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最后我很吃惊,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局。
电影从一开始人物的刻画方式就很夸张,很好笑但我不觉得是幽默,因为一点都不现实。
我之所以能看下去就是因为女主长得很漂亮。
我看到三分之二觉得这部片子一般,导演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那种从剧情里推测出来的想法,直到看到最后,来了一个反转,跟我一直秉承的信念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很厉害,让我看到了还有很多思想与我完全相反的自由的人过的很好,很开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额,就在刚才看完了一年之痒,当画面全黑时,我就觉得我三观尽毁了。
看剧情简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是个救赎之旅,小两口新婚一年出现问题然后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最后没羞没臊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随着丫的分手我发现,我的看电影记录中终于有一个异数了。
这个片子是的主题完全可以用部电影名字来描述,就是真爱至上,可是,注意可是,人家说的真爱至上不是让你背着老公钓凯子,不是面对旧情人不能割舍吧。
咱天朝人都是劝和不劝分,而且两个人也没出现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俩人面对所谓真爱其实根本就是诱惑丫的就直接掰了,你还打算让我相信真爱,这算什么事啊?
电影似乎提出了个特别外貌协会的鉴定真爱法,那就是白富美对高富帅,屌丝只能跟平凡妞,而且为了应征这种所谓真爱,把男主设置成事业未成的屌丝,女主则是职场白富美。
他们的真爱也是跟他们形象相互搭配的,一个帅哥高富帅,一个面色憔悴的傻妞。
而且更过分的是电影中直接把男主角描述成一傻逼了,跳傻瓜舞,说冷到死的笑话,只为了把男二的形象衬托的更伟岸,日,男主角在少年xx里留胡子造型也不差啊,这算什么手法啊,鼓励广大已婚女性同胞出去寻找所谓真爱啊?
说是男主跟女二登对的真的是被误导了,安娜法瑞斯这造型估计是从影最丑了吧,难道说登对就是因为帅哥陪美女,怂逼对傻缺才是最佳组合?
这算什么,真是误导群众啊!!!
难道审美观就是真爱吗?
其实我就想说的是你们凭什么打着真爱的名义去糟蹋婚姻?
我觉得女主的冷谈才是导致婚姻破灭的最大助力,当两人关系处在僵化期的时候,女主终于抵挡不住男二欲擒故纵的手段,主动献身了,而男一还在为亲了女二内疚的时候就把帽子戴了。
有一段看似男主很傻逼的戏,就是电子相框出现俩人激情床照的时候,男主角发现后极力阻拦,女主在大家都都鄙视男主的时候也加上了一脚,人哥们儿档相框只为一个人啊,你爸妈鄙视吧,你怎么也那样啊。
俩人坚持到一年那段,大部分都是男主角为了女主角改变吧,跟她一起跑步,勤做家务吧,女主做的难道就是增加情趣和稍远离多金高富帅?
女主角从种种表现觉得男主角是个傻逼,表面说自家男人好,但是心里是把自家人跟男二号比,男二号帅,多金,还挺浪漫,我就想说了,你俩人虽然算是闪婚,也交往了七个月,一个人傻逼不傻逼你都看不出来,那么傻逼的一定是你!!!
当然,婚姻的破灭跟奇葩亲友有莫大关系,远离奇葩,当然我作为我朋友圈最变态的一个,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
感谢大家看完一个偏激的傻逼在看完之后所说的垃圾。
豆瓣打分比较低,但个人感觉还可以。
数码相册那个情节好搞笑,演员的表情很到位,简直是尴尬症患者的灾难片。
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觉得毒舌男配角的笑话很无趣。
没有在国外生活过,不知道电影反映的是不是那里的主流爱情观。
感觉比中国人洒脱很多,觉得不合适就分,不委曲求全,离婚也离得兴高采烈。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人由于各种因素(例如婚后有小孩的),顾虑重重,即使婚后发现不合适也会将就一辈子。
当我们在谈论婚姻时该谈些什么?
起初,我们接受了自己认为配得上的爱。
后来,我们发现没有哪段爱配得上自己。
作家春树曾经说过,“爱情的发生是不讲道理的,相处却是要讲道理的。
”尽管围城内外的人一再唠叨,结婚是爱情的坟墓,但,生活中众多执子之手从一而终的有情人还是为我们点亮希望的微光。
我们很容易被生活中或者网络上流传开的至美爱情感动。
老汉为比自己大10岁的老婆在悬崖峭壁上凿出6000多级石梯通向外界的“爱情天梯”;99岁的老汉亲手采摘鲜花送到102岁的老伴手中,迎接两人婚后的第83个七夕节;《飞屋环游记》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开场十分钟,娓娓道来一对青梅竹马彼此相爱的一生。
时间会告诉我们,关于爱情的全部真相。
而这一切,绝非我们当代年轻人认为的那样。
身边太多秉承新概念生活方式的人们开始后悔。
曾经的丁克家庭后悔没要孩子,现在年纪大了想要又危险;曾经坚持结婚与否并不影响爱情的文化青年,要么接连爆出领证的微博,要么遗憾地传出分手的消息;曾经坚持一个人生活最潇洒的男女们,纷纷加入了征婚的行列,有些潦草结婚,有些还在苦苦坚持。
其实道理老一辈早就将给我们听,只是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以为错的是他们。
当然,爱情还是要两情相悦,讲求相处的缘分,不能将根本不适合的两个人硬凑在了一起。
譬如在我们这期推荐的英国爱情喜剧《不羡鸳鸯》中,这对不和谐的夫妇在结婚第一年就忙着挽救他们的婚姻。
半红不紫的小说家乔什和十足女强人的妻子奈特结婚第一年就遭遇了感情不和,身边还有“第三者”“第四者”插足……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难得的缘分,如果不懂得经营实在可惜。
而大家都懂的彼此尊重、信任、理解、包容这些浅显道理,还请生活在一起的眷属共同修行,白首不相离。
文|苏筱兀。
已发平媒,勿转。
才6.4分吗,这部电影我看过好多遍。
《give it a year》的意思是,再试一年。
如果那种感觉还没找回来,与其勉强在一起互相看不惯、互相撒谎、为了维护诺言而强求,还不如互相说真话:我够了,分开吧。
你不敢说这句话是因为你觉得我受不了这句话,但其实我多希望你先说出来,因为我早都受够了。
说出来的那一刻,你发现你其实等了好久,我发现我超级开心。
天长地久?
不不不,够了。
这电影表达的心智很成人,态度很诚恳。
必须要说的是这部片男女主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双方都拥有足够的婚后社交,所以分手时突然断裂的亲密陪伴感很容易被立刻对接上的异性社交无缝替换,所以这种分手并不痛。
两人也没有分手就绝交的心态。
这种分手没有相爱相杀的内耗过程,这不简单,这需要成熟和诚实的心智。
国内两性关系在面对这种事件往往陷入痴男怨女的相爱相杀,按心理学观点这是高度缺乏社交网络的二元关系造成的,是一个巨婴化的恋爱状态。
男女找的都是照顾自己的“妈妈”,而照顾我的人(“妈妈”)要和我分手,就等于婴儿的世界被毁了,对婴儿来说既然世界毁了,那就索性毁掉这个世界。
于是痴男怨女相爱相杀。
国内常见的两性关系套路是互相要求另一半远离异性社交,将两个成人强行拉进一个二元关系状态(母婴关系状态)。
互相对彼此进行降维打击。
做一个笼子一起钻进去。
所以这部电影的两性关系在国内绝大多数两性关系模型中都无法套用。
心理学界认为国人的集体心智水平是6个月左右,心理成熟度和社交依赖度决定关系的状态,这部电影被打低分,也许是年轻的豆瓣观众接受不了真正的成人世界吧。
扩展阅读: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20169?dt_dapp=1
其实电影所探讨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在某次邂逅迸发火花安定下来之后,是否会日久生情。
电影里的两人不是没有努力过,在面对婚外情的诱惑时也会稍作抵抗,而做这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因为两个人仅仅是看起来很般配?
我觉得女主角的一句话很精辟,他们爱上的不过是坠入爱河的那种感觉,而非彼此。
但是,我说电影的故事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它完成得却不够有趣。
尤其是一见钟情的那对。
萝丝·拜恩与西蒙·贝克间毫无火花而言。
不是说不能拍一见钟情的桥段,而是你得拍出一见钟情的感觉。
西蒙·贝克凭什么就非萝丝·拜恩不娶了,而萝丝·拜恩又肿么会突然就喜欢上一个钻石王老五了了?
你敢担保这一对不会在三个月之后重蹈覆辙?
或许编剧是想说这样的男人才是适合萝丝的类型,而她自己之前一直都没有意识到,错把一个痞子小说家当成归宿。
但是,话说回来,这样的钻石王老五难道不是适合大部分女人的类型吗?
电影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太过完美,没有把两个角色的共同喜好往深处挖掘,因而失去了说服力。
相较而言,再见倾情的那对更易于让人接受。
安娜·法瑞丝一出场就会让人惊呼:这才是适合男主的类型。
傻里傻气的可爱,听得懂男主的那些冷得要命的笑话。
安娜·法瑞丝也贡献出来电影里最让我觉得好笑的桥段。
不知道是不是角色的问题,虽然安娜笑起来脸上凹凸成一块一块的,但还是非常可爱。
反倒是萝丝,虽然我一直都觉得她是大美女,从柳条公园开始就很关注,在电影里看起来干瘪得让人心疼,表情稍微一大,各种纹路就涌了出来。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相处了一年发现对方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早早分开也是件好事。
爱情本就是件因人而异的事情,人是会变的,对爱情的感受也会发生悄然改变。
有些时候就是需要一两个契机去让自己意识到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别人的故事,读过看过就好,没必要奉成圣典,更没必要时刻谨记。
静下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好。
唯一遗憾的是,我能忍受男主伴郎的那些又恶心有下流的笑话,也能假装不去深究那些有些老套的搞笑桥段,但是,导演对结尾的处理实在是太不上心了了。
未曾经历婚姻的人也可以对婚姻有所感悟和理解。
婚姻不是一本难念的经,而是一个每个人读后都可以有不同领悟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还是黯然,往往不取决于写故事的人,而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理解。
而我,也是这个故事的读者,而我始终相信,任何故事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尾。
其实…我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想表达:作为从小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父母就是这个爱情故事的缔造者,短暂的婚姻破裂后,这个爱情故事看似以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收场…但三十多年后再看,这个故事其实拥有一个很美好的结局:父母对我的爱丝毫没有减少,我也因此比很多同龄人成熟的更早。
而最重要的是,我本身就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果❤️
看到很多人在骂编剧,说毁三观。
真没觉得有什么可毁的。
我们的价值观更多的强调婚姻的责任与义务,却从来没考虑或很少考虑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幸福感的问题。
我们总以在一起迟早会幸福的、婚姻是需要磨合的这样的借口来麻痹自己,可殊不知这世上最难该的就是本性。
人都是利己的,要你放弃自己的本性去迎合别人相信很少有人能做到。
亦或者,问下那些“做到的人”,此刻,你真的幸福吗?
我们在放大婚姻中责任与义务的同时,是否也放大了婚姻当中沉重的一面。
如果没有爱与幸福为前提,相信责任也只会是枷锁而已。
看完后三观再次重刷,结婚后女的碰上高富帅,男的碰到前女友,结果两人发现对方方方面都不适合,而高富帅和前女友才是最适合的,那早干嘛去了啊?
突然发现我的思想已经越来越趋于保守,这部片在大学的时候看估计就没啥,不会觉得这几位怎么样,现在有点难以接受hhhhhhhhhhhhhhhhhhh
好片子!
每个人对爱人的寻觅,其实是对自己内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他们很幸运,才一年、没有孩子、亲友很open支持、发现了新的另一半; 他们很善良,善待自己、更善待对方!
不少朋友不喜欢电影的结果,其实是不喜欢离婚...... 情爱和婚姻的具体标准从来就不是唯一的。
如果说有,就是两个人要幸福开心。
遇到同样的问题或情况,有的夫妻可以不在意,有的很在意;而在意的,有的夫妻能够解决,有的不能解决,自然结果不一样。
难道最后的结果都必须是没有离婚,就是好的?
在意婚姻,甚于在意情爱,源于对婚姻寄予了太沉重的期望,对存在的不安,对孤独的恐惧.......殊不知,正是这些妨碍了我们去感知内心真正的感动、自由和爱,也妨碍了进入高品质的婚姻。
大多数时候,离婚都处在一个昏暗压抑、伤痛哀怨的色彩意象中,关联的都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以离婚结尾的电影似乎难以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但是,谢天谢地,“I give it a year”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快乐、自由的离婚图景!
能够救赎情爱,才能真正的救赎婚姻!
一部小成本西班牙科幻电影,剧情中加入了“僵尸”和“机器人”元素,但是该片拍摄水平不高,部分情节设置让人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我看的版本字幕还可能是机器翻译的,不过即便如此,也可以肯定是烂片一部,看一遍就行了。
资本主义版古今大战秦俑情
The Russians scrap a dangerous scientific project designed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history. A manhunt ensues after they unsuccessfully attempt to huo87.com exterminate all the scientists involved in the top secret project.
设定很有趣
差
还可以吧,挺多漏洞的,主角们都挺没脑的。地下堡垒部分还行,可惜没有进一步的探索。最后结局超烂的,强行死完,强行反派复活。四人小组女的还长的不错。ps:这剧情和克隆军团有啥关系。
重点的场景只有后面一点,大部分感觉可有可无的水分
这是什么技术和逻辑啊,浪费感情.
太让人感动了
够垃圾
室内CS+社会主义铁人。不知道社会主义军人给导演留下了怎样的噩梦…才会让导演写搞出这剧本。反派强行复活,可能那个装置不是用来杀人而是用来变铁人的,所以最后没有给唯一一个主角补刀可能是因为他成了社会主义三好中年人,而不是打打杀杀的极端分子了。
2016.8.20
人性你妈隔壁,是个电影都特么贴人性标签也是醉了。
为什么这个评分都没有?
too much to say Finally Nothing to be told
以苏联地下实验基地和克隆人为主题的封闭式动作片,动作戏集中在后半部分,以枪战和格斗为主。因为克隆人动作迟缓,枪战对抗不激烈,也没什么特色。1小时22分的格斗是西式卖肌肉为主,编排和完成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麻痹,欺骗群众啊....... 在网上的片名 是“克隆军团” -- 神秘克隆计划 但是几乎 很少有这部电影的简介 。。。卧槽,到了这里 变成 俄罗斯地堡计划,什么鬼.... 难怪别人搜索不到,还让不让人看的!!
一般
Project 12: The Bunker @2019-04-15 13:19:46
剧情弱,无逻辑,打斗也不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