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的电影,讲述了夫妇俩寻找失踪的孩子。
从夫妇俩对孩子不同的态度上,能感到两人教育理念的差别。
父亲纵容,母亲严苛。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最能讲述人物长时间的心理变化,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影片缓慢地将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反应出来。
由于一镜到底,所以故事就局限在公路上和丛林里,狭小的空间限制了和强化了戏剧冲突,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出独幕剧。
警察不慌不忙的询问,带着些许官僚做派,开始了第二次寻找。
在警方和父母的对话中,开始勾勒小男孩卢卡斯顽劣的形象,以及他和父母的紧张关系。
而通过车辙的线索,父母开始向警方讲述了男孩失踪前那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他也许被美洲狮掳走,也许上了别人的车。
孩子的失踪,还会牵涉到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的损害,人们会质疑这对父母有虐待儿童的嫌疑。
总之影片的情节一直围绕在家庭和亲子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然而,在父母最后的对话中,影片告诉我们,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理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婚姻家庭和个人价值之间如何抉择和取舍的电影。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这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就在于,通篇看似讨论了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实际上却在揭露出婚姻家庭伪善的一面,以及这座围城对个体的磨灭和摧残,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尽管获得了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角两大奖项,《惩罚》得到的关注依然微弱。
这是一部四两拨千斤的杰作,两名主角,三名配角,85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把女性在婚姻和生育中不被人察觉或不以为然的被压抑与被损害,轻轻掀开一角。
爱也可以狰狞。
虽然全片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但剧情其实是工整的三幕剧。
电影的前三十分钟是第一幕,安娜不顾丈夫马特奥反对,把儿子卢卡斯单独留在森林道路中两分钟,回来后却发现卢卡斯不见了。
他们开始自行寻找,安娜感觉儿子就是在恶作剧,丈夫显然更焦虑。
妻子觉得儿子需要教育,要明事理,懂分寸,守规矩,丈夫认为孩子才七岁,不应该对孩子太苛刻。
两个人的教育观完全不同,安娜直接指出,面对孩子的时候,她总是扮演“坏人”,丈夫总是扮演“好人”,孩子和丈夫的关系显然更为亲密,安娜坚持不把事情搞大,母亲打来电话询问路程时选择隐瞒。
寻找无果,20分钟时,马特奥选择报警。
当马特奥再次表达对安娜教育方式不满时,安娜则显得冷静又坚定:“儿子不出来就是要给我们一个惩罚,那是他能干得出来的事。
”一个严母,一个慈父,对孩子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也许永远没有最佳答案。
30分钟警察到来,进入第二幕。
在安娜坚持下,他们起初隐瞒了真相,根据目前线索,一名警察继续在林中搜索,另一名女警留下与后方沟通,同时继续搜集信息。
从警察处得知附近可能有美洲狮出没,丈夫更加紧张。
一本书让安娜破防,她送儿子一本书,但儿子不喜欢,这次出门他也带上了,原以为是默默认可,没想到书里已经被涂抹撕扯地一团糟。
安娜说,他就是在惩罚我。
她再次提起显然他们已经争论多次的话题,儿子在言行上有很多不正常,他们早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马特奥依然认为他没问题,他只是需要一个“不那么严厉,不总是批评他”的妈妈。
警察发现两条刹车印,马特奥不得已开始解释事情经过。
当他们开车行驶到此处,卢卡斯想拍森林照片,但父母着急赶路不能停车,卢卡斯开始吵闹,踢座椅,甚至遮挡母亲的视线,他们只好急刹车。
警察开始考虑更多可能性,他也有可能上了另一辆车,安娜回忆起确实有一辆红色车子超车。
警察一来就不让他们继续搜索,待在原地,配合询问,等待消息。
此时的等待已经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夫妻二人站在路边,沉默片刻。
安娜说,急刹车时,她感到恐惧,他们可能会出事,意外可能再次发生。
马特奥并没有接话,他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儿子独自徘徊在一个陌生的有狮子出没的森林里。
眼泪从安娜脸颊流下来,马特奥回车上鸣笛宣泄,警察及时劝阻,担心鸣笛会让孩子觉得是一种威胁。
安娜和马特奥在儿子失踪后的情绪和状态已经逐渐区分开来。
安娜对儿子有许多不满,儿子已经在她心里造成一些伤害,而且儿子可能带来更多的威胁。
他希望丈夫能懂得她的紧张,焦虑,忧惧。
马特奥唯一关心的就是儿子能不能平安回来,他可能觉得儿子的走失就是因为妻子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也无心与妻子谈论这些,这不是合适的时机。
他们大概是第一次正式面对儿子的出现给夫妻和这个家庭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妻子已经开始觉醒,丈夫依然不明所以。
第60分钟,奶奶打来第二次电话,安娜继续隐瞒,电影进入第三幕。
两人在车里抽了烟,安娜再次道歉,马特奥也安慰着妻子。
短暂的温情因为奶奶的电话再次破裂。
安娜还是企图控制事件影响,马特奥非常不满,他觉得很快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件事,甚至警方也会介入调查给他们扣上虐待的罪名。
马特奥的“想象”有现实合理性,但也许这就是压倒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70分钟到80分钟,是安娜和马特奥长达十分钟对话,是电影的高潮段落,将电影铺垫已久的情绪和思考和盘端出。
安娜承认:“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
”儿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需要把全部经历投入到对儿子的照顾和教育中,衣食住行,学习社交,为此她甚至辞了职,告别了她最喜欢的工作。
马特奥扛起工作养家的责任,也会利用周末最“方便”的时候陪儿子玩乐,他们家也雇佣了阿姨,但这一切都取代不了母亲的使命,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家长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安娜做了这些,而且她也可以骄傲地说出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做到了母亲该做的。
安娜听到很多母亲都会说,虽然付出了牺牲了,但是看到孩子成长,她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安娜从没有这种感觉,儿子让她感到空虚,儿子让她看到她放弃的一切:“我说的不只是工作,我说的是我自己,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
我甚至不再有欲望,对任何事情,永远。
当你不再有欲望时,就好像你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一个新生命的成长是以另一个生命的萎靡为代价,还可以堂皇地称之为“爱的奉献”吗?
安娜和马特奥的交流几乎一直是错位的,安娜一直在倾诉她内心的感受,马特奥或者无动于衷,或者觉得这些都是“胡说八道”。
安娜做这些主要的原因就是马特奥期待她成为一个好的母亲,而马特奥就代表着社会对女性在婚姻中职责的期待和要求。
安娜的“牺牲”都是理所应当,没有讨论必要;马特奥的不满也是顺理成章,心安理得。
我不觉得这仅仅是女性主义的视角,背后更深切的关注是个体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应得的权利和自由,传统和道德则会无视权利,绑架自由,并上升为不言自明的社会规则。
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承受这些牺牲的绝大部分依然是女性。
“你是说你不爱你儿子了吗?
”“不,我爱他,我讨厌的只是做他的妈妈。
”“你讨厌做我的妻子吗?
”“我很久没做你妻子了,马特奥,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妈妈,但唯独不是她自己。
电影中的儿子只是最后露面,打断了父母的争执,好容易开始的深层交流又戛然而止。
儿子找到了,父亲喜极而泣,母亲面无表情。
从父母的口中我们其实无法客观认识卢卡斯,他的淘气,他的可怕,难判定有几分真假。
但换个角度说,正常的乖巧的老实的孩子也需要父母付出同样的代价。
无论价值判断如何,新陈代谢是最大的“正义”。
看完电影会觉得《惩罚》的片名非常准确且包罗了电影想表达的不同方向。
父母用冷落惩罚儿子,儿子用“失踪”惩罚父母,男权社会用生育惩罚女性,因果循环用破碎惩罚家庭。
一旦天平失衡,覆巢之下无完卵。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缓慢地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里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却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一份爱,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
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不是你的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很短但又很有爆发力的影片。
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场景人物故事都简单到极致,甚至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但是影片从很多片段里都能一点点透露出这个小家庭长久以来的矛盾和故事。
一个争吵的爆发,从父母亲讲的话做的事也能够看出平时双方对待孩子的态度。
影片没有营造很强烈的悬疑或者紧张感,目的只是想让观众从简单的情节里去发现家庭矛盾的源头。
最后母亲的崩溃和爆发也揭开了整部影片想表达的,女性在家庭里所处环境的糟糕。
一个女性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居然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成为想成为的人,而只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附庸者和付出者。
生孩子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做家庭琐事也只是迫不得已,在无奈之下成为一个为了家庭而丢弃掉了自己本身的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
这是多么痛苦啊。
丈夫只需要在闲暇之后陪陪孩子,就能成为孩子眼里的英雄,而母亲无时无刻的关照,却成为了家庭里的理所应当,这太不公平了。
虽然是一个对孩子的惩罚而展开的故事,但是也是妈妈爆发的契机。
正如妈妈所说,她多么希望有一刻孩子真的消失了,她的丈夫的爱全都属于自己,而自己也能成为真正的、不是任何人附庸的真正的自己。
对片中的母亲无感,一点都不同情。
我是男的,我们家两套房子是我买的,家中主要开支是我支付,从小孩6岁开始我自由职业,电影里说的什么带小孩看病、送小孩去补习班、辅导小孩功课、亲历亲为陪小孩游泳、乒乓球、围棋、象棋、PS4、台球等除了钢琴(本人不会,只能兴趣班,小孩也不喜欢,学了个大概就放弃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都是本人亲历亲为,除了做饭,我只做早饭,正餐手艺不行,作为一个父亲我对影片中的母亲感觉就是有病~!
如果非要对养小孩这件事情加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不能在各方面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要小孩。
如果一直没准备好,那就一直准备,一直准备不好,要么别要小孩,要么,电影里的各种糟心事儿就是必然。
再说到底:问问自己,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己的能力匹配不匹配?
把残酷的现实归咎与性别,除了无病声吟一番能解决现实问题?
一镜到底,实则却是三幕剧的结构,换幕完全依靠台词的力量实现。
场景只有一个,但观众的心理却跟随电影立场不断改变。
影片最初,我们看到的是父亲的焦急、温和,母亲的冷漠、极端,我们不知道小男孩为何会被丢下,在慈父严母的分明特征下,会更多地站在理性的父亲和失踪的孩子一边,产生母亲是否过于严苛的质疑。
随着刹车印被警察发现,母子冲突的真相被揭开,以客观视角来看,孩子的行为确实会令很多人头痛,我们的立场随之偏移,母亲的行为变成了“事出有因”,我们会更多与父母共情,思考如何面对叛逆的孩子,他们是否真能有更妥善的解法。
而随着母亲的崩溃和独白,她的人生隐痛终于浮出水面,表面善解人意的父亲实际是父母中更加轻松甚至时常缺位的那一个,而母亲早已为孩子辞掉工作,付出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陪伴与照料,在与孩子的纠缠之中愈发失去自我。
最致命的是,因为并不能感受到其他母亲一样的温暖,她开始怀疑自己的牺牲是否值得。
正因如此,她才会说出“我心中有一部分希望永远找不到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在看到自己送给儿子的书被撕坏涂改之后会以近乎于悲愤的姿态说出“他恨我”这样的论断。
孩子最终出现时,与父亲的如释重负相比,母亲的神色要复杂太多,对她而言,儿子的存在究竟是福是祸已经很难清晰界定,我们甚至不知道她能否感受到一丝喜悦,还是感受到更深层的绝望袭来。
惩罚一词的多义性也随剧情不断展开:父母用丢在森林中惩罚孩子,孩子的失踪反过头来惩罚了父母。
而最后我们知道,在母亲的视角里,孩子的出生从最初就是一场针对自己的“惩罚”。
影片当然是女性主义的,它用最极致的冲突、最直观的情景再一次探讨了生育对于女性人生境遇的影响。
它最大的勇气在于剥离了母爱的神圣光辉,当我们把伟大、无私这样无法容错的标签撕掉,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对于每一个成为母亲的个体来说,孩子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可能并不是上帝的礼物,而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一上来就被这位母亲的焦虑所吞噬,虽然她表面上看上去冷静,但有些反常。
她在否认现实,否认儿子可能遇到的危险,最终是否认自己会对儿子带来的伤害,以避免感到内疚和罪恶感,这样,就不用感觉自己是个坏妈妈了。
直到后来,我们才听到她对儿子的恨,她并不想做母亲,她怕失去丈夫。
有一个细节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她和母亲的对话,让人感觉她被母亲忽略了,母女关系可能紧张。
这让人猜测她可能没有一个好母亲的榜样,这让她不认可自己,没有信心做一个好母亲,也可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同样的经历。
这些她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
所以,她对自己是否好、是否好母亲非常敏感。
她觉得别人都在批评她,眼光里都是审判。
也因此她无法忍受儿子不喜欢她买的书,把这当成儿子不爱她的证明。
越是不相信自己是个好妈妈,越努力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然后她为儿子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有些安慰,少些内疚。
但是,也因此她做得越多,就越恨儿子。
孩子和母亲一样敏感,他是能感觉到母亲的这种情感的,虽然他未必能表达出来。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母子之间充满了潜意识的相爱相杀:母亲没有说出的不想要这个儿子,儿子蒙住开车的母亲的眼睛,母亲没有说出的抛弃儿子的愿望。。。
实际上,她做了那么多,说自己感到空虚,感到被儿子占据,是因为她无法感觉到满足。
这和很多母亲累并快乐着是完全不同的。
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母亲的辛苦,而是她不相信自己会是个好母亲,这让她无法从爱的关系里得到回报。
因为在她心里,有一个忽视她的,批评她的母亲,她会把这个批评的母亲投射到丈夫、儿子、女警身上。
她觉得委屈,害怕被抛弃,生儿子只是怕失去丈夫。
她觉得自己是被迫的,丈夫成了加害者。
实际上这都是她的内心戏,一些潜意识的内心冲突。
这惩罚着她自己,也投射出来,惩罚儿子、丈夫。。。
很多父母都在养育孩子时遇到很多困难,做了很多努力,学习很多知识,却还是无能为力。
他们可能都像这位母亲一样,无力的根源就在自己内心深处,就在他们自己曾经的经历。
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害怕不被认可,所以特别渴望被认可,尤其需要孩子来证明自己是个好父母。
越是这样,现实越像不容质疑的证据,狠狠地打在脸上。
转折在于她终于可以承认自己内心对儿子的敌意,这让她放下了端着的好母亲形象。
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开始整合心中爱与恨的两部分,她慢慢变得真实,脸上有了光泽,让人感觉不再那么焦虑。
这种变化,丈夫和儿子都能感觉得到,这个家庭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最后儿子的回归,夫妻的和好,像一个隐喻,真正充满爱的家,需要父母能爱自己,当她爱自己,接纳自己,丈夫和儿子就真正地回归了。
结尾,她看着拥抱在一起的丈夫和儿子,她会迎上去和他们拥抱在一起吗?
还是会被动地等待儿子来拥抱她?
我相信她会更主动的。
北影节看得最后一部电影,是这次的最佳影片《惩罚》,全片手持+一镜到底,一个关于家庭惩罚的故事。
一家三口开车去外婆家吃饭,途径一片森林,七岁的儿子要下车拍风景被父母制止,于是开始哭闹,并猛踢驾驶位置的母亲的后座,导致母亲不得不急刹车,并将儿子带下车,让他“想拍自己去拍”,自己和丈夫佯装开车离开(实际上离开了一分多钟)以示惩罚,回来后儿子不见了。
之后就是两人找儿子,丈夫报警,夫妻矛盾两度升级…在这个过程里,母亲表现出了对儿子更为充分地了解,而父亲则从普遍角度去分析儿子失踪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麻烦,并两度刺激妻子焦虑升级,最终导致她发疯冲进森林寻找儿子。
整部影片85分钟却有很多亮点,最喜欢其中的两段戏:一段是女人和女警对峙,她问警察有没有孩子,会不会在孩子淘气的时候做出和自己类似的行为,对方说不会(这个情节其实是全片我最难过的一场戏)还有将近结尾,女人对丈夫的告白,她问丈夫如果自己压根不会给他生孩子,他是不是还会选择做自己的丈夫,男人回答不会。
同样令人难过的一幕是,儿子最终被警察找到(相信实情就是如前面母亲推测的那样,他为了惩罚不满足自己心愿的父母,躲了起来),他的父亲充满关爱地冲上去又亲又抱,儿子有一瞬间转头看向母亲,眼睛里都是戏谑。
在电影还没结束的时候,我生出一个想法:上帝保佑所有想要做父亲却不想做丈夫的男人,都拥有自我生育的能力吧。
丧偶式教育的婚姻并不少见,《惩罚》展现了这种家庭普遍存在的原因,为了成为父亲的男人,将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视为对家庭和孩子尽职尽责,即便这个付出是“顺便的”;没有做好准备做母亲的女人,为了不失去爱人的爱而不断妥协,又无法在这样的妥协中自洽。
而对我来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恐惧是,我的母亲在多大程度上为了我失去了她的自我,对此我能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没有答案。
智利/阿根廷影片《惩罚》,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演员葛优揭晓。
张艺谋认为,好电影需要在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内容叙事、艺术呈现上相得益彰。
一镜到底,是摄影炫技还是叙事必须?
《惩罚》,正片85分钟,一镜到底是最醒目的视听语言。
一镜到底,似乎是电影人的执念。
从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开始探索,到2002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19年萨姆·门德斯的《1917》,时有令人惊叹之作面世。
据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想玩一镜到底,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映后交流环节,《惩罚》的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和导演马蒂亚斯·比塞7年前合作拍摄影片《战争的回忆》时就用了一镜到底。
《惩罚》排练了5周,拍了7遍,用的是第6遍拍摄的版本。
索拉尔说一镜到底,是为了“真实感”。
《惩罚》故事极简,一对夫妻在森林里寻找丢失的七岁儿子;人物极简,只有两个男女主、三个配角;场景极简,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座幽深冷清的大森林里。
“三一律”的舞台剧风格,很适合一镜到底。
镜头始终追踪男女主的身影动作,直怼男女主的脸部情绪,警察搜救等有动作感和推进叙事的场景都没有呈现。
车内的冲突和森林里的寻找,使用了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增加了真实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整个影片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时空完整一致的连续感,情绪起伏变化的丝滑感。
但是,故事情节在真实时空中的缓慢推进,不断重复的呼喊(语言)和寻找(动作)导致无法避免的冗长多余,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一镜到底营造的完整时空,使向晚的幽暗森林拉满了令人窒息的氛围感。
如果没有一镜到底,这个极简的平常故事和靠台词推进情节的影片不必登上大银幕。
葛优在揭晓最佳影片时开玩笑说,好电影要比中场休息,观众上厕所喝水之后还能一个也不少都回来。
看《惩罚》,中场10分钟回来,夫妻俩还在森林里喊“卢卡斯”。
价值传递:是生命至上还是女性独立?
《惩罚》的叙事遵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建置部分,母亲惩罚淘气任性的儿子,把儿子扔下车,2分钟后儿子消失不见。
对抗部分,夫妻二人寻找未果,母亲恳求儿子不要躲藏起来。
父亲不顾后果报警,警察前来救援。
结尾部分,母亲崩溃哭诉,期望不要找到儿子。
因为母亲本不想生孩子,为了保有丈夫的爱而生育,后来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并没有享受到平常妈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在婚姻中牺牲了事业和自我。
丢失的儿子是个不在场的麦格芬,影片旨在表达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情节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切中了当今世界普遍的女性主义议题,使得影片跳出寻亲戏的伦理窠臼,有了新的哲理深度和话题度。
影片以母亲惩罚儿子的事件开始,以母亲控诉育子过程中满腔怨恨的心理结束,实则受惩罚的是女性,身为人母在受到社会制度和父权话语的惩罚。
这样一部恐育大作,击中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痛点。
不过,作为老母亲的职场女性,我无法接受一个母亲在儿子丢失、生死未卜之际,说出其实希望不要找到儿子这样残忍自私的话来。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价值,哪个更值得尊重和选择呢?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是个开放性的大结局,警察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喜极而泣地迎上去,母亲却停留在原地,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
这场短暂的寻子过程,暴露出原有家庭多年来隐藏极深的矛盾,使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分崩离析。
当丢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家庭还能恢复如初吗?
恐怕受伤最深、最受惩罚的,还是儿子吧。
一个不愿意被母亲带到世间来的孩子,一个被母亲惩罚走丢了还不被母亲愿意找回来的孩子,何以生而为人?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BJIFF13#85分钟长镜头一镜到底,导演和摄影的调度,剧本台词和演员的表演都堪称完美。最后十五分钟夫妻二人的对话非常猛也非常真实。母亲这个身份承载和牺牲了太大,需要这样的倾泻来告诉所有的母亲,你想逃避你想偷懒你甚至想让你的孩子消失,这都不能证明你不是个好母亲。有意思的是父亲的视角,举重若轻觉得我也是付出了很多,全天下的父亲都一样,云爱娃。
三星半。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我看哭了。女主的表演非常有层次,最后在林中喊着孩子的名字时我哭了。后面的对白也太现实了。真的,孩子无辜。妈妈也无辜。只有男人“丧偶式育儿”却自以为是的充满成就感,呵呵。
做一个母亲才是对女人的最大惩罚。
手持一镜到底也挺无聊的
看哭了,天坛最佳女主+最佳影片值得!加上最终场看了两遍,第一遍映后场,制片人说本片共拍摄7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6次的成果。7次之后,演员们还想继续尝试,但制片人和导演都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了,已经足够好"。两次观影过程中都有男士不耐烦地刷手机,并在结束后抱怨该片铺垫冗长。而我并不认为前期任何段落是为所谓最后的爆发服务的,正如母职这个终身套牢的枷锁本身。育儿并非片中父亲所感受的那样愉悦,是“顺便的事”,所以男士所追求的爽片快感甚至生活中随时能够抽离的自由,本片当然不可能提供。映后有观众反应了男士观影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如睡觉、玩手机),制片人(同是男性)直言:这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恐惧,我们拍摄本片的愿望之一就是帮助他们战胜这种恐惧。(而相关人士又怎会领情,正将矛头指向一镜到底呢。避重就轻无人能及
剧情的走向让观众情绪产生了大转折,面对孩子走丢事件,开始是通情达理的父亲与严厉冷漠的母亲的对比,让观众与父亲共情;后半段则是通过即将崩溃的母亲的心灵剖析而与母亲共情。母亲承认希望孩子找不到、可能永远不希望有过孩子、因为生养而放弃工作、泯灭欲望、丧失自我的自述太痛了!家庭角色的定位和分工、不同付出,绞杀了这位母亲对家庭的热情和爱。艰辛、不平、失望的母亲和叛逆成长的孩子互为惩罚者。
开篇两三分钟就牢牢抓住了观众。随着导演的呈现,我的内心的走向:这都什么傻叉父母(尤其是母亲,都想进去骂她了)——我去,这熊孩子,还好没养娃,搁我我也疯了——我去,繁殖恋真摧残人,碰到纯繁殖恋就赶紧跑吧。
孩子的出生对于一段婚姻究竟会有怎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照顾和抚养孩子,是否会有人要因此做出牺牲,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牺牲与妥协都是在所难免,可是这一切存在的前提应该是理解。如果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被视而不见,无论是谁内心一定是很难平衡的。要想让孩子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孩子,势必从小就需要父母倾注很多的心血来培养,如果从小放任,终究会是积重难返。孩子生下来之后父母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和教育他,如果一方的角色长期缺位,后果也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就冲母亲最后说的那段话,就值得五星。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也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他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不care妻子的感受。
完全沒注意到一鏡到底這件事,但原來全球女性都要面對母職懲罰這件事
触目惊心的母职困境——“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一镜到底且讨论了一个道德问题:成为母亲就必须献祭自我吗?
生他干嘛使
一镜到底很长的长镜头,可以算是恐婚恐育宣传片的一种,女主演得真不错,最后抓住了注意力,不过家长里短实在兴趣缺缺,导致大部分时间一直在走神,看这片林子里到底有些什么植物......
W:“我内心深处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不想。自从他出生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开心过,你一定觉得我是个怪物吧”M:“不会,我什么都没想过。你是说你不爱我们的儿子吗?”W:“不,我爱他,我讨厌的只是当他的妈妈”M:“那你讨厌做我的妻子吗?”W:“我很久没做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M:“不,我在我看来不是那样的”W:“如果八年前我告诉你我不想当妈妈,我永远不会怀孕,你还会爱我吗?就只是爱我而已?告诉我实话,如果我不想当妈妈,你还会和我在一起吗?”M:“不会”
当一位「好母亲」终于大声说出心里头有一部分「不爱」孩子时,这电影的层次顺着此前积累达到更绝超越。我们讴歌母性,甚至推崇天职,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但你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甚至你的丈夫会先于外界对你进行完全不能共情的指责,会比你更委屈,会觉得自己也有陪着玩呀孩子多可爱呀你怎么会感到累感到窒息。这电影太值得看了,不是杜绝爱,而是早该这样认真地审视爱,审视人的位置,尤其是生育对女性某种难免的物化,还有女人当了母亲后的被褫夺与被压抑。这电影尤其是最后的长篇对话,看得我只想鼓掌,也更深地感到对母亲的亏欠。希望女主这次在天坛奖有所斩获。四星半。#北影节13#21,CBD,身边被要求别玩手机后烦躁昏睡的男人熬到结束时嚎叫「天呐」,格外应景。
一开始以为她只是一位暴躁的母亲,像所有对母亲惯有的指责那样,认为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认为她恣意妄为、一意孤行地凶孩子、惩罚孩子,直到她说:我很久没有做你的妻子了,这八年来,我的身份只是你孩子的母亲。我们才明白她始终在否定自己,她根本不该是一场悲剧必然的替罪羊,而儿子失踪这一天,勇敢地接纳自我便是自我的真正的觉醒,她坦白了一个事实:她是爱儿子的,但她不希望人生被养育儿子的义务所绑架、所剥夺,她甚至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儿子回来,因为儿子知道真相,母子只是在遵守缄默的契约。最令人窒息的那一刻是她问丈夫,“如果我不给你生孩子,你还会继续爱我吗”,丈夫连善意的谎言也不肯说一句,他说“不会”。在大多数文化中,女人依旧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背负着祖辈的训示、毕其一生去证明“女性”这个性别不是“第二性”。
女权垃圾
还是吃惊于这种母亲对自我意识开发的程度,这些欧洲人的体面人用一整部片子告诉你人应该是什么样,以及爱情,家庭,孩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失衡时到底是什么样,没有说教,没有上价值,就是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的,而我们能有这种,或者敢于这么表达的又有几个呢?这同样也是这部电影优秀的地方,用影像告诉了你所有的情绪,并让你相信,而不是踩着你脖子说,你哭,你笑,你打个滚!
靠第三幕拔高,高潮是有力的,但前面漫長的鋪陳還是差了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