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复杂,人物也算不少,一般电影牵涉上政治就很难拍(至于有多难拍可以看看东京审判,,,)但导演就这么一路把故事讲过来了,,,又简单又轻松遇到战争场面不渲染,遇到煽情场面不催泪英雄中弹也没有慢动作(啊,啊,啊,啊,,共产主义万岁!!!
)甚至英雄本身是不是真的英雄也让人怀疑(我看到有人在争论那个貌似英雄老大妈的老大妈是真的是英雄老大妈,还是其实是个保守的反动派,,,)我最大的感受整部电影,,,导演仿佛不存在你不知道他赞成什么,不知道他否认什么不知道他在铺垫什么,不知道高潮在哪里勉强发现一个主角,却发现大部分故事却和他关系不大你觉得故事仅仅是在不停的前进而已但是等电影结束了,,,你发觉一切一部好电影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其实导演一直都在好佩服啊,,,所以虽然是电影还是留一笔,,,
这是一部史诗一样的电影,国家,民族,理想,忠贞,博爱,自由,平等,暴力,残酷……这些就是那个时代许多的的爱尔兰青年的短暂一生的关键词。
他们都是榜样,他们都是爱尔兰民族的骄傲和灵魂。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所谓的正义从来就不是绝对和永远的光环笼罩,生活和斗争永远都是具体而复杂。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有点这个路子吧,大时代是最好的熔炉,每个人都会受到考验。
想想也许有朝一日的收复了台湾?
……另,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汪伪政权呢?
嗯,又想多了。
下面这些都是导演的评论音轨在电影中谈到的一些细节,我摘一些出来,希望对喜欢这个电影的人有所帮助。
1、电影开场的曲棍球赛在当时是被禁止的。
倒不是因为这项运动本身,而是这项运动造成年轻人的聚会,而聚会,在当时是禁止的。
所以开场的曲棍球赛,就是一种挑战。
而实际上,组织这个比赛的盖尔运动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对于爱尔兰的独立运动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它也在培养爱尔兰解放军新成员方面,把运动员和球会联系起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开篇的头戴黑贝雷帽的军人,叫做黑棕军,是那个时期臭名昭著的组织。
一开始是被作为警察部门的助手,警察就是军队,这些就是驻扎在当地的军警部队。
(编制和人员组成很像我们现在的武警,但是我感觉更像汪伪政权的伪军。
)其组成都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过冷酷无情的战斗,格外擅长在敌对环境下镇压人民。
他们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凶残的手法散布一种白色恐怖,其中一个军官下了一个很典型的命令,他说,所有杀了爱尔兰人的士兵都不会被追究责任。
你们杀得越多越好。
这个人后来在科客郡的一间酒吧里自杀了。
3、达米安在遗书中最后写道:丹说过一句令我挣扎不已的话,要了解自己反对什么是很简单的,但是要了解自己支持什么就很难。
我想我明白了,而且这赋予我力量……影片结束,在演职员表缓缓升起的时候,导演平静的说:英国某些极右媒体,比起外国其他媒体和评论,他们的反映完全不同。
我们被拿来和纳粹传道者莱尼·里芬施塔尔对比,拿电影和《我的奋斗》比。
这很滑稽,完全不相称。
媒体并没有涉及电影的观点,见解和实质,是纯粹的污蔑。
BBC专栏作家对我施以粗俗和幼稚的侮辱。
这表示一部分英国权势集团很清楚,英国……对爱尔兰的行为非常恶劣。
一直是这样,英国人否认他们的祖先对爱尔兰使用暴力,他们不承认签订条约以来,北部出现的各种问题。
只要条约没有被重新审查,持久的和平就很难实现。
显然,对于当时的共和党来说,是否承认条约是件艰难的选择。
但是退一步来看,不管站在哪一边,都很难断言,北爱尔兰就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实体。
当电影在英国反映时,英国人对我们的侮辱恰恰体现了,他们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幸运的是,其他国家的人们和他们的观点不同。
大师的笔触和缓惆怅,通篇是一种我们永远学不会的宽广,抛却战争的政治性立场,娓娓道来一场人类历史不断重演的宿命,一片土地仿佛命中注定要经历的二次伤害。
当枪口由对手瞄向了曾经的战友,当你变成了曾经殖民者的模样,当曾经的为自由而战也开始以暴力维护统治的稳定,方知战争的底色只有无尽的忧伤,成王败寇都不值得歌颂,硝烟过后的世界只有两败俱伤。
那年一群年轻人放下了球杆拿起了枪,如今微风再度吹过山谷,掀起阵阵金色麦浪,他们却已不再归来。
镜头下的世界诗意而惆怅,这一次无关输赢、无关正义,人文情怀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回望这一路的聚散离合,再宏大的历史变革,也终归是小人物背负了牺牲的代价,再争议斐然的内战,也终归追求的目标不再同路。
“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民的恐惧”“人们往往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大师对于政治性的把握简练、克制而一击即中。
当现实的千头万绪绊住了理想主义的脚,是选择忍痛迈向未知,还是保守胜利果实,特定时代下无解的命题,却就这样带走了那些年轻的生命。
战争是无情的,政治是无情的,这一切都不该被歌颂,都不该为和平让步。
为什么我爱男人因为他们坚强而脆弱,天真又无畏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也迷茫但一旦做出了选择便义无反顾为什么我爱战争中的男人因为他们是时代漩涡中的一粒麦子逆着风寻找方向任何战争,任何一个都是充斥着虚假谎言的地方到最后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遍地的坟冢与低吟的亡灵每一个人都痛苦着自己的痛苦硝烟在心里烙下深印要知道去对抗什么是简单的但困难的是明白这样的对抗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和平与幸福那为什么从前并肩作战的兄弟最后却自相残杀为什么到最后每一个人都在痛苦没有人得到幸福他们都是在战争中渺小的人以为自己能改变最后只是改变了自己但是这些渺小的人他们有那样的坚持有力量是的,他们有信仰能如此坚定得坚持着自己信仰的男人是值得尊敬的哪怕让信仰变成现实还有那么久的路要走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worth dying forlet the wind shake the barley=========================================回过头看看评论地太片面了导演其实并没有突出什么主题是用很客观冰冷的视角叙述历史这样也给了观者空间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枪决的画面一个是Damien给Reily执行枪决的时候他着急不安地踱着步说话快而突兀掩饰着内心即将杀死曾经朋友的惶恐与挣扎另一个是Damien被处决时候的画面他的喉头随着Teddy倒数的声音颤抖双眼紧闭,睫毛抖动,嘴巴也是紧紧地抿成一条线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最终他在他哥哥面前死得象个男人ps: Cillian Murphy的眼睛蓝得让人心颤我那么迷恋欣赏看似弱小细腻的人爆发出力量在28 days later里面也是
“The Wind That Skakes the Barley”内地译作“风吹麦浪”,很诗意的翻译,达雅兼具,但信不足,一个名词与后置定语的搭配被翻成了主谓宾的结构,似乎重点也会从原来的“风”聚焦到了很诗意的“麦浪”上。
若从这个角度出发,台湾翻译的“吹动大麦的风”——这个偏正短语看似简单直白,却是更为契合原意的选择。
故事从运动的喧闹开始,止于死亡的哭诉。
若将“风”理解为战争,那“大麦”或许就是战争中从士兵到平民的每一个生命。
片中充满大片的绿色,战争的硝烟藏匿在象征生命的绿意中,直至片末,大地荒芜,几抹绿色只出现在灰色的沙石之上。
多处转场让陷入焦灼的争吵、战斗欲说还休,在流畅切换的镜头下,一切自然而悲凉。
From the wind to the barley, from countries to people, from sport to death, from brother to brother… From green to grey. With a hero comes sacrifice. Perhaps independence and democracy are to heavy to carry, but it will lie in people’s hearts forever and ever.检票入场的时候票根被撕缺了一角,略有不快,但马上又想自己来的主要目的是看电影不是存票根,其实也没什么。
看完想起《晓说》有几期做的是爱尔兰主题,高晓松说自己准备去见爱尔兰总统前突击看了很多有关爱尔兰历史和政治的资料,但见面后聊的却是诗歌和体育。
缺失的东西无法挽回,下一步还得是继续move on。
以及,Irish English的发音真的很难听懂!
不看字幕基本搞不懂里面的人在说些什么……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
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
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
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
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
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
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
(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
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
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
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
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
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
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
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
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
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
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
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
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
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
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
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
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
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
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
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
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
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
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
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
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
丘吉尔(对,就是他!
)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
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
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
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
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
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
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
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
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
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
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
(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
)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
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
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
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
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
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
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风吹麦浪》影片中,Oró Sé do Bheatha 'Bhaile这首爱尔兰语的传统歌曲两次唱起。
一次是游击队员在准备伏击英军的清晨,歌唱着行进在白雾弥漫的山路上。
影片结束时,游击队员们的歌声又一次响起。
最初是听SineadO'Connor的专辑《Sean-Nos Nua》,喜欢上了这首已被我循环播放了无数次的歌曲,悲伤而又充满希望,正如爱尔兰这片土地上历经战争和饥荒的人民。
这首源自18世纪献给伟大的爱尔兰女战士Grainne Mhaol的歌曲,一度在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支持者中广为传唱,时至今日,经由众多歌手的演绎而依然鲜活。
导演肯·罗奇在戛纳获奖时说:“如果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的真相,也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今的真相。
”本片正展示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英国统治者给爱尔兰人民带来的伤害和隐痛。
当然,历史一直都是以政治和战争为主线,绝少看到那些在磨难中的下层民众的身影,而历史及现实的真相,全在于此。
我们缺少的,是对真相的追求——获知真相的权利,分辨真相的智慧和表达真相的勇气。
看看爱尔兰的历史,几百年来军事和文化上被异族侵略,却从未停止为维护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抗争。
虽然爱尔兰共和国已经放弃了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心底总未免有些无奈和遗憾吧。
---历史分割线---自12世纪诺曼人占领爱尔兰以来,爱尔兰人民就发起了无数次反对英格兰统治的起义。
1916年,爱尔兰志愿者在都柏林宣布成立一个共和国,并发动了复活节起义。
起义遭到镇压,其领袖被处死刑,随后爱尔兰爆发了为期数年的游击战。
1919-1921年,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战争以《英爱条约》结束。
此后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宣布从英国独立,组成爱尔兰自由国(1937年的新宪法,自由国改名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6个郡组成北爱尔兰,依然留在英国。
《条约》承认爱尔兰的分裂,议会、新芬党内部和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对此都存在分歧。
由此,在支持《条约》与坚持要成立一个完全共和国的双方之间爆发了一次内战。
1923年共和军投降,内战结束。
此后的几十年,北爱尔兰一直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直到1985年,英国和爱尔兰就北爱尔兰问题达成协议,爱尔兰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
1997年,爱尔兰共和军停火加入和平谈判。
1998年4月10日爱尔兰政府、英国政府和北爱尔兰的党派签署了条约,爱尔兰放弃其在宪法中规定的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
在此后的全民公投中94%的选民同意删除宪法中的这一条。
---历史分割线--附上《Oró Sé do Bheatha 'Bhaile》的爱尔兰盖尔语歌词: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 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Oró, sé do bheatha abhaile, Anois ar theacht an tsamhraidh. 'Sé do bheatha, a bhean ba léanmhar, do b' é ár gcreach tú bheith i ngéibheann, do dhúiche bhreá i seilbh méirleach, is tú díolta leis na Gallaibh. Tá Gráinne Mhaol ag go duill ar sáile, óglaigh armtha léi mar gharda, Gaeil iad féin is ní Gaill ná Spáinnigh, is cuirfidh siad ruaig ar Ghallaibh. A bhuí le Rí na bhFeart go bhfeiceam, mura mbeam beo ina dhiaidh ach seachtain, Gráinne Mhaol agus míle gaiscíoch, ag fógairt fáin ar Ghallaibh.
看到这部片子时,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太“意识形态”,难看。
但我想,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反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了?
在一个还没有实现去意识形态的时代,人们竟然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去镇压那些曾经逝去的红色幽灵的躁动不安。
而忘记了先驱者们的最初教诲。
就像片尾背叛初心,投身于保皇党派的那些人一样。
是的,你们是胜利了,你们盘踞在国家和民族上讴歌自己过往的英姿,描绘社会图景可对真正被磨灭的火苗只字不提甚至将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招魂幡,牢牢占领自己的胜利高地,又或是将其美化为各种崇高元素,点缀这个斑斓的消费社会这一切皆因为死人不会开口,而活人可以肆意招魂那么,在很多人粗浅看来,这部电影也像是一部招魂电影但其不然如果你认为他只是触及了过往年代的传统议题而贸然将其定义为“招魂”我觉得是太不恰当的富人—贫民,异族—民族,国王—人民,理想—现实,保守—自由……甚至家庭—gm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组组充满阶级色彩的矩阵暗中嵌套在电影之中甚至导演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与主义而在后冷战时代的我们似乎天然地就对这些议题保持着警惕但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警惕”本身那么骂影片宣传意识形态的人不应该反身性地捕捉早已铭刻在自己脑海里的意识形态吗?
议题的古老性总给当代人一种错觉,似乎喻示着议题已经被讨论完毕,在历史中得到了终结。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一直留存至今都没有消失,我们今天依旧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件背后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想,导演正是抱着“似曾相识”的感触,截取了这么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存在者事件,并将其重新提上银幕。
这并不是简单地将古老记忆的激活,对往昔的招魂,而更像是一次对现实的重新审视片中主角达米安(如果要找一个主角的话)和最后和哥哥的对话值得思考“你一直都这样,太理想主义”“我从来都不理想,我看着现实”一对“现实—理想”的对子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大叙事衰落的时代,我们的想法总是和哥哥相近,将现实错当成理想,将理想错当成现实“我从来都没有求过人,我求你招供”“我承诺只要我们变强大了,我就撕毁条约”难道将幼稚的空想作为行动纲领的那一方,不正是最理想主义的人吗?
盲目的行动者总是这样,在一次虚假的胜利后完成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倒错后还不自知反观一开始拒接加入共和军的弟弟在亲眼看到血淋淋的现实之后才在心里长出gm的芽,并呵护到死手刃朋友,丢弃战友,忍受恋人的苦难弟弟达米安是一直持续注视着现实的,并靠这些痛苦与矛盾滋养着而成长成一个真正的战士也正是这些现实给予了他向死而生的力量而不是像哥哥那样,和高利贷者勾肩搭背,只想着怎么武装夺权哥哥确实也看着现实,可他的现实只不过是权力者的现实,而不是被抛却的大多数的现实电影通过兄弟两个人的对话将这两种现实的鸿沟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而我还想说的是,电影不只是简单地回返了在这个时代那些被掩盖的议题还着力挖掘着宏大议题下小叙事的普遍张力在真正的意识形态片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情感的细节它们不会多看一眼敌军的尸体,而是将他们看做动物砍杀或化约为数字计算它们也不会认真探讨一个背叛者的母亲,那句“我不想再看到你”的那种爆发中沉默的分量它们不会过多叙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更不可能揭露行动者内部的黑暗与无奈而当今,这些片子竟然一度占据绝大多数人的视野我只能愕然究竟什么才是“意识形态宣传”,什么才是真正的“招魂片”我觉得,如果人们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就无法思考这部电影,乃至于这个时代
今天早上起来,看了今年嘎那电影节得大奖的片子--《风吹稻浪》。
这样的电影,我本来不感冒。
平淡的海报,稻田和一个看不清面孔的男人,没有太多视觉的刺激。
没有兴奋点的故事,战争和民族,被讲过千遍万遍。
于是这张DVD被压在其他片子下面,名列观看清单的倒数几位。
而今天看完,一些比例失调了...原来,在战争面前,我们的那些事情,渺小到可悲。
当一个具体的矛盾笼罩在上空,我们的那点私人恩怨突然显得卑微。
二十年代的爱尔兰,被英国人践踏,民族仇恨愈来愈激烈。
每天都是生与死,该不该反抗变成了怎样反抗。
这种题材的片子之前也有,不过这次,导演用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方式。
在节奏和力度上下足了功夫,让人亲身参与到这场混战中。
特别棒的片子,朴素、直接、冷静,毫无虚饰地张扬和思考民族精神的电影完全没有那些虚弱地吹嘘英雄主义的调调,更没有近来流行的“人性”表演它才是真正赤裸的、残酷的,体现反抗强权态度的历史很难用“公正”来言说,贫弱也未见得代表和能够唤取正义,但没有历史意识的言说,只能是低级地煽情,更不用说商业动机看完真替我们那些弱智大片感到羞耻不过想看大的战争场面的人,会失望仔细想了想,这导演功力确实很高,能把这么一个复杂纠缠的历史时期,通过一对兄弟的遭遇表现出来,稍有失控,就会掉入煽情和立场过于主观的陷阱。
但他与真正顶尖的大师们,应该还是有距离。
从故事构思上说,最后哥哥枪毙弟弟,与前面弟弟枪毙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这两段的对应,是暗喻了爱尔兰内战的“兄弟相煎”。
这个情节安排的痕迹比较重,显得刻意。
和朋友聊这片子,才发现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于那种为了内心的原则和信念而勇于牺牲的态度,哪怕这原则在事过境迁之后,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可笑荒谬,依然有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与之相比,当下中国人完全不是这样的。
挤脸好水嫩一点都不像30~ 但是走神了居然还得到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奖。肯导是Kes的导演。
抗争之后的缺陷导致内部分裂,信仰和背叛,坚持和妥协,幻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阐释不清,抗争只是表面,人性分裂出来的矛盾之处是永恒议题,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信仰还是平静的幸福?或许都不是。我本想做个局外人,现在却无法再脱离。
若为自由故…
不论是情节,叙事方式,还是对其本质的剖析等等方面,这部片子都极其普通。尤其里面还穿插好莱坞式的恋爱情节,大俗,还不如好莱坞片子呢。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嗯,UK,也不是铁板一块,闹独立,just政治,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死人的
每个国家都有主旋律。拍的不错看的很累
不喜欢的题材
个人在政治中的不适应。过于煽情, 拍的不错 不过不是那么喜欢。
这片刚拿金棕榈就看过简介,一直不想看,因为觉得是人间最大的残忍。如今终于看了,接受无能,怎么能下得去手!年纪大了,不会再崇拜烈士,也更接受贪生的选择。弟弟的选择你可以理解为信仰,但我认为更是对哥哥的报复,那才符合人性。
甚至不能感受到一丝真诚,只有粗暴的模板化、流水账式的历史堆砌。唯一闪耀的地方:Damien以极为反差的温柔形象诊断完病童后轻轻地说“他快饿死了。”看完后除了让我觉得人类真是恶心之外没有更多收获。
#风计划#第四部,“如果我们有勇气直面历史中痛苦的时刻,我们也许就也能直面现实的斑驳”,肯·洛奇说得很好,但我跟他的电影不对付。
【2019年1月8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致敬电影人”单元】你觉得很好,我觉得普通。
说实话,没感觉
故事,场面,稀碎,过家家不过如此
虽然手法上来讲非常工整好莱坞,但应该看到肯洛奇在处理政治题材上较为中立的立场。影片对战争冲突,尤其是内战的核心矛盾进行了宝贵的审视与思辩(然而肯定没有答案)。不过戛然而止的结尾还是透露了导演在情感上的倾向。以至于最后,整部影片化作了吹过麦田的风浪,跌宕起伏但留不下什么痕迹
看不下去系列,也不准再看。
昨天你处决了别人,今天又被曾经同一战壕的哥哥所处决。战争机器永远前仆后继,政治利益永远不会向着穷人。理想主义永远热血沸腾,现实主义冰冷残酷。导演看似客观的规范叙事镜头,一次次将我紧张的心提到嗓子眼!厉害!
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虚伪!腐败!为自己找借口!斗争吧!还不是陷入了权力与财富与安逸的蜜糖罐!不如承认,你就是Coward!根本无关信仰了,就是政治争斗,tans走了,是greens,背叛自己的民族,家人,这是残酷的事实啊。
就是单纯的不喜欢
赶走了外国人却遭遇更揪心的兄弟之争,这是每个民族的最痛之处,最后一镜肯洛奇的英国身份暴露,也上升为人性在权力和体制内的渺小,在今天看那些台词对我们还是很受用。世界杯赛场球迷区来自欧洲尽头那片小小的绿色爱尔兰人总会制造最大的声浪。资料馆胶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