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最大的感觉就是,如两个谈恋爱的人,你觉得我懂你,你不说,我觉得你能懂我,我也不说,有时恋人可以心有林夕,可你一个导演你tm不说,我能懂你想要表达的是个啥?
中午刚看的迷城,看了个精分出来。
2018年我看过了,看不懂,不知道多少年后我再能给你加一分。
这种鬼才导演,中国电影真是捡到宝了。
打擦边球,玄幻的一匹,我发现中国导演都喜欢来点玄幻,长江图,迷城,在中国大地拍的农村题材,我就不明白哪有那么多虚的,你是要象征点儿啥?
母爱无疆么?
还是啥?
你直说啊,搞的我看的一头雾水,恕我才疏学浅我领悟不了导演,不知道你拍的啥?
像推拿,人家也没玄幻啊,现实的叙事不好么,我了个乖乖,导演真牛逼,我真的看不懂你想说啥,终于,最后,导演附上字幕,哎,中国的留守儿童有多少多少万,好嘛,你也知道你拍的需要字幕解释。
看十遍树先生,以后再来拍怕是会进步不少呦!
1、这是一个关于三留问题的电影,也就是留守儿童,留守父女,留守老人,选择这个题材,很好,真的很好。
在中国,三留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现象就尤其普遍。
怎么样去化解这个矛盾或者叫问题,应该是大家都需要去关注,去解决的。
我只能说,这个电影的选题很好,仅此而已。
2、尽管选题很好,但电影演得并不好,余男还是坚持她的那种演法,玩深沉,玩慢节奏,但这也限制了故事所能够选取的题材。
电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情节推进的又这么缓慢,所能够容纳的东西就有限。
当然慢也有慢的好处,慢可以把细节放大了,但到底能放多大,而且这些放大的细节是否能够让大家都吸收了,明白了,这就成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了。
所以就很考验一个人的演技,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速,等等,就得都跟上去。
3、也许影片是为了展现一种真实吧,调子定得很低,确实比较低,很灰色,这种灰色当中,出现的那个哺乳期的女人,增添了另外的一种颜色,也就调动了灰色当中的人的欲望。
是的,欲望,对母爱的渴望,是孩子的欲望;对爱情的渴望,是女人的欲望;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男人的欲望。
大家都有欲望,大家一下子就陷进了欲望的陷阱里。
一个女人嘴里出来的“咬我”,让男人或者男孩的内心充满了骚动,处于女性缺失的家庭,处于女性关怀缺失的环境,这样的词汇充满了诱惑。
这是一种真实么?
一种普遍的真实么?
需要拷问。
文/芳菲小猪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是一种很矛盾的动物。
他们住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中,但却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闲适,所以那些有花草有院落门前有一小畦菜地的花园洋房又格外受人喜欢。
住在城里久了,就向往着做个农民了,可如今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呢?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便聚焦在了城市化背景下,我们那已经回不去的农村,我们那已经回不去的家乡。
电影中的乡村,依旧是美不胜收的。
祖孙二人,生活在江苏兴化那一大块金黄连片的油菜花田之中,虽惩花田之塞,出入之迂也,但每每爷爷在花田中蹒跚而行,孙子在花田中奔跑穿梭,都让人迷醉在这“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如画风景当中。
故事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显然是无限美好的,可当余男扮演的“哺乳期的女人”一出现,这个外来的闯入者直接让原本悠然的生活变得急转直下了。
祖孙二人,一边是留守儿童久久未曾感受到过母爱的滋养,一边是空巢老人身边爱与关怀的缺失。
当一个女人忽然间闯入他们的生活,而且这个女人还有着圆润的乳房,紧绷的皮肤和性感的嘴唇,谁又能不浮想联翩呢?
当看到了喷溅的乳汁,看到爆奶乳娘给新生儿哺乳,孙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母性的温存。
于是他很希望和余男睡在一起,甚至学着余男给自己化一个红嘴唇。
最终,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在这片无垠的油菜花田包围的破船上,他情不自禁的咬了女人那美丽的乳房……而这一口,这一小口,却激起了千层浪。
首先,虽然这一口是孙子咬的,但是对于外人来说不免联想到爷爷也有可能做案,因为留守儿童虽然时常作奸犯科,但是缺少抚慰的空巢老人同样欲求不满。
因此,这件小事还招来了警察的过问,险些演变成一起流氓事件!
而作为一个孩子来说,做出这样有悖伦常的事情,在落后的乡村自然是难以被接受的。
众人的鄙夷与伙伴的轻视还有身体的惩罚也令他更加迷失。
可以说,在《美丽的大脚》之后,杨亚洲导演这部聚焦农村状况的电影终于落脚在了美丽的乳房。
而这部电影更深层的意义,并非在探讨究竟谁在余男那洁白而美丽的翘乳上留下了一块齿痕。
而是感慨于在我们中国美丽乡村那希望的田野上留下的不完美的“齿痕”!
城镇化的推进,令乡村愈发空置,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越来越多的只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他们的健康无人问津,他们的心灵缺少呵护,在校打架没人阻拦,做点事情无人帮忙,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关怀的断档,让我们的农村愈发显得破败不堪。
而这一口咬痛的不仅是乳房,更是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阵痛,咬伤的还有每个曾经在农村生长又背井离乡在城市漂泊打拼的人心。
那些留守儿童打架与被性侵的新闻犹在耳边,还有那些连香蕉都见过的孤苦空巢老人就在眼前……而电影里孙子在油菜花田里犯的错,我们这些旁观者,何尝不是同谋者?!
花田里犯的错,说破晓前忘掉。
花田里犯了错,拥抱变成了煎熬。
花田里犯了错,像迷恋镜花水月的无聊。
花田里犯了错,请原谅我多情的打扰……
为什么感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奶子来的,人露了奶子又嫌低俗。
露奶子,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而已吧。
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也看不太懂导演的意思, ( ╯□╰ ) 旺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都是一个喜怒无常、只会大喊大叫、不可理喻、怪异的小孩。
以至于满屏的弹幕都是,“这小孩有病吧”,“男孩是个小变态”之类的。
小孩应该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有自闭症、多动症之类的吧(他一直不肯摘帽子也是因为这个吧)。
这么一想,旺旺其实,只是个可怜的小孩。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爷爷得了老年痴呆,把戒指吞下去,养老院的护士为了让爷爷把戒指拉出来,强迫爷爷吃韭菜。
旺旺赶来,看到爷爷可怜兮兮的样子。。。
我瞬间泪奔了,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担心有一天我的爷爷也会变成这样。
有时,需要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片中的那份感情吧。
我自己也算留守儿童吧,小学的时候我妈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从小就是爷爷带着我。
跟片中的陶泽如一样,我爷爷也非常疼我。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强大的爷爷在,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比其它的同学差,哈哈。
也许片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可以打动观众,我觉得,片子就成功了,就值得五星了。
爷爷,我爱你❤
《谁欠一个家》——解析《哺乳期的女人》沙鹰一 、初遇电影刚开始,在一个很普通的村庄,一个老人领着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儿,从村妇的招呼调侃中匆匆走向晨雾的尽头。
小男孩儿叫做旺旺,旺旺的爷爷就是旺爷。
旺爷是个老船夫,他靠着一条机动破船,从村里的水道开到县城,帮养老院带点儿东西,更重要的是讨养老所的贝贝所长开心。
试想一下,为什么一个50多岁的农村老人还在做着风流倜傥的事?
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家。
十岁左右的旺旺由爷爷带大,因为他没有爸妈。
爸爸?
不知道。
妈妈?
在意大利,是旺旺自己说的。
旺旺不用去上学,他要开船,还养了一只自己的鸡,等着母鸡孵小。
其他小孩子该有的欢笑,旺旺没有。
就这样,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在乡邻的闲言碎语中生活,除了有些艰辛,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有天半夜他们遇到一个女人。
女人怀着孕,肚子很大,脸色很苍白,躲在他们的船舱里。
离开船舵的旺旺撞见了女人被吓个半死,船撞上了岸,大家被摔得七荤八素,掉进水里的旺爷一边抢救他睡觉的单人小沙发一边大骂旺旺个不听话的小混球,白白开了这么些年船。
受到撞击的女人马上就要生了,旺爷和旺旺被关在船舱外面,光影绰绰,电影配以悠暗的旋律,他们惊恐,期待,好奇?
或许都没有,在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一个小孩儿诞生了。
镜头切换,天亮了,船被搁浅在一大片油菜地边,女人提着她视之为宝贝的箱子穿梭在金黄的油菜地里,没有带孩子。
孩子在船舱里哇哇大哭,旺爷追了出来,旺旺也追了出来,女人被劫住了,被旺爷要求回去喂孩子,女人看着窗外发呆,孩子被饿得一直哭。
旺爷用喂养旺旺时候的法子喂这个小孩儿,这个很倔强的老头哼哼着说:“旺旺呀,你小时候没妈喂你奶,,我就是用这个喂大你的。
”旺旺看着爷爷做的一切,而此时女人还在看着窗外,阳光里她的轮廓闪着光亮,身上却是灰暗的衣服。
情节发展到这里,所有的出场人物基本都已到齐,各个人物的角色都定位分明,此时三个主角已经相遇并且发生了矛盾,处在对立的状态,这个新生的孩子成为了情节的核心。
没有依靠的老人,没有父母的孩子,没有丈夫的女人,这三个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们都没有依靠,在这条破船上,对峙着,活着。
二、人物简析旺爷是个久历风霜的老人,他收留了女人,出于最基本的人性,他要女人喂养她自己的孩子,提醒她月底里要注意这个那个的;旺旺从小就没有妈妈,对女人很好奇,对有了孩子的女人更是好奇,他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她,或许从她身上联想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甚至为什么不要自己了,就像她不想喂养自己的孩子,独自一人离开。
当然,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想,只是影片里小小年纪的旺旺满眼神里都是好奇;这个女人,为什么挺着大肚子出现在旺爷的船里?
她的丈夫呢?
为什么生了孩子就要跑而不去喂养呢?
女人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谜团,冲击着孤寡爷孙的生活。
(一)哺乳期的女人脯乳期,是指雌性哺乳动物妊娠之后的生理期,用自己的奶水喂养自己的下一代。
影片中的女人就处于这样的生理期。
她做出反常的行动,不去遵循人的生物生理本性,而是执着的反其道而行之,胸部忍受奶水的胀痛,心里也要被孩子的哭声所折磨,她终究还是屈从了,默默地抱过孩子,喂奶。
镜头表现的是旺爷和旺旺看着窗幔后面的影子,白亮的阳光洒满了她们母子所在的空间,婀娜的身影,孩子吮吸的声音,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画面,在此时显得无比神圣,美好,难得。
旺旺看得痴了,旺爷也是。
此时此刻,这个女人才算的上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母亲,通过哺育她的孩子,她的内心肯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用旺爷的一句话来说:“喂奶的女人如果没有孩子是会疯的!
”她原来的想要抛弃这个孩子念头彻底没有了,她开始享受去做为一个母亲。
女人看起来还很年轻,乱糟糟的头发也遮不住她曾经美丽的光芒;她就像是一个谜,话很少很少,她像是凭空而来,带着逃荒的窘迫,暂留在了旺旺爷孙的船上。
但凡有点儿生活经验的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不想要这个孩子,孩子对她来说是个累赘。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要么她没有丈夫,或者是丈夫离开了她,总而言之,她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来抚育这个孩。
生活中这样的事已经太多了,每个人出于不同的想法做出的选择便不同,只为自己的便是抛弃孩子,母性萌发的便是成了单亲妈妈。
女人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开始她是选择逃避,在漂泊途中,她首选的是自己,所以那个时候的她还没有成为母亲的自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当她把孩子抱在怀里喂奶的时候,她一直无神的眼神变得温柔了,电影镜头在这里把她阳光里的轮廓处理的很美,闪着蒙蒙的光芒,有种圣母玛利亚的错觉。
我想,这里应该让一位母亲来发表意见,她们肯定在喂给孩子奶的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我不能知道,但我看得出来,只有经历这一过程的女人才能真正的获得作为母亲的意识,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动物的天性。
也许会有人说那么从生下来就吃奶粉的孩子,人家的妈妈就没有做母亲的意识了么?
当然不是,我的意思表达点在于母亲和孩子互动这一过程,用奶粉喂也是喂,用自己的奶水喂也是喂,她们之间的心理体验肯定有所不同,但也是可殊途同归的。
接下来是这样“一家人”开始了一段平凡的乡村生活,他们依然还是住在搁浅在油菜花盛开的地里。
旺旺终于去上了学,放学铃声一响便跳窗户奔回家里,粘在女人身边;旺爷依然去养老院找他的老情人贝贝所长,送给她想要的戒指;女人洗洗衣服喂喂孩子,俨然一个母亲的姿态。
看起来,他们似乎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只是没有男人而已。
影片到这里似乎准备走温情路线了,可是转念一想,原来他们都是缺失依靠的一群人,偶然相遇,生活真能这样继续下去么?
旺爷带着刚满月的小孩儿去看九,这是中国的一个习俗,预测孩子将来能干什么。
车水马龙的路上,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病的老人举着一个婴儿在左看右看,嘴里念叨着各种祝福的话语,却看得人心惊胆战,不得不怀疑旺爷是不是犯病了,还好不是。
贝贝所长看到了这一幕,把他们带走了,而此时的女人因为找不到孩子正在奔溃的边缘,质问刚放学回来的旺旺,旺旺挨了打却解释不清,便转身从高高的甲板上跳了下来,女人紧跟着他也跳了下来,这里这个镜头用的是仰拍,两人的跳带着疯狂,带着不顾一切,看得人心紧张。
旺旺是跑去找孩子了,女人摔在泥地里起不来了。
天黑沉沉的,机灵的旺旺趁着旺爷和贝贝说话的空挡偷偷抱走了孩子,他似乎隐约听到贝贝让爷爷报警之类的。
回到船边,女人还在在泥地里做着,旺旺把孩子递给他,孩子一动不动,女人紧张地拍了拍孩子,依然不动不不哭闹,难道孩子死了?
观众大概看的揪心,影片中的女人是惊恐,旺旺是错愕。
突然雷响,孩子一下子哭了起来,女人和旺旺都笑了,要知道,这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没有特意表现他的哭,这两次哭也能看出来女人对孩子态度的鲜明改变。
女人抢一般抱过孩子,给了旺旺一巴掌,这一巴掌并不重,毕竟旺旺跟她已经有感情了,她此时对待旺旺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一巴掌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淘气犯了错给的小惩罚。
之后剧情开始推向高潮,村子里的妇女是消息最灵通的,她们知道旺旺爷孙俩家里竟然住了一个外来的女人,这可把她们的八卦“正义”之魂点燃了,深夜,他们拿着手电筒团团围住旺爷的家,吵闹着,喧嚣着,逼迫着。
电影在这里情节表现的非常晦涩,女人为什么突然让旺旺吃她的奶,甚至让他咬她,而外面是十面围城,女人披着一条毯子就跑了出去,半裸的身躯曝露在大家的灯光之下,女人表现的是仓皇失措,注意这里仅仅是表现。
之后警察来了,女人收拾好一切,以为警察要抓的是自己,却错过她带走了旺爷。
旺旺似乎是明白的,他不吃不喝,大吼着让女人去告诉警察把旺爷放出来,女人沉默了,最后温柔又牢牢的抱住旺旺,告诉旺旺:“好,我去。
但是你爷爷说了,我要是去了,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旺旺是个极度渴望母亲温暖的孩子,女人这一举动让旺旺彻底失措了,他也回抱住女人,默认了不让女人去警局了。
这里女人的一切行动可以归结为“恩将仇报”,在前面已经讲过女人是没有丈夫的,而且影片也有几分钟的情节表明女人是别人的情妇,并且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男人已经结婚了,他的男人已经死了,她一直宝贝的箱子就是装着他男人的骨灰,知道真相后就再也不用宝贝了,洒了。
女人剩下的只是她的孩子,现在在她心目中孩子就是一切,她流落在异乡,是要被送进收容所的,她才不能,所以她策划了这一出戏,她知道旺旺很渴望能吃到母亲的奶水,便利用旺旺在自己的胸口留下伤痕,暴露在大厅广众之下,任何正常的想法,都觉得是旺爷这个老单身汉怪诱了良家妇女吧,所以旺爷被带走了,旺旺骂女人是个骗子。
由于电影是由一个个不连贯的镜头表现出来了,有些情节显得不连贯,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其实这些都是要靠观众自己用生活常理去推测,理解。
比如女人为什么不会被警察调查?
谁说没有了,镜头没有表现并不代表没有发生,也许正是女人的言论把罪恶指向旺爷,她自己才会没事,后来她便带着孩子离开了,或者是警察把她们护送走了呢。
类似不连贯的镜头之外的情节都需要观众自己去想想,其它的不再多说。
在这里主要分析这个女人的形象心理,她是处在哺乳期的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家,她要保护她的孩子,所以这一个中心让女人逼迫自己走上了罪恶的道路,她首先是一个母亲才是一个人,当所有的东西一旦和她的孩子有了冲突,她会决绝地把自己变成最不想成为的恶魔,伤害自己最不想伤害的人,更何况是救了自己的恩人。
而造成这一畸形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她缺少应有的家,缺少给他庇护的男人。
(二)养鸡的旺旺旺旺是个孩子,是个从没有吃过自己妈妈奶的孩子,是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孩子,是个对异性特别陌生的孩子,这样的成长经历导致旺旺是个极度缺乏母爱,对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陌生,好奇,渴望。
女人出现在旺旺的生活里,旺旺一开始是吓了一跳,接着是表现出好奇心,看到女人喂奶之后又是极为感兴趣,这些都与旺旺的心理特质息息相关的。
电影里有个有趣的情节,旺旺悉心饲养着一只老母鸡,他还很开心的拿给女人看,并说道,“它也要孵小鸡了。
”当旺爷把鸡蛋煮了拿给女人补身体时,旺旺非常愤怒,他大吼着:“这是我的蛋,我的蛋!
”抱着母鸡跑走了。
这是这个灰暗色调的电影中唯一一个稍显有趣的情节,旺旺为什么对这只鸡和鸡蛋那么上心呢?
他最亲的爷爷煮了他的鸡蛋他怎么会生那么大的气呢?
在我看来原因有二:一是小孩子都有自己的占有欲,这只鸡是他的东西,其他人没经过他的同意就动了他的东西这当然不可以,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在自己东西的归属权上就是霸道性;二是,他为什么养一只母鸡?
家境贫困,蛋为什么不吃?
他说过这只母鸡也要孵小鸡了,是期待兴奋的语气。
他为什么期望小鸡出生?
有人或许会说,这个小孩儿不简单,,小小年纪就知道蛋生鸡,鸡生蛋,从而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指不定就这样发家致富,成为新一代养殖大亨。
随口调侃一下而已,或许旺旺真的有这样的商业才能,我对这样的分析不予评论。
在我看来,旺旺养鸡主要是他潜意识就对鸡怎样生小鸡,母鸡和小鸡之间是怎样的生活联系感兴趣,换句话说,他对母子关系感兴趣。
而造成他这个奇特的兴趣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心理特质,前文已经说过。
也许你会反驳说,为什么偏偏养了一只母鸡?
而不是其它的动物?
其实从这一目的来讲,换成什么动物都无所谓,只要是能满足他这一欲望的,生活条件允许他能养的起的,比如猪狗之类的家畜,只是在影片里恰好选择了鸡这一符号来表现,这便是是艺术表现的需要,在中国文化里,母鸡体现着生育这一含义,比如,如果媳妇不生孩子就会被指责为“不下蛋的母鸡”。
旺旺这一形象是留守儿童,更甚是只有爷爷的孤儿。
从来没有体会过母爱的他对待女人的感情是很微妙的,像是母亲,又有点儿情人的感觉,当然他还小,自然是把两种感情混肴在一起了,所以他对女人很在乎:给她带上旺爷买个贝贝的戒指,像说情话一般对女人说“她的手没你好看”逗得女人一乐;奋不顾身的为女人找孩子,被打了一巴掌,只是默默的站在雨里小声说“真的不是我”;女人抱着他说她如果去了警察局,就再也不能和他在一起,旺旺立刻动摇了,抱着女人妥协了。
好多的细节都可以看出,这个仅有十岁左右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对待异性态度俨然不同,正是他缺失的造就了他现在的。
不能肯定地说就是他缺少父母才让他心理发育不平常了,毕竟任何事物的成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交错的,只能说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三)旺爷与贝贝这是一对儿夕阳情人,旺爷没有媳妇,而我猜想他是终身没娶,所以他是没有儿女,一是因为旺爷从来没有提到过旺旺的父亲,若是亲孙子,怎么可能不提自己的儿子呢?
二是,他知道自己患有老年痴呆时候,把政府的人叫来,说是自己养不动旺旺了,该政府来养了,暗示旺旺是个孤儿;三是,生气的旺旺大喊,“他不是我的爷爷,他是所有孩子的爷爷。
”这些都表明了旺旺是他收养那个所谓去意大利的旺旺妈的孩子,也就是说旺旺是被遗弃的孩子,他和女人刚生下的那个孩子面临过相同的遭遇,只是从没喂过他奶的母亲彻底抛弃了他,而影片中的女人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并萌发了母爱的天性,这是影片中一个隐含的对比,也是旺旺这类小孩儿的悲剧再循环。
不过,这些表现出,这个老船夫仁爱的一面,他有着劳动者那种最淳朴的善良,对旺旺如此,对那个陌生的女人也是,关于他和养老院所长贝贝的夕阳情,算是一个有魅力的单身汉的超正常情感。
对于不在同一水平的这两个人,他们俩能产生爱情让我不太能理解,可能与我涉事未深,年纪太轻有关。
不过在旺爷与贝贝的交往中,旺爷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鲜活了,他不仅仅是个朴实善良的老人,他也有人应有的爱情追求,尽管没结婚,他也是有爱的女人的,对贝贝是言听计从,讨她欢心。
最打动人的一幕是,旺爷和贝贝终于召见亲朋好友们在一起时,他给贝贝戴戒指,由于是老年痴呆的前期,手一直哆嗦怎么都戴不上,急的他满头大汗,他却还要固执的给贝贝戴。
贝贝是最典型的女人,她喜欢向自己的男人撒娇,喜欢钻戒,有女人必须的虚荣心,对于自己的爱情,她也经得起长跑。
当朋友到来时,她只得匆忙夺过戒指自己给自己戴上,她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对象的弱点吧。
可是对于旺爷,他感到的是灰心无力,对自己身体变差的颓然。
会幸福么?
大概会吧。
三 、再见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算是美好的。
女人带着她的孩子回来了,找到旺旺和旺爷,想说一句对不起。
此时的旺旺俨然已经能够照顾自己和爷爷了,再见到女人的他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冷语相向。
女人去见了旺爷,旺爷却笑了,虽然旺爷病的很重,脑子也不清楚,但此时他却宽容的接受了女人,女人也笑了,是长久的内疚终于释然,是对旺爷的感激,是所受一切艰苦之后被拯救的愉悦,然后,这三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阳光在不远处,他们还在阴影里,似乎这样的拥抱就可以给彼此一些温暖,那是他们一直都最需要的依靠。
电影的主题是为了告诉人们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独自养育孩子的妈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
通过影片中三个人的故事,我们能否察觉到他们缺失了什么?
我们能否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境况?
我们能否看出他们的心理变化?
电影是在单纯的表现,而观众是用自己的眼睛的心理去观看和思考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带给人们的思考也是无穷的,我只是表达了我自己的一种见解,然而,应该不只如此。
2015年9月20日
断桥村是很少发生事情的,人们被挤在忙碌的生活里,越来越难以相信那些需要长久等待的东西。
旺旺在等自己的妈妈,也许下一个油菜花再开的时候妈妈就会不远万里从意大利回来。
旺旺爷爷急于和村里医疗所里的贝贝医生确定一段关系,老年痴呆症是他生命里提前的截点,旺旺还没长大,需要成年人的照顾。
可是就在旺旺爷爷开着船去上海帮医疗所里的老人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一个临产的女人的意外闯入,打破了旺旺爷爷所有的计划,断桥村的油菜花在那一年开得极好。
就在一切发生转折的那一夜,女人诞下了一个孩子。
生育孩子的过程也许是矛盾痛苦的,女人反复拉上铁门却又不住地叫喊着“帮帮我”,她恐惧又无助,想要生育又欲逃离。
女人与母亲的角色好像是在一瞬间之内完成的,女人面对着即将进入的角色不知所措。
在旺旺和旺爷的反复阻挠下,女人渐渐接受了“母亲”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
然而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对于旺旺而言,成了儿童眼前的一团迷雾。
他渴求着母亲乳汁的滋润,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亲近且亲密的不同性别,旺旺迷茫了自己。
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是确证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可是,这个母亲的突然到访又让旺旺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母亲,更像是一个女人。
旺旺的执拗成全了他母亲的存在,他守护着自己身边的母鸡,他守护者母鸡下的蛋,他欲保护一段母子的关系,即使自己不能得到。
他拒绝穿上与“孝服”同音的“校服”,母亲的存在成了他强烈的渴望。
如果说父亲的存在已经被旺爷所替代,那么“母亲”这样一个抽象的词汇保有了旺旺全部的希望。
一个女人的突然闯入,对于旺旺而言,他先看到了一个母亲,而后发现了一个女人。
早先迟迟未来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强烈的激发了出来,他开始意识到皮箱的存在,意识到口红的存在,意识到情人的存在。
乳汁成了他全部欲望的开始,他隔着玻璃看着他一直所渴望哺育他的人儿,所有的情感被克制在玻璃的另一边。
他观察着这个距离她最近的女人,他想起了爷爷将女人比作酒,他欲罢不能,儿童还未建立起对于社会角色、性别关系的认可,他在这样尬尴的关系里漂浮着,任由着自己的欲望发展。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的隐喻。
比如在田野上飞奔的旺旺却被稻草人拦住,显然电影开头导演留下了一个问题,却在电影结尾解开了这个谜题,旺旺冲着稻草人会心一笑。
他们其实都在“留守”,稻草人留在田野中守望田野,而旺旺被父母抛弃在断桥村,等待着一个母亲的到来。
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像是一圈又一圈的轮回。
女人所诞下的那个女孩儿,两年后坐在母亲的皮箱上,留着和母亲相似的发型,多像是命运的暗示。
旺爷为了赢得贝贝的心在上海买下的那一枚钻戒,成了旺爷生命里永远的遗憾,患病之后,旺爷只有看着带在手上的钻戒才能够安心吃饭。
而断桥村的人们在田野里戏谑爷孙俩,将他们的衣服扒光,爷孙俩在田野上奔跑逃离着,但不久之后他们又穿上了原先的衣服。
我想,也许是他们对以往生活的一种认可。
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生活,即使扒去了衣服,可是他们还是要回到他们生活中。
这里也不难看出弱势群体在面对整个庞大社会时的无力感,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有太多敏感的触角,也许作为弱势群体其所要面对的更多,而这些强烈、克制却又私密的情绪,成了弱势群体的难以发声的一种无奈。
电影以毕飞宇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背景,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大社会问题。
在一批又一批的城乡中青年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工作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儿童面对着无人照顾的问题。
上一部毕飞宇先生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推拿》——也关注着弱势群体。
电影将我们先前一直存在的盲区照亮,也许在我们试图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只是一昧简单地看到了这一现象,可是面对这一现象的解决和其内心的关怀却一直被我们所忽略。
就像电影本身,看起来似乎是在探讨一个生育后的母亲,但更深层次的是在对性别关系的一次探讨。
包括电影名本身《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更多强调了女性这个性别本身,而非母亲这样一个社会角色。
当每个人脱下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多进入到的是性别所带来的内心体验。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别,性别本身又赋予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和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演对于个体关怀的一次尝试,试图打破长时期以来宏观的叙述模式,而将碎片化的生活拼贴到银幕之上,把那些曾经被我们遗漏的问题的纹路清晰的展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
整部的电影高潮,因为“咬我”这个两个字而将之前的情绪推到了最大化。
性别关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错位因此而无比明显,在那个惊慌的夜晚里,旺旺面临着长久迷茫里最大的一次冲击。
旺旺面临着“情人”和“儿子”的角色转换时不知所措,可他又无法掩盖内心一直以来呼喊着的欲望。
而这,或多或少带有的悲剧色彩,像礼花一般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炸开。
这种急转直下的故事发展,却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
当我看到余男所扮演的女人在电影最后拥抱着旺爷与旺旺时,不禁觉得这是导演在凛冽的寒风中给观众们递上的一口热汤,哪怕这口汤之于每一个观众都不是最满意的,可是这样善意的温情却缓和了我的情绪。
温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在凛冽的寒风中才能有最透彻的体验。
母乳,对于初生的孩子的而言,是生命里最初的一眼泉。
我喜欢里边罗博替尼演唱的,意大利语《妈妈》,内涵。
寓意都很丰富。
少年对母亲的四年,对爷爷的热爱,都转换成对余男,一个陌生女子的莫名的爱意中,类似于《神雕侠侣》里武三通对何沅君的感情,类似于《洛丽塔》里女儿对养父的感情,只不过这里,换成了小男孩对陌生女子的情愫。
有点超现实,但很真实。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短篇小说改编,原著没看,油墨里和光影中有多大的差别我就不好说了。
很多人都在吵着看不懂,我也在心里纳闷极了。
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串了起来,孩童、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各自怀抱渴望,要的渴望,给的渴望,老人的部分我就看不太懂了。
余男和陶泽如两个实力派的演技自然没得说,挺喜欢余男,不是第一眼美女,可她在我心里却是有特别风格的性感女神,不和别人撞,独树一帜,其气质中的神秘感也相当诱人。
08年汶川地震中的小英雄林浩现在投身到演戏中了,剧中穿着黑色连帽卫衣,帽子总是戴着压得低低的,让我想起刚出道的周杰伦,越是武装越是脆弱,敏感的弦紧绷着。
孩子不似孩子。
这类电影票房是没指望了,但去国际拿奖比较有戏,且看吧。
影片有一个足以令一部分人想入非非的名字,但不要误会,这是一部拿到龙标,且已公映的电影,影片的镜头,也远没有达到分级片的程度。
故事改编自毕飞宇早期同名短篇小说,原著试图通过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探索某种人性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原生态潜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打开男孩心房,同时又以少妇特有的母性温情缓缓地收拢一切,故事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美,且始终未被作者的笔尖点破。
文字本就是抽象表达,到了杨亚洲的镜像下,却是具体可视的。
看得出导演对毕飞宇的心灵叙事有着某种共频,所以改造影像多有这种表达的印记。
影片大量晃动的镜头,角色面孔明暗对比分明,涉及哺乳和性意识的镜头又极具朦胧感。
在原著小说中,七岁男孩旺旺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非常渴望得到母爱,对面喂奶的惠嫂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激起了他对母爱的冲动,竟然趁惠嫂不注意咬了她的乳房,此事在镇上引起轩然大波,出于对旺旺的怜爱,惠嫂让旺旺来吃奶,却遭到了旺旺的拒绝。
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当我们以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已经很幸福时,其实忽视了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
原著毕竟是个短篇,体量有限,且发表于90年代,留守问题也不像现在这般尖锐。
故事到了杨亚洲手里,手术在所难免。
电影中,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原先一直在一条船上平静生活,由于一个临盆女人的到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船只,像是一个孤岛,意在更加简单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产妇的到来,一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块。
影片由演技派的余男、陶泽如和邬君梅领衔,为影片的表演和艺术追求夯实基础。
相比原著,电影并未一位追求孩子的恋母情结,只是尽可能多地借着孩子的视角,洞悉着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世态,影片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因天性的禁锢和母子亲情剥离而陷入的惶恐与不安。
如果没有少妇的出现,真不敢想象当老人阿尔兹海默症爆发,爷孙的生活会沉入怎样的深渊。
导演虽善良地让萍水相逢的妇人与爷孙抱团取暖,但对亲情割裂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投下的茫然与未知的阴影,导演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和我们的大多数一样,都看不到出路与未来,所不同的是,杨亚洲选择了以电影的方式聚焦我们现实的困惑,而我们选择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毕宇飞的原著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杨亚洲的电影也斩获了第37届蒙特利尔电影节艺术创新奖,然与奖状对应的却是当下人对现实的冷漠与逃遁。
同样是毕宇飞原著改编的《推拿》去年拿奖拿到手软,各路好评和力挺如潮,却最终未兑换出对等的市场回报。
前阵子王小帅的《闯入者》更惨,首映日仅获得0.8%的排片,后在各路好评和呼吁的推动下才勉强增至3个点。
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无视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年轻人似乎并不愿意在电影院里触碰柔软的现实,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选择更加轻松的商业大片来逃离现实的困惑。
不敢面对现实,是现代人普遍的心态,但麻醉和逃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当我们正视现实,勇于像杨亚洲、王小帅、娄烨和贾樟柯等导演作品那样去解析现实,现实的阴郁才可能被光芒照耀,现实才可能变得阳光和美好。
一个有趣的事,擅写女性和弱势群体的作家毕飞宇,正在被打上“猎奇”的标签。
无论是《玉米》系列,或者在《推拿》里,毕飞宇独有的魔幻风格都被放大了。
在他的笔下,女性 总是更容易落在被伤害的地位,结果是他总是更容易被当做贩卖苦难的作家。
在《哺乳期的女人》里,无论是毕飞宇的小说或者杨亚洲的电影,“猎奇”都从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主题。
留守儿童、哺乳期的女人和空巢老人,一群弱势身份的人凑到了一起,又加上了母爱和不伦恋的暧昧线索,很难不让人想多了一寸。
这是一个关于“性”的故事,缺失了母性的孩子,从女性到母性的女人,因寂寞而求爱的老人,所有人都因为“少年咬了女人的乳房”而陷入了人生风暴。
毕飞宇提供了故事,也提供了历史叙述。
这是一个挺宏大的命题,在毕飞宇的故事里,个人的历史是空旷的,女性个人的历史则更是如此。
毕飞宇很喜欢把女性放置在被任意言说的地位上。
在杨亚洲的电影里,余男扮演的母亲就是一个被言说的女人,她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大片的空白。
不同于主旋律的留守题材们,毕飞宇和杨亚洲都无意放大孩子的贫苦。
没有母乳吃的旺旺,在物质上也并没有过分困苦, 母乳之于旺旺并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一种空缺。
我们从来知道,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余男的母亲身份之于旺旺,是一个多维度的角色。
与其说少年旺旺痴迷于女人的身体,倒不如说他是依恋女人身体带来的安全感。
我有点佩服毕飞宇和杨亚洲,无论是影像上或者是题材上,国产片的尺度又向前一小步。
无论是毕飞宇的小说,亦或是杨亚洲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童题材,他们的野心不局限于此。
在小说里,毕飞宇会随意提到旺旺“掏鸡鸡玩”,在电影里,杨亚洲则会用更直白的方式去拍少年性意识的觉醒。
少年和女人的关系,性是绕不开的。
在电影里 余男扮演母亲,让少年来“咬我”,英文字幕则更为直白打成“Do you what me?
”你看,性在这里甚至不是暗示,而是大咧咧地被讨论的。
要知道,猎奇和喜剧,会冲淡现实带来的压力。
在《哺乳期的女人》里,那些被刻意放大的“猎奇”,杨亚洲有意让它们变成被言说的一部分,有着无穷尽解读的可能性。
无论是毕飞宇,或者是杨亚洲在故事上的刻意,我都把它们理解为一种“典型”。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旺旺消失的父母,或者是每天回家却 捧着手机的父母,都是一种典型。
《哺乳期的女人》关注了留守儿童、弱势女性、空巢老人,但它进入的方式是令人意外的。
少年对女人乳房的迷恋,在性意识之外,更有爱的缺失。
它很直白,但也真实。
有小说的神 但是场景人物改变较大 不出彩
比起一部部无厘头的闹剧看,三颗星可以给
电影比较写意,与小说情节设置略有不同,杨亚洲比较偏爱大色块颜色的运用,余男陶泽如的演技都不错
毕飞宇好惨。
这必定不是一部主流的片子,小朋友演的很好。
很喜欢电影的镜头
余男大概是巩俐之后唯一一个如此具有旺盛原始生命力的女演员了。
油菜花很美,余男很性感,台词像诗一样
很杨亚洲但不属于上乘之作,借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受外来非主流女人袭扰为题,其实没有内容主要在表现两性之间难以诠释的复杂原欲!喜欢余男那种野性欲女的气质,是那种让男人欲罢不能却又无法驾驭的气质,是男人都想得到却又不敢迎娶的气质!邬君梅和颜丙燕一直是我认为的大陆最好的女演员,遗憾的是邬君梅在此片并没有太多戏份。
这个没有搞懂到底想说个什么呢,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还有未婚先孕的女子,好吧,有点凌乱
杨亚洲导的????
哺乳期,青春期,更年期
有种烂是烂而不自知反而孤芳自赏。
说不上来。文艺片有点艰涩,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孤巢老人的话题非常明显,一部电影里几乎见不到青壮年。女主的出现似乎在表达着一个人性的主题:母爱。无条件的生命之爱。
7年前看的心境和现在再看一遍的心境完全不一样。
不错
这部电影令我想起了一个消失不见的电影博客”国产露点影视研究中心“(当然是用替身)。基本上,这样的电影充分满足了这一代导演的奇怪意淫。
还行
小孩的演技使这部文艺的有点离经叛道的电影鲜活过来了,赞一个。
太文艺,看不懂,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