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

Lara,不爱钢琴师(台),拉腊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汤姆·希林,希尔德加德·斯罗德,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斯特芬·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错会半生》剧照

错会半生 剧照 NO.1错会半生 剧照 NO.2错会半生 剧照 NO.3错会半生 剧照 NO.4错会半生 剧照 NO.5错会半生 剧照 NO.6错会半生 剧照 NO.13错会半生 剧照 NO.14错会半生 剧照 NO.15错会半生 剧照 NO.16错会半生 剧照 NO.17错会半生 剧照 NO.18错会半生 剧照 NO.19错会半生 剧照 NO.20

《错会半生》剧情介绍

错会半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堂岛疑云:圣诞特辑2022完全陌生人圣诞快乐大理公主都叫我三妹第二次初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杰克·莱恩第一季圣剑使的禁咒咏唱死亡大脚珈百璃的堕落OVA1世界上最美丽的我的女儿娜希德寻找倾城时光腊月雪妈妈的笔记本怀玉传奇千金妈祖武装神姬北美乡村爱情以朋友的名义仆助榜上佳婿宋莲生坐堂少女☆歌剧RevueStarlight-TheLIVE-#2Transition给桃子的信跆拳道杨门女将之女将初征韩玉娘地球百子第五季猫狗大战

《错会半生》长篇影评

 1 ) 错误的延续:她没得到爱与鼓励,也没学会这件事。

今天是Lara 60岁的生日。

早起她被警察敲开门,需要去邻居家作为警察搜证的证人,行使她作为公务员的义务。

她无奈的收拾妥当看着邻居家父子的争论,尴尬不止。

离开时她收到了今天的第一句生日快乐。

Lara的儿子今天举办演奏会,但她还未收到票。

她取出了所有的存款包下了余票,买了新衣服开始了赠票之旅,但她似乎也没什么朋友。

儿子失联,儿子女友的责难,冷漠的前夫,暴躁的母亲…所有人都在埋怨她对儿子做了什么。

演奏会开始了,她甚至无法听完,最终只在门缝里听到了儿子对自己的感谢,但却无法拥有与儿子好好交流的机会。

回了家的她肚子品尝了儿子送她的零食,带着酒去了邻居家,弹奏了一首钢琴曲。

这是Lara的一天,也是Lara的前半生。

一个半小时讲述了一天甚至讲述了她前半生的故事可见故事容量之大,也足以见得片子里中演员导演的成熟之处,大量对称的场景走路的镜头都在展示的Lara的性格:干练,要强,骄傲,不与人亲近,也不屑于苟同的夸奖。

她对儿子的要求高,儿子也承认母亲的高要求使他有了成绩,但同时母亲的打击式教育和包含在夸奖下的建议都让他变得敏感不自信容易崩溃。

前夫和自己母亲一直在隔离他们母子也是在保护这个钢琴家能顺利演出。

最后我们看到了Lara和她的老师的对话,才知道Lara得敏感和骄傲,知道了其他人的无差别的打击和要求对她来说是什么,而受害者Lara学会的就是这样的方式对待儿子,未成功的她和成功了却远离她的儿子,似乎都不是她期待中的答案。

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和美术,就对称颜色都做得特别好,视觉上让人非常舒适,强迫症极度友好。

片子的中文名字不是直接翻译的,却是我觉得很妙的翻译。

因为Lara对自己老师的误解,她放弃了钢琴,做了不喜欢的工作,60岁孑然一身,丈夫母亲儿子都对她疏离不喜,这半生的错误好像都因为一个错误的会意。

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已经无法修正了,Lara也不再有机会去修正也不知如何低头去和解了,只是在她60岁这一天,她终于知道了问题的源头吧。

看片子很有感触的就是身边的很多人也都在打击教育中成长,长大后因为过于敏感而存在很多的迷茫和无法和解,包括自己。

渐渐意识到这些痛苦一半来自父母曾受的教育的延续,一半来自于过度敏感的自己。

当一些放下坦白和原谅成立的时候,长大的自己才能学会如何去延续爱与教育。

 2 ) 过不了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

看完电影《错会半生》(Lara 2019),感触良多。

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有残酷的一面,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过不了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

以前看《爆裂鼓手》(Whiplash 2014)时,就对那个老师的变态教学方式颇感不适,现在看来,这算是正常。

在音乐界,要想成为人上人,除了要有天赋,要能“吃得苦中苦”外,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才是决定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到底能走多远,而这种素质的训练,无论是否需要通过残酷方式来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温情脉脉的方式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否则,如同本片所展示的,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有必要闹成那样吗?

拉腊就是因为当年没能过伦霍夫教授的批评关而导致中途放弃音乐的。

教授在后来才明确说明,他的批评只是一种“测试”,即看看“有谁会真正挺过去”。

在教授看来,天赋只是基本条件,有强大的内心才更为重要。

拉腊会错了教授的意,放弃了钢琴,从此便万劫不复,最终成了个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

“角色错位”是她人际关系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来不是钢琴家,却整天把自己当成个钢琴家,想着音乐上的事,行为处事当然会有问题。

关键是她以前玩的是古典音乐,这类人,正如她母亲所说的,“假掰”、“势利”,就是说总觉得高人一等吧。

如此,她当然就容易得罪人了。

在家庭关系上,她母亲就反感所谓的“古典音乐”,而且不认可她对儿子的批评挫折教育;她丈夫是建筑师,曾希望子承父业,当然不理解她在孩子身上的音乐梦。

在这样的家庭中就必然出现“愚者的天堂,智者的地狱”的状况,如同一个明白人在一群不明白的人中,结果会怎样呢?

要么你难得糊涂一下跟大家同流合污,要么你孤标傲世形影相吊一辈子。

对于她这样玩“高贵”音乐的“自我中心者”,她只能是后者。

以外行身份干着内行的事,或说圈外人干着圈内的事,这可能是她常被误解的主要原因。

在音乐上,她其实是个行家,但她没有业内的任何身份、头衔,干出的事当然就易被误解,即使提出的是恰当的专业意见,也往往不会受尊重。

在古典音乐界,这种歧视所造成的痛苦可能会更甚。

比如她对儿子音乐教育的方式,就不被自己母亲和丈夫认同,母亲认为是“折磨”,丈夫认为她“胡说八道”。

试想,如果她是个音乐教授、钢琴家,她的家人可能就不会那么看她了。

事实上,在通往钢琴家的路上,她那么严酷地教育儿子是对的,不仅学院派有惯例(比如伦霍夫教授),就连她的同事都间接地承认了效果,比如,儿子首演成功后,她的同事以赞赏口吻说:“现在独奏都不害怕了。

”这充分说明儿子曾经的心理素质是有问题的。

对于一个动辄要面对上千人盯着,有那么音乐家配合你的场合,心理上先出了问题,那会让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这可不像科学实验,可以有上千次的试误机会,一次失误,甚至弹错一个音符,恐怕就砸了全场,毁了前程。

相对于如此恐怖的后果,音乐家成才路上的那点挫折教育算得了什么呢?

心理脆弱者,通过和风细雨般的谆谆教诲来得及吗?

光靠“信心”是培养不了钢琴家的。

外行可以不理解这一点,内行若不理解,就不可饶恕了,所以,她折断了儿子女朋友的琴弓,是愤怒,更是告诫。

她并非不关心自己的儿子。

如同对一个呕心沥血之作,在儿子的艺术成就上她也想获得专业意见。

所以,她去找她曾经的教授。

当伦霍夫教授给她儿子正面评价时,她难得地露出了笑脸。

对于儿子开始作曲,她的担心跟教授是一样的;对于儿子首演自己创作的曲目,她的看法也跟教授一样的,因为教授只是首肯了前半场,即他演奏的肖邦的曲目。

在首演之后,她儿子虽然也得到了许多当面的奉承和肯定,但她是知道利害的。

所以,在后台她虽承认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努力,但由于人来人往,她一直无法说完她想说的话。

我想她想说的一定不是想跟儿子拉家常,一定是告诫的话,她儿子是了解自己母亲的,他在躲避,这不是个好兆头。

希望他不被这暂时的小成功冲昏了脑袋,希望他再跟自己母亲联系,要是他不想再听母亲的批评,他的音乐之路走不了多远。

她为何要中途离场?

她儿子为何在咖啡馆见到她时仍想躲避?

她自己给出的理由是想出去透透气。

事实是,她出去是买香烟了。

显然,她想平息某种情绪。

这种情绪应当是她儿子的自创曲目的主旋律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引起的,而这种东西只有他们母子俩才能明白。

可以想象,这里面应当有不满、控诉和怨恨,都是针对她的,针对她平时的批评挫折教育的。

既然如此,她只能离场出去透透气。

然而,她毕竟是母亲,已经做过的事,该做的还得继续做,即便做个完整的“恶人”,否则,所有的辛劳都会前功尽弃。

她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在咖啡馆再次见面时,他不敢跟母亲有过多的目光接触,这一幕的确伤人心。

接下来,我想她不会再想不开了,她会珍惜她的天赋,她会开启新的生活,毕竟儿子的教育可以告一段落了,可能也只有等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才能回味起母亲当年的苦衷了。

(文/石板栽花 2020年6月8日星期一)

 3 ) 不懂练琴的苦,解不开电影的结

如果母亲的水平比儿子高,弹琴也不是儿子自己喜欢的事情,被强迫了这么多年,每天枯燥的3-6小时,成就了这么一个儿子,我很能理解。

这是部教育电影,折射的也是现实社会,有一天某个成名的小鲜肉反抗逼迫他放弃同年的母亲,我也会很理解。

自由与生俱来,命运却掐着每个人的喉咙,母亲是有天赋的,能对儿子的作品品头论足,虽然本来不想说,可是没忍住,应该也到更年期了。

儿子不是冷漠,只是真实不会在母亲面前显现,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儿子需要什么,当妈的不知道,长时间的隔阂造就了这个悲剧母亲,和多少广大土地上的母亲一样,孩子要什么她根本不知道。

 4 ) 《错会半生》自评

《错会半生》自评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

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

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5 ) 一个母亲的哀歌

维特:我作曲是因为我相信,那会比单纯演奏更能表达我自己教授:拉娜•詹金斯,我好像有印象了,你满怀抱负,野心勃勃的,然后,你就没来上课了教授:拉娜,你儿子很棒,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技巧纯熟,但怎么回事,他不是要表演自创曲?

我记起你了拉娜,记忆犹新维特:最糟的是被她说中了,她说的没错,只有她敢说出真相,这是很庸俗的作品,毫无新意,没人要听维特:这对我意义重大,但这个夜晚不只属于我,我想把这场音乐会献给我母亲,她今天60岁生日,我对音乐所知的一切,都来自她的谆谆教诲,没有她,我不会有今天,妈,祝您一切顺心!

拉娜:亲爱的,维特,今晚谢谢,送我这么美好的生日礼物🎁是儿子送给母亲最棒的礼物🎁了一个母亲的哀歌!

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第八届北京德国电影节,继续德国电影之旅!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永远的瓦尔辛湖》《错会半生》《温蒂妮》《迷失的脸》《完美黑色》《日灼》

 6 ) 错会半生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

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

©豆瓣

 7 ) 德版的虎妈

要强,心高志远,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努力在儿子身上实现。

对儿子实施高压政策,指责多而鼓励少,甚至根本没有鼓励,《拉腊》就是德国版的虎妈。

从儿子角度来讲,还就把妈妈的话当回事。

个人作曲的钢琴音乐会前四个小时,听妈妈说主题曲做作,要不是父亲做工作,要不是已经有了成人的意志,还真要放弃了呢。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虎妈。

绝对的个人主义,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做不到善解人意。

单位的人讨厌死她了,丈夫离她而去,儿子也与她保持距离。

与这种个人意识鼓胀、目中无他(她)的人在一起,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处。

但不必为这位虎妈担心,从电影进展看,虎妈尽管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但她找回了自信,退休后有她自己的生活。

虎性强但有内容,所以她可以成功。

 8 ) 挫折教育之殇,暴力沟通现场,悲剧重演一代又一代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后劲很足的电影,刚看完的观感是4星,今日细细思量了影片中值得思考的几个点,果断改成了5星。

然而看了最热的几篇影评,觉得都没写到点子上,于是虽辍笔多年还是不吐不快。

这是一部关于Lara的电影,既不是讨论女性这个性别,也不是单纯地探讨家庭关系,有多个可以展开深入思考的点。

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精巧,没有浪费任何一个场景一句台词,时间跨度只有一天 - Lara的生日,没有任何回忆的内容,却把Lara的半生若隐若现的刻画了出来,干净利落又留足想象空间。

解读这部电影可以从Lara两次站在窗前这一组对比的场景开始。

影片一开头出现的就是一面墙,墙上有书架,然后书架中间是断开的,露出很大一片空白的墙。

Lara看着这面墙,推开窗子,搬来了椅子,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结束回到这个房间,Lara打开窗,但是没有把椅子搬到窗前,而是对着那一片空白的墙坐下 - 这时我们看到她是坐在一张钢琴凳上,于是明白墙上空白的位置原来是放了一架钢琴的,儿子搬走的时候把钢琴也一起搬走了。

再后来我们看到这片空白的区域被沙发填满了。

那么Lara为什么想跳窗?

前夫不是Lara的痛点,儿子是,而且儿子是和她的钢琴梦想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儿子走了(估计走前还吵了一架),钢琴没了,心被掏空了,万念俱灰。

最后为什么又不跳窗了?

因为儿子还是爱她的,钢琴才华还在,走出自己的画地为牢,心又被填满了。

通过影片中精彩的对白(a.k.a.暴力沟通现场),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Lara的故事 - Lara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充满语言暴力的环境 (祖母奚落她带来的Diet Cake的时候完全不留情面,跟她奚落别人的时候一模一样),母亲从来不理解她的钢琴梦想,而父亲则像Lara一样严苛,寄厚望于她的钢琴才华。

然而野心勃勃渴望成为钢琴家的Lara却遇到了严苛的教授,被教授一句羞辱的批评,以致放弃了梦想。

(可以猜想教授的批评并不是她成长路上遇到的唯一阻力--母亲也一直在否定她,但很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教授的批评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很可能也动摇了父亲对她的执着,于是导致了最终的放弃)然而Lara一直是心有不甘的,她背负着被否定才华的阴影,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开始把教授对自己的严苛复制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同时也把这种阴影传递给了他 (Lara在找教授时遇见学琴的小男孩那段暗示了她当年是怎么教自己儿子的)。

同时可以看出Lara是个不善表露自己真实想法的人,她把太多的情绪压抑在自己的心里,同时又太在意外界的肯定 - 终其半生都还是想得到老教授的肯定 (以及服务员说那件礼服好看她就买了,没有坚持自己的选择)。

不能认同有的影评说她无法面对自己儿子的平庸 -- 影片中的儿子显然是成功的,倒是她一直不停怀疑自己儿子的才华 (帮儿子把剩下的票都买了,结果想看的观众买不到票)。

Lara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儿子谈作曲的那场戏以及儿子对他又爱又害怕的态度可见她对儿子的多是负面评价。

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儿子和丈夫都离他而去。

影片中的人物有多组对照。

首先Lara和儿子是一组对照 - 儿子继承了她的钢琴才华,也继承了她对权威的忌惮和对外界肯定的渴求(儿子见到她在自己房间,首先就问母亲对于自己房间的评价;以及询问母亲对自己作曲的评价,他的愤然离去显示了母亲对他影响力)- 母亲被教授的评价束缚,儿子被母亲的评价束缚。

儿子也跟母亲一样不善于表达自己,无法跟别人营造亲密关系。

作为一个母亲他是爱她的,但作为一个权威他是怕她的。

而儿子的成就正是Lara当年如果没有放弃钢琴可能达成的结果 - 站在那个舞台上演奏的本该是她。

(儿子音乐会结束后她独自站在钢琴前)。

关于当儿子开始演奏自己的曲子时母亲为什么中途跑了出去,我的理解是她被儿子的音乐打动,她既害怕儿子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天才(感觉这种害怕还是源于被教授挫伤的自信),又无法面对儿子的才华差点被自己的评价埋没 (就像教授当年一句话否定了她的才华)。

所幸儿子最终演奏了自己的曲子,母亲最终也坐回钢琴前澎湃激昂尽情宣泄积压多年的愤懑。

Lara和老教授也是一组对照 - 老教授教Lara弹钢琴,Lara教儿子弹钢琴。

而儿子比Lara幸运的地方在于 - Lara在意他的才华,而老教授并不在意Lara的才华(他说“你当年其实是很有天赋的,可是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他可以毫不在意的羞辱她,然后她不来上课了就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的影评说学艺术就是这么残酷的,人家这是在锤炼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她没承受住是她自己的问题。

好吧,愿你也能遇到这样高明的严师。

我一粗人不知道艺术家是怎么培养的,即使挫折教育是惯例也不代表就是合理的,何况现今有更多的心理学研究反对挫折教育。

即使儿子是成功的,这种教育方式留下的心灵创伤还是血迹斑斑,让儿子和母亲无法相处。

Lara与祖母也是一组对照 - 祖母的刻薄与Lara如出一辙 (当然Lara的刻薄应该还要加上教授的刻薄),她指责Lara的场景充满讽刺 (像极了我父母指责我脾气差时却从不考虑这是从谁身上继承的),她不过是把对Lara父亲的不满投射到了Lara身上。

这种刻薄的家庭氛围代代相传,一代一代悲剧重演。

祖母和Lara前夫也是一组对照 - 都是一场失败婚姻的幸存者,指责Lara的口吻都如出一辙。

Lara和邻居大叔我觉得也是一组对照 - 其实邻居大叔是这部影片中的一抹亮光,他跟Lara完全相反 - 一个平平无奇在世俗眼光中可以说是碌碌无为的人,没有Lara光鲜的外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可是他对人友善给人温暖,活得坦然自在。

出租车上说的那番话也为Lara最后打开心结暗示了方向 - 退休之后依然可以追求梦想,钢琴前独奏的Lara依然可以发光发亮,影片在此终结也是恰到好处了。

另外几个可以思考的点:1. 虽然Lara的悲剧不能说是教授的错,也许更多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但看完还是觉得教书育人的人真的也应该谨言慎行,你轻飘飘的一句话真的可以毁人一生,因为你是“权威”。

2. 表达不完美的自己还是完美地表达别人?

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3. 如果过多地在意外界的肯定,就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动摇,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才能听到心里的声音4. 退休了也可以重新开始,想做什么就勇敢去做吧

 9 ) 拉腊随感

喜欢电影的拍摄,每个镜头都看起来简单,舒服,很好突出了女主。

在她身上感受到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为儿子可以开音乐会而骄傲,买了所有票送给别人;另一方面她知道儿子的作曲不怎么样,并直接说了出来,在成长过程中给儿子应该留下了不少阴影,但是她说的其实也是真话。

听到儿子真的弹奏自己的作品,她忍不住冲出了音乐厅,走进商店,商店里的音乐也刺激着她,因为她儿子弹的就是流行而不再是古典。

老师的一句天赋很多人都有,但与我无关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有梦就要追,不要寄托在下一代…可能带来的只有失望…演员的表情演得真到位,骄傲,伤心,绝望,期待,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敏感,刻薄的她应该成为艺术家,而不是走进家庭,在家庭里需要鼓励,需要积极,需要与人为善,能得到幸福,得到快乐,但艺术家,可能很多时候都经历了痛苦,孤独,折磨,释放于他人是对人的折磨,这种折磨唯有音乐才能承受与包容,那是属于他们真正的快乐,更加沉重也更加动人。

要是年轻的时候她再自负一点就好了。。

 10 ) 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错会半生》这个中文名有些许国产狗血剧嫌疑。

影片一开场:清晨,拉娜侧躺在沙发上,双眼无神怅然若失,像是被什么事困住了,这般氛围创设让人想要急于一探究竟。

于是一口气看完,中间想上厕所硬是憋住了。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莱特,其中最抓我心的莫过于拉娜和家人关系尤其是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期望颇高,严加管教,吝于夸奖,甚至关键时刻挫儿子锐气。

其中有场拉娜和母亲的戏:母亲抱怨拉娜对孩子简单粗暴,以自我为中心,突然拉娜愤而打了母亲一巴掌。

看到这里我目瞪口呆,观众由此可以窥见拉娜平常和家人尤其是老公(前夫)孩子相处是很专横强势的。

影片前后也有不少细节印证了观众推测。

我虽然不至此,但也“可圈可点”,对待父母和老公尤其是孩子,缺少耐心和同理心,暴躁易怒。

如若毫无觉察且不改变,长此以往,细思极恐……所谓亲人上天注定无法选择,一生一起走一段路,各种不可抗因素会渐行渐远直到永别,且行且珍惜。

扮演拉娜的演员演技精湛自然。

这类的好片要多看。

错会半生 (2019)7.72019 / 德国 / 剧情 / 扬-奥勒·格斯特 / 科琳娜·哈弗奇 汤姆·希林

《错会半生》短评

德国人的克制

9分钟前
  • 芭比宝儿
  • 较差

如果在咱们这,可以拍一部40集的电视剧。

12分钟前
  • 汉隆剃刀
  • 推荐

人生何来苦楚悲凉

13分钟前
  • 在旷野中漫步
  • 推荐

7分吧。慢节奏的电影尤其能感觉到,梦想的坚持太不容易了。左手不行不是理由,而是借口。有没有天赋,谁又能知道呢? 女主这么多年没有碰过琴,再次弹起来依旧熟练,可想而知年轻的时候练习的多刻苦。确实需要偏执的人。

14分钟前
  • 亮亮亮亮亮亮亮
  • 还行

或许是一部还不错的电影,至少态度上是可以的。可惜我不太喜欢。我觉得我对钢琴的理解过于浅薄,这种借钢琴曲表达心情的,我一点也看不懂。母子关系之上有扣上了教育思考就是这样的电影吧。

15分钟前
  • 广人
  • 还行

老教授的一句话让Lara放弃了自己的艺术人生,转而将所有的期待全部释放到儿子身上,而这份通过无形的脐带传递的重压却造成了儿子人生的崩溃,母与子之间的情感维系也因此基本断裂。不仅如此,Lara的长期自我孤立还使得她天生具备了拒绝属性,人际关系也始终处于危机之中。拍的不算好,挖的问题不够深,到最后透露出来的不过是人的敏感与脆弱,这仿佛在把所有人都边缘化,从而要讲出那句“反向鼓励不可取”。

16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还行

六十岁的退休女性用一记钢琴弹奏回应了自己的一生,在最后一幕高潮之前,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修补亲情裂痕的片子,非常典型的德国气质电影,冷峻、克制。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其潜力和才华才会迸发出来,不会付诸东流。【德国电影节·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1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片子挺好的 小巧精致不沉闷又不浮夸 希林的角色是一如既往的憋屈类型 看完之后默默决定再追一场他的巡演 看他开开心心的在台上蹦蹦跳跳 (这个译名到底是个神马鬼???)

21分钟前
  • 青文非
  • 推荐

……

25分钟前
  • 我有一根仙女棒
  • 较差

影片的情感如抽丝剥茧般细腻。

30分钟前
  • 啾啾K
  • 推荐

怒打五星⭐⭐⭐⭐⭐

33分钟前
  • LOL
  • 力荐

8/10.影片讲述的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却又包含了一生的感叹。钢琴天赋被耽误了的60岁女主变得严厉刻薄,控制欲极强,最后搞的众叛亲离,丈夫离婚了,钢琴家儿子也远离了她。镜头跟着落寞的她来来去去,萧索魂离,在儿子的钢琴演奏会成功举办的聚会中,从曾在年轻时教过她的教授口中得知她曾有着非凡的音乐天赋却半道而废时,才恍然领悟命运的捉弄。最后她在邻居家弹响钢琴的时候,让我想起《闪亮的风采》中杰弗里拉什燃起高潮的那一刻。

35分钟前
  • 生活在别处
  • 推荐

最后的钢琴绝了...终于挣脱自己的枷锁,对自己认同的枷锁...

37分钟前
  • 影君子
  • 力荐

母亲真的不容易。

42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老B就凭你一句话就想毁掉我一生?!老话: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其潜力和才华才会迸发出来

47分钟前
  • hikaruleon
  • 推荐

这么慢,全靠表演,将你看哭,还不是好片?

49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力荐

人生里一些转折,有时竟然全屏一句话。

50分钟前
  • 冁然-
  • 还行

一天裡的事情如果換成中韓編導會有回憶鏡頭以豐富畫面,電影出色在平實沒弄花巧,女主外型貼切孤癖嚴刻的性格,精湛演技帶觀眾領會她的情緒變化。好電影發人深省,對己對人太嚴苛會導致反效果,快樂比成功更重要。女主名應該譯羅拉。

54分钟前
  • 舒卷園
  • 推荐

很一般,像一个短片构思。但有一个点,无论有没有才华(天赋),你喜欢的东西只有做下去而已。

59分钟前
  • 小完美小姐
  • 较差

Tom Schilling与Jan Ole Gerster的第二次合作,一个被抛弃的母亲,和尘封的家庭往事,情绪时深时浅。

1小时前
  • 大洋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