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是一个富人家的佣人。
女儿杰西卡在乡下生活,托别人照顾,每月会寄一些钱供女儿生活上学。
工作的主人家里同样有一个孩子叫法比诺和瓦尔的关系特别好,亲如母子。
电影一开始就是十年之前,瓦尔陪着法比诺玩,法比诺要瓦尔陪他一起游泳,瓦尔说她没有泳衣,(这个借口她一直用)
故事是从瓦尔的女儿要考圣保罗大学的建筑系,需要借住在主人家备考开始的。
瓦尔精心挑选了一套茶具送给女主人作为生日礼物,女主人不喜欢,敷衍地说先收起来,留着特殊场合再使用,瓦尔送出的生日礼物又被退回到自己手里。
主人一家虽有富足的生活,但过的并不幸福,家庭更像是一个社交场合,夫妻貌合神离;儿子法比诺和父母并不亲密,却和佣人关系亲密,只把自己脆弱和失败的一面暴露给瓦尔以寻求安慰。
杰西卡在机场先看到瓦尔的。
她在四处张望的瓦尔身后看了很久,才叫了她的名字。
后来,杰西卡说她本以为那个生活在圣保罗、每月会给她寄很多钱和礼物的妈妈会着装打扮得漂亮来接她。
她不知道瓦尔原来生活是这样的,豪宅里一个闷热狭小没有空调的房间,她抱怨的一切都是因为她认为最需要瓦尔的时候,瓦尔缺席了,为了换取她的生活费用和更好的生活,把拥抱和关爱给了别人的孩子。
主人一家,饭后各自无所事事地翻着手机,瓦尔将杰西卡领来时,又都摆出一副礼貌又好客的样子。
他们带着杰西卡参观了整座房子。
杰西卡评价着房间的布局结构,并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房间。
法比诺觉得杰西卡傲慢无礼,太笃定自己相信的东西了。
杰西卡告诉瓦尔“我并没有觉得我比别人高一头。
我只是觉得我并不比他们身份低而已”。
瓦尔告诉杰西卡,女主邀请你去游泳,因为她知道你会拒绝才邀请你的,你不能不识抬举,你要拒绝。
男主人不上班,天天在看书,喝饮料,躺在杂物间抽烟,看似一个吃软饭的人。
杰西卡的出现好像彻底拯救了这个人。
默默的注视(呵呵)
他跪下来向杰西卡求婚,说我们可以离开,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他是多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但被拒绝后,懦弱的说是开玩笑的。
很尴尬也很可怜。
瓦尔知道女儿考了很好的成绩,当着考不好的法比诺和女主人面前开心的手舞足蹈。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瓦尔在知道女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半夜蹑手蹑脚溜进游泳池,给女儿打电话。
这一段很有趣,很感动。
具体你自己去看吧。
这一段让我想起的《卡比利亚之夜》里的一段台词:“我们都可以假装愤世嫉俗或者诡计多端。
但当我们面对纯洁和无邪的东西的时候,虚伪的面具就会掉下来,心底就会泛起美好的东西!
”
全世界百姓的生活都是互通的,辛苦工作操心家庭,所以最容易引起共鸣。
女主辛瓦尔就像是中国那些进城务工的民工们一样,孩子们被迫成为留守儿童,尽管他们是全心为了孩子赚钱,但陪伴的缺失却也对亲子关系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就像雇主家的儿子法比诺更亲近带大他的保姆瓦尔而不是亲生母亲女主人芭芭拉一样,女儿杰西卡与亲生母亲瓦尔也几乎没有多少感情。
而瓦尔在雇主家的境遇也能看出时刻存在的压抑,表面看起来雇主家母子非常信任她,说把她视为家人,毕竟雇佣了很多年,但时刻还是能看出地位阶级的差距。
女儿杰西卡就像小燕子一样闯进了这个隐然的小皇宫,你可以说她不知天高地厚或者没有眼力劲儿,或者就是蔑视阶级,或者她是故意和妈妈对着干,挑战雇主家里的秩序。
青春洋溢的杰西卡确实搅弄了一池春水,雇主卡洛斯博士可以说有点道貌岸然,他和杰西卡相处简直就像是性骚扰,女主人芭芭拉当然是百般看不上不知天高地厚的闯入者,法比诺就像一个憨傻少爷,啥也不知道,和父母没啥感情。
而最后的结果就像是女主人芭芭拉把泳池的水抽干净了一样,杰西卡当然注定是融入不到这个冰冷的房子里的,或者杰西卡本身也十分厌恶这个如囚笼般的房子,她的梦想做建筑师,恐怕也是想要真正的随自己心仪的自由空间。
其实从瓦尔做女佣的小心翼翼也是能够窥见那些菲佣以及其他国家用人们或者说旧中国的佣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今天的保姆们可不会这么捧着哄着雇主,因为人家认为自己是拿工资的劳动者,看不上我,直接我走人就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港台电视剧里那种豪门灰姑娘的故事,实际上感触并不大,大家里打心眼里会认为灰姑娘和豪门少爷是人格平等的,但是大家却忽视了拍片子的所在地区人们的观念究竟是怎样的。
回到影片中,女主的演员演技非常地自然,看着她会真的相信这就是个忠心勤劳的老女佣,所以会不自觉地代入瓦尔的视角,我也觉得这个女儿确实是不懂规矩,就好像是还珠里面皇后看小燕子一样,想想小的时候,看还珠的时候会很欣赏小燕子挑战等级,开始长大后却不自觉地厌恶小燕子,觉得她不知天高地厚,我们不自觉地维护社会地位和秩序,下意识觉得人就是有高低贵贱的,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孩子拼命内卷,不是真的想要打破阶级,反而是更加强烈地要维护这个阶级,让自己达到一个更体面的地位。
我们还有机会质问一句是因为阶级并没有真正的固化,虽然这几年喊得很凶,但如果阶级真的固化了,我们会发现,恐怕我们的社会就像东南亚或者南美一样,真的生来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而杰西卡会真正地彻底成为少数异类。
而结局中,瓦尔最终离开了她原本依存的雇主家,就像在临走前她进入了原本视为禁地的泳池,她和雇主家原本维持的平稳关系,最终打破了除了她自己的意愿,也有这关系最终不能再维持下去的隐性客观现实,法比诺名落孙山,而女儿却顺利考入了最高学府,“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就像最亲近她的巴比诺,还是和一向疏远的妈妈拥抱在了一起,互相安慰,女儿杰西卡确实只有学习这一条路,而法比诺即便是考不上,也还可以出国留学。
结局也绝对说不上大团圆,母女之间其实达不成所谓的和解,只能说放下,告诉我们看起来这么年轻的杰西卡居然未婚先育,重复了母亲母子分离的老路,只是她考入大学有了更好的前程,或许能带给孩子更好一点的未来,但也许也会像另外一对芭芭拉与法比诺母子一般。
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是有了自己的孩子,究竟是能更理解父母还是更怨父母,这真说不上来,就像杰西卡有了孩子,但她也完全看不出来个母亲的样子。
不过瓦尔能走出雇主家,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就像那位开车上路的苏敏阿姨一样,她终于不再做女佣,而是自己选择陪伴女儿,陪伴外孙,自己选择去学习做一名按摩师。
其实没看到结局的时候,对《第二个妈妈》这个片名实在没啥感觉,看到结局了,终于有点感想。
或许妈妈并不一定要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就像法比诺有自己的第2个妈妈瓦尔,杰西卡有自己的第2个妈妈桑德拉,如果杰西卡也缺席自己儿子乔治的成长过程,或许外婆瓦尔对乔治来说也是第2个妈妈。
我们的心理上会不自觉地找人填补空白, 所以说生恩不如养恩大,也别怨怪那些被拐的孩子们往往无法重新和亲生父母相处,感情不是理智能强行改变的。
《第二个妈妈》是一部巴西影片,讲述了平民母亲瓦尔远离家乡远离女儿,来到圣保罗州的富人家里做保姆后的故事。
故事很平实,表面上无非呈现了贫富差异、阶层差异、亲子矛盾的问题,但人物的心里活动,表现得特别好,能将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慢慢呈现。
所以这部影片的表达是有层次的,含有各种明暗对比、各种高低对比。
我喜欢这种明暗交织的绮丽,喜欢这种高低错落的差异。
喜欢这种看完影片后,还能有余味的感觉。
影片开端将各种明亮铺陈开来:巴西特别明媚耀眼的阳光、轻快的音乐、保姆瓦尔忙碌却充实的生活、主人芭芭拉一家富足而优越的现状。
圣保罗州提供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该有的财富、地位、声望,先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明亮的生机。
随着瓦尔十年未见的女儿杰西卡的到来,在这个家庭光影下的暗斑才慢慢浮现。
保姆瓦尔是杰西卡的生母,却没有陪伴杰西卡的成长。
因为婚姻破裂,也因为谋生,她与杰西卡分别了十年,错过了她成长的重要时期。
杰西卡是在亲戚家长大的,对杰西卡而言,瓦尔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妈妈,也即“第二个妈妈”。
亲情的疏离,造成相处的尴尬,彼此在观念上不可调和的差异,又造成了矛盾的爆发。
这十年来,瓦尔在保姆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她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几乎可以成为芭芭拉一家的密不可分的一份子,遵循传统的主尊仆卑的规条,尽心工作,以此获得主家的善待。
而在母亲的角色上,她却感到了生疏笨拙。
尽管在心里,她对女儿的爱很深沉,但联结两个人的爱的通道已经不再畅通,所以同处一室时,常常表现出掩盖不住的落寞和手足无措。
对于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的描述,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瓦尔与女儿分别十年后,在机场的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久别重逢时,瓦尔表露出的激动、惊喜与杰西卡表露出的不适、尴尬是那么的不相称。
芭芭拉是法比诺的生母,尽管经济条件宽裕,但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及精彩的生活,从小把法比诺交给保姆瓦尔照顾,所以真正陪伴儿子长大的是保姆。
对于法比诺而言,芭芭拉也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妈妈,保姆才是关心爱护他的“第一个妈妈”。
他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对保姆袒露,所有软弱都可以在保姆的怀抱里安放,与自己的妈妈相处却充满防御与抵抗,俨然,母亲只是“第二个妈妈”。
芭芭拉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她意外受伤时儿子表现出的满不在乎时,她心底的无奈伤感,在影片低沉下来的配乐里,表露无遗。
但错过的时光不会回来,疏离的感情也难以再修复。
另外,表面上风光稳定的婚姻,内里其实摇摇欲坠,她的铁娘子作风,与学者型丈夫难以达到深度的契合,所以丈夫在遇到杰西卡这种愿意倾听与仰视他的学生时,情感上开始游移。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芭芭拉接受媒体的采访,内容是关于个人风格的定义,她笃定地回答:“风格无法定义,我相信风格就是做自己。
”事业的成功,令她得到自信与肯定,她被杂志社誉为引领大众的女性,时尚潮人。
显然,作为一位职业女性,芭芭拉是成功的。
但作为一位母亲和妻子,在强硬的表象下只剩下虚弱的空壳。
影片在尾声还带出另外一位母亲:杰西卡。
这位来圣保罗州投奔妈妈的女孩,只是一位高中生,是来准备参加高考的。
她聪明倔强又善良率性,对母亲固守的阶级观念表达了不满,作为一个新生代女性,她身上有突破常规的勇气和信念。
然而,从母亲瓦尔发现一张小男孩的照片开始,引出她是一位未婚妈妈的事实。
故事点到为止,对此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导演在这一段的留白,让我们无从知晓她经历过什么,也无从知晓,在那段寄人篱下的十年时间里,是如何度过童年和少年期的。
只知道,在她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一直是缺席的。
幸好,她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反而力求进取,为进入一流大学积极努力备考。
她应该很清楚,她必须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即使日后,为此,她也要与儿子分离。
其实,剧中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有其浮于面上的明亮,也有其沉于心底的暗影。
通过将这几位母亲彼此对照,彼此对比,会发现影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去提出一个问题:一部分女性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路上,如果要以失去亲子陪伴的时间作为代价,那么,这种实现还剩下多少价值?
而更多的女性,仅仅是为了谋生,不得不与下一代分离,那份遗失了的爱,又该如何弥补?
不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这种令人遗憾的代价,即使意识到,也未必有信心去弥补。
芭芭拉虽然意识到儿子与保姆的关系比与她的关系更亲密,但她没有选择去修复,而是凭借固有的自信,送儿子出国学习。
她自信的是,金钱能创造一切机会去成功,似乎也包括母子的亲密关系。
还好,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在巴西阳光明媚的午后,瓦尔终于辞掉了住家保姆的工作,搬来与女儿同住,还向女儿提出要把外孙接过来照顾,除了要弥补女儿缺失的母爱,也努力让这种母子分离的创伤不再重演,由此,两人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
当她们重新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一位愿意(可以)陪伴的母亲,一位受到爱护、理解的孩子,爱的能量重新美妙地流动。
一切都那么自然宁静,生机勃勃。
瓦儿在芭芭拉家干了13年的保姆,与一手带大的主家的儿子法比诺俩人感情很好,自己的聪明漂亮女儿因为高考要与母亲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女儿缺少教养和基本的礼貌,与母亲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影片刻画的很是细腻,就是平常家庭的冲突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主仆关系很是和谐,但是几次明显的冲突之后彻底的爆发了,最后瓦尔也跳出自己的墙和思维的桎梏之后,辞职后与女儿、孙子生活在一起。
主家表面上确实很是欢迎瓦尔女儿的到来,女儿不顾父母的反对跳进游泳池之后,第二天芭芭拉夫人以看见游泳池中一只老鼠就要把游泳池水放掉,女儿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之后被芭芭拉夫人要求再也不能踏进厨房一步,女儿确实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使用人家的东西确实缺乏基本的礼貌。
整个电影拍摄的可能更多的是暗喻,以及画面的展示的对比,好多东西需要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寓意,需要观众去思考。
多年未见的母女由于对阶级认知的不同,从不理解、抱怨、冲突…到不断的坚持自己的立场试图去指责、改变…在得知杰西卡通过考试后瓦尔发自内心的高兴,并试着去尝试杰西卡的“乐趣”,小心翼翼地爬进从没有踏入过的泳池,心情从害怕、陌生到刺激、开心、兴奋…… 最后瓦尔做出了选择,因为她深爱女儿,她不再强硬的去要求女儿改变,而是尝试着去接纳、去包容…… 全片最喜欢的两个片段:1、面对抱怨儿子对瓦尔比自己亲的芭芭拉,法比诺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同样是落榜,瓦尔给到的是爱的鼓励、安慰,芭芭拉的安慰中带着嫌弃和抱怨。
2、可爱的瓦尔在泳池打电话给杰西卡告诉她在踩水了,满屏的爱啊……
说到巴西你会想到什么?
是足球还是热辣的桑巴?
那说到巴西电影你又会想到那些好电影呢?
我想到的是两部老电影《中央车站》《上帝之城》和一部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
无意在B站看了这样一部巴西电影《第二个妈妈》,大感这部绝对是会容易被忽视的好电影,故作推荐。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智利电影《女佣》,同样是南美洲视角讲述中产阶级和雇佣的故事,女仆作为第一视角,她洞悉周围的一切,却也毫无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久而久之便有了心里疾病,偏执多疑又敏感,用原始本能的反应去回击主人找来的“麻烦”。
最终让她打开心扉的是真心实意的温暖,心病需要心药医,改变有时候并不都是坏的。
然而,这部电影里,女主瓦尔也因为十多年卑躬屈膝的仆人生涯而变得有了奴性,尊严什么的已然不复存在,打破这一局面的是她十年未见的女儿杰西卡的到来。
两个妈妈的寓意大抵是指这家的儿子法比诺不仅有个亲生的娘亲大人,还有瓦尔这个从小看护他成长的【妈妈】,瓦尔和法比诺的关系很亲昵。
在女儿第一天住进来的时候,她看不上母亲住的又窄又闷热的工人房,而主动和男主人提出要睡客房,傲慢的女主人虽然不开心,但也默许了。
晚上,这个大男孩进了工人房,睡在瓦尔身边,亲昵的就好像母子二人一般。
反观女儿杰西卡却和母亲的关系很疏远而且又隔阂。
观影时候看到弹幕都在数落这个女孩自私不懂事儿,这也难怪,法比诺有两个妈妈,而杰西卡一个都没有。
表面看起来女主人一家相对来说还是很和谐的。
中产阶级富足的生活,处处都是上等人的待遇。
相比中产阶级的虚伪,虽然略有些不懂事,但率性的杰西卡到底比这家女主人真实很多。
想一想女主人也很悲催,儿子对女佣比对她亲昵,丈夫也是貌合神离,尴尬的维系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是不易。
最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局。
得知女儿成功考取大学,瓦尔在女主人面前手舞足蹈,这时候看的我尴尬症都要发作了,我要是女主人,肯定气炸了!
瓦尔来到在泳池边,她拿出电话想打给杰西卡,之后她居然进了泳池和女儿通电话,这一刻释放了多年的压抑的感觉。
而后是对女主人说要辞职,为了她的女儿,她做个合格的妈妈。
做了十多年女佣的瓦尔在这一刻既修复了母女关系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因为她知道,这件事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电影里有个俯拍的镜头,杰西卡打开门,狗狗跑进屋子,镜头上移,四周是高墙。
人有时候就是把自己监禁起来了,画地为牢是为了挣钱养家,但也渐渐的失去了尊严和自我,成了中产阶级的“附属品”。
两个阶级的矛盾,两代人的矛盾,分两条线索叙事,最终都迎刃而解,最主要的是人心,母爱是不分高低贵贱也不分阶级的,瓦尔可以给法比诺母爱,却忽视了自己的亲闺女,当得知她还有个外孙的时候,这个可爱的阿姨心一横就辞职不干了。
女主人一开始还是不理解的,傲慢的她以为瓦尔要坐地起价想涨工资,可是当她告诉她,自己想做个好母亲的时候,女主人显然是懂了。
比起在虚伪的中产阶级家庭了做佣人,朝九晚五的察言观色的生活,结尾的瓦尔显然笑的开心多了。
她悄悄和女儿说,这套茶壶是她偷回来的。
黑色配白色,每一个都是独特的自己!
生活有裂缝,阳光才能晒进来,以后的日子都要被照耀被温暖的度过。
有时候会很困惑,我怎么还没红?
如果红了,看完一部喜欢的电影,只用写两个字,好看,底下就会有一大票人争先恐后地表示有品位、打动人心、年度最佳、不看不是中国人、错过它就错过了全世界。
啧啧,要真那样,是不是得赶上Val(本片女主)承包女儿外孙机票时的爽?
哇哇哇,让我先冷静一会儿。
可惜现实还只是一个阅读不过百的小公(号)主,托腮意淫过后继续老实写吧。
还拿Val来比的话,这会儿的我还是芭芭拉夫人卡洛斯博士家里可怜的一点也不漂亮的屁股肥大香水庸俗的不起眼女佣。
拿杯水来。
好的夫人。
收下桌子。
好的博士。
我睡不着。
来吧少爷。
好吧也许我说的不完全是事实,他们会在这些命令的末尾加上please,当我把水递过去盘子撤下来时也会说thank you。
但我心里清楚他们从没把我当一个“人”来看。
不然为什么芭芭拉夫人从不问我出去做什么只关心派做好了没?
更别说十几年了她都不知道我女儿的名字(杰西卡三个字有多难!
),只要我喷香水她就会在我背后连扇鼻子(别以为我后背没长眼睛)。
卡洛斯博士看上去倒是无害,但,我不知道,我总觉得他有点吓人,你不觉得吗。
幸好还有Fabinho少爷。
噢,Fabinho!
他可真是个天使!
一转眼他都这么大了,已经开始陷入“我不会到死都是处男吧”这种毫无意义的纠结了。
记得我刚来那会儿,他还只有我小腿肚子高?
时间可过得真快。
不过说到底,芭芭拉夫人难搞卡洛斯博士鬼祟他们指派给我住的房间热得像个集装箱家务活每天都多到爆炸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他们给我的薪水还不错,女儿吃饭穿衣上学看病的钱我都寄得起,除此之外还能每个月小攒一点。
更何况还有天使Fabinho少爷,我知足啦。
说到女儿,噢我可怜的杰西卡,听说她最近跟她爸爸都不说话了,那就只有桑德拉阿姨一个称得上的亲人了。
好想见见她,摸摸她的脸,她现在都得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吧?
我有多久没见她了,十年?
时间可过得真快!
日子本来会这么无风无浪平平静静地过下去,可是不知道哪个倒霉鬼说了句,Life has to have cracks in it so that the sun can shine through. 只是那会儿我不知道是不是shine,唯一确定的是crack毫无疑问已经有了。
不信你看,芭芭拉夫人貌似仁慈地一口答应让来考大学的杰西卡跟我一起小住一段,但我确定我听见她转身嘀咕了什么。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担心(除了在机场看到杰西卡那会儿,我的杰西卡真是太漂亮了!
我怎么摸也摸不够,胸啊胳膊啊屁股啊怎么都生得那么好!
),上帝保佑千万不要出什么大乱子。
芭芭拉居然还准备了一小束花迎接杰西卡,我们一进屋大家甚至全都站起来了,嗨我在瞎担心什么呢,大家多么善良啊我太小人之心了。
哎不对等等,杰西卡听到卡洛斯博士要喝水怎么还楞着不动难道不应该抢着帮我去倒吗,啊杰西卡你怎么可以说出要住客房这句话!
那可是给主人的客人准备的你只是我这个女佣的女儿!
噢卡洛斯博士居然还同意了,这世界怎么了?
我当然认定杰西卡是我女儿,但是她怎么那么不像我怎么那么没眼力见儿?
一进厨房就见她大喇喇坐在主人的早餐桌上,还跟卡洛斯博士一起上餐桌,还吃Fabinho少爷的冰激凌,看她那样子还想在主人家的泳池里畅快游上一番!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女儿?
还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担心,卡洛斯博士对杰西卡过分地好了。
他是不是有什么企图?
杰西卡才17岁,万一发生了什么,比如,怀上了他的孩子??
噢天呐,那可怜的杰西卡要怎么办?
拿上一笔卡洛斯博士随意签下的钱从此做个苦逼兮兮的单亲妈妈吗?
她可是要上大学学建筑系的呢我的上帝。
谢天谢地隔壁家的女佣帮忙找了个房子(在大城市里打工能靠得上的也就我们这些同病相怜的人了),终于可以把杰西卡送出去了。
只要她出去,一切就没问题。
啊天杀的这什么狗x房子?
啊天杀的这狗x房子已经被租掉了?
WTF??
好吧我一边安抚不愿回去的杰西卡一边还得去跟芭芭拉夫人申请再住一个礼拜,我这都造的什么孽啊。
找房子找房子,一定要尽快找到房子。
不过找个房子怎么这么难?
杰西卡回来那天好像有点勉强的样子但我看她分明很享受住豪宅嘛。
不信你看警告她多少次了她还是跳到泳池里去了!
芭芭拉夫人的脸当场就绿了,第二天就让人把泳池的水给换了,还说什么在池子里看到一只老鼠。
我的杰西卡是老鼠吗??
太侮辱人了,不过杰西卡有错在先,我也不好说什么。
再忍几天,找到房子就好了。
可是没想到上帝没听到我的祈祷,又出事了!
芭芭拉夫人亲自抓包杰西卡在厨房偷吃Fabinho少爷的冰激凌,禁止她踏足厨房。
这下我还能说什么呢,太丢人了。
后来的事我都懒得说了。
杰西卡不以偷吃为辱而以禁足为侮,当晚就收拾东西跑了出去,还下着暴雨呢我的上帝。
好在我们穷人的命还算硬,杰西卡没出什么事,没几天房子也找到了。
而更大的好消息是,杰西卡考上大学了!
68分!!
把这个消息告诉芭芭拉夫人的那刻真是太爽了,几十年的人生里我好像没这么爽过。
这种爽让我突然一下子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shine吗?
我的人生,其实可以过得更好吗?
筑立在我周围的墙,试着推推也会倒掉的是吗?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半夜我偷偷下了主人的泳池。
没被雷劈没被电击,只有这冰冰凉凉的水,怎么那么舒服呀,站在泳池里看天空,星星怎么那么美丽呀。
我突然感到自己开窍了。
有一股力量在我身体里膨胀。
我想我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我了。
新的我理直气壮地跟芭芭拉夫人说我要辞职。
是因为我的问题吗?
不是。
要加工资吗?
不用。
芭芭拉夫人,我就是想辞职。
再见!
别说我鲁莽,其实我都想好了。
Fabinho少爷长大了,已经不需要我了,事实上他马上就要去澳大利亚半年我也看不到他了。
芭芭拉夫人享用了我这么多年的劳动和服务,看着吧,我走后她找得到第二个这么称心的女佣才有鬼。
而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下来我存到了足够多的钱(你们是不是管这叫Fuck you money?
),老娘我搞得起!
是时候过我自己的人生了。
我早知道杰西卡偷藏的小孩照片肯定是我外孙,把他接来我来带,到时候杰西卡上学,我带外孙,一家人和和美美,这才是我应该过的生活。
羡慕吗?
其实你也可以的。
如果你问我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受些委屈挨些磨难,我开不开心?
我当然不开心我又不蠢,但我问我介不介意我是不介意的。
委屈让我心智成长,磨难让我技能爬升,除了哭几鼻子外还真没什么坏处。
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长久以后的甜蜜生活,还是一时贪图的安奢稳逸?
想明白了这点,就无敌了。
还有一定要守规矩。
你问我什么是规矩?
好多啊主人问吃不吃冰激凌的时候得说不吃(那只是他们的礼貌知道我们一定会拒绝),主人问要下泳池凉快凉快吗得拒绝(不行噢我没有泳衣)。
诸如此类,一点都不难,稍微长点心就学会了。
好了不多说了,我要去接外孙了,他们今天的航班。
最后再送一句,可以说是很睿智的话,你们年轻人可要好好听着——如果只有自信,那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自信是低头赚来的,懂?
-人肉选书/片机微信公众号:shaosling私人微信号:shawsling/个人微博:邵司令呀
写实,细腻,温暖。
社会的全景投射在一个巴西上流家庭及其佣人的日常生活中。
贫富差距,肤色差距,对于社会,文化,加之于人的各种枷锁和不平等只能长叹,但是生活中还是有点滴的温暖,小男主人与家佣vahl之间比母子更亲密的关系,女主人对vahl辞去工作时候发自内心的理解,最后vahl和女儿之间卸去隔阂,两个人开始互相扶持,独立自由的生活。
整部电影无论冲突,高潮和结尾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原来导演是根据自己在生孩子时候考虑寻找保姆的经历写的剧本,经过大概10年的沉淀,每个细节都举重若轻,又兼具女性视角的细腻。
虽然发生在南半球,历史文化离我们如此不同的国家,但是对每个人的内心都能产生理解和同情。
也许是因为巴西和我们一样在努力追赶着发达国家,蜕变的历程充满了相似的故事。
比如高考之后,女主人一家紧张得对答案,俨然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
最终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富二代不成器没考好,去了澳洲留学。
剧中他一直在严母弱父家庭里成长找不到自己,唯一的温暖来自vahl,在巴西这个年纪还是处男,应该自觉特别悲剧吧。。。
vahl似乎一直安于扮演佣人,只有她和小男主人及其伙伴的交流中,可以自然流露自己的喜怒,习惯以长辈的口气开玩笑。
人总是需要平等的,因为平等是真实交流的基础。
这也是小男主人出国后,vahl毅然展开人生新篇章的原因,她在心灵上对这个家已经无所牵挂了。
最后提下vahl聪明漂亮的女儿,来到主人家暂住的时候,虽然理解她理所当然和所有人平起平坐的态度,又为她和vahl担心,为她不从她母亲角度考虑感到惋惜。
但是如果身临其境,一个有能力进全国最好大学,有着建筑师理想,青春朝气的女孩,以自己默认的方式处事,外人看来自然是高傲的。
最终她和vahl回归内心向往的生活,真实美好。
在明尼苏达凄冷的早春看这部电影,2个小时宛如置身湿热的圣保罗,喧嚣燥热,空气中弥漫的是熟悉的市井味道。
人生中的第一篇影评。
观影过程中体会非常非常复杂的电影,情绪与不同的人共振,然后纠缠地打成结。
我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对与好了,我理解芭芭拉夫人先天而来的阶级差异感,理解瓦尔的自我受限与竭力表达,理解杰西卡的痛楚和反抗。
难道我是老鼠吗?
难道在经济特权下想以同等状态被对待就是错吗?
我同瓦尔一样战战兢兢担心原本的生存结构被改变,心又被杰西卡所拉扯,我是保姆的女儿难道就因此低人一等,照护性工作难道因其私密性就与其他工种不同而显得卑劣,可是我只是想剥除那些束缚以人的本态站立,难道这也有错。
没错,谁都没错。
狂乱的撕扯中谁都没错,所以错的是不是生活,只要活着就会碰撞疼痛无法终止。
第二个妈妈既是瓦尔对于宿主家儿子的态度,去以照料性陪伴提供缺失的母爱;也是对自己女儿的缺位,为了逃避暴力与高薪她选择出走,将对女儿的陪伴弱化,被迫成为了错过成长进程的远方的象征;也是女儿身份的延续性,同样的路径出现了,女儿也为了新的发展舍弃自己的孩子,第二个妈妈的路线展开。
但是这次不同了,这次新的妈妈有了自己母亲的回归与陪伴,把孩子接过来吧,让我们共同抚养,这次会有一个不同的、不那么创痛的未来。
从宿主家出来一路瓦尔带着笑,而我的眼泪却流个没完。
本片一方面通过富人家庭和保姆以及保姆女儿之间的相处,表现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上班女性让别人带孩子,由此产生了孩子和“第二个母亲”(实际抚养人)比和亲生母亲更亲的问题,这篇评论主要对第一条进行讨论。
女性导演拍摄手法很细腻,视角选取很不错。
以母亲的角度来看,女儿不懂事,这大家都看得出来,因为本片视角是作为保姆的母亲。
但如果以女儿自身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都很合理。
1,客房。
客房是女儿最明显利用主人的客套的部分,从她的角度,她不是仆人,为什么有客房却要睡地上。
可以责备她没有考虑到母亲的立场,但请记得最开始女儿就不想住进别人的家里,而母亲的佣人房拥挤得她连个看书的桌子都没有,一个高考生+高材生想为自己争取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
2,和男主人吃饭。
这一部分我不认可女儿的行为,虽然她表达了要帮母亲拿盘子,被男主人拒绝了就没再动弹,如果是自己家里,让妈妈帮自己拿甜品没关系,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3,冰淇淋。
女儿吃这个冰淇淋的理由她在电影中说过,那是男主人同意的。
在和男主人吃饭的时候,男主人说过“这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也是杰西卡的”。
母亲告诉那只是客套话不能当真,女儿显然没太重视,但也不是完全没听进去,这在游泳池的部分有所体现,女儿一开始是按母亲说的回答,后来是男孩主动拉她下水。
整体来说,我不认为女儿的行为很对,因为她只考虑了自己,没有考虑到她母亲的处境,但反过来想,母亲又考虑到女儿的处境了吗,明显也没有,我想这和她们十多年的隔阂有直接关系。
所以,我也不觉得女儿很过分,虽然很多地方明显可以处理得圆滑妥善,想想她才是十几岁的孩子,待人接物并不成熟。
更重要的是,她认为自己并不低人一头,不管她是不是有意利用主人们的客套,每次我看来有些出格的行为,她都是确认过自己是被邀请的,是经过主人同意的。
虽然现代社会说人人平等,仆人升级成了佣人,但在佣人眼里,大多数雇主们的想法依然停留在主人心态上面,认为佣人是下等人,那些客套也不过是客套,佣人自己心里有着一二三条守则。
换个角度,从雇主角度出发,他们和佣人的生活层次都不同,是很难像对待朋友那样与之交谈,如果家里有过保姆的应该很能理解这一点吧,尤其是住家保姆。
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生活层次是有高有低,雇主可以不和佣人谈爱马仕、梵高和苏格拉底,但这并不表示在日常交流中雇主就可以不尊重佣人。
影片里,女主人对瓦尔似乎很亲切,但其实并不尊重她,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她数次打断瓦尔的话,比如他们一家人坐着却让瓦尔的女儿一直站着说话,她听说瓦尔女儿要申请特别好的学校时不相信她能做到的表情,比如她说喜欢瓦尔的礼物却不让她拿出来用。
这种假的亲切其实会让人更难受,尤其一开始当了真,后来却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的时候。
所以,在瓦尔发现自己女儿出息了之后,才下定决心辞职,要弥合母女感情是一方面,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何尝不是瓦尔在这个家里受到过无数看不见的伤害。
值得指出的是,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实的态度以及它们有多伤人,就像《隐藏人物》里那个白人女性主管说自己不是种族歧视者一样。
良好的教养为人们戴上了一层名为“礼貌”的假面,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
这一点我们应当时刻警惕和自省。
影片中体现的这些事情,国人应该很有共鸣吧,到处都有用一部分人(下属)的低人一等来衬托自己(领导)的高人一筹的事情发生。
举个例子,出去应酬,有时候司机不能上桌吃饭(不是每次都是,有时候是一起吃的),心里不禁会思考这是否正确。
自己的结论是这样做的合理理由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平等相待罢了。
职业理应不分高低贵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工作上的从属关系,却没有人格上的上下关系。
礼貌也从来都不等同于尊重。
很多来自第三世界做着保姆帮佣工作的女性其实相当聪明,加上那股坚韧劲儿,如果不是无法选择的出身局限真的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一零年后无好片
茶具 泳池 冰激凌 这剧本棒到让我又想骂一遍贾樟柯有多傻逼哈哈哈哈哈
里面的每个人都喜欢不起来。觉得杰西卡无比的bitch,说阶级观念就好好说嘛,偷吃冰淇淋还有理了?想吃自己买去啊。泳池不给进怎么了、凭什么给你进哦、想给谁进给谁进、科科
因家屬被邀請做一創作談,得以報銷鄰近路費,24年北影節終獲“開張”。在局限性的背景環境下創設出的較為巧妙的劇本:傭人女兒的突然到來,吹皺了泳池的春水,也令別墅內雇主—傭人之間森嚴的身份區隔和階級壁壘不復如往常那般堅固。傭人母親話語權利與未來命運的(想像性的)改變,繫於女兒的爭氣和考學成功,由此,創作者試圖為巴西社會階層與等級的固化,提供一種訴諸於“一代新人”的樂觀的未來可能性,影片作為喜劇並無《寄生蟲》般宿命性的悲劇感。富家子弟同女傭情同母子,男主人則同傭人女兒心有靈犀,人物得以跨越階層建立起親密(或曖昧)的關係,影片對上述人物關係的表現也尤顯鬆弛,而無東亞影片刻畫同類題材時的目的感和沉重感。唯結尾因母親外出務工而分居經年且觀念相左的母女,得以迅速和解而愉快地共同生活,乃為盡快收束而略顯草率。
看似是两个阶级的对比,实际是关于母爱的电影。养大于生。保姆和主人家儿子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感情,和亲生女儿之间却无法沟通,想爱又别扭的尴尬尽显。
生活映射社会的影片,看的时候一直以为讲得是保姆和儿子的情感变迁,以至于看到结局时讶异怎么莫名其妙就结束了,我知道自己没看懂,但评论里大部分人都看懂了,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看是时候其实对于阶级教育啥的没有太多感受,只是觉得女孩的种种行为都太没礼貌和眼力见了。偷吃东西被当场发现,自己脸上也面露难色了,结果去气冲冲的要出去,说受不了这种憋屈的事,这明明就是她自己的错,还在那发脾气,无语。不断的反客为主,没有分寸,在我看来,她认为她母亲太憋屈无能,她觉得自己不比她们差,也不是她们的女佣,所以她不赞同母亲的那种卑微态度,但我认为她那不是追求平等的行为,单纯的没礼貌罢了。说女主人虚伪啥的,我觉得女主人挺好她客气了,毕竟阶级不同。游泳池和玻璃杯的作用起的很棒
★★★☆ #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 了解了真正的根深蒂固的阶级隔阂,才会明白你们口中bitchy的女儿这么努力学习奋斗的不易。说白了每个人都是个体,不得已因为血缘因为缘份什么的凑在了一起,也就别往这血缘缘份什么的上面贴金了。PS表演很自然。2017.06.24@UA国际影城。
谈不上什么中产虚伪的友善和女佣女儿没教养。因为立场不同处理问题方法不同所以导致结果区别大。杰西卡只是没有考虑她女佣母亲的立场freestyle的做自己。不卑不亢能跟比自己条件好太多得人交流,杰西卡的人设很真实。两位母亲表演的不错。
我以为这是常识,临事才知不易。
作为佣人,以前她总是小心翼翼的活着,直到自我但自信的女儿出现。当她第一次在泳池因为女儿的成绩而拍打着水花的时候,她是那么骄傲,最后她的选择,对于她也是一种解脱和重新开始。没有戏剧的冲突,就把生活的细碎和矛盾展现出来,足够打动。
无产阶级母亲乐观、豁达,女儿聪明有主见而且考上好大学欣欣向荣,资产阶级母亲傲慢、虚荣、儿子萌萌哒不学习没考上、老公郁郁寡欢。
编导一体的女性,主要演员统统女性。男性角色基本只有两个,雇主和雇主的儿子。纯女性电影。细腻真挚。首先女主演真是太棒了。把雇主的儿子当亲儿子来疼,面对雇主既有主仆之分,又忍不住把人家当家人;看到女儿长大成人的那份骄傲和欣喜,生怕女儿闯祸的担心,又为女儿自豪,演的太好了。。。
看完之后觉得女儿太没有教养了,哪有自己去要客房的?她又不是主人的客人。而且冰淇淋的事情,别说是男主人的冰淇淋,就是自己舍友的冰淇淋,也不能直接用勺子挖着盒子里的吃啊,这是卫生问题好么,就好像对嘴喝了别人的瓶装饮料,再还给对方一样,多不礼貌啊
故事比较平淡
真实的很 演技都爆棚
太过平淡了吧,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
讲故事的节奏极好,温情版《寄生虫》。靠女儿成绩翻身做人的妈妈和终于盼到妈妈辞职的女儿,重新组成母女同体的家庭,饱含从此超越阶级,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想象。唯一的缺憾是结尾略显突兀,十年未见,矛盾重重的母女在母亲辞职后强行和解,或许是时长的要求不能再接着讲下去。其实继续拍续集也是很好的选择,和解了,然后呢?重建家庭然后呢?母女同体的家庭如何在生存,母与女如何在缺少男性的家庭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命题,亟待思考与解答,强烈期待出续集~
好看 而且竟然意外地治愈。这个问题在任何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还有就是片中两个阶级的矛盾也很有看头。女儿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