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长大的,如果有一天,我的妈妈突然煮好吃的东西给我,坐在床边看我睡觉云云之类的,我会觉得害怕....我从小就是在男单女单男女混合的多重模式下成长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女单了,每次被打完我总会内心暗暗想着要是有另外一个妈妈该多好,别人的家妈妈会煮好吃的,别人家的妈妈会买好玩的好看的....我以前一直想着,我肯定不是妈妈生出来的,不然她怎么会下手那么狠,打的我屁股上大腿上一条条的,关键人家还看不到伤痕......因为关于我出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垃圾桶边上见到的,船家不要的,或者其他,我小时候在想,他们真傻,难不成我会分身......可是晚上睡觉做噩梦,梦见爸爸妈妈离开我,又要大哭得醒来。
有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对我这么差,这么不关心我,我还会全心全意爱这他们想来想去,想到的大概只有,因为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
就好像我是他们的孩子一样,他们就算因为我考试失败,东西弄坏,事情搞糟,还是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变成超级英雄拯救我的小世界。
我妈妈小的时候,也经常在我外婆的女单下生活,据说我外婆打起我妈妈来下手还要狠。
可是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外婆家吃饭,会带外婆出去玩.....我妈妈从小就是那种打死她她都不求饶的人,不管我外婆使用什么样子的武器,硬是不掉一滴眼泪可惜我不是这样的人,也可惜的是,我妈妈会被我而惹哭........我想说,我妈妈跟卡罗琳的妈妈很像,一个女强人的样子,还好我也像卡罗琳一样坚韧不拔的成长着。
其实我胆子很小,所以,我还是想回到妈妈身边穿着打扮甚至是长相就算都和妈妈一样,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妈妈。
有些东西不可以替换的。
让我给你你想要的世界,把你的灵魂借我,可以吗?Coraline是个充满探险心的小女孩,古老的房屋,深不见底的古井,所有的一起都激起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而她的父母,却似乎是只会对着电脑工作,不耐烦的对她喊着,don`t boring me的世俗大人。
有一天,这个小女孩,找到了一道小小的门,惊奇的发现它可以通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所有人的眼睛都变成了扣子,但是她却拥有了另一对和善,优雅,对她无微不至的父母,拥有美味的火鸡、奶油冰欺凌、芒果奶昔,花园里盛开着千万朵会唱歌跳舞发光的花朵,连现实中无趣的邻居也变成了表演艺术家,她在这个世界里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就在coraline沉浸在这美好的世界里的时候,“另一个妈妈”拿出了准备已久的东西,一对黑色的扣子。
“妈妈”对coraline说,只要你肯在眼睛上缝上这对黑色的扣子,你就可以永远留在这个美丽的世界。
Coraline突然醒悟过来,“另一个世界”,似乎太过完美了,完美的不真实,而这里的所有人的眼睛上都缝着大大的扣子,她不愿意自己的眼睛变成扣子,于是果断的喊出了NO!
其实,这个敢于追求梦想,敢于对现实发出不满的感叹的小女孩coraline,正是童年中的我们。
我们梦想着奇异的事物,梦想拥有美好的父母、朋友,梦想着探险。
可是随着光阴的洗涤,我们变成那对活在现实中的父母,变成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却对自己不想做的事失去了say no 的勇气;然后,我们又变成了活在梦境中的“鬼妈妈”,妄想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妄想操控整个世界,然后,我们也变成了不快乐的人,想用种种的物质来换回快乐。
最后勇敢的coraline在发现现实中的父母也被“鬼妈妈”抓走之后,又一次回到那个邪恶的世界拯救父母,也把困在房子里的灵魂解放了出来,这些情节和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也想起了那个只要吃什么就会变什么的“无脸人”,他只会不断地吞噬欲望,灵魂却是站在雨中的孤独人,试想想,那个只会因环境变化,而失去自我的“无脸人”,是不是也是象征着另一个我们呢。
其实小coraline只是进入了一个成人的世界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条件是交换自己的靈魂,只不过成人没有经住梦想的诱惑,而coraline却选择了拒绝了鬼妈妈“扣子眼睛”。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变得不快乐了,或许,你只是失去了那個真实的自己。
看到Coraline去了一次又一次另一个世界,越来越迷恋那里,直到另一个妈妈让她缝上扣子眼睛才忽然决定回到自己原来的世界时,我在想,如果,另一个妈妈只是一直这样温柔对她,不做任何要求,也许,Coraline很快就不会再想回现实世界了.每个人都容易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的好,直到对方对自己提出了要求,才会开始考虑,原来自己也要付出,才会开始考虑,要不要接受.没有要求的付出,是很难有人拒绝的.孩子,是最能表现人的本性的.自私,自我,真实.而真正的爱,也许无法做到想方设法每天哄着你开心.也许有时候会忽略你,却不会因为你的自私任性不愿意回报而离开你.一如天下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和柯罗琳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和向往。
但大部分时候伴随我们的总是一些单调乏味的事物和不那么如意的周遭环境。
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出卖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正如电影里的那些鬼魂小孩一样,用自己的双眼去交换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生活,最终却落得被终身囚禁的下场。
这个世界有许多我们所欲求的东西,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是如果这一切不是建立在踏实勤奋努力奋斗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感情、尊严、自由来获取的,那时候的我们将像小黑屋里的那些鬼魂一样除了被缝上纽扣的双眼外,一无所有。
鲜花虽然美丽,然而终需泥土的滋润。
梦想的果实是如此甜美,但仍需通过现实的荆棘方可摘得。
正如昆德拉所言: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我想,生活原本就是艰辛和枯燥的,人就是在每天与这样的生活不断地斗争中才能寻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能够衡量我们人生价值的,从来就不是金钱、权力、地位,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人会记得。
只有我们不断战胜困难、追寻梦想的勇气和信念,才是人类所以脆弱却强大的根本原因。
Never surrender to life.Never sell the soul out.
持续不停的雨,荒凉的郊区,蔓生的枯枝,百年旅馆,诡异的布娃娃……尽管这些元素已经分明拼凑出诡异怪诞味,但越往下看越觉得不是一般家庭奇幻类动画片,至少应该挺多小朋友看了会做恶梦的——连我这个习惯晚上一个人不开灯看恐怖片不尖叫的人也看得丝丝寒意入骨。
过后查看原来导演是亨利·塞利克,代表作是蒂姆·伯顿参与编剧的《圣诞夜惊魂》,人物同样是拥有恐怖的针线嘴的竹篙精。
蒂姆·伯顿出道的时候也拍些动画短片,由于基调太过阴暗被批不适合儿童观看,才逐渐告别用动画的形式表达,代以真人show,成就了与Johnny Depp黄金组合的奇幻黑暗影像。
大概亨利·塞利克就是他在动画领域的梦的延续。
《Coraline》(中译《鬼妈妈》。
真的很恶顶翻译用“鬼”作噱头,跟鬼都扯不上关系,并且西方的鬼Ghost与中国的鬼意义也不一样))如“鸡皮疙瘩”系列的寓言:Coraline从真实的工作狂父母得不到的东西都能在“另一个妈妈”(the other mother)处获得,美食、游戏、衣服,还有最重要的——将其视作中心的重视和爱。
开始Coraline很enjoy,直至发现“另一个妈妈”想把她的眼睛也换成与她一样的钮扣,她才意识到当中的阴谋。
“另一个妈妈”所提供的就像罂粟,表面艳丽,无法抗拒,无休止的欲望不断地得到实现;但实质却是步步诱惑的陷阱,最终让人向她臣服,成为她的俘虏,永远不能离去。
或许这正是将“另一个妈妈”的真面目设计成巨型蜘蛛的原因,并且安排了Coraline拼命挣扎逃出巨网一幕。
还有令我不寒而栗的是异化成占有欲的爱:软脚猫分析另一个妈妈诱捕小朋友的初衷,只是想找个人来爱。
可那些小朋友最后都被换了代表永不可能离开的钮扣眼睛,并被关起来,直至死去。
“另一个妈妈”告诫过Coraline,最骄傲的人也会被爱所伤。
之后电影并没有下文的延续,没有交代她曾经为怎样的爱所伤?
为何爱得那么偏执而演化成强大的占有欲。
在她的世界里,活生生的人都是被施了魔法被她控制的玩偶,体内填充沙石,(不会说话的Wybi在这个世界并不欢喜,被她强行缝起的牵强笑容凄凉得几近流泪);而所有美好的场景没有小朋友被剥夺的眼睛所支撑,也成了毫无生气的黑白。
似乎象征着她的内心也是一片荒芜。
爱并非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能力。
她却没有能力去爱,能挽留她认为所爱的人的唯一手段就是不择手段地留下,不管他们是否愿意。
连爱的真谛都丢失了的爱,还能称为爱吗?
很喜欢通向另一端世界的甬道,好像梵高的《星空》。
迷幻而充满魅力的蓝,有点兴奋,有点忧郁,延伸到未知危险。
配音方面,正是冲着达科塔·范宁才看这部片的,天才童星的表现什么时候都不乏感染力。
之后觉得配妈妈的那个很有特点的声音怎么那么耳熟,惊喜地发现是泰瑞·海切尔的加盟。
没想到在《绝望的主妇》里经常歇斯底里、疯疯癫癫的傻乎乎的单身妈妈,阴森森地威胁Coraline时也可以变得很渗人。
谁都有过卡洛琳一样的青春期,对父母满腹怨气:他们那么俗气,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争吵,从来不肯费心思把生活变好一点。
他们又太抠门,不肯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和可口的零食,还不肯多匀出一点时间听自己讲话。
他们甚至缺乏天底下父母显然都应该具备的技艺,比如烧一手好菜,把房屋打扫干净……如果,有一对完美的父母该多好?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卡洛琳居然得到了选择的机会。
她在新家发现一扇通往异世界的门,那里的环境与现实一模一样,但一切都宛如天堂。
妈妈会做好吃的披萨和布丁,爸爸会把花园修剪成她喜爱的模样,他们在她睡前温柔讲着故事,再印上甜甜的吻。
每一个细节,每一份礼物,都显示出他们多么地爱她。
爱,多么珍贵又多么诱人的感情。
当自己成为世界的中心,那感觉如此美好,即便知道是幻觉,也忍不住贪心地说:请多给我一点。
卡洛琳简直不想回真实世界去了,她得知,只需答应一个条件——放弃自己的灵魂,永远听爱她的人的话。
等等,这好像是个熟悉的话题。
远的不说,另一部奥斯卡提名电影《成长教育》讲述的故事也差不多。
这个故事回到真人版的成年社会:聪明美貌的女高中生遇上成熟风趣的大叔,从校园生活迅速转到纸醉金迷的社交场合,每天出入于艺术品拍卖会、展览、画廊、酒吧,她过得无比快乐。
他向她求婚,要她辍学,她同意了,理由是:即便你辛辛苦苦考上牛津,到最后也不就是想遇到这么一个人过多彩的生活吗?
如果人生能有捷径实现理想,那还需要自己奋斗吗?
幸福还是自由,若只能二选一?
仿佛文学艺术里一直没放弃这样的探讨,由此也可见人们对于幸福的抵抗能力多么脆弱,从古至今都担忧自己因幸福而丧失独立品格。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大法官指责上帝只知道给穷人信仰却不管他们疾苦,莫如先把人喂饱了再谈美德。
现实是人们跪在法官面前说:“宁愿做牛做马,但让我们丰衣足食。
”陈冠中最新的小说《盛世》也有相仿假设,社会一天比一天发达,人们时时因幸福而感动流泪,这时的你,愿不愿为这盛大的美好而放弃一点点得知真相的自由?
自由是需要一生坚守的底线,还是追求幸福的途径?
我们步履维艰的斗争,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还是仅只为保持痛苦的清醒?
再说下去,这要演变成选择做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的老套话题了。
鬼妈妈也好,艺术大叔也好,一个有力的政权也好,给予的固然是完美图景,但有一点令人忐忑:这理想能否长久?
缺了这一块安全感的拼图,你始终无法踏下心来享受。
将自身的幸福建筑于对他人的倚赖之上,总归有巨大的风险。
当对方心意转变,幸福瞬间消逝,而你已无力把握。
理论上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也许真的可以从此天长地久迎接happyending,但无数现实验证,一旦你选择依附,距离破碎的时间已不会很久。
毕竟,人是善变又贪心的。
依靠自身努力取得的点滴幸福,才可以安心享用。
这其实是人人皆知的简单道理,如同《成长教育》里小美女最终得出的结论:人生没有捷径可走。
怪只怪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
好在有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不断虚拟情境,让我们有机会一遍遍考验自己,坚定内心。
独立的路是苦一点,但好歹是自己说了算的。
如果你对你自己的现实世界里生活不满意,而有人又通过手段将你的世界复制了,而且里面都是你喜欢的状态,你只需要答应被缝上纽扣眼睛就行,那时你会毫不犹豫的留在那个梦一样的世界吗?
我们的小卡洛琳没有,她选择逃离,小主人公的人设是一种人生态度。
现实是有很多人会答应的,请在我的眼睛缝上纽扣,我想永远留在这梦里。
这两种人的结果在电影里也可以看见。
你当然可以在那个想要某种东西的阶段,以牺牲“眼睛”来交换,但是发展的看,你那时那刻所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不会更多。
我想不牺牲眼睛,你在以后得到的会更多
喜欢卡罗林喜欢她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个性喜欢她充满的活力喜欢她的古灵精怪更喜欢她哥特式的打扮——雨衣和小靴子,蓝色头发和艳蓝色的指甲星星的衣服也很漂亮当她晃荡着小细腿飘来荡去 一蹦一跳当她狡黠的眨着眼睛 歪着嘴我完全喜欢上了她她很平凡 但绝对不平庸——很可爱 完美的想象力——神奇的晚餐 盛满各种饮料的灯送食物的小火车还有绚丽的花园 从天空中变成她的模样真浪漫!
画风也很特别 真的棒!!!!!
那种不一样的异域风格 所散发的魅力 甚至超过了千与千寻在我心中的地位
从童年到大学看了无数遍的电影。
观看它的那些不同场景拼凑起来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的假日记忆。
它对我来说是一部永远可以随时拿起观看的电影,亲密得如同记忆里的一柄转轴或是胸腔里的一根骨头。
电影故事结构相比小说改编得更一波三折,三次从现实到幻境再到现实的旅程像是正在陷入一个越织越深的陷阱。
那些色彩明艳甜蜜但基调是灰蒙蒙的温馨感后边藏满危机,就像是主题曲一样甜美陈旧又空旷诡异。
这个故事里最动人的是Coraline的勇气,原著所说的是,害怕还要去做才是勇敢。
她的冒险是一场惊险的智力和勇气的博弈,孩童犯错但主动修正并勇敢斗争的精神显得纯粹而震撼人心。
尽管现实在最后依然未能像幻境里一样完美,但是生活如同一列向前的火车,勇敢的她要在成长中走完并不完美的路程。
像是花园的郁金香里总有邻居想要种上甜菜,但是Coraline给了他汽水。
此外电影里的场景让我牢记多年,甚至在心里构建起了精神家园一般的氛围环境,在开头的粉色城堡花园探险部分,各自忙于文档的父母,咖啡,枯枝,荒山,水女巫,古井,阴雨天,假日,还有明黄色的雨靴,蓝色的指甲和发卡。
无聊而平静的空间里,孩童的好奇心和不耐烦在悄悄躁动,而一切显得那么引人探索,这是一个让我分外怀恋的场景,在这潮湿幽暗的雨天里,一个孤独的女孩在悄然织着自己的童话。
条纹毛衣,蓝色,星星等符号也在无形中成了影响我审美很多年的元素。
一直很喜欢里边的场景美学,现在社交平台上也依然有很多活跃的账号在搬运着与它的幕后或衍生相关的内容,很高兴它的美学风格在如今也在引人驻足和欣赏。
这是我们共同的灰蓝色电影记忆。
小时候是不是有家伙故意念错你名字(尤其是你名字的谐音比较有喜感),无论你怎么纠正他都不改口——还更讨人厌地大声喊出来,Coraline与Caroline也是一个道理。
你拼命想证明一个名字的背后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能由别人的叫唤随便处之。
■入评理由:精彩原著与强大想象力的结合,201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有力争夺者。
■片名:《鬼妈妈》 ■导演:亨利•塞利克 ■上映日期:2009年2月6日(美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小女孩遭遇成长困惑,另一个世界被打开。
由美好落至恐怖,中间险象环生。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动画片摆放在了观众面前,2D的宫崎骏和押井守、3D的皮克斯、欧陆风格的《我在伊朗长大》和《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倒称得上种类繁多,各有所长。
现在《鬼妈妈》延续了定格动画的生命活力,继续将《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的路数发扬光大,一时间票房、好评双收,成绩引人瞩目。
定格动画并非什么生僻的专有名词,以前中国的《阿凡提》和《神笔马良》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因此《鬼妈妈》的风格和类型定会让部分人感到亲切和熟悉。
故事跟《潘神的迷宫》的设定有相似之处,小女孩Coraline跟父母搬到一处偏远的旧公寓,他们楼上住着一个变魔术的怪大叔,楼下住有一对欢喜冤家的老交际花。
Coraline跟父母关系冷淡,母亲总是对她板着脸,父亲更是忙于工作。
Coraline的生活乏味(踩地毯等无聊小细节展示得非常有趣),她遇见了戴铁面罩的“机车骑士”韦伯,这名歪脑袋男孩和他的黑猫看上去都有些不大正常。
Coraline在房间墙角上发现了一道小门,穿过通道前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她梦想的好妈妈和好爸爸、美丽的屋子和花园,周围一切是如此的美妙好玩,让Coraline感到新奇刺激,流连忘返。
Coraline打开的门背后是一条布满皱褶的神秘通道,散发着幽蓝和暗红色的光芒。
我很惊讶那居然不是一道魔幻故事里常见的传送门,通道的形状很容易被代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联系到女性的生殖器官。
《鬼妈妈》的主题就变得有些明显了,Coraline的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压制,她极力想摆脱咽不下口的食物和墙壁破裂的屋子,远离那些灰色系的衣物,逃避母亲的约束和管制。
因此好妈妈对Coraline百依百顺,看上去她满足了小女孩的所有要求和幻想。
然而成长与叛逆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Coraline开始明白了纽扣眼睛有何来历,影片转向了它的惊悚一面。
影片采用了中心转折点的编剧手法,好妈妈拿出了一盒礼物要送给Coraline,里面有摆放好的纽扣和针线。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具有决定性的微小动作,影片开始进入了高度戏剧化的冲突——Coraline要逃出这个世界,好妈妈露出了真面目。
后面引入了传统的正邪交战,小女孩勇斗黑巫婆的结局是钥匙被丢进了秘密井的深处,以阻止另一个世界的门不会再被打开。
另一边,《鬼妈妈》的故事是这样的。
Coraline被忙于工作生活的父母忽视,被韦伯等一些人叫成了“Caroline”,她的生活孤单寂寞,她的倾诉不被理睬,似乎失去了自我的真实身份。
另一个世界满足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想要的美食、衣服,别人为她献上的华丽演出,所有一切以她为轴心在转动运作。
好妈妈提出的交换条件就是Coraline要被缝上纽扣眼睛,然后她就可以永远留在完美世界里,不用回到那个破破烂烂、冷漠不已的现实世界。
如果把Coraline与好妈妈(黑巫婆)的较量看做一段思想成熟的过程,那Coraline通过几次往返和出逃,明白了现实与梦想的差异。
另一个世界的应有尽有、不需要去追求与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纠正的不完美,相反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却是可以改变的。
就像结尾众人种花,只需要人的努力,不好的都可以纠正,《鬼妈妈》提倡的正是人本主义思想。
《鬼妈妈》的人物设置很简洁,每一个人和对应的“另一个我”包括阿猫阿狗还有老鼠都没被错过。
开头的机械手和布娃娃,中间《奥德修斯和海妖》等画作,结尾灵魂升天时梵高的《星空》背景,融汇在剧情中的阴冷哥特风格,《鬼妈妈》有太多的小地方能让有心观众去慢慢回味。
片中还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剪接技巧,Coraline在餐桌边坐着,叹气后仰,下一个画面是她躺到了床上,另外一些圆接圆、方接方的匹配剪辑也让电影变得更加流畅。
这个表面上属于小女孩视角的异想世界,实在不简单。
【北青报】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看睡着了,醒来继续,发现后半段还不错。
not my type
《鬼妈妈》无疑同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会成为2009年最棒的动画片!没错!它绝对有资格同皮克斯的作品相提并论~~~!
竟然没有人添加“惊悚”标签。吓死宝宝了。不被小恩小惠的虚假关爱迷惑并且看透它们,才有自由。定格动画太难做,感谢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拨用心的人。
四星半,另半颗星是因为结尾很惊悚,如果是小时候的我看了,肯定不敢半夜起床上厕所。这是一部很诡异的孩童幻想式动画,让我想起另一部影片-千与千寻。
色彩艳丽 我就喜欢这样天马行空的动画 而且还带着黑暗的哥特风
电影前半段区分幸福家庭和不幸家庭的手段让我感觉非常不适。不幸=妈妈洗碗爸爸做饭,幸福=妈妈做非常精致的晚饭爸爸在弹钢琴/整理花园……?完全把矛盾转移到妈妈身上了啊,不应该是爸爸做饭不好吃才带来的不幸吗,经典的母职惩罚。两个女巫表演那段我也很不喜欢。影片整体美术风格还好,让我想起来和朋友一起打双人成行的日子
我比较欣赏的是导演和NIKE的联手。。。很有创意的营销~
定格动画到目前来说算是稀有了。哥特风很耀眼。此外人物丑了点,故事弱了点。什么时代的童话反应什么时代,虽然世间险恶吧,但是还是会有那么一两个好人。自己还要有勇气。
动画很炫,我觉得国内的技术也能做到,就是缺乏想象力!
可能很多人都会时不时的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是世界上最关心你的人,那些对你言听计从处处顺着你的人肯定是别有所图。
09果然是定格动画大年。寓意深刻,可惜娱乐性稍显不足
恐怖片儿。。。。
i think the story is totally inspired by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好久没看过电影了。。。话说看见东方卫视的台标了。
以前看的。应该是大一下上完某节IC回去发现木铎上有,记得那时候说如果最后的镜头给了那个井下的手就好了。唔,我是腹黑
对这类怀旧木偶定格动画素有好感和崇敬之情,但Selick的动画不似Burton的哥特风那般浑然天成,也说不太清到底输在什么地方,总觉得这个另类版“千与千寻”后劲不足,没有回味的余地,我没有读过尼尔·盖曼的大作,也许我鉴赏能力有限。
隔着玻璃糖纸看,整个世界都五彩缤纷,但是你不能当真
真是一部艰涩难懂的卡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