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本都没看过,第一感觉也许有的音乐剧就是不适合拍成电影。
个人感觉相对于剧场内分幕式的表现形式,电影的剧情需要更合理更连贯的发展。
充满戏剧性的混混版罗密欧茱丽叶的浪漫桥段,缺少了足够的情感铺垫,只会让我这种不再拥有恋爱脑的观众如坐针毡。
歌舞的确不错,斗舞,夺枪,美国梦,单纯当晚会节目看也许更有艺术性,但是论起对男女主毫无逻辑恋爱脑的看法,想套用全剧最喜欢的角色Anita嫂子的一句话,Don't you ever ask me that.全影片让我感情波动最大的地方是Anita去帮女主传话差点被强的桥段,没有男女主感情线之后,让人容易入戏得多。
我觉得在选角方面,演员显然没有旧版惊艳,人物的个性塑造没有旧版的突出,在新版里的主角,尤其是男主,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有双重人格的问题少年,而不像旧版中的那样有人格魅力,而且唱功上也比其他演员略逊一筹。
另外那个鲨鱼帮的跟屁虫假小子女孩在前期的介绍和描述也并不是很多,在后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感觉人物并不是特别饱满。
还有我觉得新版在开头展现帮派斗争的舞蹈上,没有了旧版的诙谐意味,旧版的场景是篮球场,新版似乎是废弃的还是正在重修的房屋,我感觉场景变换上没有旧版的更加明晰,不过从歌舞上来说调动还是不错的。
新版让我感觉创新的点是波多黎各的男女在展现对美国的不同看法时,场景由场内移动到了场外,并随着跳舞的人的移动,看到了当时纽约街头上的形形色色和各种社会现象,配合着他们歌词显得更加真实明确,画面信息量更加多了,展示性和趣味性也变强了。
另外在男主和鲨鱼帮老大抢刀那里镜头调动和画面安排都很棒,跳舞和打架的动作融为一体,非常和谐流畅,观感很畅快。
在看新版时,有关男女主的情感线,我的观感和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至少从电影中展现的剧情来说,看旧版的我会觉得这种爱情观是可贵的,我们就应该不顾一切勇敢去爱,但我现在并不倡导这样的爱情观了,我现在认为,在你将要为一个人付出一切的时候,在你确定要把你的真心付出之前,你至少应该先考虑一下你认识的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就如他所展现给你的这个样子一样,是否真的值得你去付出(并不是要鼓励在感情中考虑其他方面的收益,而是对方是否认可并回应你的真心),显然在电影中,女主并没有确定第一件事,我认为女主还并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就愿意付出真心是很冒险的一件事,不值得我们去提倡,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女生因为男生在一开始接触时的虚假面具就芳心暗许,最后发现真相的时候受伤的只能是她自己。
而且我认为我们也不要过于将爱情碰上神坛,是的,一段美好的爱情确实会让一个人的各个方面都更加添彩,但良好的情感关系的前提是两个心理健全的人,我觉得在现在碰到心理健全充盈的人已经很难了,更不要提其他外部因素,所以现在大多的恋情都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改变无聊的生活罢了,而影视剧又将爱情渲染的如此伟大和神圣,让一些本就难以找到爱情的人更加向往(甚至会让他们急于寻找而降低标准),让处在爱情中本就心理不充盈的人的期望又过高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个人感觉通过这种不合理的剧情来营造爱情的神圣是不太好的,容易误导一部分观众。
Steven Spielberg 是出色的导演,演员,歌唱,舞蹈表演,画面色彩都很精彩。
根本就是视觉享受!
故事围绕着两的帮派Jets和Sharks的纷争。
难以选边站,Jets是出生在糟糕的家庭环境,变成racist,一直强调说英语,还差点成为强奸犯!
我无法接受不尊重女性的垃圾。
Sharks也是视白人为外人,不愿意往来尝试相处。
牵强的是哥哥被Tony死了, Maria还是爱他😂仓库一处激发的纷争注定了电影的悲剧结尾。
暴力只会滋生更多暴力。
希望乌克兰的人民安全。
Peace
评分这么低吗,我一个对罗朱相关作品趋于苛刻的观众都觉得还可以啊,这个完成度和choreography对得起《西区故事》了。
向来对斯皮尔伯格无感,但不得不说真稳啊!
摄影编排和原版的对应度都挺高的。
阳台的对白删了几句,只留了anton名字那里有点不爽,但是我对于太熟悉的作品就会比较龟毛…就罗朱的故事再看100遍还是觉得damn you Shakespeare for breaking my heart!
从gym相遇就开始心碎了…然后必须赞美桑和bernstein两位爷爷的词曲,经典永流传是有原因的。
批评主要集中在男女主的表演,两个主演确实差一点吧,但是唱都没什么问题,Rachel唱功之前已经有所体会了,ansel小惊喜,毕竟Laguardia出来的学生多少还有点才艺在身上的(小声希望小男孩们都洁身自好!
妈妈真的受不了塌房…rita奶奶的角色设置是亮点,somewhere改由她唱是全片最佳改编,信仰崩塌的感觉太虐了…Anita演的出色,不过这个角色形象向来容易出彩,比如当年rita奶奶~Brian的警察是bonus,可惜不是singing part…至此本年度bp单元结束!
一句话,如果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就别看了——不如再去把1961年原版电影找出来看一遍。
是我大意了,真的。
我原以为在LMM已经成为美国主流文化代表人物的今天,是时候可以重新讲述一下波多黎各裔上世纪50年代来纽约定居的“美国故事”了。
但是我忘记了,音乐剧翻拍成主流商业电影并不容易。
当初拍什么像什么的伊斯特伍德,因为拍了电影版的《泽西男孩》差点儿让我觉得晚节不保。
何况是近几年几乎拍一部我失望一部的斯皮尔伯格。
当然了,这个电影表现力不佳,也不完全就都由斯大师背锅。
那么我们今天就借由对本片各主要部门的功过评定,来简单聊两句,在21世纪,该如何翻拍一部musical?
1、歌舞范式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分野歌舞片作为好莱坞成熟的类型片之一,在上个世纪中期曾经非常受欢迎。
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在普通家庭得到普及,看电影要专门去电影院,某种程度上,这项活动的隆重程度和看一场舞台演出类似。
那个时候的观众不会纠结于银幕上的角色走着走着路突然在街上来了一大段踢踏舞或者情到浓时脱口就是一段咏叹调,音乐片,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会比人们的日常生活夸张许多,艺术嘛,总是要高于生活,而演员们的悦耳歌喉和曼妙舞姿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听享受,大家会欣然买账。
于是,很多歌舞片的叙事“语法”就逐渐被固定了下来,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音乐舞台剧一道,从有声电影产生初期一路火到了60年代。
观众印象中最经典的歌舞片大多产生于那个时代(R&H什么的,横跨百老汇与好莱坞)。
后来音乐剧和歌舞电影开始分化发展,音乐剧挣扎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流行文化的变化,开始有更多曲风,民谣、摇滚、说唱,也开始出现小清新的舞台,更加自然平时的艺术风格,但是不论如何,因为音乐剧始终是高度“舞台化”的,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已经默认了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不是真实生活本身”。
但电影就不一样了,大部分电影是不能突破“第四面墙”的艺术,有着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场景,天然就有让观众信服的义务。
所以,一部真人歌舞电影,怎样做才能让观众“不出戏”,就变成了重要的命题。
基于我上述论点,相信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动画片做歌舞片就要容易许多。
事实上自90年代以降很多经典的歌舞片都是动画片。
而原创的真人歌舞片越来越少,近年受到主流艺术/商业双认可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当然了,歌舞的创作成本较高且涉及跨界,大部分电影导演也不会凭空就选择歌舞作为自己的叙事手段),而且这类影片大多看起来“非常复古”。
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2016年的《爱乐之城》了,下一年的《马戏之王》勉强也可以算一部,但是《马戏之王》受到的关注和吹捧基本都没有出圈。
再往前数,恐怕就是2001年的原创电影《红磨坊》了,凭借巴兹卢瑟曼精美的艺术风格和男女主角的完美演绎,获得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在多年后反向输出到舞台,有了自己的改编音乐剧。
但是《红磨坊》的成功仍然比不了第二年的《芝加哥》,而后者则是对经典舞台剧的翻拍。
而在华语影坛,凭我个人印象21世纪能达到这样成功的主流歌舞片就只有陈可辛的《如果爱》。
可见这个品类,放在今天,并不好驾驭。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部优秀的原创歌舞片,大部分歌舞片都是传奇音乐人物的传记,或者音乐舞台剧的翻拍。
好处在于,当电影创作时,你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且具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IP,有了剧本的蓝本(注意,改编电影时剧本仍要进行再创作,但是毕竟是改编,而且原始素材招人喜欢和惹人讨厌的地方都是经过市场印证了的),还可以在相关跨界领域寻找演员(音乐圈演音乐人、舞台剧演员演舞台剧的电影版,有些还自带名气)。
而挑战则是,原始素材可能已经过分深入人心,而它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电影艺术】所创作的。
个人见解,一部音乐舞台剧要翻拍成电影时,挑战最大的主要是三方面:音乐、镜头和舞蹈。
这么说似乎有点多余哈,音乐和舞蹈本来就是musical的灵魂要素,而镜头设计则是电影艺术的灵魂所在,但是,当艺术形式转化时,最先产生矛盾的恰恰就是这些核心部门。
关于音乐,有些musical可能没有那么看重舞蹈,但是所有的musical都一定非常重视音乐。
电影导演允许原曲谱在影片里占怎样的比重?
选择什么样的编曲风格?
更重要的是,和电影的整个声音部门怎么配合?
一部影片往往有比较统一的风格设计,当重要的歌曲唱段响起的时候,我们会进入情绪性段落,听角色唱歌抒情,但是在叙事的主体段落呢?
在歌曲的间隙呢?
在黄金年代,一部歌舞片可能会选择用全配置的交响乐团(full-orchestra)将曲谱满铺整部影片,但是那种审美意趣已经和当今观众的观影习惯脱节了,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的场景,我们可能会期待更真实自然的环境音,会希望配乐能够低调一点,而不是时刻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而“幕间戏”的编曲风格又需要和核心唱段保持一致。
很多时候,作为一部21世纪的新作品,导演们会尝试时髦、轻巧的编曲风格,以期让“讲故事的手法年代和电影产生的年代保持统一”。
我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红磨坊》剧情背景设定是十九世纪末的巴黎,所以该片在art design(服化道美术)上要营造出那个年代的氛围感,但是该片的歌曲却大量使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不论歌词、曲风、配器、演唱技巧,以让观众get到这是一个讲述于2001年的故事。
我再举个不那么成功的例子,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讲述的也是十九世纪巴黎的故事,但是因为舞台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韦伯把曲谱写得非常古典,编曲却又混杂着大量80年代midi风,该剧至今仍在上演,风格也相对固定了下来。
结果当《歌剧魅影》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版的时候,电影导演不太敢动原作的音乐风格,韦伯自己写了首相对风格与时俱进一点的新歌,却融不进原剧,只能放片尾字幕的时候放。
显然,原曲谱越古典,和当下流行风格的gap越大,改编难度也就越大。
2012年汤姆霍珀翻拍《悲惨世界》的时候,因为坚持所有演员现场演唱收音,差点儿扑街,勋伯格粉丝也会痛心于浪费了那么宏大气象的曲谱,但是好在,没了勋伯格光是靠雨果也撑得起这个IP。
那么回到2021版《西区故事》,西区故事的原作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得益于伯恩斯坦的大师曲谱,这点显然斯皮尔伯格也没有太创新的解法,只是在一个相对减量版的配乐中加入了大量的空隙,用弱化音乐甚至没有音乐的段落塞了不少“文戏”进去,而这些,让我觉得影片节奏无比冗长,戏剧张力大大减弱。
关于镜头设计和编舞我放在一起说。
简单讲,一个不懂编舞的导演拍不了音乐剧,就如同一个不懂镜头该怎么运动的导演拍不了电影一样。
这个门槛并不低。
漂亮的舞蹈动作并不仅仅是为了“炫技”,而是组成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舞台上,因为观众的“观看”(observation)是相对客观/外在的,可以说,大量的舞蹈动作原本就是为了“固定机位”而设计的。
但是到了电影中,在一个更加灵活、流动的空间内,我们从哪看、怎么看这些舞蹈场景,就构成了全新的叙事,again,因为运动镜头在影片中经常被用于表现内心戏,而我们在看歌舞的时候,特别是宏大的舞蹈场景,一般不想拆穿这个“第四面墙”让观众意识到导演的存在,但是又不能真地放弃“选择”和“引导”,舞蹈场景的机位怎么运动,就成了特别的难题。
有不少musical在翻拍的时候弱化了舞蹈的部分,比如伊斯特伍德拍Jersey Boys, 除了主人公上台演出的段落,感觉就像一般的故事片,which might be fine… 但是当原作舞蹈特别精彩特别重要的时候就不合适了。
当然,同样的舞蹈动作,在舞台上是否合理和在电影场景中出现是否合理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代表性反面案例就是2008年的电影版《妈妈咪呀》,舞台剧导演把新郎和伴郎们穿着潜水服的那一段“lay all your love on me”舞蹈动作直接搬到了海岛实景中,让他们一个个地跳入海里去了……即使是喜剧这样的桥段看起来也毫不幽默,而是让人觉得他们都是神经病。
我觉得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就是不同艺术形式对“写实”的接纳程度不同。
正面教材当然就是2002年的电影《芝加哥》,虽然是音乐剧的改编版本,所有编排调度却大不相同,既要“再创作”又要保持Bob Fosse原choreography的神韵,是很难的,而因为他们完成度高那年甚至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说,如果2021版《西区故事》有哪里可取,就是卡明斯基的摄影输出还是很稳定的。
看完第一大场戏我其实还蛮惊喜的,因为the Jets song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电影“写实”的程度:高度还原的50年代纽约街景、在建的林肯中心、写实的环境音和伯恩斯坦曲谱的融合、人物在较大范围内走动的同时开启标志性舞蹈动作、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运镜和不断在大小景别间切换来平衡“真实感”与“舞台感”……如果导演和DP完全不懂舞蹈,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调度与镜头设计的。
可惜,一切美好的幻想在男主出场后就破功了( ̄◇ ̄;) 这样就让我们开启第二部分的讨论—— 2、一部翻拍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卡司,是卡司,还是卡司即使从来没看过《西区故事》原作音乐剧和61版电影,也完全不了解剧情梗概的观众,仍然会在影片相对靠前的位置(最迟到舞会那一场戏)就了解到,这是一个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中叶纽约街头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到了故事的结尾处,主角们可能像莎剧原作中一样,全死去,也可能作了新的编排,但是相信我,观众不是来看剧情的。
结局不是悬念,或者至少不重要。
这跟观众在看作为原创故事的“啦啦蓝”时的心态完全不同。
名著的一部分,就是观众是走进剧场/影院来观看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故事的。
这些角色是观众熟悉的,而且他们带着非常强的前设。
所以每一版翻拍作品,在宣布卡司的一刹那,就已经锁定了影片的最大悬念:这几个演员演绎这些角色怎么样?
是否有说服力?
是否赏心悦目?
很多时候观众心甘情愿掏钱花时间,是为了看明星:like, “OMG Meryl Streep could actually sing!” or, “什么?
狼叔那么瘦弱居然去演冉阿让?
我不同意!
”不管赞美还是吐槽,看了再说,因为卡司引发了我足够的好奇心。
不是明星也可以,我会愿意看性转版的天鹅湖、全少数族裔版的汉密尔顿、或者就是some random young pretty faces. 而作为一部音乐剧翻拍电影的卡司,大家主要会从三个角度去评价演员的演绎:唱功(包括舞蹈技巧)、演技和扮相,就跟歌剧或者戏曲差不多哈哈。
这三点,缺一不可,特别是主角,如果任何一方面缺失都会让观众想要退票。
2021版的《西区故事》给我观感如此之差,选角导演可能得背一半的锅——搁着那么多唱功舞技演技甚至江湖地位均过硬的配角和群演,上哪儿挑了这么离谱俩男女主?
Tony像个木头人一样让人出戏,Maria长得没毛病但是塑造得像个痴女,俩人的爱情戏何止不convincing,完全让人尴尬。
要知道,这种爱情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果没有,整部影片就会变得滑稽。
特别是莎士比亚给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上了那种“一见钟情”的桥段,就更难演绎。
当然本剧男主不仅爱情戏演得不好,跟哥们儿的情感也完全看不出来,已经到了他出现我就想快进的地步。
至于子弹姐的Anita,确实塑造得非常有魅力,但是也不值得单为了她看一遍这部电影,这么说吧,Anita这个角色写得就比较讨巧,历届都是谁演谁得奖,虽然2021版的Anita进行了一些更加现代化的twist,但是我觉得综合表现力并不比61原版电影里的Rita Moreno更好,而Moreno演员本人更是作为制片人之一参演了本片(饰演Valentina),还贡献了一首新歌,但是有点强行加戏了我也不太买账。
剩下的演员基本都是舞台剧演员了,想看他们的精彩演出大可以找点舞台版的视频,包括我非常欣赏的音乐剧演员Brian d'Arcy James,是不是自《傲骨贤妻》《嫌犯追踪》以来就专心在好莱坞跑龙套了啊?
3、精英话语权的削弱与“美国式说教”作为斯皮尔伯格操刀的主流商业电影,2021版《西区故事》不出意外地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是过于露骨、过于絮叨的那种“爹味说教”。
种族矛盾和冲突,从上个世纪伴随着有色人种往美国的移民潮和美利坚民族想象共同体在重塑过程中“精英”与“大多数”对话语权的争夺,从未停止过。
时至今日(2020年代),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随着【母语为西语的人群】(美国式political right lol)在人口比例中的不断增加和社会贫富矛盾的加剧,变得越来越尖锐,美国“人民”不是越来越团结,而是越来越撕裂。
影片中已经用非常直白的台词说明了帮派斗争背后的真实推动力,不是种族仇恨,而是经济利益(“It's not about races; it’s about terrirories.” ),并且,把这两群可怜的青少年留在这个人间炼狱互相争斗的是阶级的壁垒(提示:50年代的纽约西区还是底层人混迹的、治安最差的街区,但是林肯中心马上要建起来了,以后就是你们都高攀不起的地段了……)当然,可能故事里的秩序代表者(警官)会把这些孩子们的不幸归结为他们的父母没有努力,酗酒、吸毒、游手好闲,没送他们去受良好的教育,而我们都知道,在那之上还有更沉重的力量扼住这群孩子命运的咽喉。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问题,点到为止就好了,观众明白了就明白,不明白就算了,到底有没有必要喋喋不休以至于破坏叙事的流畅性?
本片的剧本改编是美国著名编剧Tony Kushner,这可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这样masterpiece的人,而且他的剧本改编能力并不差,至少他是非常witty的。
我不理解为什么本片的说教那么傻愣愣的,不知道Tony Kushner是不是被斯大师的“爹味说教”给洗脑了,愣是在每次戏剧冲突大小高潮来临前后都要插入大量冗长的文戏,就讲道理,不讲感情。
斗殴之夜、Riff和Bernardo死了以后离电影结束居然还有40分钟,虽然基本情节和舞台剧、原版电影是一致的,但总给人“Tony死太慢”的观感……当然了,现在是2020年代了,做一部主流商业电影,你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
电影拍的没大问题,好几个群舞场景拍的也挺美的。
基础分3星我给了。
但是剧情就非常恐怖了。
有些musical就应该活在舞台上,不能很好的被影视化。
你在broadway看show每个act之间灯光熄灭,转换场景,然后继续新的chapter。
这像是一种留白的手法,让人一方面理解碍于舞台表现形式的限制,舞台剧截取的是精华片段,但不影响对故事的整体理解。
而且也给人感觉中间有很多内容省略了,自己可以建立一个逻辑缓冲。
但是改成电影之后就要讲一个连续且合理的故事,如果完全不改剧本,直接照搬原musical,好多地方就会让人感觉非常wtf。
Tony刚杀了Maria的亲哥,然后还敢来找她,Maria的反应居然是:虽然你刚杀了我的亲哥哥,但是我想跟你上床,什么杀哥仇人的都不重要,滚床单最重要。
之后我还要pua嫂子。
几分钟就让她忘却丧夫之痛,还全力支持我和杀哥仇人私奔。
我还要送嫂子去痞子据点,让她被强暴被杀的不关我事。
真的是看得我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
Maria is a bit*h! I wouldn’t even do that to my stepbrother! 这是什么魔幻剧情?
能说得通么?
其他不喜欢的地方一个是casting。
电影第一个scene一堆男人各种扭着出来我就嘟囔一句怎么这么gay。
然后又加了几个女生,我又嘟囔现在像po*n了。
后面看久了发现没有一半至少也有一小半群演就是gay,也make sense毕竟都是broadway演员gay的比例本来就高。
但是导演要负责指导到符合人设的程度吧?
好几幕gangster打架的戏看到好几个兰花指忍不住翘起来的还以为走错了去到个circus party了。
整体感觉这是一群gangsters who love contemporary dance。
男主走路垮的要命,他在那悠闲漫步我在那想为什么要找他演?
或者这段戏能不能掐了不播?
还有那个transgender,好像原剧里没有吧,第一版电影是个tomboy而且还有自己的角色背景,一个被原生家庭遗弃的女生渴望加入一个接纳她的组织,这版直接给定性non-binary了,而且给了很多screen time但是完全没有交代背景,就看一个creepy的人这窜出来一下那又窜出来一下,非常distracting且没有也完全不会影响剧情。
在故事设定是60年代的情况下,这样硬加进去的PCness真的让人不舒服。
还有就是音乐。
从来没喜欢过west side story的音乐,透着一种诡异的找不着调的感觉。
catchy的音乐那边起几个音调你能跟着继续哼下去。
这个阴间音乐感觉一直在戳我后脑勺,还戳不到点上。
好多都是随便在琴键上怼几下,给个调让你念台词,既不是音乐也不是对白,卡在中间非常难受。
还不如像Hamilton一样改成rap算了。
同样剧情魔幻的rent好歹有几首歌单拎出来是好听的。
这电影真的是,看的听的都不舒服。
最后最basic的一点。
电影有一半对白是Spanish,居然一点subtitle都没有。
导演说要respect the language。
你是respect the language了,要不要respect一下audience?
不是谁都懂西语的,你让我们都靠猜的么?
想什么呢?
这种by default 看的人都能figure out的态度就非常arrogant。
算了吐槽吐这么多感觉没法justify三星了,给2星吧。
2021美国歌舞片《西区故事》,根据1957同名百老汇舞台剧改编,全球累计票房7258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3,时光网评分7.9。
本片是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作品,不过娱乐性可远远没有距离本片最近的2018年《头号玩家》那么精彩。
看完本片,我没搞懂为何斯皮尔伯格要翻拍这个百老汇舞台剧,要知道斯皮尔伯格是很少搞翻拍的。
因为有着1961年的同名电影,所以评价本片,肯定要将二者比对来看。
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与1961版相比,2021版强化了歌舞的娱乐性,强化了剧情的真实感,强化了背景布景的真实感。
1961版可以说是大型布景舞台剧,有着浓烈的舞台剧痕迹,而2021版则是带有音乐歌舞元素的剧情片。
2021版是现代意义上的歌舞片,而1961版则是舞台剧以电影形式呈现。
1961版戏剧化,2021版写实化。
1961版和2021版的优劣各不相同,1961版的歌舞戏没亮点,爱情戏有亮点,作为歌舞片,亮点本末倒置了。
2021版则反过来,歌舞戏有亮点,爱情戏没亮点。
2021版的歌舞戏劲爆,热闹,欢快,视觉冲击力强,娱乐性强。
不过爱情戏拍得不如1961版有意思、有味道,结局煽情力道不足,不够悲情。
在剧情上,2021版和1961版一模一样,几乎没有区别,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做出剧情上的改动。
在角色设置上,2021版仅仅将男主的恩人由老头改为老太,除此以外的角色都和1961版没有区别。
毕竟2021版也是改编自1957同名舞台剧,只能忠于原作,不能面目全非。
男主是《星云里的错》《极盗车神》的安塞尔·艾尔高特,他天生一副娃娃脸,虽然已28岁,不过在本片中出演二十岁痴情小伙子,毫无违和感。
女主是新人,豆瓣中显示本片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怪不得我看着如此眼生。
她是波兰/爱尔兰/德国/意大利混血(真够杂的了),大眼睛,大嘴巴,宽眼距,棕皮肤,看着不是很舒服。
两位主演都不是专业歌舞演员,所以歌舞戏都没有亮点。
女主只唱不跳,男主有唱有跳,歌舞这种才艺非短时之功,两位主演没能为观众献上令人眼前一亮的歌舞表演(我此时想到了歌舞片《芝加哥》的主演凯瑟琳·泽塔-琼斯虽然也不是歌舞演员,但是却奉献了极为惊艳的歌舞表演)。
影片在台词上有一大败笔——非英语台词过多,角色语言在英语和非英语间不断穿插变换,观众一会明白,一会不明白,一边看一边还要猜测没有字幕翻译的非英语台词是什么意思,严重干扰了观众的注意力,影响了观众的投入度。
导演为了刻画非美国角色,可以适当地加入非英语台词,但是非英语台词过多就是过分了。
莎士比亚确实厉害,《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戏剧冲突极为强烈的故事六十多年来被各种改编,赋予各种时代背景,每个作品都非常精彩。
从本片有多款中文海报来看,有可能要引进国内上映。
这是去年底上映的歌舞片。
翻拍自1961年的同名电影。
一般来说,翻拍的影片总是不如原创片,可这部不一样。
虽然情节和原来那部基本一样,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思考,人们的认知有了许多的不同,加上电影技术的进步以及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的执导,不知道奥斯卡会不会出现两部同名影片获奖的奇迹。
电影讲的是一场斗殴。
故事发生在一个纽约即将拆除的贫民窟的街区中。
在此生活的自然都是些穷人。
这里面,原装的美国人和外来的波多黎各人一向不对付,年轻人之间闹的更厉害,美国人成立了喷射机帮,波多黎各人成立了鲨鱼帮,两帮人马经常互相找茬斗殴,警察见了也头疼。
在一场舞会上,美国人东尼结识了波多黎各女子马丽娅,很快就成为恋人。
可马丽娅的哥哥贝纳多当然是坚决反对,并因此和喷射机帮的小头目里夫约架。
一场混战之后,酿成了悲剧。
影片所描述的看起来是美国和其它少数族群的矛盾,实际上这种矛盾在年轻人中仅仅是个由头。
即便没有这两个帮派,也会有其它的埃及王帮波兰帮或意大利帮。
而喷射机帮和鲨鱼帮之间的纠纷,固然有族群的因素,也有帮派特色的影响,也有争地盘的考虑,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年轻人心理骚动的特性。
要说咱们这些老年人,已是“万事云烟忽过”的年纪,惯看世事百态,即便和谁有过节,也只是埋在心里渐渐淡忘。
比如说吧,街区中的药店老板娘华伦天娜也是一位波多黎各人,她雇了白人东尼当店员,还善待所有来店里消磨的各色人等。
年轻人则不同,尚不知愁滋味,看什么都新鲜,什么事情都想尝试。
正是“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之时。
喜欢街头的放荡,也喜欢舞会上的张扬;喜欢初恋的心醉,也喜欢血腥的厮杀。
缺少信念,也没有目标,更不去考虑后果。
只要有机会,就要尽情的展示自己。
如片中所说:“贝纳多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街区。
”再想想咱们这里的年轻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遥想丙午年间,出头闹事的不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吗?
其中有几个人是为了反修防修的伟大战略目标?
只有盲目的去破四旧游行武斗大串联下乡,闹的个不亦乐乎。
豪气泄完了才踏实。
影片中所描述的“帮派”和美国真正的黑帮相比,只是个小儿科,并没有利益的追求和长远的计划,但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壮胆互相鼓励,更加豪情万丈,也更加肆无忌惮。
而美国社会恰恰也给了这些年轻人胡闹的空间和机会。
影片中的东尼和其它小混混们不同。
他曾经是喷射机帮的组织者之一,因为打伤对手入狱一年。
出狱后他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老老实实的做店员,脱离了原来的帮派,也很自然的喜欢上了波多黎各美女马丽娅。
他说:“我有史以来第一次反省自己,好事就要来临,或许就是今宵?
”他明白自己以前的作为是瞎闹,他在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尽管这目标还很朦胧很虚幻,但他毕竟在努力寻找着。
华伦天娜老太太也在鼓励着他。
可惜他并没有与过去彻底切割,经不住里夫的劝告去参加了舞会,找到了自己的心爱,也埋下了祸端。
为了劝说两方的帮派止战,他又去了决斗现场。
血气方刚的他几拳挨下来,没能控制住自己,又恢复了当年的本色,什么前途的追求啊恋人的等待啊都统统扔在脑后。
成了踏踏实实的悲剧人物。
可见,在底层社会中的人们,要想用自己贫乏的知识和视野,看到街区外的世界,选择一条正确向上的生活道路,是有多么的艰难!
在大家的群舞中一起唱了一首戏谑的歌:“我喜欢美国,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需要十二个人合租过活;众多新建房子更宽敞,却把我们拒之门外;我要买间公寓加露台,你的口音最好改改;美国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你会打架;美国生活很安逸,如果你是白人;在这里有自由有尊严,只要你呆在同乡那边;能自由的选择工作,只管去做侍应或擦鞋子;…….”句句是讽刺诙谐,正是美国现状的真实写照。
正应了那句话:“那里是天堂,也是地狱。
”影片中用了很多的镜头,描述了东尼和马丽娅之间的爱情。
东尼和马丽娅相爱,却杀死了马丽娅的哥哥。
这种样式显得有点老套。
而编导却力图拍出新意。
舞会边的轻轻起舞,夜色中的凉台幽会,博物馆里的互诉衷肠,满脸血污的流泪告别,非常引人入胜。
此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画上也很细腻。
贝纳多死后,安妮坦和马丽娅开始的争辩以及后来的互相安慰,用女声二重唱来表现,显得十分动人。
那一场舞会的拍摄非常精彩,白人和波多黎各人各自围成圈,在爵士乐的伴奏下,有现代舞的欢快,也有西班牙舞的豪放。
舞会的策划人文质彬彬的向参加者们介绍舞会的方式,力图使舞蹈打破族群界限,结果无果而终。
几个膀大腰圆的警察在一边叉手而立,虎视眈眈的监视着舞会场面,显得那么不协调。
细想起来,又是非常必要。
编导运用的光线非常独到。
一道和煦的晨光照耀下,清晨的大街,一边是拆迁留下的废墟,一边是闪着懒洋洋的霓虹灯的药店。
街边上垃圾车在收集昨夜的垃圾,睡眼惺忪的儿童出门玩耍。
又一天开始了。
决斗的场面,两个帮派的人马从盐场的两个门进入,室外强烈的光照出这两拨人长长的身影,身影逐渐接近,交叉在一起。
预示着惨烈的决斗即将开始。
舞蹈场面同样非常吸引人。
所有演员的舞技都很精湛。
那几段街头舞蹈很像现在流行的“快闪”。
不顾来往的人流车流,只专注于自己的舞蹈。
在人们惊愕的神色中展开。
看似不经意其实早有安排。
甚至路面踏出的尘土,也在渲染着欢快的场面,真不愧是大师级的导演!
本人评分:7.5。
西区故事,我最早是买了卡雷拉斯唱的那版唱片,后面看过音乐剧现场,再后面看了奥斯卡那版电影,再是在网易云听了这版soundtrack,太好听了,超过之前所有版本,最后看了电影,也很满意。
不必纠结剧情,谁都知道是个老套的故事,又是音乐剧改编的,剧情有些无脑很正常,所有的音乐剧,歌剧都这个德性。
西区故事音乐的伟大,在于脱离剧情,表演,画面也完全可惜撑起整个故事。
至于其他的,就当是免费送的吧,当mv看。
然后再评价里面的表演,唱段,画面,你会觉得是杰作。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善于拍摄宏篇大作,这次把一个爱情故事的场景放到美国六十年代这样一个杂乱、动荡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现。
60年代时,美国纽约的西区是一个贫民窟,白人中的中低阶层以及外来少数族裔在这里共同生存,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冲突、矛盾和融合,少数族裔争取权利和融合,年轻人发展、就业、教育环境面临困境,都是此片的一个社会背景,影片以一个罗密欧式的爱情故事来体现当时社会环境的发展。
这是一个翻拍剧,延续了百老汇歌舞剧的风格,以歌舞的形式来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导演对歌舞场景的调度,采取了大场景,长镜头来体现,突破了百老汇舞台的限制,但同时也在一些场景的调度上过于戏剧化,比如影片的结尾的处理,完全是一个戏剧化舞台的形式,缺少剧情电影的逻辑性。
歌舞场面还挺华丽的,不愧为大投资。女主挺美的。
跟舊版相比沒有太對新東西,但是史匹柏用調度、用更加圓融、極具渲染力的方式讓演員進入歌舞,讓觀眾回到1960年代。歌舞方面比起舊版帶入的更加自然,所有經典曲在稍微更改呈現方式的情況下,處理的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觀,當然讓我尬的地方還是有,但是作為史匹柏第一次嘗試歌舞類型,整體瑕不掩瑜,燈光、美術、演員全在線,新版Anita依舊光彩奪目,新版的Maria在矮小的身軀中襯托出動人的表演。全片最抓人也最加分的段落,非舊版Anita個人的獨角戲莫屬,那段哀傷的歌唱隨著蒙太奇的交錯剪輯,醞釀出了與過往的自己和解之道,歷史一再地重演,究竟要重演多少次才能有和平的到來。新版前面80%的內容我都很喜歡,但後面20%沒有特別改動的第三幕我不太喜歡,老史匹柏對電影的熱情,在這部獻給他父親的電影中真切感受到了。
斯老师完全没想创新的事。他几乎就是在还原一个他脑子里六十年代版的「西区故事」。从选角到造型到摄影到灯光,通通还原六十年代初美国电影的模样。应该也是斯老师起步时的模样。所谓“不忘初心”,大抵如此了。
UGC Les Halles,年度烂片。以一种令人迷惑的态度对种族隔离、社会撕裂、跨性别进行了隔靴搔痒的反思。对纽约的复古呈现还不如玩两小时马里奥奥德赛:)
无法产生共情
剪辑调度精准华丽,叙境转换极度顺滑,近年来最“歌舞”的歌舞片,就是两位主角的表现实在令人一言难尽,不知欧美那边为何如此肯定女主的演技……
对原版音乐剧乃至上一版电影都谈不上有多大的好感,个人心目中最佳的《西区故事》或者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演绎还得属费拉拉的《中国女孩》,而在现如今这一版的正反打镜头中甚至还出现了穿帮,但即便如此还是为斯皮尔伯格的执念所打动,到了这个位置与年龄,任何一个在创作上依然保持善良与纯真的童心的导演,都难免开始回想自己的年轻时代,对斯皮尔伯格来说,对过往的怀念不仅仅是《西区故事》,还有《无因的反叛》、詹姆斯·迪恩与马龙·白兰度等等,于是观众并非只是看到了一部翻新的老作品,更是看到了其中属于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美好,他们将曾经的梦在当下还原,分享自己的喜悦外也再次播撒下启蒙的种子,而我们发现明年斯皮尔伯格的新作叫做《造梦之家》,讲述的是他的童年。舞会斗舞、废屋夺枪、仓库对决三场戏最为惊艳,女主表演太差了。
又一个技术层面上好莱坞顶级水准的代表,好是确实好但没有打满分的欲望,翻拍永远绕不过的坎就是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老故事和价值观
"Everything changed in America, except nothing changed in America."
以前没发现,艾尔高特真是长了一张黄金好莱坞的脸。
这个故事我觉得已经不能叫“灵感源自《罗密欧与朱丽叶》了”,反正不喜欢一部片子,再好的优点也是缺点,本身有点缺点也就没什么了。
美式霸凌(加长版)
真的只能给个技术分了,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改编,选角也有很严重的问题。Anita确实是最好的,拿到奥斯卡最佳女配实至名归了。斯皮尔伯格感觉变身美利坚张艺谋……
十年前看老版,大失所望,可即便交给斯皮尔伯格,依然挽救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断不可再瞎一次。贫民区的火并帮派,多少与世道、历史、人性相关的惨痛议题,可惜被那就连童话都要掂量的爱情引导,走向巨大的荒唐与幼稚,连带着那些本该摄魂的悲剧,都显得毫无意义。歌舞也一般,但是阿丽亚娜·德博斯与大卫·阿尔瓦雷茨超棒,尤其是Anita一角,场场歌舞都能点亮这个昏沉故事。
3-21、222月底就有片源了,竟然拖拖拉拉到现在才看完。经典故事加成出错的概率不大,这版钱多了,灯光画面舞蹈服饰都太精美好看了。还是掩不住悲剧的内核,在打架那里竟然暗自希望能改故事,但是如果改了其实后半部电影就完全不存在了,也失去了它该有的意义了。因为自己看着看着也意识到,后半段的悲剧才是让这个故事重新升华的地方,所有的恨和爱交织在那几个角色短暂的两天时间里。
Ariana DeBose的阿妮塔依然全片最耀眼,几场群舞的调度和编排也都相当漂亮。新老两版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将《Somewhere》这首重要的歌交给了老版阿妮塔,让这首歌多了一层悲剧的轮回之感。但无奈Ansel Elgort实在太过于灾难,一直到他戏份大幅减少的最后半小时才终于能够入戏,观感全都毁于他……
有這麼多錢 拍點什麼別的不好嗎 悶到嘔血 兩個半小時看起來像五個小時 如坐針氈 也不知道當初沒趕上在電影院看是福是禍
所有配角的演技和舞技都好过两个主角,特别是男主角浮夸的表演和看着不协调的四肢,在这样一部把视听美感当作最大(唯一?)驱动力的作品里显得格外扎眼。
很难想象是Steven Spielberg导的= =
男女主完全没有化学反应导致罗密欧与朱丽叶线整个没有触动到我 不过作为一个十级歌舞片爱好者 不得不说简直是视听盛宴 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么完美的一个歌舞片真的没理由不给五星 斯皮尔伯格yyds 光影运用和运镜太牛了 p.s. Riff比男主更像男主 Anita比女主更像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