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的陪伴,不止存在于亲情,还存在于长年积累的友情,同样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样是感人至深的惦念。
影片以宠物狗的名字为名,但特鲁曼只是平淡的出现在他的生活,出现在生活中的点滴,更多的是朋友的陪伴,是亲人的支持。
尤其是最后男主发现自己开始尿失禁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两位好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女的是典型的女式情感宣泄,主张劝与留,对男主及朋友的决定感到不可思议,想要极力挽留,但却无能为力;男的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更加理性的看待了男主对待死亡的选择。
或许会后悔,但是他支持朋友,尊重他的决定,并敬佩朋友做的决定。
影片一直压抑着每个人的感情,叙述平稳、不急不躁。
但是男人的情怀却在默默之中展露到合适的程度。
不矫情、不惹泪
当生命到了最后,要怎样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告别?
想起《非诚勿扰》里的李香山,先给自己开个追悼会。
也有《特鲁曼》这种平静如常的方式,与信任的朋友住上几天,一起逛街吃饭,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以及宠物的去处。
当我们老了,能依靠谁来处理后事?
还不是只有自己吗?
尽管残酷,但从小被教育只有靠自己的一代,应该也会坦然勇敢面对吧。
很喜欢这一部,看腻也厌烦了同性一起就搞基的剧情,这部比较正常,四颗星。
磨磨蹭蹭地看了三个月的一部电影,全程都轻飘飘地压抑,压抑到几度看不下去。
剧情讲的是男主得了癌症决定放弃治疗的时候,挚友飞越大半个地球去探望他。
全程只有四天,却像是过了四年。
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基情的故事,它是那么暧昧,又那么克制。
可以在深夜时不由分说地打一个电话过去,不说话,只是叹气,结束的时候说句我爱你。
可以在恐惧到不知所措的时候一起安眠,背对着他伸出手,就能被握住。
你的不安踌躇沉默泪水迷茫坚持他什么都懂,但是却又什么都不说。
最让人难过的部分是电影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你,它一点都不温情。
去筹办自己的葬礼,选择安葬方式买骨灰盒;开始读一本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死亡的书;跟身边所有人告别;给自己同样年迈的狗狗找一个新的家人;告诉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自己已经放弃生命……时间总是不由分说地向前流逝,从未慢下来过。
离别前夜男主对挚友说绝对不会去机场送他,最终却还是在机场拥抱告别。
陪伴多年的狗狗最终因为不放心任何人而交给了挚友。
最后的一回头,就真的是永别了。
癌症复发的胡利安面对医学给不了的解,决定主动提交死亡的答卷。
老朋友托马斯从加拿大飞到马德里来看望他。
在四天的陪伴中,两个人一起完成着向死亡朝圣前准备。
在其中,托马斯对胡利安选择放弃治疗迎接死亡的决定,从起初的试图劝返到理解,最终为胡利安的勇敢感到骄傲。
当正面审视甚至迎接死亡,会发现它和平常经历过的很多事情如此相像。
像婚礼前选典礼形式、婚纱、捧花那样的挑剔去准备葬礼的下葬方式、骨灰盒、花圈装饰。
像旅行前看旅游攻略、给宠物找寄养店那样的忐忑去读关于死亡的书、给宠物找下任主人。
像剧终后接受鲜花或倒彩、致以鞠躬或敬礼那样坦然的接受安慰或躲避、坦言感恩或抱歉。
然而那些都仿佛是无关痛痒的安排。
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就是那些情感关系,爱、家庭。
工作中,社交里,你不在,他们会找别人,总会有人替你接电话,而在爱、家庭那里你不可取代。
始终要面对爱和家庭的告别:与儿子心有千千言却说不出口的拥抱;接受妹妹竭斯底里难以放手的愤怒;同前妻平和自然的彼此祝福。
影片《特鲁曼》用“如果生命所剩无多, 现在该做好哪些准备?
”这样的发问来引发“生命该怎么过才是圆满”的思考。
让我想到李开复面对人生终点方向这样的感慨:“让我的亲人、朋友知道我真心爱他们,是他们让我的生命充满了温暖和光辉。
我要跟他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让我们彼此的生命都记住在那个时刻里我们互放的光亮。
我要在活着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全心全意地活着,我不会再花心思去臆测、追想那些还没来到或者已经远去的事。
”这就是向死而生的思考,是生命通透出最深刻的回旋。
最后是面对托马斯离开的不安。
胡利安:“明天你就要走了,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讨厌离别我不会去机场送你的。
”托马斯:“我也不想你来。
”胡利安:“太棒了我们 就在街上分别吧,你打个车然后你回北极就这样。
”托马斯:“好主意。
”然而胡利安还是去机场送了托马斯,并把始终找不到放心主人的狗狗特鲁曼托付给了托马斯。
飞机上怅然若失的托马斯攥着狗链仿佛有所顿悟。
还记得在第一天陪胡利安咨询失去亲近人的狗狗该如何安慰时,胡利安曾问到:“给它留一件我的衬衫或者什么,有我气味的衣服这会有用吗?
”也许,托马斯也是胡利安心里另一个放不下心、需要留些东西来安慰的特鲁曼吧……这部影片从头到尾也没有交代托马斯与胡利安之间的陈年旧情,但深厚、踏实、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解释的信任与依赖在安静、清淡的剧情中散开,让人感慨于生命终点有一人相送的珍贵。
(2年前的一篇影评) 中午在单位休息,父亲打电话回应我的短信,说《古拉格群岛》看完难受了20天,想起他很多童年的时期往事。
我沉默。
难受。
转而说了些生活上的不痛不痒和一如既往的报喜不报忧。
这是昨天凌晨两点的短信的内容:“爸,我看了这本书44页已经哭了两回。
” 北京的雾霾埋了整座城市,也掩埋了我的食欲。
中午没心情吃饭拿出《特鲁曼》来看。
我写过很多小的影评,书评。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思考。
但从未有这次这么认真的想写一写东西。
写给特鲁曼,写给最近的自己。
特鲁曼是一条主人胡里安公养的老狗,我不懂狗,查了一下是斗牛獒犬。
电影开头是二号主人公托马斯因得知好友胡里安患绝症准备去探望并陪伴他几天。
他在清晨与家人道别,离开寒冷的“北极”加拿大前往温暖湿润马德里。
开启一段悲、丧的旅途。
舟车劳顿,来到好朋友家门口。
胡里安打开门。
没有嘈杂的问候,热烈的拥抱。
托马斯像是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一样笑了一下,心里好像说“还好,你活得还挺好”。
胡里安则靠在门上看着他,两人都含着热泪。
两人相视一笑,拥抱起来,似乎隔了几个世纪,像是《烛尽》里73岁的亨里克和康拉德隔了41年后的见面。
温暖而又心酸。
内心翻腾着太平洋的波涛汹涌,脸上却是小桥流水的波澜不惊。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说过,男人是沉默的动物,他要忍受世间一切的痛苦,要忍受所有的不公、别离和失去,不能说出来。
要沉默。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次于托马斯而言是一场为了送别的旅程,而于胡里安则更像是生命的倒计时。
4天。
托马斯能陪胡里安在马德里待的时间。
下面结合几个点来写吧: 友谊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友谊》中这样阐述:因为人看着真正的朋友就像他看着自己的某种翻版,因此:虽不见其有,而其音容如在眼前;虽有需求却不敢缺乏;虽因虚弱却依然强健;更难言全的是,虽死犹生。
影片中托马斯和胡里安的交谈的默契,相互的谦让、包容从头至尾。
当宝拉(胡里安的表妹)问托马斯他有没好好劝自己的哥哥好好接受治疗时,胡里安回答“我试过了”。
宝拉很生气,她感觉托马斯没有尽力劝,还说“我不知道劝别人说下去还需要理由的。
”因为托马斯明白,一个人活着是需要很多理由的,死去也是。
在经历人生半百的沧桑后的阅历告诉他,如果自己患绝症,好朋友胡里安也会和他一样。
四天中他们先去了宠物医院咨询了关于如果主人死了宠物狗会怎么办的心理问题。
这时观众才温暖而又惊愕的知道了胡里安行将就木的事实。
此刻导演用长镜头锁定托马斯听到这段对话时的复杂表情——和你我一样:心酸,难过,坚强,不能让朋友难受的坚强。
接着殡仪馆,接着安排领养狗的事情。
有意愿领养特鲁曼的第一家人想留特鲁曼一晚,主人公一点都不愿意,沉默,不回答。
还是好朋友托马斯解围,化解了尴尬也让他走过了这道坎,这道坎就是早晚会离开特鲁曼的事实。
从那里出来,他在的士里哭泣、无所适从。
托马斯安静的坐在身旁。
这是朋友的陪伴,这是朋友给予的勇气。
还有突发奇想的阿姆斯特丹之旅。
这应该是影评少数能让我们轻松的部分。
也不是那么轻松。
在得知胡里安的儿子明天就过22岁生日时,托马斯提出一起吃饭庆祝,这样也让胡里安开心。
胡里安跑去打开电脑准备订机票,开心的像个孩子,说我们去阿姆斯特丹吧,我儿子在那里。
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毫不隐晦的谈论钱,而不是像很多糙片一样忽略这样的生活细节。
托马斯说你觉得来回机票很便宜吗?
胡里安却和孩子一样说这个主意不好吗。
然后看托马斯面露难色,因为毕竟都是普通的中产阶级。
这样的消费对谁来说都不是一笔小的开销。
然后赶紧补充,我们可以不去啊,我做几个三明治,然后我们租个船去游玩...画面切换到飞机上。
(温暖至极)托马斯还是同意去荷兰了。
想起在他们在一次谈论中说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什么。
胡里安说从托马斯那里学会了慷慨,大度,从不求回报。
托马斯说从对方那里学到了勇敢。
我们又从朋友那里学到了什么?
我们尊重朋友的什么?
我们可以跨越两千年和莱利乌斯做朋友,因为我们欣赏他的真正、睿智,我们可以跨越一个辈分和我们的父母做朋友,因为他们的坚韧和诚实。
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这样说,死亡不可以将两个朋友区隔,反而正是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证明友谊。
孤独 这是文艺作品钟爱的话题。
孤独是一种油画里的浪漫,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和读书时往往会被主人公的孤独感打动,有时甚至会向往那样孤独的生活,而不去珍视眼前的美好生活。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对生活的不尊重。
影片中胡里安是一个离异并有一子的50岁左右的戏剧演员,似乎曾经也风光一时无两,拍过电影。
“我也潇洒过”、“年轻真好”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让人唏嘘不已。
慨叹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代价。
典型单身汉的居家生活,吃一顿没下顿,厨房从不做饭,没有下班后的晚餐和早起时的拥吻早安。
这是我们向往的吗?
孤独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影视作品里的几帧孤独背影的画面和书中简单一句“40年过去了”不可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影片主人公是幸运的,也不是那么的孤独。
他有时刻担心自己身体却从不表达的儿子,有和他离异却还像朋友一样在乎自己的前妻,还有托马斯。
我们孤独的来,也会孤独的走。
中间的路还是拥抱温暖的人和美好的世界吧。
毕竟我们要孤独的走很久。
特鲁曼 最近连续被两条狗弄哭,一条叫Baily(来自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一条叫Truman。
我心疼动物不会说话。
人类强势的用自己的感情去解释动物的想法。
偏执且幼稚。
一厢情愿不只是人对人。
还有动物。
我们看到了两条幸福的狗,却有无数条不幸的小动物。
不提。
本片中的特鲁曼戏份不多,更多的是一种传递主人公感情的媒介和表现主人公生命立体感的镜子。
导演很聪明,并没有一味借别人的嘴去展现胡里安的人生,而借助了一条狗的眼光。
独特且饱满。
我没有太多养宠的经验,只有小时候养过一只猫。
一个星期。
它叫克里斯多布·罗宾。
由于母亲不让养,它被责令出卖。
我无法忘记我抱着它去猫狗市场的每一步走的有多艰难。
然后哭着坐在马路边,等着有人买走它,心里希望不会有人买它。
然后,终于有人买走了它。
我哭着回去。
恨我的母亲两个星期。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只特鲁曼,不论是猫是狗还是朋友。
陪你走过这并不长的人生。
死期在自己選擇下到來, 荷利安最放不下是老狗Truman,告別從Truman 開始。
遠方的死黨托馬士驚聞噩耗飛奔馬德里,四天任務,本來遊說荷利安繼續治療,但一開始荷利安便去跟醫生道別,再去面試狗狗領養人,還為Truman 將痛失愛主做心理諮詢。
死亡是契機,他看懂了身邊人,包括尷尬遇上的朋友、不曉得父親將死的兒子。
托馬士默默守望立場變軟,溫暖友情這一刻比死重要。
坦然處理死亡,淚中不忘人生的歡喜,兩主角入戲得像真知己,雙雙獲封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影帝。
都特别对,一个中年男人告别妻儿,在机场等行李,“回归”却是告别好友。
与将死之人见面,“你都勃起了,”对白利落表明两人的深交之谊,再叨几句,发现原来特鲁曼是一条狗。
四天,四天是电影故事的设定时长。
1.友人遛狗(首尾呼应的伏笔),约定拿货(大麻),替付账(表明男主经济状况);2.见兽医,讨论与特鲁曼的离别,友人难以进入(尴尬又细腻);3.见医生(三人对话正反打教科书般),停止治疗;4.买书——吃饭(每次吃饭都有戏)——曾经的伙伴避之不及;5.妹妹出场,看演出,眼神几个回合情愫暗涌(完全不用交代前史,西班牙语也显得如此魅惑);6.一个人住酒店,凌晨四点接到电话,开启免提,对方看书失眠。
(第一夜完)7.见领养家庭a(女同家庭,领养男童),留下特鲁曼(令男主措手不及,与2互反)8.讨论身后葬品(客观产生冷幽默,相反的氛围突出正确的情绪);9.吃饭,染指朋友之妻,获得原谅(对比4);10.演出结束,失去工作(与5连续);11.两人回家一起住,接妹妹电话(暗出场)。
(第二夜)12.特鲁曼暂时不回来(失去原本的任务),出发去阿姆斯特丹见儿子(机上告知友人儿子不知情自己死期将至);13.儿子有考试,晚上同女友看音乐会,生日惊喜变成遗憾失望。
匆匆一顿便饭(因谎言而交代出友人职业背景),儿子却说想回布宜诺斯艾丽斯住一段时间(男主来自阿根廷),说好的小暗示让父子独处却由法国女友进入搅乱。
告别时,儿子回头还火机深深拥抱,我的眼泪就滚了出来(火机这个细节设的太妙);14.回到马德里,纵情喝酒(妹妹也在),两人一起住酒店。
(第三夜)15.早餐,见领养人b(与服务生的小冲突,便搞定出场仅一分钟的人物b设定,并将剧情结果又往前推一步,事半功倍的剧作);16.路遇前妻,得知儿子早已知情(对应13);17.吃饭,尿失禁;18.友人做晚餐,男主表明希望安乐死,妹妹生气离席;19.友人与妹妹回酒店,做爱(四星因此降到三星,我明白悲伤与性的关系,两人即将失去重要的人,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内心有多痛苦,多恐惧,多虚弱,可是……大概我太虚伪吧。
第四夜结束)。
20.男主、友人、妹妹,三人在大堂,没有多余的话,眼神准到无话可说。
21.机场,特鲁曼是你的了。
友人坐在机舱,手握项圈。
拜拜。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知道好朋友可能要安乐死了 没有阻止 作为朋友 可是当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悲伤,最后选择做爱,但是高潮之后,二人马上就哭了,从性的满足感迅速脱离出来 ,还是没有办法去,逃离离别好友的悲伤!
同时哭了 再见就再也不见。
升华了情感!
最后的结局处理的有点想李安的漂流记让人寻味!
给剧平淡无华最后来一个点睛之比。
一个重病将死之人,在与癌症抗争一年后选择放弃,不如离去啊,于是告别。
好友从远方赶来陪伴,四天时间里,看着胡利安平静却难以自已地“安排后事”。
作为独居的单身男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21岁大学在读,一个是相伴多年的老伙伴Truman。
有两份挂念,便不算孑然一身。
人与人,人与动物,这之间的沟通往来是电影的最大看点,人性的矛盾与柔软,告别了多少个人,便有多少张面孔在身后悄然隐去。
该责怪好友的被动、表妹的口不择言、剧院老板的市侩、友人的避而不谈吗?
还是该赞许好友的相随、表妹的苦心孤诣、剧院老板的安慰,和友人的体贴呢?
该忧心Truman无人照料,还是该庆幸把缰绳交给了好友,终于不是所托非人?
该把事实和盘托出,还是随性让儿子继续平淡幸福就好?
该谴责好友与表妹的“私会”吗?
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啊。
就如胡利安黯然落下的眼泪,随风逝去吧。
悲欢场里走一遭。
无限怅惘。
绝对低估的一部片子。
平静而坚忍。
男二说,我从你这学到了勇敢。。。
想起信乐团出道时致敬台湾摇滚之父薛岳的那首曲子《如果还有明天》。
以下摘抄刘守仁写给薛岳的原词:我们都有看不开的时候总有冷落自己的举动但是我一定会提醒自己如果还有明天我们都有伤心的时候总不在乎这种感受但是我要把握每次感动如果还有明天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 ....如果你看出我的迟疑是不是你也想要问我究竟有多少事还没做如果还有明天如果真的还能够有明天是否能把事情都做完是否一切也将云消烟散如果没有明天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 ..
以为是朋友的人却装作没有看见你,以为是痛恨的仇人却真心为你感到悲伤。死亡不是阴沉的长影,是每一次明亮的拥抱,是不道破的温柔相视,是相伴最后的慰籍。年轻的时候想着在一起的日子无限长是美满,可原来感情的尺度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时间,四天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亦能好好告别。如果说再见是不可避免的事,那我不会将最后的时刻苦苦挣扎延长,放手不是忘掉你,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总能再相见。
生死离别总是这么催泪。看似是个给狗狗找主人的故事,但实际上还是临死之人努力的跟自己的亲人朋友告别。每次告别都看似轻描淡写,但就此别过的却是一生。也正是这种轻描淡写,更让人觉得生活的残酷。说到这,就突然想起了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我就要谢幕了,但还请你们步履不停。
3星半
三星半 一部体现人性 人生的温情剧 人之将死 回顾亲情 友情 爱情 感慨良多 喜欢这样格调的观众可能觉得是佳片 不喜欢的观众会觉得特别的絮叨
细腻不煽情,平静不平淡,细节处自然动人
吉他配乐是真好听。其它的就比较一般,看不下去了。
他可以黑夜里牵起朋友的手,但还是要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这是一生孤独的最终形式,我们谁都逃不掉。
比预想的要平静得多。原来特鲁曼是一只狗。。人生在世有一个知心好友是多么重要,可以向他伸手要钱亦可以托付至爱。胡里亚失禁后泛着泪说道“我也曾潇洒过。”,还是在事情变坏之前选择结束吧。
想起蓝波的诗,“我已成熟到可以死去。”
Always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人生的最後一段 如此動人 配樂真美
阿姆斯特丹午餐后父子拥抱,老友狗狗机场道别;所谓朋友,即太多话不说我也瞭;无奈手抓狗带想太多,临别不忘睡你妹
没能打动到我
如此平静地处理死亡的话题,却令人动容。
虽然片名是狗名,实质是讲人的,可以体验一下人之将死的感觉~本来应该是温情感人的片子,却感到各种冷硬...
看睡着好几次 我放弃这种类型的电影了
看过~
3.5
太棒了。无法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亡方式。
西班牙阿伯的小清新。n年前看的。有点不那么记得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