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努力生活在世间,像小麻雀一样不辞辛苦又那么卑微。
虽然过得清贫,但生活中却不失温情。
鸵鸟养殖厂工人卡里姆和妻子以及三个儿女居住在伊朗的一个小村庄,可是有一天,因为一只鸵鸟的走失,他被解雇了,生活由此发生改变。
他骑着摩托车去大城市想给女儿修助听器,意外的被当成载客摩托车而获得了一份谋生的工作。
就这样往返于乡村和城市之间,渐渐的,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使他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变得自私、孤僻。
他把从城市里收集来的废铜烂铁当作宝贝,而把与家人的亲情和邻居的友情却由于他的疏忽被抛在脑后。
终于有一天,那些堆积很高的破烂坍塌了下来,将他埋在里面。
受伤后躺在家中不能动弹的卡里姆看着家人和邻居每天悉心照顾他,家里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他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故事里这个淳朴实在的农村人被城市里各样的习气沾染,慢慢变得自私、唯利是图,幸好结局并不坏。
导演用了鸵鸟、麻雀、金鱼来做隐喻,这些纯真美好的东西一旦丢失了,生活也就会变味了。
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一个是卡里姆背着蓝色的木门走在田间,一个慷慨的汉子此时此刻变得小气刻薄,放在家里都不要送给别人,镜头从卡里姆的后背一直拍到他的正面,一扇活动的门自顾自的往前奔走,一个表情凝重的老爷子吃力的扛着一扇门;一个是孩子们努力存钱买的金鱼全部散落在地上,那种希望破灭的绝望之情让我唏嘘不已,看着金鱼死在地上还是把他们推到旁边的小渠沟里,这些鱼承载着孩子们百万富翁的梦;一个是卡里姆在养伤期间飞进家里找不到出口的麻雀。
这不就和他自己一样,身处一个困局之中,却一直努力打破困局,最后他打开了门窗,让麻雀飞了出去。
结局并不坏,因为那只走丢的鸵鸟回来了。
电影看了两次,第一次是自己一个人看的,第二次则是放在电视上和我妈妈一起看的。
用意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转眼间,父亲去世九年了。
曾经也是这样为了家人付出一切,却不辞辛苦,还没有享受生活的时候却已离去。
妈妈看电影的时候说,这个人脾气真好,孩子们犯错了他却不生气,还在努力挽救弥补,家人就是他的动力。
我想,每个做父亲的都会这样吧。
想让家人过得幸福,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一直觉得生活的细枝末节比惊心动魄的大场面更加打动人。
生活的每一次转折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圆满,如果生活对你的向心力一直都有存在。
虽然妈妈一开始也嫌弃这电影看着“灰头土脸”的,但看完之后她却忍不住和我讨论,说鸵鸟回来了,这个人就可以继续回去工作了吧。
我想这就是好电影的神奇之处。
看完电影,想到了一个词,叫讨生活。
男主一家之主的责任感,养活一家人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也希望更好的生活,所以希望孩子的时间是在学习上,而不是工作上,赚钱就应该是他的工作。
养鸵鸟,本可以周而复始的过一辈子,但意外来的也很快。
打破舒适圈,很多时候都非自愿,但也只有打破舒适圈,才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能力。
摩的也好,运货也好,捡建筑工地的废料也好,形形色色,有开心也有不开心,但只要能养活家人,担起责任,还是会继续好好奋斗,但是自己喜欢的吗?
或者没那么重要。
男主应该是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吧,结局可以回去养鸵鸟很圆满。
男主的责任心,诚信,善良,温暖很让人感动,这些特质并没有因为自己困难就丢掉。
男主也很真实,贫苦下,只能先顾自己家,舍不得送的门,舍不得给小女孩的钱,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男主多拿的小费多买的果子,回去路上就丢了,是不是也预示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留不住的。
男主不断的运回免费的建筑材料,最后被砸伤,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不要贪得无厌,只保留自己需要的就好,或者应该学会分享。
电影中金鱼出现过很多次,所以我在想金鱼代表什么,可能是梦想吧。
小男孩为梦想努力。
梦想或者很远很大,但付诸实践,总归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干净的水窖感动了男主,同时努力搬花去賺鱼苗钱,确实也买了,只是可惜在路上鱼散了,这不就是梦想吗,可能不成功,但也不会一无所获。
或者看一遍的我有点肤浅,但导演在内容的设计上,人性表达上确实很厉害。
麻雀是普通人,是你我,平凡而伟大,加油吧!
看《麻雀之歌》的卡林在屋顶举着电视发射信号支架的时候猛然发现,不知道在多久之前看过这一幕,好像在脑海中突然闪现。
伊朗著名的导演马基迪的作品,最有名得是那部《小鞋子》,我记得给学生们放映过两回了。
1.温情而细腻的笔法直戳内心,印象最深刻的几场戏:卡林在街头迷茫惆怅于不知如何为女儿买助听器之际,右手边突然有人上了他的车,误打误撞把他当成载客司机,于是开始了他的载客赚钱养家之旅,朴素而又独特充满着奇幻的故事弧光。
遭遇的一个讹诈的乘客,不仅没给钱反而说给了他钱没有找他,接着是吆喝警察,卡林那一刻选择择慌而逃,基于最底层民众忐忑不安稳的谋生手段,又基于惧怕身边那恶魔斜念之人的纠葛。
卡林的摩托车中午出现故障,在最为紧要的时刻,也就是在最为紧要的时刻,他注视着卡车背后那一车的鸵鸟,想起了自己上一份自己亲手走丢的鸵鸟而被开除工作,只是一闪念给了卡林一个特写镜头,接着他没有变卖自己车上拉着的冰箱,也为此因祸得福,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如何用镜头去处理人物与文本的关系,以及节奏的把握,是打动观众最有重要的地方。
卡林骑摩托赚到的小费回家路上买的李子,随着袋子破烂,一个个地随着车轱辘掉进溪水中,对应的非常诗意的镜头是孩子们为了自己百万富翁的梦想,因为水桶破裂,所有的鱼儿都摔落一地,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仿佛被一股股巨浪冰水泼洒,极度悲凉地展现了那幼小心灵的种子被无情摧残,通过以小见大,又写实的手法展现孩子的童真和奇幻的爱。
哈尼叶撒谎称自己换了电池,助听器就好了,接着卡林对着背过身的她讲话,卡林发现她根本听不见……2.找到了复原现实弧光极度精妙的镜头:朋友过来探望卡林,没有进门,镜头留在了门沿上方:朋友带来的手信以及朋友告别招手的画面,卡林背过的蓝色门板,麻雀闯进自己家中,惊醒昏睡中的卡林。
3.卡林主观的几个窥视镜头:栅栏前的鸵鸟,门框中妻子儿女的交谈。
非常意象的片名,像那只无意闯进的麻雀的呼喊,它想要挣脱出被困的房间,而几经撞上那玻璃,多线性的叙事却非常顺畅的结构,还有那荒漠的西亚风光,以及来自中东的阿拉伯音阶,充满了独特而又充满共情的表达,导演截取的瞬间凝结了人性之光彩。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偷自行车的人》,同样都是描写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
后者关于人内心的描写要更到位一些,但描写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方面,就逊色些了。
《麻雀之歌》,很有本土特色的一部电影。
鸵鸟蛋:鸵鸟蛋作为现存最大的鸟蛋,其坚固性与沉重感在影片中转化为卡林作为父亲所承担的“养家责任”,而丢失鸵鸟导致失业的危机,如同其蛋壳的脆弱,映射着底层人民随时可能崩塌的生计。
麻雀:麻雀虽在片中“存在感渺小”,却是核心隐喻。
导演曾言麻雀象征着“弱小的孩子”,其歌声虽不动听却坚持鸣唱,这指向底层民众未被听见的呐喊。
值得注意的是,麻雀的“弱小”并非被动——强调伊朗穷人“不可剥夺的志气”,麻雀的生存韧性(如熬过寒冬)恰是对苦难的无声反抗。
更微妙的是,影片以“麻雀之歌”命名却淡化其形象,暗示这种抵抗并非轰轰烈烈,而是隐匿于日常琐碎中(如卡林骑摩托谋生的坚持)。
这种“隐匿性”构成了一种诗学:卑微者的尊严不在于改变世界,而在于不被世界改变。
蓝色门:蓝色门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卡林背负门板穿越田野的镜头,既象征他对家庭责任的执着,也暗示这种责任异化为枷锁。
蓝色在伊斯兰文化中常代表神圣与宁静,但门的“移动性”消解了其庇护功能——它不再是稳定的家园象征,反而成为流动的负担。
将门描述为“压在父亲身上的重负”,而卡林抢夺门板的行为则暴露了底层对“体面生活”的焦虑:门作为阶级身份的符号,其失去意味着社会地位的进一步坠落。
然而,门的蓝色又始终保留一丝希望,如同导演对农村“回归本真”的寄托,形成责任与救赎的悖论。
金鱼:金鱼在伊朗文化中通常象征纯净,但本片颠覆了这一意象:鱼苗散落炙热地面的场面,直指孩童梦想的暴力性破碎。
然而,这一场景的悲剧性并非终点——孩子们将金鱼扫入水沟,暗示希望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导演通过金鱼在不同作品中的意义转换(《小鞋子》中代表活力,本片指向脆弱),揭示了纯真的辩证性:幻灭不是终结,而是重构希望的起点。
此外,金鱼与臭水窖的关联进一步隐喻底层生存的荒诞——最肮脏的环境反而孕育最纯粹的渴望,这种反差构成对“贫穷美学”的批判。
上述意象的共同特质是“流动性”:鸵鸟的丢失与找回、麻雀的时隐时现、门的背负行走、金鱼的漂流,均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因果逻辑。
道明了影片遵循着探寻、执著、破碎、重拾、回归的顺序,但意象的反复出现(如鸵鸟与麻雀的对照)实际上解构了这种线性,形成环形结构——卡林的困境从未真正解决,而是不断循环。
这种处理暗示底层命运的不可逃脱性,但意象本身的诗意(如蓝色门的色彩、贴画的亮光)又赋予苦难超越性,呼应导演对“人性微光”的信仰。
看完电影,想到了一个词,叫讨生活。
男主一家之主的责任感,养活一家人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也希望更好的生活,所以希望孩子的时间是在学习上,而不是工作上,赚钱就应该是他的工作。
养鸵鸟,本可以周而复始的过一辈子,但意外来的也很快。
打破舒适圈,很多时候都非自愿,但也只有打破舒适圈,才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能力。
摩的也好,运货也好,捡建筑工地的废料也好,形形色色,有开心也有不开心,但只要能养活家人,担起责任,还是会继续好好奋斗,但是自己喜欢的吗?
或者没那么重要。
男主应该是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吧,结局可以回去养鸵鸟很圆满。
男主的责任心,诚信,善良,温暖很让人感动,这些特质并没有因为自己困难就丢掉。
男主也很真实,贫苦下,只能先顾自己家,舍不得送的门,舍不得给小女孩的钱,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男主多拿的小费多买的果子,回去路上就丢了,是不是也预示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留不住的。
男主不断的运回免费的建筑材料,最后被砸伤,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不要贪得无厌,只保留自己需要的就好,或者应该学会分享。
电影中金鱼出现过很多次,所以我在想金鱼代表什么,可能是梦想吧。
小男孩为梦想努力。
梦想或者很远很大,但付诸实践,总归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干净的水窖感动了男主,同时努力搬花去賺鱼苗钱,确实也买了,只是可惜在路上鱼散了,这不就是梦想吗,可能不成功,但也不会一无所获。
或者看一遍的我有点肤浅,但导演在内容的设计上,人性表达上确实很厉害。
麻雀是普通人,是你我,平凡而伟大,加油吧!
温柔的伊朗故事片,富有浓郁的中东风情,外刚内柔的父亲、贤惠内敛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懂事乖巧的女儿,一个温暖的家庭,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迈向幸福,每一次的转折都是为美好的蓄力。
父亲看起来很暴躁,看到他的一双儿女在公路上兜售玫瑰花,发疯到要打他们。
但是他只是因为心疼,因为自责自己没能保护好他们,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他也会跪下来给听力有障碍的女儿系鞋带,并承诺她修好助听器让她可以参加考试。
在他急需很多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把冰箱送了回去,并且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或许没有太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酷炫的特效,但这样一部伊朗故事片却真真切切打动了我的心,它在真实、充满了世俗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中,向我们传递了温暖的爱,传递了亲情的力量。
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座谈会纪要/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王犀灵、高磊、金爱武、陈杏生、陈丁、刘明、徐峰、钮少晴、范大茵(观影者:姬伯庆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钮少晴影片实际展开的两条线索;影片片名的所指与含义范达明: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又名《小麻雀的假期》。
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悲喜交集,写的是伊朗当代农村最普通平民的生活,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影片实际上同时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的线索,从丢失了鸵鸟被开职以及为女儿去城里修理与购买助听器到不经意中变身为城里的摩托车载客车夫来挣钱养家;一条是儿子与其他小伙伴清理蓄水池养鱼,期望积聚资金成为“百万富翁”。
影片很有可看性,导演拍过《小鞋子》等名片。
片名的字眼“麻雀”,指的就是影片里的主人公们,按照《小麻雀的假期》的片名,好像又是指儿子及其同道的那群小朋友,因为只有小朋友才有所谓寒暑假的假期。
下面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看片的感受。
马以乐:影片不复杂。
它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
路,都是人闯出来的。
影片写人很细腻,说的都是很平凡的东西。
主人公卡林像麻雀一样,一点一点从城里收罗废品,天线,门窗等等,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人的贪欲或追求是无限的。
王犀灵:我国在新中国初年公映过一部影片叫《乌鸦与麻雀》,乌鸦指上层人物,麻雀就是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这部影片说的麻雀,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们,包括父亲卡林以及儿子等小孩子们,他们也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本片与阿巴斯的影片感觉相似,影片很淳朴,手法不绚丽花哨,把底层人的生活很细腻地表现出来。
当然比阿巴斯的影片更通俗、更有故事情节。
影片一喜一忧,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高磊:影片一喜一忧,把两者叠加在一起,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
譬如他在帮忙搬运东西的时候把衣服弄破了,而得到了新衣服时又很开心。
鸵鸟的走失与回归,也是一喜一忧,是构成影片基本矛盾的一个大的冲突。
金爱武:影片朴实、自然,反映了社会最基层人们的生活。
大人的行动感动了小孩,小孩的行动也感动了大人。
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显得温馨。
导演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刻画人物。
譬如小孩子在父亲上了石膏的腿上画上图案,这些生活的细节的发掘,都很有情调。
这部片子我已经看过,这次再看没有看不下去,仍然看得令人感动。
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陈杏生:影片以很平淡的故事做了很细腻的体现。
片名很贴切,影片中的大人、小孩都是麻雀。
大片看多了,这种电影看了更感温馨。
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演出了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应该说,家境尽管艰难,但在男主人公眼光中,生活还是美好的。
范达明:这也代表了导演赋予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鸵鸟这样一种动物在影片中的出现,通常很少见,这为影片带来别样的特殊感受,一种视觉的与动态的奇观效应。
影片中贯穿出现的养殖场的鸵鸟以及鸵鸟的走失与回归,实际上也隐喻了导演这个思想,并最终通过直接展示婆娑起舞的鸵鸟的优美舞姿,把这个思想集中传达给了观众。
伊朗人的信仰及其作用,主人公的诚实劳动与“鸵鸟”情结陈丁:伊朗电影中都会讲到信仰。
影片中有男主人公在街头席地礼拜的镜头,此时他挡了巷子口的路,后面汽车里的一家人都能有耐心地等候他,甚至还给他送来了饮料。
可见,宗教信仰在他们国家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何等的地位,这看了让人很有感触。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男主人公没有觉得自己这样的工作很辛苦,相反,他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不管是在养殖场,还是在城里载客或者送货)。
我们看到他把自己送货带回了家的冰箱,最终没有占为己有,而还是送回了原主,影片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触动他良心的是他看到了鸵鸟。
范达明:鸵鸟,是主人公心头难以忘怀的情结。
鸵鸟,其实在这里就是他自己的返照。
冰箱的物归原主,犹如鸵鸟的回归。
主人公有如此的行为,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
诚实劳动,既是主人公的信仰,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马以乐:影片有男主人公不想拿多找的钱的镜头,以及把冰箱送回去的情节,都体现了信仰对于人的作用。
生活的沉重与家庭的责任:在与家人对抗性的打骂中流露的是真挚的爱刘明:我的一点体会是,不管生活怎样艰难,主人公都能坦然地接受。
在与自己家人常有的对抗性打骂中,流露的是他真挚的爱。
徐峰: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主人公脸上的表情。
生活的沉重也刻画在他的脸上了,但更多的还是对家庭的责任。
影片不只是呈现艰难的一面,也会显示黎明前的希望。
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范达明:当然,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他觉得这个家还得由他自己来支撑,家里的一切都得听他说了算。
他妻子未经他同意把那扇蓝色的旧门送了别家,他硬是还要要回来。
陈杏生:大男子主义其实也是他们国家的特色、国情。
男主人公总体上表现的还是勤劳、善良,让人喜欢。
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与主人公的品格与美德范达明:在刻画男主人公这些品格与美德方面,我注意到影片有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镜头。
一个是在他在翻越到山顶上寻找丢失的鸵鸟出现的,一个是他从邻居家要回那扇蓝色木门的路途出现的。
尤其是后一个航拍镜头,由于是俯瞰大远景,人在整片的耕地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就凸显了主人公作为小人物的处境。
然而在接着的近景镜头中,我们又目睹了他整个人几乎被这扇门压着,背门扇犹如背着一座山。
这里所表现的主人公脚踏实地、勤劳持家的品格,让人油然而生无限感叹。
镜头画面在此组成的电影语言,涵义非常丰富,它表达出了影片的思想立场,更显示了导演精湛的艺术功力。
2013.1.31-2.1整理
那一幕很让我诧异,随之是感动。
大门敞开了,屋主一家开着小车准备出门,却被跪在门口虔诚祈祷着的卡林堵住去路,而卡林淡定自若,丝毫没有中止仪式之意。
屋主貌似有些许着急,我以为会有一场口角结果没有口角,只有屋主端上来的一杯红茶,一句“愿主听见你的祈祷”。
对信仰的虔诚,原来大家都一样。
《麻雀之歌》和《小鞋子》是同一个导演,也是讲述了平凡的一家人的故事,不同的是,小鞋子是以孩子的视角写的,而此影片是以父亲的角度写的。
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农场打工的父亲,因为其所看管的鸵鸟园跑掉了一只鸵鸟,而被辞退。
女儿的助听器也在此时坏掉了,本来就贫困的家更加雪上加霜。
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发现了开摩托车挣钱的方法,这个男人经历了许多悲喜交加的事件,好在命运并没有过分地玩弄他,鸵鸟最终回到了园子。
还有小孩子们的养金鱼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也穿插其中,让我们看到了平凡而感人的梦想、亲情。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才特别的真实。
面对利益的诱惑父亲有过犹豫,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善良,面对孩子们不切实际的梦想,开始特别反对的父亲也小心翼翼的守护了起来。
每一个平凡的人就像麻雀一样,虽然渺小,但是活得有滋有味,也会唱出嘹亮的歌声。
这种片子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关于“贫穷”的题材,这些处于极度贫穷的底层人艰难求生让人揪心,国内的艺术片与其想办法拍什么原生家庭不幸的少女少年、边缘人士小混混、无病呻吟的文艺青年,不如也去拍那些很穷很穷的人,看看生活的本来面目。
越看越没信服力
i guess 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movie i have ever seen. Majid majidi is a poet.
对于已经看过小鞋子的我来说,NOPE
所以为什么不是鸵鸟之歌
满满都是爱
xzd 穆罕默得·阿米·纳吉 麻雀之歌bbb
各种倒霉事总能找上他们
伊朗电影。
无看
在现实主义、小人物题材的催泪弹方面,马芝迪真是太灵了。片子有几个镜头真是灵光闪现啊,特别是那个神的视角机位,真漂亮!
资料馆2014.12.11.7pm 现实主义情节剧。强调来自上帝的惩戒与提醒/提示,好几次切换到超大景别(高空俯拍背着门板的卡林)。开头坏掉的助听器、走失的鸵鸟,把观众引向《偷自行车的人》,但惩戒其不够善意、断腿后,妻子与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仿佛转为要对命运(上帝)怀有更大的信心。不太统一。
美学好陈旧
木有字幕 看的偶快穿越了 还好瞎子摸象也能摸到几分
虽然很感人,很煽情,但是男主的演技有时候真是让人感觉表扬痕迹过于明显。
鸵鸟跑了,麻雀飞了,金鱼打翻了,但纯真质朴并未消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足以让人感动。
大概能拆出两三个片子吧,摩的司机的段落还算比较饱满,对城市空间的展示还不错。不过女儿的助听器,儿子的水窖,乃至视觉上最夸张的鸵鸟养殖场都跟这个故事不算兼容。还算用到了宗教元素来做梗。航拍实在是太刻意了。
小人物,小世界,淳朴,感动,人性之光。
平实感人,前奏冗长,高潮短促
相当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