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角

Triangle of Sadness,无限悲情,疯狂富作用(台),上流落水狗(港),悲痛三角,悲伤三角,悲哀三角,Sans filtre(法)

主演: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伍迪·哈里森,扎特科·巴瑞克,汉娜·奥尔登堡,多莉·德莱昂,卡罗琳娜·金宁,松妮·梅勒斯,奥利弗·福德·戴维斯,薇琪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希腊,美国,丹麦,瑞士,墨西哥语言:英语,瑞典语,德语,法语,希腊语,他加禄语年份:2022

《悲情三角》剧照

悲情三角 剧照 NO.1悲情三角 剧照 NO.2悲情三角 剧照 NO.3悲情三角 剧照 NO.4悲情三角 剧照 NO.5悲情三角 剧照 NO.6悲情三角 剧照 NO.13悲情三角 剧照 NO.14悲情三角 剧照 NO.15悲情三角 剧照 NO.16悲情三角 剧照 NO.17悲情三角 剧照 NO.18悲情三角 剧照 NO.19悲情三角 剧照 NO.20

《悲情三角》剧情介绍

悲情三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情侣。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她最好朋友的丈夫发现大丝路第二季新基督山伯爵青春如期2:青春梦想穷途有路危险的地球天然子结构梅格雷的亡者爱上入殓师跨跃彩虹风云岁月与魔鬼同行十月秘社狂战劫后余生绿巨人大战人造怪物对局老鹰抓小鸡南极之恋拉乌夫9号秘事第六季生死情劫亲爱的设计师花样厨神哥哥,谁带你回家禁武令之九幽烛龙心机夏令营第二季岸边露伴一动不动Part3人质

《悲情三角》长篇影评

 1 ) 狗屁女權主義?

解剖電影其實不難的。

第一部分,carl在反復being模特的loop裡掙扎,三年又三年,他毫無天分,除了臉和身材,他只能是一群男性臉譜的拼圖,在巴黎世家和hm的玩笑裡任人魚肉,you see,everybody is some body's toy;而carl的女朋友yaya是時裝秀第一位出場的寵兒,收入是carl的三倍,晚餐卻「約定俗成」的讓carl買了單,誰買單成了兩人矛盾的導火索,carl試圖在兩性之間尋求一個客觀的「公平」,而yaya覺得carl暗示aa是非常不禮貌,甚至粗魯的,導演刻意挑了一個女性地位遠高於男性的行業展開「男女平權」的討論,然而模特行業本就是爭當那枚最漂亮的花瓶,成為富人的玩物,在玩具的立場談人格獨立本身就是笑話。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基於這個立場延伸的蠻荒故事。

一個美國船長和一個俄羅斯富商在喝得爛醉的情況下把船稀里糊塗得弄到了一座荒島,而在這裡,一名女性廁所工建立了女權烏托邦,俄羅斯人自稱King of the shit,而她的職業屬性就是Clean the shit,男人搞砸的女人來收場,前提是他們把屎都喝出來了。

廁所工在島上做的一系列事情無非是強者對弱者的剝削,而這座母係烏托邦的結局是另一座富人的度假島。

大權在握的廁所工為了包住她的dream land試圖殺死另一名女性,你看,弱肉強食與性別無關,人皆如此。

 2 ) 海岛季风般温柔的女权,有点太文明了 & 资本权贵如何被讽刺

海岛温和女权:亚裔服务员开头还有点唯唯诺诺,意识到什么后她藏了点零食,生存资源这块可不能指望别人怜悯。

看到她捉鱼时,我以为她在讨好,觉得贫苦人士也就只能在这么极端drama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点存在感了——下1秒我就被打脸,看她分配食物真的是非常科学与合理的,变身船长并发肉时笑死。

我感到女人还是太心软了,拿到一点点权力就给他们发福利,而且完全没有为难一开始为难她的白短发女,还因为她是女孩子安排她一起安全住宿:而那晚男女如何睡觉的分配真的是太绝妙了,有 girl helps girl 的感觉。

男主真的很弱又暴力倾向,一无所有但要发泄的感觉,且诡计多端,干不了事情就算了,还偷吃。

能看到女生们只是想同心协力思考如何活下去,互帮互助,从不会真正为难任何人——除非那个人的确做错了什么,尤其是危害到集体利益的事情。

她们绝对不会主动去居高临下地当人上人。

但是如果性别转一下,毫不夸张地说,男的肯定就要开始强奸和凌辱了。

白顺直年轻猛美男服务亚裔中年女性真的笑死我了,不是这种情况,这辈子都不可能出现。

但会发现也是他心甘情愿的。

模特女真的很善良。

她并不知道自己要被杀了,她只是在想后续跟姐妹该如何可持续性生活。

人最难战胜的只是自己的权利欲罢了——换句话说,每个人都需要被其他人需要,可是有必要太贪吗?

其他开头的买单博弈:西方女性怀孕后都会遭遇到如此的不平等局势,更别说恶劣的东亚社会了——不管是怀孕生育还是职场都极其的不平等。

已经生在这么一个天秤这么不偏向于女性,女人整体会被视为工具的社会,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如果实力还并不强大还要故作坚强做一个完全物质付出上平等的,甚至为男的花钱的女的,愚蠢。

记住,人生短短几十年,不是几百年啊。

白短发女士是全能理性J人,吃饭时还坚持用一个塑料桶当碗,笑死我了。

船长就像活在空中楼阁的蠢人,自以为聪明,虽然掌握开船权其实只是当人奴仆,可能是资本权贵他见多了,心里难免不平衡。

当山珍海味都被吐出来的时候讽刺绝了,怎么会有人一边晕船还要一边吃这些有害的东西啊?

只为了享受那一口会反噬的虚荣。

上流权贵这顶帽子对大多数人真的很难脱掉啊。

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起吃薯片,这个场景戳我笑点了,但是蛮浪漫的。

画面:构图、色彩和镜头推拉、转换非常舒服,至少能让我可以一直盯着屏幕不觉得无趣。

 3 ) 拿下戛纳最高奖项,《悲情三角》有多惊艳?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巧的是,在人类社会也往往如此。

一对情侣,存在第三者“威胁”时,情侣之间求生欲更强;害怕失去,所以珍惜。

一座邮轮,乘客、管理者和服务员,以金钱为轴心,运行稳定;海盗出现时,一切玩完。

一座孤岛,会捕鱼的服务员摇身成为领导者,富豪和管理者听命执行,不守规矩和一无是处的人被奴役;当现代文明介入时,稳定关系顷刻瓦解。

《悲情三角》明面上讲的是:一对情侣卡尔和亚雅,乘邮轮旅行,邮轮被海盗毁掉,逃生者漂流到一座孤岛;服务员凭借野外求生能力,成为孤岛上的领导者;为了生存、迫于权势,卡尔成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食物,这对情侣和服务员形成稳定的“悲情三角”关系。

人类社会的一切平衡,都是脆弱的。

斗争是常态,平和是缓冲。

这是《悲情三角》的隐喻。

小到一对情侣,大到一个社会,凡事细究,漏洞百出。

卡尔和亚雅是情侣,在餐厅约会。

服务员递上账单时,问题来了。

卡尔:你看到菜单了吗?

潜台词:我在等你买单。

亚雅:没看到。

潜台词:买单是男生的事。

卡尔:你昨晚说今天你来买单。

潜台词:本来我可以买单,但是你承诺了你买单。

亚雅生气了,把银行卡给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说,卡刷不了。

亚雅从钱包里找现金,现金只有50欧,不够用。

矛盾逐步激化……两人从餐馆,到出租车上,到酒店,吵了一路。

在酒店房间里,他们平静下来,开始坦诚沟通。

卡尔说,我不喜欢人们对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社会默认男性要负责买单这类事。

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

亚雅说,我是个模特,可能怀孕,没法工作,所以要找一个愿意照顾我的男人。

这一场冲突里,导演从一个买单的行为,探讨两性关系和文化的微妙。

让人联想到,人类从刚开始直立行走到如今,两性分工的演变历史。

《悲情三角》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导演是奥本·奥斯特伦德。

其执导的《方形》同样获得金棕榈奖。

可见,奥本电影是戛纳评委的偏爱。

《悲情三角》分三个段落,第一个约会买单的段落,相对不那么“惊艳”,但细看之下,戏剧张力登峰造极。

情节的拿捏,有点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特别是一点一点推向高潮的渲染,结局炸裂,冲击神经,观感类似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

第二个段落,在邮轮上,高潮戏是“舰长宴会”。

本该优雅舒适的晚宴,遇到风暴,演变成晕船、呕吐名场面;广播室里,喝醉的舰长和富翁,展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论;终于风平浪静,海盗却出现,将邮轮击沉。

第三个段落,孤岛上,原本是邮轮上的底层人物、又矮又老又丑的服务员,此刻凭借出色的捕鱼和取火技术,称霸孤岛;富翁、舰长、大堂经理不得不听命于服务员。

卡尔沦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卡尔送来的食物。

结局,亚雅和服务员去巡岛,发现一处度假景区!

在文明世界里,服务员无法继续称霸,于是试图将亚雅灭口,卡尔也被追杀……电影到这里结束。

只留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三角”,不难猜,结局一定是悲剧。

 4 ) equal

钱也好,财富也好,经济也好,它们代表了某种生活所须资源。

资源越多,生活越好,资源越少,生存越困难。

无论人口多或寡,无论地域广博还是稀少,无论组织机构冗赘还是精简......资源总是不足的。

“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恩格斯。

每个人都有贪欲,人类既发明了满足贪欲的工具——创造,又发明了管理贪欲的工具。

“管理”,或许以“均平富”的姿态出现,又或者表现为“只允许一种意识被贯彻”,无论如何,出现了比“资源”更重要的硬通货——权力。

“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恩格斯掌握权力者,总是被被掌握者期许。

明明在救生艇了做着众所周知的事情,还是要拼命维护最后的遮羞布,而比掌权者更急于维护这遮羞布的,是被掌握者。

扯掉这破布,他们将被自己的急切——虽口伐笔诛却无不梦想取而代之的——震惊,“什么时候轮到我”“怎么才能轮到我”“为什么我还不能分到一杯羹”......“最强者,即具有创造性的人,必定是极恶的人,因为他反对别人的一切理想,并且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他们。

”——尼采既想要维持抨击掌权者的至高姿态,又渴望分享权力,甚至希望掌权。

如果有这种心态,勿须羞耻、不安,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人类啊。

所以,《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祁厅长成了众人最感同深受并深得同情的角色。

《狂飙》播出后,强哥成了众人的梦寐以求。

多少人觉得,这样就夫复何求了。

在这一点上,众生平等。

题外话——如果影片没有船长的大段读稿,没出现马丁路德金、肯尼迪、列宁、撒切尔......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有出现“我爱你,因为你给我鱼吃”,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有出现,战争,财富,那么,被删减了。

如果没看到手榴弹从哪里抛出,那么,被删减了。

 5 ) 世界可能是个荒诞的游艇或荒凉的岛屿

一个导演很少能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历史上抱得双金棕榈荣归的导演原本就不多。

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是个例外,年纪不大却已收获累累,2017年以《方形》获奖,2022年又凭新片《悲情三角》再捧奖杯,这种好运让很多拍了一辈子电影的人有些耿耿于怀。

鲁本·奥斯特伦德是一个喜欢“挑衅”的导演,经常拿人性开刀,剥开衣冠楚楚的外壳,直逼人类弱点。

从《游客》开始,他的表现力愈发显出一种狠劲儿。

《游客》讲男女关系、家庭伦理的崩坏和尴尬,到《方形》一本正经地登堂入室讽刺当代艺术,一脸坏坏的表情左右逢源,指哪打哪,自由随性。

比起《方形》动感十足的魔性,《悲情三角》稍微收起了凌厉的气场,讽刺和揶揄的药性剂量却不减。

片如其名,《悲情三角》用“卡尔与亚雅、游艇、岛屿”三个段落讲述了一个怪诞的故事。

影片第一段落就告诉观众,卡尔和亚雅这对情侣,一个是男模,一个是女模,长相俊美,华衣美裳,活在T台和聚光等下,是商业社会的宠儿。

可是光鲜的皮囊下面,不过是物质社会的小人物,经常为吃饭谁买单,谁比谁花钱多这种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钱对卡尔、亚雅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一些歇斯底里的恶黑色段落,能让人会心一笑,那些看似无畏的争吵、自我欺瞒和掩饰,几乎和《游客》如出一辙。

导演对金钱社会、男女关系、权力结构、文明与兽性的观察,有着接近日常又超越日常的归纳和阐释能力。

第二段,卡尔和亚雅有机会上到一艘豪华游艇,上面有富豪、富婆、美食、美酒、泳池、豪华包厢,还可以买金表等奢侈品,只要有钱可以和各色人等打情骂俏。

面对诱惑,游艇的机组人员都打起了精神,美女帅哥声势震天地喊口号打鸡血,互相鼓励,发誓要赚钱,要出人头地,俨然传销组织。

亚雅面对成功男人也会忍不住地打招呼,自献殷勤,卡尔有时把持不住也会多看几眼其他女人,潜意识里的东西正在被放大。

起初彼此还有一些醋意,为爱争执,后面渐渐麻木。

在餐厅,在露台,有钱人不仅锦衣玉食夸夸其谈,还可以指挥游艇工作人员做这做那。

这艘游艇就是一个微观世界,这个世界开始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物理上的,因为风浪袭击,游艇颠簸不堪,左右摇晃,富人们吃下去的美食美酒纷纷喷射了出来,一船的脏污不堪,停电、马桶外涌,人类摇摇晃晃堪比魂不附体的动物。

这一景观是微观世界对真实生活的莫大隐喻。

第三段岛屿,接近《鲁滨逊漂流记》或《荒岛余生》这类冒险故事。

超强风浪袭击不止,游艇最终倾覆沉海,一群活下来的人侥幸逃到了一个荒岛。

回归野蛮社会,金钱不再重要,食物、饮用水才是活下去的根本保障,而这一切被一个打扫卫生间的保洁阿姨把持,她一个人独享一个救生舱,里面堆着生活必需品。

保洁阿姨等于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她就是女王,权力来源于坐拥的生活资料,发多发少发给谁,她做主。

她甚至不用任何手段,就抢到了男模卡尔陪她就寝嬉戏。

亚雅已经精疲力尽,没有力气再去嫉妒,只能听之任之,其他人也只把这一切当成一个玩笑。

文明人的斯文面纱在这里几乎褪尽。

《悲情三角》的结尾有些诡谲。

亚雅主动和保洁阿姨修好,两个人进山寻找出路,采撷一些生活资料。

亚雅在海滩旁发现了一个废弃度假村,这里甚至有带电梯的建筑物,她狂呼不已。

这一发现无疑是对保洁阿姨建立的乌托邦秩序的挑战,她起了杀心,顺手捡了一块石头准备砸死亚雅。

在保洁阿姨略显紧张犹豫、亚雅即将回头的瞬间,电影戛然而止,这场人性实验看似结束又好像还没收场。

不过,世界可能真像是一艘荒诞的游艇,歌舞升平,晃晃悠悠,狂欢背后一不小心就要呕吐到天亮;或是一座荒凉的岛屿,占有一点饮用水,一点食物,就可以建立一个极权乌托邦。

所谓俊男靓女都是虚无皮相,在丛林法则面前,不堪一击。

 6 ) 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无限悲情》

近年斩获戛纳金棕榈的电影,其内核简直一脉相承。

2017年的《方形》、2018年的《小偷家族》、2019年的《寄生虫》包括今年的《悲情三角》,每一部的主题都是对人类阶级之别的冷冽审视。

是枝裕和与奉俊昊悲天悯人的同时,好歹还在作品中夹杂了丝丝人文关怀,起码还能让观众看到底层人民的报团取暖。

《小偷家族》剧照与之对比,出自同一位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之手的《方形》与《悲情三角》,不仅窥不见一丝人性温度,相反,导演以自己强烈的恶趣味,对所有人进行了一场无差别的疯狂嘲弄。

《方形》中文艺女记者所崇拜的绅士,一夜缠绵之后换来的竟是对她的冰冷漠视;精英阶层怒骂臭傻X的莽汉,其实是盗走他们财物的窃贼;不懂艺术的清洁工,用清洁车清扫了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最后那场将知识分子的颜面按在地上疯狂摩擦的高潮晚宴。

五年之后导演加码升级,用一部《悲情三角》再一次撕开了世间男男女女的虚伪面具。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导演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当前的银幕对象进行一番戏谑调侃。

全片分为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又有剧情延续。

第一部分,卡尔与亚雅。

三部分中最短的一个环节,卡尔与亚雅是一对男女朋友,两人都是模特。

导演开篇就对时尚行业先行开炮,“巴黎世家”与“H&M”被拉出来做了典型。

模特走秀时,臭着脸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就说明这个品牌是“巴黎世家”,是贵的品牌。

反之,如果模特笑脸相迎,那么就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H&M”,是便宜货。

“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导演的观点不无道理,再结合现实,越是平民品牌,越是满场Sale。

买爱马仕要接受配货,三两行人进个DIOR都要在门口排队等候。

这边嘲讽完时尚业,那边紧随其后主角卡尔与亚雅登场,一场喜闻乐见的男女约会谁付钱的戏码。

账单拿上来,亚雅直接无视,等着卡尔付款。

卡尔生气了,因为之前亚雅答应了这顿她请,这下又好像在装没看见等着他掏腰包。

亚雅面子挂不住,当即发火,卡尔立刻道歉,自己把钱付了。

有趣的地方来了,在公共场合保持理性的卡尔,一到只有两人的地方,没有再顾及旁人,不用再在乎脸面,立刻火力全开对亚雅大发雷霆。

正感叹多么虚伪的男人时,剧情推进,原来亚雅真的是故意不付钱,就等着卡尔付款,因为她要看看卡尔的财力,哪怕她之前答应了这顿她请。

卡尔口口声声说着他要平等,是因为两人身份其实并不平等。

卡尔是模特界的无名之辈,亚雅则是T台上大放异彩的网红名模。

他所摇旗呐喊的“平等”,其实不过是对自己男性颜面的挽尊。

亚雅说着自己擅长控制别人,这个“别人”也就只有社会地位不如他的卡尔,因为到头来她的梦想不过是成为有钱人的花瓶老婆,成为他人的附属。

戳穿恋爱里男女间对待爱情与面包的虚伪,是影片的开胃菜。

第二部分,游艇。

亚雅因为自己的网红身份,被邀请到豪华游轮上为游轮宣传。

每天的任务就是让陪同的卡尔为她拍照上传到INS上为游轮增加曝光量。

网民们看到的网红奢侈生活,不过是资本家安排的一次消费洗脑,导演又一次对网红经济进行了暗戳戳的嘲讽。

嘲讽完亚雅,对卡尔也得“雨露均沾”。

亚雅和船员不过打了个招呼,卡尔就有些吃醋,不好明面上和亚雅发火,更不敢自己去找看上去就十足健壮的船员。

于是就悄摸摸地去找了船员的领导告状,最终惹得船员被直接开除。

如此小人行径,实在让人哑然失笑。

这只是“捎带”嘲讽,接下里的主菜才堪称真正的大型嘲讽现场。

豪华游轮上的妇人,游泳的间歇让服侍她的服务员也下来游泳。

她的理由是大家都是平等的,要让服务员及时行乐,不仅要她面前的服务员来游泳,还要让整个游轮的服务人员都去游泳。

看着如大善人一般,实则不过另一种霸权主义。

她当然可以无所顾忌及时行乐,可服务员又岂能和她一样?

强迫服务员去下水游泳这一件事本身就说明了双方身份的不平等,却又大谈平等,岂非笑话。

除此之外,还有吐槽船帆脏了的夫人,而这艘机动船其实压根没有船帆;被人无视放鸽子恼羞成怒,摊牌自己是非常有钱的大款;做着军火生意,却说自己是为世界维护民主的夫妇······富人们的虚伪嘴脸,被一一呈现在银幕之上。

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算是全片的小高潮。

因为此前服务员全都被派去游泳,所以食物坏了,晚宴上人们上吐下泻。

伴随着海上的惊涛骇浪,人们摇摇晃晃,吐的、拉的,马桶炸开,呕吐物、排泄物喷涌而出······就属那位提出让所有服务员游泳的妇人后果最严重。

你能说,这不是导演的又一恶趣味?

与富豪们的狼狈不堪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清洁工们有条不紊甚至带着耳机闲适地收拾残局。

别以为导演能放过清洁工,上文提到,本片乃导演的无差别嘲讽,纵是底层人民也绝不放过。

第三部分,岛屿,便是对底层人的人性审判。

故事框架与黄渤的《一出好戏》有点相似,游轮失事,一行人流落荒岛。

与第二部分一样,在对“主菜”底层人嘲讽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边角料”嘲讽。

比如富豪哀悼亡妻的同时,还不忘摘掉她身上的珠宝;比如卡尔明明偷吃了饼干,却不敢承认;比如亚雅让男友去用肉体为他们换取食物;比如前一秒还为了杀驴而不忍哭泣的人,镜头一切,香槟都开起来了,我是超级猎驴人!

比如唯一在荒岛遇见生人的人却是个中风患者压根开不了口······总而言之一句话,鲁本无时无刻都不忘自己的嘲讽大业。

至于对底层的嘲讽,其实有点阴晦。

这行流落荒岛的人,只有那个清洁工会生火、会抓鱼、有生存手段,其他人都要靠着她才能活下去。

于是她成为了这里唯一掌握话语权的人,所有人都以她马首是瞻。

亚雅甚至夸赞其竟能建立起一整个母系社会,让人惊叹。

这是夸奖吧?

嘲讽体现在哪里?

是影片最后亚雅发现这座岛其实是个度假区,有电梯可以通往文明社会,清洁工就拿起石头打算了结她的生命吗?

清洁工举起石头,面部狰狞地一步一步接近亚雅,最后到底砸没砸下去,导演做了开放式的结尾。

对这一结局其实我个人是有点失望的,与整部电影所营造的氛围相比,这样的处理有点归于平淡。

哪怕是个开放式处理,可事实上无论清洁工砸没砸下去,都有些不够味道。

话说回来,我也不认为清洁工不愿割舍权力,能算作是导演对底层人民的嘲讽。

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地方,是导演对“平等”这一概念的摧毁。

一群人之中,但凡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力量,那么他就一定会凌驾于他人之上。

阶级差别始终存在,哪怕不以金钱、美貌为衡量标准,也定会有另一种规则出现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哪里有什么平等,根本没有平等。

言及于此,相比影片《悲情三角》的翻译,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无限悲情》。

 7 ) 戳穿纸老虎。

看完导演评论,我发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拍了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这部影片有多重要的意义?

不是说同类的影片在近五十年中很难找到,而是说他一部影片就直接封神。

豆瓣评分不够高,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他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就是通过把资本主义拉下马,他把整个人类也拉下马。

他把人类这个纸老虎彻底戳穿了。

豪华游轮的船长嘛,一天到晚看不到影子,在房间里唱着国际歌。

最后去见马克思了。

卖军火的夫妇两,后来死在了军火手上(造业的人)。

带两个老婆上船的肥料之王,老婆都死了,还要从脖子上取下项链。

刷厕所的菲佣变成了丛林女王。

 8 ) 排泄物和A片通常让人放弃思考

非常投机的三段式合成电影,三部分风格差别极大。

开头和第一部分就像短视频里的观念短剧,人物行为和对白都在机械的进行观念表达。

好在这部分短,只是作为开场引入了男女主角,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阶层和关系中。

第二部分游艇是电影最精彩的段落。

这部分不仅继续表现男女主角生活和关系中的症结,而且还把游艇上其它观念化的、机械的、奇观化的人物、关系以及运动融合在封闭的空间场域中。

这部分不仅是在表现群像,多样人物和关系在游艇发生关联,逐渐融合,最终和游艇本身正经历的增熵运动达成了统一。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依附于游艇的运动影像把特定的身份、关系、阶层置换为了本质、偶然化的自然现象,并在最高潮的晚宴部分形成了不断闪现、晶化的错乱时刻。

如同两位“船长”不断冒出的观念和话语使整体发生的增熵运动进入新的情境,设定所预设的意识形态、阶层、观念壁垒都被同样的呕吐、摇晃、眩晕等运动无能的症状所打破。

“In den wolken”反倒成为了产生效力的新语言,在错乱时刻不停反映出新的情境。

第二部分的结束也像所有增熵运动的局部所显示的歇斯底里一样,它不合理、不真实但却是注定会发生的终结方式。

现实里不存在技术化的、高度可控的娱乐节目,它们把预设的症结、观念、意识形态、话语组合,赋予观众特定的情绪和意义。

可以设想一下嫁接在不同背景、身份下同质化的叙事和论调,它特定的结构方式和情绪早已成为通俗流行化运动影像的本体特征,它意味着无尽的增值、循环和争论。

长期被这些被拟定叙事所取代的特异的、不可逆的运动只有通过电影中的错乱时刻得以显现。

电影的第二部分把一切预定的关系和观念以错乱时刻取代后,在第三部分回到了文明衍生之前的原始场景,在一开始就展现了以原始生存欲望为驱动的影像现实主义的诞生。

这段和一般意义上荒岛求生式困境的区别在于它并不过度关注这类题材中惯用的设定和附加在现实之上的各种标签。

当一个最初级的集权体制被粗糙的搭建时,电影很容易成为千篇一律的命题的表达。

它粗暴、太符合期待,让观众质疑在一切关系被打乱后,电影又会重新回到封闭的情境,向着主体心理的极权机制妥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电影也采取了一些对策,不过这也使得第三部分变成了杂糅和带有虚幻质感的A片。

荒岛上的原始欲望经过滚雪球式的积攒、封闭成为了统御一切的集权体制,它和成人影片中未经反思的性欲一样具有人工和虚幻质感。

当岛民开始捕猎一头驴后,欲望主体建立封闭集权体制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但欲力具有惯性和流动的本质,它把第三部分的主要情节呈现的如同性倒错的养成。

这也是电影和现实主义命题剧最大的区别,它以虚假和人工痕迹侵吞了真实的力量。

最讽刺的点莫过于当观众将其作为真实命题剧批判时,创作者已经在这过程中使观众陷入未经反思的“性倒错”状态。

这也是电影最后那组正反打镜头的成因,镜头对准了被暴力锁定的yaya,同时放大了荒岛集权者被欲力渗透的面孔,这是真实和倒错的正反打,对封闭情境的逆向展示。

电影的最后,石头砸死yaya的镜头没有出现,这种镜头本也不该出现在这部电影中。

但有意思的是就连这种未决的结尾恰好也满足了观众对A片欲求不满的期望,让陷入欲望倒错的观众把没有砸下去的“圆满”发泄在了对A片本身的抱怨中,“果然和预期的一模一样嘛”。

最后男主角狂奔的镜头就像A片结尾对关键场面的花絮重放,意在提示这些场面的人工伪造性,A片里穿着超短裤和泳衣去深山老林里hiking是不可取的哦。

 9 ) 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难以想象2022年这种题材这种剧情的片还能得金棕榈,难道是因为加了些反zzzq的讽刺吗?

爱情、财富、邮轮、荒岛、权力变更,我至少看过3部这类影片了。

第二部分邮轮上的部分是亮点,虽然有点恶心从进入第三部分荒岛后收场过于潦草我觉得搞笑的反而是在场外:1.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2.杀驴桥段甚至没给什么镜头我所在的影院场有两人当场离席,很多人捂住双眼,我猜是支持动保主义者。

这才真是一出好戏!

 10 ) 奥斯特伦德的三元悖论

一早抵达戛纳背着行李直奔Cineum看了金棕榈得主Ruben Östlund今年入围主竞赛的新作。

影片延续了The Square的辛辣批判和大胆剧情;不幸的是,仅仅度过还算惊喜的开头/当“Triangle of sadness”一词被说出后,导演的野心、立场和叙事就开始制造混乱。

看似应该完整统一的故事被小标题分成了三个部分,不免让人想到近年多次出现的章回体文学改编电影,然而这三节的分割非常怪异:第一部分男女主人公出场,戏剧化表现了高定模特在舞台背后的柴米油盐(更确切说是交往中的拌嘴,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柴米油盐……)。

通过两人受邀免费乘坐豪华游艇一事,故事过渡到第二部分——某种恐怖游轮或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封闭空间设定。

在此部分,男女主角明显失去了主角的地位,即导演从影片中段突然用均等笔墨刻画甲板上其他在之后剧情中有重要功能的角色。

最夸张的是,观众一度以为影片结束开始鼓掌,没想到却是影片下半段(或者说第二部影片)的开端……游艇遭海盗劫持事件引出了第三部分孤岛求生。

这部分完全又可以是一部独立的影片(参考沙马兰的《老去》)……另一方面,如果对比《偶然与想象》,Östlund想讲的这个(三个)故事甚至没有滨口龙介所编织的三个独立小品的统一性。

第一个主题:探索男女关系?

第二个主题:资本家自食其果?

第三个主题:人性的考验?

最终,我们至少可以解释这部缝合怪电影为何显得如此冗长。

再谈批判。

Östlund到底批判了啥?

The Square的观察对象艺术家或许更符合导演自身的身份,所以自我批判可以说得通。

Triangle of sadness所触及的有钱人,大概包含了资助这部电影的金主,那么何为收人好处批评其人的方法论?

在这群人对立面的观众会不会认为,(投资)拍一部批判有钱人的电影之行为也是有钱人生活的一部分呢?

Östlund是否也是上流社会的一员?

有所保留的/经客体批准的批判诚意何在?

如果我们选择相信Östlund,有这种票房与口碑双收的好事吗?

至少,自认为社会主义者的美国船长和资本主义发家的苏联游艇买家之间的名人名言接龙和广播朗诵在我面前毫无说服力。

最后简单谈谈艺术表现。

超现实的船长晚宴一幕绝对是影片的高潮。

导演抛开观众放飞自我的兴奋劲儿可以对标加斯帕诺和谢列布连尼科夫,然而聚众呕吐的荒诞似乎逊色于Climax中的疯魔或吞食阿斯匹林后的梦境,甚至比不上The Square里从天而降的猩猩。

虽然评价标准不是不磕药就落了低俗,让太多观众开怀大笑就有失严肃,但是人们会承认Mars Attacks!里的爆头烟花和Don’t Look Up里强行说蠢话的政客永远比不上库布里克创造的俯视地球的巨婴。

《悲情三角》短评

迥异于《一出好戏》等片的拍摄思路,或许是用了大量远景、横摇和平衡构图,以此达到一种形式上(刻意)如圆舞曲般的精巧优雅和克制感,反向折射出内在剧情逻辑的荒谬,搭建一出专供上等阶层欣赏的蠢蛋秀,和在动物园看猴戏没什么两样。但这种看似激进实则迂腐的做法,也充分暴露了鲁本鸡贼、油滑的倾向。简单归结下就是:把各种时兴的中产议题扫射了个遍,但本质上并没什么想说的。

10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较差

陈旧。三章探讨,只喜欢第一章,花费的力气不大,只需要零星一点空间就对处于某段感情关系中的男女之事作出了很到位的讽刺揶揄。后两章则是反例,费力不讨好,无甚亮点。

1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好家伙,船宴这场戏是世界实时丑事一箩筐吧!看到演员选角影射了伍迪艾伦和养女宋仪、邓文迪、奥地利兽父以及权利斗争积极分子简方达。群像的秩序与失序仍是雅克塔蒂的内核。底层服务员被上层命令玩水上滑梯到美人鱼作为底座托举茶几的相似转场 和船长跪姿代表美国向全世界忏悔的设计好精彩。炸船(矰熵混乱到毁灭)的远景还模仿了自由女神像。后半程复刻了弗里达造型,用她和俄罗斯大佬即托洛斯基的关系映射荒岛共产新秩序的剧情,晚于18年黄渤编导的《一出好戏》。也看了方形,导演好喜欢探讨实时社会问题和权利关系。

18分钟前
  • 龙标姑息者
  • 推荐

质量还好,但拿金棕榈有点过分了

20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他们装逼的时候我特别想吐,反倒是他们吐的时候我觉得屎碾爱好者可以跳着看看的,言而总之,金棕榈就这水平?

24分钟前
  • KREJERK
  • 很差

这么老套,顶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给金棕榈是怕Ruben英年早逝么?第一段前半部分看得狂喜,还以为是男模片,后半部分吵架,开始Ruben Östlund风格上身,鉴于颜值高,忍了,没想到第二段画风突变,第三段发展到不在无聊中暴怒就在无聊中睡死的状态,可惜第二段的时候已经睡饱了,只好憋火到结束。同样是政治讽刺喜剧,同样是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德国的《吸血鬼》(2021,柏林奇遇单元)有创意好玩多了。

26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反讽与冷幽默原来是这么玩的😶(扣一星给我无法理解的呕吐物美学…)

31分钟前
  • 🙈
  • 推荐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34分钟前
  • 旷野捕风
  • 还行

同样有衣着光鲜上等人进行fine dinning,被困孤岛等情节,本片可比《菜单》强太多了。倒也不是讽刺有多高明,至少是能说的通的故事。

38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2.5 “We've lost dancing.” 你总在认真之时开始发笑,这让我开始悲伤。媒介发展必然的非人产物。荒谬的褒奖,崩塌的言语,鲁本是一位被互联网平面讯息(实时互动的虚假经验)所掌控统治的Youtuber作者,人文危机陈述始终隐藏在自以为是的景观式符号表达之后,他与哈内克的区别就是书籍与网路的区别。告诫世人对任何事物的深信不疑显然是最大的愚蠢,对任何话语的沿用显然是最大的无能,它并未突破媒介承载的壁垒,拥有了并不属于它自己的自由,像是投奔了非人世界后终结了自身无奈的存在。即便警示思辨毫无价值,人类意识形态与权力制衡的荒谬之处早早在船舱内揭示,后续的孤岛只为宣泄单纯的恶趣味。如果选择现在荒漠的一边便能够收获了真理的话,如果「方形」是一种可能,那「三角」正式宣布揭晓了鲁本拙劣的一面。

40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较差

#ZFF 18th3第二幕船体摇摇欲坠中的体面失序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奇观,但第三幕是每个群体沦落到荒岛都会发生的一些俗套事情,除了男主是常年带着triangle of sadness(不如直译为哭丧脸)的驴,和用大量知识性段落为后文作序以外,也不知道这金棕榈该看点什么

45分钟前
  • Parity
  • 还行

2022戛纳金棕榈。其实可以及格,但拿金棕榈就得多扣一星。典型有佳句无佳章,男女性别权力反转的高概念贯彻的还不错,但谈论别的话题比如阶级话语就太浅薄了……各种人类迷惑行为其实是罗伊·安德森的加长版,人家罗伊安德森一个镜头就说清楚的事这里得费半天劲……当然第二段那个船长招待会算是年度名场面级别,但是!!!!那个第三段完全瞎JB编了,low爆了,评审团选这么一个片给金棕榈真是犯罪!

49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这世界上就是需要鲁本这种特别会招人讨厌的人。

51分钟前
  • W TENG
  • 力荐

不如直接去看蠢蛋搞怪秀

54分钟前
  • qw0aszx
  • 很差

鲁本对世界的绝望,转化为这自卑而荒诞的文本,于是乎,影像充斥满渣滓般虚伪对立的假命题。

55分钟前
  • 夏日白书
  • 还行

奥斯特伦德的彻底“堕落”换来第二座金棕榈,跟片中军火商被自己卖出的手榴弹炸死一样荒诞。以及,想看齐泽克的观后感。

57分钟前
  • Jeannels
  • 较差

B+. 一次对“外表”层层外推的讽刺演绎: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类本质的虚伪。扎实的剧作和精准的调度为喜剧提供了十足的可看性。Part 2像是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Part 3在创意和执行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作为“社会实验”必不可少的延伸:通过抹平旧制度,尝试建立新秩序,最后还是被一把拍了个稀巴烂。管你是穷是富,在权力面前,天下乌鸦一般黑。2022.5.21 Debussy

60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谈几句主义,耍几个聪明,玩几出讽刺,吐几番闹剧,再拿几个金棕榈。

1小时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较差

有点太直白了。PS.黑人船员看起来更性感功能性更好的样子。

1小时前
  • 骤雨至
  • 还行

第一part平平,第二part整个人笑出猪叫,第三part就显得有点旧了,但整体可看性还是挺强的。此刻please call me家明,就是喜欢这么土的谢谢。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