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近几年中国电影的一部上乘之作。
各种各样的矛盾、纷扰,交织在一起,最后还是要生活。
一家人在一起最好,并不一定多么有钱、多么辉煌,回来吧。
跟<疯狂石头>水准差不多祝贺李强同学越来越有进步(他军训的时候就站我边上,那会我就看出他能演悲剧了)
很少有的,一部电影能让我刚看完又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不是因为一遍没看懂,相反,它的线索和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也没有炫技式的结构和美轮美奂的色彩。
只是它的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吸引了我。
——是的,我说的就是《鸡犬不宁》。
这是一部正在《夜宴》和《黄金甲》的夹缝中上映的小制作电影。
很多人都在拿它跟《疯狂的石头》比,比的结果是大多都说“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它们都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或精细或朴素;里面的人物不一定都生活在现实中,但比无名无欢无鸾这些人离我们要近得多。
所以我对他们的命运不能像“三无”一样漠不关心。
故事发生在中原的大梁(这是一般故事片惯用的手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开封,但不能直接说)。
据说剧本是导演陈大明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这应该是与《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排除因为我是河南人的缘故,我喜欢它胜过《石头》。
尤其是那熟悉的豫剧风的音乐响起,李易祥(《盲井》主演)和小香玉质朴又有点蔫的河南话一出口,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的感觉就在我心中荡漾。
是的,河南人就是这样思乡念旧,不管离家多久多远。
如果不是有个念旧的河南人导演陈大明,也就不会有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演员徐帆在电影中第一主演的角色立不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她很难融入那个城市的氛围,这种角色的转换和拿捏需要很高的演技,而她从语言到气质都貌合神离。
与之相比,李易祥、小香玉、姚鲁等则只要本色出演就可以了。
尤其是郑州人李易祥,他的表演是出色的。
为数不多几部电影,已经让我深深记住了他,假以时日,他应该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实力派演员。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功夫》里的小美女任斯璐,表现也都仅算还行而已。
倒是饰演师傅和小白鞋的次要演员,制造了片中几个的主要的兴奋点。
批评这部电影的,下笔的靶子基本都是它类似大团圆的结尾太俗套了。
其实他们把电影的结尾算作了师傅结婚那一幕,而它真正的结尾却定格在剧团的孩子一个漂亮的空翻。
这有很大的不同。
论者会问:戏曲不景气、剧团停演、下岗,家庭内部的裂痕、同事之间的冲突,到了结尾怎么一下子调和了,一片和谐了?
其实没有,这些问题到影片最后一直都还在,剧团何时恢复演出,他们都找到新的活路了吗,乃至于马三的性障碍治好了吗?
这些都没有交代,也不可能短时间解决。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带着这种种问题活着的,还要努力制造出一点点温情和快乐,李易祥扮演的马三就是。
他身上有中原人乃至整个中国底层人身上艰难负重的影子。
一部电影能记录下这些已是难能可贵,怎么指望它给出所有问题的出路。
这或许就是《鸡犬不宁》更打动我的地方,不像《石头》一样反讽了一切,痛快过后少了温情。
来自另一个方面的解读却更有意味。
据说,河南有关部门已经对媒体下令,不要过分宣传电影《鸡犬不宁》,原因是它暴露了很多现实问题,拍的也都是开封破旧杂乱的街道,反映古都新貌的高楼大厦半个镜头都没有,影响了开封的形象。
作为一个河南人,反正我得到的更多是温暖和亲切,并不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而感到羞愧。
但有关部门如此爱惜我们的羽毛,应该感谢他们事无巨细的辛苦吧。
对电影的这种解读,跟我的理解在两股道上,不作评论也罢。
我今年36岁,先生43岁,都做着工薪阶层的事情和拿着这阶层的收入。
孩子即将出来,有一些房贷,妥妥的中年人跑不掉。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情圣》,另外一部就是《鸡犬不宁》,后一部为第二次看,第一次看是9年前单身时代的2008年。
其实《情圣》和《鸡犬不宁》的模式/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前者是以一个男生寝室为单位,人到中年,虽然位置到了肖经理/莫名奇妙有豪车/莫名其妙工作挺少人挺娘收入还不少的三位同学,由于同寝室中的邓超过于拼命,还未享受人生就一命呜呼,让肖央扮演的肖经理心有戚戚焉。
这时候,他出门有车,家里住独栋复式,老婆有点强势,小孩基本不用管,每天的烦恼大概就是公司车位不好抢,竞争对手恶心他而已。
天哪,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好不。
然后有一天在抢车位浪费了时间后,在停车场碰到了一美女,妖艳/热情,对着喷气的管道重复着梦露的经典动作,嗯,暗示着肖央的七年之痒和女神来了。
莫名其妙这个地下停车场竟然有一面跟警局类似的单面玻璃,女神在不知情的情况,一览无遗的魅力统统被这位中年人GET到了。
肖经理,蠢蠢欲动了。
《鸡犬不宁》也有着类似的意思,豫剧团的三位师兄弟各自遇上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当家小生的太太跟团长有着暧昧关系,马三不仅经济上弱,身体上……也比较弱;刘兵经济好,但是觉得都是老丈人接济自己,对着老婆发无名火,对来照相馆拍艺术照的女孩有了一丝丝异样的感觉。
故事就由三位的心态和现状推进,马三为了赚钱去斗鸡/小生为了赚钱去卖狗/刘兵答应陪拍照的女孩去上海,三人又因为2万块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鸡犬不宁》是一个群戏,着到笔墨的差不多有10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人物关系,光是情感纠葛就有四五对。
开封90年代独特的生活与经济情况徐徐展开。
2008年看,记得最清楚是海报上的内容,就是马三去看男科,但2017年再看,却发现“看男科”其实真的很多余,无非就是增加一点点的噱头和笑料而已,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个缺点所在,有时候细节真的过于多了,繁杂,马三的男科其实无需表现,没钱对于一个男人已经够致命了,他与小香玉的感情也很好,潜在的危机也是因为出国经费的问题,何苦又加上一个男科呢,一晃而过,也没有后续。
但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真的非常非常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力量由此可见,很多电影明明是再创作,但是有时候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看待,就像《邻居》,有些电影虽然是黑色题材,但依旧有着明显的记录功能,比如《背靠背,脸对脸》。
但是看《情圣》呢,我当然理解制片方做这部电影的卖点想戳中现在那些有钱,但是想蠢蠢欲动的中年人们,类似于宋思明那样的,像初恋情人的女人都可以包养,何况买张电影票呢?
但是我就是不懂了,那为什么要做的这么不接地气和浮夸呢?
摊手《情圣》跟《夏洛特烦恼》是一样的,口号式的男性YY片,老子可以出轨啊,爱上不同人啊,但最后这可是一个梦呢!
什么都不算数哦,最后肖央从床上醒来,女儿说要喝果汁,啧啧,原来从遇到女神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春梦啊。
剧中还让确定出轨的小沈阳语重心长的说:兄弟,我已经确定不玩了,还是家里好(类似的话)。
这两部电影都告诉我们:哈哈大笑了是吧,哈哈哈,都是我的梦啦,我是瞎扯的啦。
如果非说这部电影有现实影子的话,就是说明现在都市婚恋市场中男女地位的悬殊。
闫妮扮演的玛总那么美,那么辣,职场地位比肖央要高(开会期间手下那么多),竟然被肖央一个打错的电话一秒钟被撩成功,陷入了要和肖央的情感单恋中。
也不看看肖经理的长相和身材,竟然一秒钟被撩,唉,这个够现实。
下次制片方这么能扯的话,拜托拍点奇幻电影,别挂着现实的狗头啦。
意外。
就好象在宿舍的楼梯,碰到在一起吃饭聊天,说其男友种种不是,然后第二天扛着东西回河南去的女生一样。
很巧,这故事也发生在河南,操河南方言——我早说过方言是王道。
看这样的片子,就是不断有小意外。
因为演员的脸。
那个所谓“皮肤吹弹得破”的菊花,是《功夫》上特写过屁股的美女。
三个男主角,若在电视剧营造的都市环境中,他们只是或好或坏,或成功或失败,陷入各种困顿逃不出樊笼的城市森林困兽。
在《鸡犬不宁》的大梁,他们化身做有卖狗的,斗鸡的,照相的,也困顿,烦恼就好象无法挥散的尘土,是尘世中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生活本原,根本的自然:硬个五六成熟——原谅我不够淑女,为朵菊花心动,为岳父有钱感到压抑,猜疑老婆,追击“情敌”。
董团长事实上是个无关的人,他死了,师傅也不是太有关的人,他过生日,他结婚,他出门旅游,他貌似快乐的过着晚年。
结局以董团长的死,和师傅的结婚结束,男人的生活,要么死去,要么老去,要么幸福着,要么困顿着,更多的在迷惘着。
当然,F4是个例外,安排他被警察逮住有些生硬,或许是为了诉求道德感,社会上充满了这样投机的人,不确定到底要什么,不确定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事实上, 我觉得他的结局应该更不确定些。
安排他被绳之以法,多少有些不自然。
所有的一切都是贴近生活的,如果一定要与《疯狂的石头》比较,我想,石头更多是用戏谑来对生活进行讽拟,而鸡犬没有多少艺术的夸张,幽默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尴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
没有刻意的幽默,也没有那么深的批判和讽刺,一切以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
或许这就是你身边的生活,或许你体味到的困顿更加深刻,但无论如何,它至少是一种写照。
生活就是这样,放在那里,我们看尽它的表象,所能深入其中的,只是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个河南人应该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开封人必须看这部电影。
我是半个开封人,看这部电影带给我无尽的亲切。
乡音听着那么悦耳,演员表演那么本色,家长里短、生活百态,浓缩在电影中,回味无穷。
其实没必要和《疯狂的石头》去对比,这样的电影,如果在中国遍地开花,那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复兴。
昨天跑到西单看半价电影,跑到首都时代依旧少不了DQ,在一堆杂志中常见的高档品牌专卖店外耗了会儿时间,影厅就放人了,入坐等了好一阵仍不见广告和其他预告片出现,跟Michael得出结论“连广告都卖不出去呀这电影”,突然就直接开演了,吓了一跳。
故事是就着平行三人的生活展开的,三人的生活各有各的糟心,导演让观众一众领略了三份无奈,有些大拼盘的集众感,刚开始也有些应接不暇。
三个人物中,马三最真实。
从形象上少了其他两位男主角眉宇间流露的英气,委琐、无奈的神色更多些,暴露的生理缺点和性格缺陷——急躁,耍家庭小手腕——也提高了人物说服力。
刘兵是非典型的憋屈,貌似衣食无忧却不值羡慕,相反带来的是自嘲,潜藏在心里的压抑却找不到道理发泄。
偏生他做的是跟艺术招点边儿的活计,人们总是有通过艺术和向虚无的美靠近来逃避现实。
极不饱满的人物是贩狗的四海,除了给狗做些手脚和怨恨的眼神外再无深刻印象,当然不能三个人物都要求面面俱到了。
观影之前看见主流评价是“不如石头”,也有部分声音是“没什么好比的”。
自己觉得小人物大冲突的戏还是有爆点的,如果强行与“石头”对比,本剧人物更小,冲突也更小些,主要波澜在平实中迭起,虽不至时时担着心关注发展,也不时被逗乐一下。
矛盾高潮的部分很规矩的被突出,大家会意的看到了事情重蹈覆辙的发展,最后结果是谁也没占便宜,谁也没吃亏,这大概就是生活,没什么好窃喜的,也没什么好没落了,自有它看不见的平衡。
如果石头不值得骂,鸡犬就不值得骂;如果结果入了大俗套,那谁的日子又不是俗套了?
《鸡犬不宁》应该说整个故事的构思完全是照抄《疯狂的石头》,只是石头换成了钱——两万块钱,工艺厂换成了豫剧团。
相对而言,《鸡》多了些内涵和深度,一是豫剧,也就是戏剧的没落;二是小市民活生生的生活,这一点非常的真实,连河南人都变得有点可爱;三是大梁这座城市,我想如果这部片子还像《石头》这么疯狂的话,一定会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太让人向往了,胡同,四合院。
古城,而且完全没有商业的味道。
看完《鸡》片最大的收获就是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周围的一切,也许很平凡很无奈但这就是生活,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超然出来的,不是总是在臆想着未来的如何如何可以超脱的,美就发生在你的周围,就在你的生活当中,而并不是在你脑海中那个模糊的,神圣的美。
与其去捕捉那个虚幻的美,不如全身心的投入你周围的美。
看完片子,走下楼,看看周围杂乱肮脏的小街,看看往来的行人,下棋观棋的老人,抽烟的老太太,打闹的小孩,逐渐热闹的小食肆,都是那么的美。
这个有点痛苦但充满希望的生活难道不美吗,不值得去捕捉,去体味,去留念吗?
也许,若干年后,自己会在回想,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这个城市的一隅,发生的一切多么美好!
热爱生活!
逐渐在国人心目中没落的戏曲,舞台上色彩斑斓、明艳动人的扮相,真实生活的艰辛,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构成了《鸡犬不宁》的底色。
这是一部在汴梁古都长大的孩子才能写出拍出的电影,我也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小巷长大,和电影中一样,走在路上,会和遇见的邻居打招呼,街坊都是认识了几十年的邻居。
在门口摘菜的“婶”,是再熟悉不过的身影。
仗义、讲究人情的马三、四海、刘兵背后,是开封数十万男子的代表,在生活中挣扎,却不会忘记拜师的那天。
用大红的话说,比记她们的结婚纪念日还清楚。
尊师重道,承袭传统。
没落的戏曲,宛若今日落寞无比的汴梁城,几乎坍塌的工业,年轻人没有就业机会,或漂泊他乡,留下的大部分百姓,靠做个小生意维持生存。
开封的小吃非常出名,数千种小吃,兴旺了几百年的鼓楼夜市,养活了开封数万个家庭.黄焖鱼,小笼包子,炒凉粉,三刀......没有到过这个城市,你是想想不出来中原小城竟然有如此众多的美味.刘兵一家,就是靠着做烧鸡的岳父支持,才得以安然生活,而马三、四海,靠斗鸡、贩狗生存,对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这样的工作是否残酷了点?
斗鸡,开封自古就有,流传至今。
养狗、贩狗,是今日的开封百姓的又一个生活来源之一。
大红白天摆个烟摊,晚上在茶楼端茶倒水,背后所代表的营业员和服务员是现在开封年轻人能找到的工作机会,除此之外的工作,少之又少。
汴梁是一个骨子里浪漫的城市,诗词字画,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的主色调,北宋的辉煌,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是某些底色,却一直保留在这个城市.如同对书法的追求,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看门的大爷,都写得一手好书法,拉板车的师傅都能古往今来,说得清清楚楚.马三在给儿子马文讲汴梁的辉煌,而大红在旁边说:这个破城市有啥好讲的?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的汴梁,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那时就有百万人口之多.北宋对文人特别温和,北宋的皇后也多是爱才,那时代的名人骚客,都曾在汴梁驻足.彼时的繁华,都已经埋在地下.而千年之前来到大梁的犹太人,就一再这个城市繁衍生息,他们的血脉,和中原人交织一起.在开封的教经胡同,至今,仍是犹太人的聚集地之一. 在电影中,感受不到一点现代时尚的气息,在汴梁,开封的老城,被绕城一周的城墙包裹,而西区,干净、现代,很美,但是,感受不到一点古城的气息。
过去,与现代,相距一墙而已。
挣扎在最底层的市民,生活无疑是艰辛的。
但是,从马三身上却看不到消沉。
四海在戏里面,应是扮演小生的角色,俊朗的外形,倔强的性格,卖狗时所表现出来的小聪明,让人忍俊不止,又感到生活的沉重。
他们所表现的生活,是开封人生活的现状。
在最后,一辈子没出去过的师傅,在走的那刻,竟然犹豫了起来,对开封的眷恋,也是作者的心声吧!
这是一个很中国的片子,比《疯狂的石头》中国,比《霸王别姬》中国。
《石头》只不过选择了重庆这个地点而已,这个故事换了任何一个地方,由任何国家的人来演都可以说的过去。
《霸王别姬》中的脸谱不过在映衬一段感情,而这段感情不是很中国的感情。
这种建立在感受基础上的命题总是经不起概念的推敲的,要问我,你说的“中国”是什么意思,我基本会晕菜。
表达感受,麻烦就麻烦在这,怎么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东西,这个很难,表达不好就成了自说自话或者人云亦云。
我既然都把“中国”当形容词用了,你还能指望我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么?
我不想也不能。
我还是说感受,还是说《鸡犬不宁》。
首先,《鸡犬不宁》这个片名就挺中国的。
尽管,片名呼应片中的斗鸡、卖狗,但都看得出这是表面的。
鸡和狗在传统的家庭中,配享的是家庭成员的地位,无数的俗语谚语都指向鸡和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国外的话,狗是宠物,鸡呢,估计主要是食物,而中国鸡和狗主要都不是用来吃和玩的,一个护院,一个生蛋,因此当它们并列开始提的时候,指涉的是家庭,鸡犬不宁作为一个成语,本身就有这个意思,这和欧美文化很不同。
其次,片子的基调很中国。
既然是瞎侃,我就附会几条线索出来:大红终于没有出国,这不妨看作是回归的主题(不敢用母题这个字眼);董团长车祸死去以后,所有的矛盾似乎冰释,这是死人最大,人死就一切不再追究的心理习惯;师傅的婚事又为所有人提供了遗忘的机会和重新树立期待的希望,还有片中开始的照相和结尾的照相,首尾呼应,“笑笑”,照相为什么要笑呢?
是啊,为什么要笑呢?
再次,片子的细节很中国。
片中男性病医生的祖传内功是纯粹的中国式幽默,还有最后马三悄悄在师傅耳旁说了句什么,师傅就乖乖走了,这种偶尔的狡黠很中国。
最后,导演的意图也很中国。
英文名字one foot off the ground,更能表明导演的意思,我很喜欢第一幅海报上的宣传语“平衡,是每个人的绝世武功”,这种平衡,是很中国的东西。
说到现在,“中国”意思应该比较明朗了,起码包括传统、民间、市井、江湖、狡猾,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会善意的团圆。
小人物们不如意的生活也能看到希望~
这是我最近两个月来看到情节和节奏最优秀的一个文艺片。
还不错的说前戏很强 后半段早泻了爱不是爱来爱去的爱王宏伟
这个电影,不是河南人体会不了那种情感
太扯
之所以力荐是因为真实和共鸣。每次回去生活在撑不着也饿不死的开封人民中间,都会感觉到无奈和挣扎
市。你是市民,我是市民。。。
感觉挺散的,笑点也不多。
06年 疯狂的石头后,味道一相同就觉的是好片!~
小市民
开封啊
挺新的片子,大团圆结局。
又是一部方言喜剧,以豫剧这种传统戏剧所面对的生存问题为题材,还有点意思,演员也不错,就是河南话听得有点费劲
是不够硬啊,还是压根就硬不起来? 哈哈哈哈哈
就是比石头好嘛
6.8,起势很好,后半段太弱
乱七八糟没看懂,好像是在大巴车上看的。
河南方言也罢了,戏曲没落也罢了,其实说的是中年危机,何去何从。
稍有些失望...感觉线索有些太杂...不过吊一块砖头的那个桥段真是神来之笔...
在市井百态中寻找归属,这才是属于我们的电影 20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