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痛苦

A Real Pain,跳痛之旅(台)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基南·卡尔金,福田知盛,詹妮弗·格雷,库尔特·埃贾万,丽莎·萨多威,丹尼尔·奥雷斯克斯,埃洛拉·托尔基亚,班纳·艾森伯格,彼得·查赫尼埃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美国语言:英语,波兰语年份:2024

《真正的痛苦》剧照

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7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8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9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0

《真正的痛苦》剧情介绍

真正的痛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纪念逝世的奶奶,许久未见的堂兄弟大卫与班吉相约前往波兰参加导览团,也顺道探访奶奶的老家。一路上,班吉有话直说、率性风趣的性格迅速与同团人士拉近距离,令木讷拘谨的大卫既焦虑又羡慕,压抑已久的情绪日益沸腾。然而,随着旅途种种安排不断挑动班吉的敏感神经,他的狂放不羁似乎逐渐走向失序,大卫试图息事宁人,但内心的不安却席卷而来。这趟寻根之旅,能否解决彼此心底难以言说的痛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义勇军魂特战荣耀我是大明星白粉飞第六季外交风云搜神记:南海美人鲛兔女狼之窃爱迷情绿雾黑色幽默我朋友是杀人狂妙女神探第四季打工老板谋杀论文怒海狂蛛我的男孩漂流家园丽芙和玛蒂第一季愤怒的心临时演员第二季猫头鹰的哭泣妮基塔第一季亦叶亦花学区房72小时因子8号幻想三国志-天元灵心记-大白鲨之夺命鲨口妈妈都叫我三妹民间奇谈传帕里什

《真正的痛苦》长篇影评

 1 ) 犹太版热辣滚烫

首先,我理解你把一个现代年轻人的自杀和大屠杀历史结合来探讨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我理解你将两个表兄弟的沟通障碍表现为处理失去祖母的痛苦的分歧并以犹太人心酸历程为背景来凸显一种历史纬度的痛苦。

我理解你想表达即便你们共同经历了相同的痛苦,但个体的差异却造成了我们因无法相互理解而产生更多的痛苦和孤独。

我都理解。

但这仍然无法掩饰你表达上的幼稚和无法抑制的傲慢。

人的痛苦是不需要用大屠杀来映衬的,尤其是生活中的痛苦。

应该说大屠杀、战争只是生活的 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平行空间。

张爱玲曾说过战时的上海民众在轰炸的间隙去吃小吃的事。

瓦砾遍地,角落的死尸也没来得及清理,又下起了小雨,但吃还是要吃的。

生活不会因为即将面临死亡就变得和颜悦色。

所以这种对比的手法就很幼稚,显然因内容的不自信而特意攀附沉重、宏大的议题。

我始终认为生活本身就已经足够沉重和宏大了,这就让我想起了《热辣滚烫》,一种高度凝化的痛苦,它没有生命,更像是一种标本,放着短短的简介。

这是什么?

这是痛苦。

别问了,没意义。

上面点缀些宏大议题,“女性”“屠杀”,就可以拿出去卖了。

其次,剧本结构很有问题。

这方面相似的《被告诉她》要好得多。

如果他想聚焦于两兄弟之间的情感障碍,说不开那些痛苦,那么这个旅行团就是个毫无意义的存在。

如果他想表现犹太人的辛苦历程和自身隐忍的教义与个人境遇的关系,类似《守灵7日情》,那么他应该利用起几个团员的角色,让他们有更多的故事。

电影过去了一半,我才发觉电影的核心是在讲两兄弟的“说不出的秘密”。

而表现形式就是一再运用的“天台抽烟”。

然后说到傲慢。

整部电影没有和波兰这个异地有任何关系,不同于《情归新泽西》《杯酒人生》《别告诉她》,《雷蒙德和雷》。

可以说虽然背景是两个人回归故里的寻根之旅,可和根毫无关系。

他们可以寻到任何地方,东京、巴黎、意大利,任何地方都可以讲这个故事。

看多结尾处,我就猜到编剧甚至都不会让他们真的走进那幢25号楼,摆放石头的时候正好有人出来?

遇到一个和祖母年龄相仿的当地老太太?

老太太请他们喝茶,双方完全无效沟通。

没有,都没有。

只安排了一个当地人和他们简短的对话,他们像泥鳅一样快进快出,一种完全的回避。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端的傲慢,他甚至不想费心思去了解这个地方的人和事。

只是单纯的为了利用犹太人的身份和历史。

题外话:那个导游的演员一眼日本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导演兼编剧。

选择一个东亚英国口音的人在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线路上做导游来凸显喜剧色彩?

类似于操着东北话的俄罗斯人在哈尔滨给韩国人讲安中根义士刺杀伊藤博文。

这个喜剧的点是不是稍微有点幼稚?

放到抖音上也许可以。

但他还是一个日本人……就……不是那种你需要特意辨别的东亚人,是一眼日本人,他卷发大眼睛,罗马鼻,只有日本混血长这样,比如阿部宽。

你是一点不查战败国名单吗?

在写一个关于二战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时?

 2 ) 无用之人

无用之物的大用处我们都知道了,音乐、小说、玩具、宠物、绘画……,它们让人开心,让人得到安慰、让人感受美、让人不那么孤独。

无用之人的大用处在哪儿?

我觉得Benji身上可以看到挺多。

从好的方面开始,Benji很容易就可以与他人产生链接,其他人也很容易被他的美好感染。

他不做那些客套的表面功夫,相当真诚地面对每个人,也不会被别人那些听起来咋呼呼的假面吓倒,有钱人、不同肤色的人、不同国籍的人、老人、孩子,他对大家一视同仁,不被世俗功利绑架,也不被苦难道德绑架。

(其实拥有这种链接的能力是有好有坏的,如此坦诚地把自己暴露在外,就很容易遭攻击被损坏。

)从不太好的角度看,Benji这样的人也更容易链接上痛苦。

这里不得不说导演加入的“苦难犹太人”这个主题,实在是很妙,我觉得在这里导演并不是想上什么价值,他想说的还是Benji的链接能力,Benji和过世的奶奶的链接,到奶奶受苦的地方去探访,往深了说其实就是Benji与他这个大家族的苦难取得了链接。

我相信每个家族里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他们链接能力强,精神上感知力也强,他们就会承担下一些苦难的家族责任,为保证其他家族成员能更好地在现实层面活下去。

Benji就是个例子,他和奶奶的链接明显比戴维深,对家族苦难感同身受,在旅行途中,他的链接形式和戴维是完全不同的。

在雕像前拍照,戴维认为不尊重,Benji却是没把自己当游客当外人,他融入了祖先的队伍,成为其中一员。

参观集中营回酒店途中,他一路啜泣,和祖先的命运再次共鸣。

Benji不是那种会在葬礼上“表演”哭的“正常人”,他的链接不拘形式和常规,但他才真实。

链接到这些苦难的Benji,其实他自己是痛苦的,看片子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一些自闭的孩子,智力障碍的人、一些像Benji一样被边缘化的人,活得挺糟糕的人,我的理解,他们都是能够链接到家族苦难的人,但这些苦难太大太沉重了,想回避这些链接的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沟通;想逃离这些链接的,就把自己活得和家族成员都不一样,自我边缘化;还有的人如果承担不起会让自己长期生病;当然也有痛苦到像Benji这样吃一整盒安眠药的。

不能说完完全全都是家族创伤的原因吧,但这肯定占很大比重,还不容易被意识到。

到自己家族原来的地方去看看,为自己溯源,对他们来讲真的具有不同的意义。

作为家族的其他成员,对待这些身边无用之人,请务必善待,没有他们精神上的承担,你们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好。

这大概就是无用之人的大用处吧。

 3 ) 红与蓝象征了痛苦的流向

2025第一部5🌟来自卷西被肖邦的《夜曲》贯穿的话痨公路电影把对话作为方法,使真正的痛苦举重若轻地浮现。

调色的处理 somehow 很纽约。

有意思的是红蓝配色元素作为一条暗线,预示着痛苦的流向。

无论路途中两人如何组合造型配色,始终伴随的 Dave 的红棒球帽、Benji 的蓝色 Vans 其实早已给出底色答案。

两兄弟一红一蓝的衣着配色在结尾倒置,Dave 回到了暖色和谐的中产生活里,Benji 独自沉浸在机场的 blue 中,继续咀嚼无人知晓的 real pain。

p.s Benji 打断施法的那段高光爵士钢琴独奏《I'm thru with love》,怎么看都像是卷西对 Woody Allen 的微妙致敬。

 4 ) 痛苦不是缺点,别再试图去战胜它。

大家似乎已经对奥斯卡没什么兴趣了,尤其是今年。

全年电影作品的整体质量,算是小年中的小年。

颁奖礼之前,除了《真正的痛苦》和《某种物质》,别的作品我都没看过。

《某种物质》让黛米·摩尔在金球奖拿到了表演类的奖项,而《真正的痛苦》让基南·卡尔金拿了很多的最佳男配角。

尽管有人说他在这部作品中的戏份过多,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但整体上看,他的表现还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在这样一部似乎没什么大起伏的小制作作品之中。

基南·卡尔金今年43了,最早是作为《小鬼当家》中麦考利·金的弟弟为人所知,后来出演《继承之战》,拿到了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最佳男主,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那么,“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中做了一些呈现和讨论,但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

毕竟痛苦是一种私人体验,有很强的主观性,难有外在的显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兄弟两人乘飞机去波兰,参加导览团,同时去参观已经去世的奶奶的故居。

这次出行有一个前提就是,兄弟二人如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大卫有漂亮的妻子和孩子,本吉至今还睡在母亲的地下室,还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后来的情节里我们得知,本吉曾经有过量服用安眠药的经历。

也正是这次“意外”,让大卫放下忙碌的工作,促成了这次本来已经计划、但时间待定的旅行。

痛苦有比较级吗?

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更痛苦,还是对集中营里的苦难无能为力更痛苦?

是职场996更痛苦,还是失业但自由更痛苦?

是父辈的物质匮乏更痛苦,还是当代年轻人的不被理解更痛苦?

是上岸后的被规训更痛苦,还是自由职业市场的不稳定更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和承受能力都是独特的。

不管是生理的痛苦还是心理的痛苦,每个人所能感知的都不一样。

拿失恋来说,有的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对自己付出的否定;但也有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让下一段关系变好的必修课。

这甚至跟心态没有关系,痛苦本身就是具有相对性的存在。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比较会带来痛苦。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可能会因为看到他人的富裕生活而感到更痛苦。

但同时,比较也会消解痛苦。

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感到不那么在意。

这种“不在意”异化之后,在东亚文化中极为常见。

因为有经历,可以让自己更豁达,很好;但是因为有经历,而对别人痛苦的无视,很容易转化为“爹味儿”。

很多孩子向父母倾诉痛苦时,父母常以“我们那时候比你这个苦多了”作为回应。

这一方面否定了孩子的自我感受,一方面固化了痛苦的认知,很容易让家庭陷入“自我怀疑-被否定”的恶性循环。

痛苦的不可比较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的痛苦体验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试图通过比较来评判谁更痛苦。

将痛苦进行比较,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痛苦的忽视或误解。

为什么比别人幸运也会感到痛苦?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大卫说自己很幸福,有幸福的婚姻和漂亮的孩子。

但正是这种幸福感,让他在对比本吉的一无所有时,带来了莫名的痛苦。

这种比较,另一条线索就是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或许也充满了对遇难者的愧疚。

PTSD中有一类,就叫“幸存者内疚”。

亲眼看到自己战友中弹的场景,会让很多幸存者背负一生的“过错感”。

当然,大卫说自己幸福的背后,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一种被社会规训之后的自由丧失,一种对虽然在坚持但对工作意义的怀疑,一种看似情绪稳定的理性背后,说不出口的不安和疏离。

他所谓的幸福,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没说出口的痛苦,是他对本吉率真与直接的羡慕。

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段历史,是幸运也是创伤。

最终酿化为家族隐痛。

但他们的痛苦却与祖母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大卫的焦虑源于职场压力与家庭责任,本吉的躁郁则来自对人生意义的虚无感。

这种割裂映射了现代人的困境:当个体痛苦无法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找到合法性时,它便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本吉质疑的:“经历过集中营的祖母,为何会有想自杀的后代?

”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悖论。

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

平衡才是永恒的真理。

而且,幸福感是存在递减性的,或者可以用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来解释。

相同的幸福体验带来的满足感会减弱,人们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而这一过程必然伴随压力与痛苦。

更何况,人们还会有对失去幸福的恐惧呢?

不歌颂苦难,但要肯定苦难的价值。

苦难作为人类生存的常态,其存在具有不可选择性。

人生本质是“累大过逸、苦多于乐”,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苦难构成生命的基本底色。

但苦难本身并非价值,其价值在于个体如何通过主观能动性实现转化。

“不歌颂苦难”体现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承认其价值”则彰显对人性韧性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智慧在于:以谦卑之心接纳苦难的必然性,以勇敢之姿探索转化的可能性,在承受与超越的张力中书写生命的意义。

但有些人,提早停笔。

比如李玟。

“快乐至上”的舆论环境使负面情绪污名化,“必须永远阳光”的自我要求或许会带来另一种痛苦。

交织身体疼痛、婚姻背叛与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的她,终究没能打开这个死结。

过往的痛苦,要遗忘,还是要负重前行呢?

心理学有一个出名的关键悖论:越是试图遗忘痛苦,记忆反而越顽固。

接纳是疗愈的起点,承认痛苦的存在而非逃避,就能减少心理抗拒。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接纳情绪,能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活跃,缓解记忆的侵入性。

“重新框架法”建议从积极角度解读痛苦。

例如,将失败视为成长契机,而非单纯挫折。

这种认知重构能改变记忆的情感属性,削弱其负面影响。

当个体将背叛经历解读为“筛选人际关系的机会”时,痛苦程度显著降低。

心理学建议我们,既不盲目背负痛苦,也不强行遗忘,而是“将其转化为可控的“经验档案”。

通过接纳情绪、重构认知、善用支持系统,痛苦记忆可以从情绪负担变为心理资源。

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

《真正的痛苦》想要表达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痛苦不是奥斯维辛的集中营,也不是现代生活的焦虑,而是个体在历史与当下、自我与他者、真实与虚伪之间的永恒挣扎。

这种挣扎虽无法消解,却构成了人类存在的

 5 ) 哀而不伤

真正的痛苦:片名那么小一个,打在Benji腮帮子旁边,片尾又再现。

我觉得代表导演并无意对一个显著的主题大书特书。

“a real pain”只是一个会时不时从你脑袋旁边的气泡里冒出来的,干涩的线索。

它是复杂的人生系统中,环境和自身的作用与反作用之下,产生的一阵风,一股推力。

你无以名状,无可奈何,扛着风踽踽而行。

电影里的“real pain”,当然可以特别浅地理解为参观集中营时的感同身受,不过我觉得没有那么简单。

导演的视角落在了绝大多数当代人真实的体验上——回顾这段历史,能理解其中的哀痛,但这个哀痛终究无法全然抵达感受层面。

所以他拍Benji的overeact,是从一个带批判意味的第三视角。

在这个视角里Benji是神经质的,甚至矫情的。

这个是pain,但是real pain是隐形的。

我不愿意把它简化为旅行团里的犹太后裔共有的“代际创伤”,不过这是一个好的初始观察点。

同分异构:前阵子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就想到了这个词。

卡拉马佐夫四兄弟是同分异构体,他们使用相近的材料,基因,信息,搭建出迥异的人格,却有某个线索将他们串连。

你可以管它叫诅咒,梦魇,或者原罪。

这道题是和生命一起降临到头上的,早晚要去和它博弈。

Dave和Benji也是这样一种同分异构体。

他们有共同的奶奶,共同的祖先,波兰犹太origin,美国的成长环境。

一个服药治病(隐性),一个服药自杀(显性)。

导演对他们的背景介绍的详略处理也是有趣的:奶奶重要,但是重要在哪里道不明。

父母辈干脆一句略过,同行的人甚至说自己经历集中营的父辈一句都没提过集中营。

这个详略处理,和历史影响人的方式是吻合的——你根本说不清楚你怎样来到当下。

你回望来时的路,一片迷蒙,在奶奶的门前放下两块石头,自我安慰说找到了,下一秒又尴尬狼狈地塞回口袋,莫名其妙地走掉。

Dave对Benji说,你那么有魅力,我愿意用我的一切换来一次当你的机会,可你怎么会对自己做出那样的事?

这个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道出了什么是“a real pain”。

这个pain是universal的。

它可以适用于旅行团的所有人,也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其它部分:整个片子的叙事如此轻盈,于是它有种“哀而不伤”的基调,我觉得是特别美的。

导游温暖沉静的声音,娓娓道来一些历史的碎片。

他的日裔、英音和研究生身份,构造了他与此时此地的一个很恰当的距离。

绿荫下的阳光,群鸟飞散,不过是人间的平常午后。

一闪而过的空镜都不是闲笔。

整个片子用了16首肖邦的钢琴曲。

我比较喜欢的位置是奶奶门前,用了竖琴练习曲。

肖邦跟他的学生这样描述这首曲子:“请这么想象一下,有一个牧羊人在暴风雨来临前躲进了山洞,远处风雨交加瑟瑟作响,而他的牧笛声却吹得悠扬。

”左手弹暴风雨,右手弹牧童笛声。

盛大,开阔,却仍然神秘。

没有用肖邦的部分也美丽。

餐厅里第一首曲子我查了半天才查到,是Hava Nagila,一首传统犹太小曲,节日庆典时他们爱用。

第二首Benji自己弹的是tea for two。

Dave和Benji的塑造,在心理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比方说Dave是压抑的性格,他唯一一次攻击性的释放就是致命的,就是在餐桌上他拐弯抹角地让Benji知道了奶奶对他的评价。

然后立刻又收住了,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准。

Benji的神经质不是为剧情服务的,而是为人物塑造服务的,所以很完整,也通顺。

许多人把Jesse和伍迪艾伦比较,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相似,这是一种视角和聪明劲儿上的相似。

不过Jesse絮叨少些,悲观也少些。

Jesse描绘的痛是状态而非弥散性的预期,这也是哀而不伤的另一层面。

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好,没有痕迹。

真的很喜欢。

不是那种看了能让人爽到的电影,但是做得好的地方很多,也有灵气。

补充:我一个月前刚刚去了波兰,专门去的奥斯维辛,所以心路历程特别能relate。

在机场打开酸奶,火车,大巴,看到堆积的鞋子衣物,焚化炉,全都刚刚亲身经历过。

去之前看了一本幸存者的回忆录,经过10号实验区,点名处,厨房,牢房的时候,脑子里都会出现书里的片段。

在营区里还遇到了一群穿着传统服饰的犹太游客。

对于这类历史的回顾是一种“搭桥”的行为,将过去的“pain”与自身的“pain”之间的关联梳理出来。

没有任何一种哭声真的在远方。

 6 ) 痛苦没有比较级

如果早一点看到这部电影,我的年度十佳里也应该有它。

杰西艾森伯格越来越擅长表达,用最简单易懂的剧情和台词,击中观众内心。

两个堂兄弟的波兰之旅。

一个是典型的J人大卫,有时间观念,而且跟对方保持一直进度checking,极守规矩,尽力避免风险、意外和冲突。

(不得不说,真的很像我!

)一个是我眼中相当不靠谱的班吉,简直触到所有雷点。

不回复信息,随心所欲,极其散漫,是让I人很不安的性格。

但又充满创造性,在社交场合开朗幽默,能很快吸引人。

他们加入一个六人小团游波兰,这样旅行的背后又有极其沉重的历史——犹太人的苦难史。

我一直想,《真正的痛苦》是要表达什么样的痛苦。

涉及犹太人的二战经历,绝对是片中让人无法忽视的部分。

参观集中营那段,导演采取了最高明的拍摄手法。

由导游说出最简短的介绍,没有任何配乐来煽情,因为到了那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重。

它本身就会说话(导游的原话:I think you’ll find this place kind of speak for itself.)个人的痛苦,也贯穿了全片。

来自纽约的单身女人刚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后来还提到她女儿一个月也不会给她打一个电话;祖籍卢旺达的黑人男子,竟是卢旺达大屠杀的幸存者;堂兄班吉肯定是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到中年还住在妈妈家的地下室,后面也提到回去以后帮朋友建房子,可见没有正式工作;主角大卫,大概是纽约小中产阶级,也许归功于严谨的性格,他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不过生活只是日复一日简单重复,并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对堂兄不满的同时,又被歉疚之情折磨。

以上这些人,他们的祖辈也是从大屠杀中的无数个奇迹中幸存下来的。

相比较而言,那对退休老夫妇算是比较幸福的,好像片中没有提及他们及祖辈的苦难(第一代移民叔叔捡家具修好后再卖钱,这对中国人来说可不算苦难)。

所以片中的丈夫,没有别人那么强的共情,这也正代表了外界一些不同的态度。

就是这样一个小团体探访、感受和交流的过程,公路片的结构,片中演绎的歉疚感,却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代际创伤。

想到前人的痛苦时,班吉无法心安理得坐在一等车厢;想到班吉的痛苦时,大卫也无法心安理得。

因为有更大的痛苦,现代人就不配痛苦了吗?

因为祖母从屠杀中幸存下来,晚辈就必须一直健康乐观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现实却没有这么轻飘飘。

故事最后有点像《晒后假日》那种开放式结局,也留下《晒后假日》里同样令人不安的猜测。

大卫回到家,继续自己的生活。

班吉的痛苦,依然无处安放。

 7 ) 能聊的只有过去,没有未来

晚上刚刚参加完圆桌活动,朋友聊起他最近对“沟通的艺术”颇有感触,举了个例子,丈夫在下班之后回家途中做决定说要对妻子态度好一些,然后一回家,妻子劈头盖脸一句话说:有电话你赶紧去接。

丈夫立马变脸,说我这么辛苦你不知道吗?!

朋友调侃说“直话直说必定犯错”。

如果妻子首先问候丈夫“今天工作辛苦了”,给丈夫准备热毛巾,丈夫便答“不辛苦不辛苦”,妻子再提出需求便会将气氛改善很多。

小动作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妻子对丈夫的关怀。

让我回想起这部影片,Benji正是“直话直说不怕犯错”。

当时看完影片,说实话并不喜欢这样的话痨电影。

蜻蜓点水式地重逢,旅行,拥抱,分离,说了很多话,真正的痛苦却无法言说,抽烟抽不尽,直截了当地表达也不过是表象,最后一个镜头Benji坐在机场椅子上无助的眼神才显露分毫……影片中颇多“沟通不顺畅”的桥段让我内心产生了抗拒感。

我想,David和Benii或许是一体两面,儿童相似的经历所成长出的两种生命形态,但同样脆弱和痛苦,即便David在饭桌上能真情流露出他的痛苦,而Benji只能用自杀的方式无言呈现他的痛苦。

他们无法疗愈彼此,说是David来陪Benji开启这段旅程,但是我无法共鸣到两人生命的关怀、交汇,仿佛是两条平行线,不过更靠近了一些。

他们能聊的只有过去,没有未来。

这也是让我的情感期待得不到满足的地方(估计是最近韩剧看多了)。

 8 ) 不要过分解读,其实就是讲的某些人群

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

个人认为其实这就是一部单纯而简单的电影,只是通过公路片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已。

电影为什么叫这名字?

很多人看完也没明白导演这么做的意图。

有说反战的,有说什么心灵之旅的,有说男主背负了太多不如意的过去才会痛苦的……最开始我也以为这部是搞笑的或者剧情曲折的公路片。

最后看完,搞得我一点儿也不轻松。

其实我觉得这电影逻辑很简单,表面看似神经质的人,其实内心极其脆弱和空虚。

男主看似所谓的人来疯,可当只有孤独一人的时候,他连自己活着的方向也没有,所以该曲终人散的时候,他坐在机场发呆。

这才是真正的痛苦。

他经历的,其实无数人都在经历,他困惑的,也有无数人身在其中,可是大部分人都能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前行。

而他,要不是通过这次旅行,话痨一样表达出来自己的某些观念和想法,甚至像个神经病一样让人不可理喻,可能他最终抑郁而终的时候也没人明白他,甚至他的结局会是自杀。

这样的人不讨人喜欢,也很难找到知音。

所以电影结局,杰西导演饰演的表弟,机场分别之际,除了能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也无能为力。

表弟回家继续自己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他,又深深地陷入了迷茫。

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自我意识太强。

在面对社会给普通人设置的种种迷宫时,大多数人选择随遇而安,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就这么活着。

而有些人,会固执地不接受,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最终痛苦悲剧收场。

 9 ) 我们真正的痛苦在哪:个人和民族

《A Real Pain》是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电影。

两兄弟想要了解过世的奶奶,踏上了波兰的寻根之旅。

我喜欢的小说或电影,往往会让我发现生活中一些被忽视的角落也是珍贵的。

原来,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重要的,珍贵的。

而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把那些被更大的目标击破,因此不成型地散落在时间洪流中的情绪智慧地拾起,赋予它们叙事中的一席之地。

电影中的两兄弟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种状态:一个活在当下,追求自由,接近真实的自我,但无法将自己在时间中串联成一条线,因此无法前行,更谈不上拥有未来;另一个则以封锁过去为代价规划未来,失去了全心全意感受当下的能力。

我是在Benji弹钢琴的那个瞬间意识到他们是同一个人的——那个乐曲不仅让人们进入同样的意境之中,并且把两兄弟连到了一起长大的过去。

电影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它对这两兄弟之间的关系的展示。

这种表达让我耳目一新,因为西方电影很少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

这部电影的主角,可以说是兄弟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哪一个人。

看完电影后,因为电影里参观犹太集中营的元素,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文化中的创伤,年复一年的饥荒、屠杀和战争,但这些记忆却没有像犹太文化那样被深刻地注视和传承。

自己人无法谈论,外人也无法理解。

我悲伤地知道,这样的记忆似乎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甚至被简单地遗忘。

简单化的叙事和宣传对我来说无济于事。

表面是什么风向,服务于什么目的我并不在乎。

我在意的,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马克斯·韦伯、以赛亚·柏林?

我们没有思想家去整合集体记忆,我们没有完整的理论或丰富的文艺作品,去直面这些历史创伤,去尝试解读。

我相信我们有很独特很动人的经历可是至今没人能够说出来。

被写出论美国的民主的美国是很幸福的。

当然,表达并非完全没有,但是不够,许多内容因为敏感而无法被提及。

这种失语感,是一根浮木,飘到茫茫大海上,随着时间流逝,靠岸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宣传与真实之间,让人无法触及文化的真正深度。

不过,即便这些事情本身不敏感,表述出来也需要大思想家。

其实有著作的民族本来就是少数。

很多民族有伟大的经历可是保存不下来。

人类学家是从很外围的角度去探索的,隔得很远。

一切都有意义,但前提是需要有人为它们赋形,就像《A Real Pain》那样,将那些被忽略的情绪和记忆从混沌中显现出来。

个人的经验和族群的经验都是同理的,需要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混沌不再是混沌,为世界万物赋予名字我们需要有言说痛苦的能力

 10 ) grief isn’t linear

reviewed from my letterbox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the need to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first movie of 2025. so many things to process and words to say but finding it hard to get them out.great performance by both jesse and kieran and while kieran is exceptional i really believe it wouldn’t be like this without jesse, and of course, the script. even though the last part was a bit rushed it was still an amazing and organic one. i laughed so many times too. cinematography has a calm movement to it and the undercurrent felt increasingly heavy as the movie progressed. can’t wait to see more of jesse’s projects.the characters, i really really relate to their feelings and that restaurant and rooftop scene with the saturated red light on benji’s face and david’s words made me almost ugly cry.and i don’t even know what to start with all the pain and grief in this. all were just so hidden and out and true to a point that i wonder did jesse eisenberg read my mind. this made me rethink ‘is pain comparable’ that’s been in my mind forever. still haunted by how the movie began and ended almost the exact same — grief isn’t linear.

《真正的痛苦》短评

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一种电影类型,每个角度看都是我非常讨厌的感觉。很刻意很“表演”很耍小聪明式的讲大道理。这类电影应该都能归类成我心中无病呻吟的典范。

7分钟前
  • Jonathan
  • 很差

在根特电影节看的,大概3.5吧,我很喜欢小卷毛,也喜欢他写的那本《吃鲷鱼让我打嗝》,但是伍迪艾伦接班人的名号,他真的接不起。这部电影感觉刻画人物都有客气,有一种浅尝辄止的讽刺和浮于表面的温情。几次冲突和转折说实话也不够奇观。视听语言比第一部电影有进步,但其实更形式感一些。唯一让人记住的就是Benji称赞小卷毛有一双漂亮的脚。

12分钟前
  • jellyfish
  • 还行

Put all the weights on a feather, and tickle your softest part of soul with brutality. The pain is unspeakably subtle. And it's so real and everlasting in our lifetime.

16分钟前
  • 陈楸帆
  • 力荐

属于能理解但觉得大可不必的一些联想与表达,喜欢结尾,生活总归是无法变更的一地鸡毛。

19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反正我是不喜欢这种一直说话的电影,真的要全神贯注才能看下去

23分钟前
  • 庞尼西
  • 较差

当你关心的人赞美你的脚很美,你开始留意自己的脚。当你看向那个你关心的人,你发现他的痛苦,又无法与他分担的时候,你再次看向自己的脚,它突然就变得抽象了。/其实就是父母经常说的,“非洲大把人吃都没得吃,你生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你在这里痛苦什么?”但你知道,痛苦是没法相比较的,也不是用来比较的。不存在说前者才是真正的痛苦。而且很多人对于那种所谓大的痛苦,也只是感官上自以为能明白。其实人的内心更多时候是麻木的。/火车上的对话。餐桌上的对话。天台上的对话。/照镜子,看基南·卡尔金。有人说你好,没人理解你为何要自杀。你也未必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让生活变成如今这样。看别人,工作家庭。看自己,停留在机场。无处可去。但要你去过他们的生活,你又会觉得不如去死。这不是你。你停留在此,无法动弹。所谓痛苦。

2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过气)偶像的碰撞,表演的对决

2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深沉得很肤浅,哭得全是问号,不具备深刻挖掘口述历史的任何可能,于是立刻切换回熟悉的表演人格,和杨子36问一个思路。

30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较差

举重若轻的一部小片。把关于人生很多浮光掠影的思考点彩式地融合在一部公路性质的异域旅游片中,最后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Benji坐在机场,依然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向何方;Dave回家与妻儿团聚。他们依然是两条平行的铁轨,但是他们分享着关于一段历史的人生记忆。

34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伍迪艾伦式的由对话主导的小电影,虽然大多时候只是两个中年男人絮絮叨叨的,还意外还蛮喜欢的。Jesee的剧本创作能力可以!

36分钟前
  • downtoearth
  • 推荐

喜欢这个平实有意思的故事,一部让我想到有过的旅途和遇到过的很多人的电影。很多时候我都想和David说一样的话:你这么有魅力,我真的很羡慕!你点亮整个屋子,却又走进来毁了一切。你渴望别人走近你,却又拒绝真正产生亲密的机会。我真的喜爱你又为你心碎。如果再也不会见面的话,希望你们再快乐一点的生活吧。

37分钟前
  • J
  • 推荐

1800¥ 2024 37th TIFF 丸の内ピカデリ前作東京看本作又東京看,莫名其妙跟Eisenberg有東京緣🤪之前A24發行這次Searchlight發行體量完全升咖哈哈哈哈哈原定金馬後移到東京,看之前只知道二戰題材,沒想到這種猶太美國三代移民波蘭代際創傷企圖回顧之旅的buff疊buff⋯並且用太多蕭邦了吧⋯ Eisenberg一天不脫掉他的美式偽善糖衣就一天拍不出什麼好東西吧兄弟錯愛題材,丈量大屠殺歷史和集中營共同傷痛,全片動機昭然地在標題中玩雙關,一個性格跟你完全相反,你很欣賞卻又愛又恨的親人,起伏不斷的癲狂個性與失敗人生無法透過旅行、大麻、講話來宣洩,自戕失敗的兄弟旅行過後迎來的不是解脫而是生活繼續向前,誰能分辨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動力還是無盡地獄在眼前懸置呢?

39分钟前
  • 別有用心美少女
  • 较差

永远愤怒,永远敏感,永远热泪盈眶。痛苦不能用来比较,real和不real好像也无法界定。历史创伤的缅怀之旅和个人情绪的释放过程相呼应,所谓的nice gesture却给人带来困扰。没有归属感的人坐在人流涌动的机场,人人都有目的地,白左青年又该去向何方呢。片头的片名在人物左边,到了片尾又出现了一次片名,这次在右边,的确是a real pain。@ gsc midvalley

41分钟前
  • 砂糖橘。
  • 还行

我觉得原速看完是真正的痛苦

44分钟前
  • 非青
  • 很差

一年一度的《过往人生》,相较而言视点不那么宽泛油腻,但也仅限于明信片式景观、表情包式人物、欲说还休欲盖弥彰式对话的排列组合,以观众脑补为终极目标,奥斯卡季必不可缺的挂件电影。每一次配乐出现,都让我想到打银行客服电话转接人工后漫长的等待。

4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并未捕捉到隐匿的内部情感反而过分注重表面的自白宣泄,种族议题的互文浅尝辄止,碰瓷伍迪艾伦远具戏剧张力的叙事文本更是无稽之谈。

51分钟前
  • Chuck
  • 很差

真的很喜欢本吉这个人物。以及我认为real pain并没有指向明确的问题,更多是对生活的调侃,对混沌状态的一种白描。好片开年!

52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太喜欢了!看完居然在电影院稍微哭了一阵子。“我吃药控制我的OCD,我有一份工作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孩子,和真正的痛苦比起来,我的痛苦多么的微不足道,何必去麻烦他人呢” Jessie Eisenberg真的太会写millennials的虚无感了。我们都是products of a thousand miracles,但无人在意的机械人生却是日复一日的real pain。

53分钟前
  • 咸鱼
  • 力荐

虽然套上了大屠杀幸存者后裔犹太人寻根这一看似宏大的命题,但影片真正感兴趣的还是这对BPD与OCD堂兄弟的人物关系,因此两位主演非常真实地对角色的演绎就已经完全让本片足够脱颖而出了

5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杰西基南就真的是个人特色太鲜明的演员所以真的很难跳出他们自己的经典角色啊~Roman波兰跟团旅游~~这语速我能跟上大部分听力,杰西语速是听力试金石耶~看了半小时,也没看出个什么痛苦,更别说真正的了。

56分钟前
  • 插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