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看《啊摇篮》第一集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紧张了起来,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头油然而生:这部剧的走势,怕不是要扑街吧?
电视就改编自过去的一部电影,属于新瓶装旧酒了。
旧酒又不甘于酒,新的人物设定还想谋求一些立得住的新鲜感。
海清的表演,依然有一种“演什么都像她自己”的风格。
她演的丑子冈,是延安保育院的创始人兼院长,是个湖南人。
可她演不出丑子冈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没有读过多少书而且性格泼辣、霸蛮的形象气质。
和小伙伴讨论的结果是,海清长着一副太精明的相貌,怎么看这个谈吐和扮相,都不像是个大老粗。
而先天不足,后天妆发也没找补到位。
虽然剧情发生在战火纷扰下的延安,但是大家有黑有黄有白,海清就像是抹了一把黄土在脸上,而饰演她丈夫的李泽锋,却显现出一副和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合的白白嫩嫩。
丑子冈还有的气质和海清赋予这个角色的气质,由此出现了偏差。
想来,海清的高光时刻全来自六六编剧的电视剧,《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这些故事中海清饰演的人物都有着相似的特性:精明、世故、得理不饶人、嘴快如刀。
剧里一遇到矛盾冲突,丑子冈就开始大呼小叫,遇事全靠扯着嗓子吵架。
而女二的扮演者周也,表现也拉胯,角色台词和演员的呈现双双都得扣分。
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有感染力的历史片,又不是偶像剧,像是个献礼之年的凑数制作。
哎,前面发表了一些真实感受,关于部分剧情的一些看法,有些网友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
个人认为前面几集确实有刻画不是很完美的地方,注意,纯粹是剧评,跟我对老革命前辈们的看法没有关系。
有些人真是没法说,不过为照顾你们的情绪,也支持我党庆祝100周年连续剧,那就请你们自己看剧,自己学习,自己领悟吧。
看这部剧的过程中,经常给我看哭了,有很多时候真的是很感人很感人的。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看剧过程中有所收获
近期播出的献礼剧《啊摇篮》中饰演罗小金的小朋友整蛊周也的戏实在精彩,小演员一点也不犯怵,与周也的对手戏颇为霸道,可以说是周也饰演的唐素素从小公主到革命战士转变过程中第一个磨难。
饰演罗小金的小男孩贾政澎也是未来实力派呀,十足小戏骨,不但拿玩具刀砍人家,还往人家身上抹鼻涕,这波操作还真的很符合罗小金同仇敌忾的情绪。
戏虽不多,但贾政澎没有表演痕迹的入戏程度,愤怒时的肆意妄为和委屈时的哭泣,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
这个剧让我有些分裂。
一边觉得有些熊孩子真的很烦,总跑出去让家长着急,还打不得骂不得。
有些没长大的保育员也实在很烦,特别是素素,完全没感觉到多少脑子。
但是一边又为一些温情的时刻感动。
撤退的这一集,老乡接到任务送大家去瓦窑堡,天黑前一定要到达。
中途为了配合孩子们上厕所,还动不动停下来,大撤退的背景,人人都在逃命,保育员们却体现出高人一等的骄傲,这些孩子坐在筐里被驮着走,在乱七八糟的时局里,已经快要天黑到不了目的地了,还因为孩子们饿了又要老乡停下来,吃顿好的。
老乡不乐意,素素和桂枝上去一顿趾高气扬地数落,居然还说是不是工钱没给够。
沈所长也只是小小地批评了一下。
说实话,看老乡气得蹲在地上,起来又没事没事地说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些保育员,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负老实人的感觉。
四星给选题,但是演技扣一星,再扣一星不合理剧情。
有些人看了没两集,道听途说一些谣言,就开始无休止的黑这部作品了。
首先这部电视剧做里面很多东西基本上都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情景的,包括托儿所的名字也是根据历史真实情形改编的。
几个幼儿园,你们的保育员,还有他们所照顾的孩子,都有历史原型可考。
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导演甚至还专门请教了现在还健在的一些当年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
那个年代就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年代,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年代。
有些人怀揣着恶意的眼光看这部电视剧,挑一堆毛病,真让我很不爽。
我真的很久没有吃完晚饭坐等电视剧开播的经历了,有一天晚下班错过了一集,我第二天还又回看了一下。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以孩子的视角来演的抗战时期的电视剧,它没有太多战争的画面,就是通过托儿所的日常还有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有笑点,当然也有槽点,但是这些故事真的很让人泪目。
百日咳爆发时,不仅没有特效药,连缓解症状的药物都不够用。
华北遇害前,她还因为担心丫丫,大晚上跑出去把自己最喜欢的娃娃送给她,而这么善良又可爱的小女孩却惨遭特务杀害。
安安和吉新军他们这批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刚到托儿所时保持时刻戒备,可以在外面自由玩耍时,也只是坐成一排追着阳光晒太阳。
小予把葫芦他俩扑倒在地躲敌机时,明明他也还是个孩子,却学着大人的模样来保护自己的伙伴。
而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剧是由历史事件改编的,是真的有这么一批人曾经真实的经历过这些事情。
每集播完后,都会有曾经的保育员或者在那个托儿所待过的孩子来诉说当年的事情,他们都已经老了,但是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事却仍记忆犹新。
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那些革命者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
长久以来,对海清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媳妇”或“妈妈”的层面,毕竟《小欢喜》、《小别离》以及《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几部作品中,海清的表现实在是太让人上头了,观众对她的印象也根深蒂固。
而随着电视剧《啊摇篮》的热播,海清的形象却有了颠覆式的创新,她是孩子们嘴里的“丑妈”,是保育员眼中的“丑所长”,海清演的丑子冈一角让观众见到了她不为人知的一面,没想到转型的海清居然可以这么拼。
丑子冈与海清以往出演的角色大相径庭,她是延安托儿所的所长,操持着整个托儿所的大事小情,从保育员的工作安排到心理疏导,从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到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从维护托儿所的安全稳定到让整个托儿所正常运转,托儿所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丑子冈的身影。
丑子冈的形象相当接地气,素面朝天,配合干练的短发,一身破旧且宽大的军装,背着旧军挎,踩着旧布鞋。
孩子闹肚子,她凑上前去闻粪便的气味,以确定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保育员闯了祸,她主动登门诚恳道歉,化干戈为玉帛;为了照顾好托儿所里的孩子,不惜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老乡家里寄养。
在海清不着痕迹的演绎下,一个尽职尽责的“丑妈妈”已然跃然荧屏,质朴的人物形象,粗犷的生活习惯,倔强的脾气秉性,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看得出来,海清在丑子冈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没少下功夫,且不停留在角色的外貌,而是从角色本身入手,将人物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抓实吃透,将人物本身与所处的时代相结合,与工作、生活、家庭的环境相吻合。
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犟得出奇等融为一体。
为了孩子敢去和院领导吵架,争个对错;对托儿所的工作相当上心,不光把家里的锅拿到托儿所,更是把自家的窑洞改成了托儿所;为了和新来的孩子打成一片,不惜带着孩子们一起“越狱”,成了地地道道的“孩子王”。
可以说,海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角色之中,沉浸在丑子冈的世界里,洗尽铅华的海清对角色的理解,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不少观众,对海清在《小欢喜》里的表现念念不忘。
尤其是她出演的童文洁,性格豪爽、言语犀利、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拐弯抹角,对儿子十分严厉,又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
而在《啊摇篮》中,海清则是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对细节的把握尤为严苛。
缴获的洋奶粉,先闻了闻味,接着又用手指头蘸了一点放进嘴里;掉在地上的鱼肝油舍不得扔,直接含在嘴里,等工作人员走了以后又吐到手中;给孩子们赊的蜂蜜,自己舍不得吃上半口,把留在瓶口上的那点用手指头摸了摸,放进嘴里咂了咂味……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如一块块拼图一般,拼凑出了丑子冈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
转型,是每个演员都会面临的难题,毕竟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努力适应完全陌生的角色,这份决心不是谁都能下定的,新的角色也不是谁都可以驾驭的,转型失败了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
《啊摇篮》就是海清的转型之作,看着荧屏上不拘小节的她,似乎早已忘了她曾经精致的一面。
好演员就是这样,不光勇于挑战自我,更是勇于闯荡陌生的领域,像海清这样的演员,不光为角色而生,更是能驾驭各种意想不到的角色。
一部《啊摇篮》,不光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岁月,重温延安托儿所的人和事,更是让观众见证了海清身上的无限可能,从《小欢喜》里精致的“童文洁”到《啊摇篮》中接地气的“丑妈妈”,转型成功的海清,也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即将与观众见面的电视剧《心居》中,海清将出演女主角冯晓琴,海清又将奉上怎样的精彩演出,塑造怎样的全新角色,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拭目以待。
追到了31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31、2过黄河的两集有点出戏,主要是历史上过河的船是大船,骡子牲口都是带上船的,电视里的小船看着很别扭,不用战机了,黄河里一个浪过来,这小船就没了,这里估计是缺经费;另一个是这两集的孩子太少了,明明是96个孩子,这里最多十几二十个,还都是大孩子,保育员比孩子都多,怎么看怎么出戏
冲着海清看的这部剧,前面还没感觉怎么,看到27集撤离延安那段,我实在忍不住了,不经事的时候可以跟群众你好我好,有事的时候他们这些人跟群众真的是泾渭分明。
找住处,丑子冈嫌弃三百人待在一起太挤,话里话外都是让老百姓腾窑洞的意思;还有走两步停三步,马夫催促他们快点走,唐素素、梁国欣这群人指责马夫时的那副嘴脸,真让我这个他们眼里的群众很不舒服,就你们娃的命娇贵,其他人的命就不是命?
一个娃大小便,几百人就得侯着,还什么边走边吃怕呛着,我也不知道一个个少爷小姐坐在篓子里"急行军",怎么就能呛着,人家马夫赶路是为了谁?
人家老百姓冒着被日后国民党清算的风险拉活,就为了挣你们几个子儿?
一天的路能走三天,算个屁革命军人,他们这些人还挺有理,嘛呢姐姐们?
郊游呢?
打仗呢!
逃命的当口,各种肉面备着,能吃饱穿暖就比当时老百姓的孩子幸福百倍了,熊孩子我能理解,电视剧里的这群保育员巨婴我就真受不了了,我严重怀疑这个剧的豆瓣评分是刷出来的,就这部剧的三观能给九点几分,那我只能说是社会病了。
看过电影版《啊摇篮》的估计都是40往上了,对于那段历史现在的很多人并不了解。
所以电视剧版的《啊摇篮》还是很吸引我的。
这部电视剧启动其实是在2008年前后,采访了很多延安保育员的人员和孩子,但是,的确,这样一个影视项目很难拿到投资,因为题材太不吸引人了。
我们在每一集电视剧最后看到的采访画面,很多保育员和孩子都已经不在了。
没能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是个遗憾。
一个影视项目,诚意有了,资金也有了,但是这个剧本在编写上可能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所以设立了素素这个虚构的人物,一些缺点和失误都由她来承担了,这也导致这个人物并不太招人喜欢。
演员虽然大牌不多,但是演技都是在线的,可是因为题材还有缺少关注,也导致到了现在都没有评分,虽然电视剧情节上有些拖沓,但是还是拍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和苦中作乐,最后在解放的北平孩子们站在一起的时候,也很感动。
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虽然没有评分,不是爆款,但是记录一段逝去的历史,应该说是一部有价值的电视剧。
和平年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大后方来写历史,这个出发点很好
就看了一个小片段……一屋子不认识的演员演技都吊打周也……海清更是碾压……想想周也这么辣眼睛的演技龚俊还都接不住……真是……终于知道周也在山河令里挤眉弄眼为什么也能看下去了,因为那部剧里大家水平都一般,但在这部剧里,就太显眼了,一个哈密瓜混在一堆排列整齐的西瓜里一样明显
就冲它,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斩男色,没有护士小短裙,没有8两重的发蜡,海清一股子中年妇女灰头土脸的男人婆的样子,我要给它100分!我们女人活一世,不是为了矫情个少女姿态死都不老给男人当绣花枕头的!
开头几集当成喜剧看挺上头的。片尾比剧催泪,真实的历史永远更容易让人心里生出涟漪。
被女主的咋呼吓到,果然是海清。演什么都这样,唉
离离原上谱,越看越离谱。假,还说是真实改编的?额,这拍出来是想嘲笑后来的计划生育吗?圣母,尬,假,作。烂俗。。。。我终于发现了海清是剧抛脸,我就没记得住她的脸
剧情和部分演员的演技都尬到不行
周也演的像个精神病…她的演技巅峰也就是在少年的你,其他都太差劲了
周也演的什么玩意儿,她在电视剧里多出现一秒,我的眼睛耳朵就多受一份罪。资本能不能别塞这种资源咖在主流电视剧里镀金了。
2021离谱电视剧大赏提名:“(所有表演融为一体的毁容鬼叫)啊啊~~~~~~~”
没有演技却有一堆营销,全网好女儿,是个废物。
周也那些动图就算了,为什么海清也……演得跟童文杰有区别吗?真的有点套路化。而且这地地道道的北方普通话,说是湖南堂客,在骗我吧…………
想起了40年前的电影《啊!摇篮》,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陪我打月饼……
蹭爸妈的剧看了看 那个马五婶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脸一直那么黑的油光发亮
如果是个流量这种演技,大概能各大论坛被屠版嘲一星期吧,周也这种演员,真是太侮辱观众了。演不出角色,至少也要演得像个人样吧。
周也长得有多好看,演的就有多烂,一张嘴吵的直头疼,倒是放得开,就是收不回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可云2.0……再加上一群滋哇乱叫的孩子,真是炸锅了,10集弃。p.s. 还是断断续续看完了,张静平这大渣男真是虽迟但到,吐了……
一开始被海清的悍妇形象所吸引,然后就浮夸且无聊了
比想象中好看那个素素是什么资源咖?全剧拉后腿
中途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