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用心良多的镜头虚实替换的场景,但还是会有殖民主义的好奇与魔幻,有意探究的也在思想中沿袭,苏丝黄的世界还在吗
-,环游记:以掩饰剧变的姿态誊写飞翔的痕迹
把简单的追逐当作罗盘,于是人物的命运就被历史的烟云、语言的隔阂、声画的互斥和排异彻底打散。那些时空的幽灵和静默的画中人由此长出了颇为细密的枝节,借由影像触到了神经元——我们与电影最初的共振。
怎么能融合那么多令人讨厌的手法或元素或角色…每一站都一模一样的grand tour,闷热潮湿永不眠,把白人都吃掉。
还是蛮巧妙的一部片子,核心是爱情故事,双段叙事,慢慢揭示,糅合了很多影像素材,结尾拉升。这种片子可能不需要过度解读,也不需要做到非常完整。接受导演的设定代入,去更新一次观影体验。
8.1 是日访古,一场盛大的对叙事和文学叙事的棚拍,我们作为听故事的人来一同游历。其中虚构的宏大姿态(时而望向电影史的过去),也许同《新桥恋人》如出一辙。
这算一种东方主义叙事吗?导演到底想说什么?我只觉得无聊、空洞,手法不够,各种拼凑。
概念片,画面很像舞台剧布景,旁白和画面两套叙事,角色对话很少,但演的一点默片感觉都没有非常无趣。两星半
你们就媚吧,爱在小红书找旅游攻略的你们有福了、、、
远不如禁忌,一个只能旁观的故事,很难进入到漩涡当中
干燥的风物描摹,借光线狡猾的明晦支撑镜内强度,呈现的东方面貌却全无生活与细节。人物困于毫无景深的中近景(戏剧布景?)与环境全程分离,仅靠最后一镜暧昧的复活拉出纵深。随地点变换语言的画外音也没有显著效果。一次与时间和路途皆无关的旅程,徒劳的浮光掠影。
后殖民语境下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更像是一种民族志呈现。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黑白影像赋予现代场景一种怀旧感,而黑白与彩色的交织,成为连接过去与现代的桥梁。但未对历史记忆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使“壮游”的表现不断折损,(如果说前半段还有的话),以至于逐渐成为一种“偏题”而存在。但尽管如此,至少比科长给人杂糅观感的“命题作文”要好看不少(个人感觉)
nyff唯一一场,东方主义不是他不幸的副产物而是拍摄对象本身,流动的异质性,错位的求访者/影像时空,这胜景我过而不入(当然是人人皆知是造景啊,那句and if you don’t like it you can always just leave,映后说的木偶戏,以及最讽刺的远程拍摄),直临到真实的危险在死的代价里才得入其门。那些风暴纤夫,夜中执线的表演者,人力摩天轮,草原动物一样残忍地令人不安地回视你的异族女人。真就是怯懦的人才先享受世界,而勇敢者就在世界的血肉之中。太多ethics警察了,文化外来者除了凝视还能怎么视呢,有你们这群人在还会批准贝托鲁奇来拍末代皇帝吗老天啊连当时的文化部都能给放行
除了猎奇,真没什么。再说你也太草率了吧,把颜色调成黑白,弄几条破船,来几段怀旧音乐,你就回到了毛姆时代的南亚?
我认为是可以进入影史的电影,是今年电影中唯一一个我毫无保留喜欢的电影。《风流一代》别来碰瓷,摄影和声音设计太棒了,尤其是纤夫拉纤的那段,简单的灯光完成了像上世纪摄影艺术刚诞生的美感。戈麦斯这部电影超出了我对他的认知,再也不是寓言式的故事,而是宗教之旅,而且是一次包容宗教之旅,途径的城市有这许多宗教思想,但他们都给出了一个答案“放下”。尤其是最后设计的传教士形象,太好了,陪着女主走完了最后一次困难,完成灵魂的飞升。男生也是在寻找信仰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在成都停下。戈麦斯一定很了解成都,他精准抓住了成都天气阴沉,天然的自然白柔,然后进行了让我好久没见过的顶级灯光天光设计。一切都太美好了。
一部幽默的意淫电影,充斥着网红打卡和漫无目的的漫游,即使作为闯入者的一双“眼睛”也远远没有《日月无光》那般深邃。
拍出了东方的神秘和美丽 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东方 是语言 摄影 和音乐的艺术 尤其是听到自己的语言的时候 很直观的感觉到亲切
说书的游魂贯穿国界,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显形,传统的余韵与当下媾和,概念是不错的,处处可见导演的意志,但人味少了一些。年纪大之后,其实已经开始有些抵触艺术气息含量过重的电影了,多亏是在影院看的,在家中肯定不再会有耐心看完。
米格尔戈麦斯的电影是这样的,喜欢的人视如珍宝,讨厌的人无法看完,他把古典文本还原到最朴实的文字本身,将文字背后附加的意义与语境全部祛除,只留下最单纯的描写,再用与文字内容无关、只与叙述有关的画面来填充“附加的意义”,让电影成为一场“文字游戏”。本片将两个时空拼接在一起,文字里的故事是一段你追我逃的爱情溃散;电影里的故事,是导演本身行走了一趟“壮游”,文字里爱德华逃离婚姻与信任,电影里的导演又在寻找些什么呢?也许是曾经殖民主义的脚步,也许是疫情时代流动性的一次实验,也许是不同语言串起的旁白讲述一个故事这种形式本身。戈麦斯还特别热衷拍摄每个地方的民俗戏,这些戏本身表现的都是两人关系的拉扯,甚至包括那段少林,他的电影是美术馆里静待知音的观念影像,注定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电影的意义而言却不可或缺。
6.4分左右。食之无味,导演估计是用经费四处旅游拍了一些素材,然后随便找了一些演员在录影棚里拍了一些衔接剧情,就成了本片。电影有一些腔调,但是不多,反而成了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多国语言的旁白有点意思,反而这只是导演用来扩充剧情的方式,文字比影像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