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发觉并不大好评价这部电影。
如果不是对其人有所了解,并且看的时候手头还有本传记可查,估计会看得云里雾里。
即便如此,我也仍然觉得它的故事叙述相当不清晰,人物塑造依然模糊而僵化。
画面和镜头倒还不错,但觉得于事无补。
看之前就将此片推荐了出去(围棋嘛),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导演奖,让我误以为影片本身的质量应也有所保障。
很多细节是没交代清楚的,不了解吴清源,甚至不了解围棋界的人,都不容易明白。
大师的一生,岂是不到两个钟头可以讲完的。
但剧本的创作思路也有点不理解,其实吴老本身的经历是复杂而传奇的,被他这么一拍,就是个只会下棋的楞子,还重点描述了他误入玺宇教的历程。
吴老师的思想几乎没有得到体现,围棋上的造诣被一笔带过,中日战争时的氛围倒是有所烘托,但作为人物,无甚体现。
围棋部分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此片中基本上省略。
既没有体现围棋精妙计算的一面,也没有体现围棋艺术的一面。
倒是将日本围棋文化氛围进行了较多地呈现。
此外,吴清源毕竟是棋人,他的人生离不开棋,以它为名的影片,拍成这样,令观众看过也不觉得他伟大在哪里。
作为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他也没什么太特别的;作为一个人生哲学和“真理”的追寻者,他也起起伏伏,所获有之,但较难为人道。
唯有围棋上的成就,值得浓墨重彩一番。
作为影片来讲,或许不宜将重点放在单纯的围棋上面,但既然拍吴清源,这就是逃不掉的一块主要内容。
影片连彼时的围棋界背景知识都不舍得交代一下,自然无法突出吴清源在围棋上的成就,那可不是一般的棋士而已。
体现不出来。
比如说,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本因坊在当时的日本棋界意味着什么,后面的近百局传奇般的十番棋影片也是没有涉及。
吴清源老师晚期将围棋与人生哲学融为一体,提出“中的精神”,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受传统中国思想影响颇深,《易经》之类的,颇为玄乎。
这自然是下围棋的另一种层次,升之于表面的胜负,追求全盘的和谐,所有的棋子都是浑然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近代围棋讲究复杂的定式,拘于局部、边角,吴老师却明显意识到大局的重要,全盘、整体的效率。
这就是围棋的艺术性,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仍然被忽略。
甚至我觉得吴老作为一个中国人身在日本的种种矛盾,本片中都没有表现得很好。
而他的性格,更是被无情地、曲解地定型。
摘一段《中国新闻周刊》上的文字—— …… 为了更真实?
“既不讲围棋盘上才华横溢、战无不胜的吴清源,又不讲思虑精纯,不断开拓围棋哲学的吴清源,离开围棋的吴清源,还是不是吴清源呢?
”这是普通棋迷们对这部电影的考问。
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孱弱的求道者挣扎在与本民族相冲突的异国他乡。
诚然,吴清源的外表的确孱弱,川端康成曾经如此描述:“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
”但孱弱、静默的外表并不反映吴清源的精神。
“他的棋风更能反映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华丽奔放,而又迅捷顽强。
”陈祖德和另一位著名棋手、不久前刚从中国棋院院长位置上退休的王汝南均如此评价。
“任何一部电影,反映的都只能是一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田壮壮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对吴清源很崇敬。
他即使想客观,恐怕也很难完全做到。
就我自己的看法,如果要谈哲学和人生,我不一定选择吴清源。
” 王汝南告诉本刊,作为一个“活着的棋圣”,一些人说他心胸如何开阔、人格如何“中和”等等,但跟他直接接触过的人都知道,直到今天,他的个性依然非常鲜明、执着和顽强。
由于半个世纪以前跟日本棋院的不愉快,他直到现在,提起日本棋院依然会生气。
“要说,如果是一个平和的老人,经过这么多年,当年那些事情应该早就淡化了。
”王汝南说,“事实上,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棋才,他必须具有强烈的个性,否则他难以成为一代棋王。
” 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显然没有反映吴清源的真正内心。
“他终究只是一个‘棋人’” 波澜壮阔的围棋生涯之外,吴清源有两件事情让大众不理解:加入玺宇教(被认为是一个邪教)和二战中到中国对日军“劳军”的行为。
前者正是这次影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后者则长时间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棋手是否可以完全脱离民族与国家冲突的羁绊——有报道说,这也是田壮壮这部片子本来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
“我个人坚持,大家应该把吴清源看作一个‘棋人’,在这个范围里,怎么讲他都不为过。
而有一部分人却把他推崇为‘神人’,这就可能带来问题。
对于吴清源来说,他的生存、生涯、成长、成就,都是作为一个棋人而存在的。
”王汝南如此表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作为一个棋人、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他这个年岁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他既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终究就是一个棋人。
” 王汝南说,在这一前提下,关于二战中的“劳军”,以及他加入玺宇教的问题,就都很好理解了。
在中国那样一个衰败的环境下,他去日本,是为有人能够保证他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来下棋。
他于是加入日本国籍,并且做了一些当时一个日本人看来很普通、而在中国人看来不舒服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非得把他看作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或者一个神人,那当然没办法理解他。
” 而二战结束后,日本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社会断代、下棋环境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他作为一个棋人,产生精神迷茫,从而加入玺宇教,同样也可以理解。
“李昌镐与吴清源都是上帝派下来下棋的。
他们对围棋心无旁骛,其他人都很难做到这样。
但在政治等其他方面,吴清源是很幼稚的。
我们不能对他做过高的要求。
”陈祖德也认为,围棋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晚年的吴清源提出“中和”的思想,更多是因为他研究《易经》,受到中国古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他性格的反映。
“把他作为一个棋人,你才可能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的人性、他的迷茫,也能够发现他在那样一个动荡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的难得。
”王汝南说,“要他完全脱离开中日民族矛盾的羁绊是不现实的;但一定要生把他紧密套牢在这种政治的、民族的羁绊上也不现实。
把他看作汉奸,或者把他看作民族英雄,都走了极端。
”
12月23日,经过72天的辛苦拍摄,电影《吴清源》在近江八幡市顺利关机。
这天的拍摄现场是近江八幡市附近的一处神社及其他几个景点,天气阴冷、细雨霏霏。
因为是全片拍摄的最后一天,大家面临着分别后的各奔东西,所以现场氛围有些压抑。
当天拍摄的戏分也很有意思,19岁的吴清源、34岁的吴清源、50岁的吴清源、70岁的吴清源都有镜头,田壮壮说:“吴先生不平凡的一生都在这短短的一天中集中重现了。
”大家看着银幕上的电影,觉得很好玩很浪漫,但拍电影却如同艰苦的劳动改造。
这天上午,气温只有两三度,全体剧组人员在下着冷雨的山林中站了整整一上午。
不过十几米的一段路,张震走了十来遍,才听到导演说通过。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两个多月来,这个剧组的八十多人,从导演到演员和工作人员,每个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350日元。
在东京,这个价钱只能买一碗盖浇饭。
田壮壮:没有了不得的苦第五代的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曾经是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三位导演,三个人的气质也截然不同,陈凯歌有贵族气质,一种学院派的矜持和书卷味道浓郁不散;张艺谋则圆滑老练,时刻令人感到农民式的聪明和敏锐;田壮壮却是豪爽粗旷,就像他的标志性的络腮胡子,不拘小节中有一股强烈的燕赵慷慨之气。
1991年,以文革为题材的《蓝风筝》在东京获奖,却令他被封杀数年之久。
因此,日本对他而言,是一个感觉很复杂的所在。
十三年后,他在这块土地上奋战了三个多月,终于完成了自己创作生涯中又一部重要作品。
记者:这部电影是中国大陆影人首次来日本长期扎营拍摄,也使你个人首次在海外拍片,一定有很多艰苦之处吧?
田壮壮:没什么了不得的苦。
这部戏的场景比较多,景点分散,又要求强烈的年代感,所以让我们跑得很辛苦。
早晨四点起床的时候就有十几次,五六点钟起床更是寻常。
日本是日出早,日落也早,更严重的是各个地方的规定多,比如说这条铁路说好可以拍十分钟,多一分钟也不行。
这些就使我们的时间很紧张,经常是摄影机刚摆好,时间就差不多了。
还有拍火车的戏,火车一下子就过去了,还要花不少钱,但就是几分钟。
我说那不是拍电影的创作氛围,倒像是拍首长车队。
种种困难,肯定会影响影片的质量,我们只能尽量做到最好。
记者:用电影为吴清源立传,难度不小,因为他的一生漫长而壮阔,而电影只有两个小时。
田壮壮:吴清源的一生是不能还原的,因为他涉及的历史太长,我们只能抓住一段的历史状态,来努力让他的精神传世。
比如说日本侵华战争那段的背景,就显得非常荒谬。
我觉得吴老师是中日两个民族的共同骄傲,他是两国在特定历史和特定环境里共同培养出来的一个天才,这就使得这个人物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我觉得人物传记片,不一定要拍得很实,虚一点更好,有距离感,但是有精气神。
记者:吴老师对你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
田壮壮:我觉得吴老师很了不起,他的胸怀非常博大,对于电影他的心态平和,完全不干涉。
不过,这也给我带来一种负担,怕把吴老师的一生给拍坏了。
我想,电影完成以后,肯定会有各种说法,但那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吴老师说的,为了推广围棋,这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记者:在网络上,有传闻称你遇到了经费困难,事实究竟如何?
田壮壮:我非常感谢中信公司对这部影片的投资,因为它的题材是不见得能赚钱的,但是仍然给我坚定的支持。
不过,日本的拍摄成本高于中国太多了。
我和日方的制片人说给你两亿日元,但对方看了一下预算,说至少要7-8亿日元。
我说那也没办法,我就照这两亿拍。
有些场景,我们就是电视剧的拍法。
此外就是要求大家都高负荷的运转,90天来,我就休息过半天。
日方的工作人员表现也都很不错,职业精神令人敬佩。
记者:最后,在停机之前,你能否评价一下粗略完成的这部作品?
田壮壮:尚可,不能说很牛。
由于准备时间不够,日方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对资料的准备可能还有不足,训练也不够。
总体上来说,我对这支部队很满意,直到现在还没补过戏。
不过,拍出来了好不好,责任都由导演来承担。
张震:我享受表演最后一天的拍摄日程很紧张,张震只好在拍片的空隙接受采访。
当时,他正在上妆,接下来的戏是老年的吴清源。
这个老年妆的整个完成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张震必须一动不动,任由化妆师把乳胶、药水和电吹风在他的脸上摆弄来摆弄去。
在正襟危坐的时候,化妆师允许他张口,就能回答记者的问题。
不过,为了防止老年妆形象泄密,剧组要求不许拍照。
记者:首先请你谈谈得知自己要扮演吴清源这个角色后的感受。
张震:我觉得这个角色非常有挑战性。
吴老师我曾见过三次,他的一生经历很戏剧化,但那一切都是真人真事。
我熟读了他的传记,被其中有趣的内容深深打动,这也使我很想融入这个角色,发挥出自己更多的演技。
吴老师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动作和别人不一样,我就从观察他的走路姿势和动作特点着手,慢慢去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还有就是我曾经试着长时间打坐,学习让自己达到心灵的平静。
记者:来日本拍戏,又要学日语,又要和日本演员配合,感觉是不是很辛苦?
张震:虽然在开拍前我就开始学习日语,但看到日文台词还是觉得很紧张。
不过,三个月下来,我已经能表达简单的日常会话了。
日本演员和我们不大一样,他们的表演很精准,每一条重拍的效果都差不多。
我的表演和他们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这正好符合吴老师以外国人来日的身份。
记者:对自己的表演是否满意?
今天是最后一天,回顾这三个月的劳动有何感想?
张震:有一些场景,我感到比较满意,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但是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做的更好。
现在,就要关机了,我还有些舍不得这个角色,觉得很难过。
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在告别的时候难免依依不舍。
记者:你和杨德昌、李安、王家卫等世界级导演合作过,怎么评价他们?
张震:每个导演的个性差异都非常大,优点也各自不同。
比如说王家卫,他很善于表现爱情的微妙形态,而李安则擅长揭示女性心理,特别是那种比较压抑在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情感,杨德昌则比较写实。
我很荣幸地和这些优秀的导演合作过,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最值得快乐的事情。
至于他们选择我,可能因为看到了我在不同阶段里演技的变化。
记者:对田壮壮导演呢?
你们是第一次合作。
张震: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面,他爱讲话,虽然我们本来不是很熟,但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相信这是一个缘分,一般人很少能给我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也希望能和他合作。
现在看来,我们的合作还是很默契的。
在拍摄时,我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表达出来,和他讨论。
而他说戏也不会讲很多,但能一语中的。
我很期待能够再次和他合作。
记者:一转眼,做演员也有十几年了,你怎么看待演员这个职业?
张震:我现在越来越能享受到做演员的乐趣,第一部戏不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终于到了享受的境界。
以前,我还是比较迷迷糊糊的,但如今,虽然拍戏的生活很辛苦,但完成一个角色却带给我及大的乐趣。
张震:虽然在开拍前我就开始学习日语,但看到日文台词还是觉得很紧张。
不过,三个月下来,我已经能表达简单的日常会话了。
日本演员和我们不大一样,他们的表演很精准,每一条重拍的效果都差不多。
我的表演和他们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这正好符合吴老师以外国人来日的身份。
记者:对自己的表演是否满意?
今天是最后一天,回顾这三个月的劳动有何感想?
张震:有一些场景,我感到比较满意,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但是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做的更好。
现在,就要关机了,我还有些舍不得这个角色,觉得很难过。
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在告别的时候难免依依不舍。
记者:你和杨德昌、李安、王家卫等世界级导演合作过,怎么评价他们?
张震:每个导演的个性差异都非常大,优点也各自不同。
比如说王家卫,他很善于表现爱情的微妙形态,而李安则擅长揭示女性心理,特别是那种比较压抑在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情感,杨德昌则比较写实。
我很荣幸地和这些优秀的导演合作过,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是最值得快乐的事情。
至于他们选择我,可能因为看到了我在不同阶段里演技的变化。
记者:对田壮壮导演呢?
你们是第一次合作。
张震: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里面,他爱讲话,虽然我们本来不是很熟,但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相信这是一个缘分,一般人很少能给我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也希望能和他合作。
现在看来,我们的合作还是很默契的。
在拍摄时,我有自己的想法就会表达出来,和他讨论。
而他说戏也不会讲很多,但能一语中的。
我很期待能够再次和他合作。
记者:一转眼,做演员也有十几年了,你怎么看待演员这个职业?
张震:我现在越来越能享受到做演员的乐趣,第一部戏不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终于到了享受的境界。
以前,我还是比较迷迷糊糊的,但如今,虽然拍戏的生活很辛苦,但完成一个角色却带给我及大的乐趣。
如果你对吴清源一无所知,或者几近无知。
那么,此片不看也罢。
如果你一向以为电影就是娱乐,而不是某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省察,那么,此片会让人觉得故作深沉。
如果你不知道田壮壮,那也没什么错。
就像田壮壮也不知道你。
电影,有选择观众的权力,这和观众有选择电影的权力是一样的。
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电影和观众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即是,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但我们都极力拒绝:对方该被消灭。
我看此片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误会是因为,我也不太知道吴清源,更对田壮壮所知有限。
所以,看完电影,我既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真理”,也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围棋”。
我只觉得,张震在很棒的摄影镜头下小心翼翼,跌倒,痛哭,空洞或者发呆,似乎与吴清源隔的老远。
更何况,片子里的张艾嘉,黄弈,李雪健(李雪健那段万字会的宣教简直搞笑)等都可有可无,而伊藤步(吴清源的妻子),这个角色太过隐忍,就如整部片子意境太满,满则过,而这个妻子,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川端康成,如果你会认出那个坐在草坪上赞扬吴清源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川端康成,那么我断定,你一定是猜测。
吴清源为什么突然加入玺宇教?
为什么自传里说他一生都是万字会的成员,而电影里却变了?
(电影中玺宇教教主说自己是神的那段,让人觉得吴清源是白痴。
那么傻的一个教啊。
中邪了吧,呵呵。
——开个玩笑)......即使田导演要求我们看完此片后一一求证,要求还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一个疑问我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我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吴清源自传》。
全片的设计,都是断片式的。
或者不如说神思(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神思无需因果,来去倏忽)。
田导演不交待棋局的对决。
也许是无从交待。
田导演只是对每场棋局的现场布置、灯光设计、机位拍摄做出精心的设计,难免让人坠入云雾里。
而想要从这些断片中窥得“棋圣”一生传奇,还是难得。
《吴清源》,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田壮壮的遐想:吴清源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求索,他如何挣扎,如何平衡。
这些遐想,以出色的画面展示出来,力求诠释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至少,眼睛是愉悦的。
眼睛是愉悦的,也许对一部片子来讲,就够了吧。
田壮壮曾说,他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以此片看来,21世纪的观者还是寥寥。
田壮壮在《吴清源》里回避了许多敏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把他塑造成脱离于历史之外的围棋圣人的角色,这也导致了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失真感,但这不妨碍整部电影在美学上的优质表现和对大师内心的静谧探寻。
剧作上不似一般的人物传记一样把个人命运和家国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跌宕起伏的壮丽人生华彩,而是以时代作为浅色背景下更多的探讨或展现大师内心的变化,将大师私(相对于公)的一面的一角呈现出来。
以吴清源个人的传奇经历来说,完全可以拍成一个极富传奇性的类似《模仿游戏》一样的故事。
但是田壮壮选择用更淡然的方式表达对大师执着追求己道的心路历程。
这是东西两种文化不同的感受。
以吴本人的感受和传统中国、日本那种淡雅的古典审美来讲,或许田壮壮的选择更富有中国式美感,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吴清源》这部电影的画面是充满着静之美的。
田壮壮导演在拍摄这电影的时候有意识地学习了日本电影中的静美感觉。
又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名下棋的棋手,而下棋,是中国古代传统里最静的道了。
整部电影基本的色调是冷色,营造静的环境。
而吴清源心中的清冷孤独之感也由之而令人感受。
在电影28分的时候,吴清源从疗养院欢呼的房屋里走了出来,来到了杂草丛生的小山上,留下了一个背影。
本是寒冬里静谧的疗养院,众人却聚在一起欢呼,吴清源下棋受扰前去探寻,也被这欢乐感染了,谁知他们却是庆祝日军攻破南京。
此情此景犹如鲁迅在仙台医学院见到放映处决中国人的影像一般,这唯一的中国人,因为追求棋道的缘故而不能回到祖国,在敌国艰难生存,然而这又是他自己的选择,这是该有多么悲凉。
田壮壮选择让吴清源出走到山上,便是要把他的内心波澜通过静谧的画面展现。
那一个孤冷的背影,在荒山之上矗立远目。
他在望何处?
是望着神州吗?
观众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更多的是体验到吴清源的孤独之感。
尽管许多人质疑田壮壮有为吴清源洗白之感,但这样的孤寂,通过这样一幅清冷的画面是能够令人感受到的了。
在电影56分15秒的时候,吴清源与妻子回到了被炸毁的家中。
妻子在旁边整理着还能用的物品,叫吴清源帮忙,而吴清源依旧只留下一个背影,孤立地坐在那里。
吴清源望着被炸毁的家。
前一分钟还是炮火纷飞,这一分钟就是完全的静。
他面对的是自己被毁掉的家,他的心情也在这静中更加沉寂。
面对战争,这名棋手只能选择逃避。
这个背影让我明白了,他不是正面迎击战争的冲突之人,他会选择逃避。
那么这之后他躲避到宗教信仰里来寻求安稳也就顺利成章了。
电影75分30秒的时候,吴清源在门梁上绑上布带,准备寻求解脱。
这时候他依旧是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画面暗沉,声音只有他系带的摩擦声,而他用头去试了一下那个套。
他向前一步,回过身看了一眼那个套,然后再一次背对着我们坐下了。
这基本是吴清源在电影中最后一次以背影朝向观众了。
吴清源在宗教信仰里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稳,这次寻死的背影正是他对自己的道的怀疑。
但吴清源心中的棋道没有完全寂灭,在死的面前,他的棋道又生了。
他那一眼回望,看向了那过绳套。
那个绳套象征着束缚他的一切,他的宗教、战争、两国的仇恨,他曾被那个绳套缚住。
但他还是离开了那个绳套,他再一次的坐下,留给我们的是安静的背影,但这个背影,是思考的背影,是求道的背影。
我所看见的三次背影,浓缩了吴清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观众从来都看不到背影前的他是怎样,却能看到他的思绪。
,在那静下,他内心的变幻。
最后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是背影了,而是那一手下在天元的棋,他的道。
【2015.11.08 笔记】
电影开始前有一段吴清源和夫人的采访,或者叫闲聊。
两位老人笑谈秋天猴子会来偷柿子。
那时他的夫人还健在,去年去世了。
今年端午,是吴清源九十九岁生日,他老人家一生关心中国围棋发展,不知听闻LG杯捷报,会不会欣慰。
想起吴清源,心中充满仰慕,是小球对于一代宗师不明所以的高山仰止。
趁着仰慕没有变成悼念,要赶紧表达一下。
小李的自传叫《逆战》,大李的叫《不得贪胜》,吴清源的叫《中的精神》,如果只看名字,很能体现他们三位给人的不同印象。
直到现在为止,没有认真看过吴清源的一盘棋。
对他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名人》,川端康成对年轻的吴六段不吝赞美:“六年前的那个时候,他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仙风道骨。
” 大学期间每到周末宿舍内部聚众看电影。
《吴清源》从拍摄开始一直关注着,第一时间买了盗版碟,鼓动大家一起看。
其余三人一个花痴张震,一个相信田壮壮,三比一通过。
吴清源的一生如此传奇,在十番棋中把日本当世高手全部降级的辉煌被一代代棋迷念念不忘。
电影很容易拍得跌宕起伏,所幸事实上并没有,重要对局包括改变围棋历史的新布局,都一带而过。
十九岁的吴清源目不斜视穿过长廊,在对局室正襟危坐,静待秀哉名人。
三三,星,天元。
长久以来意料中的三枚棋子依次下在棋盘上,如同宇宙洪荒之中最初的秩序。
棋子轻敲棋盘的声音在寂静中越发清脆,长廊外花木葱茏,川端康成奋笔疾书。
脑中瞬间闪过本因坊家四百年的发展、新布局的光芒、现代围棋的改革……历史在棋盘上如水般流过,心中的风起云涌无以言表,只能默默看下去,遗憾千言万语无法解释这一刻多么重要。
田壮壮说,他去拜访吴清源,只能默默地听。
他老人家不谈围棋,也不谈电影,而是谈《易经》。
或许每一种学问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做到最好,就会殊途同归。
用有形的画面传递无形的境界,本是一桩难事,更难的是,这种境界高出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从头到尾沉闷而散漫,不着眼于外部世界而试图探索内心。
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在沉思,面对着帘外的雨。
在凝重与思虑的表情所暗示的内心挣扎中,吴清源从战无不胜的昭和棋圣、仰慕者心中的围棋之神,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漂泊异国、体弱多病、被民族矛盾羁绊、挣扎在生活与信仰之间的求道者。
吴清源说:“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落幕时天元微微晃动的一子充满了无限可能。
很多朋友的影评,都不高。
大概是导演太想通过这部电影反映一点他自己对围棋的观点或者是他对吴清源的敬意,于是电影中很多的场景都是张震静静的坐着,周围一片寂静。
我认为,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意境的。
吴清源的围棋造诣自不必说,作为30年代最好的棋手之一(或许没有之一),吴清源本身就是一段传奇;如果只是想表现吴清源棋下得如何好,不如直接看棋谱算了。
导演所描绘的,其实更多的是吴清源作为一个“人”,他的想法、他的情感生活,他的为人处事。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独自一个人在屋中,四下里一片寂静的夜里,这种感觉和电影中的静坐、打禅其实很像,所以我也就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导演的想法。
其实大部分的职业棋手都是木讷类型的,很少有狂放不羁的棋手出现。
像李昌镐那样长时间只有一个姿势的棋手,在现实中会被理解成为“怪人”;而在围棋世界里,他却是一个“圣人”。
棋手的生命,和围棋是不可分的。
每次下得一手棋,之前不知道已经琢磨过多少遍,想过多少次了。
很多的棋,在脑子里面想,就足以了;至于放到台面上的棋子,往往是深思熟虑之后、认为是“最好的应手”。
虽然这样的下法,不免有失误和漏算,但是这也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双方对弈,更多比的是心理,而不是智力。
所以,这部电影,还是推荐独自观看,聚集三五个人、喝着饮料的观众,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
因爲吳清源,所以我去看《吳清源》。
他說他的人生只有兩件事:真理 圍棋。
電影裏面展示的也是這兩件事:追尋真理。
下圍棋。
即便是他的婚姻也和真理結下不解之緣,呵呵田壯壯的鏡頭出乎我意料的漂亮——一個異國人的圍棋的那種“靜”和“道”在另一個異國人的眼中投射出一個榻榻米般卻不可即的幽玄。
故事是從被棋手們塔過的榻榻米開始的。
然後,在那個高度結束。
如果說要看出來更多,這部片子脫離不了的還是個人經歷和大歷史的關係。
一個人如何在異國修為——其實沒有異國,對於棋手來説,有棋盤的地方就是棋手的國度。
有道的地方,就是心的栖所。
多少理想的有些不真實。
但是,我還是相信。
並且,人應該發呆。
張震做得最差強人意的地方就是,不能讓開始那鶴髮童顔的老人的笑顔和他的演繹聯係在一起。
畢竟他還是太年輕。
畢竟電影和人生太不一樣。
吳清源的“源”,並不同牯嶺街的少年輕狂。
人皆有少年時,惟有源頭活水來。
如果現在有誰可以說我的人生只有x件事......
对田壮壮是充满尊敬的,不敢大言不惭说像老马丁见过《盗马贼》就惊呼“叹为观止,惊为天人”,但对于他作品的深厚度已有心理防备。
一部是《盗马贼》,一部则是《猎场扎撒》,《小城之春》倒是新旧对比,津津有味。
把它们说在《吴清源》前头,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一无所知,或只看过《蓝风筝》就来拜得《吴清源》大名并且信手拈来说上一通。
以上说的貌似废话,不过田壮壮曾说自己的电影(80年代几部)是拍给21世纪的人看的。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小小的我,依然无法完全理解《盗马贼》和《猎场扎撒》的含义。
一方面可能是劣质画面影响导致,一方面又无法确定别人是否看懂。
无论如何,田壮壮一直是第五代崇高的代表人物,他化为与体制对抗的牺牲象征,被侮辱并被损害,引得人们期待着他的再一次出手。
《吴清源》也是几经风波,一度难产,拖到2007年,而且也在6月上海电影节上露脸。
其实,即便知道田壮壮对参与三大电影节竞赛单元是光荣的空白,但对于面向国际电影节的推广传播,《吴清源》的档次水准似乎已然被上海电影节所决定。
折价的判断是直接的,即便陈凯歌为首的评委会发了个最佳导演,但对于田壮壮业已拥有的成就地位而言,它似乎不值一提。
对于没有读过吴清源《天外有天》自传、只在维基人名条目上了解个大概的人,要有对围棋、对吴清源更深入认知是比较困难的(时代的肤浅?
)。
某种程度上,一般观众的修为也尚不至此。
反之,想在田壮壮电影里看得棋王争霸赛,再现黑白对弈之惨烈的不如开电视机看CCTV-5节目,或者自己招呼一人摆上一盘。
围棋似乎永远无法以高度娱乐化来观赏,尤其是一群人屏息静气观赏之余,却也无法以见得带有激烈竞争色彩的振臂高呼。
这里已不说吴清源的传奇经历,夹杂于中日之间的困境。
单只是复述,那一点乐趣都没有。
又想在影片中重现他一生,它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吴清源》只会是一部电影。
面对一美观的盆景,田壮壮修剪掉不想保留的枝桠叶子,故事只存得三四分面目,其他都藏于影像之下。
上图为王。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483674/基本上,《吴清源》印象最深的几乎来自摄影,不多的满足来源于此,简直可当日本风物片。
这不是反语,里头几个场景:海浪,芦花,细雪,光线,每一样都可以独说。
冷色,静谧。
演员上面,必须承认张震的“偏执狂”走路姿势——不过多摆动双手,肩膀紧夹肯定是有意为之,但未免太故作了些。
尤其是其中焦虑和投入的表情总觉得不恰当。
他人之说在于伊藤步出演的妻子一角上,有严重违背真实,出于演员感觉偏爱,倒觉得马马虎虎。
事实上,难受的一点正来自于篇幅巨大的寻求宗教精神寄托。
无论是红卐教还是后头那邪教,都展示得有些怪异。
张艾嘉等几个角色则可有可无,好不失落。
发现很多不足,例如阿城剧本的取舍;想到很多不解,例如为什么会有背离,但无法完整表述,推荐舒琪老师的《吴清源》解读。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5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6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7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68
“即使在最动荡的时代,也保持了不败。
”高手之所以能成为高手,靠的是境界。
生命不过是一场胜负,万事皆棋局。
推荐电影《吴清源》,并与诸位共勉。
说《吴清源》是一部如同清水一样的电影并不恰当,因为清水虽然淡而无味但不难下咽,而看《吴清源》绝对是对我的耐性的考验。
看演员名单上说有张震、张艾嘉,以为应该不错。
但看完后发现,导演使用的几乎都是远镜头,演员只能用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的情感,而当我远远地看着吴清源很痛苦时,我确实很难被感动。
在这部片中演员实实在在是导演手动的棋子,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张艾嘉在片中其实只有几个镜头。
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任务不外是:讲一个好的故事;表达一种思想(看法、观点);现在的电影有时候还要展现一下它们有多么牛逼的电影特效。
这三点可以独取其一,也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是有一点可以看到“优”的,那么它就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
就像多年前的《圣子降临》,故事极烂,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思想,但是我至今怀念,因为它把蒂法做得很完美很完美很完美。
(不知道下一部《最终幻想》什么时候上映,很期待)我多少是知道吴清源何许人也的,也自认是个业余的围棋爱好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不得不中途停下来,在维基百科上重温了吴清源的故事,以了解电影在讲什么,再一次确信吴清源是昭和棋圣——一个独霸日本棋坛16年的了不起人物。
电影完全没有交待背景、没有铺垫、没有高潮,我以为会被大书特书的新布局、镰仓十局、十番棋,都被淡处理、被弱处理、被一笔带过。
不了解吴清源故事的人根本无法看明白所讲述的故事。
电影更像是专门给吴清源看的。
看这样一部电影还比不上看维基百科。
要说电影有表达什么思想,很不起,我没有看出来,而且我把这归究于导演给的暗示不够多。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看出来,有的话留言告知一下。
在看完电影后,我有一点感概:一个人,即使是像吴清源这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围棋的人,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也会发现有太多的事与围棋无关。
人生也许就是人跑题的过程。
电影:吴清源 (图:《吴清源》海报)(完)希銳亞發表於:一个人在途上 [ http://xxxcjr.blogspot.com ]本文鏈接地址:http://xxxcjr.blogspot.com/2009/10/go-master.html
很静美,使人安静
看完片子之后,我动作变得慢条斯理,仅此而已
张震演的很日本,可惜田壮壮不上道,运镜、气氛、节奏、表演都对,但是对整体脉络的方向差了半目,终归是输。
节奏太慢了
现在人已经离上个世纪很远了吧。是不是自然主义不煽情都看不下去了...张震张艾嘉表现还好,契合角色。但最好是田壮壮,那几把刷一出来,真是清汤寡水到深入人心。
最后退出棋坛的原因为何会说是无法全胜呢?这不和其中和的思想相背吗?。。好些地方跳跃的太快,得弄本书看下才行 。。。我怎么有这么多事呢。。。太贪心了
撷取吴清源人生轨迹二三事,不拍棋局,不作第三人称。不俗,也不超然。不像作传,也无科普。从电影的存在感来说,没有吴清源,只有符号化的张震。
田壮壮把镜头对准吴清源的内心世界,所以吴的生平经历之类全然不顾,看完对吴清源还是没有任何了解。只是精神世界太慢拍,我很难理解吴清源的痛苦为哪般。
电影不比自传体小说,十番棋下到4:1即可结束,因此够了
片子一般,导演跟拍MV似的,张震太高太壮,其实不适合这角色。看了下对此片力捧的舒淇的评论,看来舒淇很热爱这种利用前景制造景深效果的中远景镜头,个个分镜都是规规整整的黄金分割位,还被她说是世界一流摄影师。。。图画很美,只要有室内戏,一定是用窗外背景测光,室内一片凉凉的暗。
田壮壮这部拍的不是电影,是寂寞...
本片整体叙述上的缺乏完整性使得本片最终也只是一部失败之作 不适合大众观看 不仅因为其中所需要的一些对围棋的认识 同时也因为拍这部传记片的视角 他无意于描述“昭和棋圣”吴清源的卓著战史 且对以往传记片所最需要说明的那些繁复的地名人名也作出了几乎是省略的处理 令人几进几出吴清源的精神世界里
正!赞!
要不是有张震,我才不看呢
神给予你围棋天赋,去追随吧!
摄影:王昱
那个拍盗马贼的田壮壮哪去了?
我真的看過嗎....
看过了 看不懂。。
围棋和神,恰好占据了我最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