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

หลานม่า,全职乖孙(港),金孙爆富攻略(台),粥味奇缘,中国家庭,The Chinese Family,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主演: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乌萨·萨梅坎姆,莎琳拉·托马斯,三亚·库纳康,邦沙敦·宗威拉克,彤达婉·奔提维此弓,当蓬·欧阿披叻,西玛瓦理·塔利吉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潮州话年份:2024

《姥姥的外孙》剧照

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2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3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4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5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6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3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4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5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6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7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8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9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20

《姥姥的外孙》剧情介绍

姥姥的外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出身泰国华人家庭的无业年轻人阿安(马群耀 饰)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后,也对身患绝症的姥姥(乌萨·萨梅坎姆 饰)动了心思,计划复刻堂妹的“致富之路”获取百万遗产。但面对同样“努力”的舅舅们和挑剔毒舌的姥姥,阿安这条争当全职孝孙的“啃姥致富”之路似乎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顺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卡罗尔·马蒂厄沙漠驼影支书和他的媳妇夜半凶铃蛇王2021死期将至意外制造公司美洲狮俱乐部我把忠诚献给你非常父女档超元气三姐妹特别篇少女☆寸剧AllStarlight春天小蒜头焦土作战异世界默示录米诺戈拉~从灭亡的文明开始的世界征服~和歌子酒第七季女孩要什么侠探简不知空罐少女杀人手法浪漫这一家新魅力四射:全球万人迷侦探韩森浪子降魔金庸武侠世界·铁血丹心勇敢者死路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姥姥的外孙》长篇影评

 1 ) “如果我有一块漂亮的墓地,说不定你们就愿意来了”

影片取材自真实的东亚家庭故事,讲述罹患癌症的姥姥在最后的时光里,养育的三个子女,各怀心思。

电影从外孙阿安的视角,去看待姥姥的生活,也展现了平凡东亚女性复杂的一生。

姥姥的一生都活的委屈隐忍,出身于潮汕,传统的重男轻女家庭,在父母临终前尽心尽力的照顾,但遗产确全都给了哥哥。

当母亲时无论是事业成功的大儿子还是一事无成的小儿子,都在算计她的房子,没有给予她时间上的陪伴。

她清醒的知道孩子都在打遗产的主意,只是把失望一丝一毫的藏起来,继续毫无保留的爱自己的子女,如同传统东亚女性被规训、固定的“生命轨迹”:习惯承担苦果、扛起责任。

姥姥的一生就像是那双不合脚的鞋子,是他人买给她的,即便挤脚,也要自欺欺人的穿上,告诉自己:这双鞋很好,很合脚!

姥姥代表了传统的饱受苦难与压迫只能默默承受的受害女性,妈妈不争不抢却通透清醒,她说“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可谓是全片最悲戚又振聋发聩的台词。

“没有什么孤独不独孤,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很讨厌春节后一天,冰箱里全都是剩饭剩菜,这让我怎么吃啊。

”“前段时间你不在家,家里很冷清,我才明白,所有人都搬走之后,你姥姥的感受。

”影片感人也很现实,最后一事无成的小儿子获得了房产,外孙有了姥姥的定期存款,而女儿只获得了一句“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只愿到最后,我不会成为这悲凉一生的一员。

 2 ) 潮汕人如何看待这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走心,特别是对我这个潮汕人来说,能看到一部涉及潮汕养老与送葬文化的电影,令我非常欣慰。

在内地,相关的影视作品几乎是空白,而这部电影部分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期望。

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核心表达上已经很接近。

电影的英文片名为《The Chinese Family》,但我觉得改为《The Teochew Family》可能更合适。

接下来,我想谈谈电影中与现实潮汕文化相呼应的部分。

1. 潮汕话与肢体语言的传承 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外嬷(外婆)使用的潮汕话及一些典型的肢体语言。

外嬷的潮汕话非常标准,表妹次之。

当外嬷在床上因身体疼痛而喊着爸妈接她时,我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几句潮汕话一下子把我从电影拉回了现实。

许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是想象他们的父母会来接他们。

另外,电影中奶奶几次出现弯手指的细节,其实在潮汕文化中也象征着死亡。

2. 清明扫墓的仪式感 电影开篇的扫墓场景中,奶奶让阿安将花瓣均匀地洒在坟墓上,这与我们每年清明扫墓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现实中,我们通常会将纸花(一种用于扫墓的长条纸)撒在坟墓上。

我还记得爷爷在世时,总是嘱咐我们要把纸花均匀地撒好,虽然那时我们还不懂其中的含义。

另外,一些长辈会自己存钱为自己买一个坟位,这在潮汕话中称为“生基”,其实与电影中奶奶想为自己买一座别墅的愿望很相似。

3. 葬礼的仪式与传统 电影中的葬礼场景将阿公和外嬷的部分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葬礼过程。

阿公的部分展示了在大堂悼念、烧纸和分遗产的环节,这与潮汕人的习俗几乎一致。

老人去世后,通常会选好出殡的日子,在此期间,子孙们要守夜、烧纸祭拜(烧房子、车子、手机等)。

电影中外嬷的出殡过程也填补了爷爷葬礼上的一个空缺,那就是绕着生前的地方走一遭。

在潮汕,出殡时也是如此,伴随着哀乐,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

而在电影中,只有家人伴随着车子完成了这段旅程。

4.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 目前潮汕的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虽然不全面,但涵盖了大部分情况。

第一种,老人家比较好强,不愿意搬去子女家住,子女会给些伙食费,而老人家则靠自己做手工或小买卖过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聚在一起。

电影中的外嬷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老人家选择“食火头”,即轮流在每个子女家住一段时间,通常每个孩子一个月或半个月。

第三种,老人家在其中一个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负责生活费。

通常情况下,老人家会住在经济条件较一般的孩子家,而其他兄弟姐妹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

电影中的外嬷在受伤后,从第一种模式转变为第三种。

5. 隔代亲的体现 电影中,表妹照顾爷爷,阿安也效仿想要照顾外婆,尽管动机不纯。

然而在潮汕文化中,确实存在隔代亲的现象。

当年外婆中风住院时,我和表哥也曾在寒假期间照顾过她,为她按摩、陪她聊天。

这段经历让我在观看电影时,不禁想起了与外婆相处的点滴。

电影中外嬷为外孙阿安存钱的情节,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去看望外婆和奶奶时,她们总是偷偷塞钱给我们的情景。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虽然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比如女儿的形象其实和潮汕出嫁女儿们的处境很相似等等,但电影想表达的核心是,女人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直到她离世,心里最放不下的始终是她的子孙。

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我也真心希望能有本土导演拍出不用炫技、却能讲好这片土地故事的作品。

 3 ) 阿婆的烂屋也在铁路边

拖了这么久终于去电影院看了。

剧情确实是非常常规的亲情片——外婆患癌症,妈妈和舅舅这些子女辈各有心思:欠赌债的舅舅偷钱还债,超市上班的妈妈想通过临终关怀拿到遗产,炒股票的舅舅一直疏于尽孝最后想彰显经济实力…电影中的“孙子”是个世俗眼中不务正业的游戏主播,开始自然也想通过接近外婆,对外婆好,已达到某种目的。

但最后真的产生了亲情,并意识到外婆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开始存钱,当外婆去世时就存到了一百万。

这里也点了题。

那么我觉得这个电影好看的点在于1.泰国的景拍得好。

开头就有水门寺大佛,日系配乐,石榴的开花结果隐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包括东南亚唐人街湿湿脏脏破破又带点中国元素的味道。

2.绿皮火车情结。

婆孙俩每天早上沿着铁路去卖粥,最后billkin在铁路边和银行打电话,火车飞驰而过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和我婆去赶墟(市集)。

3.billkin确实很帅。

虽然我没看过bkpp的泰腐。

4.最后敲棺材告诉外婆到哪了那一段让我直接泪崩。

很湾湾。

 4 ) 总差一口气

电影看完心里憋着一口气就是出不去,细想男主好几次对戏处理的太差了,让人频频出戏。

从电影开始到结尾就是三个表情切换,我最开始以为是剧情需要他从一个求回报假装照顾的局外人转变成被姥姥打动的亲外孙,结果好像男主一直是局外人,仿佛去世的不是他的姥姥。

细说比较3个出戏的点:1.姥姥和外孙走在铁路旁的路边说去世以后想有个好的墓地,这样大家会更乐意来看她。

明明在这种情况下,男主应该是羞愧尴尬的,可以转移话题,可以随便接一句话,甚至可以由此被打动早点牵姥姥的手,镜头拉那么远停留那么几秒何必呢。

每次电影一想表达男主的情感戏就让他看着姥姥不说话,一个特写配上男主僵硬的表情,很影响观感。

电影的留白真不是这样用的,和《驾驶我的车》主角回到村庄的片段反过来,明明可以不说话,硬要塞一堆台词让你进不去戏中。

2.姥姥躺在病床上去世的时候男主用潮州话唱歌给姥姥听的时候,也是和上面一样,配上男主脸部的特写总觉得哭的好勉强。

3.到了最后坐车送姥姥去墓地的时候,整个电影的高潮时刻,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这时候观众的情绪也应该随着男主一次一次敲棺指路升起来,结果男主还是绷着一样哭的很勉强,完全可以哭的难看点大声点。

要么你就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全程情绪收到底,你又没那演技。

除了演技之外,男主的转变不明显和剧本也有很大的关系,好像几次不收钱就是良心发现一样。

其他角色戏份太少都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故事,给阿梅那么多镜头不如多妈妈一些描写,而不是让妈妈的孝顺只能用一句“我不是图你姥姥的东西”来展示,舅舅的好吃懒做也好像没有什么缘由,难道就只是姥姥的宠溺吗,阿强和他老婆戏份也很少,给人一种明明有钱但是为了冲突硬着头皮贪这套房。

但是因为主角是姥姥所以也没有太多影响,片里的中国文化让人惋惜明明我们也可以拍一些好的家庭电影,可惜近几年没有看到亮眼的。

当然电影也有很多优点,姥姥的那些习惯,家里的布置,那些特殊的生活习惯,那些回忆过去的台词,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奶奶。

最喜欢的是姥姥一个人坐在屋子门口望着远处等待的几个镜头,像在农村看到的孤寡老人缩影。

他们肯定是等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吧。

 5 ) 不止催泪,浅谈《姥姥的外孙》反映出的社会议题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戳我心窝的电影了,最后半小时哭得稀里哗啦鼻涕带泪,能如此与电影中的人物共情,《姥姥的外孙》真正拍出了东亚家庭的图景。

表层大篇幅描绘的祖孙情已经给电影披上了温暖催泪的外衣。

从金钱利益出发的关心并非完全虚假,与亲人相处的过程中总能催发出血缘最深处的良知,唤醒家人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当这份爱涌上心尖时,利熏欲诱已是渺渺烟云一吹即散,真心便可寻得真情,照顾老人也成了肺腑之举。

外孙的转变应验了这一心路历程。

而外衣包裹下的,便是复杂的社会议题。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每周一次的团聚可以因为利益纠纷而不欢而散,老人照料问题始终无法在争吵自私中合理解决,各子女各有各的念头,闹到最后只有女儿的心是诚的,临终关怀也是在女儿和外孙的陪伴下进行的。

始终,人老了就成了负担,人老了就成了鱼钩,会压垮那些不负责任的子女,也会钩上那些私利至上的亲戚。

真正付出的难得回报,游手好闲的常被惦记。

这也延伸出东亚家庭的父母观,父母总是担心着落魄子女的未来,对于失败后人,他们愿意给予更多再给他一条出路,即使他本不应得如此。

同时,这也侧面反映出重男轻女观念的压迫,姥姥对于她的父母临终照顾最多,可她却未从遗产中分得一杯羹,以至于购置墓地都要求助大哥,而大哥也不愿给她台阶下,就因为她是女性,恩断义绝地将父母的决定当作挡箭牌,将姥姥逐出家门。

而这种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延续下去,女儿也未曾在姥姥的遗产中获得回报,但女儿本就无私,便看淡遗产了。

也因此,外孙才对姥姥的遗产分配提出不满,可能有他主意落空的一部分,但更多是对姥姥潜在陈旧观念的否定。

此外,电影探讨了为人处世的立身哲学。

姥姥坚持四点起床卖粥,谆谆教诲外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行行出状元”;多次叮咛二儿子找份正经工作,凭本事吃饭。

这些细微之处透露着姥姥的人生道理,也引发我对职业未来的思考。

当然,内核的社会议题不止如此,还包含对医疗设置的反映、对护理行业的反思、对婆媳关系的暗示,其内涵之丰富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反省着这略显畸形的东亚家庭及社会生活。

姥姥的外孙 (2024)8.92024 / 泰国 / 剧情 / 帕特·波尼蒂帕特 / 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乌萨·萨梅坎姆总之,披着情感外衣下包含复杂内核的《姥姥的外孙》绝对是今年最值得进电影院感受的电影之一,其对情感火候把握之细腻、对祖孙生活细节展现之动情、对人物形象塑造之生动、对故事节奏推演把控之稳当,都让我折服。

就让坟前的花瓣片片随风吹散,吹到院落的石榴树上,吹到姥姥的粥铺里,吹到那间一百万的“新房”中,顺着火车轰鸣而过,姥姥的声音仍在风中回响。

 6 ) 外婆不是重男轻女!真正的主角是外婆

01姥姥虽然穷,但好歹还有一套房子,苍蝇再小也是肉。

大舅,小舅,包括自己的妈妈,都突然变得特别热心,频繁照顾姥姥。

外孙必须要在一众亲戚间,杀出重围,成为姥姥心里的No.1,才能拿到遗产。

这部电影,其实说起来故事不算新鲜,结局也都能猜到,无非就是冲着钱而去,最后收获了爱。

但是,电影拍的实在是详细,细腻,质量高的一塌糊涂,真实而有力。

不仅以一种非常冒犯的态度,揭开亲情,遗产,老人和死亡的面纱。

更难得可贵的是,还在此之间,保留了深厚的感情。

人家都说,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家庭利益和感情的纠葛,本就是一笔烂账。

但这部电影,不仅厘清头绪,还把所有美好的,和丑陋的,复杂的全方位的,统统摆上台面。

无论是质量,完成度,还是情感浓度,都推倒极致。

也难怪,他可以拿到9.0分的高分。

IMDb,8.4分。

在泰国,也是凭借实力,轻轻松松票房冠军。

很有可能,这就是年度最佳电影。

细节详实,真实有力,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

因为同样的母题,我很容易就联想到《CoCo》和《楢山节考》。

《CoCo》虽然有300万人评分9.1分,却是奇幻风格,并且是墨西哥文化,对比《姥姥的外孙》东亚现实主义,带给我的代入感,和冲击力,更大。

02这部电影看似是以外孙为主角,但其实隐藏线,是以外婆(姥姥)为主角。

因为外孙的所有动机,和转变,都是在明处。

而随着剧情推进,我们才走进外婆的内心世界,挖掘到外婆的角度。

也因此,后劲儿上来之后,感受到了外婆这个老人的视角,突然间,就热泪盈眶。

我看完之后,真的很心疼外婆。

这老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到老到死之前,都还要摆摊卖粥。

被重男轻女的所迫害,贫穷苦难,一辈子求神拜佛,没享过福。

最大的心愿,不过是有个体面的坟墓,可以让儿孙多来看看她。

就那么一丁点遗产,还要被三个儿女一个外孙惦记,苍蝇再小也是肉。

得了癌症,七老八十,躺在床上喊爸爸妈妈——即使这个爸爸妈妈,是重男轻女的,把房子全给了她哥哥。

自己的亲哥哥,那么绝情,一丁点都不给妹妹留,简直残忍。

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后劲太大。

好在片尾也说,幸运有个这么好的外孙,能够照顾她,给她送终。

外孙一开始,也是奔着钱去的,但祖孙两个人,是真的发展出了真感情。

你可以说,外孙动机不纯,也可以说,这个故事太老套。

但人和人之间相互接触,都有一个初始的动机,或者契机。

真正决定这段关系的,其实是相处的过程,以及质量。

两个心灵的咬合,有时候就像是齿轮的转动,总是有一个相互作用力,去流转,去做功。

甚至有时候,恰恰是那种无序的扰动,反而让一潭死水的平静关系,多了变化的可能性。

打破平衡,让矛盾凸显,让浮尘落地,组织出新生。

而这个过程里,一定会有只属于两个人之间共享的秘密经历,基于共同记忆所制造出来的暗语编码,可以让彼此具有独特的辨识度,也就形成了情感绑定。

尤其是,如果这份情感,早在十几年前,就曾经埋下伏笔。

而这个电影,以及导演的手法,是真的出色。

剧本,拍摄,就是五脏俱全,把细节推到极致,挑不出任何毛病。

也因此,在情感逻辑上,完全通顺,动人心扉。

所有的伏笔,都丝丝入扣。

细腻的感情,细思恐极但又极其现实的拆解,以及那一抹温情,简直就像是用小刀子在心里划。

哪怕是我,也在回到家后,代入外婆的孤苦生活,忍不住哭了。

03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中国家庭》虽然是泰国故事,但一家人是潮汕移民,电影中有大量的潮汕文化和潮汕方言。

美术镜头,和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如出一脉,叙事风格,又很像马来西亚近些年的那些家庭故事片。

可以说,是东亚电影集大成者。

既然充满了东亚文化和中国文化,自然离不开“重男轻女”这个命题。

外婆本身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最后的结局对遗产的分配(其实就是那套房子),也没有分给女儿。

这不免引起一些观众嘀咕,说外婆同样重男轻女。

我觉得没有。

或者说很轻微。

外婆对子女的爱,分不出孰轻孰重,分不出第一第二,这是电影最催泪的点之一。

首先,她肯定不是传统的重男轻女。

她只是没有特别偏爱女儿罢了。

要说她有偏爱,那就是在金钱上,偏爱了小儿子,也就是小舅。

但也不是出于重男轻女,而是因为小舅不成器,没办法独立生活,恨铁不成钢。

电影也让外孙骂了小舅两次,第二次时说,外婆没了,以后没人帮你了。

这也是把细节都摊开来,让观众自己品味。

家庭情感和金钱纠纷本就是糊涂账,你可以说外婆在物质上偏心小舅了,但不能说她重男轻女。

因为大舅,她是一分钱都没给。

其实,对大舅,她为了祈福,几十年没吃牛肉。

对女儿,她又是帮忙带外孙,又是存了一辈子钱,听说女儿连轴转,她直接说自己不化疗让女儿睡觉,还独自偷偷的哭——很多人想必都不记得这个细节了吧。

怎么不爱女儿呢?

对小舅,这烂泥扶不上墙,她操心对方活不下去,给的钱最多。

但外婆的爱,不仅仅在物质上。

小舅拿到钱,还不是眼馋石榴?

石榴,谁能说不是爱呢?可以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她把能给的,全给了三个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

但是,她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

又有谁爱她?

如果不是外孙机缘巧合的给她送终,在最后一年带给她些许幸福,恐怕,三子女都没有感谢过自己的母亲吧。

很多人都忘了,爱是相互的。

所以,且别说外婆和传统极端的重男轻女无关,哪怕有,也只是轻微的,可以理解的,是比上一代要进步巨大的。

电影要说有谁是恶人,那只有外婆的哥哥。

优秀的电影,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而是把道德困境诚实的刻画出来,让观众自己品味。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付出总比得到安心类似的金句很多,毫不避讳能品出多少,全看个人水平,就像一面镜子,看见什么,其实都是自己的投射。

只说如果看完这部电影,没有感受到爱的细节,只单方面想着金钱上的不公,那也实在是有些局限了。

04最后,我的观后记短评,记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有剧透)敬观音的茶,要用壶烧开。

给儿子祈福,不能吃牛肉。

下摆的扣子,松开秀性感。

全职的外孙,听不懂潮州话。

出生给你种下的石榴。

考试第一名给你存款。

存下的钱,给你买新房子。

大儿子送的鞋,挤脚也要穿。

但看出大儿子只为了遗产,于是想买一双新鞋了。

希望小儿子不要来,因为说明他过得好。

说不出最爱谁,但最想让女儿陪。

得了癌症的阿玉,也是化疗没完成就走了。

爸爸妈妈,你们来接我了。

爷爷奶奶,你们在哪?

春节剩下的饭菜,一个人要怎么吃的完。

一周一次的聚会,也没能一家人坐下打牌。

什么时候,外孙给外婆唱摇篮曲。

什么时候,再路过你生前的粥铺。

我没有东西留给你,你不用再照顾我了。

阴阳相隔的彩虹,呼啸而过的火车。

低眉的世尊,沉默的菩萨。

故意撒一团的花。

专注,虔诚,理性,本然。

我知道你看得到我,我也看见你了——扫码关注

 7 ) 谁是你最爱的人?

本来以为是讲述赡养老人,临终关怀之类的剧情,前半段阿安看到表妹阿梅虽然是外孙女,却拿到爷爷房子遗产的大头的时候,贪念其邪念生,想要开始打自己姥姥家房子的算盘。

在这过程中,从敷衍了事到精心照顾,常规套路:最后必然感化真心,血浓于水。

看完前半程的我,几乎有一种想要弃剧的想法。

直到阿安售卖房子的信息发布网上后第一位来看房的客人的到来。

姥姥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的那种伤心。

东南亚家庭中那种隐忍的嫌隙一下子刺中了我,当在家族中受到轻视怠慢委屈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我会第一时间爆发,争吵,冲突,激烈的情绪激荡,想要公平,想要很多爱,很多很多的爱,到偏爱的地步。

明明我很乖,很好,很懂事,为什么不能是你最爱的人。

明明你在我心里排第一位,为什么我不是你的第一位。

可能这也是独生子女一代所公用的脾性。

阿安的母亲最乖,最懂事,最体谅母亲,她事事操心,牺牲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人,可是最终也只是那个最懂事的孩子,最后的房子还是给了最不争气的小儿子。

她也只能轻轻的说一句抱怨:“儿子继承遗产,女儿只能继承癌症。

”而最可怕的是阿安的母亲也不是姥姥命运的延续,不被惦念祭拜的父母,只有姥姥梦中哭喊着祈求怜爱,而住在大房子里生活优渥的哥哥却只是对妹妹说,你走吧以后都不要来了。

当阿安问姥姥说:“谁是你最爱的人?

”的时候,我泪如雨下,你爱我也惦记着我,却不是最爱我的,尽管我把你排第一,你也无法最爱。

我想要分出层级,分出段位,可是在老人的心中即使有最爱的人,也不会宣之于口,她尽量端平水。

她会因为耽误女儿的休息而发怒,会为大儿子体弱而从此不再吃牛肉,会把房子留给小儿子还债,会给外孙年年岁岁的存钱,想要高档的墓地也只是希望我爱的人,我付出一生的人可以记得我久些。

爱,要如何才能做到最。

它总有亏欠,总有委屈,总有偏袒,总有不公,姥姥的爱被分割成了无数份,所有人她都牵肠挂肚,所有人她都写完幸福完满,可是她也无法让所有人都满足。

有人什么都不做却能得到全部,有的人做尽了全部却只有懂事两字。

可是,可是,可是,难道是不爱吗?

最揪心的就是,他不是,他是爱尽管不多也是爱,不够爱的爱也是爱,你不能因为他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多,便否认他不爱你。

谁都想要成为最爱,只是爱就那么多,最却那么少。

计较,委屈,怨怼,而姥姥选择沉默不语。

大儿子,小儿子,外孙,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可是为了表面的和谐,我愿意委屈些吞下这一切。

同影片中的姥姥一样在庙里许愿的场景一样,我也曾见到凌晨黢黑的神龛下,姥姥一遍遍为家里所有的人请求平安顺遂,虔诚而卑微。

她爱所有的人,请求保佑所有的人,虽然她有最爱的孩子也总是牺牲那个最懂事的孩子,可是有爱就够了吧,她已经尽力了,尽力去回馈大家爱,尽力不让孩子们委屈了,尽力去帮扶大家的心愿,只是,只是,她也是个普通人而已。

所有有爱就够了吧,最还是太难了。

 8 ) 东亚母亲

好的电影的确是让人越想越有。

关于姥姥为什么把财产给小儿子,给男外孙,不是幼稚女拳想当而然的“爱男”,而是从母亲角度出发的一个其实很自然而然但外人看着“不合理”的原因——不希望看到某一个儿孙辈过得特别惨。

真的是当了母亲去看这部片,才能懂得个中缘由。

姥姥在电影里也有揭示“希望小儿子不要来找我,因为这说明他过得很好。

”“没有我帮他,他过不下去。

”一位纯良的母亲(不是现在看到的各种自私的不及格母亲),最本能的对儿孙的爱,就是不想看到有人太惨。

所以即使小儿子偷钱、外孙上网卖自己房子,知道这些的时候她既觉得自己被利用当成纯血包,同时第一反应想的是,他们过得不好。

所以她帮的人分别是这两位,而不是电影里一再重复的最爱的大儿子,因为大儿子已经很富足了。

相比于简单称其为“爱男”,还不如说这揭示了男女之间另一个性别现实,许多时候、男的下限真的低更多。

懒惰、好赌,就是这两位的代表性格。

另一头的阿梅同样赚老人钱,也是努力工作+买奢侈品,道德上固然颇有争议,但另一个层面,她很上进。

本片里的女性角色、包括大媳妇、男主妈妈、小孙女彩虹,都是自给自足向上的角色。

说实话也很符合社会现实。

如果要批评姥姥“爱男”,不如说,男的真的不争气的时候天下无敌又厚脸皮。

再往下说,姥姥的问题其实在于帮“坏”,她不帮自力更生的人,帮没下限的人,这其实才是让人气愤的地方,以及也是她最母亲的体现。

作为有男性兄弟又当了母亲的女性观看这部电影,最想提醒自己的,就是帮弱不帮坏。

不然对另外的同辈,太不公平。

东亚文化对女性的压榨真的太让人难过了。

外孙的觉醒不过是电影童话构造美好的一部分。

东亚文化展现了完整的对一个女儿、母亲、姐姐/妹妹、奶奶/姥姥的压榨,片里的姥姥仿佛生来只是一个dna传递和提供养分的衔接者。

她自己什么都没有活过。

被哥哥骂外姓人的时候真的是高潮气愤之处。

这就是多少老一辈东亚女的一生。

财产继承的偏颇+永远的亲情束缚。

太难过了。

本来觉得隔壁的出走飞车只是又一个利用性别议题的爽片,但突然又觉得的确情有可原,希望女性暴走不被剥削,我的确不要成为这样的姥姥,一辈子被压榨剩余价值。

最后,泰国片拍的真的很不错,最大价值就是本片的视角:老人,女性老人。

这样的片子真的很难得。

 9 ) 随看随拉的粗糙扒片表

感觉现在很难正儿八经地写一篇影评了,主要是我这段时间阅读不到位,思想不到位吧。

有或者,内心真的产生了一种电影有啥用的疲惫、悲观感?

不重要了,起码我现在靠着码字为生。

以及,写不出好影评是我的问题,不是电影的问题。

电影很好,边看边扒片觉得剧本非常精巧,很值得学习。

台词信息量高,很多好台词没有扒拉下来,这个扒片表还是有问题的。

 10 ) 请停止“神化”母亲

剧透慎入看这个电影是冲着马群耀去的,加上“2024年泰国最高票房”的噱头,真的挺期待的,但是看完之后更多的是失望。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电影非常现实地刻画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和空巢老人的孤独,人情的淡薄看得人很心酸。

儿子继承财富,女儿继承癌症。

这句话在整个电影里是非常犀利的存在。

有些男凝视角看起来很难受(阿梅照顾姥爷,从阿安视角给阿梅屁股一个特写??

阿安还看愣了神??

,别跟我说是为了暗示阿梅从事色情行业,明明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同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给阿梅安上一个色情行业的职业,明明对推动情节一点作用都没有,圣娼二象性又一次体现了)。

过于神话母亲的角色,母亲也可以有七情六欲,有自私的一面,而非牺牲一切为子女,她们需要更复杂的呈现,而非是单纯被客体化,“圣母化”。

当看到姥姥一点都不计较小儿子偷钱,把房产都给烂泥扶不上墙的小儿子,知道阿安提前卖她的房产,她甚至没有直接地表达愤怒,她连表达愤怒的权利都没有,只是嚼下了心酸。

到后面姥姥去找表哥,对这部分亲情彻底绝望,被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彻底浇透,她还是没有选择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什么,即使女儿最爱自己并一直照顾,这时候把房产给女儿是比给小儿子更保险的,因为谁知道他会不会又去赌,连姥姥这么大年纪卖早点的钱都偷,谁知道他的底线又在哪呢?

解决了暂时的危机,谁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呢?

不断地原谅不断地扶持而不管以后,只因为那是她的儿子,即使他根本没尽到儿子的义务。

其实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的,比如房产换的钱按自己的心意,成比例去分给各家,都比直接都给小儿子的方式要好很多(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被母亲历来的高道德感裹挟的,而非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

甚至最后自己辛苦一辈子的钱留给了生病前经常不来看她、不尊重自己的先祖和信仰的外孙,而且这笔钱还是她之前每月固定去存的(意味着持续了十多年),这真的有点过于魔幻了。

这种“神化”母亲的电影,无异于是对广大母亲的一种道德绑架。

她们有权力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权力去释放自己的七情六欲。

整个片子很现实,但人性更复杂。

姥姥全片被放置于客体,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阿安的改变,即使这种改变非常突兀。

母亲的爱值得歌颂,但过分描绘并神化,以至于夸张到脱离现实的境地,只会让现实中真正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被道德绑架。

————二编从三星改为四星在这几天和评论区的朋友交流后,了解了关于潮汕的一些文化背景,以及一些不平等现象曾经存在,现在仍旧非常普遍。

电影里关于母亲的表现,也许并非“神化”,而是在结构弊端的压迫下,让她们被迫变成“神”,在这一角度下,电影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加深刻了。

我们呼唤在大荧幕上能看到更为进步,有自己的欲望,主体性更强的女性形象,但也不能忽略那些仍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母亲和姥姥们,并且,她们或许更加需要我们的帮助。

PS:阿梅照顾姥爷的部分有可能因为导演的拍摄方式和不同理解有歧义,不过这也不是讨论的重点了,瑕不掩瑜。

关于阿梅疑似从事风俗业这一部分,评论区有不同视角的理解,个人认为都是可以的。

《姥姥的外孙》短评

not suitable 4 7-year-old etoo heavy愚蠢

6分钟前
  • malarkey
  • 很差

不喜歡這部電影,無論結局如何,當一開始要照顧外婆是從如何獲得利益回報爲考慮出發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無法跟這部電影共情。電影一開頭,外孫自顧自打遊戲讓外婆自己上墳頭最後摔下來的那一幕,我是無法接受的。電影里老奶奶演的很好,但即便如此我也無法多打一星。

11分钟前
  • 希夫
  • 较差

好惨的女人们,好令人心酸、气愤的剧本。

13分钟前
  • F
  • 较差

橱窗里存钱罐被偷走的是信任,春节后冰箱里吃不完的是孤独。拜观音后不吃的,寺庙签上写满的,石榴树上熟透的,都是姥姥对这个家的爱。我带着功利的企图住进她的房子,她带着卑微的渴望想买漂亮墓地。当我学会了姥姥的语言,才听懂了她最后没说的话。当我闻不到房间的老人味,才记起她曾经许给我的爱。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你不拍,我不拍,“华人文化”老外拍

16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推荐

一般,评分太高,拉一拉(2024.9.1)-------------太像了,文化源是一样的,所以电影里有好多一样的,包括那个丧乐,感觉自己在给人唱丧了。看得没什么感觉,这不就是好多这种类型电影里常有的那些模板不孝子吗?也不是说模板,现实就是这样的,没办法是吧,毕竟成家了就有自己的小家,顾不上自己的老父老母,别说成家了,现在出来打工的也不爱回家。还有这父母,就是上一代还没灭绝完的重男轻女老母形象,跟我奶一样。看预告以为是带点轻喜剧的温馨戏,我误会了。不过下雨天华人房子,我挺喜欢的,后面那段抱骨灰盒哭,好吧你小子,是突然懂亲情了吗?

21分钟前
  • 喇嘴菠萝
  • 较差

很普通啊……谁家没经历过老人去世,谁家没有过男性亲属,说三个狼心狗肺的儿孙在老人癌死前一年突然重获人性也太玄幻了。另外,bk和tu是不是偶像剧演多了,偶尔几个表情油得人难受

26分钟前
  • 春三十
  • 还行

大概猜到怎麼樣,最意外的是拍得很平實,又不刻意煽情。你總會在裡面看到自己家的家人或親戚樣貌,但他們就是這樣存在著的。

31分钟前
  • 阿翔需要美少男解毒!
  • 力荐

姥姥目睹自己的肉身的枯竭、最爱之人的算计,最难过的是自己被亲人与世界一步步抛在身后。这样的孤独,只能在午夜梦回,让她像个孩子一般,呼唤父母把自己带走。隐忍、沉默的崩溃,比大哭大闹更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36分钟前
  • 油尖旺金毛凌
  • 推荐

为什么不是中国拍出来的啊,感觉都是身边的事。

39分钟前
  • satan
  • 力荐

从子女角度,永远只想着爸妈公不公平,但我很能共情姥姥,从爸妈的角度(至少本剧的姥姥我认为如此),永远考虑的是自己走后子孙们能不能过好,所以她不担心没有工作的外孙,因为他聪明,而且本质不坏,也没啥坏习惯(例如赌博),只要好好干肯定能养活自己。但她担心小儿子,因为她知道他即使还有份工作也养不活自己,做母亲的只能最后一次帮他了(即使背负骂名,误解也来自评论区的诸位)。如果不能共情到这一点,我认为诸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没有真正理解姥姥临别之际的挣扎(“谁排第一位我不知道”,无论选谁她都很痛苦,手心手背都是肉)。

41分钟前
  • M·A·Hector
  • 力荐

不能再差了 本质是一个加长电视剧 称不上是电影 而且剧情而言 姥姥因为是女性所以啥什么都没继承到 结果自己死的时候也选择啥都留给儿子不给女儿 这究竟有什么好哭的我请问

45分钟前
  • 豆友-QXIYgEWTM
  • 较差

人之将死还是如此爱男 如果主角是外孙女还能得到财产吗?姥姥觉得自己照顾父母但是没有拿到一分钱委屈 那她怎么让自己的女儿也受这份委屈?人家导演在片里都直说了“儿子继承财产 女儿继承癌症” 人家男宝又落得清闲又拿钱 拍个电影给自己庆祝一下 评论区的外孙女们在跟着感动什么?还狡辩说给外孙等于给女儿 你们可真会自我安慰

49分钟前
  • ꪔ̤̱
  • 很差

过于超出预期,眼泪完全止不住。所有的一切都很常规,子女的不孝和老人的无私付出都已经成为了俗套叙事的一环,然而当观众再试着把视点往远处抽离,又能更沉浸于其中,并以此为镜鉴,反思自己的家庭。逻辑闭环,没有浪费任何一个伏笔,“姥姥的财产”是推动所有人,包括安自己采取孝顺行动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于,当一切活动都终将得不到利益时,这份心意是否会因此而变质。安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当中,所谓的“鬼”和“死亡”,都因为媒介的泛滥而让人感到习以为常,安去姥姥家照顾姥姥,本身也是一场给年轻人上的死亡教育课。重男轻女的问题没有悬停在遗产的落点,姥姥对女儿的一句“还是更高兴你来陪伴我”又算是一种对世代关系的和解,“女儿继承癌症”更是对现状的有力一击。“付出比得到让人心安”,总有些东西会比物质性的存在更为宝贵。

50分钟前
  • 高詩遠
  • 力荐

果然只要是华人就有机率出现的经典家庭:不管儿子如何自私没有良心,妈妈永远偏袒的是儿子;不管女儿如何照顾,最多只会换来一句夸奖然后实实在在的遗产依旧没考虑到她。最恐怖的事是:妈妈也曾是自己家庭如此这般的受害者…我感动的点从来不是亲情,我承认或许和我的经历有关,但更直白的原因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根本感动不了一点。我感动的从来都是阿嬷本身:她面对化疗脱发带来的恐惧和悲伤,在夜晚被疼痛折磨时请求父母带她走的呢喃,和发现原来自己觉得唯一真心付出的外孙实际上和盯着她遗产的孩子没有差别的时候那种不动声色可是内心崩裂的失望….

5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不够自然,不喜欢里面隐隐的道德教化劝世小说的气味

52分钟前
  • 约翰列宁
  • 还行

哭成狗。潮汕人看这个电影太亲切了,就跟看自己的奶奶一样,全戏最深刻的台词:付出比索取更让人心安

54分钟前
  • 弹丸少女
  • 力荐

令人匪夷所思的评分,同分的其他电影完成度别比它高出太多。或许这个时代需要这份温情,但电影的处理和过度太流于表面,且在老旧冲突上没有任何突破和新处理,七分出头的作品怎么会打到九分…….

58分钟前
  • 界外球
  • 较差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当阿安妈妈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出这句话,母女二人相视一笑泯恩仇,这部片子神了。它直面了家庭关系中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姥姥去找哥哥要钱,说当年我给父母送终,他们却把房子和钱都给了你。哥哥说幸好没有给你,不然会被你那个没出息的丈夫全部败光。姥姥说,那个没出息的丈夫,也是爸妈给我找的。哥哥说我不可能给你钱,你应该去找你的后代要,你以后不要再来我家了。妈妈在葬礼上问阿安:爷爷留给我的银腰带呢?房子留给弟弟,她平静地接受了,甚至帮忙挡住哥哥。但是连这条银腰带都被自己儿子偷偷给弟弟还债,她甚至没有知情权。整部片子我最能共情的是她。阿安当然讨喜,感谢导演编剧把他写得这么丰满。跟表妹的关系里也许藏着一桩猥亵往事,他走出来了,表妹变成了自愿在成人网站出售视频的女孩。

1小时前
  • 否极
  • 力荐

20240904 你不爱他 你把唯一的房产过户给他,你不爱他,你为了他求佛不再吃牛肉,你不爱她,却最安心住在她家,怨她冰箱的过期食物,你还说你不爱他,为他中一棵石榴到长大,每个人都问你谁是第一,傻孩子们,哪有什么第一,全都是唯一,都是唯一。太好哭的电影,从头哭到尾的电影,三个孩子代表三种工作形态的子女,已经不说潮汕话的外孙映射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关系的割裂,火车开过去开过来简直是神来之笔,电影之后虽然是大结局,但我们知道现实中更多是鸡犬不宁

1小时前
  • 戒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