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
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
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
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
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
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
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
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
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
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
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
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
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
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
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
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
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
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
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
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
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
《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
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
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
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
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中国电影缺少这种真实和诚意。
强力推荐。
我们看腻了各种用钱堆出来的娇柔造作,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如果这能算个开始,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期待下部佳作。
这些给低分的都不知道鼓楼,连MAO在哪都不知道。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没体验过为理想奋斗,倍儿喜欢看美国大片和甄嬛传,就别乱评了。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
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
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
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
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
“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
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
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
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
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
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
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
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
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
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
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看过彭磊的书《生命因你而火热》,电影《乐队》里很多部分都像彭磊的自传(跟半夜坐飞碟来的已故音乐偶像在一起睡觉和失落时获得的陪伴,很魔幻,也很真实,每一个拥有哪项热爱的人,一定都有这样无数个黑夜中给予自己指引的前辈)。
许多细节一本正经的外表下,都带着内心对现实的种种嘲讽(这很彭磊),包括创作与市场需求的冲突。
女主赵怡文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宠辱不惊得仿佛性冷淡,但就像歌里唱的“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感觉桂纶镁、周冬雨貌似也经常出演这类型审美的角色,不过很喜欢本片女主清新脱俗又内心笃定的气质。
)一个早熟懵懂青涩聪慧(外表也许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孤僻但实际上有自己的小宇宙,视身边人为傻逼,音乐是无聊生活里唯一救赎)的摇滚少女,在乌七八糟的摇滚人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是至纯至真的那个。
挺享受这部片的节奏,慢慢地,却让人没有不耐烦(这一点和彭磊也喜欢的贾樟柯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是每一个镜头都看得很舒服(当然跟女主颜值也有很多关系),像一首歌的主歌(叙事部分)和副歌(间断出现的唱的部分)交替荡漾开去。
当迷上一个人的时候,果然研究他的一切都堪比看侦探小说,在电影《乐队》里再一次认识了彭磊,和他走过的路。
包含剧透。
不过这个流水账剧情其实也无所谓被剧透真的。
《乐队》不只是反应了摇滚乐的现状,也反应了中国摇滚乐迷的现状。
摇滚乐,在国外不过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成了必须和流行音乐区分开的类目,充斥着盲目、假道学和标榜个性,强行装逼。
(彭磊的朋友圈为什么说发窦唯的就拉黑。
他不是不喜欢窦唯,他是不喜欢吹窦唯的现象。
)怡文,一个生活乏善可陈的女学生,因为无聊,因为喜欢科本,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摇滚。
如同片中科本所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召唤我。
然后怡文就去听live house,追随了一支唱了国语填词科本的歌的乐队。
虽说和贝斯手关系较好,后来却跟主唱好上。
主唱一开始玩brit pop,后来又玩车库,因为唱歌调不准,又玩死金。
风格不固定,写歌不用心,一会儿得半夜写歌,一会儿得扯日本文学,一会儿学墨丘利搞基,一会儿学哈草,一会儿处上一个哥特鬼妹,然后要去罗马尼亚玩黑金属。
整天欲作新词强说愁。
然后怡文想自己组乐队了。
不会音乐的她跑去迷笛学校。
可是课堂上最简单的三和弦大小调讲解,她都能听睡着。
练琴房里,一个学员整个下午都在对着节拍器爬同一个格子,而当她走进练琴房,就简单瞎扒拉两下吉他然后发呆。
原来掌握音乐,比她想象中枯燥很多。
怡文才气还挺不错,用一些音效采样和cool edit,写出了AFTER PARTY这首歌。
但写出这首歌的她并没有多开心,因为整个过程她慢慢认识到的,她身边的摇滚,从市场到乐手到整个社会审美,都很扭曲。
于是她放弃了这个摇滚梦。
科本最终也释然离她而去。
在所有主流价值观都在鼓吹文艺梦想,所有的摇滚类文艺作品都在鼓吹和平爱和自由,鼓吹让年轻人追梦。
彭磊结合自身经历,用这部《乐队》试图告诉大部分摇滚乐迷,年少时的文艺梦,只不过是一时的热情,只不过是因为年轻人们对阅历的缺乏,才会盲目恋上滚圈文化的那些矫揉造作。
当真的摇滚,没你想象中的高尚,当真玩摇滚,没你想象中的好玩。
几乎不看电影的,这是个例外。
北方的红红的砖墙,楼道斑驳各色的广告,冻成冰的后海,紧身皮衣背着粉色电吉他皮肤细嫩的女孩子,全部的花伦配乐,美得令人心碎。
主题什么的就不要纠结了,一个摇滚明星的自黑,除了冷冷的幽默,还是冷冷的幽默= =伪kurt说中国没有摇滚乐,说我们走过了新鲜与好奇,一切的激情都不复存在了,也许是这样的。
但中国真的存在很多相当优秀的乐队,不必一一列举。
全部的原因在于:摇滚乐不能成为乐手生活的全部。
摇滚乐手终究是在一层华丽的外衣下搞一些我从来都不想知道的东西。
就是这样,我们带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一类的东西,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依旧为这自己或别人的生活疲于奔命,最终被生活摧残得区分不出当初凭着耳朵就能分辨的major和minor。
当那个女孩子用手脚做鼓,用两根手指敲击midi键盘的和弦,最终搞出一段惊艳的旋律的时候我觉得全屋子的空气膨胀。
仿佛看到了几个月之前的自己。
也许就在不久,我也会突然来一句:来劲了,我们写一首歌吧。
也许几年过后,我们会忘掉自己当初的样子,但无所谓。
毕竟我们都曾经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可能是期望太高片子白痴的让我几度睡着带着虔诚的不知尚在否的少年心气 顶着喂蚊子的危险 独自观影女孩很好看 很迷惘 插曲很好听不断的在想18岁的自己是如何的 18岁的自己有个摇滚梦就觉得自己比大部分人酷 牛逼的不得了十年之后的自己坐在大荧幕前看那个无病呻吟的姑娘 只能说自己老了吧之后真正接触乐队里的人 他们真的很普通 有时候脆弱的不如我们这些大俗人 几度失望之后 是因为自己骗自己 人生要特别点吧喜欢nirvana joy division没什么了不起 一样要考大学 找工作 相亲结婚 生孩子 愁孩子上学 经过就算了姑娘假模假式穿着小皮衣穿梭在灰突突的北方城市冬天里 画面响起花伦的音乐 还是忍不住鼻子酸了
7月放映分别是7月14日周六下午4点,7月25日周三晚7点30分(主创到场!
)相关讯息请看百老汇电影中心网页http://www.douban.com/event/16797768/
迷茫不定的剧情,关于乐队和粉丝,拍的都快成纪录片了,加星为了里面的元素庞宽尬舞、蜜三刀、重塑、mao……
朋友在siff看的,大早上看这个真能看睡着了
浮夸,矫情,自命不凡,外加病态的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以摇滚的名义躲避社会,拒绝责任以及泡妞种种,是一个完全门外汉的我对现在大多数所谓摇滚乐的意见。玩乐团的彭磊倒是把这些拍了个透彻。只不过,同样不由分说迷恋一种精神寄托的我们,究竟是对还是错?——sfisme
就知道会拍成这么个样儿,想说什么都像是挠了个痒儿就戛然而止。荒诞又不够完全荒诞,幽默也不够完全幽默,颓废也不够完全颓废,什么都有点儿但又什么都不像。
除了配乐和主演的大长腿,一无是处
音乐好,电影像是彭磊对尴尬喜剧的稚嫩尝试
长得挺有气质 演技真的尴尬
电影语言比较粗糙,但是乐队的感觉在。
浮誇,矯情,自命不凡,外加病態的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以搖滾的名義躲避社會,拒絕責任以及泡妞種種,是一個完全門外漢的我對現在大多數所謂搖滾樂的意見。玩樂團的彭磊倒是把這些拍了個透徹。只不過,同樣不由分說迷戀一種精神寄託的我們,究竟是對還是錯?
我最喜欢的一种写作风格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觉得彭磊这部电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本正经地胡搞,该讽刺的一样都跑不了。
和《北海怪兽》、《野人也有爱》相比的话,确实是一部比一部拍的好。片尾的地铁动画很有感觉
拍得真好
好看死了!彭磊这么纯情的。
整个电影还是拍得有些笨拙得可爱,尤其kurt那部分换个表现方式或许就不会那么奇怪不融合了。摄影剧情什么的弱些,但还是有不少纯粹的发光的东西。 Even的电影处女作,表演带着青涩又还是让人爱得不行(我为even加一星)! 还有头回听到江老蔫儿说话,也开始喜欢她了,哈哈。 推荐观看
"我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傻缺。"特别喜欢的一句台词。
原以为是个小清新文艺片,原来是个搞笑片。片名叫follow,其实中国很多东西确实是这个现状。
傻,不知所云
别总是抿嘴,自信一点,抬起头来,别让头发遮住了眼睛
文艺片也够恶心的
do it ,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