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各位能进戏院支持魏导!! 郑峻:昨天采访《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感受很深的一句话:很多大陆年轻人都说看过且非常喜欢《海角七号》,但票房却只有3000万元,和受欢迎程度差别很大,或许他们大多是看下载或盗版碟。
我用真诚拍《赛德克巴莱》,希望也能得到观众真心的响应。
盗版会毁了导演和电影,请大家不要看盗版,至少新片不要。
而对于5月10日想进戏院看赛德克巴莱的各位影迷们,有人故意"提醒"5/10上映的国际版剪掉了某些精采片段,似乎是希望各位不要进戏院看,但我想提醒各位: 既然你们都已经下载完整版,就不差戏院里上映的版本把这部分剪掉(因为你们已经看过),请进戏院里给魏导一些鼓励吧,让他知道你们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而且很被感动,才愿意进戏院支持!! 而且魏导是借钱拍戏,请给魏导一些支持,将心比心,如果是你要借1.4个亿,只为了完成一个理想,你愿意吗,即使是这么令人赞叹的成果? 如果你真的借了1.4亿,成果却被别人用下载看完了,但他们却不愿进戏院支持,就像耗费12年精雕细琢的作品被人偷了,你能接受吗? 而且电影中美丽壮过的景色,其中的战斗和剧情的震撼,去戏院感受绝对值得,在计算机的小屏幕看下载是感受不到的!! 至于电影,国际版是魏导亲自剪辑,请对魏导有信心。
【赛德克∙巴莱】(Seediq Bale)是赛德克语,解作「真正的人」,也是世代居于台湾高山上原住民对勇者的称谓。
看过电影后,笔者觉得【赛德克∙巴莱】更是一种精神,是坚毅、勇猛、强悍、宁死不屈的精神。
就是因为赛德克族人与生俱来拥有这种特质,令他们受日本人统治期间不甘于苟且偷生,毅然发动台湾历史上有名的「雾社事件」,也令他们面对强敌无惧生死。
他们不是战死就是自尽的行为,连日本人也自叹不如,慨叹要在族人身上,才看到消失已久的武士精神。
电影改编自发生在一九三零年的「雾社事件」。
当年在日治时期,受制于日本人定下的理蕃政策,原住民被迫放弃狩猎、农耕、编织等部落生活的传统,男的服劳役,女为帮佣,他们受尽压迫凌辱,在几起冲突事件的导火线下,以「莫那∙鲁道」为首的族人发动抗日行动,令日本人死伤过百人,也因此招致日本人驻重军还击。
与其说剧情改编自历史事迹,倒不如说魏德圣导演把历史的始末彻底地搬上银幕更为贴切,因为他没有放过任何章节段落,把每滴血泪化成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
观影感觉犹如在翻揭一本活动的历史书籍。
戏中,强弱阵势随剧情不断转移 : 「莫那∙鲁道」率领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对其他社群来说是长期的威胁,但面对日军的攻占,顿成强弩之末 ; 日本人占领雾社等地,以为可以凌辱欺压方法治理族人,谁知逼虎跳墙,结果来个玉石俱焚 ; 日本军队驻千军持万「炮」,族人才出动三百勇士,表面上是强弱悬殊之战,然而,日军对抗的不只是勇士,而是己方不擅长的天然环境。
勇者无惧,再借助险峻的群山、茂密的林木作掩护,顿时令日军节节败退。
可惜的是,最擅战的勇士,最后也敌不过日本人投下的毒气弹。
魏导以紧密连绵的画面和快捷的剪接率,加上演员的矫健动作,令几场战役剧力万钧。
刀光四起,敌人顷刻身首异处,枪林弹雨,千军被一扫而倒,战役此起彼落,上下两集合共四个半小时完全没有半点冷场,看得人血脉沸腾。
史实以血泪撰写,电影则以汗水拍摄而成。
亿元巨制,资金鲜用于近年盛行的计算机特效虚幻场景,反而花精神和时间在搭建实景上,务求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
族人为守护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而战,魏导则透过电影,也守护着他们的风俗文化。
所以在戏中,导演毫不吝啬地加插他们的民谣和舞蹈,让观众深受其感染。
几幕画面设计亦充满寓意 : 战机在森林上空飞过,预告了即将开展一场文明与原始的博弈 ; 漫天开满殷红的樱花,预示了即将血染台湾高地。
角色方面,没有起用有票房保证的演员,反而拥有原住民血统才是先决条件,至于日本将领家眷,也全由日本演员来担纲,所以全体演员演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看着原住民每个人都黑实健壮、身手敏捷,在森林中跃动奔驰如履平地,来如风,去如电,惊叹现实生活中的他们纵然被文明洗礼,但内心本来就是属于大自然。
少年「莫那∙鲁道」年少气盛,中年「莫那∙鲁道」不怒而威,两位演员都甚具气势,不过笔者认为最难演的,是两位自少受日本教育,长大后取了日本名字的赛德克巡察「花冈一郎」和「花冈二郎」。
他们身披日服,体内却流着赛德克的血液,面对族人起义,内心纵不支持,但血统却并不容许其反叛,左右为难,无助感填满胸膛。
没错,对赛德克族下一代来说,自小便适应了日本人带来的文明,觉得已活在和平盛世,为何还要走回蛮荒之路。
所以徐若瑄饰演的二郎妻子,在慌乱中被救出时便劈头质问父亲为甚么要「出草」(出草本意是指砍下敌人的头来供奉祭祀祖灵.以彰显勇猛的意思,但来到电影这个部份,由二郎妻子的口中说出来,则有起义的意味),又如一郎选择了结生命的方法,竟是日本人武士式切腹… …这些都是对赛德克族人发起「雾社事件」的一种否定。
然而,于「莫那∙鲁道」甚至许多赛德克族人而言,太平文明只是表象,要他们摒弃传统和自由委屈于太阳旗(日本旗)之下,实在比死更难受。
也许血祭祖灵只是借口,找回族人的尊严亦然,他们其实是无法面对祖先灵魂,觉得辜负刺在额上与下巴的图腾。
从来求死容易活着才难,他们明知必死仍要一战,某程度上是取了一个容易的了结方法,既然无法改变时代,唯有一死以谢天下,因为好死总好过赖着活。
无疑,战争都是可怕的,因为不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强者还是弱者,总之站在对头的就变成敌人。
为保卫家园而战是迫于无奈,为觊觎别人资源领土而发动战争,让本来可以做朋友的人处于对立位置,令生灵涂炭,则比野蛮更为野蛮。
日本人口口声声称自己为文明人,斥责原住民为野蛮民族,但是日本人四出侵占别人土地在先,一千步责五十步,谁才最野蛮,一目了然。
其实赛德克族人的精神也可以用于形容魏导演的毅力。
因为他对这题材的执着,竟举债拍成五分钟的试片,当时对能否找到资金,对票房和观众喜恶的不肯定下开拍,疯狂程度比得上「莫那∙鲁道」率领族人杀日本人一个片甲不留。
因为导演的坚毅,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电影在台湾空前成功,除了重新唤起台湾人的民族意识,也令本来对「雾社事件」一无所知的我愿意找来历史一读。
看过史实,或许我们后世人对当年的起义行为不表认同,而且心中也不禁起了个疑问 : 不知现在在彩虹桥上的「莫那∙鲁道」是否依然觉得这些犠牲是值得,也不知他会否为当年的决定而后悔。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若然当年「莫那∙鲁道」和赛德克族人选择苟且偷安,他们的确不会招徕如此惨痛的经历,也不会导致几近灭族的后果,但是同时他们的精神也不会长存下来受到后世人歌颂,更没有《赛德克∙巴莱》这部伟大电影的出现。
祁佳仕
“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
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 “骄傲!
”骄傲!
多么矫情的一个词。
到底骄傲是他妈的什么东西?
我一直以为,慷慨赴死、无所畏惧叫勇气,我从未想过这居然是一种“骄傲”。
当一个高等的文明在向一个低等的文明炫耀力量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如此的回答“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正是这句话,让我泪流满面,也正是这句话,让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骄傲”。
之前关于《赛德克·巴莱》的周边新闻已经很多,这恰恰不是我想写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其实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自己的艰辛,所以反复提及过程的困难没有一点意义。
让我感到震撼和感动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眼球经济时代伴随着电影而来的八卦。
有一个部族叫赛德克!
从古埃及、古巴比伦到玛雅、印第安,弱小文明被强大文明攻占、屠戮、毁灭的历史我们听过太多,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未产生太多情感,只是这些侵略者和我们无关,这些被屠杀的人也和我们无关。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片子,我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部族叫赛德克,不知道这个部族曾经有过三百人拼死一搏只为骄傲。
中国青年对于日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节,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时常被说起,但伴随我们更多的话题是苍井空和《海贼王》。
我个人觉得现在举国提倡极端的反日情节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我却能在观看《赛德克·巴莱》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植根于骨髓深处的民族仇恨。
只因为,那个地方叫台湾,那个侵略者叫日本!
“雾社事件”对于台湾人来说也只不过是教科书里草草提及的一段文字而已,而导演用了276分钟的电影将其展现给观众,我觉得除了赞美原住民的信仰和勇气以外,还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唤醒。
曾经和几个台湾朋友聊过,其实台湾人很多都没有根的感觉,他们知道脚下这块土地不是祖先出生的地方,他们也害怕脚下这块土地被大陆“共和”。
这部片子对于缺乏历史感和归属感的台湾社会无疑是一次触动,同时这部片子也震撼了我这样的大陆人。
原因其实还是那句话:“只因为,那个地方叫台湾,那个侵略者叫日本!
”野蛮的骄傲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全部。
影片的第一个片段便是两个部落为了争夺一头山猪进行的小范围冲突,而最终以砍下两个人头而结束。
猎杀、战争、奔跑、砍头、高声歌唱、茹毛饮血,导演没有刻意掩盖赛德克族的“野蛮”。
这样的“野蛮”在充满了节奏的猎杀中,在畅快淋漓的屠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甚至没有将一个爱情故事融入其中,因为战争已是这部电影的全部。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并不是来自凶悍赛德克男人,而是来自妇女与儿童。
在大多数的描绘战争电影中,妇女与儿童以一种弱势群体的姿态呈现,逃亡或者被伤害。
《赛德克·巴莱》中的妇女与儿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现了这个种族的“野蛮的骄傲”。
母亲和妻子为男人准备好食物便在家中集体自杀,只为了把粮食节省下来;年少的孩子,面对敌人没有一丝迟疑,抱着他跳下山崖……凄美的山歌在日军进攻村落的时候,在赛德克男人砍下敌人头颅的时候,在母亲与妻子上吊自杀的时候,在年少的孩子与日军同归于尽的时候,在漫天樱花飞扬绽放的时候,那凄美的山歌缓缓唱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我的孩子啊!
你们尖刀的寒光,让月亮苍白如蜡……我的孩子啊!
你们悲愤的额头,还能展开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吗?
……孩子啊,你们怎么了?
我的孩子啊,你们到底怎么了?
”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这种忧伤不但体现在赛德克族人身上,也体现在日本人身上。
但我不想多提及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苦难,因为这压根就不是整部电影的重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看到的并不是一场关于野蛮与文明的交战,看到的是中国与日本的交战,看到的是那种久违的民族情结在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人身上淋漓精致的体现……
http://axinlove.com/2012/07/warriors-of-the-rainbow-seediq-bale/《賽德克·巴萊[Warriors Of The Rainbow Seediq Bale]》史诗by @xinl.ve 120716Movie Rating:Bravo!“你不必讲二二八,你可以讲二二八时代真挚的爱情;你不必讲1980年代以后的社会变化,但是你可以讲当年的几个好朋友怎么成了陌路。
”关于“讲古”,吴念真如是说道。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注解了前半句,后半句在《这些人,那些事》的《告别式》里可以寻到踪迹。
共事长久的侯孝贤和吴念真,两人观念趋同。
电影作品,还是念真情的故事,传递着平静水面下的波澜壮阔。
华语电影从不缺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精细,而大格局、大气魄的作品,要么容易失之于真,要么容易流于表象。
当出现《賽德克·巴萊[Warriors Of The Rainbow Seediq Bale]》这样的史诗,欣喜不是一般。
《甲方乙方》有个桥段是英达为过一把巴顿将军的瘾找上冯小刚葛优一伙。
因为出现在喜剧之中,削弱了实现梦想的巨大渴望。
竹马木枪成为将军,每个男孩都曾有过策马扬鞭纵横驰骋的梦。
小导演魏德圣未曾想过把自己塑造成大人物,将雾社事件纸面上的悲壮及他自己的感触搬上荧幕是他纠结了多年的梦想。
因为《海角七號[Cape NO.7]》赢得了信誉,不管再难,超预算再多,终于使《賽德克·巴萊》得以面世。
无须赘述魏德圣募集投资的艰难,各路媒体到处都是关于他拍摄本片的不易。
仅第二部电影,开始宏片巨制,再次重复处女作筹款时的孤注一掷,直至终于上映,圆梦的青年未知有怎样的感慨。
你不必讲雾社事件,你可以讲赛德克人在川中岛[注1]的生活;你不必讲马赫坡社人和道泽社的世代血仇,但是你可以讲同窗的两族小孩怎么渐行渐远。
从小处着眼,或是直面恢弘的历史长卷,仅是视角的不同,不能说作品已存在高下之别。
侯、吴二人可能选择表面上的云淡风轻,而作为习惯于抵押房子拍片的魏德圣,赛德克族人的慷慨赴义可能的确没有办法从人平静后细微处见功夫。
“从赛德克族的文化来诠释莫那·鲁道及其族人的浴血抗日”[注2],电影的立场巧合了台湾史研究者的判断。
从光复后站主导地位的抗日说法,到逐渐了解到的日方资料,以及非专业的学术作品,如《霧社事件——台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告漫畫》和《餘生》,直至雾社事件中的赛德克族亲历者开始面对公众用母语发言,最了解事件、最有切肤之痛的人,因为话语权和表达空间的缺失,一直湮没在想象之中。
为生民立命,为无声者代言,《賽德克·巴萊》的视角是导演的情怀。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成为各种文章的标题。
略微平复下激动的心情,电影在表现赛德克族人的英勇的同时,又为解决2300万台湾人的身份谜题给出来了部分解。
本省人、外省人和原住民,阿扁是本省人,马英九是外省人,谁是原住民?
张惠妹、高金素梅是原住民,那原住民是不是都是她们那样,都是女的?
问题看起来很幼稚,但要向孩子解释究竟什么样的人是原住民的时候,答案从何而来?
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等等解释不清楚,但有了“日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去我们赛德克人的祖灵之家?
你是达奇斯,还是花冈一郎”的问话,有了”Seediq Bale和Gaya,能向未来解答部分疑惑。
英雄主义最容易在银幕上演,需要严肃认真考究的历史细节,则非故作浪漫就能蒙混过关。
转一段有关电影中的历史(除转化为简体外,原文未动):1)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中国(满清)将台湾割让给日本2)1897年“深崛大尉事件”,导致日本採经济封锁政策对付雾社群部落电影中有演到因为要规划铁路而上山探勘路线的深崛大尉(就是那个说樱花好美的那个),在雾社附近遭到蕃人出草,一行14人惨死。
经济封锁政策就是阻断平地人与蕃人的商业往来(包括火药、铁器、食盐、种子等等),也就是马如龙那个杂货店被迫关门的那一场戏,这样的封锁造成高山部落生活困难而势力削减,甚至是后来姊妹原事件的前因。
3)1902年人止关之役日军开始以武力进犯雾社山区,在人止关附近遭遇顽强抵抗而失败,这一段就是片中那个风景非常漂亮又险峻的峡谷,然后一堆日本人被落石砸死的那场戏。
4)1906年雾社群向日本人“归顺”(赛德克族人认知为合解)5)1910年日本总督执行“五年理蕃计划”日军解除雾社群的武力威胁之后,开始加重控制力度,在山区建立各种军事武力设施,逐步废除原住民文化习俗,推行联姻制度,企图拉拢部族长老头目并巩固自身地位(当地驻军多半会娶原住民部落头目的女儿或族人为妻[注3],然而实质上却对待与女仆下人无异,甚至拐骗贩卖到日本作为妓女),并同时开始讨伐太鲁阁族。
同年,近藤胜三郎弟弟巡查近藤仪三郎娶莫那鲁道妹妹为妻,同年底荷戈社密谋第一次反抗,因事迹败漏而失败。
6)1911年蕃社头目被强迫招待到日本参观一个月莫那鲁道就是这时候去日本看到了所谓现代化军队的步枪大炮和铁鸟(飞机),但也同时看到了当地警察的友善客气与山地警察的嚣张跋扈这强烈的对比,更加深了他要反抗的决心。
7)1913年日本下令禁止原民部落刺青8)1914年“太鲁阁之役”最后一批反抗日军的太鲁阁族人被击溃,日军正是完整收纳台湾版图,进入安抚教化阶段。
9)1915年雾社公学校成立10)1916年近藤仪三郎在花莲失踪,莫那·鲁道之妹成弃妇。
(1918年近藤胜三郎,亦抛弃荷歌之社头目妹之妻子。
)妹妹被辱兄长替其报仇是部落传统,这是发生事件远因之一。
11)1920年“沙拉茅事件”流行性感冒开始在雾社北方山区部落流行,许多族人因此死亡。
一般皆认为是异族(日本人)传入,唯有出草获取首级乞求祖灵去邪才能消除灾害,数名日本警察因此受难,之后此风波又传到沙拉茅社,与斯卡谣社(今梨山附近)警察驻在所、分遣所屡遭攻击,亦是日方出兵讨伐。
此时莫那鲁道谋反计划又被日警方发觉并化解,反而被策动与雾社群与其他部落壮丁共998名把矛头转向同族人沙拉茅社,二个月后提回沙拉茅社25个人头骨。
12)1925年莫那鲁道准备再次谋反,却因道泽群人告密而失败13)1929年“青山事件”(此部分为口述历史)莫那鲁道被日军胁迫(或唆使或诱使)对仅存老弱妇孺的泰雅族部落袭击,杀害26名泰雅妇孺,在遭遇六名泰雅勇士顽强抵抗后负伤败逃。
14)1930年“雾社事件”,也就是本片的主题以上片状的历史在电影之中有了各种方式的呈现。
除了以上重要时间节点的大事件外,关于雾社事件的三大起因,花冈一郎、二郎真实的举动,小岛源治说服味方蕃对抗反抗蕃,对日本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予以杀害和习惯以割头为结束的战斗等以尊重事实为主,均未曾偏离历史的主线。
族群内斗和嗜血等属于“英勇抗暴”污点的部分,未被装饰,即便是带来不良的观感。
由此可知,即便是电影艺术化处理莫那鲁道的死亡和小孩萨布·巴万,但主要情节和细节的可信,为电影得以成为史诗奠定了厚重的基石。
商业电影通常只有两个小时,太多已经成名的导演会因为电影太长而被投资方要求再行剪辑,出一个正好符合人类耐心安坐极限的版本。
台湾原版四个小时,甚至都未能全部容纳导演复原历史的雄心壮志。
譬如上面提到的其它重要时间点,譬如小岛源治,譬如被称为第二次雾社事件的段落。
特别是第二次雾社事件,属于被日本人默许的族群内部仇杀,更为理解赛德克族的精神、传统带来挑战的段落,已经在票房和坚持导演剪辑版做出了选择的导演,不能要求更多,已经没法使电影更长。
电影看完后的激动是因为直观感受。
当深入历史之后,以莫那鲁道代表的赛德克族人成为不那么完美的英雄之后,才能理解“Seediq Bale”为什么可以成为我们语境中的“真正的人”,进而能理解《賽德克·巴萊》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史诗。
注1:川中岛,经历过两次雾社事件后残留的赛德克人,被迫迁徙至川中岛生活。
注2:周婉窈,《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台湾风物,2010年六十卷三期。
注3:与族人结合的日本人,在日本本土一般都另有妻室。
Warriors.Of.The.Rainbow.Seediq.Bale.2011.BluRay.720p.DTS.x264-CHD
原住民反抗外来的“文明传播者”的题材的片子里,这部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好于充斥着秀肌肉和捆绑play的《勇敢的心》,更好于几乎践行了三突出原则的爽片阿凡达。
盖因赛德克巴莱里对原住民和殖民者的善恶划分的刻画是复杂到超出了二元对立的。
日本人没有那么穷凶极恶,在山里建了学校道路基础设施,对原住民的态度在那个时代的殖民者里也还算可以的,而原住民虽然骨子里还是“高贵的野蛮人”,但也导演也毫不回避猎头杀戮这种残忍落后的风俗,以及强迫女人孩子集体自杀这种显然比电车难题要下作一些的道德选择,而且原住民里还有一个选择了站在殖民者这边的部落,善恶的剖分就更复杂了。
片中对原住民的刻画多少有点魔兽世界观的暗夜精灵的感觉。
此片的艺术性是没有争议的。
但在思想性上,我得说,它能过审,是个很奇怪的事情,要么沈河对“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这个母题过于入脑看不出这部电影的弦外之音,要么沈河看得出来,却觉得观众不会想那么多。
作为大陆对台湾的历史叙事的承载者的台湾汉人在这部电影里除了莫那鲁道表示“汉人不能杀”这个小插曲之外毫无存在感,一部电影下来闽南语台词不到五句,更不用说普通话了。
而日本人在台湾的所作所为在电影中的塑造也觉不是刻板印象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这又挑战了某种元叙事。
而原住民作为主角,更是某种主体性叙事里的典型模式,这片土地的主人到底是谁,看完这部电影后你的认识也许会有所思考。
而在日本人早就离开了台湾的今天,这部电影里的两方的角色该由谁来扮演,不是很困难的思维体操。
认同的构建需要的和血缘也许没那么大关系的历史记忆在这部电影里已经全乎了,看完它你对对岸的那些人的想法当有一些不算冲击性的感悟。
看着大银幕上的日本殖民者以各种面容重复着「生蕃」「生蕃」,我想起在〈中国蓝〉里的广东老板,在车间里一边走一边说︰「不能跟这些农民工讲文明,她们落后至少20年」。
殖民者中,有很令人厌恶的,也有相当和善想做好管治角色的,但在殖民与被殖民矛盾累积到爆发点之时,个人不再能挽救自身。
联想︰当年雾社屈辱的被殖民者还有祖灵有部族有头目紧紧血脉相连,全球经济自由化下的被殖民者呢?历史的无情,正是人的有限和盲点雾社事件后,日本殖民者改变了「对蕃政策」,加强皇民化教育,选择性杀戮、怀柔、监视、以蕃制蕃等各技并举。
至二次大战末(雾社事件后十多年),日本殖民者又想起雾社原住民的骁勇,组织「高砂族挺身报国队」、「高砂义勇队」前往吕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畿内亚等地作战,对抗美军、澳军,前后共派出4000多名原住民士兵。
雾社起义遗族的年轻一辈族人「竟然也争先恐后的参加」,包括花岗二郎之妻娥嫔‧塔达欧(高山初子)的弟弟巴万‧塔达欧,也为其先人十多年前奋战抵抗的日本帝国出征海外,此去没有回来。
高砂队遗族马偕•旅牧受访称︰「…日军欺压台湾原住民,是在雾社事件发生以前,以后态度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尤其,征调高砂义勇队到南洋协助作战后,整个情况更变许多。
但最让日军感到佩服的是,高砂义勇队在战场上对天皇忠诚。
」另一位台籍汉族日本兵简传枝说:「…只想与日本人平起平坐,没有侵犯他国的意图!
」他透露说:「日据时代的台湾人,可说是二等、甚至三等国民;日本人吃白砂糖,台湾人配给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吃上等瘦肉,台湾人供给量少的下等猪肉。
因为只有当兵才能不被歧视,可享受与日本人同样的待遇,因此,许多台湾人就志愿从军。
」历史若有情,也正是因为人的固执和不弃第一次及第二次雾社事件后,起义六社1200多名原住民,只剩298人,被日人迁往遥远的南投川中岛。
日方此后加强皇民化教育,以至遗民新生代以做日本人为荣,且雾社事件被刻意隠瞒多年。
另一侧面,赛德克族也一直以来被执政当局强行划为泰雅族,直至2008年,才由分居三地的三群共同争取正名为赛德克族。
只要仍有人不愿意忘记,历史就不会忘记。
赛德克族正名运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今人,选择有情还是无情?
银幕外的吊诡1. 2001年台湾发行的二十元硬币上,是莫那鲁道的肖像。
当时,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陈水扁执政。
2. 最后期才进场的投资者郭台强,是经济实力超越台湾政府的鸿海郭鸿铭(也就是工人接连跳楼后找高僧来作法的那位富士康老板)的兄弟。
郭台强的正崴,以销售通路为主业,其中一项业务是苹果专营店。
经济实力超越台湾政府会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来想想香港的李嘉诚及诸位金融地产大亨吧。
政府可是连田生都不敢得罪的呢!联想:导演魏德圣谈台湾与日本的关系「你给我一颗最美丽的琉璃,却踩烂我家的土地。
」抚今同时追昔,被压迫者的命运固然多有相同,压迫者亦然。
问题是,你选择面对面怒目屈辱,还是俯下身把顺服扮作反抗?
对我而言,魏德圣先生有如哥伦布。
如果不是他,我会一直以为我大概能理解什么是公众心目中的好电影,我会觉得我也许能判断哪个电影能有好的票房和口碑,我会对于评价电影拥有某种信心,我会部分的相信自己这些年看电影所建立的经验和标准……然后,当我面对魏德圣先生仅有的《海角七号》(下简称《海》)和《赛德克•巴莱》(下简称《赛》)两部作品的时候。
我想我是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新大陆,这里一切都那么难以理解……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这两部电影;不理解它们怎么会相继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作品;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电影竟然能如彼强烈的调动那么多人的情绪;不理解为什么《赛》能是金马奖的最佳影片……不理解的太多,于是导致了我对自己的质疑和不自信。
并且,因此,我觉得我其实没什么资格写一篇评论人家的文章。
因为人家让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的理解能力确实有问题。
因此,这文章不是要评价任何的作品,只是在我有限的、有问题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展示我自身的缺陷而已。
以《海》而言,我有限的理解能力告诉我,这个电影,只仅仅说叙事,就已经混乱到难忍的地步了。
人物的情绪无需积淀,可以随便爆发,情感可以不用铺垫,就可以情深似海。
而且,人物都程式化到了超越某些国产电视剧的地步,如此难以忍受……但它实实在在的就是当时台湾影史票房第一,实实在在就是有无数人说他们被严重打动了……《赛》据说是准备了十二年的电影,应该好些吧?
我有限的理解能力告诉我,叙事上应该说有进步,至少在4个半小时版本的上半部分《太阳旗》中,故事是清楚的,而且事件应该说算是有一些铺垫的——好感人!
我觉得这是人家给我稍微肯定一下自己理解能力的机会。
可是人物呢?
人物还是算了吧,程式化依然严重,配角就不提了,但即使对于主人公莫纳•鲁道来说,也没有什么能让人值得记忆的和有别于其他一般英雄的细节和性格塑造。
然后,到了下半部分《彩虹桥》,曾在《海》中存在的毛病终于再次爆发了。
在接近两个半小时的过程中,简单的人物性格和目标,支撑着无数次混乱疯狂的战斗。
然后,它真的能不顾一切地一直打一直打,打两个多小时……最后,它终于打到了让我真心觉得这个电影很适合给毛主席看,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充分的表达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如果电影上半部分因为剧情清晰还勉强能看的话,那么到了下半部分,魏德圣难舍的剪辑是真的把它“打”毁了。
难怪就连一些喜欢这个电影的人都会说被剪掉了两个多小时的国际版反而更好些。
一部电影被剪掉两个多小时反而会变好?!
这个影片或者这个导演竟然会没有什么问题吗?!
是的,在我的理解能力限制之下,魏德圣的电影就是这样既不会塑造人物,也不善讲故事,并且极度缺乏节奏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导演还超级敝帚自珍的¬——商业电影!
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电影还能存有怎样的优点?
我还能看些什么?
但如同一开始所说,这部电影的社会反响足以充分证明我刚才的这些观点,其实都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严重偏激的。
我其实还是没能力理解为什么这电影能有那么多好评,既然没有理解,我想我也没什么资格反问。
毕竟我自己脑子坏了不一定是我的错,但脑子坏了还出来对别人指手画脚就是我的不是了。
我想应该心存感激,感谢哥伦布,感谢如此肥沃的新大陆……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人在树林里赤脚穿梭打猎,莫纳鲁道砍下敌人的首级,我想:这台湾原住民还真是野蛮。
电影中达奇斯问莫纳:被文明占领不好吗?
我突然想是啊,被文明占领不好吗?
可什么是文明?
什么是野蛮?
赛德克人在森林里打猎果腹就是野蛮?
日本人命令赛德克人砍伐森林就是文明?
赛德克人用刀砍下敌人首级就是野蛮?
日本使用大炮和糜烂炸弹就是文明?
用手抓吃生肉就是野蛮?
我们用筷子刀叉吃精美食物就是文明?
赛德克人为抢夺猎场而互相残杀是野蛮?
那现代战争呢就文明吗?
现代“文明”人不用为了抢夺猎场为了生存而残杀,那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
现代战争大多是政治家们的政治手段,转嫁国内矛盾,转移人民视线,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手段而伤害无辜平民,这就文明吗?
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社会是不是对这个世界做了太多野蛮的行径?
看电影前我好像很清楚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文明。
看过电影我分不清了,而且百思不得其解。
电影里莫纳从出草的一刻起,就知道这一战必败,他已经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曾经有一刻困惑过:那他为什么还要出草?
像其他首领为保留后代活下去不好吗?
莫纳的想法应该是,如果他苟活,而不是不是死在战场上,他将无法进入彩虹桥另一端的猎场。
死后进入彩虹桥另一端的猎场,是所有赛德克巴莱人的信仰,不能背弃。
如果是我,我也会像莫纳选择出草,因为为了保留后代而不出草,那后代就一样要卑躬屈膝的活着,“文明”的活着,少了赛德克人的血性与骄傲,让后代这样活着,保留后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为信仰而战,为尊严而战,为灵魂而战,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看了让人觉着很沉重的好电影。
有些使命,我必须去完成,有些事情我必须去做完。
人生本该有的精彩,就在此时此刻。
不可苟且偷生的活着,面对死亡,面对一个庞大的,必须裹挟自己命运的大环境,生命也需要这种华丽的绽放吧。
是自己的猎场,自己的地盘,我就要绝不放手。
内心强大,高山民族,一个人需要勇敢的做决定,背后自己一定得站一位伟大的人物支撑自己。
不可畸形的等待,含蓄的看完,我要去战斗道死,只为了我心中的圣洁和不服。
我低头做人,昂头做事,如果你让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的话,我总会等到一个临界点的。
一个完美的大主题男性,灵活 机智, 跑得快,不可被一种大的环境把自己给束缚住了,你能够在高山之巅跑的更快,跳的更远。
我还可以具备完美的运动功能,我可以非常的霸气的去看任何人。
让自己看起来不要那么的傻气,你只需要的把自己能量爆发。
灵活,首先是身体姿态的灵活,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窃以为应当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清楚表述一个念头。
这个念头可能是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个想法等,不一而足。
第二层次:有特别的内容或者独到的表达方式 第三层次:有一定厚度。
内容丰富,关注细节,须经得推敲。
第四层次:有深度。
能透过表象,直指人心。
第五层次:有广度。
描述对象和表达的内容能引起人类整体的精神共鸣。
一般来说前两项是基本,第二项稍微出彩,就算是不错的电影了。
三、四项是加分项,做好了能拿奖。
在前四项基础下的第五项,才真正体现导演的功力。
它是一部电影的生命,是 “优秀”和“史诗”的分水岭,是决定能否在整个电影史留下一席之地的最重要的砝码。
《勇敢的心》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因为自由是所有人类永恒的追求。
《唐山大地震》为什么是个二流电影?
因为导演的格局太小就会盯着家长里短那一亩三分地。
若论起华语片,我首推《赛德克巴莱》,它和这世上的任何一部电影相比都毫不逊色,它的伟大气象超越了年代、国别、民族、种族的限制,它比《霸王别姬》和《牯岭街》都更胜一筹。
感叹我国台湾地区产生了这样一部鸿篇巨著。
需说明的情况: 1、关于第1条“清楚表述”。
有一些电影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味,或非常复杂的叙事,或非常精巧的结构,观众很难看懂,这该如何评价?
其实这些电影并非表述不清楚,不过是“内容复杂”而已。
“内容复杂”和“表述清楚”是并行不悖的。
《穆赫兰道》故事很复杂,可是导演讲得很清楚,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穆》很牛逼。
2、就电影艺术而言,念头无对错,仅有高下之分。
我肯定不愿意跟《美国精神病人》一起生活,并不妨碍这是部优秀的电影。
3、表达方式对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丰富的色彩,广角,无人机,高保真,高帧次,3d以及必定出现的裸眼3d,CG,VR,多线叙事,环形结构,倒叙等等,都为电影行业增添了活力。
4、电影的内容是其根本。
1900年,播放一段火车迎面开来的画面都能让大家惊呼不已——现如今可没人会惊呼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也会逐渐习惯。
决定电影水平高下的,终究是其内容。
5、遗憾的是,趣味性(喜剧片)终究只是小道,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因其趣味性而在影史留名的。
即便有喜剧片做到了(周星驰),也不是因为它的喜剧部分。
讓人想起各種關鍵詞:殖民地/民族主義/恐怖襲擊/遊擊隊/格瓦拉(雙手染滿鮮血的流行偶像)/義和團(在大陸能拍嗎?!)。所以這個片子還是可貴的,承載了這麼多話題。剩下的還是和上集一樣的老問題。
男人应该要骄傲、要有尊严,有些事明知不可为也要为。
我们没有的信仰
看不懂啊看不懂~~~
下半就死打。。。。打死。。。。。
賽德克巴萊,無疑是一群勇敢的戰士。曾經日本人依然難理解。不知道原著居民的觀後感。對那段曾經的歷史,誰對誰錯,他們臉上流落的,是雨水,還是淚水?
三星半。
虽然木卫二等豆瓣电影红人对本片尤其完整版有些不屑,但对我来说本片是继《血战台儿庄》之后,最出色的抗战片,莫那头目恐怕会成为今年最帅的老爷子。话说部落砍人头叫野蛮,征服者说杀小孩“20元”却是文明,让我想起《现代启示录》那话:我们教孩子杀人,但不允许他们说脏话。因为这并不文明。
真能拖啊,其实还能再拖出一部……但是怎么也不该说它难看
这么没劲个片都能得金马奖,啥也不说了...
补
为了魏德圣拍好片的艰辛!
壮哉魏德圣!!土著抗日史诗,野蛮的骄傲,荡气回肠。除了结尾略拖沓,没有缺点。
这下半集整整看了一个月~~~~我终于终于看完了。悔啊,对于没有那么深感情基础的广大民众来说还是看浓缩版的吧,这后半段太过拖沓,说来说去都是一回事。作为电影我觉得太没意思了。
血腥和杀戮间血红樱花隐约,人物性格得到舒张,群戏较成功,文明对峙毁坏,强权不共自由,褪去政治外衣,这是对于灵魂和信仰的浴血讴歌;惜乎导演实在不忍剪辑。
下部明显结尾处有点拖沓。女人们集体自杀很震惊。
比上部更撑时长,还撑成了抗日神剧
张震岳、动力火车都是他们的后代吧
下半部各种虐心,赛德克人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只是为了走过彩虹桥,到达真正的圣祖之灵,每个人的屠杀都有其自身追求的意义,而我们的信仰又在哪里?
上部比较精彩,下部就是打打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