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1年1月3日)半个月前,看完影片《兔子洞(Rabbit Hole)》后,在微博上随意写下了这样的话——“那种让失去孩子的夫妇一起座谈的心理治疗方式,基本上很扯,只会让他们更陷入其中,所以影片《Rabbit Hole》中,有人参加这种活动6年多还没从丧子阴影中走出。
其实每个人走出阴霾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大都需一个适合自己心性的药引子,不过到最后,一切还得靠自己……”显然,对这样一部涉及心灵伤痛、家庭创伤的影片,仅仅写这么一段随意的话是不够的,而且,很个人地认为,这种伤痛不会消失,它会始终存在,只可能暂时止痛,找到继续生活的出口和方式,但在以后的岁月里,曾经发生过的悲剧会像一个不远不近的阴影,始终围绕着余生,且不时地跑出来撕咬一下心神,这种状况会一直延续到遭遇过不幸的人老死。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有很多心理纠葛和情绪释放的戏份都被呈现得令观众感同身受,这或许和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有过类似的经历有关,他在少年时失去10岁的弟弟,对家人而言——“这是一件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它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家庭,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从创伤中恢复着”。
影片配乐颇有治愈系的味道,娓娓道来,貌似轻轻袅袅,实则入心入情,和影片舒缓的节奏、冷色调的场景、相对内敛的表演相得益彰。
影片伊始,主妇贝卡看似平静而忙碌地栽种着家居花圃,只是,那种平静忙碌里透着股子疏离凄冷,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平静,一种无意识的忙碌。
素面马尾、双眼无神、没什么特别的表情——妮可·基德曼此次一出场就很有戏。
可以说,在看到这部影片时,除了感触良多外,还欣慰地看到妮可有慧眼,她的慧眼令戏剧版《Rabbit Hole》有了影版,也很欣慰地看到她同时胜任了制片一职,更欣慰的是,她此次的演技精进,近几年她的确没奉献过好的影片和好的表演,而此次出演的有着丧子之痛的主妇,妮可将其痛苦的内心、敏感的神经、复杂的情绪和难以释放的悲恸都拿捏得入木三分,仿佛她就是贝卡,那个在8个月前因车祸失去4岁儿子的不幸母亲。
倘若她戏中的丈夫、饰演休伊的艾伦·艾克哈特的戏再精一些,在表演上形成对等的互动,就再好不过。
而美片美剧中的常见配角、韩裔的吴珊卓饰演的同样遭遇丧子之痛的母亲,戏份不多,却很出彩。
该片还被译为《出口》、《爱的拐点》、《心灵触洞》,无论哪个译名,似乎都表明人们在遭遇巨创后,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一个释放的契机,也就是前面说过的“药引子”。
片中的休伊在不堪痛苦之时选择了麻痹自己,所幸他最终选择了回归,看似沉默平静的贝卡则选择了和“肇事”青年汉森沟通,而有关那几次接触和沟通的表演,显得颇有层次感,仿佛在不断深入地舔舐清理至深至痛的伤口,而有些清理必须是掏心挖肺连着血泪的。
的确,即便心痛死若干回,生活还得继续。
片中漫画高手汉森的那副仿佛迷宫般的画,似乎在暗示着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联,彼此串联,彼此牵动,罗曼·罗兰这样写过——“人生就是几度死亡和几度复活的连续”。
芸芸众生,似乎很少有人够幸运,能例外。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0432300_d.html
这部片子看了两遍,关注点没在剧情上,而是这美好的美国社区生活。
女主人内心有着深深的不得释放的忧伤,在自己后花园侍弄花草以排遣抑郁,那么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淡淡的宁静的环境,醉心于一件事情谁说不是疗伤的最好方式呢。
他们家应该说是一个正儿八经的House,很大的空间装饰着白白地美好的讲究的家具,还有十分可爱的饰品。
厨房 客厅 餐厅 卧室 洗衣房 卫生间 院子 都使我由衷的喜欢,不是什么范儿~却那么的温馨舒适,每天可以起床带着大狗去跑步,穿梭在树林间湖水边,只是看着便觉得神清气爽 周末约上朋友在后院举行party,这是神马生活~。
这是艳澜山的生活,在中国要花上2个亿才可以得到的生活。
这才是生活,而我怎样才能这样生活。
这个片子从某种来讲,属于非常boring的那种家庭片。
我以前总是觉得,美国人有时候有点矫情,尤其对待亲情和家庭时。
人,在美国文化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死亡对他们而言更是一个难以平复的伤疤。
但是年纪大了一点,比以前多愁善感了许多大概,能够感受感情的能力在增强,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Howie那么的爱Becca,一次次的,Howie希望Becca能够像他一样,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Becca拒绝了。
说到底,Howie也许也并不能接受儿子离世的打击,但是作为家里的男人,他需要坚强起来。
Becca就像她妈妈说的那样,自己受伤,同时一直伤害身边的人。
有些伤口,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过去的,怎么样也没有办法把疗伤的过程缩短。
我很开心,最后Becca还是拉住了Howie的手,没有像另外一对夫妻,很多年以后也没法迈过这个坎坷,以至于分道扬镳。
我想也许还是不能认同Becca对于化解悲伤所使用的方式,我更多的还是同情Howie,所以第一次哭的时候,是jason来送书,Howie争吵以后把气撒在狗身上,最后却内疚的抱住狗痛哭那一幕。
也许那一刻,狗对他来讲,不单单是Taz,也是他对儿子感情的寄托。
另一次,是最后Becca把漫画还给Jason,也许是自己解脱了对自己的束缚,她回家来看到Howie,说应该举行party,把过去的朋友叫到家里来。
那一刻,不知道什么触动了我,抑制不住的泪如雨下。
直到最后字幕出来,还是很悲伤。
他们应该make it through, 不管过程将是多么的悲伤。
但是只是应该吧,过程还是一样折磨。
我想我还需要时间来整理我的感情。
有时候情绪先于理智,所以看得时候控制不住眼泪不停的落,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悲伤。
关了电脑,还是控制不住的接着哭。
影片里唯一让我微笑的是becca的妈妈。
老太太演的太好了,笑容也很温暖,我很喜欢。
超市里的那个女人,很讨厌,becca妹妹在跟她说对不起的时候,她说,那又不关我事!
唉,确实,悲伤只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管别人的事。
又能blame什么呢?
而相比《我是山姆》来说,虽然同样显得有些拖沓,但狮门却不会让它的电影变得让人头疼。
《兔子洞》在前半部分的拖沓可以算是在慢慢烘托气氛与心境,不然之后Becca和Howie的爆发就无从谈起了。
电影从Becca路遇撞死儿子的少年而开始转折。
痛苦的事件所引发的所有的后续作用在Becca和Howie两个人身上双线并进,直到Becca没有回家的那个夜晚。
他们试图通过改变或保留而穿过兔子洞,或至少在心情和生活上。
可是发生就是发生了,怎么也穿不过去了。
岁月不饶人,影片刚刚开始时的那张脸我真的一下子没有认出是Kidman……
看了这部电影,有两个感觉。
一是妮可基德曼越来越美。
记得刚看见她和汤姆克鲁斯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她的脸和下巴都长的吓人,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后来,她的电影看的多了,感觉她的一双眼睛,有着很特别的深邃。
兔子洞,是基德曼看过戏剧版之后提出来要拍摄的,她不仅是主演,还是制片人,而且几乎零成本出演(但我估计票房是要分红的)。
当妮可基德曼在电影中第一次露面的时候,我就觉得她越来越美了,美的无法言说,让我心动。
二是中年人的问题,很麻烦。
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几乎成熟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如果还是不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也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希望了。
最近都是特别认真的在看电影,我总认为电影无论好与坏,都会有各自的亮点。
这是部小众电影,很多人会在半个小时内感到昏昏入睡。
中年夫妇丧子,全家都沉寂在悲伤之中,因此,这是一个绝对High不起来的电影。
先说母亲Becca,Nicole真的诠释的极其到位,可能真的跟做了妈妈有关。
丧子后的焦躁,不安,情绪的放空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Becca几乎没哭戏,和苦情的量产韩剧不同,导演是个很客观的人,没有泛滥地在影片中使用哭戏,他甚至很注意镜头对观众的影响。
让Becca的镜头都曝光在阳光明媚的公园中,或者是宽敞明亮的厨房里。
Becca的爆发是在车里,目送“凶手”Jason去毕业舞会后,她哭得泣不成声。
在这之前一直都压抑着,Becca就是没把自己的那闸门打开,儿子死了,我不难过。
她就是这样一直一直的别扭着,你就感觉所有应该有的感情重量全部砸在了棉花上。
甚至恨不得掐着她的领子大喊,你哭啊,哭啊,你儿子死了,你哭啊,你这么别扭着故作淡定有意思么,你他妈的快哭啊!
直到那一刻,Becca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哭得泣不成声,细腻的拿捏全部放掉,痛哭不止,我貌似知道她在呢喃些什么:“Jason我是原谅你了,可是有什么用呢,谁能原谅我呢,谁能原谅我呢,我的儿子死了,再也去不了毕业舞会了,再也去不了了,你的妈妈给你打上领结,我呢,我怎么办,我的儿子死了,你开车撞死了他。
”Becca别扭着的理由也不难看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慰藉方式,伤痛太大时我们都没法接受,逃避也好,故作积极也罢,我们只是想让这个打击在我们身上慢慢的殆尽,逃避的过程里也让我慢慢的接受这痛苦的存在。
说到故作积极就是爸爸Howie的做法,平日里积极的保持着有冲劲的生活状态,努力工作,还振奋精神安慰老婆,四处寻找解决之道,参加互助会。
但是一到晚上就瘫坐在沙发上看手机里面儿子的视频。
也正是这段视频引发了之后夫妻的大冲突,这算整部电影中的大高潮吧。
Aaron Eckhart 感觉是那种特科班出身的演员,那场激烈的情感爆发也是演的张力十足,颇有点话剧的感觉。
有人会说这段Aaron演的有点过,但是我觉得还OK,可能是大家都受了世俗的“父爱是深沉的”的影响。
父亲要接受儿子离去的事实,还要工作养家,更要受老婆畸形怨妇般态度的折磨。
所以积蓄的愤怒在此刻爆发也是正常的。
结尾有人说处理的不好,但我觉得还挺合适。
因为这种故事结尾没法说好坏,两个人能牵手坐在一起就已经是一种进步,这不是好莱坞大团圆结局,再次跳入剧情来说,儿子死了,这家庭注定上了一层阴霾,而且是一生都很难甩掉的阴霾,能做的就是,积极地面对,把这段回忆的痛苦降到最低,别说什么最美的回忆,这是丧子,又不是分手快乐。
现在才想想片名兔子洞,起的很有用意,两口子丧子之后全部钻进了兔子洞,用各自的方法解脱,后来又伤痕累累的从兔子洞里钻出来共同面对。
我们活着也一样,伤心难过时,我们可以钻到自己的兔子洞里,把悲伤,无奈,愤怒都留在里面,然后出来的时候试着再重新审视自己,这也是种活着的勇气。
就先之前听过一句话,人在祈福时,不需要求得太多,只要勇气和智慧,用智慧战胜困难,如果真的战胜不了就用勇气去勇敢面对。
借用Spencer Johnson的一句话来帮助我们释怀所有的痛苦,不解与困惑——“用我们优秀的头脑去原谅,然后遗忘吧。
”兔子洞,我只允许自己进去十分钟。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并且是被一个一个,分开抛来的。
儿子四岁,因追狗出车祸去世八个月。
妻子拒绝参加聚会,把狗送到妈妈家养,在院子里种花,清理儿子的衣服想要送人被拒只得捐掉,收起了贴在冰箱上的儿子画的画,想要卖掉房子想要抹去一切痕迹。
却和肇事者达成某种奇特的谅解,并从中得到一丝慰籍。
丈夫打壁球,参加倾听小组,积极缓和夫妻关系,考虑生二胎,每晚看儿子的视频,碰了大麻,受到别的女人的诱惑,接回了狗,拒绝卖掉房子,不原谅肇事者。
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黑手,即便是相爱的人也只能各自孤独。
而相爱的人如果温暖不了彼此,那就只能转而互相伤害。
任何一点小事都会引发一场战争,这一次的导火索是妻子误删了丈夫手机里关于儿子的视频。
妻子说:“我没有,我只是查了修屋顶的电话。
”“对,你还不停乱按屏幕。
”←到这里双方还只是描述事实。
“我们有上百段他的视频,你应该把它存在电脑上。
”←妻子首先使用了“应该”这个词汇。
在我们用到“应该”时我们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不一定对方就是错,但是本可以做得更周全一点。
“应该”里其实暗藏着指责对方并为自己开脱的意味。
“对,是我的错”←丈夫赌气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妻子示弱。
“都说了没有了别找了!
”丈夫夺过手机。
“哦,我说了我不是故意的”←妻子开始自卫。
“你确定吗?
”“你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我故意删了那段视频吗?
”“我不知道,,,你就是在试图摆脱他的身影,每天一点新变化,你好像就是想去掉所有他存在过的证据,你把他的画也从冰箱上取下来了,,”←进展到这里,开始由当前事件引申到过往伤痛,丈夫不断攻击,妻子不断防守。
……“你不想要那条狗,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如果我没买那条狗,丹尼应该还活着,,”←隐藏在丈夫心底的冰山开始浮出水面。
孩子是为了追狗才出了车祸,而狗是丈夫买的。
“如果我没跑回屋里接电话,或者我把院门插好,,”←妻子的过错是没插好院门。
……“不只是视频,还有狗,还有画和衣服,所有这一切,家里连一张他的照片都没有挂,连门上的指纹都没有了该死的!
,,别再抹去他的痕迹,你快住手吧,,”←世上每一对怨偶都不是单纯因为某一个事件就反目成仇,是一个又一个失误的叠加,才使得裂缝越扩越大。
“你以为我不是每天分分秒秒都看得到他吗?
我不是故意删掉视频的,相信我,这件事我会自责一辈子,就像所有其他我本可以避免的事情一样,,”←妻子放弃防守。
“我不是想让你这样”←丈夫随之放弃进攻。
“不是吗?
我感觉你就是想,好像你觉得我对你的愧疚还不够,觉得我没心没肺,你还要我怎样,,”←妻子开始进攻。
……我反复看他们的对话,每一次都心惊肉跳。
这段对话里藏着人们互相伤害的真凶,也蕴含着亲密关系如何相处的哲学。
因为某些微小失误的叠加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后果,人们会一次次沿着河岸追溯源头,找寻那个名叫“如果”的岔路,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深地自责和懊悔中,只要有哪怕任何一个“如果”发生,事情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我该死,我有罪”→“为什么我当时这样做,为什么没有那样做”→“为什么一个如果都没有发生”→“我并没有做错很多,我只错了一点儿”→“他也错了一点儿,为什么后果要我一人承担”→“我已经如此痛苦,他为什么还不原谅我”……当心里负担超过一定的负荷,出于自救的本能,我们潜意识中就会想把它转嫁出去,由最初的“我有罪”最终演变成“凭什么指责我”。
曾经看过一本书,忘了名字。
一对夫妻都是作家,他们的孩子死去了,来安慰他们的人挤满了一屋子,女人透不过气就走出来,找到爱慕她的另一个作家,他们在离家两条街的旅馆里做了一晚上的爱。
女人说她不知道怎么了,心里悲伤的要死去,要做爱的欲望也跟悲伤一样真,可是她知道这是不合时宜的,这会伤害她丈夫,所以只能去找别人,随便什么人。
因为失去孩子的阴影和其它,过了几年他们离婚了,又几年之后她看到已经是前夫的男人出版的小说,里面写到孩子死去,写到房间的压抑,写到女人的欲望,写她和别人整夜的做爱,写她痛苦的挣扎——用同情的理解的充满爱怜的口吻。
“就像是他住在我心里一样,知道的那么清楚”女人说。
他们后来也并没有在一起,只是在心里与对方握手言和。
还有今年看的另外一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一个男人忘了关上壁炉的挡火罩引发火灾烧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因而自我放逐自我惩戒的故事。
相比之下本片大概是最温情的。
女人问在11年前就失去了自己儿子的妈妈。
“它会成为过去吗?
” “不会,, 但,会发生变化,在某个时刻变成可以承受的重量,让你可以从它的重压之下爬出来,像一块砖一样放在口袋里去行走,, 有时候你甚至会忘记它,但总有什么事情会让你重新想起来,像这样‘哦,那件事’,这很难受,但不会一直这样, 这种感受就像是儿子的替代品,会代替儿子陪伴你,挥之不去,但, 其实挺好。
” 是呀,其实挺好的,一些人来了又走,留下一些印记,总好过空无一物。
丈夫终于同意卖掉房子,拒绝了别的女人。
妻子开始不避讳自己与肇事者的联系,当面看对方送的漫画,并提出邀请朋友们来聚餐。
影片最后,朋友们来了又走了,留下的是满院的狼籍和他们十指紧扣的双手。
遭遇一段危机,总有人恢复得快一些,另一些人却迟迟缓不过来劲儿,但,可不可以不要太早放弃,可不可以再给多一点的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等我终于能够抓紧你的手,共同担负起回忆的砖,前路再难也还是能走下去。
若是从未经历过亲人从身边的离去,也许我不会对这部充斥着平淡的真情的电影感触如此之深。
无论在外界如何的安慰之下,片中的母亲也无法从丧子之痛中走出。
何谓兔子洞?
既是母亲哭红的如兔子般双眼,久久无法从暗暗的悲伤黑洞中走来,丈夫对她说,他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可是母亲望着洞外的另一段新生活,对她来说那么近,又是那么的远。
可是我们的人生,谁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无论是丧亲之痛也好,失去深爱的恋人也罢,落榜也好,我们都曾经陷入久久的绝望之中。
我们都曾经在自己黑暗痛苦的兔子洞里久久的绕着,似乎永远出不来,似乎永远也看不见洞外有一片更遥远而光明的蓝色苍穹。
悲伤更多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痛苦是因为我们久久无法释怀。
片末,Becca的问题是“what we gonna do?
”这是对所有人的提问,你对你人生的绝望是什么态度?
你要活下去,你就必须找到前方的路。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几次如死般的绝望与其后的重生,前后分别连接着幸福与平淡的真实。
当它突然有一天来时,我们千万不要将自己锁在黑暗的洞里。
有些事情我们的确无法忘记,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时间流逝,它的重量会变,会变成我们能接受的情况。
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悲伤的,还是可怕的。
或许是有平行世界,但我们只知道的是这个维度空间里的我们。
如果有些事情,不会或者不能够这么轻易的放下,那就放在心里。
留一个角落,总有一天,当你再回忆起来的时候,也许,It will be bearable.
“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
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这是妮可扮演的Becca关于“平行宇宙”的看法。
我愿把Becca看做妮可生活的一个悲伤版本。
想到其他版本,感觉会好一些,比如她和Keith欢度年华,有个可爱的Sunday宝宝;比如她在红磨坊的舞台上唱着“为了自由、美好、真实和爱情”,肆意挥霍着她倾倒众生的美;比如她在书桌前,双眉紧锁,构思着自己书里的女主角的命运;比如她年轻时野心勃勃,不惜一切以成名……只是有时很难想象,所有这些纷繁的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题,叫做妮可•基德曼。
这是属于妮可一个人的电影。
自己当制片人把舞台剧搬上银幕,联系原剧作者改编剧本,找导演,找男主角,自己又担任女主角。
成品是500万美元的小制作,题材虽沉重,最终效果却精致、优雅、从容、温暖。
这是关于失去的伤痛的电影。
Becca和Howie夫妻两人,一个试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终究逃离不了目睹儿子死去的那一幕,一个试图留住孩子留存下的痕迹,却发现一切只是徒劳。
裂痕不可避免地产生,争吵、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随之而来。
悲痛这种痛,没有速效的镇痛药,他们能做的只有带着它继续生活,“就像口袋里揣着一块砖头”。
而它又一点点侵蚀生活中的一切,令人变得敏感、尖刻甚至身不由己地做出出格的举动。
悲痛以这种方式在生活中自我复制着,如同癌变细胞在体内悄然蔓延。
互助组里另一对夫妇的结局成了这种复制的注脚——曾经的一切美好,一点点地分崩离析,似乎最后只有分离,才能开始新生活。
最出色的是Becca和Jason那条故事线。
很难说清Becca对Jason这个造成她儿子死亡的高中生究竟怀着怎么样的感情,但是就像她说的,“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
她通过消解他的负罪感来消解自己的内疚,她不希望她儿子的死带来的伤痛再影响到其他人。
因为,她自己最明白,伤痛是怎样一种折磨。
他画漫画,创造着他幻想的平行世界,在那里一切井然有序,一切安好平静。
她读过漫画,听着平行世界的理论,不觉眼泛泪光:“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
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电影在这里,背景声只剩下鸟的啼啭,比其他时候平静舒缓的配乐更平静。
翠荫之下,Becca和Jason各怀心事,但是伤痛已不那么厉害。
心结已解开,一切该各归原位——即便我们的生活因为这起意外,注定了是个悲伤的版本,我们也要把它活得尽量精彩——我猜测他们是这么想的。
就像电影中这么个悲伤的故事里,还是有鲜明的色彩,有动人的音乐,有生气勃勃的笑声,有各种各样的希望。
她回到家,睡着的丈夫醒来。
他们决定举办一个餐会,请来所有生活里爱着他们的人。
经历了种种互相伤害后,终于明白他们终究彼此深爱,在餐会人群散尽后,两相望着暮色,十指相扣。
携手人生,只要是和对的人,管它是不是悲伤版本。
有时我们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同情,需要的只是时间来学会接受生活里的种种悲伤,就像Becca的母亲所说的那样,“有时,它变得可以忍受。
”绝望不该是任何一个版本的生活的原色,希望才是。
我原来以为这是个黑帮电影,看完才知道原来主题的故事是发生在外星球,哈哈,我看过的妮可基德曼的第一个电影,不错的开始。
不是拍生活悲剧的都可以用细腻来冠称
这种人人都能想到的题材,没大招儿还是别耍了,不知道原来的话剧得什么样。
看这部影片时,正处于“意外风波”中。心情起起伏伏。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会给人压抑感的电影。因为表现的情感太过沉重。做为父母,失去年幼的孩子的确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去平复。而且往往是暂时的,因为那种失去的痛苦,会是一生的阴影。妮可。基德曼的表现非常棒,所以即使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调调
剧情不错
看的出来竭力在打破舞台剧改编的种种桎梏,但仍然没有作用。
有时我们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同情,需要的只是时间来学会接受生活里的种种悲伤
挺好的 有些坚持我们是不必那么执着的 放开了 反而就豁然开朗了。你觉得呢?
讨厌这种从头到尾悲伤的电影,好像我们的生活还不够悲惨似地
抵御悲伤的努力,好莱坞好像每年都要出几部这样的片子,有好有坏罢了。妮可演这种角色还算游刃有余,但是要突破,还差得远。
更闷
最后一段加一星
丧失亲人这种悲伤,就像口袋里揣着一口砖,随着时间流转,渐渐地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你不再感受到它的重量。可是,当你伸手掏口袋的时候,你又会惊讶却淡然地发现,它,其实一直在那里。年度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流畅,美丽。配乐犹如甘醇清冽的美酒,格调淡雅,这是属于妮可·基德曼一个人的电影。
除了Nicole和Aaron之间的歇斯底里的争吵,基本算中规中矩
我对美国的中产阶级淫乱价值观十分作呕~
1.夫妻两争吵 2.有人来看房时丈夫说的那段话 3.妻子在超市里与人发生冲突。我想这三段是最能感染观众的。妮可基德曼真适合演这种压抑的苦情角色。
用性冷淡来摧毁男方对你的爱确实奏效,在犹豫和别人暧昧之前握住手,互助不如自助大麻
nicole渐渐老去的容颜和aaron那个可笑的下巴
二星半
不想说 就是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