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
可能因为剧情让我回忆起自己的家庭,或者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爸爸,所以,哭成了狗。。。
电影最后很人性地留了黑屏的时间,影院也很暖,没有很快亮灯,可依然没能让我狼狈的好看些。
同影院有不少可能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全程影院里偷偷默默哭的加上我可能就三四只。
突然觉得,这电影需要经历一些东西人看了更有感触吧。
其实,在电影中间之前,我都还在想,会不会结局来个大反转大高潮呢,这样给家里背了债却买烟一去不回的爸爸,是不是有什么苦衷,这13年他是不是为了家里默默做了什么呢。
结果,很难过。
他宁愿在外面帮助那些人,用50万给一个需要信仰的人买手串,也没有把那些钱寄回家里。
要知道,妈妈和两个孩子为了还债,十多年的人生简直充满了绝望。
大儿子因为承担了很多东西,和家里人之间已经不会表达感情了,在职场拼搏只为了不要像爸爸一样。
小儿子呢,放弃了棒球梦,做了运钞车司机。
这样的爸爸实在是,就像葬礼上,大儿子说无法喜欢爸爸。
要是我,可能会是恨的啊!
帮助陌生人,却让亲人艰辛度日帮他还债。
可是,哭成狗的我,最后有点明白了,这就是现实,没有反转,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爸爸可以自己偷偷的唱妻子喜欢的歌,一遍遍的看小儿子的棒球梦作文,可以帮助陌生人。
却不敢面对家人,面对懦弱的自己。
这就是很多人的爸爸,现实的,懦弱的,却依然有温暖的爸爸。
因为,很多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我的那个,永远对别人好过对我的爸爸,每次见面总是没什么话说针锋相对的爸爸,也是那个最后在病床上因为病痛折磨得脱形的爸爸,那个失去后,永远让我悔恨自己没能好好和他相处的爸爸。
这个电影,可能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不圆满,不如意,但是对我来说,挖出了藏在内心深处的独自回忆的时间。
前段时间才接触到高桥一生这个名字,除了国内演员那种综艺、代言铺天盖地消息灌入,对于国外影视剧演员名字实在是不擅长记忆的,大概也是生活的固有环境影响的吧。
他《爱上谎言的女人》里躺了一剧,又在《凪的新生活》里装了一季,再到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双眼神。
1.人生的价值 从葬礼就能看出来长子对比父亲和旁边寺庙的追悼会说出了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什么问题。
礼仪规格、追思的人数,都能佐证故人的生平。
紧接着回忆交代这位父亲的人生价值,为什么在长子看来不值一提。
这位父亲躲债,留下一句“我出门买个烟”,一走就是13年。
母亲一人多份工作,白天打扮成让别人不认识的样子,晚上打扮成让自己不认识的样子。
母亲虽然梳妆好参加仪式的妆容却坐在公园看一群小孩子打棒球。
长子跻身大企业工作,想用这种方式摆脱父亲的身影。
次子没有成为棒球选手,但是偶尔还是会去打棒球,用这种方式找回父亲的身影,与此同时,他却也抗拒“父亲”,以至于听到自己要当父亲不是表现出喜悦,而是紧张和惶恐。
其间来追思的人也不是整整齐齐,更像来救场的群众演员。
不管从主人还是宾客看上去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
2.填补空缺的记忆镜头下母亲没有去看过住院的父亲,长子也没有去看过父亲。
次子去看了两次。
第一次,次子是想找寻什么答案似的,但更多的是父亲在说话,场面没有相认的激动,倒是多了些次子的无所适从。
了解些家里的近况,父亲也只是一句:关注几年棒球赛,期待却又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一个谈钱的电话让这一次谈话戛然而止。
第二次是在伴侣要求下,匆匆见了一面,并未多言,此时父亲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固定下来也没有抱着什么希望。
回到仪式现场,紧接着是生者讲与古人之间的故事。
这一阶段慢慢地让这位父亲的形象饱满起来。
空白的13年里,这个男人还是会去打麻将,出入酒吧。
另一方面却又帮助陌生人,酒吧唱母亲喜欢的歌,珍藏次子小时候的作文,会想着准备棒球相关的魔术给儿子。
虽然追思的人千奇百怪,也有忍俊不禁的桥段,却也能感受到几分现实的气息。
他们填补来的来的记忆像这个“父亲”,却又不像这个“父亲”。
原来他也是有着多个角色的人,无论追思的人所言是否完全真实,可以肯定的是父亲是他们眼中的”好人“。
3.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接近尾声,一位宾客完成这位父亲最后交代的事情。
当场念的信中,给很多人表达了感谢。
对于儿子留下这句”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电影并没有想达到一种所有人都和解和原谅的状态。
长子虽然很感动,但也不能亲口从嘴里说出原谅,这一举动最能说明的却是肯定了这位”好人“的人生价值。
冲出房间,听到隔壁追思人的假象,或许是旁白的方式对这件事情释怀,却谈不上原谅了他的父亲。
次子更是加深了这一点,他能够直面宾客表达自己对父亲这个立体的人看法的改观。
母亲最终也没有到现场,但最后在窗台抽起了13年前父亲的那包烟。
这是一部讲述家庭的故事,通过回忆和旁人佐证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他是父亲、是丈夫、是朋友。
从全篇来看,前两个角色明显不是那么称职,除去戏剧的元素,却也是那么的现实。
基于这个片子自己也想了一些: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更多的情况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庆幸自己有一个完整家庭环境,不能说人人羡慕,但没有留下什么阴影。
即使生活中充满了操作,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该怎么扮演一个立体的人,最近一年多的职场生活,以及之前的学生生涯,一边都在被告知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处于什么身份角色就做什么事情。
现实却是交织着各种身份的切换,就会出现能工作好,却过不好生活;能当好一个朋友,却当不好一个好伴侣,一个好父亲。
与人生的摩擦过程就是在角色选择下进行的,一立体的人要花费一生去创建。
关于记忆拼图,这个仪式上生人对故人追思好像就是一个拼图的过程,这样的”拼图“我们也会一直做下去,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没有直接联系会经过他人的转述填充对这个人的印象记忆。
这个过程也免不了信息加工,渐渐地时间会加大现实与记忆的误差,直到有一天可能就只剩下记忆。
环境安静的时候,人浮气躁的时候,慢下来做些安静的事情,慢节奏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有《步履不停》、《比海还深》讲着不一样的亲情冷暖。
看着看着我爸一通电话打过来,本来是局外人旁观者的状态,一下子被拉进那个情境中,猛然间烦躁不已,心绪难平。
希望父亲能回家的梦,和希望能进甲子园的梦,混杂在一起,想要拌着生活吃下去,但似乎它们又只能是漂浮在空气中灰尘上方的浮沫,轻轻地,悄悄地在日常中时隐时现,挥之不去,但心里也明白不可能真的到来。
人活着还是要有个念想的,只不过明明就不是能享受浮沫的身份又偏偏想做这样的人,最终必然有人要承受代价,必然有人要承受任性妄为的痛苦。
最后,在父亲的葬礼上,借着零零散散的路人的口,如同陌路人的儿子儿媳得以获得一些无用的碎片,勉强探进父亲的意识,了解他的生活。
原来可以放任债主敲打家门、留下两个孩子一走了之的父亲是这么热心肠的善良人啊!
连讨债的都会来祭拜。
因为他们很辛苦,所以你才能有你所谓的“自由美好生活”啊。
怎么说,小日子很喜欢这种立意异乎平常的角度,我在最善良最圣母的情况下也只能说看立场,看你能站在谁的角度。
我讨厌这个煽情的结局(我知道这是“一生到此终结尘归尘土归土的安宁”的意思我依旧讨厌),我讨厌这种亲属关系,非常非常讨厌。
我讨厌高桥的角色,但是他依旧演绎地非常生动迷人。
(话说我看到他是运钞车司机的时候还以为会有为父铤而走险的戏码捏)
电影从火葬开始,也在火葬结束。
有时候需要一个仪式,去和过去的牵挂也好,不愉快也好做个告别。
我觉得挺好的,但我选择不原谅。
有点没看懂,但最大的冲击是人不仅不是扁平的,反而立体到让人感受到有些无力。
从某些方面说,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发生的事,而任何一个他人的表述和转达,不能否认都是经过他人自我筛选加工后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黑或白么?
大概灰色才是最终的归属吧。
看完以后会有一点点小压抑,不仅仅由于葬礼的基调,还是自身对传统认知的怀疑。
影片侧重二儿子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纠结和牵绊,但影片对于二儿子和妻子以及二儿子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展现太少,原以为还想描述扭曲的家庭、父子关系会对二儿子的夫妻、亲子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或许这不是讲故事的人想讲的,但作为观众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葬礼一定要全程都是肃穆压抑的么?
我在后半段阿雅各种无厘头的朋友回忆他们的故事时,想起一件一直让我很介意的事情。
我舅舅的葬礼上,所有家人异常悲痛,可是我姐姐(舅舅的女儿)在其中的一个环节笑了,被另一个舅舅狠狠的责备,她辩解自己没笑,家人们也说是我舅舅太敏感了,自己父亲去世怎么可能会笑……我姐姐的确笑了,我看到了,因为我也笑了。
那个环节是什么我早忘了,应该是跟家乡习俗有关的令人费解的操作吧。
我们的笑让我责怪自己好久,今天却释然了。
人有多复杂呢,人的情绪又有多奇妙和不可控呢?
再悲伤的时候也可能会笑出来,也可能在一堆无厘头的回忆里泪流满面。
当阿雅说出门买烟的时候,家里人料想到了他不会再回来。
小孩子的敏感天真只能伤的更深,唯有恨撑起黑暗的幕布。
可知道父亲在麻将桌上对自己作文看似不在意,却珍藏了好多年仍是哽咽不已。
恨,不过是因为期待,因为幸福,因为爱。
由爱生恨只要一瞬,可是恨到放下却可能耗尽一生。
恨是对自己的保护,放下意味着战争结束脱掉铠甲释放战俘。
但自己受过的伤怎么办?
怎么能妄想握手言和?
对于父亲的自私任性,去恨就好了。
可那是和自己有深深羁绊的父亲,爱着自己的父亲。
可对父亲来说,过自己不喜欢的一生,又要恨谁呢?
恨自己的话,只能逃跑了。
电影结束之后我一直在听炎亚纶的《这不是我》。
父亲,丈夫,儿子,妻子……种种身份,不是我可选择的,我还没做好准备,我在洪流中向前茫然麻木的走,可这不是我。
前半篇的回忆,沉迷于赌博,忽略家人,借款被追债,离家出走13年,看的简直是让人心怀仇恨。
这样的人,即便病死,去不去看都无所谓了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淡漠到忽视的人,还是一个不肯轻易原谅的人。
后半篇的葬礼,通过朋友的回忆,让人了解发他明亮的一面,即使自己很落魄,也会尽力帮助他人。
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朋友,感觉也是一种幸福。
葬礼上,坐在前面的大儿子全程面脸,小儿子和他女朋友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下面的搞怪。
那个拿着钳子要拔牙的人。
那个在那纠结拨几遍灰的人。
那两个催债的人,出现的时候小儿子是比较紧张的,以为他们要捣乱,不知道那两个人为什么拜了一拜就走了。
死者为大?
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小儿子的作文?
明明以前是那么的不在乎,不在乎小儿子的感受,忽略小儿子作文得奖的欢喜,以及迫不及待想找父亲分享的心情。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忽略家人,离家13年,却又努力帮助外人?
明明家人也需要帮助呀?
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得到原谅。
而作为家人,真的能够和解么?
其看了10多分钟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哥是斋藤桑演的,头发太长了,看不清脸。
然后看到最后才知道,啊咧,导演是斋藤工诶,意外でした!
电影整体是阴暗的调调,但是有些镜头却很清新是怎么回事,阴郁里的明亮色度。
以在灵堂里的父亲朋友们的回忆叙述,来重温失联13年关于父亲的种种。
日本丧礼是有友人叙述这个环节?
开篇葬礼受け付け的场面,就被松冈茉优的美颜暴击。
看到这里我一直以为松冈茉优演的是小女儿,全程没有交代主要人物关系,全靠自己去体会,甚至连松岗角色的名字也没有提到?
浩二在里面的职业是银行运钞车司机,日剧日影很喜欢这种平平无奇却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想起了《最完美的离婚》里男主是贩卖机职员。
有一幕是男主送钞去银行,松岗穿着柜台制服的画面,所以他们是在职场认识的吧。
接下来是下班回两个人换回私服,一起回家的场面,其实带这我还以为他俩是兄妹的…但是有隐约感觉到氛围一些奇妙,从这里猜他俩是去情侣了…
从这里两幕里的用词,我才能断定他们不是兄妹关系,真是服了我自己。
看望浩二父亲的时候,女生说了一句:お大事になさってください。
这里用了这么尊敬的语言,如果是家里人的话,不会用到这么客气的语气。
还有后面女生告诉浩二有宝宝了那一幕,浩二那沉默的表情是怎么回事?
不想负责了?
后面也没有交代,所以这条线有什么作用?
男主小时候扮演者真好看,秀气。
送报纸的时候哥哥对弟弟说了句,再不快点就送不完了。
弟弟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哥哥在做两人便当的时候,弟弟对哥哥说还不快点我就赶不上学校的远足了。
哥哥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这两处呼应很有意思。
丧礼上这三位朋友有意思。
因为要求黑白着装而穿了工作制服的酒吧妹妹;被骗光了钱的异装癖大叔;有强迫症的不知道要弄几下的大叔。
这个窗台可真是太好看了,从暗处望过去,这个角落是那般明亮。
没有出席丧礼的妈妈,在家里却换起了丧服。
点了一根烟,坐在窗台的镜头太帅了。
高桥一生演技也是一直在线,各种微妙的表情真的太到位了,爱了爱了。
日本有很多关于丧礼关于死亡的电影,像入殓师之类的。
他们最死亡真的看得很平常。
之前和同事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最近买了一套出席丧礼用的西装。
我问他买来干嘛。
他说“有备无患”,以后有需要用到的场合就不用慌忙的去准备了。
真的能如此从容面对死亡的观念,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日影日剧就是来源于生活。
对斋藤工这个适合演闷骚男的演员刮目相看。
这部仅70分钟的影片敢于聚焦葬礼、火葬这样的敏感议题本就是莫大的勇气,更何况他还能把葬礼拍得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职业参加葬礼卖哭人士的演绎,在最需要庄重的场合体验人的悲喜交加,真是有趣。
中川雅也真的适合演穷困但有趣的父亲呀,他在失败中透露着深情。
母亲那一段白天送报纸,晚上可能去陪酒的戏,也好棒!
上海电影节错过的,在北京电影节弥补了。
斋藤工的处女作,可以称得上出色了,也难怪上海电影节会得奖。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欢。
我喜欢这个暗沉主题之中恰到好处的幽默,喜欢这个并不拖沓却又足够文艺的长度,喜欢电影里的配乐和片尾曲,喜欢佛祖的深夜剧式的表达方式,甚至连片头出现在中间的方式、字幕结束后的影像,我都喜欢。
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我是从电影里的父亲去世之后就开始默默流眼泪了。
它对我而言太有代入感,我不自觉会想起我陪着父亲走过的最后一段日子。
我没有电影里的弟弟那么幸运,最后关头父亲还能给我一罐咖啡,我的父亲在临终前已经神志不清,他大睁着眼睛却看不见是我。
在他身体健康的时候,他也有很多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比如他会贪小便宜还自作聪明,比如他认为我的爱好一文不值,就在他住院之前,我还因为他删掉我电脑里所有只能验证一次的正版单机游戏而冷战一个星期,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就只知道败你爸爸的家底。
但是在他要离开我的时候,我想到的却是他支持我继续读书,虽然他总是催我结婚可是偶尔相亲遇到的男孩子他总是嫌弃对方……我知道他其实是爱我的,就像我爱他一样。
只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我也不是,这一点,我知道得太晚了。
所以当片子后半段两兄弟致辞的时候,我好像懂了之前一直萦绕在心里的“给家人增加负担却去帮助别人”的疑惑。
可能就像兄弟二人说的那样,虽然在之前对这位父亲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但是在听到另外一个角度的描述之后,仿佛忽然就唤起了血液里的骨肉相连,谈不上原谅,就是忽然发觉其实没那么恨这个逝去的亲人,甚至可能从来就不是恨。
有责备,有不甘心,有难过,有失望或者绝望,但不是讨厌也不是仇恨。
电影从焚化炉开始,从焚化炉结束,其实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或短或长,人活一世,存在意义何为?
是追悼会上虚情假意的座无虚席,还是为数不多的有感而来,缺失陪伴在儿子身边的13年,到场的每个人都展示了松田雅人虽然贫穷但是为人善的表现,但对我而言无论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高,对于家庭他无疑是失败,且极其不负责任,给夫人增添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孩子也没有起到任何榜样等作用,连最基础的陪伴都没有。
立意陈旧,缺少惊喜,而且开头一段意义何在
做善事就能弥补做过的恶吗?个个都是真大佛!
作为处女作已经很棒了,让人不禁微笑中又带泪。结尾这样刚刚好,不多不少。最后燃烧炉的温度特写,让人在意。正巧这周末也在办奶奶的落葬,回想起之前葬礼的很多场景,不免有些感伤……
葬礼简直像一场多人漫才。感觉更像是篇挺有味道的短篇小说,作为电影有点单薄了。
你任性地消失了十三年,旁人眼中你是大好人大善人,但在儿子们和妻子心中呢?这种鸡汤片毒……
偶有亮点,比如37分钟片头之后的一段诡异配乐
#SGIFF 剧本太简单了,可是音乐和摄影发挥很出色。还有与女主恰恰相反的是,导演本人比剧中可爱多了。
真的是惊喜,没想到工桑的处女长篇如此成熟而完整,构图剪辑与配乐的精准表达,目不暇接的精彩群戏,而观众的感情在酝酿沉浸后被无法料想的喜剧场面打破和转移,最后慢慢回归直到舒泄一气呵成。大赞。丨松田家的孩子都是文笔好手,又后半程佛祖carry全场。笑吧,哭吧。
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它的节奏,摄影和色彩,更喜欢速写的那13年中任劳任怨的母亲。大多数人生都平平淡淡,留有遗憾,有一两件事能被他人记住已经不枉此生了吧。
难得的幽默感
这个故事不对劲,儿子回忆中的父亲,是不可能做出外人回忆中的那些事的。不是简单说一句“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啊”就可以带过的,这是内核上的矛盾。所以大家表演得再动人也没法共情呢……
太简单了,一点没有打动我。
像朋友一样亲近,也像陌生人一般遥远,之间却一直保持着爱的距离。曾经凝视的,也已经告别。是如此温柔而哀伤的,家族的风景。
有点想表达但又欠点什么 节奏画面和演员都是好的 啊 表白高桥小哥哥
2017 #18, 20 高雄電影節 圖書館/MLD / 2018 #28 The One如果不是某橋演的,大概不會有興趣,於是就會錯過工導原來是這麼細膩的人電影很多細節細膩,值得好評.但喪禮那場戲沒有想像中的過癮.倒是對比隔壁那盛大喪禮的真相更帶感.某橋演出當然好,但有時太用力.但想到他演這戲的時候剛好媽媽過世,到底那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呢
理想葬礼。。。
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无奈,所有的快乐和想念,最后都只是那一缕青烟,空白的十三年是永远都回不来的。人的一生真是微妙而又孤独。
硬尬70分钟也是很顽强了,全片想说什么?给赌徒废物爹强行加滤镜?这种爹要和解个毛啊?跟树木希林以及内田裕也的女儿给她爹的悼词一样,爹我跟你不熟,你地下继续rocknroll就完了,这位爹你阴间继续赌继续浪就好,干我们这些受了13年+的大苦的倒霉催家人屁事啊!
在看的过程一直觉得导演应该是拍广告出身的,后来才发现之前是演员。先是碎片化呈现一家人早前的艰苦生活和父亲在家庭中的不及格表现,之后通过父亲认识的人的回忆来拼凑父亲的另一面。以此来让两个儿子完整地了解他们的父亲。用画面表现渣的一面,用语言表现善良的一面,整体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正如人的一生在他人眼里就是如此。
在黑暗中躲债,经历过。不会原谅爸爸,即使他对别人有千般好,在爸爸这个身份上,依然是不及格呀。