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色列电影。
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作品。
希腊悲剧三段式结构:每段都是悲剧,层层推进,直至第三幕呼应第一幕,呈现出无可挽回的荒诞。
摄影极为工整,美工无可挑剔。
所有封闭空间的戏,基本上都穷尽了一切角度,以背景衬托人的心情。
通常来说,诗性十足的电影,容易拍的沉闷。
可这部电影却一环紧扣一环,毫无松懈之处。
看完之后,读了一篇导演访谈。
这部猛烈嘲讽军方的电影,让他承受了很大压力。
反战、批评当局、宣扬虚无主义。
假设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承载“悲伤”的容器,它也许呈现无形,或因气温、季节与假想“爱而不得”的忿怒随之同步上升,再径自扩大,直到涨破倏忽坍塌沦为废物。
三段式沉浸人类心理描摹,从外界感官,到艺术成分,再退回到对与错的分界,张弛有度。
掩埋在内心深处的意外与巧合,始终让赤贫的人生回到起点。
我用两天时间在思考,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观影的感受很奇特:开始的狐疑、紧跟着喘不过气的压抑、当中又夹杂着莫名其妙的笑点,然后是恍然大悟的结局和叹息。
总结一句就是,这是一部荒谬黑色的悲剧。
【名字】电影叫“狐步舞”,这是一种规则简单的舞步,“前右后左“,途中可以根据自身心情或停或动,舞姿随心所欲变化无穷。
最终脚步将踏回原点,过程呈“口”字型。
步伐的顺序有四,影片里出场的人物也基本以4为基数:一家四口,四个士兵,四个报丧的军官,四个枉死的路人。
还有象征着突发、分歧、踌躇、回归的四段内容。
截图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细节,值得回味。
【对应】除了与“四”相关,影片的画面还呈现着大量强烈的带有隐喻性质的对称与明暗分界。
男与女、直与弯、内与外、黑与白、方与圆、冷与热、清晰与模糊、圣洁与污垢。
人物的遭遇与心情,在错位的时空里奇妙的一一对应。
这样处理的效果,象征着命运无常,是非难辨。
而大量采用高处俯视的镜头,又有一种奇特的类似上帝视角的,旁观者的清醒。
【踱步】狐步舞,单从过程来说可以视为小范围的来回踱步。
电影有四处印象深刻的踱步:听闻儿子死讯,父亲在狭窄的卫生间里犹如绝望的困兽般团团转;荒芜之地里执勤公务,百无聊赖的儿子在边境线上持枪风骚的摇摆躯体;一匹野生的骆驼,旁若无人的往来穿梭着人类划分的边界;随着泥泞的皮靴在地板上厚重的摩擦声,长官下达了对误杀事件三缄其口的命令。
【倾斜】这是最容易被注意到一个细节。
士兵们的驻地,一个简陋的铁皮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下沉,而倾斜本身就代表着崩塌的危机。
从轻微的体感,需要用铁罐的滚动去判别确定,到显而易见触目惊心的大倾斜,沉没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切都提醒着观众,岌岌可危的屋子里将发生的灾难。
最恐怖的感受就是等待灾难降临,这颗希区柯克式的炸弹,一直让平和的画面里充满了危机感,把神经绷紧到了爆炸的一刻。
【冰冷】登场的士兵,包括夫妻之间,都有种说不出的机械和冰冷感。
从报丧的第一幕开始,军人阵亡的用语,葬礼的流程细节,对家属的安慰和用药安排,有条不紊的同时缺乏了人类的情感。
仿佛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一场根本不存在的噩梦。
荒谬得想要大叫,却又被困在几乎没有光线的房间里。
圆形的桌,菱形的地板砖,稍微转移一下镜头就立刻产生了目眩神迷的昏厥效果。
卫生间里的那个俯视镜头,更是把这种巨大的焦虑与混乱表达得淋漓尽致。
父亲打开热水烫手任由它红肿起泡,企图用疼痛刺激清醒,就是这种坠入深渊的慌乱和挣扎。
除了屋内的人,边境上的士兵对往来的旅客也是保持着冷漠高傲,警惕与杀机并存的复杂情绪。
即使是一个貌似远离战场的边卡,死亡的气息仍时刻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黑夜里的车灯异常的刺眼,不知来者何人的恐惧感,一车一车的过客挑拨着他们不安的神经。
电脑屏幕上对照护照名称,关键时刻出现细微卡顿,生怕弹出的是“危险”。
连修理仪器都要带着水滴,分明有触电的危险。
贯穿全场的忐忑,不动声色的左右着观众的情绪。
【宿命】带着笑声的悲剧,嘲弄式的轮回。
父亲年轻时战场上幸运的死里逃生,战后成了他一生的心理负担,而最后这份“宿命债”又由儿子去承担。
逃出生天的是他,将儿子拉进死亡的始作俑者是他,接受造化弄人的还是他。
听起来最惨的人是他,可纵观全片,四个路人从此人间蒸发何其无辜,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士兵亦同样不幸,甚至包括那匹被撞飞的骆驼,它招惹谁了呢?
不知该笑还是该哭,在命运面前一切都苍白无力。
能做的只有努力的苟活着,把这些沉重的糟心的往事,狠狠地卷成烟团。
再涩的痛苦在麻草的交换传递之间也化了一缕青烟,伴随着苦笑与眼泪。
跳完这支狐步舞吧,在死神召唤前,在生命的音符没有停止前。
风骚妖娆的扭动着你的身躯,反反复复的前右后左,用余生踱步。
有一种舞,它的舞步是:前,前,右,停,后,后,左,停……
《狐步舞》是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1982年,20岁的塞缪尔·毛茨曾作为一名坦克兵参加黎巴嫩战争,2009年,他执导的首部电影《黎巴嫩》就取材于他的战场真实经历,影片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八年后,他自编自导的第二部长片《狐步舞》再次获得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这部电影不同于《黎巴嫩》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对战争创伤的细腻刻画来讽刺和反思战争。
影片片名“狐步舞”,在片中是一条线索,更是一种符号。
本片以几个以色列军人向一对夫妇宣布他们士兵儿子的死讯为开场进行叙事,采用了经典的三段式剧本结构,将整部影片划分为以父亲为叙事主体的“死讯”部分、另一时空下儿子视角的“战场”部分,以及历经痛苦的夫妻二人重聚的“悼亡”部分,剧情一波三折。
01“死讯”几个以色列军人敲开一家门,刚一开口母亲便当场晕倒,几名军人极为熟练地操作,给女主人注射镇静剂。
另一边,几个军人用冷静、自然的语气向父亲告知其儿子的死讯、并流程化地完成了检查瞳孔、喂药、喂水、并为他设置好提醒喝水的闹钟。
画面大部分是通过父亲的大量面部特写构成的,但叙事风格却极为克制,父亲的脸在画中完成一系列细微的表情变化,军方的人则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进行流程叙述,通知葬礼细节。
在这里,晕倒的母亲是缺席的,父亲独自面对难以接受的死讯,军方冷静如常的态度和不得不听取的庞大信息,他只能极力压抑自己的情绪。
处理方式是走进洗手间,无声地用热水冲烫自己的手以缓解内心的悲痛。
垂直俯拍的镜头来表现父亲在狭小逼仄的卫生间中的空间关系,一如他此时正被强烈的悲痛所重压、裹挟的情绪。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荒诞的转折,阵亡的实际是另一个与他儿子同名的士兵。
得知儿子还活着的消息,父亲走到窗口,一束阳光照在他脸上,看着天空飞过的群鸟,终于在情绪爆发中眩晕倒地。
02“战场”出乎意料,儿子所处的战争环境中并没有硝烟,而只是荒凉的公路,偶尔经过几辆车,甚至还不如来往的骆驼多。
儿子所在的小队一共四人,代号是“狐步”。
四个小伙子每天过着重复、无聊、冷清的生活,他们排排坐吃罐头,把闪光弹当成烟火,听午夜情感电台,也会偶尔探讨他们在战争中的意义。
这种战场生活看似轻松,士兵的心理却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下高度紧绷,也因此才会出现一只掉落的啤酒罐被下意识地误当成手榴弹,他们条件反射地开枪扫射而误杀了人。
在战事不断的中东地区,“宁可错杀也不能放松警惕”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里,在军方高层的决定下,这场误杀被连夜进行掩埋。
在第一部分中,并未运用大笔墨来描写父子关系。
因此,片中对父子感情的展现主要是通过儿子视角讲述的“最后的床边故事”这段回忆侧面刻画出来的。
03“悼亡”儿子将父亲讲给他的“最后的床边故事”画成漫画,这既是父子关系的侧面呈现,同时也是第二、三部分的巧妙转场。
此时,已经是儿子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
父亲翻看儿子画下他故事的画本,泪水氤氲了笔迹;母亲为儿子做蛋糕,通过用洗碗刷擦伤自己手的方式缓解悲伤。
这种方式,和父亲当初冲烫自己的手精妙的相似,这里对母亲也用了同样的垂直俯拍机位。
两人虽已有隔阂,却拥有着相通的悲伤。
已经分开的父母两人重聚在一起,儿子的离世为他们的感情划开一道难以弥合的伤痕。
父母两人对坐在桌旁,灯光巧妙地将场景分割成一冷一暖两个部分,两人分处画面两端,中间隔着不可逾越的伤痛。
04荒诞现实主义剧情克制地讽刺战争军人在通知死讯时熟练又冷漠的流程、儿子身处一个没有硝烟却暗藏紧张的战场、父亲的脆弱变相导致儿子死亡、夫妻两人回忆葬礼流程时无奈的发笑,无不体现出一种荒诞。
影片还有一个细节,男主人的母亲也曾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三代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战争的创伤是永远无解的。
就像父亲说的:有一种舞的舞步是前,前,右,停,后,后,左,停……人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会回到相同的起点。
直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才知命运弄人。
05多种意象在细节上精妙统一影片中出现多个意象,例如父亲和儿子都曾看过的群鸟、在公路上昂首肆意走动的骆驼、父亲传给儿子的色情杂志等,都经过了精妙的设计安排,在影片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叙事作用。
第一部分里,为喝水而设置的每小时响起一次的闹钟也是一种提示时间进程的标志物。
三个段落中都有狐步舞的出现,第一次是男主人去舞厅找自己的母亲,舞厅中的人们在跳舞;第二次是儿子在驻守的公路上,拿着枪独自起舞;第三次是夫妻两人和解时,父亲讲了一段往事,说起狐步舞是一种总会回到起点的舞。
06“悼亡”部分的强烈情感升华因为孩子的死亡造成家庭创伤,从这方面来看,本片和《海边的曼彻斯特》颇有些相似的意味。
《海边的曼彻斯特》告诉我们,有些伤痛,没有和解。
还好本片并没有那样残酷,稍微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两颗受创的心向彼此诉说了感受。
母亲难以释怀的,是无法面对由于父亲的无意行为导致儿子意外死亡的事实;父亲讲出自己的往事,是一种陷在始终觉得自己曾躲过的劫难最终降临在儿子身上的自责和无奈。
其实父亲也是一个战争创伤的受害者。
最后两人相拥而泣,两个人的手上都曾因同样的原因留下伤疤。
两只带着伤疤的手交叠在一起,是和解,是亲情,也是身处同一种悲痛下的慰藉。
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Samuel Maoz)的《狐步舞》,获得2017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即评审团大奖,他说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失惊错愕第二章:昏昏欲睡第三章:感人肺腑导演将情绪能量设置出了不同的气压。
第一章Feldman家门打开,看见墙上的线条抽象画,走进去地面立体感的地板,似乎要把人逼到险峰峭壁,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Michael和Daphna被突如其来的死亡告知惊到昏厥,气氛压抑,后又被告知搞错了,“倒下”的不是他们的儿子,是另有其人,老父亲Michael的焦虑值飙升,他不顾Daphna和众人劝阻,坚持要把儿子从前线叫回来。
而上门通知噩耗的军方人员娴熟冷静的应对与家属的错愕昏厥更是产生了鲜明的能量失衡;第二章,空旷寂寥的“世界尽头”,Jonathan和其他三个士兵在食物补给线上站岗,枯燥、机械。
故意压低的镜头,也拉低了气压,神秘的工作流程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
这一切随着士兵居住的集装箱越来越倾斜,后来在一次关卡车辆检查时误以为是敌方目标,突然扫射了车里的无辜平民,然后偷偷对车辆等做了严密的掩埋,尽管军方认为他们并非有意,也不打算追究此事,但还是给年轻的心灵蒙上了阴影,Jonathan在回家的车上思绪明显盘旋于此,他用笔画下了那辆推土机和轿车。
第三章,又回到Feldman的家,Jonathan生日的这天,Michael回来打算与Daphna一起做点什么,但这次他真的“倒下”了,Michael和Daphna的各自神伤,带着深深的自责与忏悔。
他们伤害自己,擦破手背,还有指关节。
Daphna在脑海里搜刮曾经“自私”的想法,认为是上帝为此而报复;Michael也是把Jonathan的出生离世与自己战场上不可言说的行为联系起来,怀疑是因为自己的孽债报复到了儿子头上。
Daphna把Michael赶出了家门,她说无法与他相处同一屋檐下,因为是他强行坚持才导致儿子在返回路上因避让一头骆驼不幸身亡。
Michael说在他们各处的房子里最喜欢海边的阁楼,可以闻到海的“咸味”。
这“咸味”就是人的良善,人内心的温度,就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间的爱与互相扶持等等,没有这些好行为和,爱与善意,大地就将失去它的“咸味”。
妹妹Alma回到家发现父亲也在,和母亲坐着聊天,她对两人说:“你们俩在一起时很美!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临终前说,我对世界绝望。
有个非洲青年写信告诉他,说世界美,有希望。
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
最后夫妻两人敞开心扉,互相倾诉自嘲,空气开始顺畅流动,最后抱在一起跳舞。
世事无常又无奈,但亲人之间相互抚慰和关爱的“咸味”让大地有了重量,让家产生了平衡与力量。
扮演Michael和Daphna的两位演员很棒,情感的诠释自然真切。
正在参军的儿子被宣告死亡,一家人陷入悲痛。
妻子被安定放倒,丈夫被强制喝水。
无法确认遗体,但要参加葬礼。
刚要接受悲剧发生时,又被通知是假消息,丈夫直接失控无论如何要求儿子回来。
另一方面儿子正在军队的一个关口和三个小伙伴执勤,重复的无聊的首位,即将淹没的宿舍,每天对路过的女人的凝视,一成不变的参战生活。
四人错误的判断使一车人离世,消极敷衍的处理和父亲的要求一同传达。
儿子踏上回程之路但还是没逃离离世的命运。
故事大概分为三大段:家中父母得知去世假消息,军中儿子的日常,家中父母得知去世真消息。
很传统又有趣的讲法能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更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出现直接拉足胃口“不是没死吗,怎么夫妻吵成这样?
”的想法能让最后几乎全是对白的一段不沉闷。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它的立意:今天跳舞不打仗——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反战片。
它不讲战争的残酷和消耗,不讲家破人亡,它讲战争的荒谬,离谱,无奈和悲凉。
当兵的不上战场,却会误伤;骆驼和车祸会把人弄成烈士;留在战场上不会出事回家才会;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参加葬礼…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狐步舞:兜兜转转还是那样,战争只是我们做的一下无意义的消耗的傻的舞蹈罢了。
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注定的失去和离开也不会因为一个谎报而改变。
最喜欢的两组镜头我超级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太工整了,强迫症友好。
大量的对称和平行,让镜头看上去很干净,熟练的鸟瞰镜头就会让观众产生上帝视角,这也是故事叙述中导演希望观众所具有的职能。
美术置景干净,还有一些超现实,结构上队圆的使用量特别大,也在暗示整个故事的中心。
我最喜欢的就是军营的部分,太精彩了!
画面和荒诞感拉满。
也不是那个每天在下沉的宿舍,每天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丝可爱。
中途有一段儿子画的漫画,也讽刺了战争带给父亲的伤痛和影响,也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度。
这是一种很新的反战片,值得看。
实在太爱此片,分三点陈述它的好1. 结构精巧 “悼亡电影”最令人害怕的,是平铺直叙编排主人翁一直垄罩于低气压中,任凭演员演技再细腻,观众在两小时内迟早会麻木。
此时“设置悬念”就是好用的招数,本片用了两次悬念,第一是“被告知儿子死了->怎么死的?
->死的不是你儿子”的悬念,第二是“第三幕开始气氛异常->儿子死了->怎么被老爸害死?
”的悬念,前年《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也是利用“设置悬念”的高级悼亡电影。
这两处加上很飞的第二幕都极具魅力的引领观众继续看下去,加上“第一幕-家庭、第二幕-战场、第三幕-家庭”本身就是个踏回原地的狐步舞!
结构精巧、错落有致。
2. 摄影精心 全片出现两次“垂直俯视旋转镜头”,首先是老爸在军人告知噩耗完离去后,独自坐在椅子后出现,再来是儿子误以为被手榴弹攻击,枪杀全车无辜四人后伴随着烟硝与震惊。
呼应着中段出现的故事“老爸被色情书刊迷惑,情不自禁“看着自己”做傻事,像殭尸般把家传经典卖掉换取色情书刊。
”这组镜头太令我讶异,如此精准的传达当重大事件降临,不希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抽离、晕眩。
Bravo!
搭配主观、客观镜头的交叉使用加强“看着自己”的抽离感,倾斜的货柜和画象征人心的失落。
摄影诗意,却有精心的骨干撑起。
3.对“宿命论”的有力论述 在看此片前,笔者对于“宿命论”是毫不相信的。
假设没有铺陈,或者最后一幕“战车为了闪避骆驼,打滑冲到悬崖下”是顺叙的接在第二、三幕间,笔者肯定会噗嗤笑出声(是的,又是此片结构上的胜利。
)但导演用第一幕的离谱误会、第二幕战争的荒谬虚无、第三幕父母的追悔自责,母亲以前就想堕胎,不想让生小孩的快乐如此理所当然,失去孩子又更加痛苦;父亲想要小孩,觉得是上天对于害死同侪所赐予的原谅,却又残忍的收回这种天启,并且是自己酿成的果,如此细节如此层层铺垫完全说服了我对于结尾的宿命论。
此片灵感来自以色列导演Samuel Maoz的生命体验:女儿坐公车上学,电视新闻却传来此公车被袭击,电话也打不通,最终女儿出现在家门口,原来没赶上那辆车!
虽然根据访谈,导演本人也不相信命运,从女儿的遭遇觉得没有可汲取的教训,但我很感谢导演,说服我另一种看世界的宿命角度,相见恨晚,莫过于此。
“我们既像小孩子被遗弃,又像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粗鲁,又悲伤,而且肤浅——我相信,我们毫无希望了。
”电影《狐步舞》是一部以色列与法国联合制作的申奥片,导演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站在了本国的角度去面对了国家的现状表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无形而沉重的伤害。
影片中光影的运用非常巧妙;片中多次出现阴阳脸以突出人物的双重性与矛盾性。
在拍摄以色列官方通知麦可乔纳森的死亡时,麦可家里的灯光也为一半昏暗一半明亮,麦可家的走廊同样也为一明一暗交错,表现了一种荒诞。
在得知长子死亡后,麦可呆坐在客厅里此时导演第一次使用了俯视镜头与环形调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与晕眩感从而突出表现麦可的悲哀与绝望;在不久后麦可躲进厕所逃避,导演第二次使用了这样极端的俯视镜头整个空间显得像罐头一样狭窄又封闭,突出了人物此时的不安与焦躁。
当镜头给到在边境线跳舞的乔纳森时导演第三次使用了这样的拍摄手法,表现了乔纳森及其战友在北部国境处的悠闲生活 ,表现了一种和平,这也与后半段乔纳森毫不犹豫地向类似恐怖分子的过路客一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如”狐步舞”这一舞蹈形式一样,它只有短短几步走来走去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
电影开头,中间以及结尾都出现了这种舞蹈,分别由麦可母亲,麦可长子乔纳森以及麦可演绎,这也表现了电影主题——宿命。
麦可曾在年轻时用圣经换取了一本色情杂志将母亲逼疯,色情女郎胸部上的叉象征着错误。
而麦可将这本色情杂志传给儿子乔纳森也象征着上一代的错误又被下一代所继承,延续着相同的仇恨与痛苦,这就确定了乔纳森必死的结局。
就像一个圈,绕来绕去终究还是会回到原点,一切仿佛都是上天早有的安排。
电影采用三段式结构来讲述这个现代的古希腊式命运悲剧。
父亲麦可年轻时阴差阳错间让战友为自己付出了生命,而儿子乔纳森前一秒还在和有好感的女孩眉目传情下一秒就因为队友的一句怀疑射杀了她和她的朋友。
在处理这件事时乔纳森并未担责,土地呈现一明一暗两种颜色而在推车将汽车埋在地底填平后,明亮那一面土地被暗处的土地全部覆盖。
此处又运用了俯视镜头表达了一种压抑。
这些年轻士兵早已被战争折磨磨平了棱角,在镜头下他们居住的宿舍逼仄狭小像一个集装箱将这些年轻士兵永远关在这里,逼着他们变得冷酷多疑。
父亲麦可担惊受怕一辈子最终还是派人将儿子接回家,谁曾想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儿子只是因为躲避路上的摩托而出车祸意外死亡,这个结局很草率但也极具讽刺性与荒诞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灵感来源于导演缪尔·比茨的真实经历:他的女儿总是不按时起床,于是他决定督促女儿按时起床坐公交上学而不是由他接送。
一天女儿去上学了,缪尔却听说有恐怖分子公交车上自焚,十多人失去生命而他的女儿因为没有赶上公交而幸运存活下来,这也是宿命。
战争就是如此荒谬它让太多生命就这样白白牺牲可这一切其实都是宿命
贴在眼睛上的X (几乎可以做成另一个独立故事)影片结束后是观众问答环节,末了有个女观众问了个我以为非常愚蠢的问题:说你这戏这样严肃沉重深刻的主题,为什么加那么些喜剧元素,看得老娘我直跳戏。
导演和男主角你看我我看你,小心赔笑道还好吧,稍有几个comic relief,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喜剧效果啦——我们在以色列送审和威尼斯影展的时候,骆驼踱过来时观众里也会有一些嗤嗤暗笑的,但没像你们这样全场哄堂大笑的。
话音刚落观众又哈哈大笑。
茂兹在答这话的时候我疑心他英文不够溜,或许辞不达意。
影片里这些冷幽默于我看并不是卡通色彩的喜剧元素,而是absurdity,是ridiculousness。
这些荒谬与滑稽正好彰显创作者对战争与国家主义的看法,无关喜剧色彩。
和大多那个年代的男孩子一样,我小时候的游戏喜欢舞枪弄棒,大些后的成长过程中也看了不少描述战争的电影。
我们在中国战争片里学会了国家主义和民族情结;在苏联战争片里见证了恢宏、浪漫、甚至诗意;在美国战争片里我们享受到了无懈可击的视效音场以及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
当然我指的是主流院线和一般电视台愿意做的片子。
虽然我从没有参加过战争,也永远不想参加战争,但我总疑心真正的战争是和看过的那些电影里的那些不一样的。
真正的战争大约并不会让所有参与者都热血沸腾,而且绝不会那么——怎么形容来着?
——那么“好看”。
≪狐步舞≫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荒谬的设定:军部的人来到父母家,门才打开就老老实实通报:你儿子死了,“为国捐躯”,现在作烈士等论,军衔照例加两级,丧礼明天下午,你想的话可以帮忙去抬棺材,不过我们建议你还是扶着你老婆...... 当娘的往后一仰开始要抽搐了,这些人二话不说把她放平了衣服撩起来就打了一针镇定剂。
看着不是报丧,简直是预备劫持了后撕票。
当爹的脸上表情都还没有全部就位,这些人在他开始发作前早替他计划好了下一步适当的反应:来喝口水。
按着脑袋再喝一口。
我们替你把手机校好了闹铃,接下来半天里一小时闹一次,闹铃响了你要记得喝水,渴不渴都要记得喝,待会会有计划丧礼的军方人员来做心理辅导...看到这第一节时,我只当它是导演玩弄什么意像的什么的魔幻主义先锋主义之类,因为荒谬得瘆人,看着只可能是寓言而不是现实。
谁知最后的问答里茂兹那些人说以色列的军方报丧就是那样的,有一套严格而完善的程序可走,负责镇定的心理疏导的各类人职真的都现场侯在那里。
那么这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战争的阴翳虽然可能随时降临,但至少此刻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 在这种状态下军人的身体已经属于国家了,那没去从军响应号召保家卫国的人们呢?
他们的身体、应激反应、表情、甚至情感、难道都也都一切属于国家?
接下来——咦艹弄错了,死球的不是你儿子,闹重名了。
要不要再来杯水?
再打一针?
这场发了疯原地打转的狐步舞跳到第二步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他家的公子——原来不过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
还以为驻守的是什么了不得的危机四伏的关卡天堑,原来却是戈壁滩上孤零零的一条破路。
不要说什么哇啦哇啦嚎着的恐怖份子圣战士,除却4个年轻美丽的娃娃兵外,连个他妈的人影都难得见到。
一匹野骆驼比他们还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地踱过来踱过去。
身体。
思想。
感情。
一切的荣誉归于国家这四个小兵哥要放在美国片里,估计满嘴妈妈叉叉的扎姘头段子和大麻烟。
放在苏联片里他们保不齐突然很专业地合唱一段俄罗斯民谣。
放在中国片里他们随便哪个一张嘴都能说出许多保家卫国的崇高道理。
但他们是以色列兵,格局小了很多,顿时看上去呆滞了:他们并没有怨言,但相互间交流也不频繁,俊俏的大眼睛里是as-matter-of-factly的空洞。
除此之外他们在做着一些大约沙漠里的文艺兵才会做的很文青的事情:修复古笨的军用电台,雨夜里放老歌,将父亲和自己的黑暗秘密画成漫画,就着老歌跳艳舞,等等。
只有那些时候他们看上去身体和思想才不再属于国家,看上去不再呆滞,开始有了灵性和人格。
但这群年轻的,美丽的,有灵性的娃娃兵不管多么纯真和文青,那个时候到来的时候,他们下一秒就会变作杀人机器。
眼都没来得及眨一下,就可以把一车同样年轻美丽的男女扫射成马蜂窝,而且理由可以简单淳朴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有些人看到这里或许会以他们国民的焦虑感替这几个小兵做解释——天天生活在恐惧与警惕里不容易,毕竟是居住在抢掠来的土地上。
可他们一旦发觉闯了祸,很快地又脑子情感统统上缴国库,因为知道会有国家爸爸来擦屁股,脸上复又呆滞的表情。
他们自小受的系统训练大约如此。
这出戏里并非都是这类任由国家安排的木头人。
饰演父亲的国宝级演员阿什肯纳齐演技奇好,他做的Michael是全片最有反骨的角色。
小时候偷了老娘从集中营里带出来的希伯来古董圣经去换了黄色画报,长大成人后又将威严的满口德语的母亲送入精神病院。
虽然也服过兵役,但他基本的人生走向都是自己的设定。
这样的不服管束放在国家民族利益的宏大前提下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死而复生的乖乖宝贝儿子,最终还是等于间接死在了他自己手上。
自古红颜多薄命:水嫩如斯,莫明其妙就死球了狐步舞最后跳回原地时,那军车在破败的野路上驶着。
我屏着气息等着地雷爆炸。
一颗火箭弹呼啸着飞过来。
一个捆满炸药包的黑衣阿拉伯婆娘啦啦啦啦啦地锐叫着朝车子冲上去。
结果都不是。
钟灵毓秀的Jonathan死的是最无聊没有意义的死法。
看上去简直是最愚蠢的牺牲。
这说出去了居然也是冠冕的为国捐躯。
这戏在威尼斯得了评审团银狮后,据说在以色列国内被文化部暨军方点名批评了。
观众问答时茂兹说那儿骂什么的都有,似乎叛徒卖国贼之类的话居多。
那你为什么想到的是这个题材、这个切入点?
观众席上一个大胡子的男青年接着问。
“因为我是以色列人。
因为我会为这个国家忧虑。
因为我care。
” 茂兹缓缓回答道。
我忽然一下子想起来另外一个国家。
想起了过去现在的许多事情。
导演和男主角
TIFF 2017 Wed Sep 13th. Elgin Wintergarden
正如之前预想文艺片的略微乏味一样,看了开始二十分钟后昏昏睡去,晚上接着看完,最后看到水嫩的儿子翻车后影片结束字幕出现,呆坐片刻,怅然若失。
整体感受十分细腻,无论拍摄画面还是剧中人物感情。
导演讲故事功力深厚,开始的暴击让父母崩溃,紧接着的反转让父亲没有出现常人的惊喜和感恩,反而更加狂躁并利用自己的军方人脉资源把儿子从军队调回来,似乎到此如是顺利发展则全家团圆,皆大欢喜。
画面切换到儿子的服役生活,无聊茫然充斥着他的心灵,一次意外让他葬送了四个年轻人的性命,同时被军方给掩盖了,四条无辜的生命就这么不了了之,而且还可以被送回去。
看到这里我有两点个人情感的不爽,先是父亲在得知噩耗是个意外不但不感恩上帝还无比狂躁地无理取闹,儿子失手杀手却无事般提前回家。
现实难道如此不公,最终导演让一切回溯到影片开始的情形设定,儿子服役期间倒下了,既让我觉得有点公平又让我觉得为这个孩子和家庭得而复失的圆满感到难过。
最终一切又回到原点,就像狐步舞一样,不管怎么跳都还是回到原点,谁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富有荒诞感的三个段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通过环境统一的车上作业将内容连续起来。
第一段,行政失误给受害的主人家庭带来巨大情感起伏,这部分画面调度,极度工整漂亮,镜头内容的运行有焦虑感。
事件转机处,散开的黑色粉末作为一种主观的情感释放,是一处新意,也是一个集中意象。
后面两段,岗哨的狐步舞作为一种荒诞的消遣,是中心。
慵懒的边防生活给了乔纳森幻想空间;而另一空间,家中则实现了情感和解。
就在情形向好的进展中,乔纳森在撤离回家的路上遭遇意外。
通过车上作画的暗示,连接了两个空间的情感,同时也间接坐实了“荒诞”的世界观。
这种“荒诞”是一切事物的表面,而“宿命”是已注定好的,终究会发生。
整体讲,是一部有着极好工艺水准的艺术电影,作者观点明确,内容上具有很突出的学习价值。
形式主义,美是美,无法共情……
一般吧 有点失望
立意挺好的,这么压抑的氛围真的不喜欢。几处“战场”的戏拍得很妙。
战士家庭创伤,士兵死法有点逗啊,编剧编不下去了吧……摄影确实可以,许多运镜蛮有想法
没有硝烟,但拍出了战争的压抑。故事结构非常精巧,构图更是没得说,但可能细节太工整了,反而显得匠气。两支狐步舞很喜欢:一支很释放,一支很含蓄......
1.0分,观看10分钟果断退出,悲伤的视觉艺术吗?好乏味,后面再好也不想看了。
“有一种舞步,前前、右停、后后、左停。人生也好似这样,一切又回到原点。”反战也是代代相传的,因为只要战争继续,悲剧就注定会轮回。俯拍和小漫画挺有奇思妙想,可实际内容却显得空洞。
又长又闷又无聊…
坐车不看路的站岗哨兵不是个好画家,正如同会跳舞的工程师也不是个好爸爸一样,情节之曲折离奇,只当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如果一切的事发偶然都归咎于宿命跳着狐步舞逃不出循环打转,那么困囿其中的人还怎么向前?所以一切不切实际的反思都是矫情且毫无意义的。
犯困
今天跳舞💃不打仗
年度操纵观众奖。
和前作《黎巴嫩》一样风格化明显,三幕剧形式大于内容,关于反战已经没什么花样可拍了,慢而唯美化了画面奏不一定达到反思的效果,结尾的反转有些刻意。形式化还体现在如摄影调度方面,偶有亮点,形式感的俯拍用的过多,漫画情节的插入稍显幼稚。边境士兵误杀平民的情节做的不错。
一部充满艺术性和人情味的电影
又哭又笑。
太机械了。
沉闷内敛。画面掌控很好
本质上是在从微观角度去全方位证明战争的荒谬: 对手的未知(从未出现过敌军),过路人(和骆驼)都是非战争世界中的存在,包括最后死亡的方式,都充满了荒谬的不真实。另外叙事编排上对观众的“操纵”实际上也是通过对类型叙事结构的打破而在结构层面体现一种任性的“批判”。还有诸如明明片名是foxtrot(狐步舞),却一直放的是perez prado的mambo(曼波),还有毫无征兆响起的马勒五等细节。影片看似是个典型的线性叙事,却也是在各种各样的细节上玩了不少小心思。缺点是核心意向狐步舞还是有点太单薄。头尾两部分夫妻的戏份处理得太俗。摄影机运动还比较有意思,有好些个模拟镜外角色运动的主观视角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但影像的质感与色彩又非常廉价。
三星半。荒诞不经,每一个舞步最终都会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