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后!
真相的交代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
真的佩服编剧的想象力,能将这么一部犯罪片,构思地如此文艺。
如此神作强烈推荐。
最后做名画修复员的老头,是个天才!
说完了,看完了能懂的,应该能体会我此时无以言表的心情!
好的电影是让人能记住又感觉不是那么强烈. 就好比原酒,可以再勾兑,可以扶持很多平庸之辈.原酒本身也并非无懈可击.也许疯狂的石头很多桥段来自这部电影,我从里面看到很多半新不旧的电影都抄袭了它的创意.也没什么,能记住的那些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标签了.但理应向这部电影致敬.
02.27 《盗走达芬奇》 《盗走达芬奇》讲述一个发生在波兰的名画盗窃案,两位男主角是神偷系列的杰出代表,因为一个上厕所的“事故”,非常“不幸”的被警察将其中一个逮捕,时光荏苒,两年过去了,国际名画盗窃的中介老肥看中了他的“才华”花大价钱用保外就医的理由将正在服刑的男一号给救了出来,并重金请他盗窃波兰的国宝,达芬奇的早期名作——《抱银鼠的女子》,出价是100万欧元,男主角很是心动,他想拿到这笔钱,到其他国家重新开始生活,但是他需要一个搭档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因为他面临的是保卫严密的国宝,还要对付虎视眈眈的国际名画收藏家们,于是他找到了过去的搭档,已成为警察拆弹专家的男二号——金毛尤里安,尤里安已经弃恶从善,而且也不愿意盗窃国宝的罪人,他爱波兰,三年了,通过同伙的牢狱之灾他真正明白了自由的可贵,而且当警察一样很刺激,“还不用坐牢”,可是拒绝亲如兄弟,又为了保护他一个人承担罪名,为了保护他多坐了3年牢的搭档他也做不到,于是他也找来了名画的模仿专家以及他的孙女,帮助搭档完成盗取波兰国宝的任务,其中还穿插了有识别障碍的矿工,负责监视的警察等很多人物,从情节上看很出人意料,从语言上看丰富、生动、幽默,据说看原版的影片独特的、快速的波兰语更加能表现语言上影片的魅力,可惜电影院里上映的是中文译本,我以为效果还可以,却还是想看看原版的味道,令人影响深刻的是男主角跟有识别障碍的矿工接头的那场戏,矿工认为自己能记得自己出生时电视里的球赛,他们各自背诵球员的名字,快速的语言令人折服,相信原版的语言表演一定更精彩。
影片的结局是最符合大众的希望的,因为尤里安的善良、机智,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好的结局,倒霉的只有妄图拥有国宝,自私一个人拥有艺术的国际收藏家们,尤里安与天才女画家的爱情也含蓄的,暗示性的得到好结果为妙,还有热爱古建筑的爷爷也用卖画得到的钱能做自己想做的是事情,能翻修古建筑……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轻松,它是幽默的,又赋予真理和内涵的,它之所以能成为波兰影片的经典,在影院上映3个月之久,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用轻松的心态去欣赏它,用思想去吸收它,真正能平衡的是自己的心态,任何人在各种情况下,都有可能碰到使自己为难和不知所措的情况,重要的如何用智慧、善良、用丰富去化解,不作为的认命,认定只能一全,绝对是怯懦、没有智慧和思想的表现。
很多时候盗贼盗走的只能是财务,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失去信心、智慧和勇气,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人类,而不是一幅画!
无意间走进电影院选择了这个片子。
其实,整部戏看完了有种被忽悠的感觉,可又一想,毕竟,那些传奇之作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膜拜的份儿,因而这部戏应该说是向传奇致敬。
片中有句话我一直记得:你算朋友,还是警察?
我算警察朋友。
全场乐喷。
尤利安在开场顺手带走古钱币收藏家古色古香的棋盘,与其爱下象棋、在青少年期间获得全国冠军、和哈根在棋局见面、舒玛入狱都有关联。
哈根对话中说62年在高尔夫比赛中输过比赛,暗含其高智商、强手段、思维能力无敌,具有做为整个电影的最关键的主线人物之意:赝画的制作和出售、桃木柜子的购买、祖孙俩的合作、波兰籍旅美富婆在博物馆对赝画的认定,最后几幅赝画的高价出手,戏院未来的保护与翻修等,都是其一手操纵,牵涉甚广,嗐,谁让他是导演的老爸呢。
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对戏院所注入的深厚感情、对油画的由衷爱慕、对老建筑的保护情结,悠然见于整部影片。
肥哥在剧目开头说:“你满脑子都是钱,我喜欢这一行。
”其实是肥哥自己满脑子都是钱。
按最后赝画所卖价格1600万欧算,委托人所开价格肯定不低,肥哥从中扣取差价不菲。
出价给舒玛100万欧,还要扣除房费车费。
套用句俗话:脑子被钱塞堵勒。
最后的下场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落得激动得透不过气来,差点嗝屁。
听着肥哥哮喘声,看他痛苦的爬楼的样子,甚是欢快,笑的键盘都喷湿了。
舒玛的演技可谓出神入化,每次进出警察局时的眼神、举止、老实乖巧的对白,都暗藏着狡黠老练的智慧。
笨警察在提出其每两天到警局汇报一次的要求时,他一句“乐意之极”所表露的欢喜,他能够借机窃取名画回国时间的重要信息。
男人间的对话离不开足球,用每次波兰矿工说出贝肯鲍尔名字时都特搞笑。
有爱才会记忆深刻。
矿工出场机会不多,但是每次出现,都有值得欣赏的细节,对足球的超级热爱是其一,另外一点在于对工作和休闲时间的严格执行。
手表设定了定时提醒,一到点,立马休息,喝茶,看报。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生活状态,工作时全神贯注是免不了的。
这也难怪东欧国家的建筑,断断续续做个好几年,才打下一个基础,但是慢工出细活,一个建筑做下来,质量绝对是一流,保用百年无虞。
回观我们自身,一个字,叹息。
对假期,对休息,对工程质量,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
女主很漂亮。
尤利安福气不小啊。
对波兰语情结来自于矿工一口气说出数十年前俄罗斯队员主力和替补名字的惊人记忆力感到叹服。
而可惜听不懂,否则一定会被波兰语轰炸得稀里哗啦的。
昨晚央6佳片有约看的。
平实自然,轻松可人。
没有好莱坞的花哨(潇洒)煽情,看上去不像大片,但看起来很舒服,如清风拂面,人淡如菊。
适合心情平和时看,一个慵懒的午后,没有任何发泄或者寻奇的念头,一杯淡茶,消磨时光。
从蛐蛐家的阳台望下去,能看到部分的城市街景,宛如油画一般,湖,教堂,街道,树木,静谧安详,温婉清新。
那个主角,是波兰的名角吧,怎么看都有些与罗伯特-德尼罗的长相有相通之处,更有神似,只是他要活泼一点,德尼罗更冷一些,即使是“盗火线”里的温情也似乎不苟言笑。
(也许,我快要超越他了。
)
2004波兰犯罪片《盗走达芬奇》,豆瓣评分7.5,时光网评分7.7,于2008年1月11日引进国内上映。
没搞懂豆瓣7.5、时光网7.7这么高的评分是怎么来的,如此高分但看后却非常令我失望,节奏平缓,几乎是剧情片的模式,号称喜剧但我几乎没笑过。
中文海报上的“惊心动魄的较量”,我也没体验到什么惊悚感。
高智商盗窃是商业娱乐电影的重要题材,本片阴差阳错、偷梁换柱、狸猫换太子的情节有些像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影片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结尾几十分钟,围绕着一副真迹和两幅赝品的去向而产生波澜,画作的真假和校验光盘的真假交织在一起,成为剧情的主要戏剧冲突。
最终的结局倒是挺有意思的——真迹物归原主,主人公拿到钱财,图谋不轨的人拿到的是赝品。
通过本片长了个知识——《抱银鼠的女人》是达芬奇在波兰诞生的唯一画作,号称波兰国宝,本片以此作为故事切入点是个很吸引眼球的创意。
波兰电影少之又少,除了本片我可能只看过波兰电影《沃伦》,波兰电影引进国内上映的可能只有本片一部。
说起来,这部片子和我很有缘分,起初,我以为是电影《达芬奇密码》名字翻译错了,所以从bt上拉了一个下来,但是花了2天拉下来之后,我突然对《达芬奇密码》电影版没有兴趣了,说到底,还是因为看过书的缘故,不自然的对电影有些抗拒,毕竟结果都知道了,所以片子就一直放着没看也没删除。
忽然有一天无事,说看看吧,打开一看,晕了,分明不是《达芬奇密码》,当时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手一抖就删除了,说来也邪门,以前删除都是按着shift键直接删,偏巧当时左手拿着个苹果,所以删除只是把文件转移去了拉圾箱。
又过了几天,又是无事,点击“我的电脑”不小心点错了,打开了拉圾箱,又看到这个电影,想了想,既然无事,就看一会吧,算是打发无聊时光,于是,又从拉圾箱里面拖出来,打开了,没想到一看,就忍不住从头看到了尾。
算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的娱乐电影,印象中波兰电影都是学院派的孤高的艺术片,我极少涉及,而这次,因为电影名字中有一个“盗”字,而我对偷盗体裁的电影情有独钟,所以才没有错过这部蛮有意思的电影。
其实,电影没有炫耀什么高精尖的偷盗与反偷盗的科技亮彩,比较平实,从电影结构上,也比较踏实,平铺直叙不像cult电影经常玩剪切的技巧,看起来,不费脑子。
影片到了结尾其实营造出一片出人意料但是十分温馨的结果,虽然大盗自己重新走回监狱,但已是囊中鼓鼓志得意满,老赝画家巧妙周旋得以劫富济贫,保住了要被拆除的老剧院,俊男美女围在棋桌边看着一束鲜花微笑,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而其实影片中最终让我喜欢的实际上是那些零星散布的幽默元素。
尤其是那位爆破高手,出场不多,但是却尤为出彩,这位倒霉的大个子患了一种病,很搞笑,就是记不住人脸,这为他行事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他要求身边的人都和他建立一种暗号,因为他除了记不住人脸以外,记其他事情的记性超好,下面几段都是围绕他的笑话……笑话一:大盗对搭档说:“他记不住人的长相,他有病!
”搭档置疑:“怎么可能有这种病,开玩笑!
”隔了一下,搭档又说:“那他怎么和老婆作爱?
”大盗看了看搭档:“他让老婆带上帽子作标记!
”笑话二:大盗对搭档说:“这个病有个最大的好处!
”搭档:“什么?
”大盗:“他记不住我们长相,无法在法庭指正我们!
”笑话三:大盗和搭档在车里说话,忽然看见爆破高手从前面走过,连忙叫住,在对了暗号确认身份后,问他:“那边两个是你孩子吗?
”爆破高手定睛看了看远处两个孩子带的帽子,一拍脑袋,想起来,走过去拉着孩子走了……最经典的是每次大盗见到爆破高手都要按原先的设计暗号对上一遍,哪怕是前后相隔1个小时,每次看到他一脸疑惑看着大盗说暗号,以及听到“贝肯鲍尔”的回复后,一幅恍然的认对人的模样,我就忍不住发笑。
这还是第一次没看简介就看的电影。
只听说口碑甚佳,可是影片的类型,我一点都不知道。
中央六套很友好地选播了这部片子,我便力邀爸爸一起观看。
首先吓了一跳,居然是部波兰影片。
因为从来都没看过什么东欧的影片,连布拉格之恋都只是听说。
波兰景色尽收眼底,华丽的建筑风格,清晰的马路砖痕,悠闲的广场上悠闲的桌椅。。。。
心生向往。。。
接着再吓一跳,原来是部喜剧片啊。。。
还挺幽默呵。。。
特别是看到那个爆破工人,明明在做一件很惊险的事情,闹钟一响就毫不犹豫地停下来休息,吃三文治喝咖啡。。。
不得不惊叹,这就是波兰文化啊。。。
看着名画璀璨地照耀,争辩银鼠是7根胡须,争辩达芬奇用左手画的,争辩画中女子身份,不得不沉淀下来,叹赏艺术大师的杰作,再惊叹女主角和画的主角如此相似。。
这部片子最让我折服的,还是情节的设置。
最后皆大欢喜,我们也没有让狡猾的富翁们赚走名画。
其实,片子可以拍得让人很high。
比如,这部。
不帅的男主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漂亮女主角。
本以为是部好莱坞的小成本电影,进得电影院才发现是欧洲片。
一个窃贼的传奇故事,却不老套。
有多久没看过,这样机智流畅轻松的电影了?
看惯美国的大场景,小小的波兰,出奇美丽。
站在尤利安家的露台上,身后一片低矮却迷人的建筑。
拥有醉心的风景,爱犬陪伴身旁,送女生小小白色花束。
时间,这样慢慢的。
足球、美术馆、国际象棋、青瓷的茶壶……生活的人们,保持很好的传统。
从精神到物质,保持自我,其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最后巧妙的劫了富,各取所需。
大欢喜结局,有什么不好。
权当了解一下异国文化
波兰片子也不错啊,挺有趣的,而且最后真是出乎意料,女主角果然和画中的女子很像哎~
4- ,夜场影院人少时候看的,领教了东欧人的冷笑话,很happy:) 小城很美,想去
电影前面是有点繁琐,不过看到后面才发现是铺垫,很精采的一部电影,那位老画家才是真正的高手
与“偷天换日”等一些盗窃类的相比,还是稍微逊色一些的~
意外结局,我不是说以假画换真画,而是那第三幅画...
中规中矩的一部影片。幽默有,但不深入;黑色有,但不深刻。
好不容易找到的片源太没劲了
“一部來自波蘭的傑出電影作品”這是在觀看影片前最多聽到的官方評價片中的一些細節不是很豐滿,讓人總覺得是在不太成功的賣弄懸念而在片尾時,結局又迅速的以每小時180公里的速度跳躍式的過渡完成一個字“汗”,然後再深舒一口長氣“原來是這樣”....
波兰电影的节奏真的很慢,人物和剧情其实都可以塑造的非常有冲突和冲击力,但是波兰人拍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法国电影,故事进程缓慢,人物关系介绍的拖拖踏踏的,很多剧情以现在的眼光看已经用过很多次了,特别是塌陷地面那一段,不过可以从中感受一下异国风情。
机智、生动、有趣的波兰犯罪喜剧片,前半段铺垫稍微有点长,但高潮时波折叠起、环环紧扣,结局也很圆满。观影过程很开心,嘿嘿~~
11th October 2008, @home, CCTV6, alone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给五星,但是控制不住,就是觉得好看!
很不错,有创意
如果能找到英文原版的,可能我会给它4星,但是中文的译制片,我忍住恶心,还是看了!!只是,我是有多么恨译制片啊!FUCK
看完这部电影,你还觉得什么是真的?画是真的?包是真的?茶叶是真的?衣服鞋子是真的?当一个官方机构说这东西是真的这东西就是真的?
Ending is a little funny
没啥亮点,大盗的片子太多了,这部每条线都没有发挥到极致
有意思,有意思,有点儿意思,偷窃艺术品绝对是门大学问,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