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
剧情停留在那难以名状的海边。
蓝色的月光照耀着一片大海。
Chiron生活在疲惫的险境当中,麻木,警惕,他回头的那一瞬间,就像是忽然醒来的一刻,看到亲爱的人的面孔,忽然眼神明亮。
蓝色的月光照耀着一片大海海边是和月亮独处的好地方,可以向月亮哭诉,向月亮袒露心扉。
月亮不语,看着所有人的命运。
海边是和月亮独处的好地方,可以向月亮哭诉♪“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顺其自然吧,未来不是我们能预见的)这句歌词或许不仅仅是安慰人的话。
不伪装的人往往让命运更加坎坷。
可是善于伪装的Kevin终究也没有飞黄腾达。
他们将来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
谁的人生又像谁期待的那样发展呢?
善于伪装的Kevin终究也没有飞黄腾达这部电影和断背山有几分神似。
感情都有点吞吞吐吐。
都是一个撩另一个。
都是被撩的更长情更专情。
都有永生难忘的感觉。
他们的人生都有一点惨兮兮。
虽然Chiron看起来不缺钱,可是却生活在枪不离手的行当。
虽然Chiron看起来不缺钱,可是却生活在枪不离手的行当。
♪“如果不是遇见你,现在会是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人生是否要珍惜”如果没有Kevin,Chiron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呢?
感觉有的男生对一个人的执着和非他不要,和一般意义上的操守是不一样的;反而有点像心有所属。
Chiron to Kevin: Chiron对Kevin说:You the only man that's ever touched me. 你是唯一曾触摸过我的男人。
You're the only one. 你是唯一一个。
I haven't really touched anyone since. 事实上,从那以后,我还没触碰过任何人。
你是唯一曾触摸过我的男人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 乱世风云乱世魂”一顿晚餐过后,一同回家,三瓶红酒下肚,在Kevin倒出穷困潦倒支离破碎的生活后,Chiron鼓起勇气,向Kevin表达了他对他不曾甄灭的情感。
Kevin定住了。
Chiron简直就是对Kevin说,那么多年来我依旧爱你。
此处最怕就是Kevin对Chiron已经毫无感情,可是幸好不是那样,否则结局会悲哀很多。
此处最怕就是Kevin对Chiron已经毫无感情,可是幸好不是那样我对Kevin的感觉是,他有点渣,会迫于压力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比如把女生形容得很饥渴、打Chiron。
但毕竟是迫于压力,Kevin从小就教Chiron反抗,然后打Chiron的时候彻底慌了,还提醒他不要站起来,表现得已经被打趴下了,好结束挨打。
Kevin从小就教Chiron反抗Juan和Teresa是少年Chiron的庇护和港湾。
Chiron信任了Juan和Teresa。
在被同学霸凌和被母亲虐待的水深火热苦海中,能有片刻的宁静,至少还算见过光明,爱和希望。
Teresa不喜欢看到Chiron垂头丧气,而希望看到他的爱和骄傲。
Teresa是少年Chiron的庇护和港湾
被母亲虐待Teresa to Chiron: Teresa对Chiron说:Stop putting your head down in my house. 停止在我的屋子里垂下你的头。
You know my rule. 你知道我的规矩。
It's all love and all pride in this house. 这个房子里都是爱与自豪。
You feel me? 你领会我了吗?
Chiron: What's a faggot? faggot是什么意思?
Juan: A faggot is... a word used to make gay people feel bad. faggot是一个用于让同性恋的人感到懊恼的词。
Chiron: Am I a faggot? 我是一个faggot吗?
Juan: No. You can be gay, but you gotta let nobody call you no faggot. I mean, unless... 不是。
你可以是同性恋,但你不能让任何人叫你faggot。
我的意思是,除非……Chiron: How do I know? 我怎样才知道?
Juan: You just do. I think. You'll know when you know. Hey... You ain't gotta know right now, all right? Not yet. 你就是知道。
我想。
你会知道当你知道的时候。
Hey... 你现在不会知道的,好吗?
还没到时候。
剧终。
非常宁静、平实而动人的一部情感片。
丰富的配乐、大量的留白,加上三位主角无可挑剔的演出将人物细腻、矛盾的内心表现得很完美,以至于任何一笔的增减都显多余。
《月光》无疑是2016年最佳情感片,甚至是同类电影中数年来最出色的一部。
同性情感电影的佳作如今不算多见,这令我在观影时不自觉地将《月光》与《卡罗尔》甚至更早的《断背山》进行对比。
《月光》比另外二者少了略显复杂的情节,而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人物内心的表露之上。
这是一部以人物而非情节为中心的电影。
简单平实的叙述,波澜不惊的表达,背后却把一切思绪留在无声中。
也正是因此,《月光》对我的触动比《断背山》更多地是自心底的。
平民史诗?
不, 这不是什么平民史诗,因为《月光》根本不想讲述什么故事,它不想给人物安上任何的社会性身份,并从中制造出情节。
Chiron的身份是什么呢?
学生?
毒贩?
帮派成员?
这些都不重要,这些都不是Chiron自己。
Chiron永远仍是那一个纯净的心灵,像那夜月光,脆弱细腻。
《月光》教会我们去读懂感情,而置人物的身份于度外,《月光》告诉我们爱是如何超越一切琐碎之事。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结构是这样的三段,而中间全部留白。
留白的部分无需展现给观众,甚至不意图观众自己去领会,《月光》想做的仅仅是让我们看到生命中那些触人的瞬间,那些让我们铭记一生的瞬间,正是这些瞬间成全了我们每一个人之为人,而不是任何阶段性的、标签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身份。
太文艺了。
以前我认为黑人电影的标签是嘻哈,暴力或者是贫穷励志,但是这一部电影完全走不同的套路,整个镜头,颜色,节奏都太过文艺,像一首有起有落的三段式的诗。
饰演第二个阶段的凯文的演员,我觉得最帅。
也许那样,记忆中的吻才最美吧。
其实,那时候的他,开朗又软弱,很想成为强者但知道自己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的保护男主。
对男主来说,他是朋友,是个支持鼓励又爱着自己吸引自己的普通人。
第一阶段的凯文让我觉得就是个正能量的路人甲。
第三阶段成年的凯文其实也很帅,但是主要通过镜头表现出他的性感。
特别是在奇伦的梦里。
其实在海边那场戏,凯文的出现让我以为这部片子是一部精神科电影,我以为他是男主角想象出来的人物,就像《美丽心灵》里的那位朋友一样,会突然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等成年的奇伦听说凯文已经结婚有孩子的时候的那种失落,和之前他接电话时那种心底的温柔被翻起产生期盼相比,落差真的好大,那种表情在说着:你都结婚了,为什么还要联系我?
后来知道他离婚了,才释然一些。
两次噩梦都是他最害怕的东西。
一次是母亲对他的吼叫厌烦。
另一次是心里非常害怕和抵触凯文和女生产生关系。
所以说,这两个人应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吧。
其实还有很多内容让我产生共鸣。
很多时候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欺负别人的人存在。
自己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变成了被欺负或者被孤立的对象。
被欺负了,想不到解决的办法,到最后还击过去,自己从被害者又成了罪犯。
所以很多时候被欺负的人不到一定程度是不会选择还击。
还要提一句男主小时候的大朋友胡安。
也许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
都希望遇到这样一个向你伸出援手的人吧。
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你不会遇到这么清晰明确的一个帮助你的人,但是有很多的人哪怕只向你递过来一个眼神,都是对你的帮助,都是在寒冬给你的一点温暖。
在影片的结尾我原本还在想,可能两个人会有一些怎样的镜头出现。
但是这真的只是一部文艺片,停留在最美好最温柔最本真的那一刻。
本片的主题是胡安对主人公奇伦讲的一段话:直到有一天,我光着身子在街上跑,撞到一个老太太身上,她对我说“黑人的孩子,在月光下就像蓝色的一样,以后我就叫你布鲁(蓝色)!
” 然而胡安并没有叫自己布鲁,他用了胡安这个名字。
他对奇伦说“总有一天你要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别让其他人给你做这个决定了。
” 胡安是个没念过多少书的毒贩,但是他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就是你月光下的本色,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本性,而不要随波逐流。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我们经历了多少事,遇到了多少人改变了我们的颜色,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活的仍然是别人给我们的颜色,我们甚至忘记了自己原来的颜色。
奇伦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单亲家庭。
母亲吸毒,滥交,不但没有带给孩子母爱,反而经常斥责,让小小的奇伦干很多粗活,从一开始他就对女性没有什么好的印象。
相反,他少年时遇到的两个男性却带给了他很多正面积极的影响,这也许是改变他性取向的重要因素。
胡安像一个父亲一样,给予奇伦关爱,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奇伦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
影片中很重要的一段是胡安教奇伦游泳,他一面说“你应该放松,相信自己”,一面又告诉他“我会托住你”。
直到有一天,奇伦问胡安,“你是不是(我最痛恨的)毒贩?
”,胡安诚实的点头了,奇伦不顾胡安长时间的关爱和照顾,非常不给情面的摔门而出。
其实这正是奇伦独立人格形成的表现,他并没有被这个社会知恩图报的价值观所拘禁,而是表现出了自己的本性,当然这种年少冲动,率性而为,也为他日后付出代价埋下了伏笔。
凯文是奇伦真正的朋友。
不难想象,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男孩,该有多么自卑,加上身体瘦弱,不善交流,奇伦经常被孩子们欺辱。
这时候凯文站出来关心奇伦,并且告诉他,他应该反抗,不再让别人觉得自己好欺负,因为凯文深知在奇伦的深处是个坚强的人。
于是两个小孩扭打在一起,在这场充满关爱和理解的摔跤中,奇伦的内心感受到了美好的事物,也许在此时,他对男性,对凯文萌发了美好的感情,虽然还不一定算得上是爱情。
青年的奇伦生活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仍然被人欺辱,没有从母亲得到一点的关爱。
虽然胡安已经去世,但是奇伦已经从胡安身上学到了坚韧的本性,他仍是常常去胡安女友特蕾莎的家里感受他生活中唯一的美好。
尽管特蕾莎是个美丽善良的女人,但是因为胡安在奇伦心中高大的地位,他对特蕾莎充满了对母亲的尊重。
她对女性的印象一直是像对生母和特蕾莎一样很遥远,又因为被学校恶霸们欺负,从他们粗俗的辱骂中让他对女性充满了厌恶,唯一一次目睹性,也都不是什么好的印象。
相反的,他对性美好的认识都是从凯文那里,从胡安的拥抱里学到的。
终于,在他生活走投无路的时候,凯文安慰了他,再次让他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紧接着就是全片最高潮的部分。
学校的恶霸怂恿凯文暴打奇伦,青年时的凯文迫于社会的压力,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违心地殴打奇伦。
而奇伦却保有内心的本性,坚强的站在那里。
于是导演用一组特殊的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的懦夫,一拳拳打在一个坚强的少年身上,一次次打倒,一次次他又站了起来。
这每一拳都在击打着外表强壮内心脆弱的凯文,每一拳都击碎了奇伦内心的美好,每一拳也都让奇伦更加坚定自己的本性。
当老师想要帮助他报警的时候,他自信清楚的意识到自我独立于这个社会的存在,他只是重复着“你不知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坚强不是表现在外面像老师说的一样挥起拳头去报复,而是内心对个社会压力的抗拒。
他并不恨凯文,他只是伤透了心,于是他把一腔对社会和生活的痛恨发泄在了屡屡欺负自己的学校恶霸身上。
这就是敢爱敢恨的青春!
然而成长的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年的奇伦外表换了一个人。
大钢牙,金项链,黝黑强壮的肌肉,低音炮的跑车,他成了另一个胡安。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他仍然是小时候被妈妈吓坏了的奇伦,仍然一次次地被这样的噩梦惊醒,他在月光下的皮肤仍然是蓝色。
一次和妈妈的谈话,再次唤醒了这个凶神恶煞毒贩的内心,在接受妈妈道歉的时候,他没有敷衍的说句“我爱你,妈妈!
”而是真实的说出了自己内心隐藏多年的感受“我恨你,妈妈!
”然后,他流泪抱住了妈妈,这一次他和妈妈之间真的是爱,只是没有挂在嘴边。
后面的故事,无需赘述,一个正视自己内心的凯文鼓起勇气,给奇伦打来了电话,他道歉,他后悔,他又在奇伦沉溺迷失在社会生活中的时候拯救了他,而奇伦也渐渐地脱掉钢牙,摆脱了社会赋予他的黑色,唤起了内心的蓝色,他战胜了生活,保有了纯真。
《月光男孩》是部值得玩味的影片,其深刻的挖掘人性使本片无愧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相信历经百年之后,其仍然在电影史上留有地位。
然而也正是如此,曲高和寡,他平淡的叙事也很难让人静下心来看完,看懂。
影片中好几个镜头让我们看到在月光下赤裸着身子的主人公在镜子中正视自己,这其实是每个人对于自己到底是谁的探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本色,这种本色只有赤裸的时候,像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一样,才能被显出来。
只有在脱离了别人的视线,静夜中的月光下才能看到。
社会,生活,家庭,工作赋予了我们很多颜色,只有在月光下赤裸的肌肤,才是我们的本色。
本该热闹的夜晚,一个人窝在家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有人说得对,这是一部内伤型的影片。
它明明那么细腻温柔地诉说了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历程,可是我的情绪却在电影结束后久久不能平复。
年幼时吸毒的母亲带来的暴戾对待,少年时被排挤欺凌的孤单,长大后被心上人背叛的伤痛,一路走来,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沉重。
背负着过多的迷茫挣扎和压抑痛苦,哪怕成年后努力打造出坚固的外壳,但底下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和孤独。
看到Chiron面对一别十年的心上人终于委屈地说出“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人,唯一一个”的时候,看到他面对妈妈迟来的忏悔而泪流满面即使说出“我恨你”但还是选择原谅的时候,感觉心脏被什么揪着一样难受,我懂他眼神里那种深不见底的悲伤,那一刻我很想用力抱抱他,因为我想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那一段过往。
有些父母永远不会知道原生家庭或自己的行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及以后的一生会带来如何不可逆转的影响。
而有些恋人也永远不懂他们给你的伤害会如何在你日后的情感道路上变成一堆细碎的玻璃,让你步步惊心不得前行。
而残忍的是不管如何,我们依然要背负着这些不为人知的伤痛,隐忍地走下去。
影片的结尾,镜头回到皎洁的月光下,童年的Chiron独自站在海边,回过头时眼神清澈而坚定,也许这一刻,他终于能和沉重残缺的过去说再见。
月光男孩:2017年 第89届奥斯卡第一部分 小不点 胡安在毒窝发现小不点奇伦被孩子们追打骂死基佬 胡安把奇伦带到女友特瑞莎家第二天送回家 胡安教奇伦游泳 黑人无处不在 黑人在月光下是蓝色的 胡安来自古巴 奇伦母亲毒窝吸毒与胡安争执 奇伦找到胡安问他什么是基佬问他贩毒吗 第二部分 奇伦奇伦长大 课堂被同学侮辱 好友楼梯间和女同学打炮被发现 奇伦母亲晚上接待客人不让他回家 奇伦去特瑞莎家 胡安死了 瘾君子母亲管奇伦要特瑞莎给他的钱 海边与凯伦抽烟接吻解开裤子打飞机 凯伦管其叫小黑 同学让凯文打人到处挑衅让凯文打奇伦 奇伦被打不起诉 第二天奇伦在课堂用椅子打了挑衅的同学被警察带走第三部分 小黑奇伦成为毒贩 厨子凯文给奇伦打电话 奇伦看望母亲之后开车去找凯文 餐厅相见 凯文做饭 奇伦摘金牙套 凯文结婚有了孩子 奇伦问为什么给自己打电话 凯文有有客人进来点唱机点歌 凯文放歌 凯文带奇伦回家 奇伦说这一生只有你抚弄过我
总结:1.戏不多,往多了算77场,不是从拍摄上讲2.学到的是一个人三个阶段的状态,并到下一个阶段需要怎样的“事件”“对话”去推动“成长”3.学到了拍摄上用“毒品”幻觉和梦境、化学课显微镜下的三样过渡,惊醒是常用的,还有一个人走,很多小朋友玩耍。
4.剧作上,美术上,元素的呼应,挺工整的。
包括从地点上、物件上、空间上对接下来还在这里发生的戏的暗示,地点它们可能在那场戏发生前就出现过在人物、观众视野里,比如毒窝、点唱机、铃铛。
5.剧作上每场戏,时间的连续性、转换,还有地点,到最终呈现为电影时不一定如想象中、以为的那样清晰,是需要拉一下琢磨的。
5.觉得不够好的戏20,到后面没有呼应,抖动太轻微,看了几遍这段才明白他们围在一起是在看生殖器,是小时候奇伦的性意识觉醒,对同性的,不够明显,以至于后来表现男主小时候的同性倾向隐晦、突然。
a.男的是奇伦爸爸,他们却是偶遇相识的。
男的到底是不是奇伦爸爸,也没有说,奇伦也不关心,没有交代,只在男的跟妈妈吵架时候暗示。
b.一开始男的和女友家,到只有特瑞莎,把特瑞莎家当第二个家,特瑞莎造型变了,而小时候谈话不是主要由特瑞莎而是男的疏导的。
c.母亲都没见过特瑞莎,就对特瑞莎嫉妒,应该是知道特瑞莎是前任的现任,并且男孩常常常去他们家。
以上都没能交代或暗示清楚,可以知道但不够清晰,没有足够的戏或对话支撑、表现细节。
做这些也挺难的,但最好他三个阶段,欺负他的人可以特征明显一点,比如38那场戏,两个流氓同学来言语欺负他,究竟是不是那个上课看他的长发哥把头发束起来了?
真的会脸盲,虽然说这话有歧视嫌疑,但小孩、高中生、成人演员不一样,给个特征吧!
如果是长发哥,请别在两场戏之间把头发束起来,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不是长发哥,还是选长发哥吧!
6.拉片还是收获颇多的,优点缺点,可以接近从创作者角度看,但少了节奏上的观察和纯粹的体验。
1.日 外 住宅区路边两人吵架,一人路过2.日 外 住宅区附近草地两小孩追一小孩,小孩躲废弃屋里3.日 内 废弃屋一男的进来问小孩躲在这干嘛,带小孩出去4.日 内 餐厅 第一章 小不点男的请小孩吃快餐,两人点一份5.日 外 车男的跟小孩到某地,去见他女朋友,说是在毒窝认识的小孩,不肯说话,让女朋友去开导一下6.夜 内 女朋友家餐桌三人坐着,女友询问男孩信息,叫奇伦,让他住一晚7.日 内 卧室男孩睡得舒服8.日 外 车小孩坐车心情舒畅,到某地敲门,是他自己家,小孩妈妈担忧跑来,男子解释自己送他回来的9.日 内 男孩家妈妈责备并安抚男孩,不让他看电视去看书10.日 外 大草地很多小孩在开心踢足球,奇伦被排斥,走了,另一小男孩追上来,激将奇伦应该反抗被欺负,两人扭打在一起,说奇伦并不软弱,一起跑走11.日 外 男的和女友的家庭院男的发现小男孩在等自己12.日 外 海滩男的让小男孩来游泳13.日 外 海里男的教小男孩游泳14.日 外 海边小男孩开心赶海浪15.日 外 海滩男的跟小男孩讲具有启发性的黑人故事16.夜 外 男孩家门口男的送小孩回来,问他喜不喜欢游泳,钱握在手里让他猜。
妈妈开门,看见男的17.夜 内 男孩家妈妈赶紧关门,收拾,家里还有一个胖男的,问候小不点,不答应18.日 外 学校男孩一个人走向教室19.日 内 舞蹈厅很多小孩对着镜子跳舞20.日 内 隔间男孩来到某神秘小男孩团,一男孩关紧门,不让别人知道21.日 内 男孩家没人在家,男孩开音乐,放洗澡水,煮饭,洗澡22.夜 外 车男的开车来到毒窝街边 跟你男的鬼鬼形形说话,男的看到了什么走上前23.夜 外 另一车车里是那个小男孩妈妈和那个胖男的在吸毒,男的指责她不负责任,妈妈骂回来,两人疑似认识,男的疑似是小孩亲爸24.夜 被 男孩家男孩站着,幻觉母亲无声辱骂自己25.日 内 男的家小男孩不搭理女友和男的,男的教男孩该坐在哪不容易受攻击,作为聊天缓和契机。
聊不喜欢自己妈妈,女友端来橙汁,男孩问什么是基佬,男的和女友做性取向教育。
男孩问男的是不是贩毒的,妈妈是不是在吸毒,男的说是,小男孩离席26.日 内 化学课教室先是黑背景有蓝的东西在闪,拟幻觉结果是化学课讲的,在做实验27.日 内 学校走廊男孩长到高中,还是孤零零,被人欺负28.日 内 学校铁丝网附近的走廊奇伦看下面操场,那个朋友问奇伦咋还不走,说自己在那跟女生打炮,让他保密,两人分离29.日 外 家附近 第二章 奇伦男孩进母亲家30.日 内 男孩家客厅母亲让他今晚另找地方住 有客人31.夜 内 特瑞莎家餐厅男孩吃饭,特瑞莎端来水,还问男孩怎么了,鼓励32.夜 内 特瑞莎卧室一起铺床,男孩准备睡觉33.夜 内到外 卧室到客厅男孩睡觉,起来,到客厅,到庭院,看见一男操一女,幻觉34.日 内 卧室惊醒是梦35.日 外 男孩家外面广角,疑似幻觉,毒发,母亲说自己被锁在门外,催促快点36.日 内 男孩家母亲要钱,说特瑞莎给了他钱,男孩说没有钱,母亲抢,让男孩上学,男孩出门,变暗37.日 内 化学课堂一长发男看男的38.日 外 毒窝街道先前长发男和一流氓追来羞辱,这不是他家方向,离开39.夜 外 站台等车40.夜 内 公车坐着41.夜 外 站台等车42.夜 内 公车玻璃有倒影,是转了车43.夜 外 站台男孩靠着椅子躺 累了44.夜 外 海滩边广场远离人群,往海滩去45.夜 外 海滩男孩坐下,那个朋友过来,活跃地搭话,两人抽烟,男孩呛烟,男孩说到自己妈妈啥都抽。
朋友说喜欢吹风,想哭,抒情聊天。
暧昧,接吻。
给特写,朋友给男主用手那个。
摸沙子两次。
46.夜 外 车朋友开车送拘谨的男主回家,问他是不是第一次,两人碰手47.夜 内 开灯明亮卧室憔悴妈妈,绑架男主,是她的唯一48.日 内 学校食堂一长发哥和蓝条纹凯文在聊天,什么让他打人他会不会去,今天谁会被打趴下,男孩注意他们49.日 外 校园里长发男转圈子,让凯文打基佬男孩奇伦,凯文狠狠打,奇伦还是站起来50.日 内 办公室老师建议男孩起诉,男孩哭,脸上很多伤51.日 内 浴室男孩把脸泡冰水,灯光闪烁52.日 内 校园走廊男孩推开一道道门,到化学课堂就拿板凳砸长发男53.日 外 学校门口男孩被警察带进车,凯文看着54.日 内 母亲家黑底闪红光,红色母亲冲男孩吼55.日 内 卧室成年男孩惊醒,壮汉,有点想哭,也学凯文带钻耳钉56.日 外 奇伦开车,镶牙,车内摆皇冠,各种金手表链子,一男的进来问奇伦女朋友,没有57.日 外 胡同里一些男的在交谈,车里的奇伦拿出手枪58.夜 外 车 第三章 小黑奇伦开车,到特拉维斯家,特拉维斯在等着59.夜 内 特拉维斯客厅特拉维斯的钱没够,让他数钱,奇伦变身黑,会威胁人了60.夜 内 卧室奇伦醒了,母亲想念的留电录音,奇伦健身61.夜 内 卧室 夜 内 电话亭(凯文)电话打来,黑以为是缠着自己的妈妈,结果是那个朋友凯文,道歉。
奇伦在亚特兰大。
奇伦躺到。
62.夜 内 白走廊凯文各种魅惑吐烟63.日 内 卧室原来是奇伦梦,梦遗了。
64.日 外 车奇伦开车65.日 外 妈妈家院子奇伦来探望,母亲问他有没有和特瑞莎联系,说奇伦离家大老远还干龌龊生意。
又是谴责自己,爱你宝贝,上帝,也够窒息。
妈妈手抖抽烟。
两人抱66.日 外 车奇伦开车 广阔公路,天有点暗67.夜 外 海叠影晚上孩子们在海边玩,有月亮68.夜 外 餐厅外停车,穿衣服,整理发型,戴金链子69.夜 内 快餐厅铃铛响,进去,坐吧台等人,跟一服务生走来走去,来到吧台,特写,是凯文,两人打招呼叙旧,夸奇伦身材好,请客70.夜 内 后厨凯文做饭71.夜 内 餐厅奇伦摆弄点唱机,凯文端饭来,凯文去拿酒,奇伦剔牙,猛汉奇伦到母亲和初恋面前还是跟以前一样,过去附在人的身上。
凯文秀钱包孩子照,和女人结婚了,问奇伦近况,奇伦说自己贩毒,小时候打了那个长发男被送进看守所开始贩毒。
凯文反应失望,去吧台结账,回卡座,问他怎么戴金牙。
奇伦看向门口,凯文又回来,奇伦问为什么打电话给自己。
凯伦去点唱机放歌,两人相视。
72.夜 外 餐馆外铃铛响,两人出去,下班了,坐奇伦车里,开走73.夜 外 车两人在车里聊天,气氛活跃多了。
问奇伦今晚住哪,奇伦调大音乐74.夜 外 凯文家外下车,往家走75.夜 内 凯文家两人喝酒有点薰,凯文煮茶喝,说奇伦变了,还记不记得第一次遇见。
奇伦说不记得,自己生活好。
凯文说自己做自己,挣着小钱不烦恼。
奇伦:这一生只有你一人抚摸过我。
两人对视。
76.夜 内 凯文家靠在一起,摸摸头77.日 外 海边暮色,小时候的奇伦回头,眼神清澈。
中国观众对于“政治正确”的词语似乎过于敏感和厌恶,所以在发现全片主要角色都是黑人、没有肤色冲突,同性问题也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元素时,对于《月光男孩》这样小清新的存在顿时好感倍增。
影片由较为独立的三个故事展开,每一部分都在前面冠以了命名式的小章节:Little,Chiron,Black,这让我联想到《黄海》里的前三个章节:出租车司机 、杀人者和朝鲜族。
正如《黄海》中以身份为代号描述主人公的命运及生存状态,《月光男孩》也是用分隔开来的三个标题, 表现一个男孩在他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承担的角色和性格。
影片海报是由扮演不同时期男主的三个演员各自一部分脸拼接而成,看似分开的三个时期、三个故事、甚至是三个长相都无半点相似之处的演员,却实实在在展现了同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
与《少年时代》那样的成长故事不一样,《月光男孩》所选择的角度其实很狭隘,既没有坚持一拍就是十二年的主演,也没有寓教其中的生活小品,更缺少那种青春感十足的红粉情节。
简单来说,这不是以“真实感”取胜的一部电影,它所讲的故事很容易让你脱离开生活而以一种上帝视角俯瞰这出苦情戏码。
它的有些情节可能是来自某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大部分观众去感受去感动可以,但产生共通情感很难。
可贵的是,即便是这样一部充斥着黑人、 同性、毒品、霸凌、单亲元素的影片,还是能在基调上保持住清新寡淡。
以至于当你被片中的某个情节揪了一下心的时候,还是能发现它骨子里是个讲述成长的小清新,这里面有你常见的悲伤和忧郁,却没有那股透着熟悉感的粗暴和痛苦。
正如大家都在乐此不疲地讨论片中那些向王家卫电影致敬的镜头和配乐,导演用极具东方美学的诗意镜头拍摄一贯给人以粗犷印象的黑人题材电影,一刚一柔之间抵消掉了两者的极端性,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影像风格。
影片中三个关键词代表的故事,每一段都点到为止不做深入讲述。
与三个章节共同划分故事情节的还有代表童年、少年和青年这三个时期的时间节点。
由于母亲沉迷毒品,小Chiron在受到欺负时得不到家庭的帮助才认识了愿意照顾他的毒贩,随后他发现视他为养子的毒贩正是自己母亲毒品的来源。
当Chiron长大一点后,儿时的阴影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散。
相反的,周遭同学的愈加欺凌,母亲的疯癫和喜怒无常,Kevin的出现、感情给予和最后的背叛,这一切都在冲击着Chiron温顺的性格底线,影片终于在第二章结尾迎来了他爆发式的反击。
这一段反抗看似来得猝不及防,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以影片进展来看,从二人在沙滩的同性场景到Kevin当众揍打Chiron,前后不过经历了五、六分钟。
这种对比展现在观众眼里就更加直观了,仿佛前几分钟还是缠绵悱恻的二人关系,后几分钟两人就变成霸凌主导和被欺辱的对象了,变化之快,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样对比来看,后面Chiron突然的反抗行为,也就合理多了。
所以说,是家庭和环境的复杂使得Chiron在少年时期形成了软弱内向、紧张羞涩的性格,这也是前两章的主要讲述。
而到了最后一章,Chiron长大成人,身边的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
与其说导演把重点放在了他与老友Kevin的相逢上,不如说这一整章节甚至全片的重点,其实都在Chiron和Kevin那一晚在他家厨房的对话。
Kevin问他:“你是谁?
到底是谁?
”镶着金牙、浑身肌肉的大个子Chiron确实和小时候大不一样。
Chiron回答:“我就是我。
” 之后他反问Kevin,“那你呢?
”Kevin说,“我从未做过真正的自己。
”包括第一章末尾还是小不点的Chiron与毒枭的那段问话,那时候还是孩子的他对于应该具有母爱却被毒品腐蚀不堪的母亲,以及本是罪大恶极之人却给予他关爱的坏蛋毒枭,这两人的概念产生了混淆和疑问,上升来看则是对社会的质疑、于环境的困扰。
而当影片第三章出现那个“你是谁”的哲学问题时,Chiron童年的疑问似乎不攻自破了。
我们在每个时期经历的事情,或许会随着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逐渐淡忘。
但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对于情感保留的选择性,是自始至终不会变的。
这便是每个人的性格。
不论后来成为了什么样的人,对于现状是否满意,你总不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自己曾经的期许和最终的结果相差几何,是不是不小心活成了其他人的样子,也只有自己清楚。
而当你把这一切都看淡了,或许会觉得结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一步步走来,重要的是陪伴过你的人是谁,重要的是你曾经历的那段时期——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成长过程。
整部电影花上前两个章节铺垫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一点。
就像成年Chiron开着牌号带有“BLACK”标记的车,就像他无意间会被路过的月光沙滩吸引,他更在意那些值得回味的往事,而不是谁现在已经有了家庭,谁去贩毒成为了自己曾质疑的“坏人”。
而那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坏时光啊,或许早已经被原谅和忘记了吧。
这也是我们喜欢有关青春和成长故事的原因。
所以,与《黄海》不同,《月光男孩》 是有个美好结尾的。
影片最后一幕是又回到了小不点时期的Chiron站在月光下、海滩边淡淡地扭头回望着,他蓝色的皮肤和眼睛与周围蔚蓝的背景融为一体。
我想,如果给这个结尾加个章节的话,大概可以要叫“Moonlight” 了。
一方面是回味那一晚的温暖,另一方面是对于过去苦涩和点点温情的释然和怀念。
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坦露、细微的情绪释放全部融进结尾处童年Chiron的眼睛里了。
而最后这个忧郁的眼神由小演员来表现,似乎也是导演代替Chiron对于Kevin那句“我从未做过真正的自己”的回答。
在大环境的推动中,他默默遵循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开始的“Little”到“Chiron”再到最后的“Black”,不论是他最后的样子,还是他一直以来的样子,再多外号,也都只是他自己。
Chiron和Kevin再见面的意义或许不是在给观众展现多年之后,两位曾经有过暧昧的少年都已变成什么模样。
而是:你和世界都变了,我猛然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你仍旧“是唯一碰过我的男人”。
从看预告片开始,《月光男孩》就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作品。
今天在微博搜索这部影片的时候,却发现不少评论表示影片低过预期,节奏缓慢,不过是应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否则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
对此,我深深地不能认同。
当影片结束的一刻,它已经和《断背山》《春光乍泄》排在了一起,成为那些给我深深灵魂慰藉的电影之一。
首先说“节奏缓慢”。
并不是一个片子因为走文艺路线,才会故意弄得人昏昏欲睡。
“慢”是对抗那些现代电影中的感官刺激,让观众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个画面、一句台词背后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节奏确实“慢”,这完全源于主人公卡戎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卡戎是个单亲孩子,电影开场小男孩半天不说话甚至让人有点着急。
但这就是这个小男孩,他的沉默寡言来自于,他不知道要如何与这个世界对话。
他看到的世界充满了暴力、毒品和偏见,他感到害怕。
其实电影最长的线索就是卡戎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过程。
当他与昔日的好友再次见面时,镜头的节奏再次慢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回忆里试探,在彼此的目光间寻找认同,每一句看似无关紧要、小心翼翼的对白,都表示着我心中还有你,只是我怕失去你而不敢说出来。
节奏的缓慢却最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让人心生感动。
最不能接受的是有人认为电影的美誉来自于“政治正确”。
试想,如果电影换成白人,换成异性恋,片子还会这么动人吗?
也许不会。
因为在美国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异性恋的爱情常常表现为是向外扩张的,被人称颂的。
这种电影也许不会缺少对抗爱情的外部力量,比如第三者、父母等,但通常不会有主人公本身内部力量的冲突。
表现异性恋的电影通常的命题是:我如何更爱你;而表现同性恋的电影除此之外,还要完成一个命题:我应不应该爱你。
所以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设定来拍,就是为了展现在外部、内部多重冲突之下,一个人如何长大,如何学会去爱。
只是说黑人同性恋的设定能使这种冲突最大化。
如果单从政治正确方面来批评这部电影,我想只能说这些人心中还会为一段爱情去判断“正确”或“错误”,他根本没有去掉这些标签,去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部影片。
这个片子的故事内核完全也可以放在亚洲背景下拍,我想也足以拍出打动人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海报必定成为经典,因为他用一张图最好地诠释了小说的内核。
三张面庞初看上去好像很相似,但细看却又发现了年龄的差异。
虽说电影的主题是成长,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某些部分是永远长不大的。
第三段卡戎虽然已经开豪车、戴金链,俨然第一段中那个教他游泳、告诉他“要做自己”的男人形象。
但我们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在他强壮身躯的深处,依然是那个在月光下的孤独男孩。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为自己柔软的内心建筑厚厚的堡垒,学会独立,学会与这个世界对话;然后在自己深爱的人面前拆掉堡垒,轻轻靠在爱人的肩头,学会用爱来慰藉孤独的灵魂。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又切回到那个月光下面朝大海的男孩的身影,那一刻我眼眶湿润。
主人公后来生命中的种种,也许就是为了给曾经的那个小男孩一个温暖拥抱。
(刊载于1月17日私人微信号Thestylus)《月光男孩》分三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从小时候的little,到青年时的Chiron,再到成年时的black,讲述这位名叫chiron的黑人男孩的成长故事。
故事的第一部分着眼于Chiron儿时的经历,导演借助配角Juan以及主角的妈妈、来自其它小孩的欺凌,来展现Chiron的成长环境,试图缕清主角性格的成因。
故事第二部分,与主角产生唯一情感羁绊Kevin首次出现,表达了男主的懵懂情感,并以Kevin为镜反映主角的心理以及周围的歧视环境。
纵然主角有一次酣畅淋漓的发泄和报复,但又有社会秩序对他进行惩罚,于是你看,秩序和法律并不能够及时保护弱者。
环境炼成主角的硬壳,他似乎不得不将内心的“我”隐藏起来,离开这个城市,变成小时候不喜欢的样子。
于是进入第三部分,男主角已然成为一位肌肉发达,戴着大金链子、镶银牙的“直男”,分别多年后的Kevin再次出现,将主角被沉默的外壳包裹的“我”唤回。
电影分为三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观众情绪被黑幕生生打断了两次,的确有冲淡本片情感的毛病。
但创作者稍微做了一些衔接的处理,另外,由三幕来表达,又一个人生不同阶段的三个独立故事,相互承接相互映照,其内在的意味好比短篇小说,自然与长篇不同。
电影的选角非常完美。
三个演员表现Chiron的三个阶段,在眼神、个性、举止、思考方式甚至气质上出奇得一致,以至于导演不需要过多交待,我们不可能忘掉男主那双“Blue”的眼睛,我们能在人群中马上认出,啊,这就是长大的Chiron。
唯一不变的是男主妈妈的角色。
从头至尾,从喜怒无常到楚楚可怜,从年轻到两鬓斑白,妈妈这个角色,是创作者强调个人成长和环境的关系的一根弦。
毕竟父母是一个人来到世上最先接触到的人。
父母的样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电影并没有过分的同志、黑人、社会矛盾的符号表达,我们甚至看不到任何一个有推动情节意义的白人角色,情感、成长变化自始至终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体。
除了第一部分有过度把视角放在Juan身上的嫌疑外,故事,以及板正、流畅而并不花哨的镜头,基本都将焦点放在男主角Chiron身上。
电影多个主要情节,采用连续的正反打来表现的人物对话,在这样的对话里,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观众很自然地就能理解到文本潜在的含义。
比如,第一段的最后,Juan和Chiron的对话,Chiron问他,“我妈妈吸毒吗”,“你是不是售毒”,在Juan连续两次承认里,导演甚至不需要过多去展现Juan这个人物的本来生活,小小的Chiron自然能体会到他身处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一个看起来凶悍的毒枭,与自己毫无关系,却知道如何做一个慈爱的父亲;而生育自己的妈妈却不懂得如何当一个母亲;这两人之间,却又是一对施害与受害的关系。
短短一段台词,能讲出如此庞大、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和人物关系,大约是因为电影本身改编自舞台剧,剧本已经经过舞台的多次打磨。
再比如,第三部分,重逢的Kevin谈话里几次问起Chiron,“你是谁”。
Chiron一脸沉默,若有所思,而Kevin却已是拥有一个儿子、过安稳日子的男人。
创作者借着问题,将这个男孩成长的故事上升到我们所有人的层面,以一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姿态。
他并没有放弃更深层次的主题探讨。
就这样,Kevin倚于Chiron身旁,给电影划下一个忧伤的句号。
当然还有导演亲口承认的对王家卫的致敬之处,辗转交叠的暧昧情愫,惊艳的旋转镜头展示空间,以及配乐的精妙运用。
大海、沙滩、月光、眼神、沉静、浅色外衣、男孩、青春、音乐……颇具东方意味的细腻表达,给予这部西方的同志片增添了阴柔、梦幻的迷人之处,少了西方式、非洲式的直接、咸腥和野性。
两极取其中,这都无可厚非地成为其优点。
对了,原舞台剧叫《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一个无比优美并恰当的名字。
毕竟是导演真实经历所以能看出完全真实 父系角色缺失的性格错位 对男性体征的最初记忆 嘶吼是刻意模糊的 美好的记忆是稳定清晰的 第三幕的重逢情绪推进 温柔得一塌糊涂 搭配原声太美 美国人能这么拍电影奥斯卡当然得夸 虽然这个片不值五星更多只是私人戳
意外很喜欢这部。放下了黑人电影里常见的、早已说不出新意的苦大仇深主题(是的我真的巨烦《一个国家的诞生》),平和心态平常视角,安安静静说了个黑人男孩的成长故事。开头的运镜很好地传递了Little被欺负被追赶被孤立时的感受。
【B】发生过太相似的事情,对第三段的细腻无法不动容。我接受了对方的道歉,但没有像男主一样去找他,而且,也早就不喜欢他了。
看了热门短评,就像知乎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懂美国大选局势一样,豆瓣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能看出美国佳片的好歹。说本片是靠着肤色和题材拿小金人的,基本上不懂电影,简直是对不知道比你高到哪里去的几千专业评委的侮辱。还有那个说把本片换成白人的,这故事可能发生在白人社区?
整个电影有点像个心机鬼:种族、毒品、校园bully、同性恋议题,全集齐了。可第三段直接废掉了前两段。整个落脚点最后变王家卫配乐的黑人版《十七岁的天空》。虎头蛇尾的,也太可惜了吧!“不管他变成什么样,永远还是那个想让人抱抱的blue男孩。”这个idea本身就蛮“烂俗”的。
这片的导演真的不是王家卫吗……连配乐都差不多,还都用了那首Cucurrccucu Paloma……
相遇与重逢是我喜欢的戏码。第三段建立在凯打电话给Little 上,若是没有呢。想试试把前两段闪回到第三段去
并没看到什么种族。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立意太多,导演又偏偏爱在海边耍诗意,第二段最佳,第三段拖拖拉拉扯了半天却又不知所措,ending扳回一分。有时候太多的沉默和不知所措并非是好事。感觉导演就是想拍很形式的东西。
2星不至于,但是。。。
爱月之城。Gay Gay蓝。
纵使身体被肌肉、黑帮装饰的再强壮,内心仍然是一个在月光下奔跑的蓝孩子。小时候被母亲放弃,成长时被所谓的爱情背弃,一直被欺凌,一直在隐忍;自己爱的人,一直伤害着自己,索性还能长大,能重温母爱与旧梦,但过程和结果都是艰难悲伤的。其实就是一个内向且性取向被鄙视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黑人、毒品、同性等标签也过于表面化,挺无聊的
这是剧本最弱的一届奥斯卡影片了,李安要是当时把主角由白人换成黑人,05年怕是已经拿了最佳影片奖了
在大银幕上看过后还是给不出五星,总觉得哪里差口气。但如果奥斯卡夺魁,将是近五年来最棒的最佳影片得主。另,2016年唯一一部把手摇用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的剧情片。另另,唯一拍坏落俗套的硬伤是两个男孩在沙滩上爱爱那场戏。
【上海电影节展映】同性恋小黑孩的成长故事。三段叙事割裂而跳跃。同性相关情节的叙事较为尴尬,几个桥段的缘起与表达都莫名隐晦。学侯孝贤王家卫还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相比小男孩,毒枭大叔的角色很棒,获最佳男配当之无愧。电影本身波澜不惊平淡无奇,应该是10年来最差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我為什麼成為我,個人的編年史拍得不無聊已經不簡單,世上千萬人,誰想知道你的故事,所以當片子最終並不無趣,那代表它一定做對了某些事。主角的三段生涯裡面其實映照出的是有普世性的情緒共感,先是懼怕世界、試著去尋找慰藉、最終疏離荒涼,這跟他是不是黑人或同性戀都沒關係,這拍的不就是我們嗎。
比其他几部奥斯卡高级太多太多了。豆瓣打分低的有点出奇,可能更适合低幼爱情或者情感直接摆在台面上的这种,而且看电影带入的话,真的很不高级,拿自己的出柜经历去对比电影中的人?无聊。恰好这部电影还真是只有黑人背景才能有,只看到政治正确,本身眼光就有问题。很漂亮情感很饱满,喜欢。
黑人版王家卫
2016最佳g影。从little到chiron再到black,是成长并找到情感认同的过程,三个部分像三节诗句,工整,板正不花哨,比如用流畅的正反打展示对话,对话则交待环境和情感演化,不拖泥带水。没那么好,但用政治正确“攻击”它有点过了。无字幕版mark,会再看遍字幕版。
领教了巴里·詹金斯处理情绪的细腻程度,但给人贴上“黑人王家卫”的标签也是大可不必。三段切片式的剧作其实颇为冒险,不过着力点倒也全在细部,过往的大段空白,都在点滴的当下显现。印象最深的一个剪辑点在第三段,餐厅迎客铃铛乍响,心曲瞬间变换了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