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主演:冯远征,耿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2

《百花深处》剧照

《百花深处》长篇影评

 1 ) 百花最深处

十分钟,从有到无。

2003年,城乡结合处面临拆迁的老百姓,开篇简单的几下镜头描述便有了十几年前皇城下飞速发展的脚步,宏观来看,整部片并没有给出一幅北京城发展全貌的图景,但以“拆迁”,“搬家”为大背景,清楚的交代出百姓跟随时代风潮和社会发展,涌入“快速路”的赶超心理(但以一个疯子作为主要人物来描述也许是对这种“赶超心理”产生的病态感一样的理解和社会发展对于人们情怀上的矛盾吧。

) 10分钟的片子也许谁也做不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放在这样一种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舞台上来pk和进行发挥时难免要被人过度解读,甚至产生对北京或对中国人现状的过度解读,简单从情节和主题上聊一聊:情节上:首先,3处对比 a.人物态度上,耿乐饰演的司机开始是对冯远征饰演的老人持一种对待“客户”的态度,对话客气,“职业性”地问一些搬家的问题,在老人引导之下来到一处残破的废墟时发现上当,对老人的戏弄非常生气,而后得知老人是疯子后又转念“欺骗” 老人假装搬家,最后的笑容又是欣慰的。

b.老人(冯远征)的疑惑和熟悉在几人去搬家的路上,老人先是对方向感到疑惑,认为是走错了路,而耿乐却调侃道“真正的老北京都不认识北京”,其实有一些暗喻老一代的封闭和压抑,像耿乐这个年龄段的人早已经走进了新时代。

而后老人对“胡同”外的路上有一条沟又是如此的熟悉,又体现上一代“封闭”中的情怀。

c.景物和时间的前后安排影片一开始很明显是在早上,逐渐到了下午又到黄昏,最后到夕阳,树下是一位满眼期待着“回家”却顾影自怜的老人。

第二, 不同的人对这样一位“疯子”的态度 a. 耿乐一行人 在得知老人是疯子几人虽然是生气,但是并不想与老人争执,反而很快的理解,而后“欺骗”老人,让老人“回家”。

b. 耿乐的老板 通过一个电话提醒员工这人是个疯子,还说公司里有好几个人都被他“耍”了,暗示之前并没有人理解老人,只是以为他是一个疯子。

c. 路人一位骑车的路人经过时看到几人的 荒诞举动吓得转头离开。

主题层面: 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落叶归根”的大思想,凯歌导演也许想不到,十几年以后我们拍出了流浪地球,在危难来临时,我们甚至带上自己的家,去追寻一个安全的归处。

 2 ) 时代变迁抹不去心中的“百花深处”

故事讲述了被称作“疯子”的冯先生找了搬家公司帮忙搬家,在别人是一大块平地的“百花深处”,在冯先生眼中仍旧是自己原先的家。

工人们从原先的疑惑,到为了钱开着玩笑帮忙“搬家”,再到不小心打碎“花瓶”,让冯先生痛哭不止,而心有愧疚。

在回去的路上,因为没有听冯先生的话,车子掉进了一个沟里,却意外发现了冯先生的铃铛。

冯先生高兴地拿着铃铛往“百花深处”奔跑,向着曾经的家奔跑。

影片开始用了一个跟镜头,从一个架子被抬起来,到楼底下,让后将镜头向上一移,突出了楼房的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迅速。

在马上到“百花深处”的地方,用来隐喻蒙太奇,把冯先生的高兴,工人的疑惑和周围环境的破败都表现了出来,为之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搬家时,背景音乐用了比较欢快的曲子,体现出搬家工人们心里把这个搬家当作一件玩笑事,在搬家具的过程中,不同家具也用上了不同的拟音,紫檀衣橱用了木头摩擦的声音,鱼缸用了水声,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更加有代入感;同时,家具中的大衣柜和紫檀衣橱,还有花瓶的位置不同,更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不同;在搬家的时候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看到他们还以为见了鬼了,然后逃走了,也表达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隔阂,“逃走”一动作体现了对旧文化的“抛弃”。

在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冯先生蹲下痛哭一段,运用了一个推镜头,着重突出了冯先生的伤心,缓慢地推进也是产生的外化的情绪力量。

最后结尾处,工人们看着“百花深处”,从一副动态的水墨画变成了现在的平地,水墨画代表着过去的“百花深处”,过去冯先生的家,更代表着过去的旧时代文化,现在的平地则是代表着新时代文化,水墨画的动态是旧时代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过程。

冯先生拿着捡到的铃铛向着“百花深处”跑去时,用到了剪影,突出了冯先生的轮廓特征和动作延展性,把他蹦跳着的动作完全展现了出来,体现出冯先生的高兴。

冯先生的“冯”和“疯”一个音,暗示了冯先生实为一个疯子,他无法融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因为现代社会发展地太快了,很多人都忘记了旧时代的传统文化。

同时,影片中的“百花深处”也不仅仅是这个叫做“百花深处”的胡同,更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与回忆。

影片呼吁了观众,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不能忘却过去的“百花深处”。

 3 ) 主观重塑世界 ——评陈凯歌短片《百花深处》

情怀,让一个人成了疯子。

我老家拆了将近十一个月了,那张门牌也是摆在床边大半年矣。

老家,旧城,是一个人童年与青春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或许是那份对老家的情怀,让他成了疯子,有了去久违却已然是广袤黄土地的“老家”搬家的故事。

陈凯歌导演的这个历经沧桑的短片,表达了对旧城改造的别样思考。

这短片善用仰拍与俯拍的不同拍摄角度对比来展现人物的地位。

在开场时疯子求搬运车司机载他一程的外反打镜头,以及到达疯子的故地一开始都是对疯子采用俯拍,对搬运工采用仰拍,后来改为对搬运工采用俯拍,对疯子采用仰拍,体现了搬运工们为疯子的顽固与执念所折服。

此外,在表现新房与摩天大楼的镜头采用仰拍的主观镜头,让观者在疯子的视角感受这些现代建筑对疯子的一种压迫,以及在平常人眼中的宏伟。

除此之外,在去农村的路上进行主观镜头的组接,充分展现从疯子视角的城市与在作者视角的疯子。

在疯子刚到乡村时,采用了升镜头,用俯拍的大全景展现出废墟的全貌以及疯子的在这废墟中的渺小。

巧妙借用自然光线,表现城乡冷与暖。

在拍摄城市的片段中由于是阴天,多为云层的散射光,使得环境显得昏暗,偏蓝,偏冷色调。

然而到了后来,拍摄乡村的景象时,夕阳欲陲,呈现出温暖的景象,这正好反应了疯子的内心——城市的那种冰冷僵硬与乡村、故地的温暖与柔和,任凭是黄土地上的废墟,也因拥有曾经的味道而值得回味。

尤其到了最后,搬运工们帮疯子“搬”完了家,疯子一副激动的样子冲向那株橡树,那是夕阳将近地平线,且正好是背光,因此有了剪影的效果,渲染了氛围,为短片画上了令人难忘的“句号”。

此外,在拍摄疯子时多用正侧光,其中在城市时由于是阴天要人工补光,而在乡村则借落日的光,勾勒出疯子的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框架构图,既强调了环境又为影片奠定下了情感基调。

在去往乡村的路上,借用了废弃的房屋中挖空的窗子,拍摄边上道路驶去的车子,使得废墟给人一种压抑的沉闷的悲伤的感受。

在搬运工不解疯子之心而驱车离开时拍摄车内的后视镜,让镜中的疯子一人与车内众人的影响进行组接疯子与搬运工二者形成对比,表现出疯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此外,隐喻蒙太奇的运用,有个镜头拍摄事实中不存在的花瓶落碎在地,帮助观者还原了疯子眼中的世界,增强了短片的叙事能力。

陈凯歌2002年在《十分钟我们老去》短篇集小号篇第七部的短片《百花深处》以老北京“百花深处”胡同拆除为背景,通过一疯子(冯远征饰)这一反常的人设,荒诞的情节设定,带给人不同的观感,传递了对家的热爱,以及对旧城改造的思考。

旧城不旧,改造留情。

十多年后,的今天,又上演了与入世之初相似的,甚至更疯狂的拆除热潮,在拆除的过程中少有人能注意对旧城的保护。

有些人人物自己已经在保护,认为只要文保单位不拆就为合理,可是,他们忽略了现在的旧城中的更多,对于以后都是文物,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更迭,这些文物上凝固了愈来愈多的乡愁,愈来愈多的童年与青春的记忆,他们因有了更多的故事,而更有价值。

平民的记忆也值得留存,平民的屋舍也值得保护,他们不但是一个人的岁月的象征,而且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不论贵贱都是文化的结晶。

应此,旧城改造应该落实到“改”,而不应乱拆,这样只有损失与肤浅的获得感——那些仿造的淋漓尽致的建筑,而只能凭情怀由主观重塑世界。

我的老家|打锡巷1-1号QYuQi[首篇短片影评]2019年10月5日

 4 ) 《百花深处》:百花绽放已去,深处故人何存。

新旧更替,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则,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下,有多少文明被摧毁,时代摧毁的不只是那些破旧的建筑,更多的还是那些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关于“根”的归属。

陈凯歌的这部短片,短小精悍,以平实而幽默的表达、深刻而沉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情切哀浓、笑中带泪。

片中的冯先生,不,应该说是“疯”先生,他是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者。

讲话时不时会翘起的兰花指,兰花指正是京剧文化的代表动作,而他的住所百花深处胡同是北京较为优雅的住所,传说万历年间有一对姓张的夫妇在这里植花种树,使这里成了一处优雅的所在,城中名人雅士多前往游赏,因此称之为:“百花深处”,而他的家具里也有着紫檀木的柜子,这种柜子在明清时代一般是王亲贵族才能使用,这几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在北京的生活,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种文化中,老北京文化对他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所代表的就是旧时代的那群人,他在这里生活的太久了,这里就是他根,他的归属。

当新时代来临,精神家园被摧毁,他“疯”了,一次一次的自言自语,“这不在这的吗,”他眼中的“家”是存在于老一辈人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在他对着废墟一遍又一遍的描述着曾经建筑的位置时,我们不仅会反思,他是真的“疯”了吗,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当我们对着新时代的成就沾沾自喜时,是否也会想到我们牺牲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搬家队的一群人代表的是新时代的一类人,他们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些老北京文化在他们身上早已不见踪影。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标准模样,凡事有偿而为,对比《老炮》中六爷,老北京人都有一个热心肠,凡事都是一句话的事,有事您说话,这样的人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才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下来的。

在新旧文化的更替中就会有摩擦的产生,而搬家时花瓶的打碎,正是这种摩擦的象征,时代更替必定是要付出些许代价。

那棵大槐树孤零零的立在那,周围已经是一片废墟,远处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这仅存的一点文化也是在艰难的生存,虽说新的最终会代替旧的,但旧的并不是要完全摒弃,就像铛和铃最后的结合,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影片最后出现了百花深处胡同的水墨画,这是整个片子的点睛之笔,虚虚实实,这才是人们心中那个美丽的胡同,那个曾经的美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我们牺牲了太多,需要有人来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给精神找到一个归所。

END

 5 ) 百花带来深处思考

《百花深处》这部影片虽然不属于三大电影主题:生、死、爱,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坚守合第五代导演及当今人们对于“寻根”的期待与追求。

陈凯歌的”冯先生” 应远而生,导演及演员的塑造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守旧“一派对于故土的依恋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顺应历史思辨时,表现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努力生活,并在舶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时坚守自己传承的积极民族心里。

同时,借助搬家公司工头作对比,批判了“消费主义”,讽刺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产生隔闯的现实,希望新老两代的文化认同共存,在发展新文化时不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所有文化都能抱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故而,影片值得观影者回味与深思。

 6 ) 心中一方情怀忆,百花深处有人家

《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影片,该片讲述了老北京冯先生请搬家队帮自己搬在百花深处胡同一个已不存在的家,被认为是疯子,但最后从活在美好回忆不愿接受现实到释怀并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影片主角冯先生代表了被城市化洪流牺牲了需求的一部分人。

当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必然趋势,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人们的需求与情怀产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新生活,但也别忘了在心中留一方天地给情怀。

搬家队车中的中国结随着车子晃晃荡荡来到被拆成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一个镜头从未拆完房子的相框中用框架式构图记录下如今的百花深处,给观众一种胡同文化只剩这残破的一隅,现代化大潮中,传统文化日益被圈禁的感觉。

搬家队的人为了钱,帮冯先生搬家,这一段的无实物表演运用声画措置的新形势给人以真实感,也将“搬家具”的讽刺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搬的是灯座,打碎的却是花瓶,其实是冯先生的主观情感错乱了时空。

看到伤心的冯先生,搬家队的打工仔也有了一些动容。

影片的结尾处,冯先生的铜铃声让他在百花深处的家又重现在大家眼前,陈凯歌导演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如梦般朦胧的将黄顶红墙的老北京建筑呈现,胡同的叫卖声,悠远绵长的鸽哨声,将所有人带入属于自己的,最难忘的回忆中。

最后一个大全景镜头背光拍摄冯先生举着铜铃,一边高兴地喊着:“搬新家咯!

搬新家咯!

”一边朝着大槐树跑去的身影,形成富有意境的剪影?

表达出冯先生对过去的释怀,决定将美好的回忆存放在心底,接受新时代新生活的到来。

一顶黄帽子,一身红衣裤,常带笑容小心翼翼的老北京冯先生令人久久难忘。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一定有一处如百花深处般的地方,或是童年的摇篮,或是故乡的红砖灰瓦房,它承载了太多美好,但随时间的流逝,记忆逐渐虚焦,变淡。

但愿心中留一方天地,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偶尔将它忆起。

 7 ) 《电影导论》谈《百花深处》

电影导论9.4陈涛 / 2017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摘取自 《电影导论》第一章 导演 一、“隐藏”的作者 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是2002年出品的电影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res Older)的十五部短片之一。

这部电影合集是由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邀请十五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拍摄而成的,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十五部短片的时长皆为十分钟,并且都以“时间”为影片主题。

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中国导演,陈凯歌在《百花深处》中讲述了一个“疯子”搬家的故事:老北京居民冯(疯)先生请人搬家,但当搬家的汽车穿过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观众能看到的只是一棵孤单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冯先生所谓的位于“百花胡同”深处的“家”其实根本不存在。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这片被拆迁的废墟上上演了。

但随着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铛儿”,并与他手中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时,充满古朴记忆的清脆铃铛声便在空中回响。

这时工人们也迷惑了,开始怀疑冯先生的“疯”与其住处的“虚”(图1)。

演员冯远征以具有传统戏曲、相声色彩的动作(如兰花指、小碎步)和语言(如高腔调、京片子)的表演方式,塑造了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老北京式的堂吉诃德形象。

从主题上来说,这一“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直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随处可见的拆迁现象,表达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空间拆迁给北京的城与人带来的影响和创伤,以及所引发的对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隔离与破坏。

影片以“空间”变化来表现“时间”流逝,两个永恒的主题在短片中实现了精彩的碰撞与融合。

图1 《百花深处》(陈凯歌,2002)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影片中“隐藏”的一个角色。

从视角来看,整部电影大部分的镜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镜头,但借由摄影机,观众分明看到了被砸碎的花瓶等第一人称的主观镜头。

而从声音来说,观众也能听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鱼缸中的水声和游鱼扑打声等画外音。

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觉得疑惑:到底哪些画面和声音是真实或“正确”的,哪些又是虚假或“错误”的呢?因此,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同时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回忆的两个空间中体验,这无疑令这一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变得复杂而厚重。

影片最后,顺着拆迁工人的目光,观众看到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为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演化成一幅写意的、充满宁静和谐韵味的水墨丹青,而土坡中曾经被掩埋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这一幕无疑将影片情节推向了高潮,似乎工人们也听到了老北京胡同中“磨剪子”的吆喝,看到了四合院的砖瓦。

与此同时,观众从疑惑转变为震撼:影片借由水墨丹青,希望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再现”记忆,“挽留”时间,“缅怀”传统和“批判”现实。

水墨丹青不仅仅表现了一种诗意的艺术效果,更传达了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非现实性的、“消失”的画面和美学。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2002)8.52002 / 西班牙 英国 德国 芬兰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 剧情 / 陈凯歌 维克多·艾里斯 沃纳·赫尔佐格 吉姆·贾木许 阿基·考里斯马基 斯派克·李 维姆·文德斯 / 冯远征 耿乐

 8 ) 百花深处禁锢的灵魂-《百花深处》影评

一、导演评析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负重对人精神的制约和影响,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影片中具有浓烈的人文精神。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百花深处》这部影片就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的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二、画框构图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接到电话返回时,镜子中是冯先生与那棵大槐树,将冯先生与大槐树框在一个框架中,体现出冯先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他的灵魂被禁锢在过去的那棵大槐树下。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们随冯先生进入那片被拆的废墟时,也体现出一个画框构图。

利用画框构图来实现现代与过去的交换。

将在高楼大厦间的马路中行驶的车引入被拆的一片废墟中,此时冯先生是激动的,体现出他对这里的怀念。

三、声音 影片开头运用喧嚣嘈杂的人声与鞭炮声体现出现代热闹非凡与村庄中的寂静形成对比,体现出时代的变迁。

影片中由冯先生将铃铛拼在一起,并发出声响,使画面切到过去的景象,在随铃铛的响声,过去的房屋渐渐消失,切回现实,铃铛也是现实与过去的一个关键。

 9 ) 影片之所呈,即是“百花深处”之所现

正是因为传统的、非经济的文脉印记必将被先进的、经济的工业印记所大面积取代,才使得这部作品传达的情感尤为真挚。

我们都明白一些“老宅子”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大高楼”,因此随着影片中搬家公司的卡车驶向“百花深处”时,心中的情感才更加五味杂陈。

诚然,冯远征老师对片中神经病这一角色的诠释堪称完美,然而私以为陈凯歌导演设置的“找到铃铛”这一情节才使得影片的冲击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前,“百花深处”只存在于神经病的脑海中,也使他在“搬家”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迂腐而荒诞的旧社会遗毒形象;而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后,“百花深处”则伴随着铃响,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

那一刹那,似乎我们真的能够与神经病这个角色产生共情,明白他所留恋且珍视的“家”为何物,并贪婪地希望此情此景能够长存,而非有朝一日被夷为正常人眼中所见之废墟。

印象中,百花深处胡同目前应该仍旧完好保存于护国寺附近,北京二环内作为历史保护区域,也保障了四合院这一传统聚居模式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

实际上,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被另一种势不可挡的工具理性所损毁时,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最为自发且真挚的不舍与无奈。

常言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然而这部影片似乎也在向我们强调着“不同时代的使命之间应当是向前兼容的,而非相互对抗的”。

在当代社会无法规避的工具理性思维背后,我想,是不是每个人心中的那片“百花深处”也在变得弥足珍贵呢?

 10 ) 被时代禁锢的思想

——浅析《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电影作品。

主要讲述了,冯先生请搬家公司搬家而引发的一系列搞笑哀痛的故事。

导演陈凯歌用细致的画面和独到的声音给我们带来这部具有很大寓意的影片。

总有人会被留在过去,因此思想也会被过去的时代所禁锢。

在陈凯歌导演那细致的画面,让被时代禁锢的冯先生让人感到惋惜。

冯先生第一次出场,巧妙的用车窗为框架,框住冯先生,也是暗示着冯先生是被时代所禁锢思想的那群人。

而冯先生与搬家公司负责人的谈话,使用的是正反打镜头,但也是有细微的差距的,搬家公司的负责人是位于上方,而冯先生位于下方,这体现了冯先生是比较弱势的一方,同时也暗示着那群被时代所禁锢思想的人,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而我们也应该去在意关心那群人。

在搬家车去百花胡同时一个中国结讲冯先生和司机分开这一画面,导演将这样的镜头两次出现在影片中强调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了冯先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了过去。

声音的配合是很微妙的。

搬家公司在假装搬鱼缸时,出现了水击瓶子的声音,还有花瓶摔碎的声音。

在搬家公司的人眼中这一切都是想象,而在冯先生眼中这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在暗示曾经时代的美好和现实,在如今只是空想,也是对现实充满了讽刺。

在冯先生的风铃晃动的声音响起时,搬家公司的人看到曾经的百花深处胡同,但也只是美好中的幻想,而如今只是一片荒芜唯有一个大槐树。

在被时代禁锢的思想中,也有曾经的那份美好,在我们眼中可能转瞬即逝,但那是有些人一辈子的记忆,时代发展很快,我们要多关心那些被时代禁锢思想的人,因为现在的他们,便是以后的我们。

《百花深处》短评

十分钟年华老去。

7分钟前
  • Cranberry
  • 较差

书生气

8分钟前
  • Mr_killer
  • 还行

夕阳照在一帮年轻后生的脸上,仔细听,风呼呼的吹

13分钟前
  • 如虎添翼
  • 推荐

真好

17分钟前
  • 橙七七
  • 推荐

严重怀疑学校里有人抄这个片子了

18分钟前
  • ww
  • 还行

现在的是幻觉,从前就不是幻觉?

23分钟前
  • JESERAI
  • 较差

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能在两种角色间选择,要么成为疯子冯先生,要么成为包工头耿先生,故乡根本敌不过挖掘机,也只能剩下破烂溜丢一口钟而已。

24分钟前
  • 跟真的似的
  • 推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短评区这句完美概括

28分钟前
  • 玳安
  • 还行

沉重而不激愤,平和而不造作。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应该说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然,无数人为之奋斗,其实也不能说有错。然而传统情结深藏,故土恩怀难消,被时代遗弃的人只能饮恨疯癫。高楼大厦一夜起,车轮碾碎百花香。东瓶西镜终遗忘,徒留痴人抱铃铛。

30分钟前
  • 侠寐
  • 力荐

最近在大导的八卦帖子里频频看到这部短片的身影,想起来作为陈大导的“真爱影迷”,差点忘记这部《十分钟年华老去》短篇集的十分钟“代表作”!!!但老实讲,放在大导一众不知所云无病呻吟的长片里,这部短片相对来讲还是传递出来一些主题,意向镜头也相对克制(大概因为实在太短了)

35分钟前
  • 老李
  • 还行

15位大师,陈凯歌唯一一位中国导演,配位!对老北京最深的爱,20年前的冯远征和耿乐满脸胶原蛋白,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文化能保留下来该多好!紫檀的衣橱!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都是古董啊。瓷器的破碎(china),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破碎。铃铛里的档子~如今只能在百花深处。不要走的太快,不要忘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38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在电影赏析课看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表达土著对拆迁的恐慌。百花深处这名字就觉得特文艺吧。冯老师无实物表演。现在百花深处还在呢。

43分钟前
  • 璀璨
  • 还行

我看着除了演技可以,怎么有种虚无感。短片不是应该让人豁然开朗或者拍案叫绝么,至少这部缺那么点意思。

45分钟前
  • 链子
  • 还行

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

50分钟前
  • 储蓄泪窝
  • 还行

陈凯歌曾经是有一种文人情怀的,他讲述老北京文化的消逝,有一种夕阳日暮的悲怆感。冯先生代表的群体曾是那座城市的里子,但最后却也成为了不合时宜的人。时代发展太快,传统终究是毫无用处了。

54分钟前
  • 水上乌鸦
  • 还行

十分钟年华老去

59分钟前
  • 苹果树和椰子
  • 还行

北京人拍给北京人看的 100 FLOWERS HIDDEN DEEP, CHEN KAIGE, YouTube 240p

1小时前
  • 沈鹤凫仝咼
  • 还行

时代车轮滚去,碾落昔年模样,总有人躲在车辙印里,不愿离开。

1小时前
  • 土豆会开花
  • 力荐

补录

1小时前
  • Truman
  • 推荐

无实物表演疯狂搬家 瓶儿碎了,但铛儿还在响——浅析影片《百花深处》他站在那里,仿佛一尊塑像,夕阳在他的身上洒下金色的微光,老槐树下,百花深处,断壁之上,却是辉煌——他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即使这个时代只剩他一个人,即使瓶儿碎了,只要他还在,铛儿就还会响。《十分钟年华老去》,;老去的不仅仅是人,还在于岁月,还在于人心。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中国导演,陈凯歌在《百花深处》的十分钟里,展现了他超越10分钟的,永恒的人文情怀;“冯”先生“疯而不疯”的虚拟搬家,塑造了他故土文化的守护者及殉道者形象,在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不禁引起我们思索,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1小时前
  • 居安思wa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