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用自己的画笔,一笔笔勾画自己父母的故事。
从父亲是一个阳光少年每天活力满满去上班,到镜头刻画母亲在一个上流社会家里做女佣。
每天母亲都在窗前看着父亲的小单车轻快的飞驰而过。
爱情是什么时候萌芽。
有天父亲敲开了母亲主顾的门,送了一束花给母亲,自我介绍,邀约看电影。
一切自然又窝心。
母亲和父亲顺理成章的结婚了。
他们用所有积蓄贷款买了房子。
一开始从一张床,后来到父亲亲手为家里亲手打了各种家具。
画面温馨美好。
到有了baby,到生了baby.父母的爱情,像一本流水账。
却时时刻刻在敲击我的心脏。
明明只是很平常的事情,坐在电脑面前的我,热泪盈眶。
我一直在想,我自己爸爸妈妈的故事我知道多少呢??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爸妈,你们是怎样开始的?
有我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的心情。
天下父母心,虽然都是一样的。
但每一个故事和心。
都值得被铭记,不论怎样的方法都在你我心里。
以前看到《伦敦一家人》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本能地觉得说:哎呀,应该不怎么样的吧?
到底谁想要去看伦敦一家人怎么生活的呀?
然后想起《搞笑一家人》,虽然有时候也很搞笑,但是真的很没有品味的一部电视剧的呀。
但是昨天晚上因为我自己有一点点的心烦,于是想了想之后就是说:还是看这个动画片吧,看着像是一部动画片的模样。
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真的很治愈。
电影里面的爸爸,三观非常正。
结婚之前两个人一起去约会,路过一家音乐厅...妈妈说好想听一听呀,父亲说:“但是感觉花那么多钱听一场音乐会挺浪费钱的呀!
”于是两个人在门口站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愉快地离开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穷并且快乐着吧。
” 而且父亲身为一个送牛奶的员工,父亲送牛奶送的非常地快乐,父亲让我觉得送牛奶这件事情是那么地有诗意,让我觉得小小的一件工作居然可以有这么大的乐趣,我看到之后真的也好想说我自己去做一个送牛奶的员工呀。
妻子问丈夫说:“你想要升职吗?
” 丈夫:“我才不要升职呢,做个送奶员挺好的。
为了能每天看到小鸟我也不会升职的,我喜欢呼吸新鲜空气。
”这个状态真的是太棒了,父亲的状态让我觉得说,我现在也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一.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鸟叫的声音了?
看这部电影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之一就是:父亲身为一个送牛奶的员工,并没有说不热爱自己的职业,每天应付了事。
相反,父亲很热爱自己的职业,父亲也不想要升职,父亲的追求就是:“为了每天能看到小鸟我也不会升职的,我喜欢呼吸新鲜空气。
” 这句话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此刻的生命状态。
我现在过的非常不好,我也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也不怎么热爱学生...如果说去采访一下的话,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说:“我就是我本身十分热爱小孩子我才去做老师的。
”很少有人是这样的,很少有人能够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目标的。
生活在城市里面的我,小区里面的树根本不超过五棵,一出大门见到的就是一些人,别说小鸟了,蟋蟀、青蛙的叫声我都听不到的,更加别说小鸟了。
所以说,很羡慕这部电影里面的爸爸的状态,他为了每天能够听到鸟叫的声音,而一大早就去起床送牛奶,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战争期间,父亲把孩子送到了乡下。
父亲和母亲住在一个类似于猪笼子的地方里面,但是正因为住在里面,等到有炮灰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的生命安全就有保障了。
而且不管他们家被炸掉了几次,父亲和母亲依旧是乐呵呵地,重整旗鼓。
怎么说呢?
就是他们不管多么地贫穷,他们是一直很快乐的。
二.没有你,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母亲离开人世了以后,父亲觉得整个自己的生命都不怎么好了,儿子在乡下,父亲一个人郁郁寡欢。
每天呆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没有人讲话,天天都不开心。
因为那个陪伴着自己几十年的人,真的就是说不存在与这个世界上了。
父亲觉得很难过很难过,但是又无计可施,父亲后来也没有好好吃饭,以至于胃疼的难受,在母亲离去不到一年的时间,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真正好的爱情,大概就是“没有你,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父亲和母亲也会因为一些事情而争吵,但是父亲还是很爱母亲,母亲则是勤勤恳恳的,这两个人,是那样的合拍,生下来的儿子画出了两个人相识相知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人觉得心里面那样的欢喜。
整个故事的画面,都让我觉得很舒服,很治愈。
就像是《夏目友人帐》一样治愈,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6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低了,因为真的太治愈了,我看完之后,仿佛有一团柔软渗透进了内心深处,让我的心变得强大起来,让我的心变得坚硬起来。
所以说,拥抱整部电影。
1928年认识的一对夫妻,妻子保留着lady和gentleman的价值观,丈夫则自豪地认同工人阶级;两人充满对未来的畅想,看房、结婚,自己动手卸装灶台、装窗帘,渐渐把大房子布置起来;丈夫雪夜送牛奶时儿子出生,回来看妻子时红红手指拎着牛奶瓶。
夫妻成为父母,拍照记录儿子出生。
报纸收音机传递着信息:张伯伦到丘吉尔、德国人入侵、英国宣战、基督教文明、British empire and its commonwealth。
于是他们在家自制防毒面具、防空洞,听收音机里的话把孩子送到乡下,士兵来收走铁锅卸走铁栅栏,大人睡在金属笼子里。
轰炸来的时候天边橙光闪闪,第二天碎掉的玻璃扎进泰迪熊的身体,但外面的蔷薇开得很美。
父母去看望小孩,在乡下cottage感叹不相信外面还在战争。
战争结束时邻里全部出门在街道庆祝,挂满国旗,载歌载舞,旁边一个男人黯然神伤:我失去了我的儿子。
镜头拉远到落日。
一颗梨树种子。
战后福利社会,父亲认为是工人阶级的胜利,母亲问那谁来承担。
不管是母亲支持的保守党还是父亲支持的工党执政,配给的肉和奶酪变少的趋势都没有变化。
儿子从文法学校退学,要去学艺术,父母担心学艺术不赚钱,想象着可能会画裸女。
中间有些微妙的地方:儿子读书回来觉得父亲在厨房洗脸不卫生,而妈妈总是想给他长头发一把梳子。
墙上多了艺术类的学位证书,儿子成为艺术老师,每周一节课,比父亲赚得多。
收音机变成电视机,信件变成电话,开汽车去从前骑车去的草坪,父亲讲即将修建的大路。
儿子带女友回家,跟母亲讲女友有精神分裂症,他们不能有孩子。
两人在乡下小屋定居,母亲说这是垃圾场,父亲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有一些新的事情:受教育的年轻女性成为参议员、同性恋即将合法、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父亲说,他要从月球上带回一些沙砾,母亲说,像从沙滩回来的孩子。
然后是母亲的爱兹海默,父亲的突然生病。
父亲独自一人那段,安排了那只黑猫陪在旁边。
最后儿子摘下父母的结婚照,墙上留下相框的痕迹,出门,那棵梨树亭亭,树上五颜六色。
比「我爱你」还要暖的情话,应该是「有我在」,就这样一部英国动画电影,却让我感触良多。
喜欢这样的手绘风格,虽然是平实又琐碎的生活流水账,但却让人感觉很温暖,是的,就这样细水长流过一生也是极其美好的。
改编自Raymond Briggs以其父母真实人生为故事所绘的获奖和畅销绘本,讲述了普通人的普通一生,却拥有不普通的感动。
Ethel和Ernest从1928年相识相伴到1971年先后离开这个世界,日子随男主人的发际线一起消逝,一生平淡无奇但相守终生温情动人,同时也是一部英国编年史,期间穿插着不少的历史事件。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历了分离、团聚,不管有多动荡,他们都有彼此,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终结。
年少时候都期待轰轰烈烈的感情,期待遇到那个彩虹般闪耀的人,而慢慢经历了沉淀了许多之后,你会发现,细水长流的日子是多么踏实和安心。
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可他们从没有争执、没有不愉快,这一点很多伴侣都无法做到吧?
每次听到Ernest怀抱着Ethel说“My dear little Ethel”,就觉得超暖,Ethel比Ernest年长5岁,是姐弟恋,可在丈夫眼里,妻子就是需要被呵护的,不管她年纪多大,都当她是孩子一样宠爱。
所以,姑娘们,如果遇到一个把你当孩子一样宠爱的男人,就嫁了吧!
总感觉现在的人维系感情不如过去的人那般真挚和隽永。
也许时代在进步,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总是不能毫无保留的去爱一个人吧。
所以就算是这样平淡无奇的故事也足够打动我们。
我的姥姥和姥爷结婚近70年了,姥爷是山东人,比较大男子主义,基本上不做家务,可是在他生前还会在饭后为姥姥削苹果吃,他们在一起那么多年,也许那个年代不懂什么是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结婚了,然后在过日子慢慢磨合和熟悉对方,最后这种感情就化成了亲情,最后是相濡以沫一辈子。
陪伴真是最长情的告白。
「有我在」虽然很稀松平常一句话,可却让人踏实。
我这样固执的笨蛋也很向往这样的情感,每次去KTV唱wuli菲姐的《红豆》,我都会改词,等到风景都看透,终会有你陪我看细水长流。
大过年的,祝福自己和朋友们都可以诸事随愿吧!
闲来无事和小冰聊天,她忽然问我想不想看电影,做了几个选择题,就推荐了《伦敦一家人》。
这是一部我从未见过的画风,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体验。
画风很唯美,像彩铅、像水粉、也像油画,总之是很舒服的,轻纱般的、透气(除了战争时期黑云压城的浓墨)。
背景音乐也是舒缓的,从前慢的感觉。
甚至战争时期也有远离硝烟的乡村,一如《邮差先生》中的小城,岁月静好,转眼也就过去了。
伤亡总是有的…但,不常发生。
Ernest总是在看报纸,从中应该可以获得世间的大事。
而我呢,如若早生几十年,没有现在这些媒介,也会悠闲的看报纸,装作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和妻子一起躺在草坪上)时间流逝,正如月光朗照所有人,一家人这样,就很好(●°u°●)」那时还可以对着家人会心安抚地说"there…there…","I know…I know"
这个故事是关于从相遇到相爱到相濡以沫的两个人普普通通的一辈子,这个普普通通其实是带引号的。
他们共同经历了战争,也一起见证时代的变迁,见证电视、电话、汽车的出现。
周遭的一切都在慢慢发生变化,但令人羡慕的是两个人的感情从未减淡,即使就是日常的琐碎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面对危险、面对阴霾,对方的一个拥抱,一个玩笑就能驱散一切。
有的时候吸引人的故事并不需要多么大的起承转合,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也同样会因为这种平淡的日子打动。
相遇与互生情愫其实故事前期对两个人结婚前的讲述很精简,但又极致浪漫。
两个人的相遇因为欧内斯特早上骑自行车经过埃塞尔工作地方楼下时的一声问候和一个明媚的笑容。
从此两个人每天心照不宣地期待和对方的相遇。
包括后面两个人约会到见父母,再到步入殿堂。
整体画面色调很温暖,对话很少。
很像《飞屋环游记》开头的那一段,两个人之间的甜蜜回忆像剪影一样一幕幕浮现,真的超爱这一段。
印象很深的是,在路过一家舞厅的时候,欧内斯特觉得入场需要5先令太贵了。
然后通过自己的小幽默既化解了小尴尬又讨得埃塞尔的欢心。
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嘛。
并不需要多富有,却也能把最普通的日子过的津津有味。
可以跟我一起看电影吗
两个天真烂漫的人从两个人变成一个家
婚姻是两个人幸福的又一开始。
两个人不断打拼,不断添置家具,让空荡荡的房子慢慢变成真正的一个家。
(不得不说欧内斯特真是什么东西都会做,极品好老公)
刚入住连窗帘都买不起如果不是片尾处提到,你根本无法发现埃塞尔比欧内斯特大五岁。
因为生活里,男主处处都在宠着自己的妻子,是真的会觉得像一个公主一般。
两个人积极的心态,互相打趣的日常,故事中都详细地交代了出来。
然而并不会觉得像小学生流水账,生活处处藏着浪漫,通过他们两个的生活其实是在帮助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平时我们不会注意到的事情在影片里被放大了出来,让我们能够捕捉到平静的幸福,哈哈所以我把它称为高级的流水账!
战争与互相慰藉高龄产子后的平静生活没过几年,残酷的战争来临了。
在把孩子送到乡下后,又开启了只有两个人相互取暖的模式。
这一阶段的色调明显变冷了起来。
但是你会发现两个人的生活还是很少会有悲观的情绪在。
而彼此之间的拥抱也变多了。
因为对方在自己身边,好像一瞬间就有了坚强的理由。
欧内斯特在家里修各种防御措施也真的会让人安全感倍增。
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地让这个家更加稳固。
一个细节,男主修的防空洞外面还种满了花。
就像是战争中二人的生活一样,总会在苦涩中找到甜。
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战争后的细水长流战争结束后,儿子回到了家中。
开启操心模式。
原来全世界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
妈妈也会为儿子的一点小成绩向邻里炫耀,也会为儿子犯错极力掩饰。
孩子说要去艺术学校,老夫妻俩一宿没睡,像极了为我们操碎了心的父母。
两个人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儿子带女朋友回家,父母很早就在家里穿好衣服悄悄观察形势,原来这场见面紧张的不只有我们。
她也会像我们父母一样期待着新的生命,却也尊重孩子的选择,包容与理解。
她会永远给你递一个梳子。
即使有一天她变成了一个孩子,她也会记得你,也会记得和丈夫初次约会电影中的维克托麦克拉格伦。
而他,永远深沉,却又永远懂得制造惊喜。
他会每天兢兢业业地送牛奶,慢慢攒下第一部电话、第一台电视、第一辆车。
(虽然我感觉就离谱,这得每天送多少瓶奶啊。
)记得当第一次开车出去的时候,埃塞尔问,“这车真是你的?
”欧内斯特吻了她的脸颊,“是我们的,亲爱的”。
一切的一切,都会因为是 我们 变得更加有意义。
其实会发现,有很多时候夫妻二人聊天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丈夫会更关心时政,而妻子更关心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
(尤其是煤)这可能也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吧,细细观察起来很有意思,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大家自己去发现吧欢迎讨论。
或许你会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你会发现原来也做过一样看似平淡的事。
殊不知那些点点滴滴构建了生活中的绚烂。
其实我们很难做到一辈子轰轰烈烈,最终我们都会向往有一个人在暖阳下陪着你坐在躺椅上聊着些有的没的,话题不用非要有什么意义,只要是你就好。
很多人对这本书/部电影的谈论都有关埃塞尔和欧内斯特的爱情,但我更喜欢他们的生活。
我听到过最多的有关于婚姻的话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久了,爱情就变成亲情了",听到这句话我总在想,这么说,你要开始一段新的爱情了吗 ?
欧内斯特和埃塞尔的爱情并没有被生活变成亲情,因为他们爱着彼此,即使激情归于平淡;两个人从政治立场到生活喜好完全不同,但他们总是在包容彼此,埃塞尔是个保守和讲究的妇人,把房间布置得很温馨,客厅的小花瓶里总是插鲜花,欧内斯特则像永远都不会长大的人,那怕老了也会逗妻子开心,也会叫妻子"sweety"在妻子生产的时候他急忙回家问埃塞尔怎么了,完全没过问孩子;他们经历了战火,把儿子(雷蒙德)送到了乡下,他们晚上睡在自制的防炸铁笼里,他们房子的也在轰炸中差点被摧毁,但他们依然会去乡下陪伴儿子,他们没有因为战乱而变得消沉低迷,依然乐观积极地生活。
战争总会离我们而去,就像温斯顿·丘吉尔说的"欧洲将重获自由,世间万民将重新踏上阳光普照的广袤大地"可怕的战火远离了大不列颠岛,他们接回了儿子 一家人又重新生活在了一起,后来他们的儿子从文法学校里辍学,去读了当时在人们看起来并不入流的艺术学院,但他的父母依然会因为他拿到了证书而感到骄傲,他们的儿子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婚他们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儿子很幸福。
也许上帝有太多的苦难要处理,所以没有顾忌到埃塞尔,晚年的她因为阿尔兹海默症遗忘了丈夫,但是欧内斯特还是会推着她走过他们年轻时走过的地方,帮助她回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点滴。
就像公祷书里说的那样"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71年时,埃塞尔进一步离开了欧内斯特,但他依然会摆放妻子的餐具,也许出于太思念妻子在同一年他也离开了人世,他们在天堂又相聚了。
看完他们的故事之后,总觉得结局太过悲伤,但是转念一想,这又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这部电影和绘本仿佛就是英国版的《平如和美棠》,只不过远没有平如和美棠那么多磨难。
社会背景同二战后的日本很像,每天都充满着蒸蒸日上的生活希望。
随着故事主线的演进,Ernest 家慢慢添置了第一栋用电的房子,第一台干衣滚轮(就是那种把洗完的衣服里的水挤出来的滚轮),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电视,第一部电话,第一辆汽车。
家庭这条线则更像是那个年代伦敦平民家庭的缩影。
结婚前Ethel 是名女佣,Ernest 是位工人,支持工党。
儿子Raymond成绩优异,考取了Grammar School (文法学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文法学校在英国社会阶级流动性上做出的贡献,无数平民阶级的孩子就是通过文法学校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虽然成绩优异,但儿子Raymond 却选择了读艺术院校。
母亲Ethel担心儿子以后找不到饭碗,父亲Ernest把担忧藏在心里,嘴巴上只是说hope he will never grow too posh for us。
饶是如此,他们却从来没有干涉过儿子的人生选择。
虽然远不如宫崎骏动画的笔触精致,但鲜艳明亮的彩铅画风却给人以一种苏格兰羊毛尼般的温暖柔软之感。
圣诞档佳片。
90分钟的绘本风动画,记录了英国伦敦一对平凡夫妻40余年的生活日常,朴实无华的流水账叙述,包裹着充满暖意的色调、温馨幽默的生活点滴和半英伦乡村腔的英语口音,令人不觉赞叹这部电影的用心。
影片的男主欧内斯特,乐观开朗,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相信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收音机时刻关注时事政治和党派纷争。
他会因为工党的胜出而喜形于色,会把辛苦的牛奶工职业当做漫步旅行一般潇洒从容,甚至在战争中自己家刚建的房子被炸毁也坦然面对从头干起。
女主埃赛尔比男主大五岁,女仆出身的她还残存着维多利亚时代女士的传统保守:高龄怀孕的悲喜交加,因为婚姻辞去工作默默无闻地扮演好家庭主妇的角色,儿子成年后还会因为他从事艺术的趋向耿耿于怀。
就是这样两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窗台的一次偶然邂逅走到了一起,而且相濡以沫地走过43个春秋。
这个过程里,他们会因为意见不合产生分歧,会因为忙于生计疲惫不堪,也会因为战争爆发、社会政策变化而愁眉苦脸,但这些都没能影响他们在剧烈更迭的大时代里保持对彼此的尊重和珍视:欧内斯特比埃赛尔小五岁,却一直视她为一个需要被呵护的小女人,满口的“苏珊宝贝”,在她每次情绪失控濒临崩溃时总是伸出宽大的臂弯揽住对方轻生耳语I know;埃赛尔虽然对政治、党争毫无兴趣却一直在欧内斯特喋喋不休吐槽时试图理性地配合对方发表观点,在欧内斯特天马行空地想出一些新点子时总会知性地规劝他忍住冲动。
看似是千万平凡夫妻生活的写照,事实上他们的爱情却一点不平淡,充实且互补,默契又合拍,这是令多少人羡慕的理想爱情应有的样子。
也许正是他们近乎完美的朴素爱情,支撑着他们走过了时代剧变,也让他们选择对自己的下一代保持尊重:即便儿子从事了艺术工作,还娶了一位有精神病且无法生育的女孩,他们还是坦然接受现实并平和相处。
影片的结尾着实令人意难平。
晚年的埃塞尔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渐渐忘却了欧内斯特,直到最后离世,也再没能想起。
许是习惯了多年的陪伴,妻子离开后,欧内斯特还是习惯在吃饭时多摆一副刀叉,睡前面对空荡荡的床道一句“晚安”,最终因突发心绞痛离世的他,或许是太过思念亡妻,在孤独地走过近一年后,最终在同一年的冬季也去往天堂追寻他的爱人,现实人物如此,安排在电影里也似乎算是一种不那么残酷悲情的结局吧。
特别是最后的结尾二人的儿子站在家里的庭院外意味深长地说出:“这是我小时候种下的种子长出的树”时,令人瞬间破防。
虽然结局令人泪目,但转念想想,这似乎是我们每个生活在现实里的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人终有一死,无论我们这一生遇见另一半后,会开启怎样轰轰烈烈抑或平淡如水的生活,始终是仅属于自己的珍贵陪伴,且终究有一个人会先走。
所以,珍惜当下,用心体验和伴侣在一起的每一刻,努力把平淡甚至残酷的生活过成诗,多年后才可以带有更少的遗憾和更多的慰藉去迎接人生的终点。
观看过程,脸上的笑容如同他们的一生,从最初不禁绽放,到慢慢消失不见。
当两个人都足够老的时候,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也会随之而去,人的意志真的可以左右生命。
这部经典的短剧,不仅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一生,也涵盖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国家局势,政治、经济、生产力、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属于非常纪实性的、传体性的故事,或许会觉得那个年代、国家遥远,但似乎不管什么样的人生,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流程。
爱情是这个故事讲述的起点,这绝对是一部既缓解晚婚晚育焦虑,又让人不排斥美好婚姻新生活的故事。
全世界通用,买房——一个喜爱的居所果然是婚姻稳定的前提,即使最初与梦想还相差甚远,没关系,在彼此共同付出中,慢慢经营,日渐丰满。
就算支持着各自不同的共党,相爱的人也不惧怕截然相反的观念。
因为我有我的,我不反驳你的,你有你的,你别反驳我的,我们可以玩笑着讨论,但从不耳红面赤,一切就都很好。
能养成这么大的习惯,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又怎可能会让我们看不惯对方呢。
婚姻中,总想去改变对方是极可怕的,根基已开始动摇。
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啊,有对方就够了,至于孩子嘛,真的,永远是在不可控之中,无论你们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
最后,不过还是两个人,孩子就像赚来的钱,始终又花出去了,从未真正属于自己。
还是回到最初吧,一个骑着单车从窗台下经过,一个正巧打开窗户挥了挥手,那时的人生仿佛才刚刚开始,是一切充满期待与回馈的时候,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不 只如初见。
他父母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特别
不是平凡的一生,而是平平安安躲过多灾多难的幸运一生。
如此高分可见“温情怀旧”光环之强大,平平淡淡细水长流也不代表就要拍成无聊乏味的流水账啊,一直以念报纸听广播作为编年史穿插转场总觉单调生硬,过于追求“平凡”的效果反而越显刻意自恋,彩绘画风倒还挺喜欢,情感也算真挚,但无法被打动。
配音有些莫名让人出戏
无聊
额可能不合我的风格妈妈上学前以及入伍前对儿子头发态度的对比很好笑
孩子学艺术没啥不好,等你百年归老时他将你们的故事绘成手绘。
画风清新隽永,讲述了浩浩荡荡大时代下的平凡一家人,英国版的平如美棠,琐碎而温暖,颠簸而坚韧,细水长流,永垂不朽(被热评中的“梨核种下的树也已亭亭如盖”感动哭)
原来是雪孩子的作者啊~
没有什么新意啊
如果是这种流水账式的电影,我更倾向于看纪录片。电影,毕竟是要高于现实,是一种造梦的艺术。
伦敦版的父母爱情,配音好绝,画风也好棒。想去看原作了
流水账
人间的分分合合自有定数,可你能一直在我身边陪我细水长流,就足够永垂不朽。幸运、幸福。
2.5 看到27分 没坚持下去
陪女儿一起看的,明白了两个人的生活最重要的语言是 - I know, I know.
我知道我知道
英国味好浓好浓,连动画都不忘吐槽工党;平淡中包含催泪力量,每个家庭每段人生都是最普通也最不普通,历经空袭历经物资配给,也和女王一样经历一任又一任首相,也要诘问这些苦还有多少何时是个尽头,结尾也是平凡而又不平凡,此情此景,中外皆然:庭有梨树,汝少年时所手值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电博
细节很真实,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口音,画面和用色都让人感到很舒服,强烈推荐!
其实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