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有時候分不清孩子是搗蛋胡鬧,還是發揮創意——其實亂法犯禁在最「原初」階段,還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的擴張,同樣是「學而時習之」的表現,只不過一個往創造性的結果走,而一個是走入破壞性的深處。
聽見天堂(Rosso come il cielo,2006)中的小男孩米可曼卡西偷拿爸爸的獵槍玩,因走火而失明——這是搗蛋的代價;而他的受傷已是他付出的慘痛代價,這樣,父母也就不多加責備了。
後來到盲人學校接受特殊教育,他把視覺的記憶轉化成聽覺來呈現,錄製各種聲音來展現自然界,就像柏拉圖所說復現理型的世界;男孩將自己內在遏止不住的成長騷動導向正面的創造性上,也就是藝術的創造上時,校長認為他不按布置要求來做作業,幸而他生命中出現伯樂,一名真心關懷學生的老師,不放棄他,並且加以鼓勵,才成就他後來成為著名的義大利盲人剪接師。
2、有時候生命或命運給了人天生的限制,如果家庭、社會、政府不但不負責任,甚者再加劇以抑制、框架,那麼自由就幾乎無望,而且這限制有時不是物質性的、制度性的或環境因素的,而是心理性的、情感性的或心智上的。
3、從片頭男孩只是玩耍的野性心態,到逐漸覺醒而真的投入自己的創作,這個電影讓我們看到從「好奇」到「興趣」的心理變化過程,這兩種心理、心理意義與心理反應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在佛洛姆的分析中,好奇還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異化的表現,而興趣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合一的表現。
4、這張電影海報是義大利上映時的正式海報,這個畫面從電影中一段非常動人的片段中取出來,在這棵樹上,曾經是明眼人的米可對一出生就全盲的同學描述顏色:「藍色是騎腳踏車的時候,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或者是當你泡入海水裡;棕色是樹幹的顏色,很粗糙。
」莊子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
看这部电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封面,我喜欢孩子的脸。
我深信世界上没有比BABY-FACE更美的了,每个初生的婴儿都是那样美,简直是上帝最完美的手笔。
孩子天真无邪的脸是可以震慑人心的。
外面的世界太过纷繁复杂和吵闹,我想借电影温暖自己。
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还是诸多不适应,心里正冷得哆嗦。
上帝关上一道门,必然给你开一扇窗。
我想这话跟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温暖迷人。
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都愿意相信,尤其是失意中人。
这剂麻醉针不但可以忘记痛苦,还能够照亮前方。
刚才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和主管的聊天,打断了思路。
得知了颇为意外的消息。
也许上帝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
晚上滑动手机,腾讯视频在个人喜好专栏里给推荐了一部影片。
随即打开一看,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色彩风格),所以就接着往下看了。
坦率地讲,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感人至深的片子了。
或许你我都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以前听这句话总觉得有点鸡汤,因为在我们的周围,大量现实的例子都说明了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那扇窗也会用水泥给你糊的死死的......可生活与电影毕竟是有所区别的,电影保留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一丝幻想,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些动人的故事来填充,那该得多么无聊呢。
好了,言归正传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十岁孩子(以下简称米克)的成长故事。
他从小喜欢看电影,总是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天他正在摆弄着父亲的来复枪,不料枪支走火,擦伤了他的双眼,导致他最后失明。
面对孩子即将失明(刚开始微弱的还能看见人影)的风险,父母非常的自责和难受。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上学、玩耍.......但现实是残酷的;意大利法律规定,盲人是不能上普通学校的,也就意味着米克必须要去专门的寄宿制盲人学校来完成接下来的学业。
父母无奈送米克到了学校之后,他隐约的看着即将回城的父母,当时的他还未意识到自己呆的这个学校,会成为日后改变他命运的地方。
在学校里,米克起初很难接受周围的老师同学把他当一个盲人看待,他桀骜不驯、不服从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的还是学会着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特别是好朋友的安慰和女主人公的出现,让他感觉在这里上学有了一丝归属感。
有天上课,唐老师想要教米克写字,但是米克把文具摔到了地板上。
按照一般老师的逻辑,这时候应该就怒发冲冠了,但唐老师为人师表,还是表现的特别有风度。
因为他知道初来这里的小孩难免都会如此,他们习惯不了看不见世界样子的生活、习惯不了没有父母呆在身边的生活、习惯不了没有儿时同伴相拥一起玩捉迷藏的生活.......唐老师虽说对这一切习以为常,但他还是轻声微笑着对米克说:音乐家之所以闭着眼睛去演奏乐器,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音符会蜕变,会变得更有力量;你是有五官的人,而不是只有一样........这段话深深的触动了米克的内心世界,仿佛他找到了人生当中的指路明灯一般。
在之后一次偶然机会下,米克接触到了学校的录音机,而也正是因为意外的接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用这些为数不多的录音带记录着大自然的声音。
用一种极具天赋的编辑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四季变化);可面对校长的责难,他表现的却很淡定。
那份淡定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笃定。
也许就在这声音出现在那个幽深且空荡的仓库中时,米克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和“声音”不可分割了。
对于校长来说,他理解不了米克的世界。
正如他那句:这是什么?
米克说:大自然的声音。
这还用你说?
我当然知道这是大自然的声音。
可他知道的大自然仅仅只有一成不变的规矩,教条式的遵守纪律。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天性是压根发挥不出来的,所以这里很讽刺的一点是,大多数的孩子最后都加入了米克的话剧排练,而校长这边却显得冷冷清清。
因为他不知道孩子要什么,他只知道让家长高兴,其实让孩子表现的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并不是家长们希望的,家长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即便知道了自己有某种身体上的缺陷,但他们依然能坦诚的接受自己,并学着热爱生活中的自己。
一味的试图去伪装自己,试图让自己变得和正常人一样,那不是教育,那是自欺欺人,是毁人前途。
最后米克导演的话剧获得了唐老师的认可与肯定,也获得了所有父母及其钢铁厂盲人朋友们的认可,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也许,他们的父母自此之后,再也不会对于孩子在这里上学有负罪感了,因为孩子在这里也能释放自己的天性,并且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回到现实层面,米克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也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电影剪辑师;但如果米克没有遇到女主人公,没有遇到一个脾气好的可以和他并肩作战的好朋友、没有遇到一个启发他心智的唐老师、没有遇到一个和他有着相同遭遇但却有着不同生命轨迹的钢铁厂朋友........我想他的成长路径必然会是另一番模样。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相信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应该且必将是去认真的倾听它、然后真诚的去表达。
因为所有对时间的荒废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无情辜负。
这条引荐语是搬运豆友hanlaner的;在刷这部电影豆瓣影评的时候,看到这句话一下子让我笑了,发自内心的笑了。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了很感动,感觉在长沙这个阴冷孤单的晚上有了一点可以取暖的东西。
一句话就够了。
(煽情了回来!
)意大利的片子啊,总是在慢慢的叙述中让你感到生命的温情和奔放;这部电影也一样,有着《邮差》一样关于声音的记录,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一样,有非常浓郁的清新的意大利味道,与《放牛班的春天》一样是一部关于一群男孩的故事;[引自豆友木猎人] 电影背景时期是在1970年的夏天,正值意大利社会动荡时期,是属于意大利工人的阶级运动的期间,在1969-1973的四年阶级抗争中,工人和学生并肩作战,一起走上街头,为生活的各个领域(租金,房屋,学校,交通,价格,健康,监狱条件等等)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在长期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工人和农民,为了自己的生活自由和平等站上了街头,表达他们应该有的权利。
所以,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将这部电影置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肯定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开朗却怕黑的小男生在一次意外中失明了,所以在来到新的盲人学校是及其不适应,原以为会慢慢适应得像校长一样长大只是成为计划好的电话接线员等;但是,那样怎么还会有故事呢!
于是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小男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敢,用自己的天赋证明给别人看,对人生的掌握,无论是谁,又有怎样的生活缺陷,那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的抒情的讲完了,剩下的温情,只能你们自己去看去感受,那缓慢却不失悸动的情节和节奏,那孩童的对生命的热情和对待生活的纯真,你可能不会再有,但是依然能拨起你心中的涟漪,让你第二天起来,觉得世界可能还是可以接受的,还是有你可以喜爱和坚持的。
接下来讲讲这部电影想讲的是什么?
除了上面所讲的温情和对生命的热情以外,我以为,这部电影放在1970的夏天是很有含义的。
这时候正是1969年那个“火热的秋天”经过1970年的万物复苏季节后的第一个盛夏,正是推动阶级运动的最佳时期,也正是可以大胆的表达出内心诉求的时机;那时的意大利政府,将盲人和视力正常的孩子分开教学这样一条规定是写进法律的,即使你觉得还可以在学校里面正常学习,那也是不允许的,因为那样就违反法律了。
这样分类的结果就是盲人学校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不能享受视力正常孩子应该有的教育权,同时也被剥夺了自由意志,人生道路就此被设定,稍微违抗就是错!
熟悉基督教或者圣经的同学应该会了解到关于撒旦的故事。
在撒旦和上帝的竞争里面,撒旦要想全部子民都违背上帝的旨意,为什么不直接通过神力改变子民们的思想就好了?
那是因为在基督教里面,“Free Will”自由意志是最重要的,是人的基本权利啊。
所以撒旦只能通过各种欺骗和诱惑,使得子民在面对选择前自行选择去违背上帝的旨意。
听见天堂的地方,不就是最靠近天堂的教堂吗?
那这部电影的场景就是类似教堂那样的学校,有很多的修女。
可是却用一条又一条的规定和约束去限制每一个孩子的自由成长和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这是不被允许的!
最后的老师组织罢工和宣权运动,校长被免职,以及盲人孩子独奏会的满席而坐都是对自由意志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这是导演想表达的主题吧!
不要失去人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未来会经历什么啊
《听见天堂》是2006年 导演: 克利斯提诺·波顿执导 卢卡·卡波里提 / 马可·科奇主演并于这是一部在2006年上映的冷门佳片。
不得不说,意大利导演非常擅长用电影讲故事。
导演凭借着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然而,它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听见天堂》影片讲述的是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的工作伙伴,意大利音效师米可·曼卡西在上世纪70年代身为盲童的成长故事。
米可在八岁时因意外而逐渐失去了视力,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反而寻找出他对声音独特的敏锐天赋。
逐渐引领他在以炫丽的视觉艺术著称的电影产业里,成为一位专业的音效师与音乐家。
而今天这部《听见天堂》的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在一次电影拍摄过程的闲中,米可聊到他在一所与世隔绝的非凡学校长大。
在70年代的意大利,失去视力就代表着失去一切的希望,只能学习成为一名电话接线生或编织工。
但学童为了获得校方对视障者的尊重与实践自我梦想的权利,而不断地向学校进行抗争。
克里斯提诺·波顿被米可讲述的这个故事触动了。
因此一部关于梦想与勇气的动人电影就此诞生。
影片中的米克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拥有着一双深邃的明眸,天性活泼好动,十分热爱电影,每周末都会同家人去一起影院,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影片的开头,是一群孩子在玩捉迷藏,蒙着眼睛的小男主人公米克就这样闯进观众的眼里。
在他摘下眼罩之后,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像是在阳光照射下,那么灵动又富有生机。
但这也预示着后面的剧情,贪玩的米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拿起了那把改变他命运的猎枪。
一声巨响,荧幕一黑,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再亮起时,就只有米克躺在地板上,满目鲜血。
从此,上帝便关上了米克的眼睛。
他的视力基本为零,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黑影,这给幼小的米克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在那个年代,意大利对于双目失明的孩子就学问题有着严格的规定,那就是不得再进入普通学校上学。
于是米克的父母不得已将米可送入盲童学校。
那是一所规矩森严的学校。
校长自己也是一位盲人。
所以在他的认知中,身为盲人的孩子已经是先天的弱者了,只有更规矩些,努力学习一门谋生的手艺才能生活下去。
面对这里的一切,米克表现得十分抗拒。
他一开始不肯学习打盲文,编织等技能。
直到他无意中听到了录音机里传出来的美妙声音,他便开始沉迷于收集各种声音,然后再合辑成一场场奇妙的剧场。
他开始了反抗,恰好,他的不同之处被教习文化的唐老师察觉。
这个善良的老师告诉他,除了视觉,他还拥有听觉,不能看到世界,那就去倾听这个世界。
于是米克便走上了用听觉代替视觉,去看这个世界的美丽的道路。
米克如此举动在盲校校长看来是“不务正业”,他勒令要将米克赶出学校。
但是,米克的创造性行为已经影响到了他身边的同学,老师,甚至钢铁厂他的工人。
于是大家联合起来,与校长作抗争,最后赢得主动权,米克和他的小伙伴们得以用声音给家长上演了一场完美的汇报演出。
影片的感人之处:除了将米克在生命受挫时仍不放弃希望的勇气,以真实而不煽情的方式诠释出来之外,更在于整部电影拍摄的过程。
从一开始筹拍这部电影,导演就希望电影里的部分演员是由真实生活中的盲童担任演出。
因为他们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障碍,他们就是电影当中的角色。
因此,本片最大的挑战即是如何将一般演员与视障演员融合在电影中。
视障演员的加入,提高了制作上的困难度,也赋予影片更深一层的意涵。
选角的过程大约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剧组巡回意大利全国,发现一些充满天份的孩童。
打动剧组的不只是他们的自然表演,还有他们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充分显现出的对生命的热情与决心。
在漫长的集体表演训练中,视障孩童学习如何在电影中演出,一般孩童则学习视障孩童的动作。
最后,一种不可思议的协调感在电影当中完美的展现出来。
与此同时,除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情之外。
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还融入了70年代意大利动荡的社会状态。
自由意识形态的高涨与社会运动的兴起,学生与劳工涌上了街头抗议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学校里对既有体制的奋力抗争。
他迫切地透过《听见天堂》传递着一个共通的理念: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中,每个人都有勇敢去追求梦想的权利。
电影中的米克可以用录音机去收录世界上的声音,而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我们看到的四季是春的万物复苏,夏的热浪炎炎,秋的黄叶纷飞,冬的皑皑白雪。
而在米克的世界里,春是雨滴,夏是蝉鸣,秋是狂风,冬是旱雷。
他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一点点收集声音,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听觉世界。
生理的残障,是障碍却又非障碍。
孩子们心灵的自由为声音插上了翅膀,这欣喜也就超越了漫无边际的黑暗。
SJBD补标
——《听见天堂》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
”这是影片介绍的第一句话,也是海伦·凯勒曾讲过的。
但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那扇关着的门,而忽略的另一扇已被打开。
因此,米克抱怨“上帝如果爱我,就不会让我失明”。
聪明活泼的小米克失明了,他起初不接受这个现实,告诉别人自己能够看见,骗自己那扇关着的门没有上锁。
当黑夜再次来临,他才明白那个锁早已锈迹斑斑。
逃避,小米克躲在了床底下。
幸赖有盲校的唐老师,告诉他另一扇门的方向。
“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
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
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 小米克最终在那扇“敞开的门”前听到万物的声音,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听”的想象力和自由。
电影以一个童话故事结尾,但这个影片却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有五个感官,为什么有时只用一个?
因为当其他四个关闭时,那一个会直通你的心,最能用心感受。
指挥家闭眼倾听音乐的澎湃,亲吻时闭眼感受嘴唇的温暖,品酒时闭眼回味美酒的香醇......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蜜蜂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
这个由于蜜蜂对光的喜爱,像小米克当初那样,偏执地认为那扇门没有上锁。
然而,结果只能把自己置之死地。
假若蜜蜂闭上眼睛,凭感觉沿瓶飞撞,或者凭听觉感受气流声音,想必它定能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获得自由和新生。
时下流行一句话“我就像一只趴在窗户玻璃上的蜜蜂,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
”当我们的出路模糊时,就像小米克一样搭一座心桥,出路不是靠眼睛去寻找,而是靠心。
唐老师: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问问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
捧着它,感受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hey,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
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菲利契:喂,米可,你看得见么? 米可:当然啊,你什么时候看不见的? 菲利契:从出生就这样了,颜色是什么样子? 米可:棒极了 菲利契: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米可:蓝色 菲利契:蓝色像什么? 米可: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的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 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吧? 菲利契:是很粗糙,那……红色呢?
米可: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近一年来,不知道为什么失眠老是困扰着我,自己去找了一些催眠的CD来听,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你的灵魂和心灵永远保持清明的关照,能照见一切却什么也不是."我从未体会过这种感觉,准确的说,我从未被真正的催眠过,每次我都很清醒,我做不到放松下来,完全的相信一个人,完全的按照他的暗示去睡眠.我想电影里的主角米克一定能够体会到这样美妙的感觉.是什么让我如此紧张?我一直很疑惑.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大概找到了答案.我太依赖外界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依赖我的眼睛,它近视450度,看东西很模糊,于是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戴眼镜,没有眼镜我茫然不知所措;我依赖我的耳朵,我每天要接受很多声音,我不敢戴MP3上街,我怕因此错过车子的鸣笛声;我依赖我的嘴巴,我每天要说很多话,要吃很多东西,我不敢让它停下它的工作;我依赖我的四肢,我每天要拿很多东西,走很多路,我需要他们带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我甚至依赖着我们本身制造出来的很多东西,比如电脑,电视,电话.如果有一天,这些消失,我会烦躁不安,总觉得自己缺失了什么.盲校的唐老师这样跟米克说:我也能看见,这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
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
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的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看到这里,我突然变的有那么一点点清明起来,失去一样东西,也许还不算太坏,我还拥有着其他的东西。
我不戴眼镜,我还能依稀看见影象,我有敏锐的耳朵,不太坏;我戴上耳机,我还能看见周围事物的发展,不太坏;我闭上嘴巴,我还有鼻子可以呼吸,我还有手可以写字,同样能表达我的想法,不太坏;我绑上手脚,我还有身体可以挪动,不太坏;我不上网,不看电视,不说电话,我还能看书,看风景,穿越千山万水来到电话的另一端,不太坏。
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也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只要你的灵魂和心灵永远保持清明的关照。
米克眼睛看不见,他还有敏锐的耳朵,于是他选择了用声音来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
我也学着闭上眼睛,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听到很多车呼啸而过,声音粗而短促的是客车,声音尖锐而刺耳的是摩托车,声音处于两者之间的是轿车;我听见雨夹着风凛冽的扑面而来,听得我打了一个冷颤;我听见往来的人谈话声吵闹声孤独行走的落寞声;偶尔还有一只小狗的吠声。
原来听的世界也可以这样的丰富多彩。
米克依靠着这些听得到的世界,成为意大利电影界最著名的声音剪接师。
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品尝到的世界,闻到的世界,触摸到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可以看见一朵花开的艳丽,可以听见一朵花开的声音,可以品尝一朵花开的甜蜜,可以闻一朵花开的芬芳,可以触摸一朵花开的绽放。
所有的事物就象这朵花开一样多种多样,我们不仅仅可以用眼睛去看到,还可以听到,品尝到,闻到,触摸到。
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天堂也是如此,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天堂,还可以听见天堂,品尝到天堂,闻到天堂,触摸到天堂。
我想我今天晚上是该好好睡上一觉了.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里看到说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这句话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影片相比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影片比《放》更好。
因为,在我看来,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音乐老师改变了被教育者们乃至社会所放弃的一群孩子。
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称作“人渣”的孩子们当做“人”去发现、培养,才有了后来自信自强、令人自豪的孩子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任何怀有“教育梦想”的人们热血沸腾的影片,它使人们相信,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听见春天》则完全不同。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
”;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
(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
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
——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
)我认为这才是更正确的教育态度。
记得以前学教育学时,有种观点说,孩子是白纸,随便人们在上面抹上什么样的画。
甚至有个教育家说,(不记得是哪个了)给我100个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人才。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一点也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张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
孩子不是白纸,他生来就有他自己的优缺点,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比如,一个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人,培养起来肯定会比缺乏这方面神经的人事半功倍得多。
想想,如果《放》里那个老师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学生,又哪来的教育灵感!
当然,我不是否认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唐老师的点醒,也许米可就这么自暴自弃下去了也不一定。
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老师遇到了正确的学生,而《听见天堂》则是,正确的学生遇到了正确的老师。
教育是施教者与被教者的互动,忽视任何一方而强调另一方都是不对的。
然而现在的教育其实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当白纸,随便涂都无所谓的观点)、压长弃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压制另类的放弃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几个人才!!
喊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却依旧如此多病态之教,枉费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后人:因材施教!
这部电影探讨了,是否盲人应该和正常人分开学习,以及是否应该把他们的未来限定在替人纺织和接电话的两个工种上面的问题。
实际上是在质疑,是否要用成见去限定一个人的发展空间的问题。
男主角本是一个正常孩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家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以及和爸爸讨论一些他不理解的事情。
意外使他几乎失明。
按照当时意大利的规定,盲人必须和正常人就读不同的学校,于是他被迫转学。
离开了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他开始适应盲人寄宿学校的生活。
学校的教育模式围绕着怎样让盲人成年后可以进行纺织工和接线员的工作,展开教育。
当然还有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课程,以及户外玩耍的时间。
男主谈不上厌恶,但他很排斥这一切。
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盲,认为自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他不想把自己限定在和一群盲人一起被刻板印象管理。
一次被罚回寝室思过,他四处游荡,发现了学校里的录音机,他对这种可以记录声音的工具,本能地感兴趣,于是私自收藏了起来。
这个学校的老师是一个很具人文关怀精神的人,他鼓励学生们通过触摸、嗅闻各种事物,去多角度理解自己不能看到的存在。
老师的话抚平了男主心中的褶皱,并点拨他,为何不调动其他感官去感受事物呢。
你失去了很多,但你仍拥有很多。
男主在自由活动时间结识了女孩,她聪明并且心思细腻,措辞之间非常照顾男主的自尊心。
他们互相都很开心可以认识新的玩伴。
男主很开心终于可以认识一个不盲的同伴,可以一起去更远的地方。
女孩一方面同情男孩,一方面对于男孩的想象力尊重并充满好奇。
他们在去电影院的路上遇到了工会游行。
还结识了新朋友,他也是盲人。
他作为一个成人,在送这两个孩子回家的路上,解答了孩子们的疑问——盲人长大了可以干什么,盲人也有很多种可能性吗,盲人也可以拥有正常人一样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权利和力量吗?
这个成人用语言和生存状态让孩子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想象和信心。
回到学校后,男孩更加专注在用录音机进行创作的活动中。
虽然途中经历波折,录音机被校长缴掉,但也有开明的老师悄悄交还给了他。
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创作。
这次的主题是王子为营救公主大战恶龙的故事。
女孩负责写故事,扮演公主,还要念旁白。
男孩认为这样太单调,他需要更多人加入。
这个故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太吸引人——有邪恶的反派恶龙,还有打斗场面。
于是从一个人加入开始,慢慢变成了一群人。
他们有各自的角色,并且开发出各种音效。
孩子们很好奇为什么男主可以想到制作音效的点子。
男主说,他喜欢看电影,电影给了他很多灵感。
他建议大家都应该去感受电影的魅力,即使看不到,也因为有音效有台词,能让所有人懂。
于是大家趁着看管他们的工作人员睡着的机会,一起悄悄手拉手溜去了附近的电影院。
即使不能看到,但是通过声音,还有男主和女孩的讲解,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声音的乐趣。
世界被打开了,顿时宽阔起来。
眼看着作品快要完成,可是他们的行动被心怀刻板管理理念的校长发现了。
校长不认可这种探索方式,再次缴掉了录音机。
老师听了男主的录音磁带,他非常惊喜和欣赏这个作品的创意。
他与校长对峙,坚持应该允许这种行为,并且支持用男孩的作品作为面向家长的汇报演出的节目。
校长坚持己见,男主面临着要被遣返回家。
女孩突然想到了可以求助于那个在游行上结识的盲人朋友。
而这个朋友也非常讲义气的召集了工会游行示威,还组织了学生罢课抗议。
校长面对压力依旧无动于衷。
老师在同事的点拨下,决定自己去主持这个决定,他决定了汇报演出的主题。
他要让孩子们的才华,被父母们,被外界看到。
汇报演出当天,要求每个观看的父母都戴上黑色的绑带遮住眼睛,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去听,听这场演出。
孩子们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世界和他们的力量。
这股力量是最原始的生命力,它不该被禁锢在小小的学校。
不光是孩子,父母也通过这场演出获得了很多。
他们更加理解和自己同为人的、盲人孩子的应有的权利,以及不该用刻板印象去对待失去视力的人。
这种影响不仅仅在这个学校,也在整个意大利发酵,最终迎来了真正的改变——盲人学校被取消,盲人拥有正常人一样的就学权利。
而这部影片的男主,这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他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电影配乐师。
尽量去除歧视和偏见的有色眼镜,用更多理解和包容去对待那些失去了很多的人,才会让他们重新被点亮。
纯真温馨,简单质朴。小男生长的好像卡卡呀~有时候,听见天堂比看见天堂更重要。DL:aqxqutag#
我们看见了很多,却忘了去倾听心灵的声音
故事空洞在我的角度 又臭又长
這有什么好看啊?!
好纠结啊,米克长达后到底和没和帮佣的女儿修成正果啊!!!!好老师~~~坏校长!!
如今对于这种中规中矩的儿童题材的剧情片,真心喜欢不来。
工整的儿童励志片,总觉得差一口气。能有盲童这种题材已是不易,不知是否因为这个,大家打分都手下留情、高看一眼。它真有那么好么?尽管全片没有大毛病,但完全看不进去好伐,就好像《新闻联播》拍的不错,也看不进去,一样的感觉
当初买下这张碟,只是想看一个单纯干净的故事,事实证明我买对了。
这类温情文艺片我居然才给三星似乎有点不太对…但感觉就是一般般阿 也没有一次性看完 也没有哭
看之前就知道这片免不了有些煽情,但最后仍被他打动。
故事稍弱,但也没有乱煽情。声音和画面太漂亮了!
相对于小男主的精湛演技,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故事叙述还是俗套了一点~张力和渲染都不够煽情~或许平淡中蕴藏着力量~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更加夸张一点~
《听见天堂》很美得片名也是一个很美很美的故事
可爱的孩子们
小男孩实现梦想,还有四感,我看这电影的时候睡得五感全失,菲力契小胖子很可爱
用此片简介中的一句话概括“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再加一句,只要你用心~
米可多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好可爱的孩子们好温暖的故事好治愈的电影 看到最后姐姐我各种泪流满面T^T强烈推荐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宝贵的
一般般
快哭了。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