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盖里奇的电影必须要凝神静气,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回放一下才能理清电影中密集又复杂的出场人物。
盖里奇的多线叙事在中国大陆用的最好的导演是宁浩,大概是气质有相近的地方,宁浩喜欢盖里奇的电影,并且把这种模仿放在了《疯狂的石头》中,放在了中国的土壤中,让其在上面自然生长发芽开花,最终以一部剧奠定了在中国电影节的地位。
节奏明快配以英国摇滚乐的多线叙事除了幽默以外,还流畅轻松。
《两杆大烟枪》是盖里奇的第一部作品。
在此之前,他发现了杰森斯坦森,助其走上演艺之路,也成为杰森斯坦斯饰演的第一部作品。
杰森的四个小伙伴,开赌场的黑帮老大,种植大麻的几个小伙伴……众多人物依次出场,让人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每向前走一步都暗藏着机锋,这种未知谁都不知道,只能在后面看明白后突然感慨一句:原来是这样。
盖里奇多瞄准了黑帮这个隐秘而又黑暗的群体。
他们使用暴力如同家常便饭,掠夺别人财物更认为是天经地义,只是因为他们强。
黑帮老大的话代表了别人必须遵守的秩序,第一打手帮其收场,人物相连中还有几个盗贼、几个不作恶有兄弟情义的小混混。
就是这群人成了盖里奇电影中的主角。
作为喜剧中的冲突多源于剧情的未知,像《疯狂的石头》中的翡翠一样几经流转,不知道最终谁会拥有它。
更像一列开往未知的火车不知道终点在哪儿。
这种未知牵绊着观众的心,跟着导演一起探险,既蠢蠢欲动又小心翼翼。
据说布拉德皮特看过《两杆大烟枪》之后,非常喜欢,主动要求在盖里奇的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最终在盖里奇的第二部电影《偷拐抢骗》中如愿以偿。
在《偷拐抢骗》中皮特饰演一名叫米奇的吉普赛年轻人,流浪的吉普赛人过上了现代生活,住在露营区。
恰巧需要一辆露营车的土耳其(杰森斯坦森饰演)派其小伙伴汤米去买,却发现米奇是个好的拳手。
后来米奇不愿意在地下赌场中出场,被黑帮报复,妈妈被火火烧死。
人心的逆转在于反抗,保护自己的家园,吉普赛人反攻黑帮,胜利,消失。
每一群人都在行动,希望能够掌控局面,却因为人性带来行动的差异和逆转。
(在《转轮手枪》中最明显)黑帮老大往往自负,几个盗贼往往愚笨,人在无明中行走,在无明中碰撞。
不知是导演有意安排还是电影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天道使然,最后赢得不是不少看起来坚固的不可逆转的强者,而是在整个人物链条中的弱者。
他们通常是不作恶,有更多的人性,莫名其妙成为最后的赢家,仿佛是上帝的恩赐。
《浩劫妙冤家》《转轮手枪》的低潮后,盖·里奇 Guy Ritchie似乎找到了原有的感觉,虽然十年前的影迷可能现在不容易那样被满足到,而且里奇除了加上大量的画外音也没有太多变化,反而显得有点吃力,中间段看的甚至有点乏味。
不过汤姆·威尔金森 Tom Wilkinson耍恨,杰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和汤姆·哈迪 Tom Hardy玩gay……加上全篇满是“里奇式”的台词,盖总还是有吸引观众办法。
2009-01-18
哈哈。。。
翻译太有意思了:1、讽刺同性恋讽刺得很搞。
呵呵。。
2、讽刺俄罗斯人讽刺得很搞,几近把俄罗斯刻画成没有大脑的杀人机器。
3、讽刺英国人的神经质,简直他妈的太对胃了。
4、最搞的是翻译。
盗版D9商实在有才。
哈哈。。
其中有一句,说“野战排”里有内鬼,翻译把内鬼翻译成陈永仁。
5、最神经质的是那个强尼、奎特。
翻译的对白也超搞。
《摇滚黑帮》。
8分。
盖·里奇导演作品。
盖·里奇、姜文、昆汀·塔伦蒂洛,这三位爷堪称当代三雄,所有的片子都看得到荷尔蒙在飞,到处乱飞。
《摇滚黑帮》荟聚了杰拉德·巴特勒、马克·思特朗、汤姆·哈迪、伊德里斯·艾尔巴等一众巨帅,牛逼的是,盖·里奇让他们在里面低劣卑贱像蟑螂一样存活。
黑帮头目列尼心狠手辣贪婪无度,一手和警方交易,一手绑架议员,还有一手黑吃黑。
无恶不作。
在他和俄国佬的一次交易中,事情有了一点变化,局面开始失控。
而毁掉这次交易的正是这群被他宰过一次的蟑螂。
他们的作品种都有一个穿着精致、人面兽心的混蛋,不可或缺,残忍得甚至有些可爱。
说这个片子之前,先说说我对酷的理解之变迁,基本上是跟个人观影史紧密相连的。
先要肯定的是,这个土词明显有这洋背景,算半个舶来品。
我从前是不知道什么叫酷的,有些人自称生来就酷那只能是90后,因为这个词代表了那个众所周知的意思是大约从我高一开始。
那是古惑仔铺天盖地的时候,穿皮衣留长发,打的对方满地跑,戳的对方一身血就是酷。
也梦想着追求过酷,但砍人是不敢,留长发倒是可以试试,虽然没留成……但细节不赘述了,反正那段时间总让我想起五月天里的玛莎——大方脸披肩发。
谁的青春不曾鸡皮疙瘩掉一地呀。
大学就开始看些外国片子了,看教父的时候从头至尾没有浩南出来,看得我心里纠结呀——你说不好看吧,人家那么大名气,你说好看吧,就只有几个老头子晃来晃去,片刀就没露过面,坚决的侮辱了我心中的黑社会!
再后来慢慢知道黑手党和古惑仔层次的差别,慢慢可以理解糟老头子为什么危险程度超过英俊的浩南。
阿尔帕西诺圆瞪的双眼就叫酷,我特别衷心希望自己跟任何人说话都可以有那种摄人的光芒,可是又难以模仿——你光用力结果就变成眼大无神,而且一瞪眼睛还容易张嘴,可如果瞪大眼睛张着嘴这就变成简直是给智障儿童钦点的海报一样。
酷在我的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丝不苟的背头,两道凌厉的目光,跟我前一个时代所理解的酷的代名词古惑仔相对,可以称之为黑手党。
之后便是盖里奇华丽登场了。
场景:两杆老烟枪里的黑人在酒吧看电影,一嚣张男子喊他把电视声音关小。
黑人站起来,走到墙角,拿起灭火器,你猜他干了什么?
他走到门口把灭火器扔到马路上!
怎么样,想不到吧?
如果是古惑仔就操起酒瓶子上去K那家伙,也有可能是西瓜刀等物,灭火器这类钝器往往只用在突围上。
如果是黑手党很有可能走过去双手搭在腰带正中,衣着讲究神情冷漠,淡淡的看着他,看到他慌张的意识到对方的身份再掏枪爆头扔钱坐下继续看球。
这个黑人却把灭火器扔了出去然后走到那人对面点燃他(细节依旧不赘述),自己若无其事的坐下来看球——那人,那火球惨叫着夺门而出寻找灭火器……这就是盖里奇给我的第一印象和最后的印象。
-连接正文和题记的分割线-当年看两杆老烟枪那个惊艳啊,连名字都惊艳的不行了,人物对白,掐烟动作,还有最被人称道结构。
之后的作品就觉得神叨叨的……在之后的摇滚黑帮,巴特勒居然没脱衣服,让我失望的很。
但更失望的是这个片子的结构连神叨叨都说不上,人物更是牵强。
他不酷了,或者我欣赏不了他的酷了。
-连接正文和后记的分割线-真崩溃了,又跟从前写技术文档一样,先讲了一堆天气人生之类的题记,然后以题记10%不到的篇幅完成了正文,我也神叨叨的!
说闹剧一点没贬低的意思...编这么个故事出来,要么有个健硕的大脑,要么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人物关系比一般电影复杂外加古怪的伦敦口音,看懂的人会津津有味,没看懂的一头雾水...虽然不如两杆大烟枪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结局,但还是有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爱的黑色幽默...=.=|||handsome bob和Mr. one two...Mr. one two与执着的胖瘦俄国人...不知道有没有人想知道那幅lucky painting是个啥...我是真想把脑袋探进屏幕看个究竟...此外,摇滚男弹首好听的曲子,还做了首诗...诗文如下:You see that pack of Virginia killing sticks on the end of the piano?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life is retained within those four walls.You will notice that one of your personalities is seduced by the illusions of grandeur.A gold packet of king size with a regal insignia.An attractive implication toward glamour and wealth.A subtle suggestion that cigarettes are indeed your royal and loyal friends.And that, Pete, is a lie.Your other personality is trying to draw yourattention to the flip side of the discussion.Written in boring, bold, black and white, is the statement that these neat little soldiers of death, are, in fact, trying to kill you.And that, Pete, is the truth.Oh, beauty is a beguiling call to death and I'm addicted to the sweet pitch of its siren.That starts sweet ends bitter.And that which starts bitter ends sweet.
因为多数人总是记住了《两刚大烟枪》里的英国傻帽。
所以,如此好莱坞式的《摇滚黑帮》,会让好些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甚至愿意相信,这根本就是一出,好莱坞式的垃圾话堆积出来一篇抄袭。
所谓回归之作,不如说是江郎才尽,炒炒冷饭罢了。
且可惜的是,英国的牛排搭配着美国的沙拉。
曾经带给我们的那套大菜的味道都变了味。
筒子们看了不要打我,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盖里奇电影,之前对这个男人的了解就仅限于他跟麦姐的婚姻。
然而看过之后让我觉得他简直有昆汀塔伦蒂诺的才情,再加上我最近对英伦风情的莫名迷恋,对他的崇拜开始无尽流淌。
影片充斥着英式黑色幽默加上蒙太奇的巧妙的运用,这种个性黑帮片看完后有种喝完可乐对咖啡,强烈的精神刺激。
其实,内容无非是表现小人物智慧,在社会中求生存的故事,但鬼才就是鬼才,在老套也能拍出韵味,一如杀死比尔!
不得不说,Thandie Newton真是hot!这种透着成熟韵味的大眼女人果然最有魅力(for me),而尤里让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像阿布!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2在抢了钱以后发动不了车的情节,把人物性格和电影基调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此开始追他的电影!
向盖里奇致敬
Archy大叔一出场,一身英伦范儿的短款风衣就昭告世人,这是盖里奇的电影。
两根老烟枪里的四个型男的风衣在他的电影里一直延续至今。
handsome Bob的休闲款小混混装和Mr. one two的短款皮夹克。
cookie的铅笔裤和小马甲。
摇滚男johnny的背心配卫衣和Snatch里那个含含糊糊说英语的吉普赛拳手的装扮系出同门。
这次的女主角戏份多了些,型男们依然够酷。
剧情依然错综复杂,但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最后百河汇海。
电影里最阴险狡诈的老大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死于非命。
于是糊里糊涂的,我们的型男们,在陷于死地之后逃出生天。
印象深刻的场景one two和mumbles笨手笨脚的去抢劫,第一次没有车钥匙,抓狂。
第二次被两个俄罗斯小强追赶到几乎崩溃。
mumbles说起handsome Bob照顾one two的老娘。
stella穿着细高跟的红底Louboutin娉娉婷婷的走出美术馆。
龙虾逼供场,堪比snatch里的养猪分尸场。
很好奇,那副lucky painting,应该是比惠斯勒还要名贵的画吧。
因为它使我们一向冷眼看人见多识广的的Stella小姐也禁不住赞了Mr. one two一句,你很有品位。
看到三分之二时我终于忍不住起身,和父母拉了拉家常,去厕所撒了泡尿,再无聊地逛了逛网站,最后索性关掉了暴风影音。
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了我的失望和激情不再,以至于它的结尾我毫无兴趣。
RocknRolla,彻头彻尾结果了盖·里奇!
就在昨晚。
我怀念同样多线索叙事的《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咄咄逼人的光芒,人物性格跳跃鲜明又鲜活,在盖·里奇的电影里,我一点也不诟病其“巧合”,我喜欢那些犯贱的话唠和制造的巧合,况且电影需要某种巧合,因为现实中常常被回避。
但我实在喜欢不起来300勇士的杰拉德·巴特勒那破嗓音和唾沫横飞(我还是其"草泥马"版本的严重受害者),他在剧中顶着一副欠扁又痛苦扭怩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拳头时不时会握紧的缘故。
盖·里奇老了,摇滚黑帮也成了和稀泥,他不仅和麦姐离了,原创LOGO也黯淡不已。
或许这样,他才会去拍《福尔摩斯》,对于一个即定的题材来说,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我一直觉得一部电影的好坏首先考验到的应该是编剧的功力。
好吧,我不够调侃,不过就是觉得那个辉煌的盖氏年代已经被残忍的时间耗尽。
也并不是爱之深,责之切,不不不,我依旧还是盖·里奇的粉丝,就像始终会追随昆汀一个样。
有的只是更多惋惜,惋惜这个词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不喜欢这种,半小时不到就弃剧了
对盖里奇真是又爱又恨啊。。
和盖里奇其他片子相比,这部的剧本真的挺一般的
2.5; a messy & cute mish-mash
Stella真美啊,不然就再扣一分了
介个不是我期待的结尾啊
哪儿摇滚?阿奇?
节奏鲜明
这。。。。。
失望,不是那么好的盖里奇。节奏、高潮要什么没什么,前半段简直灾难。
看到烂片就生气
不是很好看,3星给原声
盖.里奇一贯的风格 期待续集
2009-2-19 13:45:28 8/7.4(22105) 管他是不是盖里奇呢,足够有趣就行了
一如既往的:标准,精彩,黑色幽默,这是只属于Gay Ritchie的电影,注意,是Gay Ritchie……
搞这么个故事作甚么呢???
结尾的VCR笑死我了……黑帮老大的副手Archy是个亮点~
不三不四 两杆大烟枪的盖里奇 Bye
画面是我喜欢的,够幽默,演员也很不错,但是跟前作比,确实差的不是一点远。
让我 看到了大烟枪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