一次采访中评价《美丽心灵》:“这是一部制作得非常好的电影,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我看过好几遍。
不过,每次看的时候,我心里并不好受。
但我还是认为这部电影有助于人们理解与尊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另外,一点点的遗憾是,这部电影没有反映我30岁以前的生活,也没有反映我后半生的生活。
”这并不完全真实的是不是给了一个好的结局,个人觉得是的,后面的纳什理智胜了心魔,虽然还能看到但至少生活正常了,儿子哈佛毕业生,妻子也一直陪着他。
阳光终于在最明媚的时刻照进西边的窗,拂过花朵怒放的黑白照,落在柔和的黄色羊绒被上,就在我身后,那么随意得舒展,用一些美好的字眼跟想法轻轻松松俘虏了我,比如光明,比如希望,比如午后小憩,比如靠着厚厚软软的垫子读一本书。
眼角的泪痕还未干透,我还沉浸在Josh Nash的孤独世界里,这午后的温暖光芒,让人晕眩地如此及时。
《A Beautiful Mind 》在最近又跑进我的视线,是因为bbs上一篇评论,是因为这句话“You are the reason I am.”对有的人来说,生命需要活出自我,需要明白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对有的人来说,永远大写的"I", 却仿佛在嘲笑那永远的孤独。
老天是公平的,它让你想到去追问更多的“为什么”,让你有能力去不断得到答案又寻找问题,让你在那条路上不断追寻,就也让你有可能lost in darkness, 因为未知的光芒太耀眼,会让人盲目,让人看不清楚身在何处,让人忘记了God must be a painter, 不然怎么会让这世界有那么多颜色?
“I'm always believe in numbers, in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 But after a lifetime of such pursuits, I ask, what truly is logic? Who decides reason? 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 the metaphysical, the delusional, and back, 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in my career,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in my life: it'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al reasons can be found. I'm only here tonight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Everything changes, Time Changes, Love changes. 当有一天,跟你一起傻乎乎看星星的人开始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当有一天他说,你离开这里吧,我的确精神有问题,不能保证不会伤害到你,当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顽固得把你排除在外,你知道他爱你或者他曾经爱过你,但他还是无法走出他的孤独世界,你会留下来么?
你爱的人已经不是the man you married, 你也不是a little girl, 你看着他哭泣,你守候,你无助,你承担,你生气,你发光发热,却好像永远做不了他的太阳,你看不到希望,到底是什么,可以让她留下来,告诉他,你和我才是真实的,我们的心才是真实存在的,有的问题,永远没办法用脑子去解决,只能用我们的心去看清一切。
太聪明的人,太习惯依赖自己的头脑,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心在那里跳动。
我想Nash一直爱着他的妻子,在内心深处,只是他 把自己的头脑跟心灵分离开来,让他的爱和他的真理各自运转, 在执著寻找reason的过程中,他总以为自己是孤独的,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的思想和感情从来不能完全被分割。
只是他因某些光芒而盲目, 像顽皮的孩子,只看着那高飞的风筝,却不知已离家越来越远。
Alicia一定是他的天使,虽然她并不懂那些复杂的数字和逻辑。
但我一直都相信,这世界上所有的美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烛光下有着那么多美丽颜色的玻璃球,让人觉得他的心,虽然如孩子般稚嫩顽皮,却又那么真诚和明了,I don't know, I just believe. 我是个很迟钝的小孩,像男主角一样,喜欢反复求证感情是否存在,我们是否还相爱, 直到某天看到有人写,“感情是最奇妙的东西,你相信,它就存在,你不信,它就消逝。
”从那之后,这句话时不时跑出来,在脑海里散散步又转回去, 我并没有全懂,只是像小孩子刚学会说话,时不时念叨两句,没有很当回事,只觉得好像和自己有些关系。
就当爱是那天时地利的迷信,也因为“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无法确定感情是否会变,两个人是否会永远。
数学家没办法用逻辑解决永远,好在画家用感觉和直觉铺好了求婚的门槛,并且用她如海水一般澎湃不息的爱支撑了下去。
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恋爱和婚姻,都有些奇怪吧。
他很怪异,偏偏她可以接受他所有的怪异,因为她就是那样的人吧,I don't know, I just believe. 她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可以感受到他心里的美好,她看不见他眼里的世界,但她坚信感觉和感情,坚信爱是真实存在的,彼此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他一定可以重返现实。
Let's try it tomorrow. 每一个明天都值得期待, 因为放不下心底的柔软,放不下那个人,放不下那个脆弱、孤独却又美好的孩子。
其实,他们是在并肩作战,爱给了他力量和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去面对人性中的黑暗和孤独,去面对已经成瘾的毒药,去面对想象中那个可以满足自己内心需要的世界,而他作战的行为,又给了Alicia坚持的动力, 这世上没有“永动机”, 却可以有爱的循环,延绵不绝。
People changes, Love changes. However,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过去,现在,将来,一切的改变都与你密不可分。
爱让人冲动,让人不安,让人兴奋,让人天翻地覆,让人疲惫不堪。
爱也可以让人安静, 让人思考,让人心安,让人有力量在黑暗里平静入睡,让人跨越人性的卑微和虚荣,有勇气面对平淡,面对真实,捍卫幸福。
爱和感觉,找不到logical reason。
但没有爱和感觉的人,才真正无法体味生命的意义,也无法找寻到所谓的真理——如果这世间存在的话。
To Nantas: now I understand "stop existing and start living"忘了以前是谁曾经和我讨论过“A Beautiful Mind”的翻译问题,当时好像大家都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会翻译成“美丽心灵”。
之所以市面上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我想完全是cultral gap造成的。
Mind这个词本来既有头脑的意思,又有心灵的意思,而巧妙的是这部影片本身也讲述了头脑和心灵两方面的事情,也许也是冲着这个词我才会再看完雷普利,莫扎特,撒德之后翻出了这部电影。
再而三的重新如痴如醉之后,心里只剩下这一句话:“去他妈的完美大脑。
”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
他们有的人只会煮手表,有的人放荡酒嗣终死于江心,有的人生活过于不检点导致英年早逝,有的人喜欢把好好的美女虐待的生不若死。。。
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
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
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不妨对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经和后来。
曾经的Nash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
后来的Nash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
这个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只有勤奋塌实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吗?
差远了,这个不是孔子讲的故事,恰恰相反,其实John Nash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
因此,最后Nash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
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Nash头脑的肯定来肯定Nash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因此“美丽心灵”不是“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和有关生活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天才在他天分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缓慢的成长。
也许大部分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说她可怜,说她为Nash付出了太多,从而认为“美丽心灵”这四个字其实说得是Nash夫人,这个虽然说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却也是对此电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较为浅层次的结论。
大多数人没有看出来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他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
但这些都不是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Nash放弃的东西当中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研究兴趣:细心的人们都注意到了Princeton玻璃上原本一个个白色的几何图案已经变成了一个个代数方程。。。
那到底Nash后来在Princeton的图书馆中做什么呢?
就我个人理解,他是用一些垃圾塞满自己贪婪的大脑,从而让那些幻觉无隙可乘。
(这一点从那个叫Toby的学生最最起初的口吻当中可以看出来)。
也许当Nash第一次在大厅里看到那位桌子上放满水笔的科学家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达到了他的水平,不过虽然Nash的头脑达到了,他的心灵却不值得受到如此的赞誉。
因此虽然很难讲John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作风他会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因为已经发疯了),但是我相信导演也非常承认用完美的大脑换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心灵”和“心灵捕手”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后者中的Damon放弃了虚荣去寻找自己的最爱而前者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先做人,后做学术。
”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是总有人曲解它的意思,例如“品行不端就做不好学术”等等,这种解释岂不是完全否定了马奎斯撒德和莫扎特在他们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吗?
因此它不是对孔子学说中迂腐部分的继承就是对天才的妒忌。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你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天才,所以不要让你的艺术和哲学遮掩住你的人性。
因此,如果你也是个天才,你也在20岁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科学的颠峰,但是没有人去欣赏你的理论反而都认为你在发疯,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
去倒杯热茶,写篇影评,浇浇花,灌灌水,然后一边继续从事研究一边默默得等待几十年后你的天分得到学术界得认可。
这就是生活。。。
一开始以为《美丽心灵》像《美丽人生》一样情节跌宕笑泪荡漾,看了才知道原来不是。
我对四个字做名字的影片有着莫名的好感,比如《阿甘正传》,比如《罗马假日》。
稳稳妥妥的观看,稳稳妥妥的感动。
我看片子从来记不住人名的,今天也是。
不是记不住,是不想记。
其实是看起来并不美丽的心灵,一个高智商的男人和自己进行了一辈子的斗争。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幻觉,要命的是幻觉里存在的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
他比谁都聪明,比谁都内向,实际上他比谁都渴望着交流和出路。
所以他憋坏了。
这三个幻视幻听的对象,表达了他内心的三种渴望,应该也是反映了任何男人心里的三种渴望。
第一个出现的对象是他的室友。
实际上他一直是一个人住。
这个幻想中的来自葡萄牙的室友填补了他的寂寞,分担了他的困惑,在任何他需要的时候会马上出现在他的身边。
第二个出现的对象是一个小女孩,是室友的外甥女,最开始出现在室友的口中,后来他真的见到了她,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失去了父母的可爱漂亮的小女孩。
第三个对象是一个军方的人,他要求他为军方破译俄国的密码,后来又受到俄国人的追杀,这直接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三个对象代表了他需要的三种实现。
一种是永不背叛的友谊,最知心的朋友。
一种是依赖感,就像需要保护的小孩。
一种是事业上的自我实现。
他那么渴望成功,以至于他幻想了一个强制他完成一些超级重量级工作的对象,而他潜意识里对这些工作还存在着排斥。
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幻想一个女性,因为幸运的是他已经拥有了一个好老婆,更加幸运的是这个好老婆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
这样简直太好了,因为他可以不用成为一个性变态者。
所以说天也并不总是妒英才的,这个女人,就是上帝送给他的美丽心灵,而他,也正是靠这个美丽心灵,实现了自己坎坷曲折的美丽心灵。
影片在90%的抑中度过,正因为这样,才觉得最后的升华有了足够震撼的力量。
我总是喜欢坦白的人,不管他有什么弱点。
所以在诺贝尔使者来调查看他的精神到底怎么样的时候,他说,哦,你是来看我是不是一个疯子,会不会在台上领奖的时候脱光衣服跳公鸡舞。
使者很有礼貌的理解的微笑着不给他难堪,他说其实我真的是一个疯子,你看我是不是有点憨呆?
然后一支支的笔不停的送过来(普林斯顿的传统,学生和同仁们用送笔表示他们共事的荣幸和无比的崇敬),他们都有点平静的震惊。
这个时候有谁不会想起他刚刚重新走入人群时因为病情发作受到的异样的眼神,有谁不会想起不谙世事的学生模仿他因为服用精神科药物而变得有些踉跄的步态呢?
上帝啊,长久的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这句话我用得实在太弱智了),他一直渴望的最终都在身边了。
他有朋友的,那个最初他有些挑衅的不以为然的同学,在人人拒绝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双手,并照样开着当年的玩笑,只是这个时候的玩笑怎么听怎么温情。
他有人照顾的,天使一样的妻子在她最美丽的时候嫁给了他,不离不弃风风雨雨像母亲一样包容着他因疾病导致的种种不作为。
他有好的成就的,尽管这成就是在抗抑郁的药物抑制下出来的,可还是挡不住诺贝尔大厅里雷鸣般的掌声。
领奖台上,白发苍苍步态踉跄的他掏出口袋里的手绢,象征性的擦了擦嘴角,那是对他无比亲爱的爱人最崇高的感谢。
这手绢是他们第一次约会共同出席一个酒会的时候,她为不拘小节的他别在上衣口袋里的。
而那三个幻想的对象,依然远远的跟在他的身后。
他转过身去看了看,太太说,那是什么?
他说没什么,然后和太太一起走向高大英俊的儿子即将开来的汽车。
唯有这部影片我看完了之后没有立刻找影评,因为很确定我看懂了里面的感觉。
写完这些之后还是找了下,据说这是是天才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的传记电影,讲述了他介于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奋斗的一生。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
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Nash的智商和情商犹如天枰的两端,一端高高在上,无比优越,一端则低于常人,足以击毁自己。
还好,他美丽的妻子和他一起用意志,乘风破浪!
中间,以为我要看到与《隔离岛》一样让人扑朔迷离的两条主线了,还好,没有。
以为Nash要崩溃了,还好,也没有。
Nash说:我们都带着过去在生活。
或许,精神分裂症只是痛苦挣扎于悲伤的过去的夸张化。
John Forbes Nash Jr.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性别:男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28年6月13日简介 约翰•纳什(JOHN F.NASH)美国人 (1928- )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
他是一个曾经在博弈论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又用生命来博弈的人。
被几何学家Mikhail Gromov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数学家”。
关于1995年纳什在诺贝尔北京论坛的报导他是个木讷的老人,拒绝回答与学术无关的提问,拒绝追星族送上的鲜花,甚至不会在演讲开始的时候说上几句客套的话。
作为这届诺贝尔北京论坛里最不像明星的经济学家,他却享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
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著名的“纳什均衡”提出者、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
5月31日上午9点30分,当年逾古稀的纳什走进北京工商大学的礼堂时,全场近千名师生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几名学生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但是纳什似乎对眼前的场面无动于衷,他看起来总是在沉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这个身材清癯、头发花白的老人看起来十分平凡,然而他一生的经历却比电影中的情节还要跌宕起伏。
孤独的天才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
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
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
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
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
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
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
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
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
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
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
1957年,他们结婚了。
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
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
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
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
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
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
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
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
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
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
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
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
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
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
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
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
”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
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
”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
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
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
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
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
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
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
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
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
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年轻,自信,意气风发,恃才傲物,John Nash初进Princeton时俨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天才,认为所有人的论文都是一文不值的垃圾,坚信自己可以创造能够改变世界的理论。
的确他也做到了,博弈论的诞生使许多领域的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有人说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掉。
Nash很长命,所以他疯了。
本以为会看到Nash如何从正常人变成疯子的,但导演没给我们机会,原来从影片开始他就已经疯了。
起初还真以为Nash是被人陷害才住进精神病院的,看了一大半才知道,原来有一半人物都是虚构的,这正是导演高明之处,因为这样就可以让观众真正体会Nash的感受。
觉得遇上一个好的女人真的是一个男人最幸运的事情了,Nash遇到了。
和一个疯子过一辈子,想起来就可怕。
而Nash本身就过于木讷,从他酒馆搭讪就可以看的出来。
很难有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这个数学天才,情商就低的要命。
Russell Crowe曾经和真正的John Nash会面,而那次John Nash居然用了15分钟考虑是喝茶还是咖啡。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木讷,腼腆,神经质的老人,却用他的智慧改变了世界。
也许就像电影的宣传语说的“he saw the world in a way no one could have imagined”
最近和疯子结缘比较多,连看盗版VCD也是如此。
上个星期某晚,我在碟店里同时发现了《闪亮的风采》和《美丽心灵》,就一并买下。
《闪亮的风采》我早闻其名,但一直敬而远之。
据说该片讲述一疯子钢琴家的故事,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何况是一疯子?
当年自己也曾想加强音乐修养,买了贝多芬的《命运》来听。
音乐不错,但是自打我买了它以后,很是倒霉了一段时间。
根据中国人的神秘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我从此打消了欣赏西洋音乐的想法。
所以,至今我对音乐的欣赏水准,只在《十八摸》上一点。
如今要我欣赏一钢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来。
《美丽心灵》的情况也类似,Nash是数学家。
理科生都应该是志如铁,意如钢的那一种。
临进棺材了,也要半坐起来,对来宾说:“告诉棺材店老板,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确多两位。
”《美丽心灵》里的Nash居然疯掉了,这是严重违背原则的事。
一如道学家死于酗酒,神父死于爱滋病。
但是架不住一位女同学的反复劝说,说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
看疯子全无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疯子就有了行动的合理性。
于是我把两本片子都买了回来,18块,盗版。
老板还用一片《天下无双》当了添头。
我一口气看到了2点30,大呼满意。
钢琴家David和他犹太爸爸之间的故事,多少让人想起傅聪和傅雷之间的关系。
傅雷对子女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聪没有疯掉。
David疯掉了,因为要完成他父亲的梦想---弹奏《拉赫曼尼诺夫三号钢琴曲》。
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于他比后者理性、不偏执,虽然有点象诸葛亮。
家书里事无巨细,啰里八嗦,絮絮叨叨。
David没有那么幸运,老爸天天要他当胜利者,要他守着家不准去外国念书。
等他终于反抗了老爸的权威,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念完书,老爸的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
最后,他准备用拉三证明自己的时候,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疯掉了。
David后来的故事就有点类似莫大先生了。
他冒着雨在城里找一架钢琴,嘴上叼着香烟,脸上戴着难看的黑眼睛,整个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疯疯颠颠。
等他进了酒吧,娴熟的指法牛刀小试的时候,众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
音乐在手,David哪里是一个落魄的中年汉子?
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闪,琴中剑一挥。
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刚刚病倒时,镜头给了他的手一个特写---手的主人已经全无知觉,但是那只右手依然在床单上疯狂弹奏。
世多有疯狂的人,但少疯狂的天才。
天才即使疯狂,也依然停驻在他内心世界最爱的那一部分上。
音乐已经超越了David的生命,无论他是在什么状况下,音乐永远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这让人肃然起敬。
如果相反,生命超过了音乐,人也会疯狂。
那大概就是佛家说的“求不得”苦---希望用音乐来证明自己的生命,这种人最多是个大匠师。
大匠师疯狂,人们有的只是同情。
《美丽心灵》里的Nash也是个疯子,他对艺术没有什么心得,在数学方面他倒是个天才,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Nash是真人真事,此君今天尚在人间。
他20多岁时就奠定了博弈学的数学基础,但是随后他就疯掉了,一疯三十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欢。
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好朋友。
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励和安慰他。
毕业以后,Nash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方面举步维艰,所以他又创造出大学好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
再后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他又想象出一个密探,对方委托他为美国服务,分析杂志上存在的密码。
这一切导致了他严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数十年间,他一直为这三个人困扰。
他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但是又无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们随时会出现在他面前。
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们没有随岁月流逝而变得衰老!
Nash冲出家门,拦在即将驾车离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几乎被车撞死。
大雨淋湿了他的头发,他凝视车窗后的妻儿,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语调说:“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
因为他们没有变老!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觉得这体现了人类的伟大之处。
一个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残零乱的状况下,依然不放弃任何转好的可能。
而在狂乱和绝望的挣扎中,他没有放弃理性之光,没有放弃一个智慧生物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他在观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时,依然能注意到他们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衰老,从而证明他们是虚幻不实的,这让人深深感动,也因为自己和他一样,为自己被冠以人类的名号而骄傲。
即使是疯狂如斯,也坚持使用理性,人因为肉体而脆弱,却因为理性而坚强。
这种迷人的魅力和人文科学没有任何关系,是理性独特的光芒。
Nash约会女友的时候,他拙嘴笨舌,无法象个文科生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助于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后,抱着女友的双手,逐一指点天上的群星。
在他不发一言的指引中,一只巨大的天蝎从无序的繁星点点中慢慢出现,巨螯清冷,尾钩如月。
两人相拥,星辉摇曳,在无限的宁静和永恒中无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
难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学会说他SEXY和CHARMING了。
把两部片子一起来看,真是妙不可言的事。
David 试图将自己的生命无限逼近他所热爱的音乐,因而疯掉。
最后在音乐和爱情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Nash从事的数学工作,因为抽象和复杂的缘故,需要关闭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以节省精力。
他因为这自闭的缘故,因人性中渴望友爱亲情的缘由,最后疯掉。
最后,依然是爱情和理性,带他重回他心爱的世界。
一个是艺术天才,一个是科学天才,两人的历程却如此相似。
在攀登人类艺术和科学高峰的路上,这要求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世界。
但是我们总为我们的肉体所束缚,心灵世界掀起无限恐怖的惊涛骇浪,甚至把自己葬身其间。
这是一种悲剧英雄的宿命,也是人类的宿命,正如人永远不可能了解自身一样。
但是,凭借柔弱的人类的智慧,凭借着人类独有的情感,人能奋力游出迷乱的内心世界,更加逼近那云雾缭绕的群山。
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D版影迷协会和菜头为您报道
同类片子里算是一般的
爱
看睡着了
Russell Crowe主演的两部影片连续两年蝉联桂冠。Jennifer Connelly没有童年时代那样惊艳了
苦难救了这个世界。
没事别学数学 @2011-04-23 19:43:28
精分果然牛逼!!!
电影这么高分?没看懂,美丽心灵指的是女主吗?
丑恶的道德投机,这是我看过最光鲜也最无耻的一部人物传记片。当传记片修成此种道路,离建D之路不远了罢。当年奥斯卡的加冕,怎么看都像是36年柏林奥运会的历史讽刺剧。
十分喜欢 十分喜欢
入门电影含羞补看计划。爱永远是庸俗而明智的升华,你以此生死以此悲欢,理智与情感的每一次对决,都毫无悬念。朗霍华德的作品很大众,在没有强烈风格的同时,让人暖心且无从挑刺,我一度陶醉黑暗的开放式结局,这次却在同样以精神分裂为主题的电影里,被最质朴的情感洗成泪人。
美丽心灵这四个字我觉得是在说他老婆
怎么让我想起霍金?没头绪~
这才是真的传奇,再好的编剧也编辑不出来吧
你让我相信还真有感情这回事。
有你终生美丽。
爱是一切逻辑和原由。
此种电影(包括《心灵捕手》)充斥着对理论工作者(本片中还有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stereotype幻想,是一条源自创作者之无知的“康庄”歧途。他们身体力行将反智风潮传向世界~
背叛约翰,或者背叛上帝。
对本片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