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个家庭的瓦解,一个家庭的组建,东方人懂得离别酒的深浓,也懂得分手时隐在眼波中的不舍。
没有西方人天生的热烈性格。
西方人喜欢浓烈,酒浓烈,呛人。
情浓烈,东方人觉得也呛人。
动不动就拥抱,情侣间动不动就热吻。
东方人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在电影中,父子、母子、夫妻之间分明是隔了什么,像东方人室内设计的屏风,情感半隐半现。
但那呈现的一分抵过十分,浓重得让你透不过气,那隐的会让心头疼痛万分。
握个手吧,什么话都不说,毋宁多言,画面留白。
太熟悉了,良多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传统女性。
是枝裕和该是一个多么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呐!
他将女性也无法企及的细腻感发挥到了极致,台词不多不少,情感不咸不淡,但太生活化了,它精确到生活的每一个零部件,严谨而不古板,淡雅而不乏味。
以至于让我们沉浸其中,忘记了这是一部日本电影。
祖母是每一个人的祖母。
她在儿孙回来时,总是习惯性地多做点东西,忙忙活活操持一大家子的饭菜。
她会念叨着“饭菜是不是不够,还是多做点点心吧。
”,她心疼儿子的样子,恐怕是诱发每一个媳妇儿醋意难掩的因素吧?
她的唠叨,像极了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就是这样叮嘱我的,不要去海边,不要去游泳。
因为她的亲人在早年间被河水卷走,她一辈子就恐水,不让人去玩水。
而我当年只是嫌她唠叨,今日看到电影中的这一幕,才真切地体会到当年她的用心。
良多父亲与良多的关系,则更像东方的父子关系,亦敌亦友,毋庸多言。
良多父亲像极了我的祖父。
父亲曾经问过我,你知道老人变老,先老哪儿么?
我猜了半天,也没说出他心中的答案。
“老的最快的是步伐。
”后来我每次回祖父家按下门铃,总能听见祖父给我开门时的步伐。
年轻人走路健步如飞,活跃轻盈。
中年人走路步伐沉重。
老年人呢?
祖父抬不动双腿,拖鞋与地板发出嚓嚓的声音,是一种缓慢的节奏,是挪着移着,而不是走着。
每次我站在门前,听着自己的强有力的心跳,听着祖父从厢房走到大门来给我开门的每一分每一秒,感觉总是五味杂陈。
祖父花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每次离乡之前的告别,我的眼眶总是难以抑制地湿润。
“下一次相见想必是三个月后吧?
”父亲打了个圆场,祖父祖母挥了挥手,走进了厢房,像是什么都不在意。
依旧是拖鞋与地板的摩擦声。
嚓嚓-嚓嚓-嚓嚓……良多父亲送走良多一家后,失落地说:下一次来是新年了吧?
而在车上,良多跟妻子尴尬地说道:新年也不用来了吧。
一年只来一次就好。
泪点就是在那时爆发。
汽车缓缓开动,老人踽踽而行,拾级而上,淡淡的身影,定格在时间的尽头。
人生就是这样平淡,却又周而复始。
凡夫俗子哪来了这么多惊心动魄天雷地火?
平淡最好,但又最难拿捏。
就好比《食神》中周星驰最后选择那碗面一样,平淡之处凸显奇崛之美。
良多一家一定怀念母亲做过的白饭,炸玉米与萝卜菜。
吃下去的原味最过平常,但很多年后想起来,那种味道依旧难忘。
虽然影片中去世的大儿子一直笼罩着这家人的一切生活,但是我特别想谈谈这部剧里的儿媳妇和婆婆。
如果你认真看了,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女人是全剧最为敏感,看事情看的最为通透,最有家庭智慧,甚至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或许也正因如此,才在活着的时候无法将对方当作最亲的家人,在双方礼貌的话语和客气的礼节中始终有着与亲情不相符的一丝隔阂。
媳妇儿总是恰到好处地奉承婆婆和公公的爱好,还非常礼貌地问公公喜欢什么音乐,在听到公公说不喜欢rap时,媳妇儿也赞同了公公。
家里在被良多搞得气氛很尴尬的时候,也是婆婆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把话题岔开。
然而一派和谐的欢声笑语之下,各种矛盾厉害也暗潮涌动。
婆婆碎碎念公公费水,又让小孙子跟儿子一起洗澡,言外之意这样还能节省用水。
媳妇儿心思敏锐,又看到奶奶只给儿子买了睡衣却从未想到也该给自己或者孙子买一套,虽当着婆婆的面毫不言语,但从心里察觉到婆婆对她母子俩的区别对待,她意识到婆婆介意这个孙子不是亲生的。
婆婆跟媳妇儿独处的时候,在闲聊中旁敲侧击问媳妇儿要不要再生一个,媳妇非常尴尬推脱问题,没有正面回应只说需要跟丈夫好好考虑。
婆婆却并没有把话打住,又看似无意地说了句,不生的话就太遗憾了。
媳妇当然很明白了,婆婆想要个真正的自家血脉的孙子。
媳妇儿表面大方得体,对老人很礼貌,但实际心里并不满意。
当然媳妇儿的敏感也并不是误读。
关于这一点影片给了明确的台词和镜头。
老婆婆跟儿子良多独处的时候就直接表达过类似的话,说等良多成为父亲就明白了,良多说自己是父亲,老婆婆针锋相对地点破,说良多还不是真正的父亲。
最后走的时候老婆婆还特意客气的握手告别,女儿一家走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仪式,因为真正的家人是羞于这样直白刻意的握手的,就像良多怎么也不跟母亲专门握手告别。
种种细节媳妇儿看在眼中,因此回来的路上,改变了口风,说对我们并不好。
应当说媳妇儿一开始是带着跟老人们好好相处的目的来的,当然,这种目的是事俗的,并不是媳妇多喜欢老奶奶一家人,而是带着成年人对家庭的考虑,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家庭,跟老人们友好相处是必须的,起码面儿上一定得过得去,这也是儿媳妇从不对公婆直接表达不同意见的原因。
而且当丈夫希望当天回来的时候,她排除万难主张住一晚上,还在吃饭时把丈夫屡次拿出来操作的手机拿掉,这些都是她的努力。
然而精明而有心思的她却也真实感受到了那种疏离感。
但其实影片厉害就厉害在这里。
一方面她希望婆婆把自己当作毫无隔阂的亲人,因此对婆婆区别对待她跟儿子的做法心中不满,另外一方面她自己却也是局中人,精明如此的她看不到自己其实也对别人有所保留。
比如她总是跟儿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不止一次满带笑意地提起儿子的亲生父亲,在第一次从墓地回来的路上,她跟儿子独自打着伞走在前面兴高采烈谈着前夫,留现任丈夫跟婆婆在后面走。
她在洗澡后跟儿子的对话中说到,你是你身上有亲生父亲的一半,有我的一半。
儿子问,那么良呢?
母亲说可以慢慢把他加进来。
待丈夫进来,却跟儿子嘘声示意,仿佛这是两个人独有的秘密。
儿子对现任丈夫平常并不以父亲称呼,出发前媳妇儿却特意跟儿子约定在奶奶家里要叫爸爸。
她心里并不满意婆婆的招待,走的时候却面带笑容说想让婆婆教她做饭的客套话等。
这也恰恰印证了婆婆对她的说法。
婆婆在影片开始没多久跟女儿的谈话中就说,这个女人是丈夫死了才跟良多在一起,不如离婚的,离婚的代表跟原来那个男人没感情了。
言外之意是对担心媳妇会对儿子及她们有所保留。
所以说奶奶和媳妇对对方都各有心事和看法,并没有完全家人式的交心。
整个影片基本都是琐碎的家庭日常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可以说前百分之九十都是极慢的家庭对话节奏,镜头内容无所不包,从吃的东西到大儿子的去世,到小孩儿抓头顶上的花,到婆婆轻轻点破老头年轻时的艳遇,到一家人饭后洗澡,看似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家人的闲聊中也处处绵里藏针的地方,甚至三个孩子之间的玩耍和谈话也有亲疏之分。
同样是客人,女儿家的孩子们显然走的更近些,媳妇儿带来的儿子大多是看着他们玩儿,并不多言语,还被婆婆她们称之为严肃王子。
本该无所顾忌的小孩子们之间显然也没有那种单纯的无话不谈。
小女孩偶尔问到几句小孩子以前的爸爸,他也并不说实话并且很快走开。
当然这些都是隐约的东西,在细节中呈现。
真真正正面道破其中家庭矛盾和隔阂的对话就是公车上。
媳妇在车上跟丈夫说,婆婆一家对她们不好,以后再也不在婆婆家住了。
影片在无数琐碎而又绵长的生活情节中穿插了很多需要细细揣摩的小细节,仿佛柔柔的棉絮里藏着若有若无小小的碎屑。
几乎整体慢节奏的电影却在矛盾道破之后陡然加快了节奏。
旁白突然道出了几年后公婆去世的现实。
随后就是第二次在墓地的镜头。
最深的矛盾和那些年的隔阂终究是散去了,老人们去世了,再也没有那么嘈杂的家庭聚会,再也不会和老人们拌嘴,再也不用不愿意回来,再也不用不愿意过夜了。
奶奶口中曾让媳妇觉得刺耳的想要亲生孙子孙女的话,如今也已经成为现实了(结尾有了跟良多的女儿)。
还有什么隔阂呢,没有了,都没有了。
时间的脚步不会停歇,过去曾难受的,心塞的都已逝去,只有那黄蝴蝶,还在记忆里留存着。
看过小津的《东京物语》,心里多少会拿来和这部做比较。
同样是家庭的碎碎念,同样是一对老夫妇和各自奔天涯的儿女,同样是发生在短短的一两天内的平凡故事。
是枝裕和却没有像小津那样细碎缓慢体贴,竟是棉里藏针,平凡家常都句句是刀,招招见血。
看到后来竟然有些疲惫。
退休的老夫妇住在乡下,女儿想带着女婿住回来,却被阿婆不软不硬地拒绝,理由是已经不习惯和别人住在一起。
二儿子娶了个带着孩子的寡妇,阿婆对此颇有微词,却又指望着他们能早日添丁。
老爷子为全家操劳了一生,却没有人能够继承他作为医生的产业,一肚子闷气不知道要去哪儿撒。
而围绕着这个家庭挥之不去的,却是由于救人而被淹死的长子的幽灵。
表面上一团和气的家庭聚会,气氛浓得简直化不开。
去虾肠,剥玉米,腌青豆,在镜头无微不至的观察下,这些事情看得人心醉神迷。
主妇们都在厨房话家常起油锅,男人们在风扇下看看报纸乘凉,而最投入的莫过于孩子们,在这个没人管的时间段里,在院子里疯玩疯闹快乐无边。
渐渐地,这个家庭最为痛苦的一面渐渐显露出来。
永远得不到父亲承认的次子,又由于长子的过世而承担了更多不必要的疏忽和冷漠。
及至他愤而说出:“就算哥哥还活着呢,又不知道要怎样。
” 全家聚会其乐融融的气氛突然降到冰点。
可随着妹夫一句自嘲的玩笑,大家又都哄然恢复正常,一切痛苦仿佛过都是筷子尖上的余味,廊檐下的蛛网,做不得真。
阿公一把年纪愤愤然地说:“这房子是我努力打拼来的,为什么大家都只叫它阿婆的家?
” 可仔细想来,这个家的一切重点,可不就是阿婆一人鼎力支撑么?
她负责打扫,她负责食宿,她负责请当初被长子救了如今却只是一个不长进的胖子每年在忌日这天上门却只为了惩罚他的良心,她会送和服给不怎么看得顺眼的儿媳妇笼络她,她也会放三把牙刷讨好儿子却不给外姓的孩子买睡衣表示内外有别,她可以买下当初在丈夫情人房间外听见的演歌唱片又在几十年后的不经意间轻轻点破,却又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阿婆啊阿婆,只有阿婆才是这个家庭的神,操控一切的人。
也难怪拍摄全家福的时候,阿公被挤在最边缘,左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只能愤然离开。
这样的阿婆是太精明了些呢还是太洒脱些了呢,这样的老年人绝非昏庸乏睽混吃等死之辈阿。
小津影片中的老人隐忍善良温顺,可是枝片中的老人却生命力旺盛思维敏捷拥有主见。
到底是时代不同了吧!
结束了探望的次子一家在回程路上不无疲倦地擦着汗说:新年什么的就不用来了,这样的探访一年一次足够了吧!
而那边厢老人们孤独地爬着台阶说:他们现在走了过新年还会再来的吧!
两下对比,又显出小津式的格外凄凉。
父母最终都要老去,死亡,带着他们自己的不满足和遗憾,也带着儿女未完成的心愿,人生总难两全。
像片中那条长长的石阶,不断地走上又走下,人生的道路怕也不外如是,一代一代,春去秋来,就这样步履不停地朝前迈进,却连伤感的机会都几乎来不及拥有。
-PS: 宽叔和夏川结衣这对在“不能结婚”中磨得几乎没有脾气而又最终修成正果的官配,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平淡而殷实的婚后生活,他们两真是一对和谐的搭配阿!
阿部宽真是日系影画中一个有趣的存在,和他同身高的演员本已不多,在画面中总是由于大只而显得格外格格不入,处处受阻的尴尬神情非常有喜感。
正剧他演得,悲剧他也演得。
收起电视剧里的夸张,这部戏中的宽叔也拿捏得当,压得住场子。
在小小的浴室里的大身子骨百般不相宜的好笑,真是想不出除了他还有谁有这个喜剧天分。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
导演是枝裕和说:“ 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 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因为大家人生当中并不会常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却很有趣不是吗?
这次的电影,我想要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
”而我想说的是,我的父母一生平淡,父母的父母也是,我也是,周围的人也是。
真正的英雄我还没有机会遇见过。
即便有那么几位了不起的人,他们在了不起之前,是普通人,了不起之后,也依然平凡。
所以,这个世界还是由无数平凡人组成的世界。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孤单、寂静的小行星,在自己的范围里独立运转,既憎恨无人陪同,也不愿意与任何人同行。
那么。
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微不足道的行星们彼此之间的疏离和联系吧。
我没有妹妹,也没有记忆中的哥哥,但是与亲人之间欲说还休的情绪却与你们相似。
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也会说些毫无意识,却只能在特定环境中表达的语言。
坐在父母之间,现在的我与二十多年前那个小孩子我,以及二十多年后面目苍老的我,并没有太多不同。
父母或许老了,但是我对自己说,“看不太出来啊。
”我们每个人,便是在这平凡岁月步履之间,飞快地——欢笑、哭泣、木然;成长、老去,死亡。
我对生活太多眷恋,它却不留我一分一毫,这事想起来真是残酷呀。
*****************************************************电影里,妈妈摸着小妹的刘海说:“你脸这么漂亮,就把额头露出来一点啊。
”现实里,我妈对我说:“把刘海剪短一点嘛,清爽又好看。
”怎么,全世界妈妈说话口气都一样啊。
如果我有一个女儿,估计也会对她说同样的话吧。
“老太婆,烦死人了。
”不知到时候,她心里会不会这么嘀咕。
只要家庭成员还有一个人存在顽固、刻薄、自私、小气、记恨,家庭的罅隙就永远不会被弥补,横山家老两口就是这罅隙的根源。
传统家庭崩溃了,但它的形式依然健在,请尽快进入现代家庭的模式,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别刻意去聚拢那些不能相处的人,而儒家文化就是要这么做,永远不承认家人之间人格的平等,不承认亲人之间也可以感情浅,也可以晚辈不喜欢长辈。
为什么叛逆的年轻人总会上演一出挣脱家庭蕃篱的戏码,还不是强制的家庭关系的约束。
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出来本片是对家庭里长辈的批判,还个个感动巴巴眼泪花花的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戏来看。
家庭关系里的貌合神离,绝大部分问题正是来源于我们应该尊敬必须尊敬的长辈的自私顽固小气刻薄和不为人知的狠毒,加上文化使然,这种家庭成员貌合神离行进的节奏永远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电影里最喜欢这部。
清新、温暖,间或忍俊不禁。
是枝裕和既是作家又是导演,两者都很出色。
《步履不停》即是他写的,也是他拍的。
还没看过原著,相信以日本小说的细腻和情致,一定不差。
是枝裕和的电影清新到骨子里,即使是残酷题材的《无人知晓》,也洋溢着这股味道,更不用说其他作品了。
清新可以美化生活,例如《海街日记》,也可以彰显残酷,比如《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的电影也是温平的,一样喜欢用长镜头,却是彰显生活情趣,进而记录岁月温淡。
少了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的那份历史感的大气端庄,多了一份小日子的情怀。
小津和山田记录的是大历史,是枝则喜欢写下个人几年、十几年的光阴。
是枝裕和的电影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这部《步履不停》。
他将寻常生活描绘得不动声色,却展现了生活的全貌。
与家人团聚,琐碎而冗长的对话,亲人间微妙的亲近与疏远,常出现的不合与尴尬,和即使这样仍然温暖的一家人。
它就像我们这些平凡人每一次与亲人的聚会,看电影里的阿部宽、夏川结衣......看着他们,倒映着我们自己。
生活就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虱子。
时而是夏日紫薇花下的嬉戏,时而是不小心出言不当的尴尬,生活的伤痕累累煎熬着我们,然而所有对话都会继续,所有尴尬都是暂时的。
这就是亲人。
这就是家。
我太喜欢《步履不停》里无处不在的小细节,大家说话时的察言观色,掌握气氛的小心翼翼,完美的神色过渡,家庭成员间让人忍俊不禁的种种瞬间,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里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严肃和活泼,幸福和悲伤。
这就使得这部电影在情感和表现上非常丰富。
阿部宽、树木希林、原田芳雄、江原由希子的演技非常赞。
至于那从头到尾使用滤镜的摄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些镜头还是很值得留意的,比如扫墓下山的镜头,几个人从画面右侧慢慢走来,这样的镜头有和电影相符的惬意和生活的悠远。
当然最显著的,是枝裕和爱用的空镜头,留白的意趣也充满了美学。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会对生活有一些释然,如果能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也许也是这么美吧。
当然,要让是枝裕和来拍。
(写于2009-10-23)人生就像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只有永不停歇的走下去,才能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个完整的交代,虽然每个人的步调都不一样,但谁也不会轻易地选择停下,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还在继续,就像这部电影一样。
越来越喜欢日本电影了,无论是同年的《入殓师》、《周围的事》,还是《东京奏鸣曲》、《步伐不停》,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洞察与窥探,就像一根针一样直叉人要害,让人防不胜防,而对于生活细节上的生动刻画与真实展现,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这些影片所散发出来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意义,真实不失深刻,足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影片讲述的只是一天普通而寻常的家庭聚会,却行云流水般道出了一家人的矛盾与隔阂,长子纯平十五年前为救溺水少年而身亡,失业的二儿子良多刚不久娶了一个寡妇并带着一个继子,女儿千奈美乐观幸福,却时刻惦记着父母的资产,而已是老夫老妻的恭平与敏子却守着这间靠着诊所的老屋十几年,三者之间的代沟与隔阂在时间的流逝中显得更为突出。
影片中老父亲恭平一直与世隔绝般的沉溺于自己的医学事业中。
在继承人纯平逝世后,良多对于父业变得有心无力,就算是失业了,也不想继承父亲的诊所,而恭平更是想将自己的事业传承给毫无血缘关系良多的继子身上,而且良多的母亲敏子也时刻提醒着良多要有再生一个的计划,其实敏子这样也只不过是想要延续家族的香火,得以传承,就算有一天自己精疲力尽的停下了步伐,也希望有后人能紧随其后的走下去。
其实长久以来,子承父业都是传统的世俗观念,百字孝为先,自然而然大家都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实二儿子良多从小也有想要当医生的梦想,但是哥哥的优秀,父亲的偏袒以及时常将两人间的比较的挂在嘴边,使得两者间的矛盾更加深化,逐渐把这个梦想给击碎了,虽然最后良多看到父亲依然执着的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看着父亲站在以前患者的身边时多么的无助与多余,虽然良多的内心会激起一层感伤的情怀,但是两者之间的距离已经相隔太远,步调已经没有重叠的可能性了。
在影片中良多的继子小郭在夜晚偷偷的跑到院子里,对着天空说出了自己长大后想要成为钢琴调音师的理想,自己对于生父的思念与孝道,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延续下去了,但是后来的一句,如果不成的话就当医生,也道出了小郭想要与他们成为一家人的热切希望。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子承父业这种迂腐的传统观念,在诸多情感因素的作用下,不是变得摇摇欲坠就是变得根深蒂固。
因为父亲的离世母亲带着小郭改嫁给了良多,一直难以接受的小郭还难以对着良多改口叫爸爸,就算到了良多父母的家中,小郭也难以吐露出自己要成为钢琴调音师的真正原因,彼此之间除了陌生之外也有些关于家庭伦理的谨慎与畏惧之心,就像影片中良多的母亲敏子只买了良多的衣服,而没有帮买小郭买,就引起了良多妻子的不满,这种传统家庭观念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将小事逐渐放大,让人斤斤计较。
而这种单亲妈妈与未婚男士的结合,虽然在社会上随处可见,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面对长辈时的压力与社会各界的舆论,并不只是彬彬有礼,小心翼翼,聚一次餐这么简单。
另一个就是影片中关于死亡的探讨,对于长子纯平的去世,让两老一直未能释怀,特别是母亲敏子,就算只是简单的照个相,也要将纯平的照片摆在胸前,对于长子的思念与关爱从未间断过。
纯平救起的溺水少年每年都会到横山家拜访,但是敏子与恭平却只有逢场作戏与冷嘲热讽。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敏子并没有半点想要原谅他的意思,因为只有这一天,敏子才会有种舒心感,将自己所有的悲痛都积压在这个溺水少年身上,让他永远处于内疚与伤痛中,才能稍微的平复下自己内心的伤口。
后来敏子在房间捉蝴蝶的一段更是经典,将自己对于长子的思念发挥到了极致,关于蝴蝶不死经典的那段话在影片中重复了两遍,将对去世之人的怀念寄托于转世轮回的迷信之说身上,对于生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良药与慰藉,逝去了才知其珍贵,敏子想要坐着儿子的小轿车去购物,恭平想要与儿子一起去看场足球比赛,但这些就像是事后记起的相扑选手的名字一样,已经没有必要,没有意义了,步调的不同,促使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新年还会来吧”“一年来一次就够了”,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可以看清他们之间的隔膜,并不能像快刀斩乱麻那样,重修旧好,就像是最后海边的那艘船一样,沉得太多,已经没有挽救的余地,后知后觉得太晚,最后留下的只有遗憾与愧疚。
无论是子承父业、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等问题,还是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路上难免会有遗憾与悲伤,面对自己的人生,大家也都会有无奈的时候,但我们也只能克服与忍耐,并勇敢的走下去,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的活下去。
日本导演拍日常生活,意识、技法常高人一等,于无声处给人惊喜。
小津安二郎无疑是拍日常生活的大师,真正的集大成者。
当代延续了小津的电影血脉的日本导演,我知道的有两位,山田洋次和是枝裕和。
看完山田洋次的《母亲》,我就知道,以后遇着这位导演的影片,我是绝对不能放过。
同样,看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我马上在电驴上找他的其他作品。
要说故事,《步履不停》其实是不需要介绍的,因为它不过拍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碎片,这些碎片的错落拼接,成就了一部透视人生真意的影片。
影片的节奏不必我说,因为它跟每一个观众的脉搏是共振的,我们在那一家人的三代人中间,看到的是感受过的或者可以预知的生活。
父亲恭平(原田芳雄 饰)比我父亲大概要大20岁的样子,我却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他的性情和我的父亲极其相似。
恭平是一个顽固而又偏执的老头,他表面上有点冷漠,骨子里却充满慈爱。
正如良多(阿部宽 饰)不喜欢父亲说一些刻薄甚至有点恶毒的话那样,我也时常批评父亲。
面对我的批评,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表面上并不认同,实际上却是有所改变的,影片中的父亲亦如是。
我很喜欢良多一家,他和他的寡妇妻子以及她带来的儿子。
这一家人出现的时候,良多正处于潦倒之中,他的美丽的妻子无怨无悔,他的儿子更在他姐姐的孩子面前捍卫着他的尊严。
这是一个貌似很难和谐却互相扶持的家庭,因此,在影片的最后,他们一家开着车来祭祀家人。
特别特别喜欢良多的妻子由香里(夏川结衣 饰),这样的寡妇,我想是每一个懂得珍惜的男人都愿意娶的(影片中良多的父亲恭平说带着孩子的寡妇很难嫁人)。
《步履不停》拍的不过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能够在我的心灵深处反复回响。
真正伟大的电影,不一定要有炫目的技术,也不一定要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一点真意足矣。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民族,它既有全球最cult的导演群体,也有着全球最好的表现日常生活的导演群体。
前年,我们有《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佳作,但,这样的作品在华语电影里真的太少了,愿意拍这样的作品或有能力拍好这样的作品的导演就更少了。
“几年前母亲病重,我去医院陪侍。
每天护士小姐来换药打针,母亲会不住地道谢。
护士走后,母亲却要苦起脸抱怨几句:‘水平真差,前几天的护士要比她好多了’。
我是从那时候开始构思这部电影的。
”2009翠贝卡电影节,是枝裕和在电影放映前介绍说。
“ 母亲”这个形象,显然是电影的直接动机,和电影中最鲜明的人物。
她可爱。
她操持老两口的生活,数着下回儿女回来的日期,和老伴斗嘴但是做他爱吃的,还说“ 不用去叫他,香味出来他马上就过来了”——老头儿果然抽着鼻子过来了。
她生动。
她和女儿准备饭菜时絮絮地指导和斗嘴;想到一个相扑手不记得名字不自觉地学他表情让儿子帮着想;儿子给她零花钱,她由衷的开心,笑成一朵菊花。
她有心眼。
对二婚的儿媳妇觉得不满意会拐弯抹角地劝她别再要孩子——以便将来儿子万一和她离婚方便。
发着呆会自己嘀咕女婿答应做的事没给做——“吃了饭,睡一觉,拍拍屁股就走了”。
但是是枝裕和说“我不想把她描述得很坏。
虽然她有时候会自私,但是母亲她就是这样的”。
母亲确实就是这样的。
多年前长子的意外去世是这个家庭挥不去的阴霾。
忌日这天,老少三代照例相聚,为了纪念,其实更算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机会。
分居各处的家庭成员,父子之间尴尬略有紧张的关系,关切但又不愿说出口的亲情,和总是慢了一步因而永远未曾实现的交流和表达,惯以细节动人的是枝裕和把感情用心填在一天里的一件件小事和一句句闲话之中,慢慢的用固定镜头和定格画面传送。
最后一个缓慢摇高的镜头,悠思无限。
看是枝的电影总能感觉一样东西的消失——镜头前的那片玻璃。
欧洲的电影是语言话的,中国的电影是故事化的,而是枝裕和的电影,作为日本电影的典范,是无形化的。
他的电影中没有那种打破感,没有将镜头生生对准某个人或某件事,没有刻意向你呈现任何他的主观意识,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
他所做的,只是将他的所见以胶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对观众的信任。
因为他相信我们生活在同样一种爱的世界里,相信我们可以感受他未说出口的话。
就像有些人喜欢用原木制作的家具,喜欢喝新鲜茶叶泡出的茶,炎热时去河岸的树荫纳凉,雨天将盆栽搬出享受甘霖一样。
生而为人,可能会有某方面不同,但每天接受同一种日光,呼吸同样的空气,踏在同一片泥土上,有些东西不言而喻。
好像每个家庭里总有一个或几个不善言谈的男性。
就像电影中的父亲恭平,对两个孩子的打闹厉声喝止,在大家拍全家福时自顾走掉,在大家围着饭桌闲谈时假装没兴趣地看报,对老伴收藏的唱片孩子气地狼吞虎咽表示不屑。
也许是放不下自尊,也许是不善表达或不乐意表达,毕竟这种东西说出来就不大真实也不大好描述了。
但他的确是一直暗暗注视着家人的。
所以他在洗澡时才隔着玻璃门问唱片的来历,在房间里和外孙厚司交换理想,这些就是他偷偷流露的爱。
次子从母亲那里听来黄色蝴蝶的故事。
“那只黄色的蝴蝶啊,那是到了冬天不会死去的菜粉蝶。
到了第二年它又变成黄色回到这里。
”被女儿问及当年自己问过的问题“是谁告诉你的呢?
”时,他也像母亲那样假装迷惑的自问,“唔,是谁呢•••”这种平静的思念,如同深水静音一般,一定已经传去了父母亲的世界。
厚司也是同样,被妈妈问及是否记得和已逝父亲的那次捉蝴蝶,无所谓地称不知道。
在没人注意时独自站在钢琴前敲击单音,想象调音师父亲的工作。
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夜幕向天国的父亲诉说黄蝴蝶的事。
他们的在意,他们的关心,他们的惦念,绝不少于执念将黄色蝴蝶当成长子的母亲。
是枝裕和的电影之所以成功,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电影中看似平凡的生活,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这样的人,抑或就是我们本身。
米开朗琪罗曾经说过。
“我所要雕刻的东西本来就存在于这块大理石中,我所做的只不过是敲去多余的石块而已。
”所以是枝裕和所做的,只是用明媚的夏日光影,清凉的和弦伴奏,不加修饰的平凡画面,为生活重新着上它应有的色彩而已。
大音希声,大爱无形。
我一直跟随的你踏过的步伐,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正在踏着。
是枝裕和就是这样平淡的拍着一个家庭的零零碎碎种种,却有让你不由自主的陷入浓浓的家庭氛围。有是非各有所想,但是推动一切的是时间,时间让人的步履向前、让人步履不停歇,一代代人就这样生活下去。。。。。。
步履不停相比较小春秋还是差了一些啊,整部片子无聊到极致,戏剧冲突几乎么有。觉得心水的只是通向父亲家里的一条山路,院子里的绿植,夏天的太阳明亮,照到路上树上绿油油发光。这片儿若是没有宁静的心态,怕读不出是枝裕和想讲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还在一起的时光。
除了看不懂的家里长短 不知道电影要表达的是什么 平淡的过份了
一直在做饭吃饭,看完我都饿了,好想来个玉米天妇罗。人生就在一顿顿饭中度过了,闹别扭、刻薄、口是心非、互不理解,最后一切又都随着生命结束和解了。我们跟自己、跟别人致气一辈子,最后什么都带不走,留不下,这是为了什么。
精彩!让我想起「一一」,也许是对生活细微处的敏锐感受力,也许只是缓慢同行着的背影。但没有政治隐喻,甚至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本体和喻体,有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但没有说教或和解什么的。只有生活在流动,一点一滴处都是人生的真实意义。再加上美妙含蓄的配乐和清新稳重的画面,厉害啊!
实在看不得阿部宽演平凡到卑微的角色,每次看他总要串戏到罗马浴场…这算不算是悲剧
生活平淡得让人觉得时间好像已经凝固了一样,让我们恍惚有不会老去的错觉,直到有一天,身边的人离去才发现原来时间一直在走着,残忍的、无情的。后来没再提起的相扑选手的名字、没有跟父亲去看一场足球赛、没有开车载过母亲,短短的几句独白,仿若最尖锐的利刃划痛了心脏。
我真是受够了是枝裕和了,我也受够了日本女人被规训出来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另外江原由希子的声音让我起鸡皮疙瘩,感觉演员可能私底下烟酒都来吧.jpg
我想这种纯家庭的片子如果是小津来执导的话我会很喜欢的,本片的情感捕捉还是没有到位,感动不起来,近两小时的话唠片如果又没有一些感动共鸣的话,真是把我看的昏昏欲睡
其实很好看,但我只想打一星,这主要是我的问题。未成年的小女孩被说“整天就知道吃”,三个成年女性多次对话但本片依然无法通过贝克德尔测验,婆婆嫌弃儿媳是“二手货带着个拖油瓶”,老两口诅咒大儿子牺牲生命救下的男孩,巨婴属性的老登生活无法自理并出轨多年退休后每天在家发脾气等着全家人哄,小儿子被连襟几句话刺激就要赌气掏空钱包买一辆几乎用不上的汽车。活着真累,做人真烦,东亚家庭真神奇,明明互相憎恨,但依然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同一个世界里。
一天中安排那么多事情,感觉他们的一天长达48小时,想讲的太多了。奶奶对于大儿子的情感,也太不收敛了,让人尴尬。还是不如小津啊。
在窗外暴雨声的伴奏中刷完,沉浸于这种琐细的日常和淡淡的忧伤。其实生活原本就是这么真实而平常,并非那些富丽堂皇和高大无上;生命也正如电影一样不知不觉就剧终人散,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事先张扬。
2020.03.22 2023.06.17 #电影资料馆 开头就是爷爷走路镜头与奶奶烹饪镜头的交叉剪辑,不仅暗示着他们俩是全片的中心,可能也在说明所谓人生,其实就是对卡路里的消耗与补充的过程。是枝裕和的技法十分成熟,长镜头很多,且都能够做到意味十足。在女儿女婿们聊到昨天吃过寿司时,今天打算将寿司作为主食的奶奶在构图中全程都被门框隔绝在外。爷爷提到寡妇不好再婚后,长镜头结束,紧接着一个180度越轴镜头,把在院子里敲西瓜的三人捕捉在内,屋内的尴尬与屋外的欢乐形成镜头内的对比蒙太奇。当昭和风的演歌响起时,仿佛在向逝去的时代与岁月致敬。想表达的温情,总会迟一步。良太想起相扑选手的名字,已经离家远去。约定和父亲去看的球赛,始终没有实现。母亲想乘坐儿子的车去买菜,到死都未能如愿。
琐碎,我记得的就是他们吃了很久的盒饭,然后轮流洗澡。网友对此片的解读很有深度,把导演捧为大师,似乎读懂了很多人生哲学。但是我只有三个字:不好看。我不是电影专业的学生,电影首先要有好的故事性,有冲突,太平的叙事怎么能得那么高的分?上一部看的就是太平的《美国狙击手》,我怎么那么倒霉?
電影充滿慢而輕的節奏,當然亦有是枝裕和慣用的色調,以開初準備食物和沒有女兒一家的部份較為好看,母親一角尤為出色,其他的部份實在沉悶而客氣疏離,可能這才是現實的狀況吧,另,角色描寫方面性格明顯但單薄(除了母親一角),導演是刻意嗎?
对这种家庭电影无感,电影就得多点戏剧感,这里面老头跟Sex educate里面的修理工神似
前面都很好,细节刻画得力。越到后面越做作。
想看很久的片,却分成好几段看完。爱与恨都是太奢侈的感情,大部分人与人的感情只是萍水相逢或责任使然。然而爱与恨若扎根必定是强烈而长久的,隐藏在生活琐碎的平凡表象下,像墨在河水中晕开,逐渐波澜不惊。
淡淡的电影,吉他配乐很好听。此片属于有回味的那种,看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感觉。
十分不喜欢日本家庭的相处方式,太累了,用一种文艺的方式拍出来,就更……还小津继承者呢,我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