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部电影是去年十二月的事情了,还在生病的时候,想要找些温馨的电影来看,小塔给我推荐了这部。
但是资源好难找啊好难找,几乎是过了个年,我才终于把这部电影下载下来上个周末,已经忘记是什么原因,打开来看了几分钟,看到幸惠执着的想要想起那首“是谁啊,是谁啊,是谁啊……”的儿歌,走在路上想着,哼着,就停下脚步;看到她在书店遇到小绿,小绿毫不推脱就开始写歌词,边写边唱,终于也唤起幸惠的回忆,俩人如此陶醉的唱歌,小时候的那些儿歌也开始慢慢回到我脑子,开始回忆当年走在放学路上唱歌的情形,还有小时候坐在奶奶怀里背歌谣的情形,去年草莓音乐节大家一起坐在草地上听歌、舞动的情形,夜幕降临大家等待夜场开始时一起唱阳光的情形,还有其他很多场景,都是大家安静的围坐,安静的唱那些打动我们的歌曲的时光于是我终于找了一个好的时间,准备好足够的心情,来认真看完这部电影看到刚开始幸惠一个人恬静的擦拭水杯、咖啡杯、小盘子,脸上的表情始终如一的淡雅满足,看到窗外几位芬兰老太太对她“小大人”的揣测,终于有第一位顾客过来她略一迟钝以及紧接着因为太意外而稍显的手忙脚乱,她带小绿回家住,两个人絮絮叨叨的说话,不说话的时候也还是可以很默契,一起操持餐厅,泡咖啡,弄吃的,到后来开始有更多的人进入餐厅,并且觉得满足和幸福,我心里简直就要幸福的爆炸了已经好多好多次幻想,将来,要为自己开一间咖啡屋,或者书吧,或者餐厅,或者其他什么,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地方,我用心的打理,精心准备,安静的等待一些不期而遇的客人,他们驻足,停留,在这里收获一份平和和幸福,继续走路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装修风格一定要是简约的,明亮的,有希望的一定要有光洁的小碟子,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茶杯要有能用像幸惠一样的样子说出“欢迎光临”的店员要让屋子里的每样物品,都有一份不动声色的快乐的心情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最好能在一座从城南走到城北只需要一个小时的小城镇大家彼此熟识,偶尔也会有其他地方来的客人大家在空闲的时候,走几步就可以来到这个地方,见见老朋友,享受下美味,或者只是坐在这里晒晒太阳多好
12月7日,大雪。
南方的暖湿气流仍在作最后的缱绻,西北风中夹杂的寒冷到底已有些砭人肌肤。
这样的天气里,想起秋天看的《海鸥食堂》,清新舒适的感觉依然新鲜,仿佛晒得到来自芬兰的冰镇阳光。
北欧在人们印象中,就该是这样的罢:因为冷而干净,因为干净而愈显得冷,阳光似乎格外纯净,海天似乎格外深远,少少的人吃简单的食物,过着闲闲的生活。
影片场景不多,然而纯美的海岸、色彩斑斓的集市、明亮微湿的森林,足以寄托观者对芬兰的向往,在想象里满载明信片式的和乐静美。
《海鸥食堂》是女导演荻上直子2005年的新作。
在网上找到她2003-2005年间四部作品的简介,似乎情节简净,于温情中散落小小幽默正是她的一贯风格。
有评论说她的电影有俳句之风,清淡、静好,流露着女性化的纤细与优美。
我亦深以为然。
故事很简单。
芬兰相遇的三位日本女子,性情各异而相处融洽,待人以礼又保持距离,因为海鸥食堂而相遇,又在海鸥食堂延续着她们的人生追求。
独立而可爱的女子,生的好不好看都在其次,活得好看才是生命的境界所在。
如此清新舒适的电影。
仿佛透过镜头,闻得到凉凉的香气。
阳光、街道、森林、海岸,女人忙碌的身影。
洁净如钢,温暖如木纹。
看过这部电影,忽然让我想造访森林,想学合气道,想要欢欢喜喜地做饭吃……像是要念起赞美诗般地下决心 ——每一天认真地生活,吃朴素的食物,保持运动,对陌生人友善。
所谓“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真好!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123.html
简约的生活 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用了许多的固定镜头和对胖胖海鸥的特写,缓慢沉静地将观众代入进了这个由一个“长得像个孩子”的日本女人独自在芬兰开的海鸥食堂。
蓝色与奶白色的配色,点缀以清新的绿植,配上寥寥的几张桌子,将这座小小的海鸥食堂营造出了简约而沉静的氛围,在我看来,这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一部温柔沉静的文艺作品。
在海鸥食堂里,招牌菜是最普通的日本食物——饭团,其制作手法和材料也是最为朴素的,用梅子,鲣鱼,鲑鱼为材料,用手捏成,最后裹上薄薄的海苔,黑白的简单配色,朴素之中却是人间至味,更是包含了幸慧对父亲的回忆。
小绿在见到食堂久久不来客人之时,曾向幸慧建议过,可以往旅游手册上贴广告来吸引日本游客。
但幸慧想了想,还是不愿改变食堂简约朴素的初衷,以迎合日本游客对于寿司、清酒的期待,执意以饭团这个最为传统朴素的食物作为食堂的主打,再后来,试着创新口味时,也不满意。
新式饭团倒是不一定不好吃,更有可能这是导演的安排,在消费主义的21世纪,KFC也推出“老北京鸡肉卷”来打入国内市场,通过创新来迎合消费者的时代,幸慧一直坚持传统的配方,用最朴素的食材和方法来呈现食物,是一种对简约的回归。
沉静的力量为什么这三位女性会孤身一人来到芬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
从影片的只言片语中,可以了解到,正子是因为自己陪伴了多年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后,见到对“空气吉他”这一有些滑稽的活动而来的,小绿好像经历了非常悲伤的事,于是眼一闭随手点到了芬兰而前来,幸慧则是觉得自己可以把日本餐厅开到芬兰,于是就来了。
这其中好像并没有什么来到芬兰的必然,但就是到了,并且遇到了一起。
这里多多少少带着些命运的味道。
但看这三人,她们戴着墨镜躺在沙滩椅上晒太阳时,哪有什么焦虑的情绪,沉静且闲适,用一种不紧不慢,不趋不缓的步调生活。
被三位妇女认为是个“孩子”的幸慧,有着最沉而深的能量,她的态度坚定的可怕,即使数个星期都没人光顾,也不愿在旅游手册上打广告,并且坚持朴素传统的菜单,最后慢慢地吸引到了满堂的客人。
这样沉静的开店方式在现代好像见不大到,多少店铺都是吸引不到足够客人,开满一个月就关门大吉,寻找下一个地方。
而且这样有些“固执”的日式传统菜单真能吸引到芬兰人么?
这里我其实是抱有怀疑的。
但这也许也是导演的特意安排,用略似童话的结局来回应了这在二十一世纪更显稀缺的沉静的精神。
沉静其实还体现在影片的方方面面,比如:幸慧每日的合气道,自从习武的父亲教她之后,坚持练习了数十年;还有正子在碰见气郁的妻子举起的酒杯时,那缓慢但坚定的点头,这其中都有着如溪流般潺潺的沉静力量。
群体的温暖如上文所说,这三位日本女性各自带着过去来到了芬兰这个异国他乡。
起初,幸慧孤身一人站在食堂中央,小绿的头落寞得倚着公交车窗,正子满脸愁容盯着食堂。
她们出场时都带着个体的孤独感。
而在后来,随着食堂开办的有声有色,她们都多了笑容,食堂也逐渐拥挤热闹。
在他们逐渐从个体孤独走向群体温暖时,食堂里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故事,热爱日本文化的小哥询问gachaman歌词,教了幸慧“kopi luwac”咒语的神秘男子,还有被丈夫抛弃的妇女,他们在这食堂里也感受到了温暖,得到了帮助。
这个食堂的作用有些类似后来很火的日剧《深夜食堂》,以一个小餐馆的视角来温暖人心。
从幸慧几次在游泳馆里游泳的场景也可窥见一斑,第一次,游泳馆里虽然有人,幸慧一人是孤身游着的,第二次,游泳馆里空空荡荡,而第三次,随着幸慧自言自语,镜头一个抬高,我们看见她背后站满了支持她的人为她鼓掌。
可以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概括“别人做的咖啡比自己做的好喝”。
这也体现出主题之一,伙伴的温暖可以驱散个人的孤独。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中,主要角色和导演都是女性,里头也有着很显著的女性特征。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沉静坚韧,像水流一样。
在这部影片中,很少有浓烈的情绪描述(连稻草人诅咒时,也比较冷静克制),人物的行为都有一种沉静的韧性,她们互相支持、陪伴,在这座简单朴素的食堂里,将生活经营得温暖闲适。
二、隐喻意义(箱子里的金色蘑菇)正子的行李被机场弄丢了,没了换洗衣物和随身物品的她来到海鸥食堂时被问到箱子里有什么重要的物品时,却记忆不起里头究竟有什么。
在后来受到芬兰小哥的指引后,去森林里采了满满的蘑菇,却又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最终机场找到行李后送来的却是满箱的金灿灿的蘑菇。
正子的这些遭遇充满了超现实的味道,导演也是通过这样不切实际的情节来暗示着金色蘑菇的隐喻意义。
第一种解释:正子来到芬兰,孤身一人,只带着行李箱,却被弄丢了,后来找到时,里头装的竟正是在森林里采摘的蘑菇。
这里的行李箱大概隐喻着执念、目的,当刻意的去找时,无处可寻,最后真正拿到手里是发现是自己曾经丢失了的东西。
而这里的金色蘑菇也应该隐喻着自然、本真的生活,它来自于森林,是“芬兰人平和的秘密”,它是珍贵的,所以散发着金光,它的丢失,也隐喻着我们在新世纪里慢慢地丢掉了那种质朴本真但珍贵的生活方式。
第二种解释:正子的第一次出现是和气郁女人一起,用有些可怕的眼神盯着食堂看,当时的她心情郁闷,执着于丢失的行李,被过去、被外物所牵。
但是在芬兰的日子里,她改变了,换上了崭新的艳丽服装,脸上也常常带着微笑。
后来在森林中的采摘蘑菇(这里的森林也美得不真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种理解下,也可以把金色蘑菇看作是她的本心,是她的自我。
在这里,我还想提一下那个捧着猫的老人。
他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小绿来到码头观光时,正子第一次在码头给机场打电话时,和正子向机场确认这是不是她的箱子时,并且在最后一次,他将手里的递给了正子寄养。
前两次的出现,小绿和正子都是初到芬兰,还带着过去的记忆,捧猫的老人可能代表了沉静闲适的芬兰的初印象。
而最后老人给正子寄养猫,直接导致了正子决定留在芬兰,这一有些不合情理的行为也可能象征着对本真生活的接纳。
北欧夏季金灿灿的阳光,走动飞翔的海鸥,静静行驶的轮船,是被这一番风景吸引的。
隔咫尺站在门外,望着光线温柔透亮的食堂,都让人心生平和。
整出戏气氛宁静且诚恳,几乎找不到特别的情节,夹杂缓慢的步伐和人生素淡的趣味。
看到几个画面忽有感触,譬如正子站在机场输送带前等待自己行李的背影,幸惠在无人的泳池却不做什么,小绿骑着单车经过长长沿海路,喝了烈酒一下子就醉倒的芬兰女人...蓝白色的芬兰小镇,波流中偏执的一点坚持,漫长夏天,一切都显得细细碎碎。
每个客人离开后的座位上都留下一部分沉寂温暖的空白,这份空白里有熟悉的人情味,无乎不可,却忠诚于记忆。
不是偏要做喜欢的事,只是不去做不喜欢的事而已。
一出戏,说的何止是一茶一饭,已经呈现许多人生的细味。
不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基色,色彩衬托着电影的主题,使故事更趋完美。
《海鸥食堂》的颜色是纯净的蓝和半透明的白,穿插了幸福的奶黄色。
看完了以后似乎也会被这些颜色的情绪传染。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组成它的每一个小细节。
小林聪美仿佛就是电影里的那个人,在远离日本的北欧国家开着小小食堂的女人,一切随缘没有烦恼的女人。
这是一部充斥着简单情调的电影:一家有着朴素名字的小饭馆,一个同样朴素又简单的女老板,因这家食堂发生的一些朴素生活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那样简单地交流,没有心机,理所当然,仿佛是一个和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异世界。
其实,人和人的交流,生活本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有着不痛不痒的简单。
不知道什么时候,理所当然的这一切变成了渺远的幻想。
但其实尽管繁华包裹了一切,人还是会在骨子里存这一种与生俱来的执着,喜欢那些简单的东西。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这几个萍水相逢的女人坐在海边,戴着帽子、墨镜,海鸥在头顶环绕,大家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眺望远方。
很有趣。
很多日本的电影都是缓慢平静的,他们不注重情节的起伏跌宕,不会去弄一些激荡人心催人泪下的配乐。
看完以后,如果你还能感动,那这部电影就算是成功了。
他们似乎在直接把生活里的琐碎场景搬上荧幕。
一定要在时间充裕的时候,在最闲适的心情下去看它们。
我发现我喜欢的几部日本电影都是这种缓慢安静的类型,《四月物语》、《三丁目的夕阳》、《东京塔》、《蜂蜜与四叶草》、《世界中心呼唤爱》都是这样。
相反,看日本的情节片,比如《跳跃大搜查线》》之类,我就觉不出什么好来,看完也就忘了。
可能。
对日本电影也有了偏见,固执地觉得他们拍出来的警匪片会是不伦不类的。
这种偏见也延续到了日剧上。
《要人警护官》《血色星期一》拿来和《西瓜》《温柔的时刻》相比,我认为后者水准要高出两大截。
飘荡着肉桂卷香味的芬兰小街,净蓝的北欧天空,三个一起为食堂忙碌的在异国相遇的素昧平生的日本女人,不会太复杂的茶饭中的生活,《海鸥食堂》就是一部描述这种生活的绝妙电影。
幸惠,一开始的女主,喜欢一切胖胖的东西,在空无一人的食堂,每天百无聊赖地等着,除了擦得不能再干净的玻璃杯以及窗外看热闹的三个老女人之外,什么也没有。
小绿,就想逃离日本,随手一指,如果不是芬兰,是阿拉斯加抑或是某个热带小岛,就这么去了。
正子,一生都在照顾自己的父母,终于送走了父母出来呼吸下新鲜空气,可是行李丢了,然后渐渐地也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到底有什么。
同时幸惠,她安安静静地等待食堂门被人打开的时候,她安安静静地去游泳,她晚上睡觉之前必须锻炼一下合气道,她觉得会唱《科学忍者队》的人肯定不是坏人,她觉得爸爸做的饭团是最好的,所以海鸥食堂主打饭团。
小绿,翻看的是森林小矮人的故事,对他人的热情总是觉得要有更多的来回报,容易感动但是真的哭起来好丑,随意大大咧咧,说话直接,在乎友情,总是想帮助他人。
正子,很容易忘记事情,过去的也就过去了,听不懂芬兰语却也立马融入这个小小环境,很能喝酒,很淡定,以她的年纪敢穿花哨俏皮的衣服,基本上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同时作为第一名光顾海鸥食堂的客人,芬兰小男孩总是能喝到免费的咖啡,痴迷日本文化,定期visit食堂,顺带告诉下正子:我们节奏慢是因为我们有森林。
总是在外面唠唠叨叨的三个芬兰老女人,从一开始觉得幸惠是小孩,小绿是大人的好奇和无聊八卦,终于闻着肉桂卷的香味抵抗不住进了食堂。
从此定期来访聊天。
教幸惠做出最好喝的咖啡的入室抢劫男人,神奇地一指咖啡:世界上最好喝的咖啡,就和你肯花点时间对窗边的小花赞美后发现它总是开的那么美一样。
小绿说好喝,小男孩说好喝,大家都说好喝。
被会合气道的幸惠制服后,在饭团的诱惑中,忘记过去,搬走留下的咖啡机,开始新的篇章。
那个丈夫离家出走宠物死去执着于要用自己理解的巫术来扎稻草人的芬兰中年妇女,和正子拼酒失败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光鲜亮丽地出现在人前,不再凶神恶煞状。
——————————————————————————————小绿总是有一堆问题要问幸惠,幸惠也认真听取意见做出尝试,正子总是容易忘记事情最后连找回的行李都觉得不是自己的了。
人们总会问你的理由,似乎那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但是真正的理由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回答了,不管你是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人们不在乎,当然你要是不认真作答敷衍了事还是很容易被揪住不放的。
北欧极昼之夜,守住一片天隅的三个女人及其他一堆人,一方命运人生,海鸥作证,你是其中哪一个呢?
这部片子很缓慢,我也看了很久很久才看完,但是每次看到的时候,都备感轻松。
没有什么起伏曲折的剧情,生命不是因为精彩而值得过的,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淡淡的情意,简单的日子,才真正够成的是生命的部分。
前些日子上论坛就听说北欧人平静而友好,温和的阳光,照在小餐厅里,照在人们吃饭的桌子上,这样就是最舒服的生活吧
“我也喜欢海鸥食堂的,和你说过?”“完,全,木,有。
”“截图(豆瓣添加2011-7-23)”“你不觉得他们都很质朴么?
带着近乎古怪的质朴,和笨拙?
”--故事发生在芬兰,但其中的日本气质却浓郁发稠,也许比东京繁华街头更浓。
这是电影最感动我的地方。
他们不能算是健谈的人,不能算是风趣的人,不能算是好看的人。
丈夫离家出走的太太近乎古怪地不顾礼仪地赤愣愣瞪着一家店;毫无目的的正子幽灵一样面瘫状在一家店前站立,也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人,做起“欢迎光临”时会鞠90度躬;妻子女儿离家的男人把悲痛表达成一句“咖啡咒语”,夜晚去做小偷偷回过去所拥有的;迷恋日本文化的少年,他没有朋友,他有高达;大块头的绿子,直愣愣的气节,地图上闭眼指到一个地方,就“一定要去那里。
”,阿拉斯加也去,塔希提岛也去;正是这种“一定要去”的无法用任何理论解释的生命直觉,让我觉得同村上小说中的气节很像。
他们都不算是太讨好的人。
把他们放在北京街头,东京街头,你的身边,我的身边,甚至同学聚会都不会叫上他们,因为他们——“不,好,玩”。
他们没有目的,没有规划,不励志,不强大。
他们是不懂得推销自己的人,他们是默默遵循着自身生命直觉的人,他们不是生活在舞台上,他们生活在地下室里,他们顺着一条沉静的溪流,采摘沿岸的蘑菇。
“我常常想为什么这里的人们生活的那么安定、那么平和?
”正子说,“因为我们有森林。
” 一直看着她们的男孩突然说。
幸惠。
忘记说幸惠。
因为她已经跟森林融为一体了。
这个故事以她的故事开始,这些细弱的溪流因她的食堂暂时汇聚,看上去弱小的她,恰恰有最沉而深的能量。
她坦诚地看待孤独,相聚,离别,自己的内心,“因着导游手册找过来的人,跟店的感觉不太一样呢。
”“没有人来的话,可能就关掉了。
” 在大家都陷入悲痛的时候,会是她站起来说“我饿了。
”“不管怎样,人都是需要吃饭的。
” -“没有的,你真的没和我说过。
7.23,那个时候我在北京学法语,一片浮躁。
那几天房子断水断电。
第二天是老施生日,我都忘记了。
”现在,我只希望,离森林近一点,再近一点,离那溪流万物的频率更近一点,泪水和血液都流进低处,流进生命的直觉里。
一心想记录这部电影,生怕写错了句子就破坏了安宁。
而过于小心,也并不好写。
所以就向绿小姐学习吧,闭着眼睛随便点地图,飞去哪就是哪。
“……nanao是一只体重10。
2公斤的猫,谁的话都不听,动不动就和附近的猫打起来,大家都讨厌它。
但是为什么它只让摸它的大肚子,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很疼爱这样的nanao,背着妈妈喂它许多猫粮,它变得越来越胖,最终死了……”港口上出现胖鸥的时候,由一只猫起头的独白也开始了。
芬兰的港口有家只做朴素食物的海鸥食堂。
女主人是不怕寂寞的幸惠小姐。
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长得有童话的样子,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可以叙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幸惠小姐是海鸥食堂的老板,贩卖手工饭团。
有天碰见了来旅行的绿小姐。
因为强大的绿小姐可以一口气写出《科学小飞侠》的歌词,所以被幸惠小姐邀请住在一起。
绿小姐属蜗牛系,有着强大的硬壳,却是柔软透明潮湿的内里,带着伤心事出门旅行。
单单靠着吃着饭团,就可以流下泪来。
绿小姐这样的人,让你既想把她的脑袋放在自己肩头抚慰,也想把自己的脑袋放在她的肩头痛哭……我很爱她,因为她像极了一些人温暖又卑微的心,只在半夜漆黑的被子里,微微发光。
食堂老板和绿小姐一起生活,又加入了丢掉行李的正子小姐。
食堂客人少得可怜:每天来喝免费咖啡的男生,失意的咖啡店前老板,醉酒的中年女人……但是幸惠小姐相信,饭团一定是用梅干、鲑鱼和鲣鱼做出来的,哪里都一样。
也并不是说食堂老板有着多么坚定的人生信念,最终取得成功。
我是不相信那套的——影片里单单只是靠朴素温暖的心意就留住了客人,现在看来基本是无法实现。
每个人都口口声声说着向往简单,但是真遇到的那一刻,多数只是成为路过。
电影里的几位,正因为拥有世间并不存在的纯净感,所以才能够在一起快乐享受用梅干、鲑鱼和鲣鱼捏出来的饭团。
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你躲到童话里面,兴许会变得比现在可爱得多。
它在宣扬逃跑的乐趣。
每个人都是背叛了现实,跑到童话里去的。
在这里,碰见和拥有的,都是最最好看的那部分人生。
但是你看,就算在童话里,不快乐的人也还是很多,只不过他们都可以进行疗伤。
多半痊愈而归。
貌似只需饭团、咖啡、炸鱼排,肉桂卷,组成的人生,就够了(最好再加一个永远的绿小姐)。
而我们,被丢弃在现实世界里的可怜虫,只有垂涎的份儿吧?
说到底,我要的东西也不多,但人生总被冷酷的事情烦恼着。
虽然努力想成为具有可爱品质的人类,但毕竟没有《丽塞的故事》里拥有的能力,单靠意念就抵达异界。
所以,在我等凡人假想的世界里,总是有永恒的忧伤陪伴着。
——————————————另外还有的分割线————————————下午煮咖啡,忍不住把手指伸进去,想念那句让咖啡变的更好喝的咒语“kopi luwak”重要关头,忘词了。
叹气,回头再看一遍吧。
想起星巴克那么难吃的肉桂卷。
又叹气。
写这篇的时候,朝趴在窗口望风景的胖狗先生看去,想起开头里出来的那只胖鸥,还有那只叫nanao的猫。
果然,爱上某个动物,真是注定要悲伤的。
可怜的狗先生,它如今也是个肥胖的,到处惹事的万人嫌,但无论如何,都有我爱着它呢。
如果有一天它离我而去,心会伤到何种地步,不敢想。
还有人会问很多问题。
比如食堂老板没有客人,经济来源呢?
绿小姐不用工作的吗,她有什么身世背景?
为什么丢失的行李再次回到正子手上时变成了一箱子她采的蘑菇?
天那。
难道需要像八卦杂志一样说清所有的来龙去脉?
有因有果的事情只发生在我们这里,不在他们那里。
童话里,每个人都是断章,只取最美的部分。
缘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同饭团、海鸥食堂、蘑菇、绿小姐、行李、怪大叔的猫、正子小姐,喝咖啡男孩……我们在看童话,不是肥皂剧。
那个温暖的海鸥食堂,在芬兰海边。
《海鸥食堂》绝对是治愈系的,我想。
电影的一开头就出来几只肥肥的海鸥,幸惠回忆喜欢的肥猫nanao与妈妈的话语。
海鸥食堂其实就是一个很迷你的小日式餐馆,开在芬兰一个海鸥徜徉的海边小镇。
店主人是幸惠,一开始海鸥食堂一个多月没有客人光临,只有镇上的好奇的人们隔着落地玻璃看进来,空空落落的。
幸惠一个人在海鸥食堂里除了擦擦桌子餐具大约只能打瞌睡了。
直到某一天,一个喜爱日本文化的芬兰小伙子进来卡通片gatchaman的歌词,从而展开了序幕……一开始彼此都是陌生人,海鸥食堂以及日式饭团对镇上人们都是陌生的事物,但随着小绿跟正子的加入,随着肉桂卷与咖啡的香味一点点渗透出去,当地的人们一点点熟识起来,海鸥食堂里慢慢热闹起来,终于变成生活里的一个结点的过程。
大约还是很平淡的,就算偶尔讲到片中某人的伤心处,镜头也只是引导我们静静看着,并没有刻意疏导我们,并没有煽情,但海鸥食堂的几个人如日常生活里一样的微笑以及小心翼翼的帮助,并不强烈但很单纯的温暖,如温茶在手,沁人心脾。
她们说的话很简单,简单到身边人都那么对你说,但看后回味,一些话语却总是可以让人咀嚼再三的。
简单,生活,但很有一种意识上的透彻,让我想起吉本芭娜娜的文字,那种透彻的文字,也是“疗伤系”的情节,虽然跟“海鸥食堂”不同,但那种透彻感,又很相似。
于是感受地出来导演应该是一个心思与感觉都很细腻的女性,用着自己淡然的眼光讲述着低调而随意的角色与故事。
没有审视,没有反省,也没有太多思索,她们只是在做她们自己。
认真、善良的她们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已。
故事讲述地一点都不煽情,也不是激情地热火朝天,只是各自努力坚持着自己的日子。
并且每个人之所以出现在芬兰,多多少少都是有自己悲伤的理由或者过去的,除了正子的过往让正子自己较为平淡地说出口以外,其他人心里的悲伤,导演并没有去道尽究竟,只是说着努力善良地生活下去的她们,在明艳的阳光照射下或许有几分阴暗的影子,但整个人周围的气氛绝无阴郁的女人们,努力地活在当下,温柔且善解人意,如同电影外的人们一样体贴且温存,人与人之间既不过分涉入太多,却又笑得温暖。
“不管到那里,伤心的人还是伤心的,孤单的人还是孤单的。
”片里这句话是幸惠在说那个芬兰人,却其实也是在感慨她们几个自己,只是淡淡地,不细看看不分明。
幸惠为什么独独在心爱的猫与妈妈过世以后离开日本,选中芬兰开了这家日式海鸥食堂?
况且将开始并不很为镇上人接受的日式饭团作为主菜单的选择只是因为每年远足与运动会的时候,不擅厨艺的父亲总是给她做饭团,里面含着梅干、鲑鱼、鲣鱼的日式饭团。
每天晚上都习惯性练习自己的合气道座技之基础,但是她为什么要离开父亲的道场,一个人来到芬兰?
之前可曾有过什么变故?
我们不知道,也不用知道,只要知道这个在当地人眼里好像还不是一个大人的东方女子开了这个海鸥食堂,并且还很努力单并不浮躁地在经营它而已。
而小绿又为什么要在地图上闭上眼睛用手指到一个地方,并且一个人去旅行?
她看起来也并不是没有心结的,跟弟弟一起看卡通片所以将歌曲都记下来了,吃饭的时候突然的哭泣,听幸惠说起父亲的事情情不自禁的动情,看得出来小绿的过去也是有故事的,但也并不重要,不是么?
正子也是这样。
需要照顾身体不好的父母亲,所以拖累了很多年,而他们过世以后身上担子突然消失的茫然,让她来到了芬兰,仅仅只是因为在电视上看见芬兰的趣味比赛空气吉他,看见芬兰的人们都看起来很平静而安定,都无忧无虑,就来到了此地。
哪怕行李被航空公司丢了,在海边看着海鸥的时候也是有几分茫然。
好像没有了气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似的。
但是骨子里的温柔,让她对着那个因丈夫离开而伤心的芬兰人异常温柔,在心理上完全的靠近,在喝酒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点头,哪怕其实她不谙芬兰语,两个人是语言不通的。
但是感情是相通的。
但来芬兰前的无目的无计划无归期,其实也是正子的过往,让她心里空空的。
在了解她以前,觉得她这个人有点迟钝,而且买的衣服也有点奇怪,说森林就跑去森林了,但其实只是那时尚未熟悉,熟悉了也就都可以理解起来。
小绿说芬兰人给她的印象是“很害羞,还很温柔。
平时都很自在。
”其实害羞而温柔,不仅是芬兰人,很多人都是如此,或者说陌生人遇见陌生人的时候,一开始的小心翼翼也是这样。
不触及彼此的伤口,那个咖啡泡的很好的芬兰男人一边念着“kopi luwak”的咒语,一边说,别人泡给你的咖啡,要比自己泡的好喝很多。
其实咒语有效与否并不得而知,更多的却是那份细心与贴心。
就像幸惠很认真的说,不需要为了增加海鸥食堂的客人而在旅游指南上做广告,这里“是食堂不是餐厅哦!
我希望海鸥食堂只是在人们路过的时候,很随意地就进来了。
”她对海鸥食堂的心态很随意,并不浮躁也不功利,所以就让自己的食堂静静地低调地在街角,让镇上的人们慢慢接受并且喜欢,从而自然而然地变成生活里的一部分。
正如她坚持给第一位顾客的芬兰男孩的咖啡免费,坚持将日式饭团作为日风并不很盛的这个地方的主菜单,而不是更为人所知的寿司之类,坚持“有些东西虽然很朴素,但是很好吃”,坚持饭团一定要是“梅干、鲑鱼、鲣鱼”的正统饭团,这些那些,都是一种淡然的坚持,不需要轰轰烈烈讲出来喊出来,但是让观众意味到了,就很贴心。
只是很简单的饭团与咖啡,就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但单单只是简单的食物,就有治愈的效果?
当然不是。
凡事总归是会改变的,人也总是会变的。
无论如何,正如人的悲伤,也是会变的。
只要往好的方向变就好了。
她们这么感慨也这么以为,大概这样心里也是慢慢充满上阳光的吧。
硬币放到坚硬的桌面上清脆的声音,幸惠的鞋跟在地板上有节奏的顿挫,游泳池里水滑动的声音,海边海鸥飞翔的叫声,咖啡过滤的时候流淌着一点点滴下去的声音,笔直高大的树林里风过时高处枝叶摩挲的声音……虽然电影的场景并不是很多,只是小小的海鸥食堂,海鸥乱飞的海边,五色斑斓的市场,跟长满蘑菇的树林,但那些声音,却极是美妙。
当肉桂卷的香味从海鸥食堂里弥漫出来的时候,当正子找到行李以后却因为“一个奇怪的大叔在她那寄养了一只猫”这个奇怪的理由而打算留下来的时候,当四个女士盛装出行在阳光下温暖着谈笑,桑拿归来的时候,当幸惠的海鸥食堂一点一点的人声起来的时候,怎能不微笑呢?
喜欢到无可救药
如果我是去电影院看的话,绝对做不下去!!!
日本电影总是那么清新唯美。看的很有食欲。那个小绿的长相突破了我的想象。
梦想的生活吧
日本的电影就和民族一样细腻
治愈系,情节发展忒缓慢,我期待已久的吃的也并不诱惑我。
舒服
三个欧巴桑主打的纯玩感觉的老清新,看来老清新、小清新都不是我的菜,还是看园子温吧
简单平淡的故事,竟然看完了!~
文艺片吧;淡淡的,主角不够漂亮,足够普通
一蔬一饭的人生,深入浅出的文艺。
嘛,正好在芬兰和去往芬兰的路上看的这部电影,日式做饭小清新看多了也就那样吧,角色大多都流于表面,也没有把我大赫尔辛基的美景拍出来,太遗憾惹。
芬兰这环境和日本有共通之处,唯美食美景不可辜负
陽光海岸,赫尔辛基遠眺著波羅的海。乾淨清潔的鎮子,害羞安靜的原住民。食堂和沈默做事的日本女性和這裡就剛好適合。人們有逃避的勇氣,在餵飽躊躇滿志,郁郁不安的腸胃後還能拍落鹽份渣滓繼續向前。而你的勇氣就只是穩扎的溫眽的存在與這個空間里。如同陽光和食物香氣存在於空氣里。
北欧:东亚的反义词。
很温馨
遇到一些人,然后生活就整个改变了。
看的时候会不自觉微笑
因为我们有森林!!!!!
“欢迎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