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快樂》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中﹐英法與德軍在平安夜在各自的戰壕對峙。
一陣聖誕音樂勾起了雙方的和唱﹐最後兩邊協議在聖誕期間停戰﹐隨軍牧師為大夥兒舉行子夜彌撒。
雙方不但唱歌作樂﹐交換食物和酒﹐甚至一起踢足球。
聖誕過後﹐戰事本應再起﹐但大家都不忍向對方開火﹐最後上頭知道此事﹐下令處分這個戰場上的軍人。
電影中關於宗教的描寫令人深思﹐有個英國的牧師在彌撒中向信徒灌輸類似聖戰的觀念﹐把耶穌關於劍的說話曲解引伸﹐結論竟然是要把德國人殺光﹔當然﹐ 他的下屬﹐也就是在那個快樂戰場上為雙方主持聖誕彌撒的牧師完全不認同﹐結尾甚至交還身上的十字架﹐以示與如此的教會決裂。
在戰場上﹐所有士兵聽到聖誕歌聲就懂和唱﹐基督教仿彿就是全歐的共同語言﹔但在戰爭中﹐野心勃勃的人可以肆意將教義曲解﹐煽動人民去作戰。
士兵們本性的和平反戰信念﹐在最基本的聖誕歌聲中就被引發……一戰雙方的對錯﹐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如二戰般分明。
但﹐無論如何﹐大規模殺人﹐總不會是對的吧﹖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原文來自個人網誌﹐各位如有回應﹐請到原文留言﹐謝謝﹗ http://blog.cosine-inn.com/2006/01/254/
本来是想下载了在圣诞节的时候看的,由于网络的迟钝,直到今天才看到。
很让人心灵震撼的电影,没白等了这么久。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由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真是难以置信。
想想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会和日本人一起过春节吗?
别说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战争本来就是邪恶的。
片子开头3个小孩的演讲就让我震惊了,多么恶毒的教育!
然而在这么恶毒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他们仍然是厌恶战争渴望安稳的。
开战之初的热血沸腾很快就过去了,战争才刚刚开始而已,每个人都以为快结束了,他们惦念着家里。
明年春天,明年春天,他们没有想到那场战争会有那么漫长,不知道他们中的多少人等到了战争的结束,他们中的多少人在战争结束后真的坐下来喝一杯了呢?
最后的音乐很好听。
迟来的祝福,圣诞快乐
1.颐指气使的英雄主义,毫无意义的暴力,所有令人憎恶的,以爱国主义为名的胡做非为,这些都是我强烈憎恨的东西。
---爱因斯坦 2.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 3.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勃特兰•罗素 4. 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
乔治.萧伯纳 5. 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
乔治.萧伯纳 6. 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
——乔治•萧伯纳 7.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
——安卜罗斯 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所有消息,基本上都是在为意识形态服务……
最近罕有地上戲院看了兩齣有關戰爭的電影, 一是日本經典科幻動畫機動戰士Gundam Z, 另一就是上圖的法國電影Joyeux Noel。
先談談這齣。
Joyeux Noel = Merry Christmas。
老實說, 單看片名, 若不是有首影的入場贈券, 我是不會去看的。
多得這贈券, 我才沒有錯過這齣佳作。
我總覺得, 用1983年的那齣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來作Joyeux Noel的譯名更適合。
故事一開始, 三個小孩, 分別在德、法、英三國的小學課堂上講述我的志願。
德國小孩誓要殺盡所有英國人, 英國小孩視法國人如世仇, 而法國小孩則立志要消滅所有德軍。
當時, 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戰爭, 在耳濡目染下, 戰爭不過是他們心目中的遊戲。
誰料到, 1914年, 三人已長大成人上戰場去, 而且還當上了將軍, 在同一戰線上碰頭。
他們不再兒嬉, 而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去, 期待和平之後與家人團聚。
被迫上戰場的人, 其實, 都是無心戀戰的人。
大家都想家。
戰場上, 還有當上醫療隊員的蘇格蘭神父, 被迫拿起槍來衝鋒陷陣的德國男高音史賓, 還有千里迢迢來到戰場與史賓生死相隨的女高音安娜。
在平安夜的晚上, 神父在英軍戰壕中表演蘇格蘭風琴, 史賓在戰壕中獻唱, 戰場上樂韻悠遊, 打動了彼此的心。
最後, 德法英三國的將軍, 協議平安夜停戰一天, 神父更主持了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場子夜彌撒, 大家無分敵我, 在這個晚上, 放下武器, 分享香煙和巧克力, 互相說一聲:"聖誕快樂"。
而法國將軍和德國將軍更相約在戰後於巴黎相會, 到時介紹彼此的妻兒認識。
士兵渴望和平, 不是戰爭。
而且, 一夜間萌生的友情已不能再叫你用槍指向對方了。
但好戰的是在幕後肚滿腸肥的野心家, 他們沒有善罷干休。
而且, 這場仗, 並沒有如他們所願只維持數個月, 而是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聖誕過後, 史賓和安娜在法國將軍的協助下出走法國, 而三位將軍和神父都被調走。
英法兩將軍險被判叛國, 神父更被教會遣返蘇格蘭, 取而代之的是在散佈魔鬼訊息的另一位"神父", 要英軍揮動神賜的劍, 殺死敵人。
德國將軍及他的部屬則被送上死亡列車, 去俄羅斯當烈士。
首影的宣傳品上有一張聖誕卡。
卡上寫著: 願 世界和平 聖誕快樂 聖誕過後也快樂宣傳單上還引了詩人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作品:If we could read the secret history of our enemies we should find in each man's life sorrow and suffering enough to disarm all hostility.雖然世界和平遙遙無期, 但1914年在戰場上那段真人真事的小插曲, 正是向殘酷的戰爭, 作出狠狠的抗議。
作为一部反战片,本部影片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而是用另一种方式不断表现着以及逐渐关系慢慢变好的敌对双方。
之后再以矛盾冲突的尖锐化把剧情提到一个新的高潮,但最后还是寓意以及象征出人民的觉醒以及士兵的觉醒。
影片开始的几处小孩的推镜头,既是对人民的洗脑也是对于高层阶级对于战争的表现体现,以及之后代换到兄弟二人为了荣誉参加战争的青年的冲动。
这里既是对于当时国家征兵的广泛性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于当时参军的青年人对于战争理解的单纯性。
而后的镜头转移到教父身上时,教父面孔以及头部的特写甚至于身后本身刚刚还在点燃的蜡烛却熄灭的场景都为后文做出了铺垫。
其次又切换到另外一个国家中的一位女性角色与之前的教父相对应。
之后在战场上同样如此,二者分别都是代表着停战的序幕。
还有便是战场上,这里虽然讲述的很少,但是同样最开始便从每个人的特写以及表现的镜头上表现出士兵们的不愿意作战。
然后便是在冲锋时接二连三的死亡,此处最为突出的则是那个看上去已死被用来挡子弹的人实际却没死。
睁开眼睛看向长官的一瞬间。
以及之前的兄弟二人的死亡的场面。
所有强调部分都为后文做了铺垫。
包括这里法国长官丢失的钱包以及妻子的照片。
之后的圣诞树的运输,在高级官员的对话中表示圣诞树的运输困难,但之后还是运输到了前线。
战壕中双方的不同但异曲同工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于外国新年停战的一个铺垫。
之后更甚的则是在最近的城市中女士与男艺术家的表演,一方面的失误则有着特殊的寓意,一方面军官的表现,还有那门外一个个人的沉默,都是对于反战的无声的表现。
在战壕中,则是也以这个为契机,双方不再交战,而是退让。
互相一起过圣诞,之后一起下棋。
交战场地变成了墓地。
但在此处对于最开始兄弟二人的伏笔则更近一步加深。
以至于最后面开枪时大多数人的反抗,但依旧还是有人开枪的表现。
一方面是由于官政的神父的错误的引导,一方面则是交战不可避免的心中留下的仇恨,这也是很无奈但也无法避免的、 最后对于法国前线这支部队的迁移,以及对于其所随身携带的乐器口琴的踩碎也是一种政界对于其他人反战的表态,但是依旧无法压制住士兵以及人们心中对于战争的怀疑。
无可言述,这是一部不一样的反战片,也是一部很直白表现的很到位的一部影片。
看推荐,圣诞节相关电影,看了这个。
看完很感慨。
圣诞节,多了一份感动。
三个军官,三个国家,圣诞前夕,停战。
一只猫,一张照片,一扎信。
脱离战争,其实我们可以是朋友。
国家间的战争,总是由千万个人民来承担。
歌唱,无国界。
圣诞过完,调离。
新的战场。
但是友谊永存心中。
这几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出现了这样一种可爱的电影,也许可以叫做“欧洲电影”,典型的代表就是The Spanish Apartment(欧式布丁、西班牙公寓)极其续集Russian Dolls(俄罗斯娃娃),还有去年代表法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这部《圣诞快乐》。
这种电影不是找欧洲几国的演员合拍或者穿越几国取景那么的简单,而是在电影里通过人物和故事体现着欧洲各国文化历史的碰撞和随着时代大潮的逐渐融合,一个角色代表着一种文化,在角色的碰撞之中体现着各国文化的不同,但是却因为相近的那片土地的联合而求同存异,并且渐渐融合出一种欧洲共同的文化和精神。
与《西班牙公寓》的当代年青人背景共同生活的主题不同,《圣诞快乐》讲的是过去,一站的过去,但是这段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看起来都有些荒谬的属于过去的经历却深刻的预见了欧洲的未来。
影片只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靠近法国边境的那么一小块战场,这里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对抗着德国的入侵,三足鼎立的战事一直延续到那一年圣诞前夜,英军阵营有着一个悲天悯人的苏格兰教士,法国阵营的上尉有着一个怀孕并且濒临生产的德国妻子,而德国阵营有着一对原本是歌唱家却不得不参军的恋人。
于是在这个每个人都被思乡的情绪主宰的夜晚,苏格兰风笛和歌唱家天籁般的声音敲开了自己和敌人的心门,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根本不属于战场的荒诞一幕,在基督诞生的前夜,这块雪色覆盖的战场上,三方将领握手决定今夜停火,德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走到了一起,共享香槟和巧克力,分享着彼此妻儿亲人的照片,一起做子夜弥撒,齐声低吟“阿门”。
美好的像一个梦,让人简直不能相信它是真实发生过的一起。
可是它的确是真实的,别相信他们告诉你的,没有战争是正义的,没有战争是属于人民的,它们永远都是独裁者欲望的膨胀,它们永远都是为了龌龊利益的斗争,可是这些利益,永远不属于我们。
可是,还活着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即使圣诞夜已经过去了,经历了美好的人们还怎么能够向这些新结识的朋友端起刺刀和扣动扳机?
于是便有了圣诞节早上三方将领一起的早茶,一起商量的交换尸体、足球赛等活动,甚至在炮弹袭击之前邀请敌人来自己的战壕避难,这都是真实的啊,我掩面而笑,却有着落泪的冲动。
这是在语言不通下属于音乐的力量,它激发出战场上最真挚的人性,却在真正浑身血腥的战争发动者那里起不到一点作用,因为他们早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
于是教士被遣送回苏格兰,法国上尉被调到另外一个战场,而德国将领和他的部属被送上去苏联的死亡列车,可是当火车渐行渐远,他们的歌声却从车厢缓缓的飘出来,这让我噙着泪水但是却微笑了出来,这是结局,但是他们的歌声他们的感动永远不会消失。
这是我看到的最“可爱”的战争片,不是讽刺的搞笑,不是刻意的煽情,不是场面的恢弘,却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可爱,想到去年金球奖它和《无极》角逐一个奖项,我真替《圣诞快乐》觉得不齿。
它的演员阵容虽然也可谓强大,苏格兰教士是《Billy Elliot》中的父亲,法国上尉是《Love Me If You Dare》的男一号,德军将领更是《Goodbye Lenin!》中的主演Alex以及女歌唱家的扮演者是《Troy》中的Helen(不得不说,她选Helen这个角色简直是一失足就……|||),不是好莱坞常见的明星,却都是各国本土演员的中坚力量。
《圣诞快乐》(Joyeux Noël)一战正炮火纷飞的战场,却出现了苏格兰、法兰西和德意志三国的士兵共同欢度圣诞,他们欢庆的是圣诞吗?
不,他们欢庆的是和平踌躇满志的两兄弟一起踏上战场,结果转眼就天人两隔;意气风发的小中尉领着连队冲锋,结果眨眼就十不存一;才华横溢的男高音还在尽情演唱,结果下秒就被征召入伍……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了为了英吉利的女王,为了德意志的皇帝,为了法兰西的政府,表面冠冕堂皇,实际全是生意当他们不约而同在平安夜靠近时,戏剧吗?
这是肯定的,难以想象一群前面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士兵居然一起欢庆圣诞,但是转念一想,他们就真的是生死仇敌吗?
原本的他们也曾一起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德国军官也娶了一个法国人,法国士兵也骑车穿过这片农庄战争可以避免,但是高层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爆发了战争,如果这只是一部追求和平的影片或许还没有这么令我感慨,最为令我感慨的是三支军队在意识到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后选择和平相处又被惩罚而重新调往其他战线为了战争的继续,为了高层的利益,和平成了政客桌上的废纸,成了最荒谬的东西哪怕有共同的信仰,哪怕共同的信仰追求和平,都能曲解为驱动战争的诱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和平就这样被毁在了我眼前,他们所珍视的东西就这样被揉碎成了粉末
一战在文化同源的欧洲大陆燃起 正因此 这场战争的意义会在圣诞节被推翻 巴别塔的结界在这一天消失 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是耶和华的孩子 而昔日的敌人也与自己无异 是拥有家庭生活的普通人 都期待着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
影片最开始 一个年轻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洗脑教育 被用连续的相似剪辑极具讽刺性地展现出来。
镜头一转 年轻人听说要入伍 开心地奔跑出门 一阵风吹灭了教堂内的蜡烛 牧师满含泪水地抬头看向被吹灭的蜡烛 半张着嘴 似要说些什么 但又没有发出声。
当战壕被装饰着蜡烛的圣诞树铺满 象征着希望神迹的蜡烛再次被点燃。
德国的歌唱家走出战壕 高唱歌曲 缓慢拿起一旁的圣诞树 缓缓走向三军战壕中场。
这场戏 演员的动作谨慎 神态却丝毫没有露怯。
起初 军官认为艺术家在战场上毫无用处 而后来 他成为了最重要的存在。
两位牧师对同一本圣经的两次解读布道 恰恰告诉人们 永远不要小觑宗教与艺术的作用。
艺术家和牧师选择无条件相信人性的存在 军事家则擅长狐疑。
将军怒踩士兵的口琴后 士兵们仍哼唱着歌曲 车厢驶向未知的前线。
让我潸然泪下的 还有这部影片不断出现的苏格兰风笛曲 苏格兰风笛的音色纯粹而充满野性 恰如其分地迎合了影片所表达的那种回归人性本真对战争意义的反思这一思想主题。
当苏格兰风笛回应了德国歌唱家所演唱的《silent night》时 军人们从自己的战壕中缓缓走到中场 国与国之间的隔阂在一瞬间被打破 直接将影片推向第一个高潮。
苏格兰人用《友谊地久天长》告别回归战壕的德军军官时 由于角色身份关系的特殊性 没有一句台词。
但在一瞬间 充沛的情感足以让观众感知到角色们的内心世界的纠结。
总人性的留存与战争的残酷对立在这部影片的每一场戏里 恰是这部电影最具魅力的部分。
平安夜观影,看了《圣诞快乐》,准确来说,是《Merry Christmas/Joyeux Noël/Frohe Weihnachten》,讲的是一战时期苏格兰、法国、德国的三个军营在平安夜停战的故事。
在猜忌的夜里,是战壕背后的音乐联通了战争中的人们的心,三个军官们走到三不管区域的中间,用各自的语言祝彼此圣诞快乐。
士兵们走出战壕,走到一起,看着面前的士兵同样疲惫的眼窝,意识到前一天他们厮杀的对象,不过是与他们一样的人。
他们用巧克力交换烈酒,给彼此展示家中妻子的照片,而战场上的小猫,在不同的军营中被取了不同的名字。
苏格兰的神父在临时搭起的圣坛上主持弥撒,而此刻,这个仪式拥有了超越宗教和国家的意义。
士兵们相约战争结束后重新拜访彼此,他们知道战争是荒谬的——他们面前的这些“敌人”,竟然比那些战争的发动者更像自己的同胞。
法国军官的家乡是德国军官两年前与妻子度蜜月的城市,而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是因为他的妻子是法国人。
这是一种巧合吗?
事实上,被战争扭曲的巧合,在和平中只不过是平实的生活常态。
德国军官说:“等我们攻占巴黎,战争就结束了,你可以请我们到Rue Vavin喝一杯。
”法国军官说:“你不用入侵巴黎也可以过来喝一杯。
”我觉得这段对白涵盖了整部电影,和平不是建立在战争之上,和平建立在对和平的渴望之上。
片名很常见,这里指的是2006年克里斯蒂安·卡西雍执导的法国反战电影。影片改编自一战初期一段温情的真实事件,交战双方在圣诞期间突然放下武器,并一同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官兵此后都被本国政府进行惩罚和调离。尽管片尾注明事件为虚构,但事实上大多细节都可以找到历史原型,包括那只猫的搞笑结
Emmm圣诞节跑了两个影咖终于成功看上……不得不感叹外国人无论是打仗也依旧不忘过节买圣诞树🎄这满满的仪式感值得我好好学习 热爱生活 世界和平。圣诞节快乐!
“我是犹太人,圣诞对于我毫无意义,但我会永远记住这特殊的一夜。”“-那是叛国行为,你不觉得可耻吗?-可参与的军人没有一个人觉得可耻!”德国军官是犹太人,他的妻子是法国人,神父会为所有信徒祷告,友谊地久天长的风笛声在皑皑白雪中奏响,身穿不同军装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分成三股像风一样缓缓流向远方。他们交换礼物,进行足球比赛,为躲避炮击而互换阵地,在圣诞钟声敲响后会一同做弥撒……一百多年过去,再问及战争的意义可能只会在课堂上讨论书本里学习,但提及那个和平休战的圣诞之夜,人们心中都会顿时泛起一丝暖意,这就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导演还是太质朴了,完全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煽情,布光、镜头和调度都还有非常丰富的操作空间。
当天亮了的时候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能不能不打。
共同的文化、大差不差的信仰打破了本国上层人刻意制造的民族冲突的谎言,但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各方前线的士兵都是各自国家的底层人民,他们在战场上相似的境遇,以及在本国受到上层人的剥削和驱使去充当炮灰,使得他们之间可以高度共情,这才是上层人最害怕的,他们不一定害怕输掉战争,但是一定害怕敌对双方士兵联欢,因为当他们发现彼此境遇一样结成同盟后,这仗就要打回统治阶级自己头上了。影片中这对情侣真的是败笔,虽然两位都是歌唱家的设定可以很快推动战场上唱歌这一核心剧情,但是之后他们的烦恼和最后逃到法国的剧情真的很没必要,甚至是打破这种良好局面的隐患。啊好多电影都是因为硬加感情线进去然后就成了败笔的啊。
战争是人类最失败的一项发明,幸好人性未泯,在圣诞前夜感受温情脉脉。片子拍摄无甚新意,仰赖历史微妙、故事动人。从苏格兰风琴配合高音演唱开始就泪流满面,中间抖出互换礼物的小幽默又会心一笑。战争片多少爆破火光都不及一丝人性光亮来得动人,神父挂在木桩上的十字架又好好把战争机器嘲弄了一番。
也许是我不懂战争吧
==1==XviD-WAF Quite Moving,但定然只是fictional的吧。。。
从电影技法看不是有很多的亮点 却是个值得怀念的感人故事
2024年圣诞夜看的,据说是真实事件改编,尤为动人。如果有一件事是100%该谴责的,那就是战争。如果文明进程需要用生命(尤其是别人的、底层人的生命)作为代价,我祝愿人类早日灭亡!
非常感人的战场故事...第一次见识到Diane的惊艳...
3.5
评分这么高,我却觉得没法看。
这部电影拍得很平淡。唯一的亮点是开始三国小朋友接受洗脑教育,法国小朋友的镜头我明显感觉在拿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说事。阿尔萨斯法国人认为是法国的,但德国人认为是德国的。各执一词,由此战争爆发。电影塑造人物尤其失败,三个军官完全是一个模子。唯一一个造成形象差异的,是痛失兄长的苏格兰弟弟。
历史本身更感人。
四星给电影,一星给一起看电影的人们。好多泪点啊,真的好看。好美的安娜(《无姓之人》里也叫安娜),好萌的德国国王(谢耳朵和他好像),奉献自己的牧师……电影中的战争里的人物鲜活,生动,反思战争,尤其记得另一个牧师用宗教来正义战争时,另一个牧师的沉默和行动。也许,最重要的它是真事。
战争永远遭人嫌弃,人人向往和平
不太吸引我的一部电影,这种事情在20多年后的二战东线战场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斯大林的红军和希特勒的党卫军哪怕国防军绝对不会在一起欢庆圣诞,双方见到就算不杀死对方也会避嫌,不然就会被自己国家叛国罪处死;挺多熟人,戴安克鲁格和他的老公吉约姆合作这个一年后就离婚了,欣慰的是本片除了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之外都是说的母语
战争说白了不就是政府之间的扯淡和争权夺利,然后自己躲在角落里,让老百姓去前线吃炮灰。一旦有人试图反抗,就变成了叛国。为什么人民就必须要去陪你玩这个毫无意义的游戏?到头来丢了性命,只落得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结局?没办法,国家机器太强大,个体的反抗真的是徒劳的,哪怕只是想表达一点人性。另外还有那些掌权的战争狂人们,真的想抽死这类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和平的到来。
是我心变得冷硬了吗?虽然是好故事但无法感动。真心祝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