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突袭安全区(港),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艾达,怎么了?,艾达,你往何处去?,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主演:亚斯娜·久里契奇,伊祖丁·巴伊罗维奇,Dino Bajrovic,约翰·海尔登贝格,雷蒙德·提哈瑞,鲍里斯·伊萨科维奇,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雷豪特·比瑟马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奥地利,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波兰,法国,挪威,土耳其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英语,荷兰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照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7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8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9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情介绍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当塞尔维亚军队入侵波什尼亚克飞地并接管那里的权力时,她和她的家人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激烈的政治谈判开始了,阿伊达不得不进行翻译,通过翻译她得知了致命而残酷的信息。但尽管信息的爆炸性极强,她还是坚持着逃脱迫在眉睫的命运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决币女领袖我的小卷毛加州靡情第六季萨满仙师凛冬王第一季你好,先生们向日葵女孩我凭本事谈恋爱黄昏的优作且行且珍惜小镇谜团青之壬生狼住在我家的男人对号入座秀逗魔导士EVOLUTION-R大运动会ReSTART!异种小镇幽浮重来吧,魔王大人!我的左手右手茶恋步履沉重绝望海峡法外搜查镖行天下前传之燃眉危机丧失名字的女神特殊交易露露公主大宅院的女人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长篇影评

 1 ) 尊重历史

世界各地都有冤屈,某些尘封在黑暗中,剩下的被历史铭记……我尊重影片的意义,但就共情来说,有点平平无奇。

首先冲突不够,一大堆难民聚在一起,应该发掘几个痛苦的事件,来加深印象,结果只有最后的射杀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塞军在里面的恶迹没有过多展现,甚至还有派送面包、大巴车接送等救济行为,这样对比之下,虽衬托出人性的矛盾,沉重感却低了很多。

女主作为一个外交翻译,地位十分底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保护父子这个问题上,负责维和的部队也不愿牵涉进来,由此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助:无法阻止死亡,只能亲眼目送。

孩子在舞台上的表演回归到和平的主旋律:沉痛缅怀,活着的都不要怨恨,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努力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

 2 ) 关于影片中quo vadis翻译的想法

既是一部关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纪实电影,也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女人的智慧和洞察,在保护家人时呈现的勇气,甚至是后来面对种族主义刽子手和其后代的容忍,都呈现出了女性的力量。

认尸和教刽子手后代的两个桥段印象深刻。

最后关于电影名称中的“quo vadis”,我之前见过的翻译均为“你往何处去”,私以为电影名称也应该取这个翻译。

quo vadis典故源自于基督教典籍《彼得行传》。

耶稣死后,使徒彼得闻听当局要缉捕他,于是仓皇逃出了罗马。

走在半路突然遇到耶稣显灵,彼得惊讶地问:“Quo vadis?

”(主啊,你要去哪里?

) 耶稣回复到:“Romam eo iterum crucifigi”(我要去罗马,我要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于是在受到耶稣的感召后,彼得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罗马城,即便在那里等待他的亦是被尼禄钉上十字架的命运。

这里恰好对照了女主艾达最后返回并留在了斯雷布雷尼察这一伤心之地的结尾,让这位女性的选择从此带上了为铭记历史,或是种族和解这一理想殉道(和曾经杀害自己家人的屠夫为邻即是艾达的十字架)的伟大意义。

 3 ) 没有逻辑的战争魔鬼

〈Quo Vadis,Aida?

〉译为《艾达,怎么了?

》,它以一位叫艾达的联合国基地翻译的视角,从里里外外,高层到平民,叙述了波斯尼亚人如何被塞军逼逃至联合国基地,又如何被运送屠杀。

战争片让人可怖的总是那片刻的安静,塞军将波斯尼亚男性关进空教室,动手前的安静让人群有了一些小小的骚动,有人更加恐惧,有人舒了一口气,而任何判断在此都无用,因为发生在战争中的很多屠杀都都没有什么逻辑可循。

你无法依据经验,和对人类基本的理解,去判断你在战争中的发展和结局,而“艾达,怎么了”,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你不知道你会被运送至何处,你不知道战争的发动者是在和你谈判,还是在下达最后的通牒。

以至于艾达的丈夫还反问塞军:不是说好,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

这样的反问被塞军一巴掌打断了。

我们无法用任何普世的东西去思考战争的进程,我们无法找到这间地狱里,真正属于人类的出路。

所以我们不要建这样的地狱,不要放出魔鬼,这也是所有反战片存在的意义。

 4 ) 被误解的和平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态度。

一战以前,虽然大仗小仗不断,然而在西方,从上到下对战争的态度远比如今积极。

年轻人被鼓励参战,穿上漂亮的军装,被民众夹道欢送,还有姑娘们的飞吻和鲜花,如果能在战场立功就飞黄腾达。

这样的对战争过度美化的憧憬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是第一次全民战争,战争不再是分工明确的活儿,职业军人和普通民众的界线变得模糊。

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范围阔大了,越来越多的平民意识到战争并没有征兵宣传和酒馆牛皮家们吹嘘的那么令人心潮澎湃。

人们亲身体验到了,战争是缺胳膊断腿,是骨肉离散,是物价飞涨和饥馑,是不尽的白虱和传染病,是来不及掩埋的死尸散发的恶臭,是日以继夜朝不保夕的提心吊胆。

宁做太平犬不作乱离人,两次世界大战后厌战反战情绪一路高涨,近现代最能打的美国人也在越战时代喊起了make love not war。

人民表示不要战争,无论如何都不要战争了。

战争这个始终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的巨魔,在核威胁下终于大规模偃旗息鼓。

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作品社会舆论每年不厌其烦地在封印上打卡盖章。

LOVE & PEACE成了绝对政治正确。

而《艾达怎么了》一片的背景,波黑战争就爆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波黑战争时,我年纪还小但新闻里总提到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这些名字真是想不记住都难。

在欧亚大陆另一头发生的这场战争离我们太遥远,很多关于该战争具体的残酷的细节,也是进入新世纪后才慢慢被揭露开来。

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固然耸人听闻,但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仅一年之隔在非洲卢旺达发生的种族屠杀在数量上更惊人。

离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在时间上相距很近的卢旺达大屠杀使得前者变得相形逊色。

然而屠杀对于受害者及其遗属并不只是数字,当事人所受到的苦痛从来是不可比较的。

关于卢旺达屠杀有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卢旺达饭店》。

在看《艾达怎么了》时我好几次都联想到《卢旺达饭店》,不仅仅是因为两者都描绘了针对平民的屠杀。

而是两片都着重提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

这里我首先要替UN辩解下,UN从来就不是什么实权机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维持和平的松散组织。

组织和联盟是有本质区别的,北约就算联盟,但UN不是。

UN的维和更多是出于人道主义。

当冤大头对抗地方武装从来不是UN的职责义务!

但世人似乎很多都怀错信,觉得有UN在,那事情就有人兜底,总有大国们替自己主持公道。

问题是,凭什么UN非要来给你兜底呢?

听上去很残酷,但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责任和义务是一对表里,没有义务也就没有责任。

而道德从来不是责任。

UN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长期和平不打仗的大国,对于贫弱战乱的小国UN更像是个慈善组织。

当然有人会说卢旺达的种族问题,巴尔干的分裂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谁造了孽谁就该负责。

可当殖民势力撤出,种族分裂已然形成时该怎么办呢?

世界的车轮向前滚动并不不会为了只有道义占优的人而有所停留。

当艾达伸开双臂企图把丈夫儿子挡在背后的小房间里,朝着不想救助他们的UN维和部队怒吼时,我只觉得可怜,这就是把性命托付予他人的悲哀。

维和部队来自其他和平国家,蓝盔士兵们在各自的国家有着各自的人生。

片中给上校开车的士兵曾说道自己的妻子就要生产了,他的家庭和生活都在荷兰。

凭什么要这些吃用本国人民税金的异国士兵为了一些素未谋面的异乡人去甘冒生命危险呢?

战乱地区,维和人员自身难保的情况很常见。

看过《卢旺达大饭店》的观众都应该有印象,大屠杀恶化的一个拐点就是比利时部队的退出。

而比利时人撤出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的士兵被杀了。

图西族人和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人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保护他们。

在波黑战争中,拥有着最多人口比例的穆族人却占着最少比例的土地,没有像样的军队,缺乏自卫能力。

艾达因为害怕引来塞族熟人的仇杀,把家人的照片和丈夫的笔记本都毁掉。

双手抱头被装牲口一样装上车赶进大礼堂被集体枪决的穆族老百姓难道不热爱和平吗?

去跟塞族谈判的三个市民代表没有一个参与政党,校长只想教书,商人只想做生意,这难道还不够和平吗?

但他们并没有逃脱被战争所害的命运。

什么招致了这些和平者的死亡呢?

原因当然很多很复杂,但其中一个答案我们是避不开的——因为其他国家的人民也热爱和平,大家都不想卷进战争。

一战过后民众的厌战情绪高涨,所以纳粹德国撕毁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时,英法虽然跟波兰有安全保证协议却还是全程装睡。

谁想打仗呢,你是战争狂吗?

当然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没有发生战争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没有人比我们更热爱和平”的。

顺从的犹太人排着队去洗澡。

直到盟军打进集中营才发现,好家伙,还有这?

可即便到了现在,头脑清醒的西方人都明白,盟军为什么会攻击纳粹,根本原因可绝对不是为了解放犹太人。

哪怕文艺界再不厌其烦地拿着集中营做文章,也改变不了一个冷峻现实,拯救犹太人只是盟军顺便完成的一个隐藏的支线任务。

在二战吃到大苦头的犹太人,战后终于意识到钱赚得再多没有武装保护,那就是在帮下一个加害者赚钱。

他们痛定思痛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从此世界上有了个名声在外,仇恨度不低,不讲政治正确,但谁都不敢惹的国家以色列。

也许现实如犹太人,在德国人的浴室里醍醐灌顶,金钱未必买得到平安,委曲求全的爱与和平只会成为装点坟头的美丽鲜花。

近年来我经常看到欧洲人嘲讽老美听到石油就打鸡血,用纳税人的钱把美国人自己的子弟兵派到鸟不拉屎的异国他乡去欺负别人国家的老百姓。

这种针对美国的嘲讽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可不带偏见地看世界格局,热爱和平的欧洲人对世界的影响正逐年减少。

旧势力撤出的地带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空。

卢旺达屠杀,波黑战争其实都是这种真空导致的灾难。

为什么塞族可以把比自己人口更多的穆族吊起来打?

因为塞族背后有南斯拉夫,而其他两家只有UN聊胜于无的空头支票。

比如片子开头总也等不来的空袭打击。

片子看到后面我不禁想,艾达的孩子们如果真逃进了森林打游击,存活率是不是比在难民营里来得高多了?

有枪有炮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给了难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让本有一线逃生机会的人双手抱头交出了性命。

这样的说法也许太冷酷太事后诸葛亮,但这里头有个道理是颠簸不破的——交给了外人的性命就不由自主了。

大马士革爆炸后,马克龙去叙利亚时被群众拦道抱住告御状,叙利亚人哭诉他们受够了贪污无能的当局,求法国人回来接管。

马克龙表面上十分动容,心里算盘打得可响。

传统殖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美国人玩代理,驻军赔钱完了还要挨舆论骂,谁都不傻,这种接盘侠狗都不当。

叙利亚的国泰民安干嘛要法国人来维持?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国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谁也不想吃力不讨好。

好日子不过,非要被自家白左媒体追着戳了脊梁骨骂,欠不欠啊?

你为什么不热爱和平?

在这样热爱和平的大环境下,生活在战乱地区的人会有什么遭遇是可想而知了。

人们厌恶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但又无人愿意涉手,仿佛如今国内,哪儿有老人倒地立刻周围形成一圈真空,家里没矿都不敢扶。

扶还能扶出一身麻烦来。

法官要问你,不是你撞的你扶什么呀,你可怎么回答?

屠杀的受害者往往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屠杀的理由可以是千百样的,但归根结底其实就一个,谁让你那么好杀。

UN的军官要赶走艾达的家人时,呵斥她“难道要把别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

道德情操再高尚的外人终归是外人,没有外人吃饱了撑的为你去死。

金钱和委曲求全没有保护犹太人,但以色列的先进武器可以。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长期和平中,维持它的不是美丽动人的文艺作品,而是核武器。

和平建立的基础不是绝对不战而是能战而不战。

理想主义者鼓吹的单方面主动放下武装并不会带来和平,反而很有可能招来祸端。

过犹不及的和平主义恰是对和平的威胁。

 5 ) 观影最大感受是沉重

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

》讲述的是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的巴尔干半岛波黑女主艾达的家人和斯雷布雷尼察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但最终被屠杀的故事,获得第93届奥斯卡金熊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和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观影最大感受是沉重,一种挥之不去梦魇压的喘不过气来。

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时至今日,该地区民族纠纷仍不断。

波黑东部小城斯雷布雷尼察25年前发生了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种族大屠杀,8372名穆斯林男子惨遭杀害,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大屠杀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进行。

斯维辛悲剧过去将近百年之后,当代西方史仍然上演这种惨无人道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不能不让人痛心并发人深省:一是勿忘历史教训,怎么才能制止人类的残忍,防止这种滔天罪行不断的重复发生?

二是联合国以及其维和部队怎样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无辜百姓去送死?

七年前曾在巴尔干半岛逗留并路过波黑,沿途可见废旧的坦克大炮等武器以及残垣败壁的战争疮痍,可惜没能前去斯雷布雷尼察。

这场种族屠杀让两个民族水火不容,但导演用比较克制的情绪表达悲恸和愤怒,既不煽动观众情绪也不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反映百姓苦难,揭露罪行恐怖,暴露战争无情,让观众自己反思。

印尼数度发生迫害残杀大量华侨华裔的悲剧,可惜我们的影视却不去或者无法去触及这种题材。

 6 ) 不算影评,只是记录我和“艾达怎么了” - 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2020年4月,我毕业实习,经理是个塞尔维亚人。

正值疫情期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常在中国媒体中出现,有次和经理提及武契奇,我说这人挺逗。

经理怒了:“我恨他,你知道他做了些什么吗?

” 当时没花心思去深究,这事儿就过去了。

偶尔还会和经理说起武契奇又上中国新闻了,塞尔维亚经理也总借机去怒骂她的总统。

2021年4月,毕业后我从实习公司辞职回国。

学国际法的我去了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远程实习。

实习的地方主要处理的就包括“艾达,怎么了”电影中的背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可别说斯雷布雷尼察了,我当时连前南斯拉夫都知之甚少,便想着在法院边工作边积累知识吧。

2021年6月8日,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司令姆拉迪奇进行终审,电影中那个伪善的司令被判无期徒刑。

记得开庭前后,我每天都得在网上搜索关于姆拉迪奇的资讯,常看到有人提及 “艾达,怎么了”。

看多了,没法忽略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先去问了上一份实习的塞尔维亚经理,她向我大力推荐。

又问了在国际法庭的几个上司与同事,全大力推荐,看来我得找找资源。

正巧那几天上海电影节排班出了,这部电影位列其中。

与好友提及这部电影,一拍即合,抢票也非常顺利,实在和这部电影有缘。

2021年6月20日,上电影院看“艾达,怎么了”。

可能因为每天的工作与电影内容有关,电影里的真实故事,和我距离更近,直击心灵,电影结尾我哭到抽抽。

好友抓住我的手臂让我冷静,我一抽一抽地说:“可是大屠杀还在继续,联合国能做什么…” 我语无伦次。

我心里难受。

2021年,姆拉迪奇被判无期徒刑。

民众和各国都向联合国抱怨为何正义迟到,我的塞尔维亚经理和我说,姆拉迪奇都79岁了,无期徒刑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无数克罗地亚人,波黑人,塞尔维亚人的心声。

塞尔维亚人果真是中国人的好伙伴,这点我这前经理倒是和她痛恨的总统相似。

抱怨完姆拉迪奇,她问我,你虽然年轻,但你知道你们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的事儿吗?

我直言知道但了解不多。

她感叹,姆拉迪奇被审判了,但美国呢,总有些国家会逍遥法外。

电影片尾字幕播放的时候,经理的话在我脑子里晃悠。

2021年,巴以冲突。

2021年,提格雷地区饥荒,更别说一场新冠疫情带走多少人的生命。

放映厅的灯亮了,该散场了,我心里还是难受,世界上的大屠杀结束了吗?

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姆拉迪奇审判那天,有被害者家属入席旁听,一位被害者的母亲哭着说我要在死前,看到正义到来。

这位母亲可能就像艾达,这位母亲被杀的孩子或许可能和你我差不了几岁。

那天开庭前,上司对我们几个实习生说:我们要参加的是一场会被写到历史教材的审判,所以请大家尽全力融入和感受。

2021年6月30日,法院又要审判另两个与前南斯拉夫遗留问题有关的战犯。

我想联合国确实是在做些什么的,但还需要再去做些什么,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做些什么。

电影结束后,好友也很动容。

从影院走出来,她说:“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世界和平?

” 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多读书吧。

” 和好友告别后,我在上海夜晚的街上骑行,看到养护绿化带的工人边做事边互相咧嘴笑。

我又想到好友关于世界和平的问题,我想,可能有一天共产主义会实现世界和平吧?

也不愿多想,暂且心里好受点了。

 7 ) 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少了,讲述的是1995年7月的时候,东欧波黑塞尔维亚军队攻占了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安全区,约有7000名穆斯林信徒遇害。

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看到别的国家敢拍,其实华人在90年代也是屡遭磨难。

有外国人拍了印尼屠华的电影,被两个国家封禁了。

一个是印尼,这很好理解;另一个是某国,理由是该电影破坏了印尼和某国的友好关系。

好家伙,我当时就笑出声音来了。

唉,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中国人敢拍印尼屠华的电影。

 8 ) 日本似的反战,总觉得差点什么

这电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没看。

昨天突发兴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个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妈妈,为了救丈夫和儿子,最后失败的故事。

主要还是讲的民族屠杀。

但电影拍摄得很克制,直接的枪杀镜头没有。

哪怕是枪毙市长的镜头,也只是又开枪,没看到尸体。

塞族军队闯入维和部队的营地,搜索武器的情节,也很克制。

没有搜出武器,且还给大家发面包和饮料。

塞族军队从难民里把青年人选出来,弄出去枪毙的镜头,也没有。

就是借一个维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队年轻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体屠杀的镜头,也只有窗口里的机枪喷着火舌,没有横尸遍野的镜头。。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挖出了尸骨,家属去认尸,也很克制,没有出现嚎啕大哭等等的镜头。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相互屠杀的人们居然欢聚一堂了。。。

此人为闯入联合国营地搜索武器的塞族军官。

现在成了慈祥的爷爷。。

这是要一笑泯恩仇吗?

一头雾水。

赶紧找了历史资料学习。。。

原来这是一段波黑的历史。

波黑的地图如上。

波黑现在由三块地方组成:①波黑塞族共和国【不属于塞尔维亚,由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②波黑联邦【穆克联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③布尔齐科特区。

【塞族共和国分成了两块。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

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成了三个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亚人②信仰天主教:克罗地亚人③信仰东正教:塞尔维亚人。

波黑战争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

【类似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哈】大屠杀的来历是这样的:①起先波黑属于塞尔维亚联邦。

②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黑从塞尔维亚联邦独立。

③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从塞尔维亚独立。

但波黑的独立,已经得到北约和美国的承认。

于是,他们也依葫芦画瓢,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成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打算从波黑独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学,搞什么民族自决!

老子能独立,你就是不能独立!

于是开始闹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晓得的。

开始你杀我,我杀你,但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有一天,在一对萨拉热窝塞族人的婚礼上,穆斯林居然丢了炸弹!

炸死了塞族人。

于是,热战开始。

杀人嘛,当然是互有往来了。

【电影里展现的是塞族人杀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实,塞族平民也被对方杀了不少。

这是报复性的哈。

】⑤联合国一看,这样杀来杀去,不太好。

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置了中立区。

由荷兰人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那里。

双方军队都不能进去。

⑥但穆族军队耍滑头。

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经常出去打游击,进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

打不赢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区躲起来。

这惹恼了塞族人。

塞族人认为联合国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区了,直接开进了斯雷布雷尼察,还抓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当人质。

⑦穆族人搞不赢塞族人,赶紧撤退了。

一些平民也跟着穆族军队撤退了,但还是有平民留下来。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联合国终于强制波黑停止了战争。

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划给了塞族共和国统治。

现在的波黑,叫做一个国家、两个首都、三个总统【总统轮流做,每8个月轮一次】。

总体就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的当翻译的妈妈,她的经历应该是属实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但塞族共和国和塞尔维亚不承认】。

但电影并没有讲述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

既塞族人为何要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

说穿了,就是对塞族平民被无辜杀害后的报复行为。

【当然, 大屠杀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电影最后才弄了一个含蓄的解决:①战争结束了,塞尔维亚的军官成了和蔼的老爷爷。

②这个担任翻译的妈妈,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

虽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杀害了,她还是担任了这个塞族军官孙子的老师。

③三个民族的孩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上课,这位翻译妈妈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就会被这电影弄糊涂:女翻译的全家人都被杀光了,她居然选择了和解,原谅!

这是多大的胸怀啊!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战电影。

日本的反战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挨了原子弹开始讲起,讲日本老百姓在盟军轰炸下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告诉老百姓,战争很残酷。

但从来不讲日本为何挨原子弹!

所以,这样的反战,总是很尴尬。

让人觉得不真诚。

这里,我觉得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总的思想是:①大屠杀要不得;②选择原谅和谅解。

但没有挑明:为何会又大屠杀?

导演知道吗?

当然知道。

这个电影是波黑导演自己拍摄的。

她当然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才把大屠杀的经过拍摄的很含蓄,没有出现过多的血流成河的镜头。

另外,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同一个国家。

如果拍摄成直白的指责塞族人,则又会挑起民族的争斗了。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完整,导演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我在想:为啥这个三个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个国家呢?

要知道,原来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了,多几个小屁屁国家,也无所谓啊?

现在想来,显然这三个国家如果独立。

则塞族共和国肯定会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又会壮大。

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

到时候,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所以,北约强行把波黑保留了。

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去吧!

 9 ) 转一篇2005年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的报道,助诸位对全面情况有所了解

个人认为文章客观,专业水准,说明清晰。

战争这种事,一般人群绝对承受不起,一旦发生,就是灾难。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的前前后后 2005-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在满是高山和丛林环绕的民房前,几个头戴红色贝蕾帽的军人正从卡车上卸着什么,迷彩服的胸前缀有一只昂头挺胸的金黄色毒蝎,6名双手被绑、身着便服战战兢兢的年轻人平躺在车上,旁边看护的士兵将枪直对着他们,用力踢着他们的脑袋和身子,嘴里叫骂着将他们赶下车来。

随后这些年轻人一个接一个站到前边,士兵们从背后扣动扳机,接连打死4人之后,将其余两名不到30岁的年轻人的绳子解开,待两人将4具被击毙者的尸体拉到远处后,他们也被士兵开枪击毙,随后射击者扬长而去。

这一切就好像是在拍电影,但的确是真实场景的再现。

今年的6月1日,就在米洛舍维奇进行法庭辩护过程中,海牙国际刑事法庭杰弗里法官要求播放一部录像短片,这些就是录像片中的真实画面。

杰夫里法官对此解释说,录像片获得于今年5月25日,摄录者曾经是塞族“毒蝎”志愿部队成员,片中记载了1995年夏季波黑塞族军队攻占波黑东部的斯雷布雷尼察城市后,将穆族被俘人员拉至特尔诺沃实施集体屠杀的实证。

法官认为,由于塞族“毒蝎”武装志愿部队属塞尔维亚内务部警察部队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证明,波黑塞族军队在占领斯雷布雷尼察城市之后,在塞尔维亚军队的帮助下,该市曾经发生有屠杀大批穆斯林被俘军人及平民的惨案,由此也可进一步证明,米洛舍维奇确实在波黑犯下有种族灭绝的罪行。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犹如整个塞尔维亚民族身上的一块伤疤,再一次被国际社会揭开和重击。

事件的由来斯雷布雷尼察,一个位于波黑东部的小城。

周围群山环绕,距离塞尔维亚边境不到20公里,距离萨拉热窝约100公里。

塞语中“斯雷布洛”一词意指“白银”,城市的得名,即来源于当地十分有名的银矿。

据1990年时人口统计,该地共有居民3.5万人,四分之三均为穆斯林民族。

1992年波黑战争开始后,当年春季几乎全部的波黑东部城镇均被塞族军队占领,惟有斯雷布雷尼察因地形特殊,整座城市易攻难守,因此塞族武装在1992年4月占领了3天后即迅速撤出,重被穆族武装控制。

作为穆族武装在波黑东部的惟一重要支撑点,周边的穆族难民不断向这里涌入,当地的穆族武装也得以壮大。

到了冬季,城内饥饿的居民们与穆族武装不断袭击周边的塞族村庄与居民。

当时波黑塞族首府帕莱通往贝尔格莱德最便捷的一条通道距离斯雷布雷尼察很近,这一通道对卡拉季奇至关重要,驻守在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武装曾几次试图将其切断。

因此到了1993年3月,波黑塞族下决心彻底拿下斯雷布雷尼察。

就在塞族军队步步接近城市之际,美国及西方社会开始干预,经法国驻波黑维和部队的调停,塞族同意停止进攻,同时要求市内的穆族全部解除武装,停止攻击塞族居民,并且决不允许威胁波黑塞族首府帕莱至贝尔格莱德的通道安全。

1993年4月16日安理会通过决议,明确该市为联合国保护区之一。

1995年春季,同样也被列为联合国保护地的克罗地亚境内的大片塞族居住区―――克拉伊纳共和国,几天时间内就被克族军队彻底攻占,大批塞族难民逃至塞尔维亚与波黑,这一行动彻底激怒了波黑塞族,最终下定决心,再次聚集力量彻底攻占斯雷布雷尼察。

7月6日塞军首先包围并将荷兰驻当地的维和部队隔离开后,攻击正式开始。

5天之后姆拉迪奇即通过电视正式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已被攻占。

与此同时塞族也开始受到穆族与西方社会的指责,表示在7月11日至16日的几天时间里,塞族武装曾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有组织地对穆族战俘和平民实施大规模的屠杀。

围绕数字的争议是谁下达的屠杀命令?

究竟有多少人被杀?

英国BBC电视台播放的节目称,1995年7月12日―16日的几天时间里,该地共有7414名穆族居民被姆拉迪奇指挥的波黑塞族军队杀害。

1995年11月代顿协议之后,数十个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委员会与专业小组来到这里,挖开数百座坟墓后重新进行核实与调查。

波黑塞族政府也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对此予以协助。

几年时间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从7000人至11000多人各种说法不一。

就在今年6月1日6名穆族青年被枪杀的录像片播出后,6月11日,萨拉热窝的报纸首次将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事件中失踪的8106人的名单全部刊出,表示这是至今所做的调查结果,但还并不是全部。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2004年8月公布的材料,已有1482具尸体的身份已被确认。

加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核实,目前共有2984人的真实身份被查清,其中有2173人是重新挖出尸体或尸体残块后核查得出的结果。

波黑塞族实体政府斯雷布雷尼察事件调查委员会指出,综合30多个组织提供的失踪人员名单,失踪人员数量大致应集中在7000人到8000人之间,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至少还应有5000人至6500人的遗体,但这些遗体在哪里?

多方查寻尚无具体下落。

对于这一数字贝尔格莱德提出有不同意见,“塞族居民遭迫害罪行调查委员会”主任伊万尼舍奇指出,所谓8106名失踪人员名单,1995年时国际红十字会就曾拿出来过,但也正是名单中的3016人,第二年波黑大选时,又重新出现在选民名单上。

他还表示,即使在经核实确已死亡的2000多人中,其中妇女仅36人,老人及孩子约50人,很少有平民。

他说,海牙法庭的军事专家梅宁金在自己的报告中曾写道,将尸体挖出后重新勘验的工作已经进行了17次,在1883具尸体中,核实确认其中有1656人为男性,只有一具为女性,另有212具无法辨别性别,此外其中有1424人是被枪弹击伤后而死。

因此伊万尼舍维奇本人根本不同意所谓大屠杀一说。

塞尔维亚的反应6名穆族平民被枪杀的录像片一经播出,整个塞尔维亚震惊了,一直以弱者或是被视为遭受国际社会不公正待遇的塞族居民震惊了。

塞尔维亚总理科什图尼察当天即发表讲话,最为愤怒地谴责在斯雷布雷尼察所发生的罪行。

塞各政党以及各届人士也纷纷表态,指出枪杀6名穆族青年的行动是法西斯行为,本民族同胞为这一行动感到羞愧和耻辱,一致要求应严惩当事人。

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明确表示,他本人可前往斯雷布雷尼察,向战争中牺牲的非塞族无辜居民们忏悔。

随即塞尔维亚政府也立刻下令,逮捕了录像片中显现的,目前还在塞尔维亚境内生活的4名“毒蝎”部队成员。

塞境内的人权基金会等8个非政府组织立即联名上书政府,要求塞尔维亚议会公开通过决议,承认在波黑战争中对穆斯林居民犯下有罪行。

然而经两天的辩论与酝酿下来,议会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人认为战争本身就是一极为残酷的行动,家人的死亡、战友的遇难都可能激发个别人野性的一面,导致采取极端方式,但这些更多地应属个人行为,肇事者必须受到严惩,但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塞尔维亚民族的意愿,并不能由此即认为这属于国家行为。

更多的民众强调,任何暴行都应遭到谴责和惩治,无论是塞族、穆族还是其他民族所为,议会如果通过决议,同时也必须谴责几年战争期间穆族极端分子对塞族居民实施的暴行。

据塞族居民遭迫害罪行调查委员会的材料,斯雷布雷尼察同时也是塞族人的坟墓,自1992年至1995年期间,整个斯雷布雷尼察地区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仅在该市市中心就有446人死亡,参与犯罪的穆族暴徒多达469人,所有这些都具备文字与影像等各种证据材料。

委员会强调,整个波黑战争期间,共有26818名塞族人丧生,其中19%是军人,31%是农民,10%是妇女,还有不足1%的儿童,这些也必须予以澄清,因为每一个死难者都一样重要,塞尔维亚的母亲们也有权了解一切真相。

米洛舍维奇的质疑面对法官的录像播放,法庭上米洛舍维奇明确表示,所看到的这一切“无疑肯定是罪行”。

但他同时表示,然而这一罪行并不能与塞尔维亚相联系,因为“毒蝎”部队成立于1992年,被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的塞族武装正式收编,总共300多人属志愿部队,工资要比正规塞族军队的士兵高4-5倍,其任务在于保护克拉伊纳共和国的石油生产地,代顿协议签订后1996年秋季该部即被解散,与塞尔维亚警察部队无关,因此也根本不能证明,塞尔维亚直接参与了斯雷布雷尼察事件。

接着米洛舍维奇询问,“请法官证明是谁、在哪里拍摄了这部录像?

”“特尔诺夫距离斯雷布雷尼察159.4公里,根据什么可以断定这6个被枪杀的穆族居民确实来自于斯雷布雷尼察?

”“准确的枪杀时间又是何时?

”“整盘约2个小时的录像带均在左上角明确标明有录制时间,但为何恰恰在这段显示有杀人场面的约20分钟的带子里却无任何标示?

”“某些部分曾被重新编辑过的痕迹明显,其中有一段话显然是被抹掉了。

”由此米洛舍维奇对于这一盘录像带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希望法官能对此作出解释。

录像为何在此时披露根据司法程序,录像带属间接证明材料,由于种种疑点的存在,甚至杰弗里法官本人也认为,很难将其正式归入证据材料。

塞尔维亚的分析人士认为,其实从一开始法官对此就十分清楚,然而录像播出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震惊社会的轰动效应,只要让国际社会看到塞族人犯罪的这一震惊场面就够了。

今年是斯雷布雷尼察事件10周年纪念日,7月11日国际社会将在该市举行大型祭奠活动,众多国际要人均表示届时将可能前往,然而迄今为止,西方认定的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姆拉迪奇仍踪迹全无。

下半年内,关于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的谈判也将正式启动。

因此当地一分析人士认为:录像之所以在现在披露,西方国家的主要目的在于,指责塞尔维亚不能正视自己的过去,从而以减弱塞黑在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上的谈判立场;其次,西方希望在7月11日之前尽快逮捕姆拉迪奇,认为在这些令人震撼的画面播出之后,多数民众对于姆拉迪奇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到底应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原塞尔维亚军事医学院院长、曾经多次出现在各个战场上的斯坦科维奇将军这样认为,“在斯科拉宁一个掩埋着尸体的大坑里,我们亲眼看到一个男孩走了进去,一个一个地翻找着每一具尸体,我想上去制止,但他对我说,‘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和姐姐都在这里’。

后来,我见到了身着军装的这个男孩,他背上了冲锋枪,开始去为自己的亲人复仇。

”将军说,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我们目前审判的是(战争的)结果,而不是它的起因。

这些行为是什么?

肯定是犯罪。

但到底是种族灭绝?

复仇?

还是其他的什么?

我们对死者有所亏欠,不仅仅是指塞族人,同时包括所有的战争死难者。

 10 ) 冤仇宜解不宜结。战争就意味着杀人。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其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波黑地区,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这三个民族就是否独立产生了严重分歧。

而北约支持波黑独立的政策,则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塞族的极端对立情绪,终于爆发战争。

1995年7月,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惨案,约有8000 多波斯尼亚穆斯林男子,在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惨遭塞族武装的杀害。

这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女主角艾达,虽然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译员,但是她再怎么竭力,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带走。

男人被一车一车地拉到礼堂里,被墙壁眼里伸出来的机枪扫射……多年后,艾达在清理出来的死者骨骸和遗物中,找到了儿子穿过的鞋……冤仇宜解不宜结。

战争就意味着杀人。

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该片曾获威尼斯金狮奖提名。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短评

北约联合国是靠不住的。看完电影,最让我愤怒的是维和部队,他们的手上也沾满了鲜血

5分钟前
  • 蓝孩子
  • 较差

7.8 威尼斯第二部从女性视角看屠杀,两位女性其实都是被自己所信赖的“权威”所背叛,艾达作为传送筒更具有女性工具人的意味,片中女性生产,联合国女兵都在不同程度受到工具人待遇,所有的女性最终被蒙蔽双眼,甚至连鲜血,你都看不到。

7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推荐

To remember,可以和《辛德勒的名单》构成一组非常鲜明的对比;真心好奇的是,荷兰维和部队这种“Rules are rules”的态度,在知道真相之后,他们心理会不会产生哪怕一点愧疚?

11分钟前
  • Luigi
  • 推荐

作者"冷静地"绘制了被屠杀的"真实"场景与战争的残忍,但只是一家之词,从塞族的角度也有大量同胞被种族屠杀。但这一切的根源没有阐述,在这依旧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美西方貌似傻白甜地举措,鼓动民族仇恨,给予空无幻念,到头来又为了自己私利舍"车"保帅"。从少死人的中立客观角度,美西方真的做对了吗?当然,塞族的举措也是毫无疑义地应受谴责!

16分钟前
  • 芝麻开门
  • 较差

#2021SIFF# Words failed at this kind of topic.

21分钟前
  • Ink.
  • 力荐

諷刺的是電影中也將聯合國前線部隊描述得很無辜,在屠殺事件發生前,早已視而不見塞軍的惡行,無法阻止一場戰鬥罪行發生,將無辜的人推向死亡邊緣背後,國家之間的複雜博弈消解成二元衝突。所以回到二戰後電影如何/為何要再現大屠殺的倫理問題是必要的,暴行前一切的電影語言是否都可恥?是否不道德?我們應該對任何再現大屠殺的方法產生懷疑,注點是一個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追問,也涉及影像的現代性境況和病理現象。那不見得比《Kapo》有多少進步的敘事手法,在Rivette 60年前已交出了一個憤怒的總結,到今天依然擲地有聲。是的,無論那個在角色衝向電網自殺時,將鏡頭推向前,將鏡頭重新構圖,小心地將舉起的手放在最後時刻,還是不讓我們看見屠殺,在屠殺場外圍只聞其聲,推軌鏡頭向後移動,兩者的結果是如此相近,同樣侵犯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

24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BJIFF2021 欧洲人就tm知道休假

26分钟前
  • 铁人拿大梨
  • 推荐

2022.01.08对这段历史完全陌生,所以直到他们被押入礼堂,我都还以为接下来真的是要放电影给他们看……墙壁上伸出枪管的那一刹那,我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冰水,瞬间的震惊过后,我被羞愧感淹没了。为什么而羞愧?为我对历史的无知,为我此刻安享的和平,为那些魔鬼与我们同属人类。

31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战争会暴露或异化人性,昔日跟你打招呼的学生、邻居、同事,甚至亲戚,都有可能举起能夺你性命的枪。警惕ultranationalists。

32分钟前
  • ddm
  • 力荐

一个波黑导演的历史片,完全不提此事件之前波黑对塞族平民的攻击虐杀,北约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也完全不提,这样的“反思”究竟满足了谁?

36分钟前
  • Tantro
  • 较差

安拉~

37分钟前
  • 西域浪人
  • 还行

1. 一车又一车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大巴拉去“安全区”,就像一笼又一笼的牲畜被拉去屠宰场。好戏上演的意思是机枪扫射地开始,而战争过后在同一个场馆刽子手却可以和自己的后代其乐融融于一堂。2. 无能无信懦弱的联合国及维和部队竟相信种族屠杀军队的“保证”,而在有能力庇护时把平民直接踢出去。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和荷兰上校!3. 一个女性在面临困难和危机时保护家人的坚强和决绝,与尸首相认的悲痛,没有过度宣泄情绪,但我已经泪流满面。4. “斯雷布尼察屠杀”发生在95年!95年啊!二战都结束50年了快!任何种族歧视种族仇视都应该被消灭,难道历史还不够血腥和悲痛吗? 5. 就像谢飞导演说:电影是可以再现历史,提醒人们记住过往的。

40分钟前
  • 王小猫可爱多
  • 力荐

题材是好题材,但拍得很一般,前面三分之二安全区的戏非常单调,剧情缺乏层次和起伏,就是女译员费尽口舌想把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弄进安全区,但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依然是悲剧。整个影片没有说清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的原因,只是渲染悲情。

44分钟前
  • 天D行者
  • 还行

从女主角的视角详尽记录了大屠杀事件,不仅有军方的蛮横和联合国的无力,还有她个人角度的经历感受,以及这一切如何被忽视被遗忘。

4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7分。艾达失望了,绝望了。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一个联合国雇佣的女翻译试图拯救同胞和家人的故事。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其实一点也不安全,因为联合国部队不会保护难民,只会一直妥协。女翻译本来想保护更多的同胞,后来想保护家人就行,最后连一个儿子也没保住。联合国的军人怕引火烧身,甚至主动找出躲藏好的难民交给塞族武装。3万居民被塞族武装全部带走,成年穆族男子被全部屠杀,共计7000多人。很难相信这事发生在现代欧洲,很难想象联合国部队竟然毫无作用。

50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大屠杀中女人的英雄主义,以及屠杀后女人独自面对战争的后遗症和荒谬。1995年离现在并不遥远,这部片警示我们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任何权威机构的不可靠性。

52分钟前
  • maud
  • 还行

再现

55分钟前
  • Fitzzzzzz
  • 还行

男人们找各种理由:种族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相互残杀吧,因为他们没有孕育生命的能力,但难道还不会摧毁吗?这样都可以夺得对他人的主导权,可以找到存在感。

5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战争题材不少见,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却少见。活下来也许表面看起来是一种幸运,实际上只不过是命运的另一种玩笑。从头到尾,女人的命运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活下来也不过是全倚仗着男人的恩赐。战争中,无人是胜者,除了权力。

58分钟前
  • DustyDopamine
  • 力荐

3.5 属题材制胜的片,从一个为保护家人而四处奔走的翻译视角,让观众感受到种族屠杀事件的惊恐与绝望,感觉这种拍法灵感来自于《索尔之子》,能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意图,但琢磨着总觉力度没有达到足够的、与种族屠杀的分量相匹配的震撼力,不同于集中营,波黑历史并非人所共知,电影的视角相对狭窄,未能兼顾背景普及,也未能充分呈现当时情况的复杂性——毕竟如果局势不复杂那何以会发生同学、邻居被残杀,而事情过后,双方仍然在一个屋檐下观看孩童活动的状况,片中人物形象也过于单一和刻板,就好简单的“坏人”“反派”,支撑不起此类电影的重量;不止一部表达联合国“无力”的电影了,但是只赖联合国似乎不公平,毕竟很显然其制度设计防君子不防小人 #SFM400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